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季怎麼養生?
2、冬季的養生要點有哪些?
冬季6節氣寒臨大地,萬物收藏,而寒為陰邪,易傷人之腎陽。因此,冬季6節氣養生重在養藏固精,補腎斂陰。《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意思是說:冬季三個月,是萬物閉藏、冰凍地裂的寒冷季節。為適應冬季的特點,就應早睡晚起,到日光照耀時起床才好。不要輕易地擾動陽氣,使精神守伏藏而不外露,好像有個人的隱秘,嚴守而不外泄,又像得到了渴望所得到的東西,把它秘藏起來一樣,要躲避寒冷,求取溫暖。不要使皮膚開泄而令陽氣不斷地損失,這就是與冬氣相適應的保養藏氣的道理。這段話強調了在冬季6節氣,人們應從精神調攝、飲食調攝、葯物調攝、運動調攝等多方面人手,圍繞「養藏」這個中心,重視自身陽氣的養護。否則「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也就是說,如果冬季6節氣不注意「養藏之道」,而損傷了腎中陽氣,就會影響來年春天的升發能力,從而導致四肢枯萎無力,患痿厥病,損害健康。
冬季6節氣是自然界陽氣衰微、萬物收藏、氣候寒冷的季節。古人說:「冬者終也,萬物皆收藏也。」此時,萬物生機收藏,陽氣潛伏,草木凋零,昆蟲蟄伏,大地冰封,雪壓風寒,大自然中的動植物處於休眠狀態,養精蓄銳,以待來年春天生機勃發。人與四時相應,自然界的四時氣候的變化,對人體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人體必然會應時令的變化而變化。這變化反映人體生理的適應性,正如《內經·靈樞》中說:「人與天地相應也」,「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和月相應也」。人體的生理機能也與之相應,新陳代謝處於相對緩慢的狀態。是謂「陽氣內潛」,這有益於精氣的充養和積聚,所以冬季6節氣是保健養生的最佳時節。
1.冬宜藏精,應時而養冬季6節氣養生應根據「萬物藏,腎氣水旺」的特點,避寒就曖,斂陰護陽,調和陰陽相平衡,養「藏」而固腎氣,增強體質,防病益壽。冬季,是一年的最後一季,歷經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個節氣。人們要順應冬季6節氣的特點而養生。如冬季6節氣天氣寒冷,陰盛陽衰,易患陽虛之症,無論是保健益壽,還是補虛祛病,都應注意以溫補陽氣為主,慎用或少用滋陰葯物。
2.養陽防寒,起居調攝嚴冬臘月,寒風凜冽,雨雪紛飛,江河冰封,草木枯瘦,如此萬物凋零之象,常會使人觸景生情,情緒低落,尤其是老弱多病之人,情志的變化更為明顯。因此,精神調攝十分重要。冬季6節氣精神調攝,重在安定心志,注意神情安靜,不要使情志過激,以免騷擾潛伏的陽氣。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這里即是指適應冬季精神調攝的「養藏之道」。
冬三月,天地閉藏,起居調攝應順乎於自然。《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指出冬季宜早睡遲起,早睡以養人體的陽氣,保持身體的溫熱;遲起以養陰氣,待日出而作,可躲避嚴寒,求其溫暖,使人體陰平陽秘。特別是陽氣不足的人,當風起驟寒之時,尤宜早卧晚起。《理虛元鑒》說:「冬防寒,又防風。」《養生鏡》提出:「冬三月乃收藏閉塞之時,最宜固守元陽,以養真氣。」故冬季應注意保持室內溫度。室內溫度太低,易耗傷人體陽氣;室內溫度過高,又易劫傷陰精。冬季陽氣閉藏於內,陰氣在外,若調攝失當,過貪辛熱暴暖,就會內擾陽氣,迫其外泄,或積熱於內,形成陰虛火旺之候。到了春天,就會發為溫病,或誘發宿疾。這也是違背《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秋冬養陰」的攝生准則的。
