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吃茶養生記 榮西

吃茶養生記 榮西

發布時間:2020-08-28 03:38:32

1、日本的茶葉是中國哪個朝代傳過去的?

日本的茶葉南宋時期傳過去的。

茶是日本傳統的大眾化飲料,平均每10人中有8人飲茶。還是在唐朝的時候,日本僧人最澄在浙江天台山留學,回國時,不僅將天台宗帶到日本,還將茶種帶到了京都比睿山。

後來的僧人榮西也在天台山研習佛法並修學茶藝,寫成了著名的《吃茶養生記》,記錄了南宋時期流行於江浙一帶的制茶過程和點茶法,從而被譽為日本的「茶祖」。而之後的留學僧圓爾辯圓帶回了徑山茶的種子,種植在自己的故鄉靜岡縣,茶風從此開始流傳。

2、榮西對日本茶道的形成做出了哪些貢獻

三、榮西對日本茶道的貢獻

的確,日本人的茶道影響太大,我們已經避不開他們了。講日本茶道,我們必須先講講榮西禪師。

在公元一一四一年到一二一五年的時候,出現了一個日本的高僧,叫榮西。榮西離皎然的年代,是在四百年以後,已經到了中國的宋代。榮西十四歲時在日本的比睿山出家。開始他學的是天台宗和密宗,密宗就是後來演變為日本的真言宗,不是我們現在的藏密。二十八歲時,榮西來過一次中國,入宋修天台宗。十九年後,四十七歲時又來一次大宋國,改修禪宗。他修的是禪宗裡面的黃龍派,禪宗到臨濟宗裡面又分成黃龍派和臨濟派。到了天台山跟懷敞禪師學禪法,回去的時候帶了好多寶貝。

外國學生要回去了,中國老師不能讓他空著手回去,所以就要給他帶點東西,帶了什麼好東西呢?第一個好東西就是很多茶籽和茶樹苗,榮西帶回去後種了三個地方。一是築前背振山,二是博多聖福寺,又贈送高辨三粒種子栽植於母尾,不久分植於宇治。日本的宇治茶現在非常出名,它就是由臨濟宗的榮西禪師從中國帶回去的,在日本種。第二個好東西,就是一些中國的字畫與建築圖稿,以及一些佛經。

榮西對茶產生興趣了,就寫了一本書,叫《吃茶養生記》,比陸羽大約晚了四百年,當時的茶真的是吃的,就像抹茶一樣,磨成粉,把茶末和茶渣一起吃下去。唐宋時候的茶也是吃下去的,所以叫「吃茶去」。榮西寫了這本書,茶就在日本引起了注意,很多人喜歡。包括他獻上的茶治癒了將軍的病,茶從葯的角度被日本人所認識,大家開始廣為接受。

榮西做的兩件事,一個帶回茶種,第二寫了這本《吃茶養生記》。靠著這兩件事,他被日本奉為了「茶祖」。《吃茶養生記》寫完時,榮西已經七十四歲。書包括了兩個部分:一是五臟和合門,一是遣除鬼魅門,主要從治病功能角度講。一個新東西,你說這是一個飲品,那我喝白開水、喝井水、喝泉水也是喝,但是你如果從葯的角度講,在推廣的第一階段,肯定更容易被人接受。

現在我們來看,比榮西早四百多年的陸羽的《茶經》,第一段就講「精行儉德」。榮西《吃茶養生記》第一部分講的茶,是「茶也,末代養生之仙葯,人倫延靈之妙術」。陸羽講茶是好葯,有「精行儉德」作用,榮西講茶是美容的好東西,是延長壽命的妙術。所以榮西的層次,感覺要比陸羽低一點吧。從榮西的第一句話出發,茶在日本開始廣為流傳,大家都喜歡。

榮西回到日本後,他成為了臨濟宗的開山祖師,在京都建了建仁寺,很多中國人都去過。因為他帶領的禪風和茶影響了很多人,結果也引起了另外一個僧人,叫道元,也去了中國。道元也是十四歲在比睿山出家,他就到中國去學禪法,結果呢,他一學覺得臨濟宗不合胃口,曹洞宗更合胃口,所以道元就學了中國的曹洞宗,回去建了一個永平寺,永平寺成為日本曹洞宗的大本山。從此以後,公元一千兩百年以後,禪宗在日本大開。大概再過了幾十年,又發生了一個事件:宋被元滅掉了。

