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松針帶來的神奇治病養生故事

松針帶來的神奇治病養生故事

發布時間:2020-08-22 18:44:44

1、獸醫治病講的是什麼故事?

從前,有個人患了眼病,疼得兩眼幾乎睜不開。家裡人叫他去找眼科醫生,他嫌路遠太麻煩,便到鄰近一家獸醫那裡,請求獸醫醫治。
獸醫叫他躺了下來,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一把柳葉刀就動手替他做手術。結果,他的兩隻眼睛全被弄瞎了。
沒辦法,這人只好叫家人攙扶著,到法官那裡控告獸醫。法官問明案情後,說:「去你的吧,你如果不是一頭驢子,為什麼要請獸醫治眼病呢?」這人一聽,頓時面紅耳熱起來。

2、中國古代醫生治病的故事

華佗,一名旉,字元化,沛國譙縣人,早年游學徐州,兼通數經。沛相陳珪舉佗孝廉,太尉黃琬辟,均不就。唯以從醫為事,足跡遍及今河南、山東及安徽、江蘇之江北地區。治癒息者甚眾。他精於方葯,每療疾,開湯葯不過數種,抓葯不用稱量,隨手取來,自然適度。為人針灸,不過扎一兩處,每處七八針,針拔即見效。除內科及針灸外,還精通婦產及兒科,尤擅長外科。為了解除病人手術時的疼痛,他總結前人行醫經驗,加上自己對醉酒現象的觀察借鑒,完成了麻醉術的發明,《後漢書》卷82下《方術傳》言華佗在動手術前,先令病人以酒服麻沸散,使之沉醉無所覺,這是祖國醫學上的一大突破。據說阿拉伯醫生知道用麻醉劑,即系從中國學到的,說明用酒和麻沸散作臨床手術前的麻醉劑,是具有世界意義的。《三國志》卷29《方技傳》言:

若病結積在內,針葯所不能及,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腸中,便斷腸湔洗,縫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間,即平復矣。

說明華佗當時已能作切除腫瘤及割除腸胃病灶等手術。其作法與現代外科手術大致相仿,足見其技術之高超。

華佗非常重視日常防病和保健工作,他對徒弟吳普說:

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穀物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頸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猨,五曰鳥,亦以除疾,並利蹄足,以當導引。體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體輕便,腹中欲食。

華佗以上作法,正似個人作體操,打太極拳,生於一千七百年前的華佗能夠重視體育鍛煉,不能不說是難能可貴了。

曹操素有「頭風」病,每一發作,心亂目眩。他聞華佗醫術高超,召到診治,為之針灸,隨手而差。因此,操使佗常在左右,佗辭以妻病、歸鄉不返。操怒而殺之。佗死後,操頭風症未除,操因曰:「佗能愈此,小人養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殺此子,亦終當不為我斷此根原耳」。曹操這話是說錯了,操的頭風病,即現代醫學亦難為之根除。華佗曾言操病,「此近難濟,恆事攻治,可延歲月」,倒是符合事實之語。但操裊雄,用政治手腕對待醫人,是猜忌過甚了。及後曹操愛子倉舒病困,操嘆曰:「吾悔殺華佗,令此兒強死也」。設使當時華佗尚在,也未必能使倉舒起死回生,但若非膏肓之疾,也非沒有治好的可能。在古代,因有奇才異能而招致殺身之禍者,實所在不鮮,華佗之死,也是其中悲劇之一。

3、華倫治病救人的故事

這里有一個典故就是在古代有一個醫生,他醫術精湛,醫德也很高尚,給窮人治病都不要診費,只要他們在病好後在他家門口種一棵杏樹很多年後他家門口就有了一片杏林從此以後就形容杏林高手為醫德高尚而醫術精湛的人。(河北醫大一個小區的男生宿舍就叫「杏林苑」,取得就是這個典故)

4、華倫治病的故事

在周泰受重傷時,華佗醫好他,所以後來有人向曹操推薦華佗時就說「江東醫周泰者乎?」,後來關羽中毒箭,也是華佗幫他刮骨療傷,後來曹操得到風延病,有人推薦華佗,華佗說要用利斧劈開腦袋才可以,曹操以為他是要來為關羽報仇,所以把他抓起來處死。

