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教對我國影響的實際案例
道教作為中華民族自創的宗教,它是在神州大地的懷抱中誕生,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乳汁養育而成,和我國傳統文化的許多領域都有血肉相連的密切關系,是我國整個思想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曾對我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都產生過深刻的影響。
首先,從中國學術思想的歷史來看,許多道教學者,如晉代的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成玄英、李榮、司馬承禎、吳筠,五代十國時的杜光庭、譚峭,宋代的陳摶、張伯端、陳景元、白玉蟾等,他們在思想文化方面都各有一定的貢獻。唐代道教重玄學在理論思辨方面非常精緻,是當時哲學的重要流派之一。發端於唐代、興盛於宋明的道教內丹心性論,是中國古代心性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道教與儒家和佛教在思想上互相吸收滲透,從而促進了中國學術思想的發展。
比如北宋著名理學家周敦頤、邵雍等人的哲學思想,都深受陳摶的影響。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對道教經典也下過許多搜集整理和研讀的功夫。他曾託名"空同道士鄒欣"為道經《周易參同契》作注,並對《陰符經》作過考訂,嘗自謂"終朝讀道書"。明代哲學家王陽明對道教也很感興趣。王陽明在結婚的那天,走到南昌鐵柱宮,遇一道士在盤腿打坐,於是向前與其談論養生之說,越談越入迷,乃至忘了結婚大事。第二天早上,他的家人才在道觀中找到他。
另外,道書中關於《老》《庄》《易》的注釋和闡述也很多。我們要考察道家思想和易學思想的發展歷程,不能忽視道教徒的有關著作。
作為道教經典的《陰符經》也是中國哲學史上的名著。歷代有很多道士對《陰符經》作過註解,在中國哲學發展史上也應有一席之地。
其次,從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歷史來看,道教對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影響也是非常突出的。中國歷代的優秀文學作品中,有不少是以道教為題材或涉及道教內容的。受到道教影響的文人墨客更是不計其數。
魏晉時期,文壇上盛行的遊仙詩,即是一種以歌詠神仙漫遊之情為主題的詩篇。魏晉時期最有名的志怪小說,是干寶的《搜神記》,其中即記載了許多道教故事。魏晉筆記小說中的代表作《世說新語》同樣涉及道教內容。
唐詩中描寫道教的作品也不少。被稱為"詩仙"的李白,所作的詩中,道教內容極多,以至範文瀾在《中國通史》中稱李白是"反映道教思想的傑出作家"。
詞起於唐,而盛於宋。詞有詞牌。不少詞牌都與道教有關,如《臨江仙》、《女冠子》、《望仙門》、《獻仙音》、《瀟湘神》等等,莫不與道教神仙故事有牽連。宋代不少填詞大家如柳永、蘇軾、黃庭堅、秦觀、周邦彥等,都有以道教為題材的詞作。
元曲中反映道教的內容更多些。當時還有專門描述神仙度人和得道飛升故事的"神仙道化劇"。這方面的傑出作家是馬致遠。在他現存的七種雜劇中,神仙道化劇就有四種,分別是《馬丹陽三度任風子》、《西華山陳摶高卧》、《開壇闡教黃粱夢》和《半夜雷轟薦福碑》。
明清小說中,也有不少是以道教為題材的。如《封神演義》、《東游記》、《韓湘子全傳》、《綠野仙蹤》等。《西遊記》的內容雖然是佛教取經故事,但也受深道教思想影響,書中充滿了"金公"、"木母"、"黃婆"等道教丹法術語。《三國演義》中關於諸葛亮登壇借東風、五丈原布燈祈續命,都是道教思想的反映。而一部《水滸傳》,就是以"張天師祈禳瘟疫"發端的。《紅樓夢》開宗明義也是由一個空空道人把"石頭記"抄下來傳到人間。書中一僧一道的形象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道教與中國藝術的關系,可以從音樂、繪畫、雕塑、建築等方面略作敘說。
道教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在發展過程中廣泛吸收宮廷音樂和各地民間音樂的成分,並按道教信仰對之作了新的綜合熔化,從而在中國樂壇上獨樹一幟。大家所熟知的《二泉映月》,就是無錫道士華彥鈞(阿炳)創作的。在國務院公布的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都有道教音樂。
現在非常出名的納西洞經音樂也是道教音樂。
道教與書法的關系非常密切。
道教認為,其神聖的經書,原本是宇宙形成過程中自然凝結而成的天書,蘊藏著無窮的奧秘和巨大的能量,由天上神仙摹寫之後,才傳到人間的。
由於經書的神聖性,故抄寫經書對書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這樣,書法造詣就成了一個優秀道士必備的宗教素養。
道教神秘主義文字觀以及在此文字觀影響下進行的寫經活動,對文人的書法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從書法史的角度來看,書法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成為獨立藝術,道教的影響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近代著名歷史學者陳寅恪先生早就意識到道教對魏晉南北朝書法的影響。據陳先生考證,南朝的王、郗,北朝的崔、盧等以書法聞名的大家族都是奉道世家。王羲之寫經換鵝的故事大家都熟知。
