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內家拳養生功法

內家拳養生功法

發布時間:2020-08-25 23:03:13

1、道家除了,八段錦,內家拳,五禽戲'之外還有哪些功法

農耕七式,丹田功,五禽戲八段錦,樁功,子午小周天,乾坤大周天,太極拳,心意拳,戳腳,通背拳,八卦掌,自然拳,詠春拳,大成拳。

2、我是一個對道家丹道修真,內家拳很感興趣的人,但是一直無緣入門,最近在網上找到了一部性命雙修養生延壽

性命雙修養生延壽功乃是東漢時魏伯陽的道教內丹學奠基著作、周易參同契、中的其中一種,只是通過他的手寫出來而已,不是他編寫的,至於你無緣入門,大概是你沒有弄清修真入門心法吧,首先是入靜,zd你先收縮視線,注意呼吸自然,聆聽你自己的呼吸,呼吸平靜時當眼神沒有注意鼻尖時,方可入靜,然後是煉丹,人是一個丹爐,你的意識就是火,你的氣息和精(就是男性的精液)就是葯,你要用你的火來煉丹,也就是練氣還神,當你入靜時感覺心內窩氣沉時,大葯初成,如果在之後的修行中感覺不適,異常興奮,常有夢遺,便提肛氣安知,切忌:穀道容常有,穀道下奔時,大葯毀,前功盡棄! 還有道德經對你可能有幫助多看一下吧,畢竟修真只是求得真我,去偽存真為啊!最後送你一句話吧!萬千紅塵,大道三千!修真也只是其中之一

3、形意拳是內家拳有養生鍛煉身體效果吧?我怕師傅教的不好或自己練的不好,會不會練出內傷。

內傷應該不至於.
但若練得不得當會造成傷害。
比如站樁,站不好就會傷到膝蓋。類似這類的問題。

4、內家拳有沒有真正的竅門

內家拳相對於外家拳而言,是陰陽學說的又一實踐,最大的不同是對身體理解與運用的不同。陰陽二點之間的線性關系分出內、外家拳系的不同,在兩點之間內里的運動關系為外家拳,其性像是電磁中的異性相吸,不跑兩之間的這根線,是我們常說的看後打前。像射箭、斧劈……靠的是貫性,多用的是人體中的收縮肌。在兩點之間外撐外拔的運動關系為內家拳,其性像是電磁中的同性相排斥,運動在兩點之外,看前打後,像釘子與錘子的關系,靠的是另一點的給力,多用的是人體中的膨脹肌。這就是心意拳為什麼有三節、四梢理論的原由,梢節像釘子,中節像錘子,根節像錘柄。四梢中的肌肉管人體的負重與軌跡,筋健管人體的連結與連續,骨頭管人體的矗立與撐拔,氣血管人體的發力與加速度,所以中國的內家拳體系在世界功夫之林中唯中國功夫所獨有。

內家篾生,外家不養生。古代道家多是醫生。煉丹打坐,觀察天地萬物,一代一代下來,對人體結構任何細微的部位都了如指掌,研究透了。無數人,無數代的發展,創出了各種各樣的養生之拳術。中國武術有三大內家拳體系:「太極、形意、八卦」。太極拳的理論體系《十要論》是在心意拳《九要論》基礎上的添加,形意拳是心意拳的另一叫法。

太極拳的理論體系和訓練體系是中國武術中最早建構的內家拳體系,他的典章著作是中國武學文化中的寶典,起著主導性的作用,諸多武術門派的產生、發展都受其影響而得益非淺。

特點

勝強敵之道

遇任何強悍狂妄之人,勿生怖心;心神沉著不亂,乃能舉動得當,氣定神全,於此即先勝了一著。於平時,便須時時靜觀默察;以參證原則,若能融會要訣,通解其義、則寡可勝眾,弱能制強。譬如泛舟於海,乘者雖多,惟司舵駕船者一人,已足司全船之定向。