5、神農治病救人 的故事

神農嘗百草
上古時候,五穀和雜草長在一起,葯物和百花開在一起,哪些糧食可以吃,哪些草葯可以治病,誰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獵過日子,天上的飛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獸越打越稀,人們就只好餓肚子。誰要生瘡害病,無醫無葯,不死也要脫層皮啊!老百姓的疾苦,神農氏瞧在眼裡,疼在心頭。怎樣給百姓充飢?怎樣為百姓治病?
神農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第四天,他帶著一批臣民,從家鄉隨州歷山出發,向西北大山走去。他們走哇,走哇,腿走腫了,腳起繭了,還是不停地走,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來到一個地方。只見高山一峰接一峰,峽谷一條連一條,山上長滿奇花異草,大老遠就聞到了香氣。
神農他們正往前走,突然從峽谷竄出來一群狼蟲虎豹,把他們團團圍住。神農馬上讓臣民們揮舞神鞭,向野獸們打去。打走一批,又擁上來一批,一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獸都趕跑了。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神鞭抽出一條條一塊塊傷痕,後來變成了皮上的斑紋。這時,臣民們說這里太險惡,勸神農回去。神農搖搖頭說:「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的,我們怎麼能回去呢!」
他說著領頭進了峽谷,來到一座茫茫大山腳下。這山半截插在雲彩里,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掛著瀑布,長著青苔,溜光水滑,看來沒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走的。臣民們又勸他算了吧,還是趁早回去。神農搖搖頭:「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的,我們怎麼能回去呢!」
他站在一個小石山上,對著高山,上望望,下看看,左瞅瞅,右瞄瞄,打主意,想辦法。後來,人們就把他站的這座小山峰叫「望農亭」。然後,他看見幾只金絲猴,順著高懸的古藤和橫倒在崖腰的朽木,爬過來。神農靈機一動,有了!他當下把臣民們喊來,叫他們砍木桿,割藤條,靠著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層,從春天搭到夏天,從秋天搭到冬天,不管刮風下雨,還是飛雪結冰,從來不停工。整整搭了一年,搭了三百六十層,才搭到山頂。傳說,後來人們蓋樓房用的腳手架,就是學習神農的辦法。
神農帶著臣民,攀登木架,上了山頂了,嘿呀!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紅的、綠的、白的、黃的,各色各樣,密密叢叢。神農喜歡極了,他叫臣民們防著狼蟲虎豹,他親自採摘花草,放到嘴裡嘗。為了在這里嘗百草,為老百姓找吃的,找醫葯,神農就叫臣民在山上栽了幾排冷杉,當做城牆防野獸,在牆內蓋茅屋居住。後來,人們就把神農住的地方叫「木城」。白天,他領著臣民到山上嘗百草,晚上,他叫臣民生起篝火,他就著火光把它詳細記載下來: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熱,哪些涼,哪些能充飢,哪些能醫病,都寫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裡一嘗,霎時天旋地轉,一頭栽倒。臣民們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經不會說話了,只好用最後一點力氣,指著面前一棵紅亮亮的靈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們慌忙把那紅靈芝放到嘴裡嚼嚼,喂到他嘴裡。神農吃了靈芝草,毒氣解了,頭不昏了,會說話了。從此,人們都說靈芝草能起死回生。
臣民們擔心他這樣嘗草,太危險了,都勸他還是下山回去。他又搖搖頭說:「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的,我們怎麼能回去呢!」說罷,他又接著嘗百草。他嘗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嘗,還是用木桿搭架的辦法,攀登上去。一直嘗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這里的山山嶺嶺。
他嘗出了麥、稻、穀子、高粱能充飢,就叫臣民把種子帶回去,讓黎民百姓種植,這就是後來的五穀。他嘗出了三百六十五種草葯,寫成《神農本草》,叫臣民帶回去,為天下百姓治病。神農嘗完百草,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飢的五穀,醫病的草葯,來到回生寨,准備下山回去。他放眼一望,遍山搭的木架不見了。原來,那些搭架的木桿,落地生根,淋雨吐芽,年深月久,竟然長成了一片茫茫林海。神農正在為難,突然天空飛來一群白鶴,把他和護身的幾位臣民,接上天廷去了。從此,回生寨一年四季,香氣彌漫。為了紀念神農嘗百草、造福人間的功績,老百姓就把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為"神農架"。把神農升天的回生寨,改名為「留香寨」。

6、民間維吾爾醫葯治病的故事

維吾爾族醫葯(簡稱"維葯")是祖國醫葯學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也是伊斯蘭醫葯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維吾爾族人民在防病治病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應用植物、動物、礦物防病與治病的實踐經驗和生產技術,並逐漸形成了獨具維吾爾民族文化特色的葯物學。

