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讀書養生曾國藩

讀書養生曾國藩

發布時間:2020-08-29 15:16:31

1、如何讀書 腹有詩書氣自華 曾國藩

讀書方法
讀書方法很多
(1)泛讀就是廣泛閱讀,指讀書的面要廣,要廣泛涉獵各方面的知識,具備一般常識.不僅要讀自然科學方面的書,也要讀社會科學方面的書,古今中外各種不同風格的優秀作品都應廣泛地閱讀,以博採眾家之長,開拓思路
(2)精讀
要細讀多思,反復琢磨,反復研究,邊分析邊評價,務求明白透徹,了解於心,以便吸取精華.對本專業的書籍及名篇佳作應該採取這種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細細咀嚼,文章的「微言精義」,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說,精讀是最重要的一種讀書方法.
(3)通讀
即對書報雜志從頭到尾閱讀,通覽一遍,意在讀懂,讀通,了解全貌,以求一個完整的印象,取得「鳥瞰全景」的效果.對比較重要的書報雜志可採取這種方法.
(4)跳讀
這是一種跳躍式的讀書方法.可以把書中無關緊要的內容放在一邊,抓住書的筋骨脈絡閱讀,重點掌握各個段落的觀點.有時讀書遇到疑問處,反復思考不得其解時,也可以跳過去,向後繼續讀,就可前後貫通了.
(5)速讀
這是一種快速讀書的方法,即陶淵明提倡的「好讀書,不求甚解」.可以採取"掃描法」,一目十行,對文章迅速瀏覽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這種方法可以加快閱讀速度,擴大閱讀量,適用於閱讀同類的書籍或參考書等.
(6)略讀
這是一種粗略讀書的方法.閱讀時可以隨便翻翻,略觀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評論的關鍵性語句,弄清主要觀點,了解主要事實或典型事例.而這一部分內容常常在文章的開頭或結尾,所以重點看標題、導語或結尾,就可大致了解,達到閱讀目的.
(7)再讀
有價值的書刊雜志不能只讀一遍,可以重復學習,「溫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學家伏爾斯泰認為「重讀一本舊書,就彷彿老友重逢」.重復是學習之母.重復學習,有利於對知識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記憶的強化劑.
(8)寫讀
古人雲:「不動筆墨不讀書」,俗語也有「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之說.讀書與作摘錄、記心得、寫文章結合起來,手腦共用,不僅能積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寫作水平,並且能增強閱讀能力,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和技巧.
(9)序例讀
讀書之前可以先讀書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內容概要,明確寫書的綱領和目的,有指導地進行閱讀.讀書之後,也可以再次讀書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鞏固提高.
(10)選讀
就是讀書時要有所選擇.古往今來,人類的文化寶藏極為豐富.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如果不加選擇,就不會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結合自己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書目,進行閱讀,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曾國藩的《論讀書》全文

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而去年看《史記》、《漢書》、韓文、《近思錄》,今年看《周易折中》之類是也。讀者,如《四書》、《詩》、《易經》、《左轉》、諸經、《昭明文選》、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淵之韻。
譬之富家居積,看書則在外貿易,獲利三倍者也;讀書則在家慎守,不輕花費者也。譬之兵家戰爭,看書則攻城略地,開拓土宇者也;讀書則深溝堅壘,得地能守者也。看書與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讀書「無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廢。

3、曾國藩的這句,千秋邈矣獨留我,百戰歸來再讀書,是何意?

