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四大經典分別是哪些書?
中醫四大經典是《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一、《黃帝內經》
《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載有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種中醫典籍。其中醫經有:《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除《黃帝內經》外,其他醫經均已亡佚。
二、《難經》
中醫理論著作。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3卷。原題秦越人撰,。「難」是「問難」之義,或作「疑難」解。「經」乃指《內經》,即問難《內經》。作者把自己認為難點和疑點提出,然後逐一解釋闡發,部分問題做出了發揮性闡解。
全書共分八十一難,對人體腑臟功能形態、診法脈象、經脈針法等諸多問題逐一論述。但據考證,該書是一部託名之作。約成書於東漢以前(一說在秦漢之際)。該書以問難的形式,亦即假設問答,解釋疑難的體例予以編纂,故名為《難經》。
三、《傷寒雜病論》
公元3世紀初,張仲景博覽群書,廣采眾方,凝聚畢生心血,寫就《傷寒雜病論》一書。中醫所說的傷寒實際上是一切外感病的總稱,它包括瘟疫這種傳染病。
該書成書約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紙張尚未大量使用,印刷術還沒有發明的年代,這本書很可能寫在竹簡上。219年,張仲景去世。失去了作者的庇護,《傷寒雜病論》開始了它在人世間的旅行。在那個年代,書籍的傳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傳開來十分艱難。
四、《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我國現存最早的葯學專著。撰人不詳,「神農」為託名。其成書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論,或謂成於秦漢時期,或謂成於戰國時期。原書早佚,現行本為後世從歷代本草書中集輯的。
該書最早著錄於《隋書經籍志》,載「神農本草,四卷,雷公集注」。《舊唐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均錄「神農本草,三卷」,宋《通志藝文略》錄「神農本草,八卷,陶隱居集注」,明《國史經籍志》錄「神農本草經,三卷」,《清史稿藝文志》錄「神農本草經,三卷」。
2、清代養生著作有哪些?
清代中醫大多與氣功養生和推拿按摩結合在一起。與醫學養生結合的如曹復庭棟的《老老恆言》,汪昂的《勿葯元詮》,尤乘的《壽世青編》,徐文弼的《壽世傳真》馬齊的《陸地仙經》,潘霓的《內功圖說》,昆嵐編繪的《彩墨導引圖》,汪思著有《壽人經》,方開著《延年九轉法》,李九華的《調氣圭臬圖說》等。
源於道教修煉的氣功著作制有彭定求編《重刊道藏輯要》,汪啟菱編《道統大成》,董德寧編撰《道貫真源》、《修真六書》,陶素耜編撰《道言五種》,傅金銓編撰《證道秘書》、《濟一子道書》,劉一明撰《道書十二種》等,既為道zd家經典,也為氣功養生名著。
3、孫思邈有哪些養生著作?
孫思邈(581~682年),唐代著名的醫家和道家,壽101歲,行醫80多年,躬行實踐養生之道,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後人尊為「葯王」。生平好學而博採眾家之長,善言老莊,又好釋典,著述甚多,主要有《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攝養論》、《存神練氣銘》、《攝養枕中方》、《衛生歌》、《保生銘》等。
(1)養性重德、百行周備、自慎為首
