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古書中的四書
四書——《四書五經》中的《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著作的總稱。據稱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參、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為《四書》。南宋光宗紹熙遠年(1190年),當時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匯集到一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學者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並曾說「《四子》,《六經》之階梯」(《朱子語類》)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具有劃時代意義。漢唐是《五經》時代,宋後是《四書》時代。
2、中國古代四大醫書,是哪四本書?
公認的是:《黃帝內經》、扁鵲《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巨著,是中醫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葯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其醫學理論是建立在中國古代哲學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反映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辨證思想。
《難經》是中國古代醫學著作《黃帝八十一難經》的簡稱,共三卷(亦有分五卷的)。原題秦越人撰。《難經》書名的含義,有二種解釋:以難字作為問難,另以難字做為難易來解讀。難,讀音為「ㄋㄢˋ(nàn)」。《難經》是闡發《黃帝內經》的疑難和要旨的第一部書。後世將其列為中醫四大經典之一。全書所述以基礎理論為主,還分析了一些病證。其中一至二十二難為脈學,二十三至二十九難為經絡,三十至四十七難為臟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難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難為針法。內容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病理、營衛、俞穴,針刺等基礎理論,同時也列述了一些病證。該書以基礎理論為主,結合部分臨床醫學,在基礎理論中更以脈診、臟腑、經脈、俞穴為重點。其中1~22難論脈;23~29難論經絡;30~47難論臟腑;48~61難論病;62~68難論俞穴;69~81難論針法。書中對命門和三焦的學術見解以及所論七沖門(消化道的7個沖要部位)和八會(臟、腑、筋、髓、血、骨、脈、氣等精氣會合處)等名目,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該書還明確提出「傷寒有五」(包括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並對五臟之積,泄痢等病多有闡發,為後世醫家所重視。全書內容簡扼,辨析精微,在中醫學典籍中常與《內經》並提,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古典醫籍之一。有多種刊本和注釋本。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
在這部著作中,張仲景創造了三個世界第一:首次記載了人工呼吸、 葯物灌腸和膽道蛔蟲治療方法。
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聖。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時光到了晉朝,《傷寒雜病論》命運中的第一個關鍵人物出 傷寒雜病論現了。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醫令在偶然的機會中見到了這本書。書已是斷簡殘章,王叔和讀著這本斷斷續續的奇書,興奮難耐。利用太醫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傷寒雜病論》的各種抄本,並最終找全了關於傷寒的部分,並加以整理,命名為《傷寒論》。《傷寒論》著論22篇,記述了397條治法,載方113首,總計5萬余字,但《傷寒雜病論》中雜病部分沒了蹤跡。王叔和的功勞,用清代名醫徐大椿的話說,就是「苟無叔和,焉有此書」。
王叔和與張仲景的淵源頗深,不但為他整理了醫書,還為我們留下了最早的關於張仲景的文字記載。王叔和在《脈經》序里說:「夫醫葯為用,性命所系。和鵲之妙,猶或加思;仲景明審,亦候形證,一毫有疑,則考校以求驗。」