道教與國畫的關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歷代繪畫名家,根據道教題材,創作了許多名畫。如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曾繪有《列仙圖》、《洛神賦》等。唐代著名畫家如閻立本曾繪有《元始像》、《行化太上像》、《北帝像》等近20幅道畫。吳道子則繪有《天尊像》、《列聖朝天圖》等。宋真宗崇道,為營造玉清昭興宮,征天下畫家三千餘人,以著名畫家武宗元為首,作壁畫飾於宮觀中。現存武宗元的傳世之作《朝元仙杖圖》,即為壁畫之底本。歷代善畫的道士亦比比皆是,如唐代的張素卿、元代的黃公望、張雨、倪瓚等,均為中國繪畫史上的大家。舉世聞名的山西芮城永樂宮壁畫,場面浩大,人物眾多,生動逼真,堪稱中國美術史上的傑作。最近發現,陝西白雲山白雲觀有壁畫1000多幅。
道教造像藝術大約起於南北朝,至宋元時期,已達十分高超的水平。現存宋元道教造像有泉州北郊清源山老君像巨形石刻、太原龍山石窟神仙塑像、晉城玉皇廟二十八宿像等,均為世界著名的中國古代雕塑珍品。
道教建築也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典型代表之一。北京白雲觀、蘇州玄妙觀、嵩山中嶽廟,都已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當山宮觀建築群,更是已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道教對古代科學技術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我們知道,道教重視人的生命,追求長生久視,故特別關注生命的養護和疾病的防治。俗話說:十道九醫。許多高道都是醫學名家。歷代道士在繼承中國傳統醫學的同時,結合自己的實踐,在醫葯學方面卓有成就,並形成了頗具特色的"道醫"形象和道教醫學流派。著名的道醫有東晉的葛洪、梁代的陶弘景和唐代和孫思邈等。尤其是孫思邈,在民間有著崇高的地位,被尊稱為"葯王"。
東晉葛洪是"道醫"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他廣泛收集民間醫療成果,輯集《玉函方》一百卷。又作《肘後備急方》三卷,全是驗方,葯物均用易得的草木,不用貴品,診治各種急病的方劑都很齊備。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該書中載有以青蒿治癒瘧疾的方子。20世紀80年代,我國以青蒿素製成了一種新型的高效、速效、低毒的植物類抗瘧新葯。
梁代道士陶弘景博學多才,醫學造詣頗深。他在整理、補充葛洪《肘後備急方》的基礎上寫成了《補闕肘後百一方》。他又在系統整理《神農本草經》和全面總結六朝以前葯學經驗的基礎上,撰寫了《本草集注》七卷。書中首創的按葯物性質分類的葯物分類法,為以後的本草著作所繼承。該書對葯物名稱、來源、產地、性狀、鑒別、功用、炮製、保管等的記述,為我國的本草學留下了珍貴的資料。他還撰有《葯總訣》、《效驗方》等醫學著作多種,在當時社會上發生過很大影響,可惜現在大都已散佚。
唐代道士孫思邈在醫學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被尊稱為"葯王"。其著作《備急千金要方》收集了東漢以來許多醫論、醫方、用葯、針灸等基本成果,兼及服餌、食療、導引、按摩等養生方法,記載了他的臨床經驗和採集的民間驗方。全書合方、論5300首,對我國醫葯學特別是方劑學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晚年又撰有《千金翼方》,對前書作了全面的補充,其中以本草、傷寒、中風、雜病和瘡癰最為突出。這兩本書被後人通稱為《千金方》,它是繼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之後,我國醫葯學的又一次大總結,有繼往開來的意義。
道教醫學的特色
在疾病問題上,道教主張預防重於治療,葛洪在《抱朴子內篇?地真》中指出:"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不追之於既逝之後。"在平時應注意保健,如起居要有規律,飲食要有節制,經常換洗衣服,動靜要結合等,盡量防止疾病的發生。一旦生病,則應早治,不使小病變成大病。
孫思邈就曾告誡世人,平時居家,稍有不適,就應該即時告訴醫生。若隱忍不治,希望病情自己好轉,一耽擱說不定就成了大病。他還特別向老人指出:"自覺十日以上康健,即須針灸幾個穴位,以泄風氣。每日必須調氣補瀉、按摩導引為佳,勿以康健為常然,常須安不忘危,以預防各種疾病。"為了預防疾病,道教創造了多種行之有效的養生方法。如行氣、導引、吐納、胎息、守一、存思、內丹等。人們若能按照道教的養生方法,堅持鍛煉,自然就會少生病,從而也就不須多吃葯。
在用葯問題上,道教醫學主張盡量用草木葯,少用動物入葯。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一《序例?大醫精誠第二》中說:"自古以來賢達的醫生為人治病,多用動物做葯方。雖說人比動物要珍貴,但是動物跟人一樣也是愛惜自己的生命的。損彼利己,所有物類都會認為是不可取的,何況是有智慧的人?殺生以求生,離生也就更遠。所以我現在的方子不用動物入葯,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孫思邈指出,即使不得已要用動物入葯,也最好是利用自然死亡的各種動物。總之,不殺彼之生命以濟此之生命,是道教醫學所遵循的重要原則。這對於保護野生生物來說,是非常可貴的。