孫思邈一生為醫,德、術兼備,養生重在養德,提倡養性以自慎為首。《千金要方》說:「百行周備,雖絕葯餌,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因此,他把養性修德稱為「養生之大旨」,並提出養性當以「自慎為首」,「善養性者,則治未治之病。」只有「安神、定志、無欲無求、不慕求浮桑,不患得患失」,才能達到養性的目的。
(2)食養茹淡,務求節儉
孫思邈之謂茹淡即素食淡味以養生。提倡「每學淡食」以養生。又主張飲食節儉。有「豐饒之地,人多早夭;儉嗇之地,人多高壽」之說。多食肉「喜生百病」、「常須少食肉」。指出:「人學養老之道……飲食當令節儉,若食味傷多,老人腸胃皮薄,多則不消,彭亨短氣,必致霍亂。」他的食養、食療經驗豐富,素為後人所推崇,多有實用價值。
(3)日常生活講究衛生
他對日常生活起居、衣著、飲食衛生很重視。如冬睡不蓋頭、卧取側身曲體、衣著儉朴、衣服常洗、平日常洗澡,務求「雅素凈潔」。又講究飯後漱口、散步、少飲酒、不食陳腐變質食物等等衛生。在《衛生歌》、《保生銘》中多有概括。
(4)注重鍛煉養生之術
孫思邈的著述中氣功、導引、按摩方法甚為豐富。他認為老人尤當重視鍛煉,《千金翼方》說:「非但老人須知服食將息節度,極須知調身按摩,搖動肢節,導引行氣。」除收集各種氣功、導引、按摩方法,還自創孫真人按摩法等保健鍛煉方法。
孫思邈著的《保生銘》流傳甚廣,今錄之如下,以供讀者欣賞:人若勞於形,百病不能成。飲酒忌大醉,諸疾自不生。
食了行百步,數將手摩肚。睡不苦高枕,唾涕不遠顧。
寅丑日剪甲,理發須百度。飽則立小便,飢乃坐旋溺。
行坐莫當風,居處無小隙。向北大小便,一生昏冪冪。
日月固然忌,水火仍畏避。每夜洗腳卧,飽食終無益。
忍辱為上乘,讒言斷親戚。思慮最傷神,喜怒傷和息。
每去鼻中毛,常習不唾地。平明欲起時,下床先左腳。
一日免災咎,去邪兼辟惡。但能七星步,令人長壽樂。
酸味傷於筋,辛味損正氣。苦則損於心,甘則傷其志。
咸多促人壽,不得偏耽嗜。春夏任宣通,秋冬固陽事。
獨卧是守真,慎靜最為貴。財帛生有分,知足將為利,
強知是大患,少欲終無累。神氣自然存,子道須終始。
書於壁戶間,將用傳君子。5.邱處機:精於養生的「神仙」
邱處機,又名丘長春,字通密,道號長春子,山東棲霞人,是著名的道教全真派創始人之一。他生於1148年,卒於1227年,死後葬於北京的白雲觀處順堂。
道教中人相信經過一定的修煉,人可以返本還原,達到長生久世的境界。邱處機19歲棄家求道,獨自進昆侖山的煙霞洞修煉,一年後拜全真教主王重陽為師,先後在今寶雞西南的溪邊、隴州的龍門山隱居修煉13年,道成後名聲大噪。在全真派創始人王重陽七大弟子中,邱處機的影響最大。
邱處機既是道家,也是養生學家,其主要著作有《大丹直指》、《攝生消息論》等。1219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命近臣劉仲祿奉詔聘請邱處機。第二年,他攜弟子18人啟程北行,歷時4年,與成吉思汗相會。成吉思汗問長生久世之道,則告以清心寡慾為要,並大講「敬天愛民以治國,慈儉清靜以修身」的養生之術,頗為成吉思汗賞識,被封為國師,賜號「神仙」。
邱處機對養生學頗有研究。他的養生學以「清心寡慾,四時調攝」為要旨,認為人體各方面的生理、病理變化及疾病的發生,無不受自然環境、季節氣候等因素的影響。要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就必須在生活方式、思想行動、操練身體等方面與外界協調,才能達到內外環境平衡,起到維護健康、延年益壽的作用。他強調必須掌握「四時調攝,養生治病大旨」,對四季調養、精神調養、飲食調整等都作了說明。
在四季調養方面,如春季「春陽初升……天氣寒暖不一,不可頓去棉衣」,夏季炎熱,平居檐下,過廊、弄堂、破窗,皆不可納涼;秋季「秋氣燥……禁寒飲並穿寒濕內衣」;冬季「宜居處密室,……不可冒觸寒風」。
另外,他對老年人養生有一定研究,認為「高年之人,多有宿疾」;「人年六十,心氣衰弱,言多錯忘,目也昏昏然」,老年人更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以「避風如避箭,避色如避亂,加減逐時衣,少餐申(下午3至5時)後飯」等。
4、中醫四大經典著作是什麼?