冬季6節氣在保暖的同時,應重視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經常開窗交換空氣,防止因通風不良,引起頭暈、胸悶等缺氧現象,導致呼吸道傳播疾病,如感冒、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病的發生。室內也可放一盆水,或者養些水仙花和觀賞魚,以調節空氣濕度。寒冬,人們的衣著,注意禦寒保曖,隨氣候變化增減衣服。內衣以彈性良好為佳,貼身保暖。外衣要稍寬大一點,使氣血流通,四肢伸縮活動自如舒暢。俗語說:「寒從腳下起。」足部與地面接觸,散熱量大,足部肌肉、脂肪少,血管較細,離心臟遠,供血、保溫性能差,一旦足部著了涼,很容易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婦女痛經和泄瀉等症,所以,冬季足部的保暖,十分重要。足部的保曖方法很多,除了穿著保曖性能好的衣褲、鞋襪外,平時還要注意多活動腳部,如跑步、競走、散步等運動。尤其是每晚臨睡前的洗腳,擦足心,既能祛除污垢、禦寒保暖,又能補腎強身、解除疲勞、促進睡眠、延緩衰老,並可防治感冒、高血壓、冠心病等多種病症。冬天一般宜在室內活動,適其寒溫。室內環境宜溫暖、舒適、潔凈,防寒以養精。
3.房事調攝,益腎蓄精冬季6節氣養生,重在保持腎精的閉藏,這對促進健康長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內經》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明確指出,人若不知冬季養藏之道,冬令依然精液頻泄,那麼身體必然日趨虛弱,虛則寒邪乘虛而入,並伏藏於體內,伏邪積郁日久,等來年春陽上升,必發為溫病。《壽世保元》也說:「精乃腎之主,冬季養生,應節制房事,不能恣其情慾,傷其腎精。」唐代名醫孫思邈則認為「當今少百歲之人」的原因,就是「不知節欲養精」。老年人由於腎精虛衰,導致髓海空虛而出現頭暈、耳鳴、記憶力衰退等症狀。腎主骨,故腎虛還能影響骨的生理,導致老年人骨質脆弱,出現腰酸無力、行動不便等衰老現象。可見「精氣」虛衰,導致人體的衰老。冬三月「養藏之道」的重要內容就是保養腎精,做到房事有節制,以保持體內精氣充足,維持五臟六腑的正常生理功能。《養性延命錄》說:「冬常閉精勿施,夫天道,冬藏其附,人能法之,故能長生」,指出「冬一施當舂百」,認為冬季6節氣應該實行絕欲,絕欲則精神氣血有餘,腎陽鞏固,身體強健。同時,人體背部是陽經循行之處。寒冬季節,背部保暖十分重要。背部保曖的方法較為簡單,冬季有陽光的中午,可背對太陽曬上l~2小時,既可曖背,又可吸收陽光中的紫外線,起到殺菌、促進人體對鈣的吸收的作用。也可穿一件貼身的純棉、羽絨或皮毛背心,起到暖背作用。此外,冬季睡覺時注意不要讓背部著涼。
4.運動調攝,護陽養形在冬季6節氣嚴寒的惡劣環境下,人體機能易發生紊亂,尤其是年老體弱者,當不能適應外界環境時,就會誘發一些疾病。如在冷空氣刺激下,人體免疫機能降低,防禦疾病能力減弱,一旦遭受到細菌、病毒的侵襲,可引起感冒、慢性支氣管炎和肺炎等疾病。冬季,由於寒冷刺激,使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素等物質分泌增加,引起周圍小血管阻力加大,血壓升高,血液流變發生變化,可加重原有心、腦血管粥樣硬化的病理損害,導致冠心病、心肌梗死、腦栓塞、腦出血等疾病發作或加重,甚至發生意外。此外,哮喘、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皮膚瘙癢症等,冬季多有復發,亦應引起足夠的注意。因此,要選擇適當的鍛煉項目鍛煉。鍛煉場所應以室內為主,風和日麗的天氣,可進行適度的戶外鍛煉。這樣既可舒服筋骨、流通血脈,又是增熱保暖防寒的積極措施。冬季6節氣養形,應根據不同地區氣候和人的體質,以動功為主,以適應冬季氣候,增強人體的抗寒能力。冬季6節氣鍛煉切忌在大寒、大風、大雪及霧露中進行,年老體弱者尤應避免。冬季6節氣鍛煉運動量要適度,《千金方》說:「冬時天地氣閉,血氣伏藏,人不可作勞出汗,發泄陽氣,有損於人也。」這就說明,冬季6節氣陽氣潛藏,若運動量過度,則會耗散陽氣。
3、冬季有那些養生的方法?
