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姓氏 「初」的來歷
明代王圻著《續文獻通考》中的《氏族源流》記載:「湯之支裔有初氏。」,商代成湯王的後代有初氏。商湯是黃帝第十八代。未見到後人資料。3出自祁姓,傳說,北宋1010年左右,皇上喊負責管理錢糧的度支員外郎祁暐,將祁卿家錯喊為初卿家,因沒人敢指出皇上的口誤,於是從祁暐和他的爺爺開始,改為初姓。4、出自滿族老姓:綽克秦氏。綽克秦氏(COKI HALA)見於《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以地為氏,世居綽克秦,後改漢姓初。未見到後人資料。註:度支:宋朝中管理全國財政預算部門,相當於財政部,屬於戶部的一個司;員外郎:官名,副職,相當於現在的副司長。 遷徙路線: 初慧安一脈遷徙路線: 據初慧安於五代後唐同光二年(924)年立塋於煙台芝罘西陀碑文記載:根據五音屬羽,考證初姓傳宗,初姓祖先為荊楚一脈,居住在荊楚(相當於長江中游地區),襲受國封,四到八世,老祖為了追求清凈,長壽,拋棄富貴,平安隱居湖南衡陽,從東周楚國楚武王即位(公元前740年)開始經歷30世,晉朝(265-420)時遷往湖北江陵(現在的荊州市),經歷21世,唐(618)初再遷遼寧錦州杏山,歷15世,五代後梁時期(907-923),因北方戰亂,唯有山東東部安寧,初慧安於五代後唐時期(約924年),自遼西錦州杏山遷到山東煙台芝罘,後唐同光二年(924)年立塋於煙台芝罘西陀磯島,到金朝時分社各宗,時十七世塋,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有二十一世塋,開始立新塋於宅後。到了明代萬曆壬子(1612)年,共三十一世塋。明代中期,由於倭寇侵擾,初姓又陸續遷離芝罘,磯島無人留居,古碑被土痞推入海中。清朝1796年(乾隆五十七年),放寬了出關禁令;初姓先輩陸續從山東前往遼寧、黑龍江、吉林等。初姓全國、國外都有分布。從楚武王即位(公元前740年)開始到後唐同光二年(924)年,共計66世塋。從後唐同光二年(924)年初慧安第一代到明代萬曆壬子(1612)年河西初化為三十四代,到現在約50代左右。
郡望堂號: 南郡:秦以所佔楚地置南郡,治郢,移江陵。孫吳曾移治公安。西晉舊治江陵。隋南郡即荊州 齊郡:西漢先為臨淄郡,後改齊郡,治臨淄。隋唐為青州北海郡。 宗族特點:1、忠孝;2、正直;3、守法;4、勤勞朴實。
初姓歷史名人: 煙台芝罘西陀古瑩碑文提到的名人有: 宋代:開封初虞昌,德清縣令; 初暐,淳化三年(992)進士;密州(諸城縣)初燮(xie),熙寧(1068)間舉人;初西美任鄆州;初汝為(十世)元豐(1078)登科。元代:初才(二十四世),元貞(1295)初任江淮等處行中書省左右司督事;尚書入中書省;明代:黑石社九代初得,奉直大夫,任直隸隆慶州知州;潛江縣初灝(hao),洪武(1368)年中舉,授知縣;潛江縣初珍,成化(1465)年間人;務本社初浩,成化四年(1468)任陝西郟鄜州州判;潛江縣初杲(gao),字啟昭,正德(1506)進士,授監察御史、雲南布政參政;黑石社初賢(三十四世)成化(1465)舉人,直隸隆慶州知州,大明府知府,山西慶陽府知府,廣西慶遠府知府;青州博興縣初珏(jue),嘉靖(1522)中任六合縣縣丞;初旦,萬曆(1573)年間,山西太谷縣知縣。初抃(bian),省除江東道宣慰司奉差;河西初化(三十四世),明萬曆壬子年(1612)人。