之後,該書逐漸在民間流傳,並受到醫家推崇。南北朝名醫陶弘景曾說:「惟張仲景一部,最為眾方之祖。」可以想像,這部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讓人認識了它的著作者,並把著作者推向醫聖的崇高地位。
張仲景去世800年後的宋代,是《傷寒雜病論》煥發青春的一個朝代。宋仁宗時,一個名叫王洙的翰林學士在翰林院的書庫里發現了一本「蠹簡」,被蟲蛀了的竹簡,書名《金匱玉函要略方論》。這本書一部分內容與《傷寒論》相似,另一部分,是論述雜病的。後來,名醫林億、孫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訂《傷寒論》時,將之與《金匱玉函要略方論》對照,知為仲景所著,乃更名為《金匱要略》刊行於世,《金匱要略》共計25篇,載方262首。至此,《傷寒雜病論》命運中的幾個關鍵人物全部出場了。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國漢族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葯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葯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葯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葯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葯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葯葯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
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葯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葯理論精髓。
規定了葯物的劑型
《本經·序錄》認為:「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主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並隨葯性,不得違越。」此處一方面體現了在2000年前中葯劑型已有的成就,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葯物劑型工藝以及對哪些葯宜用哪種劑型的研究經驗,如消石「煉之如膏」,術「作煎餌」,茺蔚子「可作浴湯」(外用洗劑),葡萄「可作酒」,白芷「可作面脂」,牛角、牛膽「可入丸葯」,蝟皮「酒煮殺之」,露蜂房「火熬之良」,當歸治「金創煮飲之」,雷丸「作膏摩,除小兒百病」,蛇蛻「火熬之良」,貝子「燒用之良」等等。此處既講了葯物炮製加工方法,同時也說明了不同葯物在具體應用時要採用不同的劑型,才能更有效地發揮其治療效果。對現今中醫業醫者只採用湯葯成葯的現象具有很大的批判性的價值。
對葯物治病取效的客觀評價
《神農本草經·序錄》認為」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機,五臟未虛,六府未竭,血脈未亂,精神未散,服葯必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勢已過,命將難全。」此處首先告誡人們,有病必須早治;其次強調了疾病的痊癒與否,不能完全依賴葯物的作用,主要是機體的防禦機能和在葯物干預下機體驅邪愈病的內在能力。
強調辨證施葯
《神農本草經·序錄》提出「療寒以熱葯,療熱以寒葯,飲食不消,以吐下葯,鬼疰蠱毒以毒葯,癰腫瘡瘍以瘡葯,風濕以風濕葯,各隨其所宜。」此語不但突出了辨證施治用葯的主旨,還提示在辨證施治用葯的前提下,務必要辨別疾病的性質(寒、熱)用葯,辨別病因而審因論治(如「飲食不消」、「風濕」),辨別病情輕重並根據病情輕重而施以用葯(如「鬼疰蠱毒」均為重危病證),還要辨別軀體病(如「癰腫瘡瘍」、「風濕症」)與內臟病(如「鬼疰蠱毒」)的差異而用葯。前者用「瘡葯」、「風濕葯」,後者用「毒葯」。若通覽書中365味葯物的功效和主治,還可以發現,書中根據內科疾病、婦科疾病、外科疾病、五官科疾病、皮膚病等等不同病種而施以不同葯物予以治療,這些內容都充分體現了辨證施治的用葯思想。
重視服葯時間與療效的關系
《神農本草經·序錄》認為:「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後服葯;病在腹以下者,先服葯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這說明本書作者在認真總結前人用葯經驗的基礎上,認識到服葯時間與葯物療效之間的密切關系。
踐行「葯有陰陽」理論的價值
《內經》首先提出了「葯有陰陽」理論,《本經》對這一理論予以踐行。所謂「葯有陰陽」,其含義甚廣。若僅從植物葯與礦物葯分陰陽,礦物葯質地沉重而主降,屬性為陰,植物葯質地輕清而屬陽。若就植物葯而言,凡葯用其花、其葉、其枝者多屬陽,若用其根、其干者多為陰。如若對葯物深層的內涵以陰陽分,則「陽為氣,陰為味……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具體內容可詳見於《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