春季養生食譜【四季養生的要點】 人體四季如何養生?中醫觀點是天人合一,如《內經》上說,人體要順天時,即順五運六氣的變化,其秘決關鍵是順應四時陰陽之氣的變化,人體才能長久地保持健康;因此,人體養生一定要注意從春季開始。 【春季】人體新陳代謝最為活躍的時期,常言道「百草回生,百病易發」,特別要注意起居勞作、精神調攝,關鍵是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萌生的特點,使自己的精神、情志、氣血也能像春天的氣候那樣舒展暢達、生機勃發。 春天氣溫適中,濕度也適合睡眠,加上春天比冬天夜短,故有春困,能「春眠不覺曉」。在春季,起居宜早睡早起,保持每天有充足睡眠;午飯半小時後應適當小憩,一般以半小時或四十分鍾為宜;房間注意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堅持鍛煉身體,根據自己年齡、體質,選擇慢跑、散步、保健操等適當的鍛煉項目。 春季養生秘決在注意保持體內的陽氣。 中醫認為,養陽重在養肝。春季保肝十分重要,飲食做到均衡,多吃新鮮蔬菜,少吃酸、辣及油炸、烤、煎食品,勤喝水、少飲酒。平時調理好情緒,每天保持有個好心情。 春季飲食,要點是以平補為原則。早春仍有冬日余寒,要順應春升之氣,多吃些溫補陽氣的食物,如韭菜、大蒜、洋蔥、魔芋、大頭菜、香菜、生薑、蔥等。晚春暴熱襲人,易引起體內郁熱而生肝火,致體內津液外泄,可適當配些清解里熱、滋養肝臟、潤肝明目的食物,如蕎麥、薺菜、菠菜、芹菜、萵筍、茄子、黃瓜、蘑菇等。在春季上市的新鮮水果,大多味酸,因不宜春日多食。若需解里熱,以吃甘涼的香蕉、生梨、甘蔗或乾果柿餅之類為好。 【夏季】暑氣傷身 適度運動食清淡 重在清心 夏季應以清淡爽口,又能刺激食慾的飲食為主,具有清熱去暑功效的食物有茄子、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西瓜、西紅柿等。夏季西瓜、西紅柿多食,可生津止渴。老人應少吃油膩食物,體弱者應避免食用冷飲及生冷瓜果,以免引起消化功能障礙。 中醫認為,通過飲食調配,既可補充人體因大量出汗而導致的營養損失,又能有效避免腸道疾病的發生,同時還益於調節體溫、消除疲勞。 夏季睡眠養生,要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規律。 《黃帝內經》中說:「夏三月……夜卧早起,無厭於日」,意指夏季要早點起床,以順應陽氣的充盈;晚些入睡,以順應陰氣的不足。夏季多陽光,但不要厭惡日長天熱,仍要適當運動。 【秋季】舊病易發,調和陰陽宜養津,重在潤肺 秋天從立秋開始,歷經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諸節氣,其中的秋分為季節氣候的轉變環節。 秋季氣候處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立秋至處暑,天氣以濕氣並重為特點,故有「秋老虎」之說。白露過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氣候寒熱多變,容易傷風感冒,許多舊病也易復發,故被稱為「多事之秋」。 秋分之後,由於雨水漸少,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氣候。此季容易耗損津液,發生口乾舌燥、咽喉疼痛、肺熱咳嗽等。因此,秋日宜吃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如泥鰍、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鮮山葯、梨、紅棗、蓮子等清補柔潤之品。 秋季養生應注重一個「和」字,包括對精神意志、飲食起居等方面進行的調攝。 中醫認為,人體的生理活動要與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因此秋季養生應注重一個「和」字,包括對精神意志、飲食起居等方面進行的調攝。