註:江南東道—唐初置江南道,後分東西二道,東道治蘇州,轄今蘇南及浙、閩之地。 <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匯編氏族典 →第 63 卷 ,初姓部列傳: 宋:初虞世 按《姓氏急就篇》:宋有初虞世。初虞昌 按《萬姓統譜》:虞昌,開封人,任清縣令。初房 按《鄭樵‧通志》:房,舉賢良方正。初燮 按《鄭樵通志》:燮,密州人,熙寧登科。初西美 按《鄭樵‧通志》:西美,鄆州人,元豐登科。初汝為 按《萬姓統譜》:汝為,登州人,元豐登科。初去花 按《寧海州志》:去花,鄉貢三禮。初有成 按《寧海州志》:有成,鄉貢五經。 元:初才 按《福山縣志》:才,本縣人。由孝廉,元貞初舉任江、淮等處行中書省右都司事。 明:初進忠 按《潛江縣志》:進忠,少持剛正,里人多就之折是非。洪武中,以懷材抱德,舉授衛輝府推官,公直能斷,嫉惡無容,數規守不法事,守中傷之,調沙縣令。卒於任。初灝 按《潛江縣志》:灝,進忠子,宣德中,以賢良方正舉。授清河縣主簿。冰櫱之操,初終不渝人,稱孤松傲雪。初凱 按《萊陽縣志》:凱,天順壬午貢,溫縣主簿。初浩 按《福山縣志》:浩,務本社人。成化四年貢,任陝西鄜州州判。初得 按《福山縣志》:得,賢之父,以子贈奉議大夫、直隸隆慶州知州。初珍 按《潛江縣志》:珍,灝子。博學強記,成化癸卯領解,養母以孝聞。時有不愧孝廉之譽,以子贈監察御史。初賢按《福山縣志》:賢,黑石社人。成化癸卯科舉人,任直隸隆慶州知州,升大名府同知、慶陽府知府,調慶遠府知府。初貞按《濱州志》:貞,正德六年流賊入城,父雄八十三歲,被執,賊欲傷其父,貞大呼奮前,以身當之。賊怒,砍貞右手二指,貞抱護如故,賊釋之,曰:孝子也。戲濡其血,書孝子於垣而去,至九年旌。 初芳 按《潛江縣志》:芳,正德己卯舉人,官知縣。初杲 按《潛江縣志》:杲字啟昭,正德辛巳進士,授四川道監察御史。會議大禮,引經抗說。同百官赴文華門,哭聲徹內廷,世宗震怒,廷杖幾斃。後巡視山西、河東等處鹽法,浚河渠,築堤堰,商民便之。尋轉河南僉事,分巡睢陳,擒滅流賊數萬人,升雲南按察司副使,撫綏懷寧,民戴其德。轉雲南參政,上疏乞休歸。初升 按《潛江縣志》:升,正德年貢士。初芸 按《潛江縣志》:芸,御史杲子,嘉靖年貢士。初珏 按《萬姓統譜》:珏,博興人,嘉靖中六合縣縣丞。初旦按《博興縣志》:旦,令太谷,有賢聲。升戶部主事,分署通州糧儲,平易公廉,民情國計均有攸賴。初騏 按《濟南府志》:騏,利津人。嘉靖戊子科舉人,官知縣。 初學詩 按《福山縣志》:學詩,黑石社人。嘉靖十八年,恩貢。初學書 按《福山縣志》:學書,嘉靖間貢士。初渤 按《福山縣志》:渤,嘉靖間貢士。初言 按《潛江縣志》:言,知縣芳子。生而能言,故名言,字幼嘉。廉吏之後,負薪自給。一日忘歸,覓之,則手持《論語》一本卧於儒學之東廡下,始知言之行藏在朱會稽間。嗣補諸生,嘉靖戊午鄉雋,未仕卒。 初學易 按《潛江縣志》:學易,言子。嘉靖甲子舉人。邠州知州。 初章 按《潛江縣志》:章,嘉靖年例貢。 初亨 按《潛江縣志》:亨,嘉靖年例貢。初華 按《潛江縣志》:華,御史杲次子,萬曆年貢士。初良 按《博興縣志》:良,淑縣訓導。初署 按《博興縣志》:暑,平山知縣。初光業 按《博興縣志》:光業,內黃縣丞。初開蔭 按《博興縣志》:開蔭,旦之子,例貢。初開甲 按《博興縣志》:開甲,暑之子,耀州吏目。初璧 按《博興縣志》:璧,萬曆辛酉科武舉。初汝賢 按《濟陽縣志》:汝賢,萬曆間歲貢。初旭 按《寧海州志》:旭,大興主簿。初麟 按《寧海州志》:麟,台州經歷。 初拱宸 按《寧海州志》:拱宸,例監。初永清 按《寧海州志》:永清,麟之子,獻縣縣丞。 