意思是:

即使在烽火連天的歲月,也不要忘記保持一顆冷靜的心去讀書,修身養性。

出處:

這是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寫給其弟曾國荃的一副對聯。彼時曾國荃被削官職,勒令其省親回家,意志未免消沉,臨別之際,曾國藩贈與其以上格言,勉勵其能在連年征戰之後好好的讀書,修身養性,再作大為。

「千秋邈矣獨留我,百戰歸來再讀書」,百餘年前,曾國藩寫下了這幅對聯,為的就是告誡自己的兄弟在烽火連天的歲月,也不要忘記保持一顆冷靜的心去讀書,修身養性。而如今,這幅對聯已成為無數商界人士的「座右銘」

「百戰歸來再讀書」,正是現在很多在職人員在經歷了商海沉浮,人生坎坷之後重新拾起書本的真實寫照。,曾經是無數人的夢想,但是由於各種的原因,大學畢業後,很多人匆匆地走上了社會,走向了商海,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摸爬滾打。

在經歷了無數的波瀾之後,有了成績,有了經驗,渴望讀書的心情便隨著閱歷的增長越發清晰了。於是,很多人回到久違的學校,用讀書來梳理人生,沉澱智慧,用足夠的情感和和經驗積累去感知書本,感悟生活。

(3)讀書養生曾國藩擴展資料

工作之後,人極易產生習慣的懶散。讀書人讀書本是一件極平常的事,但能在每天身心俱疲後還堅持看上幾十頁書,便是配得上一個讀書人該有的「勤」字。

能把這樣的好習慣上升為人生哲學,上升為外在事功根源的內在源泉,堅持不懈的做下去,便是配得上一個有功底人該有的「恆」字。一個人在工作之餘還可以勤而有恆,倘若堅持兩個月,大概便能初見出類拔萃的氣象。

「百戰歸來再讀書」。曾國荃雖僅國立大學肄業(國子監貢生),但從少年時就隨其兄曾國藩在京讀書,文化修養不可僅以取得的功名論。

以百戰剩餘之軀,譽滿中華之名和一等伯爵之尊,以洞悉世事人情之眼,平實恬靜之心,再來讀書,既不為名,也不圖利,想來後期的「九帥」更進一步領悟了人生真諦,享盡了精神大餐。

大學時代曾讀過剛剛五連冠載譽歸來的女排隊長郎平的《訓練日記》,當時頗為郎平的思想內涵和獨到見解所折服,並訝然於文化程度並不高的郎平的思想深度。現在想來,經非常之事者,自當獲非常之見。「百戰歸來」是一種辛苦,更是一種人生難得的閱歷和收獲。

「千秋邈矣獨留我,百戰歸來再讀書」,是一種氣概,也是一種心態。韶華遠逝,青春不再,是一種傷感,也是一種成熟。世間事總難兩全,有青春的沸騰、熱情和激越,就有青春的魯莽和幼稚;有成熟的經驗、閱歷,卻失去了青春的熱情和闖勁。

但事從兩端,唯其韶華已逝,年漸見長,乃知時不我待,更當立起直追。而「千秋邈矣獨留我」的氣概,正可彌補成熟後熱情的不足,青春雖已遠去,風情已深入骨,少年的壯志與豪情不會因了歲月的流失而稍遜一二;「百戰歸來再讀書」則當是對閱歷和經驗的升華。

4、曾國藩是怎麼讀書的

書,要怎麼讀才對呢?對此,曾國藩從小就受到父親的熏陶,對讀書給出了自己的意見。總的來說,他教給我們的讀書方法主要有三條。

第一:要讀經典

因為曾國藩自己就是儒家標準的知識分子,所以他教曾紀澤讀書,從小就很有規劃,主要是以十三經和二十三史為根本。

按曾國藩的觀點來說,這些都是經歷過時間考驗的經典中的經典,而經典之所以稱之為經典,就是它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經過實踐檢驗了的,這是最值得後人學習與吸取的。

我們為什麼讀書?不就是為了學習別人的智慧與思想嘛。知識性的東西會隨著時間而不斷更新,但思想性的東西、智慧性的東西,越經過時間的沉澱,就越有學習的價值。所以讀書最大的捷徑,就是讀經典。