道教醫學堅持多用平常葯品,少用名貴葯品。在古代,一般醫生治病多據《內經》,葯方是歷代相傳的經方,而葯則大都依《神農本草經》。這些葯方一般都很昂貴,普通百姓只能望"葯"興嘆。道教醫家有鑒於此種弊病,在實踐基礎上,淘汰了古醫書中一些不易尋得的葯方,並打破了"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葯不能成此方"的傳統,或一病而立數方,或一方而治數病,在制方上開創了新的路數。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孫思邈的《千金方》即大多具有廉、簡、驗的特點。他們認為,多用幾味普通葯材,製成"復方",其療效並不比名貴葯方差。
道教醫家在處方用葯上所堅持的以賤代貴、方便實用的原則,不僅體現了其醫學的平民化傾向,而且對於今天保護野生生物也是十分重要的。名貴葯材多取自一些瀕臨滅絕邊緣的野生生物,如虎骨、羚羊角等,少用名貴葯材即是保護野生生物。
道教醫學積極開發葯物來源,注重各種資源在臨床治療上的綜合利用。如道教十分重視日常飲食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他們對各種蔬菜的成分、營養價值、醫療效果曾進行過詳細精微的研究。南朝道士陶弘景所撰《本草集注》所列葯物中即有"谷部",專門講述穀物在醫療方面的價值。至唐代道士孫思邈進一步將這種頗具特色的飲食法加以完善,稱之為"食治"。其弟子孟詵承其傳授,著有《食療本草》三卷。通過飲食的進補及禁忌,即可達到治療一些疾病的目的,這是中國傳統醫學的一大寶庫。道教中人為充實、豐富這一寶庫做出了許多貢獻。
道教醫學主張多樣化的治療方法。除了葯物療法外,還可以應用針灸療法、物理療法、氣功按摩療法、精神療法等。運用多種療法,既可以減少葯物對人的毒負作用,也有利於疾病的有效治療。
道教對我國古代化學也有重要貢獻。歷代道士在煉制丹葯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化學知識,促進了中國古代化學的發展。作為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葯,就是道士們在煉丹時發明的。
在造作、傳播經書的過程中,道教對印刷術的發明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雕版印刷術的起源與道教法印有著直接的關系,雕版印刷術經歷了從印章向印刷演變的過程,它在道教系統內經過了印章的捺印、玉印玉版的吹印和道經的雕版印紙的發展過程,在年代上要比現今流行的隋代或唐代發明雕版印刷術說早,因此,可以認為,雕版印刷術是六朝時期道教發明的。
道教與指南針的製作
從早期的"司南"磁石,到以磁針製作的羅盤,標志著指南針製作技術的發表。羅盤又有旱羅盤和水羅盤之分。過去國際上有人認為,水羅盤是中國人發明的,旱羅盤是歐洲人發明的,明清時期才傳人入中國。但是,考古發現已證實,中國早在南宋已發明旱羅盤。
1985年,在江西省臨川縣宋墓中出土了兩件"張仙人瓷俑",俑右手豎持一羅盤,置於左胸前。俑底座有"張仙人"墨書。
從瓷俑豎持羅盤而指南針不掉落、不傾斜的情形可斷定,該羅盤為旱羅盤,並且還可以從中推知它為樞軸式裝針方法。這是古代中國人發明旱羅盤的證據。
而陶俑題名"張仙人",表明它與道教有著密切的關系,出自道教信仰者之手。
著名道教考古專家王育成先生由此推測:"道士很可能是現知最早的中國古代旱羅盤磁針指南技術的發明人或使用人。"
道士趙友欽的"小孔成像"實驗
宋元之際的道士趙友欽在他所著的《革象新書》中,詳細地考察了日光通過牆上孔隙所形成的像和孔隙之間的關系。並用實驗方法,得出了小孔的像和光源的形狀相同、大孔的像和孔的形狀相同的結論。用嚴謹的實驗,來證明光的直線傳播,闡明小孔成像的原理,這在當時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龍虎山道士朱思本的地理學成就
朱思本(1272-1333年),字本初,號貞一,臨川江西人。早年學道龍虎山,後從玄教宗師張留孫居京師二十餘年,晚年主持南昌西山萬壽宮。朱思相利用奉詔代祠名山大川的機會,實地考察了河北、山西、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十省區許多地方,取得大量調查材料,再結合文獻資料,花了十年時間,繪成《輿地圖》二卷,刊行於世。
《輿地圖》以其先進的地理思想和獨到的制圖科學方法,形成中國地圖思想史上獨有的"朱思相地圖系統",成為元、明、清各代繪制全國總圖的主要藍本。
道教在機械製造方面的貢獻
東晉道士葛洪《抱朴子》記載了用棗心木製造"飛車"的方法,中國歷史博物館王振鐸先生據此說復原的"飛車",能夠飛升到故宮午門的高度。
總之,道教有"眾術合修"的傳統,因而在中國古代科技的許多方面做出了貢獻。
最近一些專家學者撰寫了《道教科學技術史》、《道教科學思想發凡》等專著,系統地總結了道教在天文學、地理學、物理學、化學、數學、醫學等各個方面的成就。
道教文化還廣泛地滲透到了民眾的生活中,對中國古代的社會習俗乃至民族心理等都曾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大文豪魯迅先生甚至說:"中國根柢全在道教。
2、道教養生之道這本書可以學習嗎?