初琛 按《萊州府志》:琛,任吳橋縣主簿。 清代有初尚齡,號渭園,嘉慶二十四年(1819)著《吉金所見錄》;初鶚齡(初之楣長子),字陟(ZHI)雲,著有《歷代統系》四卷;初之椿,字蔭恆,號鶴庭,乾隆三十五年舉人,著有《游蜀草》、《南枝杲》;進士初彭齡,官至工部尚書、兵部尚書。初彭齡之高祖父初日芙(1632-1672),號紫裳,系邑廩生,敕贈文林郎,河南靈寶知縣。曾祖父初瑄(1666-1719)字相如,邑廩生,敕贈文林郎,河南靈寶知縣,江西南昌知府,晉增光祿大夫,工部尚書。祖父初元方(1698-1771)字端崖,號峨村,雍正甲辰科舉人,乾隆已末科進士,歷任堂邑縣教諭、河南泌陽、靈寶、登封、夏邑、四川琪縣、內江、宜賓等知縣及河南鄉試同考官,授奉政大夫,晉增中憲大夫、榮祿大夫、光祿大夫、兵部左侍郎、工部尚書。父親初之朴(1727-1807)字懷素,號懋堂,曾任北城、東城兵馬司正指揮,後升戶部貴州司主事,太平倉大通橋監督、戶部雲南司員外郎、補放徐州知府、穎州知府、南昌知府、並兼署鹽篆,後升江西通省督糧道監管水利,誥授中憲大夫、晉贈榮祿大夫。 現代名人: 初大告(1898-1987),原名初銘音,山東萊陽人,1923年北京師范大英語系畢業,19 25年畢業於師大英語研究科。1919年參加偉大的「五四」愛國運動,為防止迫害,有老師為其改名為初大告,他是40年代九三學社最早的發起人之一。從解放初期直至50年代,初大告一直擔任九三學社中央理事及中央委員。
2、初的姓氏名人
初彭齡
(1749-1825)(四十世),初之朴子,官至工部尚書、兵部尚書。有正直廉明之聲,為官數十年,後人評語:『夫古今國事之壞,壞於官邪上下相諱,不忍一家而一路哭矣,此君子作為嘆息痛恨者也。然彭齡非遇明主,亦且不免於禍哉。」,善於文詞,工書法。研練各種書體,察讀古今名作,然長期忙於國事,作品傳世較少。嘉慶十五年、道光元年、二年兼任順天府尹。編訂《明滇南詩略》。
初虞世
(約1037-1100),字和甫,北宋著名醫學家,靈泉山人,本為朝士(醫官),後為僧人,隱居於今河南平頂山襄城縣蒲池寺善會院。潛心深研歷代醫學典籍《素問》、《難經》等,融會貫通,每有卓識,非一般醫人所比,行醫四方,扶危濟困,不事權貴。診斷疑難雜症,每有獨到見解,無不妙手回春。他在行醫閑暇時間收集醫案,記錄自己親驗之方,於紹聖丁丑(1097年)著有私人刊刻醫書《古今錄驗養生必用方》3卷。
初杲
湖北潛江人。著名明朝大臣。據《潛江縣志》記載:字啟昭,初珍之長子,明正德辛巳進士,授四川道監察御史。會議大禮,引經抗說。同百官赴文華門,哭聲徹內廷,明世宗震怒,廷杖幾斃。
後巡視山西、河東等處鹽法,浚河渠,築堤堰,商民便之。尋轉河南僉事,分巡睢陳,擒滅流賊數萬人,升雲南按察司副使,撫綏懷寧,民戴其德。轉雲南參政,上疏乞休歸。
初灝
湖北潛江人。著名明朝官吏、孝子。據《潛江縣志》記載,初進忠之子,明宣德中期,以賢良方正舉。後授清河縣主簿。冰蘗之操,初終不渝人,稱孤松傲雪。
初尚齡
(1759-1841)(四十世),號渭園,初之椿子,幼承家學,博雅好古。早年尤好書古法帖,喜考究文學。乾隆四十二年(1777)始有吉金之嗜,1782年專注編輯《吉金所見錄》,歷四十三年,凡五易其稿。嘉慶二十四年(1819)定稿付印。《吉金所見錄》,被譽為中國古錢幣方面的開山祖師。
初大告