《本經·序例》所謂「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其本義是指人們可以品嘗到的葯物真實滋味以及其對人體氣血陰陽的作用。葯物真實滋味不止五種,由於受事物五行屬性歸類理論的影響,於是自古至今,將葯物之滋味統統納之於五味之中,並將澀味附之於酸,淡味附之於甘,以合葯物五味的五行屬性歸類。
葯物「有寒熱溫涼四氣」
《本經》所言葯物有「寒、熱、溫、涼四氣」。四氣,即四性,是葯物或食物的寒熱溫涼四種性質,與人們味覺可感知的五味相對而言,四氣屬陽, 五味屬陰,也就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為氣,陰為味」之意。事物之陰陽屬性是可分的,「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故葯物寒熱溫涼之性還可再分陰陽。溫性、熱性為陽,涼性、寒性屬陰。熱甚於溫,寒甚於涼,其中只是程度的差異。溫熱葯有微溫、溫、熱、大熱的不同量級;寒涼葯有涼、微寒、寒、大寒的不同量級,如果在性質上沒有寒熱溫涼明顯的性質差異,於是就用「平」標定其性質。
3、古代有關養生的書籍有什麼
文獻
延年益壽,人同此心。達官貴胄、方外修真、三教九流,於此莫不關注,故而養生文獻不限於醫家,諸子百家均有所涉及。中國現存養生類著作約數百種,尚不包括涉及養生內容又非養生專著的書籍。養生書籍可分為以下幾大類。
通論類
主要從養生的大旨、理論、指導思想等立論,全面分述各種養生方法,泛而不專,有助於人們了解養生理論,並指導一般的養生,如漢代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梁代[[陶弘景]]著《養性延命錄》、唐代[[孫思邈]]著《孫真人養生銘》、宋代陳直著《養老奉親書》、元代李鵬飛著《三元延壽參贊書》、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箋》及胡文煥著《壽養叢書》、清代曹庭棟著《老老恆言》等。
食養類
主要從飲食物性味、補泄滑澀的效用與人體狀態、天時氣候、地理方域等的關系論述養生之道,也包括節食、辟穀等內容。著作如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道藏精華錄》收載的《服氣長生辟穀法》(著者佚名)、清代簡緣老人的《節飲集說》等。
導引類
主要從論述氣功、導引練形的理論及具體方法上闡明祛病保身、益壽延年之道,內容包括各種門派、形式的氣功,各種導引練形(如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等著述。如後人從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輯出的《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明代尹真人著《性命圭旨》和朱權著《臞仙神隱》、清代馬齊著《陸地仙經》,以及南北朝達摩祖師的《易筋經》、明代袁黃的《靜坐要訣》、清代婁傑的《八段錦坐立功法圖訣》等。
煉丹類
主要是各種煉制丹葯法的有關記述,古人曾希望通過對各種礦石葯物的復雜燒煉過程製造出令人長生不死、霞舉飛升的靈丹,雖說設想荒誕,近於虛幻,但卻也得到了一些有療效的治病丹葯,開人類葯物化學研究之先河。療疾者如紅升丹、白降丹等,臨床已有定論。這類著作主要收藏於道家的匯編類道書《道藏》中,如宋代吳悞著《丹房須知》、金陵子著《龍虎還丹訣》以及著者佚名的《黃帝九鼎神丹經訣》等,記載煉丹術最早、最著名且傳世者則是晉代葛洪的《抱朴子》。
4、中國古代的四書分別指的是那些?
所謂四書即使指的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有空好生看以哈對你有好處的!
5、中國古人的起居養生觀是什麼?
我國古人認為「起居有常」,「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起居無常,故半百而衰也」,把起居有常看作是人的長壽原因之一。
例如,古人把早起梳頭當作一件養生要事,發需常梳,因為常梳頭發既可以梳去灰塵頭屑,保持頭發的干凈和發根空氣的通暢,還可改善和增進血液循環,防止脫發和延緩白發的過程。明朝人沈仕《攝生要錄》認為,每天梳發一次,可以疏通血脈,散風濕。謝肇《五雜俎》卷十二還就養生家的話提出,梳發的次數是每天一千下,古代養生家稱木梳為「木齒丹」,說每日清晨梳千下,則固發去風,容顏悅澤。這里值得回味的是,養生家把木梳稱作「木齒丹」,可見雖是木梳一把,卻著實有著靈丹妙葯的效用。由於梳發的神奇作用,還有人把它喚作「神仙洗頭法」。清朝人俞樾《茶香室叢鈔》引宋朝人之說:「周天岉言冬至子夜時,梳頭一千二百,以贊陽出滯,使五臟之氣終歲流通,謂之神仙洗頭法。」
頭和腳是人體頂天立地的上下兩個極端,臨睡前既梳頭又洗腳,可以增進健康,夜睡安穩。宋朝時,甚至有人把這兩件事稱為養生的大要。宋朝人張端義《貴耳集》記載:「郭尚賢耽書落魄,自陽翟尉致事,嘗雲服餌導引之餘,有二事乃養生之要,梳頭浴腳是也。尚賢雲:『梳頭浴腳長生事,臨睡之時小太平。』」從詩中可以看出,梳頭浴腳不僅有益長生,還著實是人生臨睡之時的一項享受呢!