修道者,修自身也。
身明,心靜,神清,自可達道。
推薦《copy道德經》、《太上清靜經》、《易經》
現今於世,避世修zd道、潛修是很難的了。只有一邊於凡塵修身修心修神,一邊完善自己,這也是所謂的入世修道
我也修道,無事可相互印證下,呵呵
3、道教有哪些代表人物?其生平事跡有什麼?
莊子:戰國時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老子哲學繼承者,學問淵博,著《莊子》十萬余言,即《南華真經》,分為內篇,外篇,雜篇,共52篇,現存33 篇,唐玄宗封他為「南華真人」,宋徽宗時封他為「徽妙方能真君」。
鬼穀子:戰國時期思想家,楚國人。因長期隱居穎川陽城(今河南登封縣內)的鬼谷山,故鬼穀子,著有《鬼穀子》一書,是中國相學的創始人。
徐福:秦時方士,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家,探險家,琅砑人(今山東膠南,諸成一帶),是道家醫學的創始人。
東方朔:西漢方士,字曼青,西漢時平厭次(今山東陵縣)人。著有《神異經》,《海內十洲記》等書,精通道家命相學,醫葯學。人稱「仙人」。
張道陵:東漢人。他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實際創立者,東漢沛國豐人(今江豐縣)是中國道教史上著名的張天師。
葛洪:東晉著名道士,人稱葛仙翁,丹陽旬容人(今江蘇境內)著有《抱朴子》一書,共70篇,主要記載煉丹的方法。對我國化學,醫學,制葯學有一定的貢獻。
王重陽,金代著名道士,陝西咸陽人,是道教中全真教的創始人,著有《明陽立教十五論》,是道教養生學的倡導者。
張三豐:明代著名道士,武當派創始人,冀川寥陽人(今河北)精通丹術,著有《全丹玄要》三篇。《道藏輯要》中收錄生人所編《張三豐先生全集》對道教武術和道教音樂作出重要貢獻。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箍的宗教。創立於東漢順帝時期。在文化傳統上,道教承傳了華夏古代的傳統禮樂文明;在一理論上,道教直接吸收並發展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莊子的道家思想;在實踐上,道教繼承了先秦時期士,神仙的修煉經驗和成果。道教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概括起來有:道教宇宙觀,道教人生觀,道教哲學,道教神學,道功道術,齋醮儀范,醫學養生,陰陽風水,命相預測,道場法事,道教武術,道教音樂等十二個方面。因此說,道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座寶庫。而建立,發揚,完善這座寶庫的是一代又一代聖賢先哲,仙真高道。先秦時期到隋沒時期,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到隋唐五代時期,到兩宋時期,到全元時期,直到明清時期和近代,共有知名真仙高道710餘位。在歷代真仙高道中最著名,最為人們所耳熟的有:老子,春秋末人,是道家學派和道教哲學創始人。始李,名耳,字聘。楚園苦縣人(今河南鹿邑縣)。他的《老子五千言》,又稱《道德經》是道教文化的開山之作,其哲理精深,蘊藏著極深的智慧,對宇宙,社會,人生的洞察,對人類理性的反省,在概念的分析都有著極其深刻的見解,在中國及世界影響深遠。
4、最簡單的養生之道?