此外,秋季要注意順應氣候變化,適時增減衣服。 中醫醫書記載,「蓋晨起食粥,推陳出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建議根據自身實際選擇不同的粥食用,如百合紅棗糯米粥滋陰養胃,扁豆粥健脾和中,生薑粥禦寒止嘔,胡桃粥潤肺防燥,菊花粥明目養神,山楂粥化痰消食,山葯粥健脾固腸,甘菊枸杞粥滋補肝腎。 【冬季】寒氣襲人 斂陰護陽活氣血 重在補腎 從立冬開始,經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至立春前一天是冬季。 冬季「寒」, 寒氣襲人,是氣候變化的特點。人體新陳代謝變緩,雖說可以保存體力,但也降低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有關統計數據表明,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死亡率,都以冬季為最高,此季也是心腦血管病、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時段。 中醫認為,「冬者,天地閉藏」,即是說冬季萬物閉藏,自然界陰盛陽衰,各種動植物都潛藏陽氣,以待來春。因此,冬季養生應注重斂陰護陽:盡量早睡晚起,保持較長的休息時間,使意志安靜,人體潛伏的陽氣不受干擾;堅持適當鍛煉,但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備活動,鍛煉後要及時擦乾汗液;注意背部保暖,背部是「陽中之陽」,風寒等極易通過人體背部侵入而引發疾病,老人、兒童及體弱者尤其應注意避寒就暖。 冬季是進補的好季節,進補要順應自然,注意養陽。 根據中醫「虛則補之,寒則溫之」的原則,冬季要多吃溫、熱性質的食物,提高機體的耐寒力。狗肉、羊肉是老人冬季滋補佳品,此外每天晨起服人參酒一小杯,可防風、禦寒、活血。將牛肉切小塊,加黃酒、蔥、姜用砂鍋燉爛,食肉喝湯,可益氣止渴、滋養脾胃。
求採納
4、在美容院可以給顧客發的冬季養生信息有哪些?越多越好、、、、
有一些是可以介紹給顧客自己在家可以簡單做的養生方法:
冬季氣候寒冷,寒氣凝滯收引,易導致人體氣機、血運不暢,而使許多舊病復發或加重。特別是那些嚴重威脅生命的疾病,如中風、腦出血、心肌梗死等,不僅發病率明顯增高,而且死亡率亦急劇上升。所以冬季養生要注意防寒。
冬季,人體陽氣收藏,氣血趨向於里,皮膚緻密,水濕不易從體表外泄,而經腎、膀胱的氣化,少部分變為津液散布周身,大部分化為水,下注膀胱成為尿液,無形中就加重了腎臟的負擔,易導致腎炎、遺尿、尿失禁、水腫等疾病。因此冬季養生要注意腎的養護。
養生方法
冬季養生的重要原則是「養腎防寒」。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腎氣旺,生命力強,機體才能適應嚴冬的變化。而保證腎氣旺的關鍵就是防止嚴寒氣候的侵襲。
還有一些簡單的皮膚保護的方法也可以跟顧客說一下:
1、甘油可以保護皮膚
冬季皮膚容易乾燥,可用1份甘油,2份水,再加幾滴醋,在手心裡攪勻,塗擦皮膚。用此法經常塗擦皮膚,能使你的皮膚潔白細膩。 2、蜂蜜能治皮膚皺裂
冬天氣候乾燥,皮膚容易皺裂,如發現皮膚有皺裂,先用熱水浸洗皺裂部位,洗凈擦乾後塗上一些蜂蜜,每天2次,連續幾天,皮膚皺裂即可痊癒。
3、香蕉可以治手足皺裂
先將手足洗凈。取香蕉一隻,輕輕捏軟,開一個小洞,象擠牙膏那樣把捏成肉泥的香蕉擠出,塗在手足皺裂處摩擦,摩擦至有光滑感即可。每天晚上一次,連續幾次後,手足皺裂就會痊癒。
4、鮮生薑可防治凍瘡
生薑切片,在冬季容易生凍瘡的皮膚上反復塗擦,每天2-3次,連續塗擦12天,可防止新發或再發凍瘡。如已生了凍瘡(未潰破),可將生薑擠出薑汁,在鍋內加熱熬成糊狀,涼後塗抹於患處。每日2-3次,連續幾天即可減除症狀或痊癒。
5、小辣椒可以治凍瘡
用尖辣椒水塗擦皮膚,增加血液循環,可預防和治療初期凍瘡。將6克尖辣椒切碎,浸泡在30克高度白酒中,10天後就成辣椒酒.凍瘡初起時,局部有紅腫發癢,可以用辣椒酒擦拭,每天3-5次,可收到顯著療效.