7、中醫養生的小故事

中醫養生故事――扁鵲與牛黃

牛黃,是一味名貴的中葯。相傳,牛黃是我國古代醫學家扁鵲在無意中發現的。 一天,扁鵲正在桌上整理煅制好的金礞石。此時,鄰居陽寶殺了一頭病牛,發現牛膽囊中有些像石頭洋的東西,不知是阿物,於是提著膽囊來向扁鵲請教。扁鵲剖開膽囊取出兩枚「石頭」放在桌上、仔細地琢磨。回家不久的陽寶又驚叫著跑來說其父親一口氣上不來,在炕上抽搐不停。扁鵲急忙去陽寶家,只見陽寶的老父親雙眼上翻,喉中嚕嚕有聲。扁鵲看罷,立即吩咐陽寶快到桌上把金礞石拿來研成末,給陽寶父親灌下。須臾,陽寶的父親就止住抽搐,氣息也平靜了。 扁鵲回家時卻發現桌上的兩枚牛「「石頭」不見了。細尋之下,原來陽寶在慌亂中錯把牛黃當金礞石拿去了。扁鵲思忖:「難道這種石頭真的有豁痰定驚的功效?」遂於次日,有意用其配葯,給陽寶的父親送去服之。不日,病奇跡般的好了。扁鵲就將這種黃牛膽內的深黃色之物命名為「牛黃」。 從此,名貴而奇效的中葯「牛黃」便誕生了。

中醫養生故事--蘇東坡妙聯對名醫 答案補充 蘇東坡不但在文學方面有偉大成就,而且在醫學方面也有很高造詣,人稱「儒醫」。 他在杭州任知府時,就致力於搞醫學研究。當時該地瘟疫經常發生,百姓死亡很多。為了把黎民百姓從痛苦的病魔中解脫出來,蘇東坡從自己的俸祿中拿出幾十兩黃金,在城裡建了一座名叫「安樂」的診坊,專門為人看病,三年中就治癒了近千病人。 傳說在杭州城西有個龐家莊,莊主姓龐名安時,此人性格豪爽,扶困濟貧,好善樂施,是遠近聞名的一位老中醫他喜歡交際,也愛好吟詩作對,談古論今。因而與蘇東坡交往甚厚,他們經常在一起談詩論對,切磋醫學。
答案補充 有一天蘇東坡正坐在書房裡翻閱醫學書籍,外面衙役來報:「啟稟大人,府外龐中醫求見」。蘇東坡忙說「有請」。龐中醫在衙役的引領下來到書房門前,猛抬頭,一眼看見門旁新掛了兩只燈籠,他不由詩興大發,隨口吟出一上聯:燈籠籠燈,紙(枳)殼原來只防風 蘇東坡正好迎出門來,他聽了略一沉思,立刻心領神會,隨即續出下聯:架鼓鼓架,陳皮不能敲半下(夏)。
答案補充 二人相視大笑,手挽手走進後院。院子的中央設一小花園,龐中醫 看見園中生長的翠竹蔥綠茁壯,他靈機一動,贊嘆道:
中暑最宜淡竹葉
蘇東坡隨口對道:
傷寒尤妙小柴胡
兩人在花園邊坐下,衙役遞上香茶,二人品茶談天。他倆從名詩談到名醫,又從對聯談到醫學,真是棋逢對手,喜結知音。
忽然,一陣微風拂過,送來陣陣花香,龐中醫 抬頭一看,只見園中玫瑰正盛開,嫵媚嬌嬈。他觸景生情,又出一聯:
玫瑰花開,香聞七八九里。
蘇東坡聽他又吟一聯,未加思索也脫口而出: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龐安時坐了一會,告辭出來,隨口又出一聯:
神州到處有親人,不論生地熟地。
蘇東坡含笑答道:
春風來時盡著花,但聞藿香木香。
聯中的「枳殼、防風、陳皮、半夏、竹葉、柴胡、玫瑰花、梧桐子、生地、熟地、藿香、木香」都是中葯名。對聯對得工整和諧,妙趣橫生。

8、「防病」勝於「治病」 講的是什麼故事?

作為領導,必須明白防火比救火高明的道理。誰的功勞大,誰更有智慧,你一定要搞清楚。

有這樣一個寓言:有一戶人家的煙囪離房頂太近,他的鄰居對他說:「你家的煙囪離屋頂太近了,容易失火。你應該把煙囪建成彎曲的,使它遠離屋頂,另外也不要把柴草堆在煙囪下面,這都是隱患啊。」這戶人家不聽。後來,他家真的失火了,周圍的人都提著水來救火。火撲滅後,他感謝那些前來救火的人,卻忘了那個提醒他防火的人。這就是成語「曲突徙薪」的來歷,是《史記》講漢朝重臣霍光的故事時提到的。