吾之技藝精詳,猶司舵者之*縱船隻,成竹在胸,一人足當眾乘客,此豈多寡數量上之比較。以寡勝眾,以弱制強之理,乃存乎此。

藝無止境

我技雖佳,然必有勝我之人。高於我者,當以師禮爭之,取其所長,補吾所短,於是我藝益進,豈足為貶?傳之後進,吾道益宏。

即或造獨精,高出流俗,亦不能自滿。藝無止境,學問無涯,豈可自堵前程。

柔靜為先

習藝之時,必宜潛心體會,若憑蠻力,絕不得竅訣。而須心如垂楊,意隨流水,四肢輕靈,中節作主。若能如此,則能捕捉好機,剎那發勁,捷如閃電,雖四兩之力,亦可撥倒千斤。

神氣滿布

人之能者,諺稱三頭六臂,然必須一心作主。若心有所偏,則此手動,則余手皆弛。手多亦成無用,我如神氣布滿全身,全身靈勁,毫無間隙,人發而不能制我,我發而即能制人,皆賴神氧滿注之功。

流行勿斷

氣與體中有陰陽,其動日陽,其靜日陰;內家拳雖專重氣之使用,然為無形物、無跡象可尋,實則存我體中。氣之即分陰陽,若養之不當,便生弛撓之憾。平常安坐時之心氣,漫漫然為鎮定無事之態。動時若神志外奪,損其平常鎮靜守養之氣,此末得藝也。

昔日先輩教人,務先使養自己方寸之氣,使外物不能動其心。有此不拔之根基,則任何活動元氣充足,無缺損之虞,起居動靜;真氣沛然,至此方是真傳。

身神統一

設眼前有某物,欲取之主意一起,手乃前出,是即意通於氣。故欲使用此物,叉須力焉,力之所出,乃氣之所集。氣之所通,亦力之所集。氣力非二物也。由意集氣使力者,方得順遂稱心。若力先出,是便顛倒主奴,為害甚多。故吾平日,務當捨去其力,而煉其氣。只求氣之使用順遂得體,則任何人固有之力,得應其事而隨其量而出焉。

不動心

所謂不動心者,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糜鹿興於左而目不瞬之謂也。心有所守而不移,則真氣元塞全身,視白刃而不見,聞炮聲而不憾。外物勿撓,獨立不懼,以如斯之心膽,運用所學,若行所無事,大敵當前,亦不見怯返顧,斯真能不動心者也。

平日多近白刃,使之熟稔無畏。並卧於中野,宿於深山,人跡罕至之地,潛居修練。其所成就,必能宏遠博大,豈流俗可比。

近世之治術者,多以手足為藝,徒取眩目,無復精蘊,我儕當矯其弊,必求入於不動心之境,勿徒尚空義,方謂得術之奧義。

有膽始有力

武術以膽力為第一。無膽力即無克敵敞致果之心。恐怖既充於中,肢體便滯於外,為敵製造優勢焉。故膽力強者,恆*勝算。自來成例甚多,當宜練膽。

沉著虛靜

凡武術一道急者敗。誠能不動心,則敵之進攻,我靜以待之。若心急氣浮,則不但難以破敵,且反足致敗。身以機敏為第一,心以沉著為主。

持此自修,雖不藉器械,而敵以武器攻襲,我亦心守沉靜而巧勝敵械,是皆沉著虛靜效也。

養我靈覺

凡眼耳之活動,根於心之發動,故觀物聽聲而心動,此人二常也。吾人乏遭遇危險,不能預知,故平時步行時,當注意前後左右,不可疏虞。蓋不幸受人狙擊,不特受害負傷。而多年之練習,悉付諸逝水矣。

且應敵之時,因眼之活動,而勇氣自滿,動作亦速。敵人圖我之意,先巳瞭然於胸。察敵眼光之注視,與吾身相觸之靈覺,敵方意向,我無不知,我得而從之制之矣!

威喝應用

發聲則氣能專一,力自舒透,而聲必起自丹田,動作得勢,是因氣之曼相應,勇氣自增,而敵氣倍餒矣。

然發聲若不得體,任意喧曄,既損禮體,並傷我威,反招「善叫貓兒,不善捕鼠」之譏。不如保持靜寧心氣,至為重要。

殘敵之心

若無殘敵之心,一不能敵眾,二不能了事。諺謂:交手不留情,留情便失手。

殘敵心者,敵敗後,切莫不可以假之以還手之機。著須一心注視敵人,不令其有任何生動作。如若我為敵所敗,際此瞬間,即須振作監視故心中另一意念,俾采應敵之道。此間皆不容發,防護周全,不得疏虞。