6、鳳仙花能防治凍瘡
鳳仙花(以白色花為佳)曬干,浸泡在高度白酒中(可適量加些尖辣椒、姜蔥白),製成葯酒,用來擦拭凍瘡患處,可獲得顯著療效。
5、冬季養生小常識大全
冬天是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是一年的結束,亦是下一年的開始,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因此做好冬季養生對來年的健康至關重要。冬季養生應該從「不」開始。具體如下:
1、不妄補
很多人認為冬季是一個進補的黃金季節,在冬季到來時各種補品大量食用,也有不少商家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推出了各種「套餐」「搭檔」。其實冬季適當進補就行,冬季主要在於閉藏,不是外泄。
過量進補反而會導致身體平衡被打破而形成病態,尤其是過量使用補陽、補氣之品反而導致體內精氣的外泄,造成「冬不藏精」。所以冬季應該適當進補,不可妄補,尤其是人參、鹿茸等這樣的補氣、補陽「利器」更應慎重。
2、不妄吃
冬季天寒地凍,吃上一頓麻辣火鍋,出上一身汗,好多人會感到很舒服,殊不知這是在耗散人體的陽氣。在冬季應該以補養陰精為主,切不可妄用大熱之品。當然在冬季更不能吃一些寒涼之品,以免損傷脾陽,影響脾胃運化,破壞消化系統。
總之,在冬季應以平和而滋潤的飲食為主,如多喝一些粥類,適當放一些大棗、枸杞子、桂圓、銀耳、百合,酌加少量生薑,可以補而不膩,潤而不燥,為冬季進補之佳品。禁忌大量大熱之品如羊肉、辣椒等,大量大寒之品如水果、冰激凌等。
(5)冬季節的養生信息擴展資料:
3、不妄喝
在冬季很多人都喜歡喝點白酒暖暖身,其實適量飲酒是有益健康的,可以溫通血脈、祛風散寒,產後常用方生化湯就是以白酒煎服。但是白酒畢竟屬於溫熱之品,過度飲用會耗散人體陽氣,另外過量飲酒還會生濕生痰,令人痰多、眩暈以及精神不振。
4、 不妄作勞
冬季不應該熬夜,要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以利陽氣潛藏,陰精積蓄。冬氣之應,養藏之道,在冬季鍛煉身體應當適當,不能像其他季節一樣揮汗如雨,微微出汗即可;在冬季應該適當減少洗澡的次數,更不能長時間泡熱水澡,經常洗桑拿,以免耗散人體陽氣;
同時在冬季應該注意節制房事,調養生息,使精氣藏。
6、冬季的節氣應該如何養生?
