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走坐卧吃的禮儀是什麼
坐姿
坐姿是一種可以維持較長時間的工作勞動姿勢,也是一種主要的休息姿勢,更是人們在社交、娛樂中的主要身體姿勢。良好的坐姿不僅有利於健康,而且能塑造沉著、穩重、文雅、端莊的個人形象。
1、標准坐姿要領
1) 精神飽滿,表情自然,目光平視前方或注視交談對象。
2) 身體端正舒展,重心垂直向下或稍向前傾,腰背挺直,臀部占坐椅面的2/3。
3) 雙膝並攏或微微分開,雙腳並齊。
4) 兩手可自然放於腿上或椅子的扶手上。
除基本坐姿以外,由於雙腿位置的改變,也可形成多種優美的坐姿,如雙腿平行斜放,兩腳前後相掖,或兩腳呈小八字形等,都能給人舒適優雅的感覺。如要架腿,最好後於別人交疊雙腿,,女子一般不架腿。無論哪種坐姿,都必須保證腰背挺直,女性還要特別注意使雙膝並攏。
2、入座、離座要領
1) 從椅子後面入座。如果椅子左右兩側都空著,應從左側走到椅前。
2) 不論從哪個方向入座,都應在離椅前半步遠的位置立定,右腳輕向後撤半步,用小腿靠椅,以確定位置。
3) 女性著裙裝入座時,應用雙手將後片向前攏一下,以顯得嫻雅端莊。
4) 坐下時,身體重心徐徐垂直落下,臀部接觸椅面要輕,避免發出聲響。
5) 坐下之後,雙腳並齊,雙腿並攏。
走姿
行走是人的基本動作之一,最能體現出一個人的精神面貌。行走姿態的好壞可反映人的內心境界和文化素養的高下,能夠展現出一個人的風度、風采和韻味。
1、標准走姿要領
1) 走姿是站姿的延續動作,行走時,必須保持站姿中除手和腳以外的各種要領。
2) 走路使用腰力,身體重心宜稍向前傾。
3) 跨步均勻,步幅約一隻腳到一隻半腳。
4) 邁步時,兩腿間距離要小。女性穿裙子或旗袍時要走成一條直線,使裙子或旗袍的下擺與腳的動作協調,呈現優美的韻律感;穿褲裝時,宜走成兩條平行的直線。
5) 出腳和落腳時,腳尖腳跟應與前進方向近乎一條直線,避免「內八字」或「外八字」。
6) 兩手前後自然協調擺動,手臂與身體的夾角一般在10°~15°,由大臂帶動小臂擺動,肘關節只可微曲。
7) 上下樓梯,應保持上體正直,腳步輕盈平穩,盡量少用眼睛看樓梯,最好不要手扶欄桿。1)行走輔助訓練
A、擺臂。人直立,保持基本站姿。在距離小腹兩拳處確定一個點,兩手呈半握拳狀,斜前方均向此點擺動,由大臂帶動小臂。
B、展膝。保持基本站姿,左腳跟起踵,腳尖不離地面,左腳跟落下時,右腳跟同時起踵,兩腳交替進行,腳跟提起的腿屈膝,另一條腿膝部內側用力綳直。做此動作時,兩膝靠攏,內側摩擦運動。
C、平衡。行走時,在頭上放個小墊子或本子書本,用左右手輪流扶住,在能夠掌握平衡之後,再放下手進行練習,注意保持物品不掉下來。通過訓練,使背脊、脖子豎直,上半身不隨便搖晃。
2)邁步分解動作練習
A、保持基本站姿,雙手叉腰,左腿擦地前點地,與右腳相距一個腳長,右腿直腿蹬地,髖關節迅速前移重心,成右後點地,然後換方向練習。
B、保持基本站姿,兩臂體側自然下垂。左腿前點地時,右臂移至小腹前的指定點位置,左臂向後斜擺,右腿蹬地,重心前移成右後點地時,手臂位置不變,然後換方向練習。
3)行走連續動作訓練
A、左腿屈膝,向上抬起,提腿向正前方邁出,腳跟先落地,經腳心、前腳掌至全腳落地,同時右腳後跟向上慢慢墊起,身體重心移向左腿。
B、換右腿屈膝,經過與左腿膝蓋內側摩擦向上抬起,勾腳邁出,腳跟先著地,落在左腳前方,兩腳間相隔一腳距離。
C、邁左腿時,右臂在前;邁右腿時,左臂在前。
D、將以上動作連貫運用,反復練習。
2、武術怎麼練才能做到「行走坐卧皆是練拳」