5、道教養生?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是中華民族原始宗教的延續。道教的最高理想:「長生不死,常欲樂生」,其內涵把長壽、最佳養生之道作為自己的道義。
道教的最高境界:「形與神俱,飛升成仙」。其含義把精神修養,形體鍛煉,形神合一視為與養生觀密不可分。
道教把人體視為「小宇宙」,把自然界視為「大宇宙」,大與小運轉要協諧,要順乎自然造化之道,不可違拗。只有如此,才能達到盡享天年的人倫之樂。
道家養生方式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最上乘者是先秦時代老子倡導的清靜無為,中乘者為秦漢方士的神仙服食,最下乘者是東漢末期的張道陵等。明、清以來,道家的養生學發展到了相當完善的地步,在精神、呼吸、形體、食物等修煉方面形成了整套方法,其中許多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作為道教的精華傳習至今。
道家特別強調精神方面的修煉,把「清靜無為」、「離境坐忘」作為養神的核心。道家認為,自然界博大無邊,慾望又無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物質名利,勢必會勞神傷身,損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就必須「去物慾,簡塵事」。
道家所提倡的這種心理上、精神上的「清靜無為」,雖是不現實的,但對生活在快節奏、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中的人們,如若在緊張喧鬧的現代生活中,有那麼片刻的時間,使整個身心回歸到自然狀態,進入上乘修道境界之中,對消減疾病、凈化心靈、啟迪智慧,恐怕會有裨益的。道家養生的另一核心方式是注意呼吸修煉。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氣法,它與現代氣功中的調息、吐納、內視功法、內守丹田法很相似。道教認為吸入天地間的四時正氣,日、月、星辰的精氣,就可以長生。結合呼吸修煉,道家也很講究形體修煉。其主要內容有按摩、導引、拳術。按摩,即循行一定的經穴,用按壓、揉摩、捏推等手法作用於人體;導引、拳術則是引導四肢百骸,做各種屈伸俯仰運動,達到疏通經絡、理氣止痛的治療效果。
道教的養生,以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為最終目標。這種對於長生不老嚮往的思想,早在老莊著作中就有闡述。在《莊子》的《逍遙游》和《齊物論》等篇中,有關於神仙的描述:「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意思是神仙的肌膚光滑潔白得如同冰雪,姿容美麗婉轉得如同少女。不吃五穀,只是吸風飲露。乘著天上的飄浮的雲氣,駕馭著飛龍,行游在四海之外。《莊子》還說到這些神仙,大火燒著不覺得熱,江河冰著不感到冷,雷電颶風打著它也不會驚慌。《戰國策·楚策》中有奉獻不死之葯的故事,盡管它是諷刺楚王、揭露進葯人「欺王」的,但它反映我們祖先早就在尋求長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奧秘了。
《史記·始皇本紀》和《漢書·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漢武帝熱衷於尋求仙葯的記載。秦始皇在位12年,就千次派遣方士攜帶童男、童女,入海求取長生葯。漢武帝時,方士又以煉制黃白葯作為獲取長生之葯的手段。
6、道教的養生方式有哪幾種?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是中華民族原始宗教的延續。道教的最高理想:「長生不死,常欲樂生」,其內涵把長壽、最佳養生之道作為自己的道義。
道教的最高境界:「形與神俱,飛升成仙」。其含義把精神修養,形體鍛煉,形神合一視為與養生觀密不可分。
道教把人體視為「小宇宙」,把自然界視為「大宇宙」,大與小運轉要協諧,要順乎自然造化之道,不可違拗。只有如此,才能達到盡享天年的人倫之樂。
道家養生方式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最上乘者是先秦時代老子倡導的清靜無為,中乘者為秦漢方士的神仙服食,最下乘者是東漢末期的張道陵等。明、清以來,道家的養生學發展到了相當完善的地步,在精神、呼吸、形體、食物等修煉方面形成了整套方法,其中許多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作為道教的精華傳習至今。
道家特別強調精神方面的修煉,把「清靜無為」、「離境坐忘」作為養神的核心。道家認為,自然界博大無邊,慾望又無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物質名利,勢必會勞神傷身,損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就必須「去物慾,簡塵事」。
道家所提倡的這種心理上、精神上的「清靜無為」,雖是不現實的,但對生活在快節奏、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中的人們,如若在緊張喧鬧的現代生活中,有那麼片刻的時間,使整個身心回歸到自然狀態,進入上乘修道境界之中,對消減疾病、凈化心靈、啟迪智慧,恐怕會有裨益的。道家養生的另一核心方式是注意呼吸修煉。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氣法,它與現代氣功中的調息、吐納、內視功法、內守丹田法很相似。道教認為吸入天地間的四時正氣,日、月、星辰的精氣,就可以長生。結合呼吸修煉,道家也很講究形體修煉。其主要內容有按摩、導引、拳術。按摩,即循行一定的經穴,用按壓、揉摩、捏推等手法作用於人體;導引、拳術則是引導四肢百骸,做各種屈伸俯仰運動,達到疏通經絡、理氣止痛的治療效果。
道教的養生,以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為最終目標。這種對於長生不老嚮往的思想,早在老莊著作中就有闡述。在《莊子》的《逍遙游》和《齊物論》等篇中,有關於神仙的描述:「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意思是神仙的肌膚光滑潔白得如同冰雪,姿容美麗婉轉得如同少女。不吃五穀,只是吸風飲露。乘著天上的飄浮的雲氣,駕馭著飛龍,行游在四海之外。《莊子》還說到這些神仙,大火燒著不覺得熱,江河冰著不感到冷,雷電颶風打著它也不會驚慌。《戰國策·楚策》中有奉獻不死之葯的故事,盡管它是諷刺楚王、揭露進葯人「欺王」的,但它反映我們祖先早就在尋求長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奧秘了。