冬天裡的節氣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冬
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立冬節氣,太陽到達黃經225°,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由於此時地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剩餘,所以一般不太冷。晴朗無風之時,常有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不僅十分宜人,對冬作物的生長也十分有利。但是,這時北方冷空氣也已具有較強的勢力,常頻頻南侵,有時形成大風、降溫並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氣。從多年的平均狀況看,11月是寒潮出現最多的月份。劇烈的降溫,特別是冷暖異常的天氣對人們的生活、健康以及農業生產均有嚴重的不利影響。注意氣象預報,根據天氣變化及時搞好人體防護和農作物寒害、凍害等的防禦,顯得十分重要。
立冬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東北地區大地封凍,農林作物進入越冬期;江淮地區「三秋」已接近尾聲;江南正忙著搶種晚茬冬麥,抓緊移栽油菜;而華南卻是「立冬種麥正當時」的最佳時期。此時水分條件的好壞與農作物的苗期生長及越冬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華北及黃淮地區一定要在日平均氣溫下降到4℃左右,田間土壤夜凍晝消之時,抓緊時機澆好麥、菜及果園的冬水,以補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間小氣候環境,防止「旱助寒威」,減輕和避免凍害的發生。江南及華南地區,及時開好田間「豐產溝」,搞好清溝排水,是防止冬季澇漬和冰凍危害的重要措施。另外,立冬後空氣一般漸趨乾燥,土壤含水較少,林區的防火工作也該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了。
立冬以後,天氣轉寒,如何增強對寒冷的抗禦能力?不外乎使體內產熱增加,散熱減少,其方法與衣食住行無不相關。調整飲食增加熱量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寒冷的環境,適當進食高熱量食品,能促進糖、脂肪、蛋白質的分解代謝,0℃左右時,糖轉化為脂肪的速度加快,隨之皮下脂肪增多,使之減少散熱,故應多吃具有禦寒功效的食物,進行溫補和調養,滋養五臟、扶正固本、培育元氣,促使體內陽氣升發,從而溫養全身組織,促進新陳代謝,使身體更強壯,有利於抗拒外邪,起到很好的禦寒作用,減少疾病的發生。
小雪
每年11月22日、23日,太陽到達黃經240°時為小雪。「小雪」節由於天氣寒冷,降水形式由雨變為雪,但此時由於雪量還不大,所以稱為小雪。隨著冬季的到來,氣候漸冷,不僅地面上的露珠變成了霜,而且也使天空中的雨變成了雪花,下雪後,使大地披上潔白的素裝。但由於這時的天氣還不算太冷,所以下的雪常常是半冰半融狀態,或落到地面後立即融化了,氣象學上稱之為「濕雪」;有時還會雨雪同降,叫做「雨夾雪」;還有時降如同米粒一樣大小的白色冰粒,稱為「米雪」。
小雪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農業生產開始進入冬季管理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黃河以北地區已到了北風吹、雪花飄的孟冬,此時我國北方地區會出現初雪,雖雪量有限,但還是提示我們到了禦寒保暖的季節。小雪節氣的前後,天氣時常是陰冷晦暗的,此時人們的心情也會受其影響,特別是那些患有抑鬱症的朋友更容易加重病情。
這個季節宜吃溫補性食物和益腎食品。溫補性食物有羊肉、牛肉、雞肉、狗肉、鹿茸等;益腎食品有腰果、芡實、山葯熬粥、栗子燉肉、白果燉雞、大骨頭湯、核桃等。另外,要多吃燉食和黑色食品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
大雪
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255°,此時為大雪。大雪的意思是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了,並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後各地降水量均進一步減少,東北、華北地區12月平均降水量一般只有幾毫米,西北地區則不到1毫米。雪的大小按降雪量分類時,一般降雪量5~10毫米。
人常說,「瑞雪兆豐年」。嚴冬積雪覆蓋大地,可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圍的溫度不會因寒流侵襲而降得很低,為冬作物創造了良好的越冬環境。積雪融化時又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可供作物春季生長的需要。另外,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還有一定的肥田作用。