多求練歷

修習武技,當求練歷,故對練之事為習武要事。切勿自以為技術末精而氣餒。務於對練鍛煉技巧,嫻熟技巧,領會要訣,與固定養氣定心各耍則,如此身體力行,學會破敵工夫,而後百戰不殆。

對練時,如心存懼畏,便已輸了七分。往往見技術過人者,竟意外大負,是必心中懷懼故也,過後方悔敵技平常,已無及矣。

故對練時,不宜輕敵,但亦不妨放膽引敵。一著未善,即當變化,力求得勢,自信力自能油然而生,恐懼便消,藉此努力修練,不厭不倦,練歷既多,境界自高。

練武者之惡德

夫治學者,專心致志,神不外鶩,惟教誨之是遵,造必可致遠。武藝亦學問之一端。若自恃體之強壯,臂力之方剛,或恃藝之初成,而夷視一切者,真木偶之猙獰,無復竿頭之日進。蓋武技要求,不再有一頎昂之身軀,血氣之勇。此皆未經琢磨之粗胚下料,無足傲視。故任性與自滿,乃器淺之易盈耳。

注重對練

一、當求與多數人對練,廣得經驗。若拒與新人對練,最阻進步。

二、勿挑選對手。好挑選對手者,必自是而輕人,若遇是輩,先觀其破綻而敗之,彼屢次被破,最後必示好意相與,可成拳友矣。

三、對於較弱於己者,勿視為無益於己,而敷衍從事,此種根性至劣。故對後進,必當親切叮嚀,教導不倦,是亦樂事也。

四、遇他人之對練,宜靜觀其得失,取其所長:矯其所矩。善奕者不必自奕,閱其勝敗機微,得矣!

五、自己與人較試,宜以禮待之,勿舉動輕慢,若為人所負,切不可存報復之心,蓋勝負乃常事,惟致力於學,乃可收之桑隅耳。

料敵之法

夫敵有陰敵陽敵二種,其形狀不易判別。外觀似弱,或為勁敵,外觀極盛而或為易與。內冢拳法,常使一身鎮靜而變化無方。存心料敵,雖不能燭照計數,亦可臨時察言辨色得之。敵顏色赤,則性氣向上,性氣外發,心必急,已失勝利之機。顏色青白者,心必怯,怯則身體震顫,方法不能活用,故吾與人較勝,宜不怯不急。

心壯魄強

心魂即吾人之精神力之謂也。為人心之基,有強有弱。有精力者有氣勢,見敵而起制勝之心,則勢滿矣。此為心魄之作用。由心生膽,由旭生力。力以身體為基礎,身體虛弱,雖有此心,亦屬白運心魂,無效也。身體強壯,方能不為物動,基礎方立,故練身亦是要事。有心,有體,即當習氣。呼吸皆自心中所起,切勿使氣息閉止。若氣息閉止,便不持久。故求運氣調息,而後心自靜,魄自堅,強毅之本立矣!

機智

力有時而窮,巧有時不濟,一智可以勝千軍。

觀之徵南事略:王征南,夜出偵事,為守兵所獲,系之廊柱,數十人飲酒圍守,征南拾碎磁,偷割其縛,然後急望懷中探銀,望空而擲,眾兵力爭攫取,得自逸出。

又:歲暮獨行,遇營兵七八人拉夫役,為之負重,征南苦辭求免,不聽,乃至橋上,隨棄所負,營兵拔刀捕之,征南手搏,營兵仆地,鏗然刀墜,如是者數人,乃取其刀投之井中,營兵乃索鞭出刀,而去遠矣!

此乃以智成就事,安度窘境,豈獨賴拳勇技擊乎!

破勢收勢

內家決無先動手打人之理,如對方一出手,即是「破勢」,我得有隙可乘,是所謂:「隙開勁莫遲」也。但須明虛實,不貪不求,方是高手。如敵不破勢,可以用引,用引之要,在引出敵隙,非露己隙與人也。且當引透,皆不可不知。

收勢須能一發即有一收,方能力之可生生不竭也。不可舊力已失,新力末生,即強作妄為,則成強弩之末,雖銳無用。我能蓄勢常新,新力不斷,此須於平日練拳時練成,此開合也,不可不知。