《史記·始皇本紀》和《漢書·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漢武帝熱衷於尋求仙葯的記載。秦始皇在位12年,就千次派遣方士攜帶童男、童女,入海求取長生葯。漢武帝時,方士又以煉制黃白葯作為獲取長生之葯的手段。
綜觀道教的養生方式,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幾種:
(1)守一之道
守一之道指的是在身心安靜的狀態中,將意念集中對於「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長生的養生方法。約在東漢時就廣泛流行過。魏晉以後,逐漸同存思、吐納、導引等融合在一起,成為後來內丹修煉的一個重要環節。
(2)存思之道
存思之道指的是在高度入靜的情況下,將意念存放在體內或體外的某處,以求得到長生。魏晉時廣泛流行。有的稱體內各部分各有神靈居位,將意念存於體內,稱為存神。存神而與神合一,即可登臨仙界。有的主張存思中,應以意念內觀自身臟腑,就可獲得自身臟腑之形象,這就是內觀。但值得注意的是,存思類文獻,一般有較濃重的神秘主義色彩。
(3)導引之道
導引之道指的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多種人的肢體運動。它與氣息調節配合,求得血脈暢通、延年益壽和祛除百病。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其後,導引之法越來越多,並與氣息調節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成為後來的內丹修煉的一個內容。
(4)吐納之道
吐納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中,吐出胸中的濁氣,吸進新鮮空氣,以長生延年。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後來的內丹功法也重視氣息,強調在呼吸中獲得先天之氣以補後天之氣。
(5)胎息之道
胎息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達到一定程度時神氣相結,鼻息若有似無,呼吸似在臍部進行,如同胎兒在母腹中一樣。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魏晉以後,逐漸同吐納、導引等方法融合一起。調節呼吸達到似胎之狀,成為後來內丹功法的一個重要環節。
(6)服食之道
服食之道指的是通過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葯物來求長生成仙。戰國時期就已流傳,魏晉和唐代兩度成為養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對象大致又有兩類,即草木葯和金石葯。草木葯的功效在於補救「虧缺」,就是中醫家們常說的補養元氣,調理五臟,滋養精血,治療疾病的意思。金石葯因為來自天地之間,古人以類附比,認為服金石葯即可長存不朽。
(7)外丹之道
外丹之道指的是用爐鼎燒煉鉛、汞等礦石,煉制不死丹葯,以求長生。大約成於西漢時,到唐代達到鼎盛。由於服食丹葯致死者甚多,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批評,唐以後即衰微。從歷史實際和現代科學的角度審視,礦物燒煉的丹葯,對於人的長壽延年是沒有意義或者意義極微,有些丹葯則是有害的,過量即導致死亡。但是它在道教養生方式的發展史上卻是一項有影響的客觀存在,並在客觀上對於中國古化學史和古醫葯史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8)內丹之道
內丹之道指的是人體作為爐鼎,以人的精氣神作為對象,運轉意念,經過一定步驟,使精氣神在體內凝聚成丹,以求長生。內丹與外丹相對。內丹之說約起於南北朝的後期。在外丹術衰微以後,內丹術逐漸成為道教養生主要方法。從元直至明清,道教內丹術內容逐漸豐富,融會貫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導引、吐納和胎息等種種方法,並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東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側重。
(9)房中之道
房中之道指的是男女生活節制和諧,還精補腦等房中方法,以求長生。戰國時期,房中術已形成。西漢時就有較系統的理論。早期道教並不禁慾,遂將房中術納入道術之中。後流於淫靡,在南北朝時期被排斥出道術。從現存少量文獻看,其中包含的性衛生的內容,至今仍不失其科學意義。
(10)起居之道
起居之道指的是人生活方式和環境要求,包括飲食、言語、作息、穿著、房舍等等,要求取法自然,適應變化,順乎天時地利,以求健康長生。上述幾個方面的養生術是整個道家遺產中的瑰寶,也是中國傳統養生方法的主幹。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一書中高度評價說:
「道教思想中從一開始就有長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國家沒有這方面的例子。這種不死思想對科學具有難以估計的重要性。」
正因為如此,道教的養生方式就成了世界傳統養生方法中不可代替的寶貴財富。
7、養生到底是身體的身還是生氣的生?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養生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漸漸成為一種時尚和休閑,充分體現在人們的衣、食、住、行中。每個人都探索著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如果有效果,便拿來與親朋好友分享自己的體會和感受。
那什麼是養生呢?
