1、請高手翻譯一下《莊子·養生主》。原文已給出!
【原文】
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無涯②。以有涯隨無涯③,殆已④;已而為知者⑤,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⑥,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養親⑨,可以盡年⑩。
【注釋】
①涯:邊際,極限。
②知(zhì):知識,才智。
③隨:追隨,索求。
④殆:危險,這里指疲睏不堪,神傷體乏。
⑤已:此,如此;這里指上句所說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無盡的知識的情況。
⑥近:接近,這里含有追求、貪圖的意思。
⑦緣:順著,遵循。督:中,正道。中醫有奇經八脈之說,所謂督脈即身背之中脈,具有總督諸陽經之作用;「緣督」就是順從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經: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養親:從字面上講,上下文意不能銜接,舊說稱不為父母留下憂患,亦覺牽強。姑備參考。
⑩盡年:終享天年,不使夭折。
【譯文】
人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勢必體乏神傷,既然如此還在不停地追求知識,那可真是十分危險的了!做了世人所謂的善事卻不去貪圖名聲,做了世人所謂的惡事卻不至於面對刑戮的屈辱。遵從自然的中正之路並把它作為順應事物的常法,這就可以護衛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給父母留下憂患,就可以終享天年。
2、庖丁解牛的原文及翻譯
一、原文
庖丁解牛
先秦:莊周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二、譯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真是危險啊!已經有了危險,還要執著地去追求知識,那麼除了危險以外就什麼都已經沒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壞事不要受刑罰,以遵循虛無的自然之道為宗旨,便可以保護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養護新生之機,可以享盡天年。
庖丁給梁惠王宰牛。手接觸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腳踩的地方,膝蓋頂的地方,嘩嘩作響,進刀時豁豁地,沒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湯時)《桑林》舞樂的節拍,又合乎(堯時)《經首》樂曲的節奏。
梁惠王說:「嘻,好啊!(你解牛的)技術怎麼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說:「我追求的,是道(本為虛詞,無特定之意,可解成自然的規律),已經超過一般的技術了。起初我宰牛的時候,眼裡看到的是一隻完整的牛;三年以後,再未見過完整的牛了(意思是:只看見一個虛線的牛,就是只看見怎麼樣去解)。現在,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構,砍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造,筋脈經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何況大骨呢!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是用刀割斷筋肉割壞的(就像我們用刀割繩子一樣);技術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是砍斷骨頭而將刀砍壞的(因為不知道怎麼砍,所以砍到骨頭的時候就容易壞)。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鋒利得就像剛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樣。那牛的骨節有間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寬寬綽綽地,那麼刀刃的運轉必然是有餘地的啊!因此,十九年來,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雖然是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我看到那裡很難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豁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開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為此舉目四望,為此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後把刀擦抹乾凈,收藏起來。」
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這番話,懂得了養生的道理了。」
(2)養生主實詞翻譯擴展資料
道理
牛無疑是很復雜的,庖丁解牛,為什麼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輕松簡單,原因是什麼?是因為掌握了它的肌理。牛與牛當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麼牛,它們的肌理都是一致的;每個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為熟悉了牛的肌理,自然懂得何處下刀。生活也一樣,如果能透解了、領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規律,就能和庖丁一樣,做到目中有牛又無牛,就能化繁為簡,真正獲得輕松。