古人常把「洗」、「漱」放在一起。「漱」是漱口,目的是清潔口腔,防止口齒之疾。《千金要方》說:「食畢當漱口數過,令人牙齒不敗,口香。」《老老恆言》也說:「食後微渣留齒隙,最為齒累。」「如食甘甜物,更當漱。每見年未及邁,齒即落者,乃甘甜留齒,漸至生蟲作慝。」食後漱口,尤其更要注意食甜食後漱口。再則,古代養生術還認為,早起和入睡之前都要漱口,其中入睡前漱口的作用,更遠勝於早起漱口。「夜漱卻勝朝漱」,就是《瑣碎錄》所說的。至於漱口用的水,以不溫不冷較為理想,但如果能習慣用冷水漱口,則效果更好,「可以永除齒患,即當欲落時,亦免作痛。」
小便、大便之事提到紙面上來雖有傷大雅,但在生活中卻是難以避免的事。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的小便大約每隔1至4小時一次,入晚則因新陳代謝減慢而減少。大便最好每天一次,形成習慣。為了不違背正常的生理功能,除了特殊情況,平時千萬不要強忍小便和憋大便。明朝人沈仕《攝生要錄》告誡:「忍尿不便成五淋,膝冷成痹;忍大便成五痔,努(用力)小便足膝冷;呼氣,努大便,腰疼目澀。」可見「忍」和「努」的後果,都是十分嚴重的。古人認為如能在大小便時用力咬緊牙關,持之以恆,可以免除牙齒疼痛動搖的憂慮。
6、中國古代有哪些養生術?
養生學家,歷代皆有。既見於醫家,亦見於文、史、哲諸學者中,可謂名賢輩出,養生傳統幾千年,形成諸多學派,異彩紛呈。
精神養生
主張以安靜調養人體的精神思維活動為主要途徑來保養生命、益壽延年。靜思始倡於老子、莊子,提出「清靜無為」的學說。《黃帝內經》繼老、庄之後,第一次從醫學角度提出精神保養可以防病,並主張依據四時之氣的特點來調養精神。
主張精神養生的學派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神靜則抗衰延年。人的思、慮、智、志、急、魂等,均由神所主。主張神氣清靜內守,不宜躁動妄耗;強調清心寡慾,抑目靜耳,調攝神志,順應四時,常練靜功,以保持神氣清靜,促進健康。
動形養生
主張以運動形體來保養生命。《呂氏春秋》率先提倡動形養生,認為經常運動身體,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東漢名醫華佗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創編了「五禽戲」體操,作為人們練身強體手段。唐代名醫孫思邈及王煮等人也主張人要經常進行適度的運動。
調氣養生
主張調養真氣來延年益壽。《黃帝內經》提倡調攝真氣以治病延年。持此主張的學派認為,氣是生命的根本和動力,氣充滿全身,無處不到,具有治邪防病的功效。氣,貴在運行不息、升降有常。調節氣機升降,維持其正常功能,足以強身健體。調養元氣的方法包括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方面。通過調養其氣,以達健康長壽。
固精養生
主張通過固攝陰精,使之充盈內守,以達到養生。據截,最早提出固精思想的是管仲。《黃帝內經》也非常重視精對生命的作用,認為精是人始生的基礎,生命活動的根本,人體壽夭的關鍵,主張養生關鍵在於節欲保精。陰精貴在充盈固秘,則人體得養,精力旺盛,強健長壽。固精的前題是收心正心。因此,這一學派強調節情慾以防陰精妄耗,倡導晚婚、節欲、調七情等,以保養陰精,益壽延年。
食養養生
主張飲食調養,補益精氣,糾正服腑陰陽之偏,以達到調治疾病、延年益壽之目的。《黃帝內經》提出:「謹和五味」、「食飲有節」等飲食調養原則。唐代名醫孫思邀是這個黨派的一代宗師,其主導思想是節制飲食,以食療痛,養老益壽。飲食宜清、淡、軟、簡,忌膩、厚、生冷。
7、中國古代四書五經是哪些?