(1898-1987)(四十五世),原名初銘音、初誥,字達杲,《初氏譜書》(山東萊陽,初尚齡等編,1937年重修七冊)中記載名字:芷南,字湘帆。山東萊陽高格庄外鎮胡城村人,少年曾讀私塾,並常習作詩詞,1914年8月,考入山東省立第一師范。1918年8月考入北平高等師范英語系。 1919年參加偉大的「五四」愛國運動,為防止迫害,有老師為其改名為初大告,1923年北京師范大英語系畢業,1925年畢業於師大英語研究科。於1924年秋創辦了北平志成中學(即北京市35中),自任董事長兼第一任校長。一九三四年去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對英國文學、戲劇和英語語音有較深的研究,精通世界語,並為我國推行世界語的先行者之一。著作有(《中華雋詞》,1937),譯文為自由體。他是40年代九三學社最早的發起人之一。1938年回國後至1949年,歷任河南大學英文教授、重慶復旦大學英文教授兼教務長、中央大學英文教授。
1945年9月與許德珩,潘菽等愛國人士一起籌建九三學社。1946年春,參加郭沫若等人發起的《對時局進言》的簽名活動.其間與中央大學教授梁希,潘菽等一起到重慶上清寺拜見了毛澤東主席。1947年春與張還語等在上海發起成立」山東民主協會」。一九四九年九月,經周恩來同志、王炳南同志介紹到北京外國語學院擔任英語教授,從解放初期直至50年代,初大告一直擔任九三學社中央理事及中央委員。1959年任北京外國語學院圖書館館長。
1959年倫敦出版的初大告《道德經》譯本在西方有一定的影響。發起並參加了我國第一部《漢英詞典》編輯工作,1987年6月3日於北京逝世。
詞性變化
◎初chū
〈形〉
(1) 表示次序居第一 [the first in order]。如: 初度(生日);初鼓(一更);初入蘆葦(比喻初入仕途);初民(上古時代的百姓)
(2) 本,本來的 [original]。如: 初願;初志;初心(本意,最初的心意)
◎初chū
〈副〉
(1) 往昔;當初 [in former times,in the past;before]
初,鄭武公娶於 申。——《左傳·隱公元年》
初,魯肅聞 劉表卒,言於 孫權。——《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2) 表示時間、頻率,相當於「才」、「剛剛」[just;only]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李漁《芙蕖》
(3) 又如:初生(剛剛出生);初涼;初寒
(4) 全;本來就 [whole;all]
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後漢書》
◎初chū
前綴
(1) 加在「一」至「十」的前面,表示農歷一個月前十天的次序
十月初四日……關使者袁環中(袁可立子)來晤。——明 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記》
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梁啟超《譚嗣同傳》
(2) 又如:三月初一;五月初五;七月初十
常用片語 最初 真初 早知今日,悔不當初 正初 虞初志 月初 虞初新志 原初 易初 永和初 飲湖上初晴後雨 一初 新硎初試 旭日初升 午初 維初 往初 邃初 泰初 遂初 髫初 始初 太初 太初歷 慎終如初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慎重初戰 慎初 本初 本初子午線 初頭 初選 初伏 初版本 初級學院 初旬 初診 初衷 初測 初涼 初日 初交
3、養生必先養腎?