「養生」一詞出現的比較早,由此也可了解古人對養生的重視,在道家的書《莊子?養生》中就有幾則與養生有關的故事。《黃帝內經?靈樞?本神》有言:「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邪僻不至,長生久視。」即養生得道的人,必定是依託四時寒暑之變化而養生,喜怒調和而安貧樂道,節欲飲食而調陰陽,這樣才能外邪不侵,氣血調暢,達到長生久視的目的。《中醫大辭典》亦謂「養生」:「研究增強體質,預防疾病,以達到延年益壽的理論和方法。」而各種養生方法都是通過調節人體的「精」、「氣」、「神」而達到健體強身,防病祛病,延年益壽的目的。
那麼養生又有哪些分類呢?
養生從廣義上分可以有養性(亦謂養心)和養形兩種,亦有「養性」、「養氣」、「養形」之分,但總不外調養身體與調節情慾心性兩類。明?胡翰就說「太上養性,其次養氣,其次養形。三者得其養,百疾不作;苟失其養,六沴(沴:風、寒、暑、濕、燥、火太過,致人生病之六淫。)干之。」即最善養生者必先養其心、養其性,其次是導引吐納養氣者,再次是調節飲食、適動進補養形者,但如果將三者結合,必會達到百疾不生,身體健康,盡終天年的效果,如果失養,則外邪必至,有損健康。
如果在養性、養形的基礎上,又可細分為以下幾類:
靜坐養生 靜坐又名打坐,是一種使心無雜念、神氣清靜的養生方法,被廣泛用於儒、釋、道各家養生中。中醫講,「兩神相薄,合而成形」,陰陽交合,而成形體,形神備俱,而命之曰人。所以,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明,不但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還有助於疾病痊癒、恢復健康和延年益壽。
修身養生 養生有道的人必定是為人正直,心胸開闊,德行兼備,平日里不為各種妄念欲想所累,多行善事,多言善語者。唐代醫學家孟詵雲:「若能保身養情者,常須善言莫離口。」「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孫思邈則說:「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所以,誠意正思是養生做人中必不可少的一個方面。
調氣養生 中醫講,人體的健康是先天之氣(亦謂元氣、元精等)和後天之氣共同作用的結果。人體的氣機有化生、推動、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調氣養生主要是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養性養生除上述幾類外,還有琴、棋、書、畫養生法,均是以調養情志、養心修身為主,現在隨著社會進步,還有旅遊養生、情志養生、聞香養生、釣魚養生等方法,均可歸入養性之列。而養形養生,則是以保持身體各部機能正常的一些養生方法,如:
運動養生 「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形要小勞之」,這都說明自古以來,人們就知道適度運動對健康的積極作用。古人在實踐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氣功、五禽戲、太極拳、八卦掌、八段錦等運動方式,以強身延年。現在隨著西方的運動概念湧入,還有拉丁、恰恰、慢跑、有氧操等運動方式,合理的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可以有效的保持身體健康。
膳食養生 人食五穀雜糧,補充體力和身體所需要的各類營養物質,所以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膳食養生現在是養生中最重要的一個養生方法,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進補養生 進補養生現在已漸漸進入人們的視線,雖然剛起步,但其未來的發展之勢必不可小覷。中醫認為,人所受父母先天之氣,必有所偏,並不完整,加之後天補養失宜,必定會引發各種疾病,提前補偏救弊是「治未病」、預防疾病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合理的進補可以強身防病、祛病延年,如南方冬令進補食用膏方,就不失為一種很好的進補方式。
經絡養生 經絡養生亦是一個新的時尚養生方法。它是以中醫經絡學說為基礎,通過推拿、艾灸等手段,促進人體氣血流通、祛邪外出的一種方法。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一個「網路」系統,可以控制人體一切功能,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的作用。所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成一種經絡養生方法。
除按養性、養形分外,按與傳統文化的關系分,又可有以下幾種養生分類:
儒、釋、道養生論。儒家養生重視頤養,即入世養生,在「齊家、致國、平天下」的同時,保養身體。道教養生重視性命雙修,以精、氣、神三寶為基礎,達到身心必修的境界;佛教養生重視悟性,講「性空緣起」「緣起性空」,超脫生死,達到涅磐。
還有按季節養生,可分為:
順時養生 「人以天地之生,四時之法成」,季節氣候有春夏秋冬之不同,萬物有生長收藏之變化,人體與之相應。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者與四時變化息息相關,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則,因時制宜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
在順時養生的基礎上,現代又提出了「二十四節氣養生」等,亦不外是順時養生的一種。