取敵要妙

取敵之道,在乎敵身,不在乎我。敵弱於我,拿而制之。敵強干我,徑取其穴。敵合於我勁,提而放之。敵力道多變,我當制機之宜。大梵谷來低取,低來高取,尚嫌太疏,隨來隨取,因敵施為,力是識症設治之良醫,馴伏劣馬之能手。法尚干凈俐落,忌乎拖泥帶水,道道地地,純在人身上做功夫,我有上不可有絲毫擺設也,否則,技藝總不高。

練氣歸根

技擊之道,有形態之強非真強,此蓋氣散於外,未能歸藏故也。無形態上之強而堪以為強者,乃是真強,蓋已練氣歸根者,不見形態之壯,不見顏色之威,氣不鶩,心不驚,但見柔弱,此得內家之正。斷人功夫高下,可以望而知之,蓋不在其形,而在其氣,此亦在己之學之精深也.俗人求於皮相,俗人無學或淺學也。古來精於此道者,以練氣為根本,此內家正傳正學也。

5、養生,什麼是內家拳里的功夫上身

內家拳的來源有兩種說法:1、漢時華佗所創五禽戲功法,乃是內家拳鼻祖。2、元末武當張三豐所創太極拳。
內家拳相對於外家拳而言,是陰陽學說的又一實踐,最大的不同是對身體理解與運用的不同。陰陽二點之間的線性關系分出內、外家拳系的不同,在兩點之間內里的運動關系為外家拳,其性像是電磁中的異性相吸,不跑兩之間的這根線,是我們常說的看後打前。像射箭、斧劈……靠的是貫性,多用的是人體中的收縮肌。在兩點之間外撐外拔的運動關系為內家拳,其性像是電磁中的同性相排斥,運動在兩點之外,看前打後,像釘子與錘子的關系,靠的是另一點的給力,多用的是人體中的膨脹肌。這就是心意拳為什麼有三節、四梢理論的原由,梢節像釘子,中節像錘子,根節像錘柄。四梢中的肌肉管人體的負重與軌跡,筋健管人體的連結與連續,骨頭管人體的矗立與撐拔,氣血管人體的發力與加速度,所以中國的內家拳體系在世界功夫之林中唯中國功夫所獨有。
內家篾生,外家不養生。古代道家多是醫生。煉丹打坐,觀察天地萬物,一代一代下來,對人體結構任何細微的部位都了如指掌,研究透了。無數人,無數代的發展,創出了各種各樣的養生之拳術。中國武術有三大內家拳體系:「太極、形意、八卦」。太極拳的理論體系《十要論》是在心意拳《九要論》基礎上的添加,形意拳是心意拳的另一叫法。
「一氣、二儀、三節、四梢、五行、六合」,心意拳的理論體系和訓練體系是中國武術中最早建構的內家拳體系,他的典章著作是中國武學文化中的寶典,起著主導性的作用,諸多武術門派的產生、發展都受其影響而得益非淺。

6、內家拳的內功是怎麼練的

首先,要保證練好太極拳就是找位明師教內家拳;其次,找到明師後,要刻苦勤奮的練內家拳;第三,一般學習太極拳需要練10年以上才能出師(主要是入門),才能夠防身,因為內家拳開始練時師傅手把手的言傳身教,因為內在核心的東西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還要看你的悟性的高低,悟性高的入門早,反之入門就晚,入門後就可以脫離師傅糾正動作的階段,進入自己可以為自己糾正動作的階段,如遇到重大問題自己解決不了時還是要問師傅的。再加上自己刻苦練習,你可以學成內家拳。而且不同的師傅教法不同,練氣方法不同。但至少會按照以下幾點原則去練。