腎為人體先天之本。人一生的生長發育直至衰老都與腎密切相關。因此,善養生者,無不從補腎入手。 中醫講的腎,指的是一個系統,不是指西醫解剖學上位於人體背部兩側的「蠶豆」狀臟器。 中醫的腎包括:1.和生長有關的所有系統;2.髓的系統,包括脊髓,腦髓等,「腎主骨、生髓,腦為髓海」;3.生殖系統;4.主管大小便,「腎司二便」;5.人體水的系統;6.造血系統;7.力量的系統;8.「志」的系統,「腎藏志」;9.骨的系統;10.部分代謝的系統,等等。 誤區 補腎,不只是「壯陽」 這里的「壯陽」是指非常狹隘的「興陽事」。性為人之天性,本無可厚非,然縱欲過度、耗散元氣已屬不該,再求速效壯陽,無異於飲鴆止渴。一些「壯陽」葯物以耗散人體僅剩的元氣為代價而起到壯陽作用,剛服用時管點用,長期吃下去則功能盡失,後悔晚矣。 其實,中醫稱腎為腎元,為元氣,為先天之本,並收五臟之精而藏之,分腎陰和腎陽。陰為陽之體,陽為陰之用,簡言之,陽旺是以物質為基礎的,什麼是腎陽的物質基礎?是五臟之陰精,而不是單指腎陰。腎也是人力量和精力的源泉,青少年腰桿挺得倍兒直,精力旺盛,這是腎氣足的表現;有些老年人,彎腰駝背,精力不濟,這是腎氣衰的表現;這就是《內經》講的「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而有些老年人,八九十歲了,還腰桿挺直,精神頭很足,除了先天腎氣足外,和後天的養生也有很大的關系。 現象 現代人腎陽虧者居多 朱丹溪在《格致余論》中講:「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然我觀今人之脈,結合分析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卻得出現代人的體質是腎陰陽兩虧居多,且以陽虧為主。 現代人多以食寒涼辛辣咸甘等重味為主,脾胃先傷於前,導致脾胃吸收營養的功能下降;又多食肉、油等膏粱厚味,再加上喝酒過多、休息過晚、工作壓力大、心情不爽、生氣等,造成脂肪肝、酒精肝和肝鬱氣滯等,還會造成肝製造營養的功能下降,即「肝不生血,」肝陰不足;抽煙、空氣污染、家庭過度裝修、汽車內材料中的有害氣體、殺蟲劑、空氣清新劑等,再加上感冒以後濫用抗生素等因素,造成肺陰受傷,腎無陰精可藏!工作時間過長,為還房貸、車貸等而拚命工作,過度縱欲等,又使陽氣耗散過多,造成腎陰陽兩虧。 對腎虧者以協調腎陰陽為主,調肝為輔,兼調肺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腎陽虧、腎陰虧表現不同 許多人被中醫查出腎虧時總是說:「我剛查過腎功能,檢查結果沒什麼問題。」 其實,現代儀器的檢測手段是查病的,當查出來有問題了,那就已經發生器質性的病變了。尤其是腎。比如慢性腎炎對西醫來講是個世界難題,腎本來受傷了,再吃西葯來治,其實絕大多數西葯都對腎臟有傷害。吃到最後成尿毒症了,那隻有換腎。而手術和術後葯物維持所需的巨額費用,有多少人能夠承擔? 我曾用純中葯加食療的方法,調理過幾十例腎炎患者,大多可以在兩個月內指標正常。因此建議大家每年至少看四次中醫,一個季度一次,以便及時調理內臟功能。 腎陽虧:尺脈微。男子陽痿早泄、勃起不堅、堅而不久、精冷、陽縮。女子陰寒、宮寒不孕、性冷淡;此外,尚有水腫、小便清長;畏寒肢冷、後背發涼,腰膝以下沉、冷、困、疼;面黃或略現黑氣;乏力、舌體胖淡;久泄不止,五更晨泄,尿頻、尿無力、多夢等。 腎陰虧:尺脈遲。