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道德經與養生論文

道德經與養生論文

發布時間:2020-08-24 06:07:23

1、老子思想對中國古代養生的影響有什麼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內篇》。「養」,即保養、調養、補養、護養;「生」,即生命、生存、生長。「養生」意義有二,一是如何延長生命時限,二是如何提高生命質量。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明代焦弱侯《筆乘》有言:「老之有庄,猶孔之有孟。」意即莊子的許多思想都是師出於老子的。所以,盡管莊子最先提出「養生」一詞,但關於養生之論,我們還是應追溯到老子。
老子遺世之著作,僅有《老子》一書,也叫《道德經》。該書言僅五千,但字字珠璣,句句玄妙,博大精深,涵蓋天地,歷來被人們稱為「哲理詩」。 《老子》是道家的主要經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學思想的直接材料。時至今日,它風行歐美,流行世界,已被譯成30多種外國語言,擁有近500個外文版本,是世界外文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文化經典。老子也被美國《紐約時報》列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老子》並不是一部養生書,但綜觀全書,其中閃耀著諸多老子鮮明而獨特的養生智慧:
順應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認為,自然界處於不斷發展變化之中,人體必須與自然規律相適應才能生長。否則,逆自然規律而動,必染疾折壽。
寬容無爭「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認為,人若像水一樣雖然滋潤萬物而與萬物不爭,心胸寬闊,公而忘私,保持節操,便能健康長壽。 恬淡寡慾「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老子主張恬淡寡慾,清凈為上。他告誡人們要淡泊名利,寡慾清心,經常保持心平氣和、致虛守靜的心理狀態,這樣才能延年益壽。
老子說:「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他認為,養生必先修德,只有提高道德修養,才能凈化心靈,從而使身體強健。所以,他的諸多養生思想都與修身養性聯系在一起~

2、想求一篇2000字左右的有關道德經的論文 謝謝 急求!!