經典一定要精讀,因為從學習的效率上來說,精讀要比泛讀還要重要。泛讀就是鬍子眉毛一把抓,抓到什麼讀什麼。雖然這也能學到不少東西,但學的多,忘的也多。但精讀就不一樣,能吃得深、吃得透,才能保證所學的東西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

第二條:一書不盡,不讀新書

就是說一本書沒讀完的情況下,不要急著讀另一本書。事實上就讀書而言,有很多人有這種毛病,呼啦一下弄好多書,這本翻翻,那本翻翻,美其名曰讀了好多書,其實一本都沒讀完,一本都沒讀通、讀透。而曾國藩主張一本沒讀完,也就是一本沒讀懂,就不要忙著去讀其他的書,這實際上就是沉浸的讀書法。

國學大師王國維也說,學習的境界要先入乎其內,再能出乎其外。讀書更是這樣,一本書,你要先能沉浸進去,你才能最終從中獲得有價值的東西。

當然,曾國藩雖然主張讀書要沉浸其中,但他從來不主張死記硬背。他對兒子說「凡讀書,不必苦求強記。只須從容涵泳,今日看幾篇,明日看幾篇,久久自然有益。」(《曾國藩全集·家書》)也就是說讀書沉浸其中,其實是應該是一件非常輕松愉快的事,不要當成任務來死記硬背。死記硬背的方式屬於老牛拉破車,車破牛也累,不會有什麼好的收獲。

不過,讀書應該是件輕松愉悅的事,但這不代表像看閑書那樣就行。曾國藩主張看書的時候要能做札記,也就是看書的時候得學會動手,得邊看邊寫寫劃劃,要「略作札記,以志所得,以著所疑」。(《曾國藩全集·家書》)也就是要把讀書時的所感所想,不論是心得體會,還是疑惑不解的地方,都要能隨手記下來,這樣才能有助於讀而後學。後來,胡適先生就對曾國藩這種讀書做札記的方法最為推崇。

第三:培養個人的讀書興趣與方向

曾國藩對兩個兒子的教育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老大曾紀澤不喜歡科舉考試,不喜歡八股文,喜歡西方的語言學和社會學,曾國藩就鼓勵他按自己的興趣方向去讀書。而且最難能可貴的是,雖然對於曾紀澤感興趣的這些所謂的西學曾國藩自己不是太懂,但他為了兒子也努力地去看了不少書。後來,曾紀澤寫成《西學述略序說》和《幾何原本序》,這兩本書出版,都是曾國藩親自批閱後為之刻版發行的。

對於老二曾紀鴻,曾國藩就更是這樣了。不僅鼓勵曾紀鴻培養出數學研究的興趣,難能可貴的是,曾紀鴻結婚之後,她的老婆郭筠,是個喜歡讀書的女性。曾國藩覺得在那種重男輕女的社會環境下,兒媳婦能喜歡讀書,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在教兒子的時候,還順便教兒媳。郭筠不像曾紀鴻一樣喜歡數學,她只喜歡文學與歷史,這一方面曾國藩絕對是大家。所以在曾國藩的引導下,郭筠通讀了《十三經註疏》和《資治通覽》,也成了一個有名的才女。

說起來,曾國藩雖然是一代大儒,但也不可能樣樣都擅長,那麼他怎麼可能在西學、算術、語言學各個方面都能給孩子以指導呢?

要說曾國藩真是一個海納百川式的人物,當時他的幕府中網羅了天下最傑出的英才,包括像李善蘭、華衡芳、徐壽等一大批當時最傑出的科學家。他不僅自己教兒子,還主張兒子向這些飽學之士學習。這也可以看出曾國藩的胸襟,真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擬的。

後來,他還主張從年幼的孩子中選拔一些聰明的、對西學感興趣的兒童,由政府出資送他們出國去學習。正因為有他的一力提倡,於是近代歷史上,有了第一批出國的留學學生,這第一批三十多個孩子中,就有一個名叫詹天佑的學生,後來成為了中國鐵路工程學的奠基人。