宋被滅掉以後,當時日本到中國學習的和尚是大批量的,結果一逃呢,中國的和尚就逃到自己學生那裡去,很多中國的禪師逃到了日本,就把中國喜歡在寺廟喝茶的風氣也帶到了日本。

日本僧人離開中國時,還帶了一件非常重要的東西。帶了圓悟克勤禪師的一幅手書,這幅手書的內容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禪茶一味」。查中國的歷史文獻,很少看到在民國之前有把這四個字在一起的表述,我們現在在茶文化裡面經常看到的禪茶一味,其實是最近二十年從日本出口轉內銷傳過來的。開始的時候,大家以為這四個字是日本人提的。

我後來了解到,這「禪茶一味」,原來是我們宋代的圓悟克勤禪師寫的,就是日本僧人回日本的時候,從圓悟克勤那裡拿到的手書,這個手書據說現在藏在京都大德寺,也有的說藏在東京國立博物館里。記載上是說日本有這幅字的真跡存在,但我去過多少次日本,都沒有發現這個真跡。如果能夠把圓悟克勤寫的這四個字找到,這不得了,宋代的一個和尚留下的墨寶能夠保留到現在。如果在座的各位有機會看到,趕快給我報告,我需要這四個字的手書體,干嗎用?我要製作一批,送給親朋好友,因為這個是最正宗啊,至少證明了這個「禪茶一味」不是日本人取得,而是我們老祖宗取得。

榮西在一二〇二年建立了建仁寺,然後他融合了天台宗、密宗和禪宗,三宗融合形成他自己風格獨有的臨濟宗。那麼,我們到日本看到很多庭院,很漂亮,或者他們有自己風格的庭院建築,這種美學思想的來源就是榮西帶回去的臨濟宗產生的思想,也是來自中國。

3、茶與養生

《神農本草經》中記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明確指出飲茶可以使人精神愉悅,身體健康。日本僧人榮西法師在其著作《吃茶養生記》的序中說:「茶者,養生之仙葯也,延壽之妙術也;山谷生之,其地神靈也;人倫采之,其人長命也。」《舊唐書-宣宗紀》中記載,有位130歲的僧人到了洛陽,宣宗召見並問他:「服何葯如此長壽?」老僧答曰:「貧僧素不知葯,只是好飲香茗,至處唯茶是求。」這是正史中對飲茶長壽的明確記載。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也是倡導飲茶長壽說,說茶「是為最合衛生最優美之人類飲料,」」中國常人所飲者為清茶,食者為淡飯』」「窮鄉僻壤之人」粗茶淡飯,「不及酒肉」,「常多上壽」。現代國學大師林語堂也說:「我毫不懷疑茶具有使中國人延年益壽的作用,因為它有助於消化,使人心平氣和。」

研究表明,世界長壽之鄉都位於產茶和茶葉高消費區。日本靜岡縣市著名的茶鄉,茶葉消費量很大,因此靜岡縣人均壽命很高,遠高於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前蘇聯高加索地區有個聞名世界的「長壽鄉」,當地人長壽的秘訣便是飲紅菌茶。

現代科學也證明,茶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飲茶能滿足人體對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需要,此外茶葉還具有強大的抗衰老作用。茶能治病是因為茶中含有與人體健康關系密切的咖啡鹼、兒茶素、維生素類、礦物質微量元素、氨基酸等物質。日本醫學家研究發現:」中國患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臟病的比例比西方低,除了遺傳因素、生活方式、飲食結構外,同時與中國人愛飲茶有關。」

中醫和現代醫學表明,茶葉具有很好的減肥消脂作用。喝茶可以顯著提高體內脂肪的氧化分解率,降低膽固醇和血脂含量,使人瘦身健美,因為茶葉中的兒茶素、茶多酚和某些活性酶可以加快體內脂肪燃燒,減少膽固醇在體內的堆積。

由此可見,茶對於我們平時的養生保健及瘦身美體都有重要的功效。

4、日本茶道的起源

日本茶道,從餘杭徑山寺起步

相傳在800多年前的中國宋代,日本的榮西禪師兩次來到浙江,將中國的飲茶文化帶到了日本,從而發展形成了日本茶道。為了證實這一在日本得到公認的茶道淵源說,日本《婦女畫報》雜志社的記者來到杭州,探尋日本茶道的根源。昨天,餘杭徑山寺成了他們尋根之旅的首站。