腰膝酸軟、五心煩熱、盜汗遺精、眩暈耳鳴、頭痛面赤、咽干口渴、小便多、疲勞而燥、浮腫、虛火牙痛、牙齦出血、尿黃便干、心悸氣短、月經不調、面色無華、滋生黃褐斑、蝴蝶斑等,或長期低熱等。 若是單純的腎陽虧,可服桂附地黃丸,這是張仲景的補腎祖方。單純的腎陰虧,可服六味地黃丸,這是宋代兒科專家錢乙在桂附地黃丸的基礎上,去掉桂附而成。若自己不能判斷是腎陰虛還是腎陽虛,或兼有他症,最好找中醫辨證後用葯。 補腎食療為上 葯食同源,以食療平補,是中醫幾千年的特色,給大家介紹幾個補腎食療良方: 1 生食板栗既補腎陽,又治關節病 栗子:唐代葯王孫思邈說:「栗,腎之果也,腎病宜食之。」《本草綱目》記載:「栗治腎虛,腰腿無力,能通腎益氣厚腸胃也。」中醫認為,栗可補脾、腎陽虛。若中老年人,腰膝四肢酸軟疼痛,遇天涼則重者,早晚各4粒生栗子,細嚼和唾液一起咽下,長服有效。古代蘇子由寫詩雲:「老去自添腰腳病,山翁服栗舊傳方。客來為說晨興晚,三咽徐收白玉漿。」 2 核桃補腎陽 核桃:《本草綱目》記載:「補氣養血,潤燥化痰,益命門,利三焦,溫肺潤腸,治虛寒喘嗽,腰部重痛。」 核桃歸腎、肺、大腸經。既補腎陽,又潤腸通便,還可治虛寒喘嗽,對尿路結石也有效。生食即可,但每天最好不要超過3個。 3 枸杞子大補腎陰 枸杞子:《本草匯言》記載:「能使氣可充,血可補,陽可生,陰可長,火可降,風濕可去,有十全之妙用焉。」 枸杞子,歸腎、肝經。功能:善滋腎陰,補肝血。可生食,每天40粒。可泡水喝,每天20g。可泡酒:枸杞子150g,搗破置瓶中,加40°~50°白酒500毫升,密封,泡7日後即可飲用,每日2小盅,勿醉。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的作用。需常服有效。
希望採納
4、百家姓初姓起源
明代王圻著《續文獻通考》中的《氏族源流》記載:「湯之支裔有初氏。」,商代成湯王的後代有初氏。商湯是黃帝第十八代。未見到後人資料。3出自祁姓,傳說,北宋1010年左右,皇上喊負責管理錢糧的度支員外郎祁暐,將祁卿家錯喊為初卿家,因沒人敢指出皇上的口誤,於是從祁暐和他的爺爺開始,改為初姓。4、出自滿族老姓:綽克秦氏。綽克秦氏(COKI HALA)見於《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以地為氏,世居綽克秦,後改漢姓初。未見到後人資料。註:度支:宋朝中管理全國財政預算部門,相當於財政部,屬於戶部的一個司;員外郎:官名,副職,相當於現在的副司長。 遷徙路線: 初慧安一脈遷徙路線: 據初慧安於五代後唐同光二年(924)年立塋於煙台芝罘西陀碑文記載:根據五音屬羽,考證初姓傳宗,初姓祖先為荊楚一脈,居住在荊楚(相當於長江中游地區),襲受國封,四到八世,老祖為了追求清凈,長壽,拋棄富貴,平安隱居湖南衡陽,從東周楚國楚武王即位(公元前740年)開始經歷30世,晉朝(265-420)時遷往湖北江陵(現在的荊州市),經歷21世,唐(618)初再遷遼寧錦州杏山,歷15世,五代後梁時期(907-923),因北方戰亂,唯有山東東部安寧,初慧安於五代後唐時期(約924年),自遼西錦州杏山遷到山東煙台芝罘,後唐同光二年(924)年立塋於煙台芝罘西陀磯島,到金朝時分社各宗,時十七世塋,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有二十一世塋,開始立新塋於宅後。到了明代萬曆壬子(1612)年,共三十一世塋。明代中期,由於倭寇侵擾,初姓又陸續遷離芝罘,磯島無人留居,古碑被土痞推入海中。清朝1796年(乾隆五十七年),放寬了出關禁令;初姓先輩陸續從山東前往遼寧、黑龍江、吉林等。初姓全國、國外都有分布。從楚武王即位(公元前740年)開始到後唐同光二年(924)年,共計66世塋。從後唐同光二年(924)年初慧安第一代到明代萬曆壬子(1612)年河西初化為三十四代,到現在約50代左右。