還有一個故事,戰國時的魏文侯問名醫扁鵲說:「聽說你有兄弟三人,都在行醫,那麼你們當中,誰的醫術最為高明呢?」扁鵲回答說:「其實我的大哥醫術最為高明,他目光犀利,一眼就可以看出得病的徵兆,可以在疾病尚未形成之前就先把它治癒,所以他的名聲並沒有外傳,只有我們自家人知道。二哥次之,他為人治病,可以把剛剛開始發作的小毛病治好,所以他的名聲也只在家鄉流傳,沒有傳播到太遠的地方。我其實是最差的,我治病的時候,一直要等到病毒已侵入了血脈的時候才能診斷得出,所以要使用猛葯,大動干戈,結果反而聲名遠播了。」魏文侯聽了,深有感悟,欽佩地說:「你的見解可真是高明啊!」

防病先於治病。扁鵲與魏文侯的一番對話,對這一觀點做出了生動鮮明的解釋。在扁鵲三兄弟之中,大哥的醫術最為高超,但正因為他的醫術高明到了在疾病尚未發作之前就將其根治的程度,從根本上杜絕了疾病對人的危害,反而不被一般民眾所理解,因而並沒有什麼名氣,真正有名的倒是三人之中醫術最低的扁鵲。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確是這樣,治病的高手和動手術的「一把刀」總是要比防疫的公共衛生醫生吃香。同樣是治病,如果醫生在病人病未發生時就做出預防,或是疾病始發時就及時救治,避免了一場災難的發生,這樣的話,哪怕醫術再高明,也不容易受人賞識;但若是當病人卧床不起,乃至病情危險時進行救治,病人盡管受盡了折磨,吃夠了苦頭,一旦治好,卻將會對醫生佩服得五體投地,視為再生父母,醫生也因此紅極一時了。

不僅是醫療治病方面是這樣,在別的方面也是如此。我們來看看墨子的故事。

春秋時候,楚國要攻打宋國,墨子不遠千里跑到楚國,勸說楚王息兵。終於,墨子靠他的辯才說服楚王放棄了攻宋的計劃。墨子便起程回魯國。途經宋國時;適逢天降大雨,於是想到一個城門洞里避避雨。

「喂,干什麼的!」守門人大喊。

「我,我只是想避避雨。」墨子有些惶恐。

「走開,這里閑人莫入!」

宋國的大恩人墨子如喪家之犬,好不狼狽。

「做好事不求留名,否則就不是君子了。」墨子自我安慰道,然後走了。

墨子以不惜死的無畏精神,終於成功地阻止了楚王,使弱小的宋國避免了一場戰爭的災禍。而墨子主動為此所做的一切,宋國人竟茫然不知。假如他不去勸說楚王,而是等到楚國出兵以後,直接帶著他弟子幫助宋國打仗,我想,他的知名度一定更高,他會成為宋國的英雄人物。

墨子把一場兵禍消弭於無形之中,使宋國少死很多人,少花很多錢,這樣的功勞,不比浴血征戰要大嗎?作為領導,必須明白防火比救火高明的道理,你手下的人才,有的是防火型的,有的是救火型的。誰的功勞大,誰更有智慧,你一定要搞清楚。要給防火者以肯定和鼓勵,不要冷了他們的心。

9、華佗用麻沸散給人治病的故事有哪些?

有一天,幾個壯漢抬著一個男子急匆匆地來找華佗看病。病人雙手緊捂肚皮,額冒冷汗,並高喊著:「痛死了,痛死了!」華佗趕忙給他切脈診斷,很快找到了病因。華佗想為他採取保守治療的方法,給他扎了幾針,又讓他當即吞服了幾粒小葯丸。幾分鍾之後,病人的叫喊聲沒有了。

可是過了沒多久,病人又高呼「痛死人了!」在一旁陪伴的他的妻子嚇得大哭起來。華佗知道,保守治療不管用,只能通過手術了。他對病人的妻子一字一句地說:「你丈夫患了闌尾病,只得切開肚子,割去有病的腸子,才能從根本上解除痛苦。」

病人妻子一聽說要剖肚切腸,連連搖頭說不行,問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因為在那個年代,人們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華佗耐心地對她說:「現在已經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了,只得動手術。否則,病人很快會痛死。這種手術我以前做過,只要給他喝一碗麻沸散,再動刀他就不會有任何疼痛感了,而且也不會有生命危險,你盡管放心。」

病人的妻子見到了這種地步,只得同意動手術了。華佗給病人喝了麻沸散後不久,葯力開始起作用,病人昏沉沉地睡過去了。華佗不慌不忙地用煮沸消毒過的刀切開病人的肚皮,然後切除潰爛了的闌尾,吸去腹內的膿血,再用事先配製好的葯水洗凈患部。最後將切口縫合,敷上了葯膏。

一切如華佗預料的那樣順利,幾個時辰之後,病人逐漸醒了過來,痛苦顯著地減輕了。四五天後,病人肚子上的口子開始癒合。一個月後,病人完全恢復了健康,如病前一樣行動自如了。

與松針帶來的神奇治病養生故事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