(一) 緣 起
與中國的茶文化歷史相比,日本茶道的歷史算不上悠久。 日本茶道學界一般認為日本的茶最早是由傳教大師最澄和尚於9世紀初由中國帶入日本,後傳說其將帶回的茶種子種植於近江坂本的日吉神社,從而形成了後來的日吉茶園。據日本著名史書《類聚國史》記載,弘仁六年(815年)四月,嵯峨天皇巡幸近江國滋賀韓崎時曾接受了永忠和尚進奉的煎茶,茶這才開始見於日本正史。其後的三百餘年間飲茶卻從曇花一現之後又在日本悄然泯滅了。直到1191年榮西和尚從中國學成回國時再次將茶種子帶回日本,並且種植於築前國背振山,1207年明惠上人受榮西和尚所贈之茶種子,又將其種植在(木母)尾高山寺內,飲場習俗才逐漸在僧人中間流行開來。1214 年,將軍源實朝因醉酒引起頭痛,久治不愈,最後喝了榮西和尚進獻的茶後才擺脫了病痛。榮西和尚還向將軍進獻了自己所著的《吃茶養生記》一書,借機宣揚茶德和飲茶的好處,從此茶在士大夫及武士階層普及。

因此,日本的飲茶文化從一開始便顯現出僧人茶和武士茶兩種不同的形態。日本僧人自種、自采、自飲,茶已融入其生活,以充分體現其超脫的隱者風范。而武士茶則更顯奢華和熱鬧。武士茶是以鬥茶的形式為主體的,主要品鑒茶的產地的本非,也附帶品評水的優劣。當時將日本(木母)尾地區產的茶稱為本茶,其他地區的均為非茶。鬥茶雙方先飲數碗,以十碗最為常見,然後