《道德經》論文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構成和開展起來的比擬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聰慧的結晶。傳統文化產生於過去,帶著過去時期的烙印;傳統文化創成於本民族的祖先,帶著本人民族的顏色。等到時過境遷,它們或者與時俱進,演化出新的內容;或者抱殘守缺,固化為明日黃花。
道家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無足輕重的位置,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曾發揮過重要的作用,它和儒、釋兩家一同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關於我國社會的影響持久而深遠。
道家文化在產生和長期的開展、成熟的過程中,浸透到了認識形態的許多范疇之中,對我國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以及民族心理、社會風俗等各個方面都曾產生過深入的影響,發揮過嚴重的作用。如今,道家文化並沒有因時間的流逝而退出歷史舞台,它已牢牢地根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
作為道家的經典著作《道德經》,它充沛表現了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用不多的字數,論述了道家對事物的產生、開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根本思想。文章大局部言語有些晦澀難懂,在此摘錄文中一些名句及其大意,首先來共同感受一下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
「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翻開《道德經》劈頭就是這一句。這句話的字面意義是說:道是可遵照的籠統的運動規律,但又不是一種恆定不變的籠統運動規律。依據事物的特性來冠以稱號,是事物相貌的反映,但這種相貌不是原封不動的。而道的轉義是道路,也能夠引申為人生道路。人的終身都在屬於本人的道路上行走,道是人走出來的,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這地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因而所謂「道」,就是一條人人都能夠走得通的路。老子提出的「常道」就是這個道理。但我們大多都是走在能夠通行的道路上,而不是走得通的道路上,因而有的人走到半途就停下了,有的人走進了歧路,有的人走得很辛勞。同樣,「名」也不用專指稱謂,他能夠是功名,名分或是人世的一切價值。當我們自以為完成了許多人生價值時,老子卻說你所完成的價值是真的完成了嗎?這就是所謂的名可名,十分名。老子並不是要否認我們所做的一切活動,而是要讓世人有所警醒: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恆久存在的。在這可道可名之外,還有一層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恆久存在的大道。老子要提示我們留意這真正恆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你眼前的可道可名所蒙蔽。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是說:天地本無仁慈可言,僅僅是將萬物視為一個受它支配的玩物,不予理會;具有大智能的聖人也無仁慈可言,僅僅將如何管理百姓視為第一要務,對人民的痛癢也漠不關心。天地對萬物不加干預而任由其自生自滅。看似冷漠,其實是最好的態度。大自然經過漫長的進化,萬物之間曾經構成了一種均衡,假如妄加干預,就會毀壞這種均衡,結果不堪想像。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加干預。天道自然無為,人道一樣的應該自然無為,在老子看來,一個理想的國度應該是這樣的:執政者只為人民提供一個平安,公平的自在生息的環境,至於人民有怎樣的想法,人民如何停止本人的活動,則完整不加干預而任由其自在開展。人人都能夠有本人的思想,只需不進犯別人的利益,人人都能夠做任何本人想做的事。這就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充沛表現出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家徒四壁,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這句話是說:當一旦得到的東西曾經很豐厚了,就不要得寸進尺,不如停下來,你所佔有的金錢位置多了,他人就會眼紅,究竟是不能「長保」的。人一旦發富發貴,常常會自豪自大,這樣反給本人栽下禍根。人一旦有所勝利,就得知足。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規律。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句話是說:最高的善行好像流水的境地。流水只一味的滋養萬物,而不會同萬物相抗爭。流水總是處於低窪之處,這與眾人積極向上、追求開展的肉體相背逆,自然遭人們的厭惡。水的位置與無為的「道」相仿。人要找一個優秀的環境寓居,要擅長去研討一些淵深的學術,與人交往要擅長講求仁道,當政要擅長管理,做事要能充沛發揮你的才能,辦大事要擅長選擇好的機遇。但不要與人相爭,才不會有錯。
群眾追求小利小惠,而真正有才能的人則著眼於久遠,不計較眼前的得失。他們素日里注重信譽,注重團結,又擅長把握最優機遇來開展事業。所以一味的「爭」是不適宜的,「爭」也是需求諧和的。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缺乏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這句話是說:對深邃的理論研討有幾種態度:最高的境地是,不要以為它是客觀存在的,它只不過是一種籠統的理論而已;其次是對它頂禮膜拜;再其次是畏懼它;第四類是不置信他,以至凌辱它。還有的是置信這一說法,但根據又缺乏,有的人則是完整不信那一套。有的人以為這裡面蘊含著深奧的、極有價值的理論。總之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當一個人事業上有所成就時,連普通百姓都以為這是我自但是然的斗爭結果,與這深邃的道理毫無關系。
「道」這個頗帶東方神秘主義的名詞,它有時似乎在顯現宇宙天地間一種無比宏大的原動力;有時又在我們面前描畫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種亘古蠻荒的狀態;又或展現天地初分,萬物始生,草萌木長的一派蓬勃活力。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種對宇宙人生獨到的悟解和深入的體察,這源於他對自然界的細致入微的察看和一種激烈的神秘主義直覺而至。這種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著意關注,是構成老子哲學思想的基石。
道家文化是一種追求個人絕對自在的文化。道家文化孜孜以求道,所追求的是一種不擔負社會任何義務,主張擺脫各種肉體桎梏,以自我肉體為滿足的絕對自在。因而,道家之道是一種無為之道、一種反樸歸真之道。道家文化是一種以天道來縱容人道的學說,其人道主義帶有超理想主義的特徵,所推崇的價值觀側重於反樸歸真。道家文化的人道深入地影響了中國文化的審美層面。

3、論述《老子》對中國古代養生文化的影響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內篇》。「養」,即保養、調養、補養、護養;「生」,即生命、生存、生長。「養生」意義有二,一是如何延長生命時限,二是如何提高生命質量。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明代焦弱侯《筆乘》有言:「老之有庄,猶孔之有孟。」意即莊子的許多思想都是師出於老子的。所以,盡管莊子最先提出「養生」一詞,但關於養生之論,我們還是應追溯到老子。
老子遺世之著作,僅有《老子》一書,也叫《道德經》。該書言僅五千,但字字珠璣,句句玄妙,博大精深,涵蓋天地,歷來被人們稱為「哲理詩」。 《老子》是道家的主要經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學思想的直接材料。時至今日,它風行歐美,流行世界,已被譯成30多種外國語言,擁有近500個外文版本,是世界外文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文化經典。老子也被美國《紐約時報》列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老子》並不是一部養生書,但綜觀全書,其中閃耀著諸多老子鮮明而獨特的養生智慧:
順應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認為,自然界處於不斷發展變化之中,人體必須與自然規律相適應才能生長。否則,逆自然規律而動,必染疾折壽。
寬容無爭「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認為,人若像水一樣雖然滋潤萬物而與萬物不爭,心胸寬闊,公而忘私,保持節操,便能健康長壽。 恬淡寡慾「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老子主張恬淡寡慾,清凈為上。他告誡人們要淡泊名利,寡慾清心,經常保持心平氣和、致虛守靜的心理狀態,這樣才能延年益壽。
老子說:「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他認為,養生必先修德,只有提高道德修養,才能凈化心靈,從而使身體強健。所以,他的諸多養生思想都與修身養性聯系在一起。

(我雖不上國學經典導讀,但是作為同胞,能幫一點是一點~)加油!GO!