郡望堂號: 南郡:秦以所佔楚地置南郡,治郢,移江陵。孫吳曾移治公安。西晉舊治江陵。隋南郡即荊州 齊郡:西漢先為臨淄郡,後改齊郡,治臨淄。隋唐為青州北海郡。 宗族特點:1、忠孝;2、正直;3、守法;4、勤勞朴實。
初姓歷史名人: 煙台芝罘西陀古瑩碑文提到的名人有: 宋代:開封初虞昌,德清縣令; 初暐,淳化三年(992)進士;密州(諸城縣)初燮(xie),熙寧(1068)間舉人;初西美任鄆州;初汝為(十世)元豐(1078)登科。元代:初才(二十四世),元貞(1295)初任江淮等處行中書省左右司督事;尚書入中書省;明代:黑石社九代初得,奉直大夫,任直隸隆慶州知州;潛江縣初灝(hao),洪武(1368)年中舉,授知縣;潛江縣初珍,成化(1465)年間人;務本社初浩,成化四年(1468)任陝西郟鄜州州判;潛江縣初杲(gao),字啟昭,正德(1506)進士,授監察御史、雲南布政參政;黑石社初賢(三十四世)成化(1465)舉人,直隸隆慶州知州,大明府知府,山西慶陽府知府,廣西慶遠府知府;青州博興縣初珏(jue),嘉靖(1522)中任六合縣縣丞;初旦,萬曆(1573)年間,山西太谷縣知縣。初抃(bian),省除江東道宣慰司奉差;河西初化(三十四世),明萬曆壬子年(1612)人。註:江南東道—唐初置江南道,後分東西二道,東道治蘇州,轄今蘇南及浙、閩之地。 <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匯編氏族典 →第 63 卷 ,初姓部列傳: 宋:初虞世 按《姓氏急就篇》:宋有初虞世。初虞昌 按《萬姓統譜》:虞昌,開封人,任清縣令。初房 按《鄭樵‧通志》:房,舉賢良方正。初燮 按《鄭樵通志》:燮,密州人,熙寧登科。初西美 按《鄭樵‧通志》:西美,鄆州人,元豐登科。初汝為 按《萬姓統譜》:汝為,登州人,元豐登科。初去花 按《寧海州志》:去花,鄉貢三禮。初有成 按《寧海州志》:有成,鄉貢五經。 元:初才 按《福山縣志》:才,本縣人。由孝廉,元貞初舉任江、淮等處行中書省右都司事。 明:初進忠 按《潛江縣志》:進忠,少持剛正,里人多就之折是非。洪武中,以懷材抱德,舉授衛輝府推官,公直能斷,嫉惡無容,數規守不法事,守中傷之,調沙縣令。卒於任。初灝 按《潛江縣志》:灝,進忠子,宣德中,以賢良方正舉。授清河縣主簿。冰櫱之操,初終不渝人,稱孤松傲雪。初凱 按《萊陽縣志》:凱,天順壬午貢,溫縣主簿。初浩 按《福山縣志》:浩,務本社人。成化四年貢,任陝西鄜州州判。初得 按《福山縣志》:得,賢之父,以子贈奉議大夫、直隸隆慶州知州。初珍 按《潛江縣志》:珍,灝子。博學強記,成化癸卯領解,養母以孝聞。時有不愧孝廉之譽,以子贈監察御史。初賢按《福山縣志》:賢,黑石社人。成化癸卯科舉人,任直隸隆慶州知州,升大名府同知、慶陽府知府,調慶遠府知府。初貞按《濱州志》:貞,正德六年流賊入城,父雄八十三歲,被執,賊欲傷其父,貞大呼奮前,以身當之。賊怒,砍貞右手二指,貞抱護如故,賊釋之,曰:孝子也。戲濡其血,書孝子於垣而去,至九年旌。 