做事應處處小心,還要保持著一種謹慎小心的態度,收斂鋒芒,並且在懂得利用規律的同時,更要去反復實踐,像庖丁「所解數千牛矣」一樣,不停地重復,終究會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人類社會充滿著錯綜復雜的矛盾,人處世間,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樣避開矛盾,做到順應自然,才能保身、全生、養心、盡年。
莊周
莊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名周,漢族,宋國蒙(今河南省商丘市東北梁園區蒙牆寺村)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之一。莊子祖上系出楚國公族,後因吳起變法楚國發生內亂,先人避夷宗之罪遷至宋國蒙地。
莊子生平只做過地方漆園吏,因崇尚自由而不應同宗楚威王之聘。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代表作品為《莊子》以及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
3、《莊子養生主》的翻譯
【原文】
公文軒見右師而驚曰①:「是何人也?惡乎介也②?天與,其人與?」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獨也③,人之貌有與也④。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澤雉十步一啄⑤,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⑥。神雖王⑦,不善也。
老聃死⑧,秦失吊之⑨,三號而出⑩。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則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11),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12),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13),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14),忘其所受(15),古者謂之遁天之刑(16)。適來(17),夫子時也(18);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19)。」
指窮於為蘄(20),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注釋】
①公文軒:相傳為宋國人,復姓公文,名軒。右師:官名,古人常有借某人之官名稱謂其人的習慣。
②介:獨,只有一隻腳。一說「介」當作「兀」,失去一足的意思。
③是:此,指代形體上只有一隻腳的情況。獨:只有一隻腳。
④與:舊註解釋為「共」,所謂「有與」即兩足共行。一說「與」當講作賦與,意思是人的外形當是自然的賦與。
⑤雉(zhì):雉鳥,俗稱野雞。
⑥蘄(qí):祈求,希望。畜:養。樊:籠。
⑦王(wàng):旺盛,這個意義後代寫作「旺」。
⑧老聃(dān):相傳即老子,楚人,姓李名耳。
⑨秦失(yì):亦寫作「秦佚」,老聃的朋友。
⑩號:這里指大聲地哭。
(11)其人:指與秦失對話的哭泣者。老聃和秦失都把生死看得很輕,在秦失的眼裡老聃的弟子也應都是能夠超脫物外的人,但如此傷心地長久哭泣,顯然哀痛過甚,有失老聃的遺風。
(12)向:剛才。
(13)彼其:指哭泣者,即前四句中的「老者」和「少者」。所以:講作「……的原因」。會:聚,碰在一塊兒。
(14)遁:逃避,違反。倍:通作「背」,背棄的意思。一說「倍」講作「加」,是增益的意思。
(15)忘其所受:大意是忘掉了受命於天的道理。莊子認為人體稟承於自然,方才有生有死,如果好生惡死,這就忘掉了受命於天的道理。
(16)刑:過失。「遁天之刑」是說感傷過度,勢必違反自然之道而招來過失。一說「刑」即刑辱之意。
(17)適:偶然。來:來到世上,與下一句的「去」講作離開人世相對立;這里的「來」、「去」實指人的生和死。
(18)夫子:指老聃。
(19)帝:天,萬物的主宰。縣(xuán):同「懸」。「帝之縣解」猶言「自然解脫」。在莊子看來,憂樂不能入,死生不能系,做到「安時而處順」,就自然地解除了困縛,猶如解脫了倒懸之苦。
(20)本句旨意歷來解釋紛紜,不得要領。根據前文所述可這樣理解:「指」、「薪」即脂薪,又稱燭薪,用以取光照物,「窮」是盡的意思,油脂燃盡於浸裹的柴薪,但火種卻不會熄滅,傳之於無窮。
【譯文】
公文軒見到右師大吃一驚,說:「這是什麼人?怎麼只有一隻腳呢?是天生只有一隻腳,還是人為地失去一隻腳呢?」右師說:「天生成的,不是人為的。老天爺生就了我這樣一付形體讓我只有一隻腳,人的外觀完全是上天所賦與的。所以知道是天生的,不是人為的。」
沼澤邊的野雞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可是它絲毫也不會祈求畜養在籠子里。生活在樊籠里雖然不必費力尋食,但精力即使十分旺盛,那也是很不快意的。
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喪,大哭幾聲便離開了。老聃的弟子問道:「你不是我們老師的朋友嗎?」秦失說:「是的。」弟子們又問:「那麼弔唁朋友像這樣,行嗎?」秦失說:「行。原來我認為你們跟隨老師多年都是超脫物外的人了,現在看來並不是這樣的。剛才我進入靈房去弔唁,有老年人在哭他,像做父母的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輕人在哭他,像做孩子的哭自己的父母。他們之所以會聚在這里,一定有人本不想說什麼卻情不自禁地訴說了什麼,本不想哭泣卻情不自禁地痛哭起來。如此喜生惡死是違反常理、背棄真情的,他們都忘掉了人是稟承於自然、受命於天的道理,古時候人們稱這種作法就叫做背離自然的過失。偶然來到世上,你們的老師他應時而生;偶然離開人世,你們的老師他順依而死。安於天理和常分,順從自然和變化,哀傷和歡樂便都不能進入心懷,古時候人們稱這樣做就叫做自然的解脫,好像解除倒懸之苦似的。」