NO .2
中醫四大經典著作
我國古代醫學經典,一向有《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之稱。《黃帝內經》、《難經》,闡發醫理,為我國現存的兩部權威理論醫著;《傷寒雜病論》論述內傷外感各證的辨證施治及處方用葯,肇啟我國臨床醫學之端;《神農本草經》則載錄葯物性味功用,被後世奉為中葯本草的祖書。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現一般認為,它不是一個時期、或某一個人的著作,而是從春秋、戰國開始,一直到秦、漢幾百年間,由許多醫書匯集,不斷增補而成,其大部分內容形成於戰國。至於託名「黃帝」所作,誠如《淮南子·修務訓》所分析的,是由於「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於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的緣故。當時託名「黃帝」的書有20多種,《內經》是其中之一。
《內經》集中反映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確立了我國醫學獨特的理論,為中醫學的發展起了奠基和導向作用。歷代醫家的著作,有不少取材或取法於《內經》,而歷史上各種醫學流派的形成和倔起,其學術理論也大都濫觴於《內經》。所以《內經》是醫學之宗,不但在歷史上一直是中醫教學的必讀教材,就是現代的高等中醫院校也仍將其作為一門必修的主課。
今天中醫界遵奉的一套基礎理論,主要也是從《內經》中提煉發展而成。甚至當代醫學科學的某些研究課題,如生命科學,氣功原理,經絡實質,醫學心理學、氣象學等,也或多或少地可從其博大精深的論述中獲得新的發現或有益的啟迪。《內經》包括《素問》9卷和《靈樞》9卷,兩部分各列專題81篇,內容非常廣泛,逐步形成了中醫獨特的理論體系,並以此滲透、貫穿到中醫領域的各個方面,用來解釋人體生理、病理現象和指導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等。臟腑經絡學說:《內經》在長期醫療實踐、活體觀察和古代解剖學知識的基礎上,討論了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通過經絡溝通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
論病學說:包括邪正理論、病因、病機、疾病傳變和病症5個方面,這些內容佔了《內經》大部分篇幅。邪正理論,《內經》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病因,講到了六淫、七情、飲食、勞傷致病等。病機分析也很詳細,特別是提出的「病機19條」,至今對臨床實踐仍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關於疾病傳變,《內經》從陰陽、內外、寒熱、虛實來歸納,給了後世醫家很大的啟迪。據初步統計,全書還有側重地對200多種病症的病因、病機、症狀、診斷、治療、預後、預防等作了具體的論述,為後世的臨床各科發展奠定了基礎。
診法學說:《內經》診法的主要內容為望、聞、問、切,尤詳於脈診,而且強調「四診」合參,為中醫診法的淵藪。治則治法學說:提出了治未病、治病求本、標本論治、扶正祛邪、補虛瀉實、調整陰陽等一整套治療原則。還總結了許多治療方法,如針灸、按摩、導引、薰熨、外敷、蒸浴、放血等。特別是針灸的很多手法,至今還在運用。
運氣學說:主要內容包括在《素問》7篇大論內,著重探討自然界氣候的常變對人體生理、病理影響的變化規律,並試圖按照這些規律指導人們趨利避害、防病治病。
養生學說:在「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等整體觀念的指導下,《內經》提出了協調陰陽、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等一系列防病健身益壽的養生方法,其中防重於治的思想尤為可貴。
綜上所述,可以略見《內經》在中國傳統醫學中的地位和作用。隨著多種譯本的問世,它已越來越被世界各國所重視。
《難經》全稱《黃帝八十一難經》,原題秦越人(扁鵲)所著。現在多數學者認為,它的成書年代,當在秦漢之際,至少也得在東漢以前,是經過較長時間不斷地修改、補充而成。全書以設難答疑的形式,解釋經絡臟腑、疾病診法等81個難題。
《難經》不但推演《內經》的微言奧旨,發揮至理,剖析疑義,垂範後學,而且有不少獨到的見解。如首創獨取寸口和分寸關尺的三部候脈法,一直沿用至今,為中醫診斷的一大特色;系統地論述了奇經八脈的循行和功能,彌補了《內經》經絡學說的不足;提出了與《內經》不同的三焦、命門學說等等,都對中醫學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因此,《四庫全書提要》稱之為「歷代以來,與《靈樞》、《素問》並尊,絕無異論」,至今仍被奉為中醫重要的古典醫籍。
5、有那書籍是養生經典的著作?