4、瘋狂的老子養生《道德經》中的養生思想是什麼?

《道德經》與養生思想學說老子的身體觀與病因說是兩個不同的文化課題,是將身體擺在形上的層次, 肯定的是人身與天地合一的生命內涵,強調其相互感通的哲理關系。將病因擺在 形下的層次,降落在具象的身體形式上,指出外感致病、心理致病與社會致病的 種種因素,肇因於人體與天地關系間的失常,有形的身軀聯結不上宇宙秩序的常 道,在慾望的作祟下,失去了天人間原有的平衡與和諧的狀態,人體不足以抵抗 各種外邪的侵襲,導致病患叢生。這種天人關系的瓦解與破壞,正是有限形體的 最大病源,招來無窮的禍患。要防治身體的各種疾病,還是要進行形下與形上的 會通,回到天人一體的思維模式上,順應與運用天地之道,即以法天則地的方式, 重新進入到宇宙的秩序之中。 張祖仁說老子思想基本上是以「生命」為核心的存在體證。它主要是建立在 形上學的宇宙論上,推求到宇宙根源的處所,以作為人生安頓之地,決定與自己 生命根源相應的生活態度,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點。這是一種對生命存有的文 化醫療,關心的不是個體外在生理形式的病痛與災難,而是從宇宙法則的終極關 懷,擴充人的主體生命在天地運行秩序中的對應之道。這種醫療的觀念,從人類 生理自然的慾望與本能中,領悟到生命存在的形上作用,以心靈層面自我調適來 維護與保養機體的正常運作。 老子對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是從生命的精神層面入手,關心的不是身體的生 理現象,而是法乎自然的運行規律,以精神內守的方式解消外在物慾的追求,不 是採用物質的醫療方式,是透過精神對形體的積極作用,達到除疾康復的醫療目 這是一種很特殊的治療方法,對身體有著相當獨特的見解,是擴充說明第十二章「為腹不為目」的主張,認為「心」與「志」是身體感官的意志作用,與「目」 是同個位階,造成人名利與慾望追求,在不斷精神外求的過程中,積累著各式各 樣的病因,帶來生命存在的各種災難挑戰。以「虛」與「弱」的生命功夫,來阻 斷橫生的慾望與內侵的邪念,回到藏體於內的「腹」與「骨」,是一種純生理的 本能存有,是不受感官與心知的支配與指使,回到身體內在的自然本質處,以渾 厚的生命能量化解外在名利的競爭與追逐,其醫療方法是建立在「實」與「強」 上,擴充生理本性的深厚體質。 張祖仁說「實其腹」與「強其骨」是促進生命的反身而誠與返璞歸真,「腹」 與「骨」象徵著身體合道的觀照性生命,用來滌除感官與心知的慾望作用,回到 少私寡慾的本性上,展現出與世無爭的清明澹泊,可以達到「無知無欲」的境界。 這也是一種對治「知」與「欲」的醫療手段,以「無知」與「無欲」來克服人們 各種有知有欲的病因,從現實的濫用機智與自作聰明中超拔出來,領悟了「無」 的實現原理,以「實」與「強」來彰顯「無」的作用,此作用在於「為無為」, 即以無為而為,是生命本能的自然行為,在「無知」、「無欲」與「無為」下, 獲得「無不治」的醫療效果。這是一種探本溯源的醫療方法。 老子的診療方法,就是從「有欲」提升到「無欲」的身體狀態,追求的是 人合乎於道的生命形態,以人內在的主體性與實踐性,回復原本清凈圓滿的心性, 破除後天種種心知與慾望的病因,展現出法天貴真的歸根本質。老子對身體的醫 療是相當重視,有著整套治身的功夫,如雲: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 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 十章)張祖仁說這一連串的問句,追問著生命自我醫療的方法,第一句涉及到身 體魂魄合離的問題,談形與靈合、魄與魂合的生命現象,強調二者能否「抱一」 與「無離」,也就是精神與肉體要調和一致,使人體的魂魄能契合天地的陰陽, 在符合天理與陰陽的運作法則下,達到與道「無離」的「抱一」境界。第二句涉 及到身體氣息運行的問題,反省第五十五章「心使氣曰強」的問題,要求心不使 氣,回到聽任生理本能的自然,達到「專氣致柔」的「嬰兒」境界,如赤子一般 無思無慮與無造無作。第三句涉及到身體心靈修持的問題,要求能洗心潔凈,破 除人間形形色色機巧的形式,從俗務塵華中超脫出來,達到「無疵」的「玄覽」 境界。第四句的「愛國治民」談的是功成身退的問題,以「無知」來化除一切的 假知假見,以身退而不居,達到無心而自化的生命境界。第五句涉及身體感官應 對的問題,「天門」泛指人體的一切官能,、「為雌」即「守柔」,要人柔弱安 靜,勿爭雄長,勿輕舉妄動。第六句是指身體智慧開啟的問題,認為人智慧本體 的修證,是無為而自然的,是真正「明白四達」的大澈大悟。 這種對生命的醫療方法,在於肯定人體道德的「善」,以「善」來安頓身體的自處之道。「善」是人體最佳的醫療方法,老子以「水」來比喻「善」 的作用,如謂「上善若水」與「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即人生命的保存之道在於 善用水德,效法水灌溉萬物而無取於萬物的德性。 老子《道德經》與養生思想與研究在今天有重要的意義。