一一品評茶的本非,是一種頗具賭博性質的游藝活動。 日本茶道產生之前的日本茶文化稱為日本茶道前史。而真正意義上的日本茶道產生是直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葉才由村田珠光、千利休等人完成的。村田珠光既是一位僧人,也是給日本茶道注入思想的第一人,因此被稱為日本茶道的始祖。其後的武野紹鷗、千利休等人又逐步制定了更為詳細、系統的規范。千利休被奉為茶道的集大成者。 千利休之後,日本茶道界出現了許多流派。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步確立了一種近似於世襲制的掌門人制度,稱為"家元制度"。 大致說來,日本的茶道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第一部分是物質性的,包括茶室、茶庭園和茶會中所使用的一切器具;第二部分是精神性的,如茶會主人通過各色器具的搭配組合所營造的精神追求,以及茶道作為一種傳統文化所積淀下來的與禪密切相關的一切哲學內涵等;第三部分則是介於物質與精神之間的具體的點茶和飲茶動作與流程。 (二) 思 想 日本茶道的思想之與中國茶道的思想有著傳呈關系,其根本核心始終沒有超出千利休親定的"和、敬、清、寂"的范疇。
日本近代著名茶人田中仙樵曾對其進行解釋,大致如下:
"和,指人與人之間的相和樂,以和為貴。"
"和"所追求的是主客之間心靈的默契與溝通。
"敬,尊敬長上自不待言,茶人追求的是對所有人的敬。和與敬是與人圓滿相處之法。"
"敬"追求的是無差別心。
"清,為清靜之意,指心無邪念。心只不凈為一切慾念、煩惱的起因,佛教稱為妄想。茶道便是以抑制不凈念為己任。"
"清",代表無俗慮的清靜之心,是一種境界,是茶人的追求,而茶道則是達到目標的手段。
"寂,指寂滅為樂,指放下所有思慮的一塵不染的心境,也就是著力於下腹丹田,以意志導引頭中血液下沉丹田,從而達到心無雜念的狀態。"
總之就是要追求一種"本來無一"的禪的苦寂的精神。 (三) 分 類 (1) 有懷石料理的正式茶會:懷石料理最初是指以寺院烹飪法烹制的菜餚,現在則主要指全素菜餚。正式的茶會分有很多種類,如冬天拂曉前,從四點左右開始的"曉茶會";冬天早上六點左右開始的"朝茶會";從正午開始的"正午茶會";冬天晚上六點左右開始的"夜間茶會";此外還有"跡見茶會"、"臨時茶會"等多種類型的正式茶會。
(2) 非正式的茶會:一種簡略的形式饗客的茶會。
(3) 大寄茶會:一次招待不定數多人的大茶會。
日本茶道的茶會中,主人點的茶有兩種,即濃茶和薄茶。濃茶是最正式的茶,既在一個茶碗之中點出五個人份的茶湯,客人們每人固定喝三口半,用一個茶碗輪流品茶。 (四) 注意事項(1) 明確出席與否,千萬不可遲到。
(2) 注意著裝,少帶裝飾物。
(3) 赴茶會帶好必需物品。
具體物品如下:帛紗--清潔器具之物。男性為紫色,女性為硃色。
懷紙--本是吟詠書寫詩、和歌、徘句時用的正式紙張。在茶道中分男性用和女性用兩種,女性用稍小一圈的。
帛紗夾--用以盛裝帛紗和懷紙之用。
竹簽及裝竹簽的用具。
手帕--擦手時用。
進入茶室時用於替換的白色襪子--穿著和服赴茶會時,腳上穿著的是和服專用的白襪子,日語中稱為"足袋"。
扇子。
另外,如果要參加的是濃茶茶會的話,還需要准備古帛紗和小茶巾
(4) 分清主次:茶會中的客人不是平等的,分為"正客,次客,三客,四客"等,僭越是很不禮貌的。同時還應時刻注意保持茶會寧靜,祥和的氣氛,絕對禁止雜談。
(5) 只喝三口半:這是濃茶茶會的規矩,因為茶是大家共享的,"喝三口半"可以有效地避免出現最後的客人沒有茶喝的尷尬局面。 (五) 茶道正式茶會的順序 舉行正式茶會的地方稱為"茶苑",由茶室和露地組成。這兩處地點的布置是主人舉行該次茶會宗旨的體現。 (1) 通過露地來到茶室:
露地中都鋪有各種各樣的石頭,這些石頭在茶道中被稱?quot;飛石"。飛石的種類、鋪法和用途頗有講究,但飛石的主要用途就是指示客人行進的方向。客人要踏著飛石向前行進,首先來到被稱為"蹲踞"的地方進行"凈手"。
(2) 進入茶室:
按照賓客主次順序進入茶室,拜覽茶室中的掛軸,插花,風爐等道具。這時茶會的主人--亭主會出來與客人寒暄。
(3) 炭點前:
同中國茶道一樣,日本茶道對水也有嚴格的要求,"不溫不火"之為上品,因此主人一般都是在客人圍爐坐定之後才進行炭點前。
(4) 品嘗懷石料理:
五月至十月間用風爐,十一月到次年四月用爐烹制。
(5) 品嘗點心:
濃茶茶會用生鮮點心,薄茶茶會用干點心。
(6) 茶點前:
最為重要的環節,主人將用傳統的手法點茶給客人。
(7) 欣賞道具 (六)茶道具體做法舉例 (1) 通過露地時的做法:
 