取光照物的燭薪終會燃盡,而火種卻傳續下來,永遠不會熄滅。
4、《莊子.養生主》的文言文翻譯
人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勢必體乏神傷,既然如此還在不停地追求知識,那可真是十分危險的了!做了世人所謂的善事卻不去貪圖名聲,做了世人所謂的惡事卻不至於面對刑戮的屈辱。遵從自然的中正之路並把它作為順應事物的常法,這就可以護衛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給父母留下憂患,就可以終享天年。
有一個名叫丁的廚師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著的地方,膝所頂著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刀子刺進去時響聲更大,這些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經首》兩首樂曲伴奏的舞蹈節奏合拍。
梁惠王說:「嘻!好啊!你的技術怎麼會高明到這種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說:「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規律,這已經超過了對於宰牛技術的追求。當初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對於牛體的結構還不了解),無非看見的只是整頭的牛。三年之後,(見到的是牛的內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現在宰牛的時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觸牛的身體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視覺停止活動了而全憑精神意願在活動。順著牛體的肌理結構,劈開筋骨間大的空隙,沿著骨節間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宰牛的刀從來沒有碰過經絡相連的地方、緊附在骨頭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結的地方,更何況股部的大骨呢?技術高明的廚工每年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割肉。技術一般的廚工每月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砍骨頭。現在臣下的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數千頭,而刀口卻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牛身上的骨節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卻並不厚,用這樣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節,那麼在運轉刀刃時一定寬綽而有餘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一樣。雖然如此,可是每當碰上筋骨交錯的地方,我一見那裡難以下刀,就十分警懼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動作放慢。刀子輕輕地動一下,嘩啦一聲骨肉就已經分離,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著,為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環顧,一副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的樣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來。」
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話,學到了養生之道啊。」
5、120實詞及翻譯
1、愛①愛護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愛護)《師說》譯文:愛護他的孩子,(就)選擇老師去教導他。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愛護)《觸龍說趙太後》譯文:父母疼愛子女,就應該替他們做長遠打算。②喜歡,愛好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喜歡,愛好)《阿房宮賦》譯文:秦統治者愛好繁華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顧念自己的家。③捨不得,吝惜,愛惜齊國雖褊小,我何愛一牛(捨不得,吝惜)《齊桓晉文之事》譯文:齊國雖然土地狹小,我怎麼至於吝惜一條牛?向使三國各愛其地(愛惜,吝惜)《六國論》譯文:如果當初韓、魏、楚三國各自愛惜他們的國土④愛慕,欣賞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慕,欣賞)《愛蓮說》譯文:我卻只欣賞蓮花從污泥中生長出來而不沾染(污穢)⑤恩惠古之遺愛也(恩惠)《左傳》譯文:(子產執政之道,)正是古人遺留下的恩惠啊⑥隱蔽,躲藏愛而不見,搔首躑躅(隱蔽,躲藏)《詩經靜女》譯文:卻隱藏起來找不到,急得我搔頭又徘徊。⑦憐惜,同情愛其二毛(憐惜鬢發花白的老人)(憐惜,同情)《左傳》2、安①安全,安穩,安定風雨不動安如山(安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譯文:風雨無憂安穩如大山何故置某於安閑之地。