5、道德經中醫氣功學論文參考文獻

汪瑾妍:你好。
《道德經》與中醫:
老子辯證法思想與中醫辨證論治
老子認為,事物都具有相對性,任何事物充滿矛盾,並在這矛盾的對立與統一中獲得發展。如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高下等,皆是相對的,皆是矛盾的對立與統一體。事物在矛盾的對立與統一中獲得發展。所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如何處置這些矛盾?老子提出:「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低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老子》第七十七章)
這一辯證法則被中醫理論所吸收,建立了中醫辨證施治的治病原則。在這個原則指導下,認識到人體生理變化中的許多對立與統一的規律:如陰與陽、虧與盈、虛與實、寒與熱、表與里、上與下等等,在探索這些矛盾規律的基礎上找到了治病的理論依據,並以此根據建立了各種療法,如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熱病寒治,寒病熱治,外病內治,內病外治等。
有些內容,文字上都十分相近。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曰:「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折之,不足補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
老子的見微知著與中醫治未病的思想
《老子》第六十四章指出:「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又指出:「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提出了見微知著及「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的思想,對中醫治未病的思想有很大的影響。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素問●八正神明論》說:「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可以看出,其與老子的思想是一脈相傳的。

6、求關於《道德經》研讀的一篇論文?

「笛孔非笛」
形而上,下之統一觀 鄧華強
《道德經》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會,有車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會,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會之以為用。 」
三十年音樂人生,忽得頓悟:「笛孔非笛」 是也!少頃,又打了個問號,真是這樣嗎?上古之人偶對竹管截幾吹氣發聲,初創早期樂器。單一氣口竹管為哨,以其僅有一個單元振動與調節系統者也。若在一節竹管上鑿數孔洞則為笛,可以有多元振動與調節(內氣外氣,整合,控制)功能者也。而那笛管剜除的孔穴留下空洞 而成就竹笛之作為此竹哨更具豐富演奏功能的樂器。正好印證老子《道德經》「有之以為利,會之以為用,」「形而上下,道本為一」的哲理妙義:有會相生,虛實結合。「笛孔非笛」乎,非也。
竹笛上面因制器之需被鑿去幾處小小的圓形管壁,留下排列有序洞眼成為笛孔,這部分物質殘屑,雖已不屬笛子之身,但它的消失換來笛與樂,曲與氣,指與孔,人與竹……在新的精神層面結緣;使笛子因為有了符合音樂演奏功能和讓樂手發揮情感需求的形 構架「而會之以為用」,當然絕非簡單對「有之以為利」的補充……笛孔,不僅造就中國八音之一竹笛(古老彌新)放之四海而皆響的樂器,更重要是它造就了諸多,諸派演奏竹笛者駕隊、掌握手中實在的笛與孔洞周遭抽象的「氣」:辟,按捺、控制、調諧……發現和發展了「用氣」或「氣用」的學問;創作出全數妙的樂曲和卓絕的吹奏功法;造就出代代相傳,使民族音樂精華宏揚光大的演奏家、樂師、作曲家等音樂人才……小小一管物質之普通竹管,竟能發掘人的靈魂深處潛古之藝術創造力、審美觀、音樂文化生發的案子境界;使「有之以為利」平平常常竹笛之器與創造 ,資源的激情和天賦「會之以為用」新密結合,一氣和德;或為讓大眾 嘗能力不斷豐富與升華和橋梁;成為形而上下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進道之階」。