明朝後的科舉的命題范圍。
簡單的說法,四書指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種著作;五經指的是<易>、<書>、<詩>、<禮>、<春秋>這五部典籍。
雖然這些經書在我國封建社會中是作為經典來遵奉的,但其實也有時代的不同,我們今天把儒家學派的經書統稱為十三經是源於南宋時代,而在之前又分幾個時期,不同的時期對經書有不一樣的說法, 這是要加以注意的。
其中,禮經在漢朝是指儀禮,主要講士大夫階層的禮儀,在漢朝時叫<士禮>,晉朝時始稱<儀禮>,同時還有兩部講禮的:<周禮>和<禮記>。至東漢時,學者鄭玄為這三部禮書作注,合稱三禮,唐以後都列入經書。
另外我們最容易錯誤的是春秋一書,<春秋>本是魯國史書,我們稱春秋一般是指它的註解本<左傳>、<公羊傳>、<穀梁傳>,東漢以後左傳流傳最廣影響最大,通常情況下我們說春秋就是指左傳。
四書在先秦前就存在的,當時尚無四書之說,其中<論語>孔子死後匯編的孔子言行錄,<<孟子>是記述舊中國時代孟軻的政治思想的書,而<大學>與<中庸>本來是禮記里的兩篇文章,講作學問和修身之道的,到南宋時,學者朱熹把它們分別獨立出來加以註解,並且和<論語>、<孟子>合編為一套叢書,作為學習儒家經典的初級入門教材,叫做<四書章句集注>,簡稱「四書」,也叫四子書,此外還有個別稱叫「學庸論孟」。
另外,我要給大家講的是這四書五經內容涉及面廣,包括文學、史學、哲學、政治、經濟、教育、倫理、道德、天文地理、藝術科技等各個方面。
儒學最初的課程有四門功課,是儒生的必修課,它們是詩、書、禮、樂,時稱為四術,約相當於今天的文學課、古代史課、政治課及音樂課。後來增設了易和春秋,相當於當時的哲學課和近代史課,這已經是孔子晚年的時期了,後人稱之為「六藝」,也叫六經。其中因為古代沒發明樂譜而致使樂經在戰爭中失傳,到漢朝時只剩下了其他五經,漢文帝時開始設立各經學博士至武帝時代完成系統學府,五經之說至此流傳至今。
而所謂國學中儒學的十三經一說,則是在唐朝的科舉發明以後,前面提到的禮分三禮,春秋分三傳,分開計算則是九經,唐太學里作為標準的經文由前九經再加<孝經>、<論語>、<爾雅>,最後到宋朝時崇文抑武又把孟子列入經書,共十三種,以後再沒增加,但十三經名字的由來更晚,大致在明朝匯刻<十三經註疏>和<十三經古注>才正式有了現在通用的十三經之說。
最後提提爾雅,該書實際上是漢朝人在戰國時代學者們積累的訓詁資料的基礎上編定的一部按意義分類解釋的古典字典,因為對讀古經(嚴格意義上講,中國人一直在讀古書)很有幫助,所以被尊為經書。
古代有個對子:三星日月光,四詩風雅頌。其中風指國風,詩經的一種,雅是大雅小雅的統稱,頌也詩書中的一種載體。關於此節,將在以後論及對聯的藝術一節談及。
8、中國古代四大醫書,是哪四本?