儒學經典:《大舜十六字心法闡義》《周易闡真》《易經》《孝經》《大學註解》《中庸註解》《大學解要》《中庸解要》《論語》 《孟子》
太極拳經典:《張三豐全集》
道家經典:《道德經》 《清靜經白話解說》 《西升經》 《莊子》 《呂洞賓全集》《性命圭旨》 《清凈經圖注》 《何仙姑寶卷》 《八仙得道》 《太上感應篇》 《七真天仙寶傳》
佛學經典:《南屏瘋僧註解金剛經》 《金剛經六祖口訣》 《金剛經白話淺言》 《燃燈佛註解金剛經》 《觀音菩薩自注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義》 《壇經白話淺言》 《圓瑛大師解楞嚴經》 《黃檗傳心法要》《達摩祖傳》《達摩寶傳》 《佛學不是迷信》 《初學入德之門》
基督經典:《聖經》
伊斯蘭經典:《古蘭經》《天方性理本經注釋》《禮書五功釋義》《五更月偈》
其他書籍、文章:《中華民族真氣健身養生法》《生命理學》 《三教真傳》 《略解西遊》《西遊原旨》 《西遊真詮》 《化性談》《羅漢功》 《大成拳宗師王薌齋談拳學要義》 《生命安全論》《人類生命科學保健法》 《菜根譚》 《順治皇帝歸山詞》《療心靈 治心私》 《修心人為什麼要吃素》《回答部分問題》《順其自然隨想》《道理簡介》《人貴自知》
裡面都多少有養身之道
6、道家經典著作有哪些
1、《莊子》
又名《南華經》,是道家經文,是戰國中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到了漢代以後,尊莊子為南華真人,因此《莊子》亦稱《南華經》。其書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
《莊子》一書主要反映了莊子的批判哲學、藝術、美學、審美觀等。其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學、人生、政治、社會、藝術、宇宙生成論等諸多方面。
2、《道德經》
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3、《周易》
即《易經》,《三易》之一,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
《周易》沒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講陰陽與太極的是被道家與陰陽家所影響的《易傳》。《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
4、《太上感應篇》
為道教經典,內容主要是勸人遵守道德規范,時刻止惡修善自利利他。本書特別強調承負法則,道經中系統的提出承負論的觀點,是在東漢的《太平經》中。行善積德福庇子孫,作惡受罰殃及子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這里「太上」是指太上老君,道門至尊之稱也,「太上」是無上之上的意思,是華夏最尊貴的詞語。
5、《玉皇經》
道教經典,全稱《高上玉皇本行集經》,有3卷。道士齋醮祈禳及道門功課的必誦經文。經文由《清微天宮神通品》《太上大光明圓滿大神咒品》《誦持功德品》《天真護持品》及《報應神驗品》組成。
主要敘述元始天尊在清微天中宣講玉帝來歷的神話。有多種注本,收入《正統道藏》和《道藏輯要》。
6、《西升經》
是道教經典書籍,全稱《老子西升經》為老子五部著作之一。《道教義樞》曰:「尹生所受者,唯《道德》、《妙真》、《西升》等五卷。」據南宋趙希弁《昭德先生讀書後志》記述,該經系函谷關令尹喜據老子所述而成。
此經最早稱記,後紀而成書。是早期道教的一部重要經典,與《老子》的關系非常密切。該書在道教思想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和相當大的影響。
7、為什麼說黃帝內經是一部養生巨著
《黃來帝內經》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是中醫學理自論的淵源,也就是說現在說的中醫理論,不管是養生的還是治病的百,理論源頭都從它那裡來。另外度,《黃帝內經》也重視養生,主張治知未病,有很多關於養生的論述,所以可以算道一部養生巨著。
8、中醫名著有哪些?
1.四大經典---《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中醫四大經典指的是中醫發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四部經典巨著,對古代乃至現代中醫都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與研究價值。關於四大經典的具體組成存在爭議。目前學術界一般將《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看做是中醫四大經典。
也有部分中醫教材把《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當作四大經典。
目前採用前者說法的較多。
2.四小經典 ----《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葯性歌括》《湯頭歌訣》
這是中醫師傳蒙學經典叢書之一。中醫「四小經典」——《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葯性歌括》、《湯頭歌訣》乃明清以來中醫師傳教育的經典教材,其內容淺顯易懂,多以歌賦成分,誦之朗朗上口,易於記誦。
我國古代醫學經典,一向有四大經典之說,雖然是研習中醫學術必讀的「四大經典」,但因其文字古奧,寓理深邃,初學者實難以問津;即使是學過一些中醫基本理論的人,對如何進一步學習、鑽研這「四大經典」,也感棘手。所以有些中醫學者認為,首先必須從《醫學三字經》、《葯性賦》、《湯頭歌訣》、《瀕湖脈學》這四部醫籍入手。因為這四部醫籍,醫理淺顯易懂,容易掌握和理解,是初學中醫最方便、實用的教材,相對於四大經典而言,故有四小經典之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