【基本方法】
內家拳的動作徐緩舒暢,要求練拳時正腰、收顎、直背、垂間,有飄然騰雲之意境。清代拳師稱「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絕」。同時,還很重視練氣,所謂「氣」,就是修煉人體自身的精神力(我個人認為此種「氣」是通過練拳的過程中調節呼吸的節奏而形成的),這是作為內家拳的特點之一。
【練拳要領】
①靜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練拳都要求思想安靜集中,專心引導動作,呼吸平穩,深勻自然,不可勉強憋氣;
②中正安舒,柔和緩慢,即身體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動作如行雲流水,輕柔勻緩;
③動作弧形,圓活完整,即動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轉換圓活不滯,同時以腰作軸,上下相隨,周身組成一個整體;
④連貫協調,虛實分明,即動作要連綿不斷,銜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定;
⑤輕靈沉著,剛柔相濟,即每一動作都要輕靈沉著,不浮不僵,外柔內剛,發勁要完整,富有彈性,不可使用拙力。
內家拳對人體各部位姿式的要求如下:頭——保持「虛領頂勁」,有上懸意念,不可歪斜搖擺,眼要自然平視,嘴要輕閉,舌抵上顎;頸——自然豎直,轉動靈活,不可緊張;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聳、前扣或後張;肘——自然彎曲沉墜,防止僵直或上揚;腕——下沉「塌腕」,勁力貫注,不可松軟;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內縮;背——舒展伸拔,稱為「拔背」,不可弓駝;腰——向下松沉,旋轉靈活,不可前弓或後挺;脊——中正豎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內微斂,不可外突,稱為「溜臀」、「斂臀」;胯——松正含縮,使勁力貫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穩健扎實,彎曲合度,轉旋輕靈,移動平穩,膝部松活自然,腳掌虛實分清。
【功能】
內家要求松靜自然,這使大腦皮層一部分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而得到休息。同時,打拳可以活躍情緒,對大腦起調節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練,越要「先在心,後在身」,專心於引導動作。這樣長期堅持,會使大腦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消除由神經系統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病。內家拳要求「氣沉丹田」,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於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循環。通過輕鬆柔和的運動,可以使年老體弱的人經絡舒暢,新陳代謝旺盛,體質、機能得到增強。內家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為此,太極拳特別講究「聽勁」,即要准確地感覺判斷對方來勢,以作出反應。當對方未發動前,自己不要冒進,可先以招法誘發對方,試其虛實,術語稱為「引手」。一旦對方發動,自己要迅速搶在前面,「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鬥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練內家拳則可使身心俱健,強外固內,有助於疏通經絡,消除心中的郁悶,實是外強筋骨,內調精氣神之有效手段。