除以上外,還有按年齡、性別養生的,如男性養生、女性養生、老年養生、幼兒養生等,這些都是在人體的生理變化的基礎上提出的,但亦不外外以養形,內以養心兩方面,所以本欄目就從「養生必修心」、「養生先養形」兩方面展開,從旁又涉及了「養生概述」「疾病養生」「養生趣聞」幾個與養生有關的版塊,從不同角度和方面系統介紹養生的知識和方法
8、道教的食俗並且從科學養生的角度進行評價
食物養生,就是按照中醫理論,調整飲食,注意飲食宜忌,合理地攝取食物,以增進健康,益壽延年的養生方法。飲食是供給機體營養物質的源泉,是維持人體生長、發育,完成各種生理功能,保證生命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條件。《漢書·酈食其傳》所說:「民以食為天」,就是這個意思。古人早就認識到了飲食與生命的重要關系。他們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寶貴經驗,逐漸形成了一套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飲食養生理論,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飲食養生的目的在於通過合理而適度地補充營養,以補益精氣,並通過飲食調配,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頗,從而增進機體健康、抗衰延壽。由於飲食為人所必需,而飲食不當,又最易影響健康,故食養是中醫養生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黃帝內經養生(掌握十二時辰養生秘訣,四季養生精髓。);
易經養生(群經之首,從陰陽五行變化中學習養生);
風水養生(風水是一門擇地而居的學問,是一種人性最真實的祈求);
道教養生(從收心求靜入手,以達到返樸歸真、延年益壽的養生良法);
禪門養生(明心見性,智慧超脫,東方禪洞徹心靈的深度智慧);
太極養生(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內外雙修,身心並練);
藏醫養生(系統了解藏醫對生命的獨特觀點和極具民族特色的養生理念);
食物養生(「民以食為天」向專家學習飲食科學,延緩衰老、防治疾病);
導引養生(動行與調氣相結合,培育真氣,舒筋健骨,平秘陰陽);
養生與修身養德(養生先養神,從古人的哲學思想中學習哲學養生)。
9、道教有什麼養生理論?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是中華民族原始宗教的延續。道教的最高理想:「長生不死,常欲樂生」,其內涵把長壽、最佳養生之道作為自己的道義。
道教的最高境界:「形與神俱,飛升成仙」。其含義把精神修養,形體鍛煉,形神合一視為與養生觀密不可分。
道教把人體視為「小宇宙」,把自然界視為「大宇宙」,大與小運轉要協諧,要順乎自然造化之道,不可違拗。只有如此,才能達到盡享天年的人倫之樂。
道家養生方式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最上乘者是先秦時代老子倡導的清靜無為,中乘者為秦漢方士的神仙服食,最下乘者是東漢末期的張道陵等。明、清以來,道家的養生學發展到了相當完善的地步,在精神、呼吸、形體、食物等修煉方面形成了整套方法,其中許多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作為道教的精華傳習至今。
道家特別強調精神方面的修煉,把「清靜無為」、「離境坐忘」作為養神的核心。道家認為,自然界博大無邊,慾望又無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物質名利,勢必會勞神傷身,損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就必須「去物慾,簡塵事」。
道家所提倡的這種心理上、精神上的「清靜無為」,雖是不現實的,但對生活在快節奏、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中的人們,如若在緊張喧鬧的現代生活中,有那麼片刻的時間,使整個身心回歸到自然狀態,進入上乘修道境界之中,對消減疾病、凈化心靈、啟迪智慧,恐怕會有裨益的。道家養生的另一核心方式是注意呼吸修煉。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氣法,它與現代氣功中的調息、吐納、內視功法、內守丹田法很相似。道教認為吸入天地間的四時正氣,日、月、星辰的精氣,就可以長生。結合呼吸修煉,道家也很講究形體修煉。其主要內容有按摩、導引、拳術。按摩,即循行一定的經穴,用按壓、揉摩、捏推等手法作用於人體;導引、拳術則是引導四肢百骸,做各種屈伸俯仰運動,達到疏通經絡、理氣止痛的治療效果。
道教的養生,以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為最終目標。這種對於長生不老嚮往的思想,早在老莊著作中就有闡述。在《莊子》的《逍遙游》和《齊物論》等篇中,有關於神仙的描述:「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意思是神仙的肌膚光滑潔白得如同冰雪,姿容美麗婉轉得如同少女。不吃五穀,只是吸風飲露。乘著天上的飄浮的雲氣,駕馭著飛龍,行游在四海之外。《莊子》還說到這些神仙,大火燒著不覺得熱,江河冰著不感到冷,雷電颶風打著它也不會驚慌。《戰國策·楚策》中有奉獻不死之葯的故事,盡管它是諷刺楚王、揭露進葯人「欺王」的,但它反映我們祖先早就在尋求長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奧秘了。
《史記·始皇本紀》和《漢書·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漢武帝熱衷於尋求仙葯的記載。秦始皇在位12年,就千次派遣方士攜帶童男、童女,入海求取長生葯。漢武帝時,方士又以煉制黃白葯作為獲取長生之葯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