公認的是:《黃帝內經》、扁鵲《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巨著,是中醫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葯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其醫學理論是建立在中國古代哲學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反映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辨證思想。
《難經》是中國古代醫學著作《黃帝八十一難經》的簡稱,共三卷(亦有分五卷的)。原題秦越人撰。《難經》書名的含義,有二種解釋:以難字作為問難,另以難字做為難易來解讀。難,讀音為「ㄋㄢˋ(nàn)」。《難經》是闡發《黃帝內經》的疑難和要旨的第一部書。後世將其列為中醫四大經典之一。全書所述以基礎理論為主,還分析了一些病證。其中一至二十二難為脈學,二十三至二十九難為經絡,三十至四十七難為臟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難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難為針法。內容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病理、營衛、俞穴,針刺等基礎理論,同時也列述了一些病證。該書以基礎理論為主,結合部分臨床醫學,在基礎理論中更以脈診、臟腑、經脈、俞穴為重點。其中1~22難論脈;23~29難論經絡;30~47難論臟腑;48~61難論病;62~68難論俞穴;69~81難論針法。書中對命門和三焦的學術見解以及所論七沖門(消化道的7個沖要部位)和八會(臟、腑、筋、髓、血、骨、脈、氣等精氣會合處)等名目,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該書還明確提出「傷寒有五」(包括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並對五臟之積,泄痢等病多有闡發,為後世醫家所重視。全書內容簡扼,辨析精微,在中醫學典籍中常與《內經》並提,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古典醫籍之一。有多種刊本和注釋本。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
在這部著作中,張仲景創造了三個世界第一:首次記載了人工呼吸、 葯物灌腸和膽道蛔蟲治療方法。
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聖。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時光到了晉朝,《傷寒雜病論》命運中的第一個關鍵人物出 傷寒雜病論現了。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醫令在偶然的機會中見到了這本書。書已是斷簡殘章,王叔和讀著這本斷斷續續的奇書,興奮難耐。利用太醫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傷寒雜病論》的各種抄本,並最終找全了關於傷寒的部分,並加以整理,命名為《傷寒論》。《傷寒論》著論22篇,記述了397條治法,載方113首,總計5萬余字,但《傷寒雜病論》中雜病部分沒了蹤跡。王叔和的功勞,用清代名醫徐大椿的話說,就是「苟無叔和,焉有此書」。
王叔和與張仲景的淵源頗深,不但為他整理了醫書,還為我們留下了最早的關於張仲景的文字記載。王叔和在《脈經》序里說:「夫醫葯為用,性命所系。和鵲之妙,猶或加思;仲景明審,亦候形證,一毫有疑,則考校以求驗。」
之後,該書逐漸在民間流傳,並受到醫家推崇。南北朝名醫陶弘景曾說:「惟張仲景一部,最為眾方之祖。」可以想像,這部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讓人認識了它的著作者,並把著作者推向醫聖的崇高地位。
張仲景去世800年後的宋代,是《傷寒雜病論》煥發青春的一個朝代。宋仁宗時,一個名叫王洙的翰林學士在翰林院的書庫里發現了一本「蠹簡」,被蟲蛀了的竹簡,書名《金匱玉函要略方論》。這本書一部分內容與《傷寒論》相似,另一部分,是論述雜病的。後來,名醫林億、孫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訂《傷寒論》時,將之與《金匱玉函要略方論》對照,知為仲景所著,乃更名為《金匱要略》刊行於世,《金匱要略》共計25篇,載方262首。至此,《傷寒雜病論》命運中的幾個關鍵人物全部出場了。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國漢族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葯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葯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葯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葯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葯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葯葯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