(安全)《失街亭》譯文:為什麼把我放在安全清閑的地方。謝庄遂安(安全、安定、安穩)《馮婉貞》譯文:謝庄於是安全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穩)《季氏將伐顓臾》譯文:不必擔心財富不多,只需擔心財富不均;不必擔心人民太少,只需擔心不安定。然後得一夕安寢(安逸)《六國論》譯文:這才能睡一夜安穩覺②安撫,撫慰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安撫,撫慰)《赤壁之戰》譯文:就應當安慰他們,與他們結盟友好③安置、安放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安置、安放)《失街亭》譯文:距離山十里地有王王平在那裡安置營寨。④使---安既來之,則安之(使---安定)《季氏將伐顓臾》譯文: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心。⑤疑問代詞:哪裡,怎麼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哪裡)《赤壁之戰》譯文:將軍您迎順曹操,想要得到一個什麼歸宿呢?沛公安在(哪裡)《鴻門宴》譯文:沛公在哪裡?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怎麼,哪裡)《陳涉世家》譯文:燕子麻雀哪裡知道大雁的志向呢?⑥養生衣食所安(養生)《曹劌論戰》譯文:衣服、食品這些養生的東西3、被讀音一:bèi①被子(名詞)一日晝寢帳中,落被於地(被子)《楊修之死》譯文:一天白天,(曹操)正在大帳中睡覺的時候,被子掉到地上了。②覆蓋(動詞)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覆蓋)《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譯文:大雪越過南嶺。覆蓋了南越之地的幾個州郡。③遭受,遇到,蒙受世之有飢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蒙受,遭受)《論積貯疏》譯文:年成有好壞(荒年、豐年),(這是)大自然常有的現象,夏禹、商湯都遭受過。秦王復擊軻,被八創(遭受,遇到)《荊軻刺秦王》譯文:秦王又擊殺荊軻,(荊軻)受了八處傷。④加幸被齒發,何敢負德(加)《柳毅傳》譯文: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我怎敢忘記?⑤介詞,表示被動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表示被動)《屈原列傳》譯文:誠信而被懷疑,盡忠卻被誹謗,能沒有怨憤嗎?讀音二:pī,通「披」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將軍身被堅執銳,(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陳涉世家》譯文:將軍親身披著堅固的鐵甲,拿著銳利的武器②披散,披著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通「披」披散)《屈原列傳》譯文:屈原走到江邊,披散著頭發沿著水邊邊走邊吟唱4、倍①通"背",背叛,違背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違背)《鴻門宴》譯文:希望你(對項王)詳細地說明,我是不敢忘恩負義的。②一倍,加倍五則攻之,倍則分之(一倍,加倍)《孫子•謀攻》譯文:有五倍(於敵人的兵力)就進攻他們,有一倍(於敵人的兵力)就設法分散他們然言其戶口,則視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③增加焉用亡鄰以倍鄭(增加)《燭之吳退秦師》譯文:怎麼能用滅掉鄭國來加強鄰國④越發、更加、倍加每逢佳節倍思親(越發、更加)《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譯文:每逢佳節良辰,越發思念親人5、鄙①邊界地方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邊界地方)《為學》譯文:四川的邊境上有兩個和尚,其中的一個貧窮,其中的一個富有。②動詞,輕視孔子鄙其小器(輕視)《訓儉示康》譯文:孔子輕視他器量狹小。③庸俗,見識淺,鄙陋肉食者鄙(庸俗,見識淺,鄙陋)《曹劌論戰》譯文:有權勢的人目光短淺,缺少見識(,不能深謀遠慮。)④復合詞:鄙人a自稱的謙詞唐謝曰:「鄙人不知忌諱。」《史記•馮唐列傳》譯文:馮唐謝罪說:「我這個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諱。」b鄙俗,不開化的人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荊軻刺秦王》譯文:北方蠻夷地區的粗陋人,沒有見過天子,所以害怕c鄉下人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史記•李將軍列傳》譯文:我見李將軍,朴朴實實象個鄉下人,口不善於言辭。鄙賤:粗野而又地位低微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我這個粗野卑賤的人,不知道將軍您寬容我到這個地步啊6、兵①兵器,武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兵器,武器)《過秦論》譯文: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到都城咸陽②用兵器殺人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殺人)《史記•伯夷列傳》譯文:(武王)身邊的人想殺死他③戰爭,軍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戰爭,軍事)《論積貯疏》譯文:戰爭、旱災相繼而來,社會的財富極其缺乏④士兵,軍隊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士兵,軍隊)《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趙國也准備了許多軍隊防備秦國,秦國不敢妄動。