在這種發力架構下,剛開始訓練會強調「形正則氣順」人體的氣血運行順暢,內臟功能優勢發揮的情況下,人體的免疫力會慢慢增加。中醫所講的元氣,也逐漸充盈。武術能夠治百病,道理就在這里,氣血暢通了,元氣充盈了,免疫力增加了,那就調動了人體自愈的能力,侵入到體內的病菌,即使是癌細胞都可以鬥上一斗。消滅了各種病菌,人體想不健康都不行啊。因為氣血充足,運行能力也強。做個比喻,我們再水龍頭上接一根水管子,打開水龍頭,當你把水管子折疊起來的時候水就流通不了了;但是當水龍頭里的水流足夠強大時,你想折疊都不可能了。水管子就是氣血運行的通道,血管和經脈,水就是氣血。一開始人體氣血虧損,運行能力不強,人體自然身姿下血管和筋脈以及肌肉都是對氣血產生阻礙作用,一旦「折疊」,氣血就不暢通,尤其在末梢。就像水渠的末端一樣,由於水流循環不好,總會積累很多垃圾,時間長了就會形成「死水」。人體也是這樣,氣血虧損的人,循環能力不好,在手指和腳上體現的更明顯。很多人到冬天都會手腳冰涼,而站樁的人卻是手腳溫暖。區別就在這里,手腳是經脈、氣血循環的末端,氣血不壯,循環不好,因此手腳冰涼。而樁功,重新分配了人體重力分布架構,源頭上不壓迫內臟,就連肌肉都不給氣血運行產生阻力。雖然氣血循環弱,但是由於阻力減少,循環能力得到提高,手腳便不會冰涼。
3、戒期內行走坐卧洗手漱口等皆有咒語~都有那些?
人生還是需要些智慧的,佛法學習,百度下以下優酷土豆、視頻鍾茂森講的《弟子規》4集或12集請聽凈空法師講的《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地藏經》《無量壽經》母音老人講的《拈花錄》(注意講公案的部分,也許能開悟)阿彌陀佛
4、《坐卧美人間》txt全集下載
坐卧美人間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百度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區區九朵玫瑰就要四十五個大洋,簡直是搶錢嗎,雖然我心中暗自誹謗,可是卻不得不忍痛掏出四十五塊錢遞給一直面帶職業微笑的服務生,還不能有一絲的脾氣
林蕾,我的女朋友,一個如天使般點亮我人生的女孩
對於林蕾會答應做自己的女朋友,我在這一刻仍覺得像是夢中一般。盡管我和林蕾算得上是青梅竹馬了,可是她實在是太優秀了
在小學一年紀的時候我和林蕾就是同位,雖然那個時候的林蕾便是唇紅齒白如瓷娃娃般可愛,可是畢竟那個時候自己還小,還不知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雖然後來明白了,可是自己與她也分開了,直到上高中時,林蕾才再次走進自己的生活中,當時的林蕾已經由一個毛丫頭……
5、行住坐卧皆可修行.行時應該如何修
修行功夫到家的人行住坐卧,不管什麼時候都處於很深的禪定境界中,我們剛開始修行的時候,說行住坐卧皆可修行,就是為了像那個方向走,具體在行的時候修行,方法有很多的,念佛、四念處、觀心等等都可以的,根根據自己的修行進度、主修法門、以及目前面臨的障礙來!
6、行走坐卧皆是修行,且看古人如何表達得「意」之行?
魏晉玄學中,「言」、「象」、「意」是思想家們辯論的命題之一,王弼主張「得意忘象」、「言不盡意」。言,是語言;象,是形象或意象;無論是「言」,還是「象」,都是「意」的工具,「得意」才是最終的目的。
語言文字的表達是有局限的,在有些時候很難真實地傳達內心的真情實感,所以有「溢於言表」,想要表達的思想即意,在言語之外,沒有合適的語言文字來貼切地表達,就有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文藝作品或文化產品,包括但不限於文學著作、國畫、書法、戲曲及一切物質文化產品如玉器、銅器、傢具等,是作者與讀者(受眾)心與心的交流,如蘇東坡所言「神遊故國」,作者創作出來的作品,融入了作者的思想與內涵;讀者在欣賞作品時,能於千里之外感知作者的心境,通過作品與作者進行思想上的共鳴,這就是「得意」。作者的思想傳達到了讀者心中,並能夠產生彼此的靈犀之感,真正地實現了「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境界。作品只是個工具,通過這種具象的表達,傳達的是內在的意蘊。豫劇五大名旦之一崔藍田代表作《包青天》,其扮演的秦香蓮在相府懷抱琵琶訴說身世:「三江水洗不盡我滿身冤屈??」唱詞柔回百轉,曲折動婉,使人聞之不僅潸然淚下,觀眾被秦香蓮的苦難悲情所感染,也在台下默然流淚,觀眾與秦香蓮在思想上產生了共鳴,觀眾也進入了故事中,觀眾得到了劇作的真意!