所以,曾國藩所主張的讀書可以改變命運,不僅是指讀書可以改變個人的命運,甚至也可以改變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命運。他所倡導的洋務運動,本質就是想通過學習來使陳舊的中國脫胎換骨。不論結果如何,這種學習的姿態應該算是這個儒家知識分子身上的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

摘自百度網友,謝謝。

5、學習曾國藩如何讀書

曾國藩被人們稱為一代大儒,與他一生勤於讀書、善於讀書有關。曾國藩一生好讀書,是所有研究他的學者們所公認的,也被世人所稱頌。他關於如何讀書的許多著名論斷,現在對讀書人仍有借鑒價值。 讀書伴隨著曾國藩叱詫風雲的一生。 曾國藩在道光十五年到京城參加會試之前,讀的是「子曰詩雲」,應該說,這個時期的曾國藩對學問涉獵不廣,研究不深。連續兩次會試不第後,在回鄉的途中看到一套精刻二十三史,竟然從同鄉易作梅處借了銀子買了下來。到家後,曾國藩認真研讀這套經典,學識逐漸得到新的長進,終於道光十八年進翰林。 據說這套二十三史在當時的價格可不菲,曾國藩的父親非但沒有責怪他,還爽快地答應替他償還。曾國藩一家為了償還老鄉易作梅的借款,負債奮鬥了幾年時間。 在京為宦的十二年裡,曾國藩仍沒有放棄學習,最出名的是他的「剛日讀經,柔日讀史」。這句話的原句子為「有酒學仙.無酒學佛;剛日讀經,柔日讀史。」 這句話的意思是,有酒喝的時候過過仙人般瀟灑的生活,沒酒喝的時候就像佛一樣六根清凈,修身養性;當自己浮躁不安,不能平靜的時候,就去讀些經書,以平心亂,當自己郁悶無奈的時候可以看些有關歷史方面的書籍用以振奮人心。 曾國藩的引用這句話是告誡他的子弟讀書必須持之以恆,沒有理由不讀書;同時也表達可以用讀書來調適自己的心情,做到收放自如。這裡面既有堅持讀書的韌性,也有灑脫有致的養生之道、樂生之情。 在京城的十二年,曾國藩廣泛閱讀,廣交朋友,他經常和一些良師益友在一起切磋如何讀書,讀什麼書,這些都為他日後在軍事、政治方面的傑出表現奠定了堅實的學識基礎。 說曾國藩是活到老,學到老,一點兒有也不為過。 1872年,是曾國藩生命的最後一年。這一年有一天,他的好友,也是前河道總督蘇廷魁路過金陵,曾國藩雖然年老有病,但對待他認為是真正的朋友,是非常有禮貌的,他執意親自坐轎子去迎接蘇廷魁。在轎子中,曾國藩仍然在背誦「四書」,沒有想到的是,曾國藩在背書的過程中出現中風現象,隨後不得不回寓所。他身體稍微康復後,就又開始讀書,就這樣斷斷續續地讀書到他去世的那一刻。他的子女在整理他遺物時,發現他去世的前一日還在閱讀《理學宗傳》中「張子」一章,並且寫下了日記,這也是曾國藩生平留下的最後的文字。 曾國藩對如何讀書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曾國藩主張讀書要專注,也稱曾國藩的「耐」字訣。曾國藩曾說:「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通,明年再讀」。他要求讀書要做到:「經以窮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別無學矣」意思是讀經以明理,讀史以知事,除了這兩個目的,就沒有什麼可學的了。這也道出了學習應該有正確的目的,不能為了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讀書。曾國藩的讀書「耐」字訣,對於讀書囫圇吞棗的人,對於讀書只圖數量,不重質量的人不無啟發。 曾國藩的「讀書之法包括'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並且還形象地比喻這四者之間的不同和相互關聯。曾國藩拿富人之家積累糧食為例:看書,就好像是在外做生意,可獲得數倍利潤;讀書就是守財,不輕易花費。同時,他還用戰爭來比喻看書和讀書。他說,看書,就是佔領,就是開拓;讀書,就是挖戰壕,堅守。意思是看和讀是有區別的,也是相關聯的,不可偏廢。而寫和作,是看和讀的消化吸收和運用,是看和讀的目的所在,是升華,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尤其可以看出,曾國藩的「看、讀、寫、作」是讀書過程中必須要統籌的四個方面,否則,就是不會讀書,或者說讀書沒有效果。 因此說,讀書是一項綜合活動,只讀不看,或只看、讀,不寫作,都是不科學的。 曾國藩強調讀書時心急不得,因為積累學識不是一蹴而就的。「凡讀書有難解者,……今日看幾篇,明日看幾篇,久久自然有益。」這大概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熟能生巧」意思吧。 曾國藩懷著一顆虔誠的心讀書,在讀書問題上是有著宗教般情懷的。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讀書要有正確的目的,曾國藩的讀書觀的確值得所有讀書人借鑒。 曾國藩曾說:「讀書之道,聞道而夕死,殊不易易」。意思是通過讀書,早晨知道了真理,到了晚上死了也不遺憾,要做到這一點真的不容易。這不是宗教情懷,又是什麼呢?而對於我們那些想靠讀書出人頭地的人,是何等的諷刺啊。 對於如何讀書,曾國藩是有著正確的指導思想的。 曾國藩說:「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國藩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讀書要做到有志、有識、有恆。有志則不會甘落人後;有識則知道學海無邊,學問無窮,就不會驕傲自大,就不會像河伯觀海、井蛙觀天那樣沒有見識了;有恆就會把事情做成。 「志」是志向、眼界,「識」是見識、見解、胸懷,「恆」就是恆心、決心,這三者在讀書時缺一不可。 曾國藩一生盡管讀書萬卷,學富五車,但是在說到讀書問題時卻非常謙虛。