起視四境,而秦並又至矣《六國論》譯文:。(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國的軍隊又來了⑤用兵策略,戰略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戰略)《孫子•謀攻》譯文: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打破(敵方的)計謀,其次是挫敗(敵方的)外交,⑥復合詞:兵符贏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內(兵符,復合詞,古代調兵用的憑證)《信陵君竊符救趙》譯文:我(侯生)聽說晉鄙的兵符常在魏王卧室之內7、病①疾病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疾病)《扁鵲見蔡桓公》譯文:您的疾病在肌肉和皮膚裡面了,不及時醫治將要更加嚴重②生病而江浙之梅皆病矣(生病)《病梅館記》譯文:於是江蘇、浙江的梅都生病了③使成病態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使成病態)《病梅館記》譯文:把梅弄成奇形怪狀,弄成病態,拿這作為職業來賺錢④困苦不堪,睏乏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困苦,睏乏)《捕蛇者說》譯文:假使當初我不做這個差事,早已經困苦不堪了⑤筋疲力盡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筋疲力盡)《赤壁之戰》譯文:用疲憊染病的士兵控制三心二意的軍隊⑥毛病,缺點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點)《原毀》譯文:不如舜,不如周公,這是我的缺點。⑦擔心,憂慮范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擔心,憂慮)《子產告范宣子輕幣》譯文:晉國范宣子執政,諸侯向晉國繳納的貢品很重,鄭國人深為這件事所苦。⑧損害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損害)《史記•貨殖列傳》譯文:一斗米,賣二十錢損害農人,賣九十錢損害從事工商業的人。⑨責備、羞辱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責備、羞辱)《訓儉示康》譯文:古人把節儉作為美好的品德,現代人卻用節儉來互相羞辱。可能弄不完,你從這個連接上看看吧/f?kz=523739561
6、求《莊子·養生主》 原文以及譯文
《莊子·養生主》翻譯
【題解】
這是一篇談養生之道的文章。「養生主」意思就是養生的要領。莊子認為,養生之道重在順應自然,忘卻情感,不為外物所滯。
全文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盡年」,是全篇的總綱,指出養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緣督以為經」,即秉承事物中虛之道,順應自然的變化與發展。第二部分至「得養生焉」,以廚工分解牛體比喻人之養生,說明處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虛「有間」,方能「游刃有餘」,從而避開是非和矛盾的糾纏。餘下為第三部分,進一步說明聽憑天命,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的生活態度。
莊子思想的中心,一是無所依憑自由自在,一是反對人為順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間雖是在談論養生,實際上是在體現作者的哲學思想和生活旨趣。
【原文】
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無涯②。以有涯隨無涯③,殆已④;已而為知者⑤,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⑥,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養親⑨,可以盡年⑩。
【注釋】
①涯:邊際,極限。
②知(zhì):知識,才智。
③隨:追隨,索求。
④殆:危險,這里指疲睏不堪,神傷體乏。
⑤已:此,如此;這里指上句所說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無盡的知識的情況。
⑥近:接近,這里含有追求、貪圖的意思。
⑦緣:順著,遵循。督:中,正道。中醫有奇經八脈之說,所謂督脈即身背之中脈,具有總督諸陽經之作用;「緣督」就是順從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經: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養親:從字面上講,上下文意不能銜接,舊說稱不為父母留下憂患,亦覺牽強。姑備參考。
⑩盡年:終享天年,不使夭折。
【譯文】
人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勢必體乏神傷,既然如此還在不停地追求知識,那可真是十分危險的了!做了世人所謂的善事卻不去貪圖名聲,做了世人所謂的惡事卻不至於面對刑戮的屈辱。遵從自然的中正之路並把它作為順應事物的常法,這就可以護衛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給父母留下憂患,就可以終享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