初芳 按《潛江縣志》:芳,正德己卯舉人,官知縣。初杲 按《潛江縣志》:杲字啟昭,正德辛巳進士,授四川道監察御史。會議大禮,引經抗說。同百官赴文華門,哭聲徹內廷,世宗震怒,廷杖幾斃。後巡視山西、河東等處鹽法,浚河渠,築堤堰,商民便之。尋轉河南僉事,分巡睢陳,擒滅流賊數萬人,升雲南按察司副使,撫綏懷寧,民戴其德。轉雲南參政,上疏乞休歸。初升 按《潛江縣志》:升,正德年貢士。初芸 按《潛江縣志》:芸,御史杲子,嘉靖年貢士。初珏 按《萬姓統譜》:珏,博興人,嘉靖中六合縣縣丞。初旦按《博興縣志》:旦,令太谷,有賢聲。升戶部主事,分署通州糧儲,平易公廉,民情國計均有攸賴。初騏 按《濟南府志》:騏,利津人。嘉靖戊子科舉人,官知縣。 初學詩 按《福山縣志》:學詩,黑石社人。嘉靖十八年,恩貢。初學書 按《福山縣志》:學書,嘉靖間貢士。初渤 按《福山縣志》:渤,嘉靖間貢士。初言 按《潛江縣志》:言,知縣芳子。生而能言,故名言,字幼嘉。廉吏之後,負薪自給。一日忘歸,覓之,則手持《論語》一本卧於儒學之東廡下,始知言之行藏在朱會稽間。嗣補諸生,嘉靖戊午鄉雋,未仕卒。 初學易 按《潛江縣志》:學易,言子。嘉靖甲子舉人。邠州知州。 初章 按《潛江縣志》:章,嘉靖年例貢。 初亨 按《潛江縣志》:亨,嘉靖年例貢。初華 按《潛江縣志》:華,御史杲次子,萬曆年貢士。初良 按《博興縣志》:良,淑縣訓導。初署 按《博興縣志》:暑,平山知縣。初光業 按《博興縣志》:光業,內黃縣丞。初開蔭 按《博興縣志》:開蔭,旦之子,例貢。初開甲 按《博興縣志》:開甲,暑之子,耀州吏目。初璧 按《博興縣志》:璧,萬曆辛酉科武舉。初汝賢 按《濟陽縣志》:汝賢,萬曆間歲貢。初旭 按《寧海州志》:旭,大興主簿。初麟 按《寧海州志》:麟,台州經歷。 初拱宸 按《寧海州志》:拱宸,例監。初永清 按《寧海州志》:永清,麟之子,獻縣縣丞。 初琛 按《萊州府志》:琛,任吳橋縣主簿。 清代有初尚齡,號渭園,嘉慶二十四年(1819)著《吉金所見錄》;初鶚齡(初之楣長子),字陟(ZHI)雲,著有《歷代統系》四卷;初之椿,字蔭恆,號鶴庭,乾隆三十五年舉人,著有《游蜀草》、《南枝杲》;進士初彭齡,官至工部尚書、兵部尚書。初彭齡之高祖父初日芙(1632-1672),號紫裳,系邑廩生,敕贈文林郎,河南靈寶知縣。曾祖父初瑄(1666-1719)字相如,邑廩生,敕贈文林郎,河南靈寶知縣,江西南昌知府,晉增光祿大夫,工部尚書。祖父初元方(1698-1771)字端崖,號峨村,雍正甲辰科舉人,乾隆已末科進士,歷任堂邑縣教諭、河南泌陽、靈寶、登封、夏邑、四川琪縣、內江、宜賓等知縣及河南鄉試同考官,授奉政大夫,晉增中憲大夫、榮祿大夫、光祿大夫、兵部左侍郎、工部尚書。父親初之朴(1727-1807)字懷素,號懋堂,曾任北城、東城兵馬司正指揮,後升戶部貴州司主事,太平倉大通橋監督、戶部雲南司員外郎、補放徐州知府、穎州知府、南昌知府、並兼署鹽篆,後升江西通省督糧道監管水利,誥授中憲大夫、晉贈榮祿大夫。 現代名人: 初大告(1898-1987),原名初銘音,山東萊陽人,1923年北京師范大英語系畢業,19 25年畢業於師大英語研究科。1919年參加偉大的「五四」愛國運動,為防止迫害,有老師為其改名為初大告,他是40年代九三學社最早的發起人之一。從解放初期直至50年代,初大告一直擔任九三學社中央理事及中央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