6、每天讀點曾國藩的目錄

第一章 曾國藩之修身修心絕學
欲正人先正己
謙受益,滿招損
自知者明,知人者智
可以有傲骨,不可以有傲氣
管住自己的嘴巴
有先見之明才能抓得先機
做人要低調
修身養性,寧靜致遠
以誠待人,以心換心
敬人者,人恆敬之
與人為善,取人為善
第二章 曾國藩之行事堅忍絕學
想法決定活法——志當存高遠
讀書是為了什麼
提升學習力的關鍵——專、熟
學習是一生要做的事
吃苦就是吃補
做事不可半途而廢
凡事不能急於求成
做事要從大局考慮
難關要靠自己挺過去
不是失敗,只是暫時還沒成功
第三章 曾國藩之立身處世絕學
君子當自強不息
不斷內省,才能不斷長進
淡泊名利明心智
抱怨不如改變
不要把別人都當傻瓜
切莫追求十全十美
能屈能伸則為大丈夫
第四章 曾國藩之進退有度絕學
把眼光放長遠
凡事留有餘地
榮耀不可過早享用
以退為進真智慧
迂迴曲折,藏巧於拙
自強但別逞強
該出手時果斷出手
和為貴,忍為高
急流勇退見好就收
第五章 曾國藩之謹行慎思絕學
小心駛得萬年船
大智若愚,「度」中取勝
不要有「懷才不遇」的想法
耐其心才能解其煩
敬畏之心,惜福之道
貪心重,身心累
拿雞蛋碰石頭不是勇氣,而是傻氣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第六章 曾國藩之造勢選才絕學
不獨攬功勞,學會推功讓賢
寬以待人,不可求全責備
多結交良朋益友
給人留面子,自己更有面子
選對人才,選擇成功
用人以長,不計小節
知人善任,量才器使
選對繼承人很重要
管理人才兩手都要硬
賞罰分明,真心激勵
打造自己的「和」諧團隊
第七章 曾國藩之治家方圓絕學
家和則福自生
孝友為本,感恩親情
身教甚於言傳
無規矩不成方圓
興家之道在於勤奮
持家之道在於節儉
耕讀是咱們的傳家寶
第八章 曾國藩之養生養性絕學
養生先養心,養心先治氣
懲忿窒慾,少食多動
仁者自長壽
「四必」調養身心
「君逸」和「臣勞」相結合
早睡早起身體好
親近大自然

7、蓋士人讀書出自曾國藩的哪篇文章?