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葯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葯理論精髓。
規定了葯物的劑型
《本經·序錄》認為:「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主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並隨葯性,不得違越。」此處一方面體現了在2000年前中葯劑型已有的成就,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葯物劑型工藝以及對哪些葯宜用哪種劑型的研究經驗,如消石「煉之如膏」,術「作煎餌」,茺蔚子「可作浴湯」(外用洗劑),葡萄「可作酒」,白芷「可作面脂」,牛角、牛膽「可入丸葯」,蝟皮「酒煮殺之」,露蜂房「火熬之良」,當歸治「金創煮飲之」,雷丸「作膏摩,除小兒百病」,蛇蛻「火熬之良」,貝子「燒用之良」等等。此處既講了葯物炮製加工方法,同時也說明了不同葯物在具體應用時要採用不同的劑型,才能更有效地發揮其治療效果。對現今中醫業醫者只採用湯葯成葯的現象具有很大的批判性的價值。
對葯物治病取效的客觀評價
《神農本草經·序錄》認為」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機,五臟未虛,六府未竭,血脈未亂,精神未散,服葯必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勢已過,命將難全。」此處首先告誡人們,有病必須早治;其次強調了疾病的痊癒與否,不能完全依賴葯物的作用,主要是機體的防禦機能和在葯物干預下機體驅邪愈病的內在能力。
強調辨證施葯
《神農本草經·序錄》提出「療寒以熱葯,療熱以寒葯,飲食不消,以吐下葯,鬼疰蠱毒以毒葯,癰腫瘡瘍以瘡葯,風濕以風濕葯,各隨其所宜。」此語不但突出了辨證施治用葯的主旨,還提示在辨證施治用葯的前提下,務必要辨別疾病的性質(寒、熱)用葯,辨別病因而審因論治(如「飲食不消」、「風濕」),辨別病情輕重並根據病情輕重而施以用葯(如「鬼疰蠱毒」均為重危病證),還要辨別軀體病(如「癰腫瘡瘍」、「風濕症」)與內臟病(如「鬼疰蠱毒」)的差異而用葯。前者用「瘡葯」、「風濕葯」,後者用「毒葯」。若通覽書中365味葯物的功效和主治,還可以發現,書中根據內科疾病、婦科疾病、外科疾病、五官科疾病、皮膚病等等不同病種而施以不同葯物予以治療,這些內容都充分體現了辨證施治的用葯思想。
重視服葯時間與療效的關系
《神農本草經·序錄》認為:「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後服葯;病在腹以下者,先服葯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這說明本書作者在認真總結前人用葯經驗的基礎上,認識到服葯時間與葯物療效之間的密切關系。
踐行「葯有陰陽」理論的價值
《內經》首先提出了「葯有陰陽」理論,《本經》對這一理論予以踐行。所謂「葯有陰陽」,其含義甚廣。若僅從植物葯與礦物葯分陰陽,礦物葯質地沉重而主降,屬性為陰,植物葯質地輕清而屬陽。若就植物葯而言,凡葯用其花、其葉、其枝者多屬陽,若用其根、其干者多為陰。如若對葯物深層的內涵以陰陽分,則「陽為氣,陰為味……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具體內容可詳見於《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
《本經·序例》所謂「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其本義是指人們可以品嘗到的葯物真實滋味以及其對人體氣血陰陽的作用。葯物真實滋味不止五種,由於受事物五行屬性歸類理論的影響,於是自古至今,將葯物之滋味統統納之於五味之中,並將澀味附之於酸,淡味附之於甘,以合葯物五味的五行屬性歸類。
葯物「有寒熱溫涼四氣」
《本經》所言葯物有「寒、熱、溫、涼四氣」。四氣,即四性,是葯物或食物的寒熱溫涼四種性質,與人們味覺可感知的五味相對而言,四氣屬陽, 五味屬陰,也就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為氣,陰為味」之意。事物之陰陽屬性是可分的,「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故葯物寒熱溫涼之性還可再分陰陽。溫性、熱性為陽,涼性、寒性屬陰。熱甚於溫,寒甚於涼,其中只是程度的差異。溫熱葯有微溫、溫、熱、大熱的不同量級;寒涼葯有涼、微寒、寒、大寒的不同量級,如果在性質上沒有寒熱溫涼明顯的性質差異,於是就用「平」標定其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