大雪期間要注意保暖,居室溫度最好保持在20℃左右。睡眠時,床上要使用電熱毯、熱水袋等,要多參加一些活動,如散步、打太極拳等。應多進食一些高熱量的食物,但不宜多飲酒。
冬至
每年的陽歷12月21~23日之間是冬至,太陽照在南回歸線上。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
農事上,「冬至」後應集中力量,趁農閑大搞農田水利建設,並積肥造肥,為來年春種做好准備。及時消滅過冬蟲卵。在華南地區,要施好肥,防止凍傷。冬天夜長溫度低,要飼喂好牛馬等大型牲畜,應加喂一次夜料,讓牲畜常曬太陽,以增強耕畜的抗寒能力。
在氣溫降到0℃以下時,注意防寒保暖。要及時增添衣服,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松,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暢。合理調節飲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煙,不過度勞累。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緒要穩定、愉快,切忌發怒、急躁和精神抑鬱。進行適當的禦寒鍛煉,如平時堅持用冷水洗臉等,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隨時觀察和注意病情變化,定期去醫院檢查,服用必要的葯物,控制病情的發展,防患於未然。
小寒
每年1月5~7日之間,太陽位於黃經285°是小寒。對於中國而言,小寒標志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據中國的氣象資料,小寒是氣溫最低的節氣,只有少數年份的大寒氣溫低於小寒的。
這時北京的平均氣溫一般在-5℃上下,極端最低溫度在-15℃以下。我國東北北部地區,這時的平均氣溫在-30℃左右,極端最低氣溫可低達-50℃以下,午後最高氣溫平均也不過-20℃,真是一個冰雕玉琢的世界。黑龍江、內蒙古和新疆45°N(北緯)以北的地區及藏北高原,平均氣溫在-20℃上下,40°N(北緯)附近的河套以西地區平均氣溫在-10℃上下,都是一派嚴冬的景象。到秦嶺、淮河一線平均氣溫則在0℃左右,此線以南已經沒有季節性的凍土,冬作物也沒有明顯的越冬期。這時的江南地區平均氣溫一般在5℃上下,雖然田野里仍是充滿生機,但亦時有冷空氣南下,造成一定危害。
小寒處在一年中最冷的時刻,這時正是人們加強身體鍛煉,提高身體素質的大好時節。冬季鍛煉身體,最好早睡晚起,鍛煉的時間最好在日出後,氣溫略高時才開始。由於天氣寒冷,體表的血管遇冷收縮,血流緩慢,韌帶的彈性和關節的靈活度降低,所以鍛煉前要做好充分的熱身活動,准備動作做好,可避免鍛煉時發生肌肉損傷。
大寒
每年1月20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00°時為大寒。它是中國二十四節氣最後一個節氣,過了大寒,又迎來新一年的節氣輪回。大寒節氣里,各地農活依舊很少。北方地區老百姓多忙於積肥堆肥,為開春做准備,或者加強牲畜的防寒防凍。南方地區則仍加強小麥及其他作物的田間管理。廣東嶺南地區有大寒聯合捉田鼠的習俗。因為這時作物已收割完畢,平時看不到的田鼠窩多顯露出來,大寒也成為嶺南當地集中消滅田鼠的重要時機。除此以外,各地人們還以大寒氣候的變化預測來年雨水及糧食豐歉情況,便於及早安排農事。
此時天氣雖然寒冷,但因為已近春天,所以不會像大雪到冬至期間那樣酷寒。這時節,人們開始忙著除舊飾新,腌制年餚,准備年貨,因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就要到了。其間還有一個對於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臘八,即陰歷十二月初八。在這一天,人們用五穀雜糧加上花生、栗子、紅棗、蓮子等熬成一鍋香甜美味的臘八粥,是人們過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又因為大寒與立春相交接,講究的人家在飲食上也順應季節的變化。大寒進補的食物量逐漸減少,多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質的食物,以適應春天萬物的升發。
知識點經緯度
經緯度是經度與緯度的合稱組成一個坐標系統,又稱為地理坐標系統。它是人們利用三度空間的球面來定義地球上的空間的一個假設球面坐標系統,能夠標示地球上的任何一個位置。
經線也稱子午線,地球表面連接南北兩極的大圓線上的半圓弧。任兩根經線的長度相等,相交於南北兩極點。每一根經線都有其相對應的數值,稱為經度。經線指示南北方向。不同的經線具有不同的地方時。偏東的地方時要比較早,偏西的地方時要遲。
緯線是地球表面某點隨地球自轉所形成的軌跡。任何一根緯線都是圓形而且兩兩平行。緯線的長度是赤道的周長乘以緯線的緯度的餘弦,所以赤道最長,離赤道越遠的緯線,周長越短,到了兩極就縮為0。緯線指示東西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