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
出自曾國潘的《曾國潘家訓》。
他的家書是一本為人處世,持家教子的智慧書。

8、曾國藩的讀書三境界是什麼?

環境、心境、禪境。

曾國藩用語簡練,最喜歡將成功經驗用一個字或幾個字來概括,他稱之為「字訣」。其中有「二字訣」、「三字訣」、「四字訣」,甚至「六字訣」,用一個字歸納,可以統稱為「一字訣」。這是曾家的一個傳統。曾國藩的祖父星岡公就將治家之道歸納為八個字,分別是書、蔬、魚、豬、早、掃、孝、寶,曾國藩稱之為「八字訣」,視為傳家之寶。

曾國藩在自己的一生中,總結了許多「字訣」,涉及到各個方面。如文章之道有八個「字訣」:涌、直、怪、麗、憂、茹、遠、潔;相人之法有十二個「字訣」:長、黃、昂、緊、穩、稱、村、昏、屯、動、忿……其中有關為人處世、治國為官,更是精華所在。這類字訣,是他苦心孤詣,日積月累總結出來的。如咸豐九年牗1859牘八月,他在日記中說:「敬、恕、誠、靜、勤、潤六者,缺一不可」。咸豐十九年牗1860牘九月又說:「睡後,思八年所定『敬、恕、誠、靜、勤、潤』六字課心課身之法,實為至要至該。」

9、讀書養生的原則?

讀書養生的關鍵是「善讀」。倘若讀書經常熬夜、常苦思冥想,讀得無趣負累,也會造成對自百身能量的透支,也會有損身體的健康。「善讀」便是要科學地讀,讀逸結合地讀,要讀得有興趣,讀得不累。南宋愛度國詩人陸游對善讀是深有體會的,陸游一生十分喜歡讀書,一直到80歲高齡還堅持讀書寫詩,但他懂得讀書一定要有興趣,還要留心勞逸結合,他說:「讀書取暢適性靈,不必終卷。」

再者,讀書養生內還應注重書籍的選擇,應該選擇那些有益於容身心健康、有益於怡情養性、有益於增長知識的好書來讀。如若迷戀那些黃色的、邪惡的、壞書,非但不利於養生,反而還會讓人短命或犯罪。

10、為什麼讀書益養生?

人們都知道,書是人生的指南,對於養生來說,讀書更是如此。人的生命堪稱偉大,它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只要能很好地領悟書中的內容,便會化作巨大的精神,使人發生極強的生命力。

有人挑出20世紀以來歐美名百人400人,比較哪類人的壽命最長,結果發現讀書人居首位。我國也有人對秦漢以來13088名著名的知識分子的壽命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那些讀書人的壽命遠遠超過其他職業人員的平均壽命。前幾年瑞士《讀者文度}商》曾報到「很多從事老年學專家發現,讀書學習與身心健康、延年益壽有密切關系。」從事老年生理學研究的約翰·摩西博士說:「讀書學習是一種涉及全身的活動,……還涉及反射和一種被我們稱之為意向的活動。依我看,不論老內幼通常有讀書學習上的要求,都會使人健康。」

當今世界上一些發達的國家,「讀書療法」已成為時尚。在德國、法國、義大利很多醫院還專門為病人開容設圖書室,有專門醫生指導病人配合「讀書療法」來加速患者的康復。

與讀書養生曾國藩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