竹笛如此,古琴亦然。古琴僅有七根 向排列的弦子,並會橫向音程引進的如西方現代鋼琴那般在工業技術基礎上錘煉更新,精良製造,以鋼絲為依託,音準規范的琴鍵;但在東方樂師神奇指掌之下,留著縱情揮灑,恣意施展藝術想像力,音準把握度,在音與音縫隙「天馬引出」的廣闊走廊其心手合一在七根弦上天地馳騁,上下在階梯可循的線條上 中生有,神出鬼沒的能力;特別是差不多迄今為止唯我地道中華樂人才可能達到的在《道德經》「恍兮惚兮,窈兮冥兮」,「虛而不屈」。「大音希聲」那般模糊的深邃,圓通卻傑靈之特殊意境,特殊韻律中狂舞與沉翼的能力……凡此種種奧妙、精諶手法,手風、指動、指力。乃至與人之內在、內涵、內蘊相應的氣度、氣顫、氣脈 言以 之琴之「道」會令冗多歐美大師,交響高手、音樂學者瞠目結舌、百思未解啊!單說「流水」,水聲 狀豈一個德彪西「印象」二字了得!
文如此,武亦然。太極拳功夫在外家實力拳腳交加,橋馬撕拼,以強制弱,以快制慢的暴烈爭鋒里,獨辟一道「以天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化凈自身拙力,乘馭敵手僵勁,「全有入於全間」,蹈虛、搗虛之空化空間。讓「意氣君來骨肉臣」成為拳家登堂入室的北斗指南!再往上一步說:諶諶國學參禪,悟道者,不正是在此物慾橫流, 紅塵中,觀照出一線小隱於林,大隱於市的請虛道境而「了自性空,得大自在」嘛!當然,對於廣大華語人群來講,更為神秘又通俗不過的是,人體「穴位」之全形孔竅在 生,修為,康復,治病方面的大葯,大用 任何現代醫學人體解剖、物質結構、組織系統中「踏破鐵鞋無覓處」的數百處歷經億萬年生態進化,選擇如竹笛剜除的空洞之人體經穴孔竅 確確實實是存在著的!在數千年中華養生、優生與醫療歷史長河中,古往今來,千秋萬代依然葆有「全之以為用」的道行,功果!不過其功能、功理和功程始終與人的智慧覺悟、生態境界、導引程度乃至氣質根蒂密切關聯……一段時期,人們奉之為「氣功」並火促功來,倒是與古人創造氣功的「 」字相去甚遠的了!
據稱,不少國人在物質文明發展基礎日益提升時,自覺不覺以物質文明發展「先軀」之西方為追摹准繩。由追而比,由比而缺,由缺而補,由多頭、多元之補,而不知其過,由此之過而達彼之失。於是,有酸鹼失衡者,有迷失方者,有數典忘祖者,有破壞生態者;就連以「美食王國」稱世的餐飲菜餚,也忘了產生它的「人與自然相互平衡」之華夏根脈,熱衷在大花樣、大製作、大排場中炫迷,與演藝市場平分春色!古典文獻曾有「食光服氣」,「天人合一」之種種「陰陽平秘」功夫的教導,那也許正如「笛孔」命題啟示的廣闊天空,可以讓「龍的傳人」幸福徜徉與健康留連的吧!古代 藝大師庖丁,對於牛體物質結構出間想像的功夫,可謂「技矣進手道」,不亦妙手!
在將要打住本篇拙論時,想到文以載道,妙用在心,虛懷,留白,風流,氣宇,底蘊等等有趣字眼;想到同是三橫一豎的方塊「王」字,三歲蒙童臨帖書寫,不過是個中規、中矩的漢字而已;若讓耄耋書家,聖手下筆,則龍飛鳳舞,五采風范矣。又想到同一曲譜,同樣樂器,經不同學識稟賦技能、才華、樂手演奏,會得到不同的「分」和不同的音樂效果,會創造不同氛氤的藝術境界,會培養不同層次的鑒賞者和新文化;同樣的「聲帶、氣息、共鳴」三要素,在不同水準與情感、智慧歌唱者的駕馭下,會出現不同的演唱結果與風韻。於是乎,我又想到東西方物質文明發展進程可能會有時空與歷史的差別,但中華之「道」始終高高自立於世界音樂眾器之林而洞徹萬籟。氣概不凡,原因何在?是否在中華文明輝煌燦爛的某個「黃金時段」,古賢、大師們早已悟出「有 相生」,過猶不及之理,而及時剜去那些多餘的「笛孔」殘屑;促而常葆決決華夏文明, 器進道,由玩物至於觀心,由形而下向形上提升,復歸人文、人性至妙素樸,直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之康莊大道!

與道德經與養生論文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