7、內家拳術中最容易學成的拳術,帶有防身和養生兩種功效的武術的練法及要領

形意拳

太極你想練到可以防身,沒那麼容易。

8、內家拳內功是必須練的嗎

要想成為內家拳高手,內功是必須練的,內家拳套路是動功功法,站樁是用於快速提高內力。

9、請問一下怎樣修煉內功?內家拳的

武當內家拳是以道家思想為核心,秉承了中華傳統養生思想,以養身、修身、健身、防身為目的,融靜功與動功與一爐,自成體系,風格獨特,是道家理論與武術、藝術、氣功、導引的完美結合,極大地豐富與發展了中華民族養生理論與實踐方法,是中華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武當內家拳的要義是養生
武當武術,又稱武當內家拳,起源於明朝,由張三豐創立,據考證最早的武當內家拳為「三豐太極十三式」,張三豐創立太極十三式的意圖是將太極拳作為修煉內丹的一種功法,並非用於武道。這一點在張三豐的《太極拳歌》一文中得到應證:「推手用意終何在,延年益壽不老春」。
史料記載張三豐活到了幾百歲,這與他開創內家拳的要義以及終身將練功放在首位分不開。《道藏精華》第二集記載張三豐修煉內丹的秘訣有:「若才得太極拳法,不知行動之奧妙,掣置不顧,此無異煉丹不採葯,采葯不煉丹,莫道不能登長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決不能。成就」。這里所說「外面功夫」,就是技擊功夫。換言之,內家拳首先強調的內養基礎,而並非外在搏擊之術。
武當內家拳養生的核心是精、氣、神。道家極其重視人體精氣神的修煉與相互依存關系。道以氣為宗,「養生之道,貴在養氣」,煉養的目的是養生,是「與天地同其元」。所以練習武當內家拳,講究時間、地點、方位,要陰陽合順,自然和諧,使身體內部陰陽平衡和臟腑經絡與五行相合,使人體與星辰,天地物象,四時氣候,地理等外在自然環境協調相應,達到天人合一的境地。認為精足則氣滿,神足則為健康長壽之基。通過修煉內外兼修的武當內家拳,從而達到延年益壽。
二、武當拳是動靜養生的典範
中國古代養生多強調靜養。如《黃帝內經》日:「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而形與神而終其天年。」又如《莊子》強調:「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也有提倡模仿龜少動靜養以達長生。當然也有主張「動以養生」的,如《呂氏春秋》闡述到:「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形象告誡人們要經常運動,才能確保健康。
東漢名醫華佗創編五禽戲,宋代的八段錦,以及在現代的奧林匹克運動,這次觀點與方法都是「生命在於運動」的最好詮釋。但事物往往會走向極端,靜養愈靜,以龜為楷模;動則更烈,超負荷極限運動,這些都不可取。而武當內家拳是靜功與動功的有機結合,動靜兼修。武當內家拳將內功精氣神稱為內三寶,筋骨皮稱為外三寶,通常練功是練內三寶,以內三寶扶助外三寶,通過內養為本,外練為輔的兼修過程,達到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拳道合一,最後達到養生的一種新的境界。
三、武當內家拳外在功夫是內功養生的詮釋
武當內家拳的行拳走架,折疊轉換,練氣練功,無不貫穿陰陽虛實變化。其內功以太極理念為核心,將太極與拳完美結合,形成了內形與外形運動辯證高度的統一,使其外形的肢體動作呈現雙螺旋結構運動。雖「拳名太極,實無極,自然之運行,陰陽自然之而合」。
武當內家拳的技擊動作上強調輕鬆柔和,其架勢平穩舒展,動作不僵不拘,沒有忽起忽落的明顯變化和激烈的跳躍動作。動作無論攻與防,其虛實相應,過渡轉換緊密銜接,有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其動作運行軌跡都呈現「圓」、「弧」的動態模式,有外圓與內圓,大圓與小圓,小圓到無圓之分。其外圓講的是肢體運行軌跡,其動作環環相攜,處處圓活;內圓指內氣圓活,運行流暢,無閉氣,憋氣之感,使肢體處處都呈現在螺旋的球體之中,「周身處處皆太極」。
武當內家拳練功則分上中下三盤二十四技法:上盤為援捋、擠、i按采、抓肘、靠,,,中盤為『起落進、退、騰、閃、圓、轉下盤為憾跪、挑撩、劈、壁、鉤蹬三盤協調呼應,表裡內外相配相合,奇正相生。武當內家拳的拳種與套路之多令人嘆為觀止,在意境上,武當內家拳的練習要求「靜、輕、慢」,注重意念運氣的作用,講究舒展、簡潔,結構嚴謹,身法中正,剛柔內含,輕靈沉著,積柔成剛,剛柔相濟,是內功與外功的有機結合,形成了「道寓術中」、「內功外拳」、「內外兼修」的特點。建立了「以丹田運練為核心,以經絡氣血津液暢通為要求,以提高性腺系統功能為重心」的有序化程序,充分體現了道家「重人貴生」,即以生為樂,追求長生,從而養生的理念,形成了武當武術獨特的養生思想。
四、武術內家拳也注重思想修養、寧靜致遠
武當內家拳講究調身、調息與調心,其調身講究調整人的姿態,要求放鬆、自然;調息以自然呼吸為主,要求細、勻、長,調息也是將呼吸調柔入細,引短令長之意;調心主要通過控制意念,達到精力集中,入靜的狀態。武當內家拳的精髓既在「內氣」,通過「內氣」的運行,打通經絡,洗滌內臟。而「內氣」的關鍵又在於意念能否入靜,其方法主要是調整呼吸,意守丹田,因為丹田是「內氣」的發源之地。這些實質上也是一個思想修煉過程。
武當內家拳倡導「濟人利世」、「修正身心」,並把此觀點作為修煉內丹的基本前提,加上通過外形的運動來疏通人體內經絡通道,以達到煉丹養生之要求。武當內家拳的修煉,實質上也是一種思想不斷反省,不斷完善的過程。從而達到心如止水,境由心造的修煉境地。
止戈為武,是武當內家拳的武學思想的根基。武當內家拳是以「武」的表現形式,達到「和」的根本目的。提倡以禮相遇,以和為貴,勸誡人們象水一樣,滋潤萬物而與事無爭,有「上善若水」的君子風范。
用《前赤壁賦》里的一句話來形容武當內家拳恰如其分:「浩浩乎如逢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諸葛亮在《側誡篇》文中寫到:「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練拳有如下棋,有如人生,在紛繁的環境里,在冗雜煩心事務纏身之時,練習武當內家拳,能夠平心靜氣,泰然處之。
武當內家拳昭示了人類健康、自強、進取的主題,它所散發的文化魅力感染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越具有民族性就越有世界性。

與內家拳養生功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