一進入露地,首先應摒除一切雜念。露地是營造參禪的超凡世界的起點,因此必須換上草履。
進入露地後,首先在被稱為"腰掛待合"的地方等候亭主的接見。吵會一般分為兩個階段,一個階段完成之後客人需會到"腰掛待合",等待主人鳴鑼為信,再進入下一個階段。露地分為外露地和內露地,"腰掛待合"也分為外待合和內待合。在茶室前的"蹲踞"處客人應洗手,漱口,清潔自身。 (2) 蹲踞的使用方法: 蹲踞一般是石制的,上面放有掬水用的柄勺。首先用右手拿起柄勺汲一勺水,用這勺的一部分清潔左手。然後將坪勺換到左手,用剩下的水清潔右手。再汲一勺水,將水倒到右手掌心,用掌心中的水漱兩回口。
兩手握住柄勺勺柄,勺口對著自己慢慢豎起柄勺,讓柄勺中剩下的水沿著勺柄慢慢流下,以清潔勺柄,然後將柄勺放回原先的位置。 (3) 進入茶室的方法: 小間的場合: 四疊(塌塌米的計量單位)半以下的茶室稱為小間茶室。客人進入小間茶室,要從一個高於地面,像洞口一樣的很小的入口進入。
1. 首先伸頭環顧一下茶席並行一個禮,然後低頭,膝蓋先著地,進入茶室。
2. 兩膝交替向前蹭,進入茶室後,保持身體基本姿勢不變,轉過身來,面向外,將自己的鞋子豎立起來靠在牆角。
3. 拜見、欣賞掛在和擺在一個名為"床間"的地方的怪軸、插花、香盒等茶道具,然後走到自己的坐席。
4. 在自己的位置上坐下後(按規矩需要"正坐",即雙腿並攏,小腿著地,臀部坐在雙腳上)將扇子放在身後,正客的扇子尾部向右,其他客人的扇子尾部向左。 廣間的場合: 不同於小間的茶室,廣間的茶室的入口是正常的門。
1. 取正坐姿勢,將扇子置於膝前,打開日本傳統房屋特有的兩麵糊紙的隔扇拉門,兩手觸地,取禮敬姿態,環顧茶席全貌。
2. 將扇子放在門坎的內側,兩膝交替向前蹭著進入茶室。
3. 拿起扇子,利用膝部的動作與力量站起,按照規定路線前進,注意不要踩到兩塊塌塌米的接縫處。
4. 在"床間"前面取正坐禮敬姿態,將扇子置於前,行一禮後欣賞掛軸,之後再行一厘,欣賞插花。
5. 來到風爐或爐的前面,行拜見的禮儀後進入自己的座席。客人之間不要空出空間。 (4) 點心的品用方法:與濃茶配套的點心稱為"主果子",與薄茶配套的稱為"乾果子"。裝果子的器皿稱為"果子缽",最正式叫"緣高",比較普通的叫"重箱"。製作果子的材料要求應與茶會時的季節相符。 品用主果子的具體步驟如下: 1. 果子端上來之後,先向主人行一禮,表示接受,然後向下手的客人(次客),次客向三客,依此類推,說一聲"我先品用了",以表示禮敬。
2. 用雙手輕輕地端起果子缽,行一禮。
3. 取出懷紙放於膝前,用右手取下筷子。
4. 用左手幫助拿著筷子,右手按照規定做法改變拿筷子的方式。
5. 用左手輕扶缽沿,用筷子夾取果子放在懷紙上。
6. 用懷紙的歪角輕拭筷子。
7. 將筷子還放在果子缽上,用雙手將果子缽傳給下一為客人。
8. 用雙手連著懷紙一起端起果子,然後用竹筷挑起果子品嘗。
乾果子的吃法如下:
1. 果子拿來後,正客先向主人行一禮,表示接受。然後向下手的客人說一聲"我先品用了",表示禮敬。
2. 懷著感謝他人賜給食物的心情,雙手輕輕端起器皿,輕輕行一下禮。
3. 將懷紙放於膝前,左手輕扶器皿,右手拿取果子置於懷紙上,首先拿器皿中距離自己較遠的。
4. 接下來拿離自己較近的果子,然後用懷紙的邊緣輕輕擦一下筷子。
5. 將裝有果子的器皿傳給下一個客人。
6. 開始品嘗果子。
此外,在品茶時還應發出愜意的響聲,以表示對主人點茶技術的贊嘆和對主人盛情款待的感謝。

5、榮西的哪一著作是日本茶道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建歷元年(公元一二一一年),榮西撰《吃茶養生記》一書,為其晚年最後的著作。

6、被譽為日本陸羽的是誰?《吃茶養生記》的作者是誰?

《吃茶養生記》《吃茶養生記》一書作者為榮西禪師日本臨濟宗的初祖 榮西禪師 (又譯作「容西」)(1141~1215)。

7、榮西禪師寫了一本茶學著作,是以下哪一部

建歷元年(公元一二一一年),榮西禪師撰《吃茶養生記》一書,為其晚年最後的著作。
雖早在奈良朝時期日本已將茶引入,但並不盛行。由於榮西由宋攜回茶種,種植於築前背振山及博多聖福寺,又贈送高辨三粒種子栽植於母尾,不久分植於宇治,為宇治茶園之始,漸漸地使茶更廣泛種植,榮西因此被尊為「日本的茶祖」。

與吃茶養生記 榮西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