曾經看過對佛經的比喻,佛經「真意」就像那皓月當空,佛經「典籍」就是那指向明月的手指,所以,佛教修行雖然是以佛經典籍為出發點,但落腳點是在佛教真意上,佛經典籍只是著了「文字相」的工具,而「無相」才是真正的「覺悟」,才會悟到真正的「意」!所以,後來禪宗南派主張「頓悟成佛」,行走坐卧皆是修行,不著文字,盡得真諦!
意,就是國畫中的東晉顧愷之說的「以形傳神」;是南齊謝赫說的「氣韻生動」;也是唐代詩歌「七絕聖手」王昌齡說的「意境」;也是唐宋八大家在散文發展中提出的「文以載道」、「文以明道」的「道」。這是作者內心真實的思想。
作品有思想、有內涵,讀者(受眾)才會「得意」,才會「明道」,作者才能更好地最大化地實現自身價值!
7、禪宗的「劈柴擔水,無非妙道,行住坐卧,皆在道場」,出自那部經典?
這句是出自王維的詩!但是王維受禪宗心法熏陶,很有心得,故能言說如此妙偈妙句妙語妙境!可以說契合維摩詰所說經的無二意境!
有疑問請追問
滿意望採納,謝謝!
8、如何做到行走做卧,皆是修行?
正所謂 你離了行走坐卧外 又能到哪裡去修行呢?從簡單的概念上來說,修行就是修正改變我們身語意方面錯誤的行為。那麼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行走坐卧的時候,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行舉止合不合道,是為公還是為私,是對還是錯。使自己的行為都在正確的道理,方式上,那就是
行走坐卧皆修行了。
9、大願法師:行住坐卧皆是禪,我們應該如何在當中修行
大願法師:行住坐卧皆是禪,我們應該如何在當中修行?
發表時間:2017-06-17 來源:禪文化網
通過在日常生活之中對於身體姿勢四威儀的禪修,能夠體驗到一切行法、一切有為法都只是五蘊,只是因緣的相續生滅,那麼對它們就沒有愛、見、無明——沒有貪愛執,沒有對自己見解的執著,斷無明。沒有任何的執著就能夠解脫自在。
節錄自大願法師《大念處經學記》
四威儀(行住坐卧——了知身體姿勢)
我們在生活之中都離不開這四種基本姿勢,行、住、坐、卧,在這裡面就可以成就阿羅漢道,就可以成就解脫。但是對於初學者要減少修站禪和卧禪,因為站禪一直站在那裡面,站立的姿勢會讓你很快地身體僵硬、沉重,然後就產生極大的苦受,你要修是修不下去的,會干擾修行,所以要少修。卧禪也要少修,大家要知道南傳的卧禪跟葯師法的睡光明法是不同的。睡光明法修的話當然很善巧,因為他就在睡眠裡面修。但是這個卧禪你是要一直保持清醒覺知的,如果初學者你就學卧禪的話,你還沒開始修你就睡著了。吃完早飯睡,睡了醒了吃午飯,吃了午飯又睡,一天到晚都是睡了,這個是不可以的,這樣修的話你會越來越懈怠和懶惰。所以它容易引發睡意,這個卧姿的話,難以保持覺知,要少修。
怎樣通過在行住坐卧四威儀之中來修,然後達到解脫呢?比如說我們修行禪,行禪怎麼修呢?我們看底下經文:
復次,諸比丘!比丘行走時,了知:『我正在行走。』站立時,了知:『我正在站立。』坐著時,了知:『我正在坐著。』躺卧時,了知:『我正在躺卧。』無論何種姿勢,皆如實了知。
這樣來修行禪。有些人就慢慢地慢吞吞地,然後一直心裏面念,我抬起左腿然後放下,然後又抬起右腿,這樣是行禪嗎?不是啦。行禪不是這樣的,你這樣修的話,當然能夠讓你心靜下來,但是這個不是行禪,不是真正的行禪,只能說是行禪的前行准備。事實上你要真正修行禪,你要先稍微在你經常要經行的道路,要站在那個起點先培育一下定力。
比如說你先修安般念,或者你修四界差別觀,到能夠見到色聚,見到色聚就見到辨識色法了。你能夠辨識色法了,然後就分析它們,分析它們最後的究竟色法不過是地水火風,見到地水火風四界的十二種特相;然後才起步,慢慢走,這樣是開始修行禪;然後觀照,在行走的時候這個心會產生很多的心生色法。比如說,你邁步之前,你一定心裡起個念頭,我要行走,要抬左腿。你這念頭一起,就會生起很多色法,這個叫心生色法,然後才會指揮你抬腿邁腿。所以要觀照,因為「要行走」這一個念頭,就產生了很多心生色法;同時也要觀照,因為「要行走」這一念,這個起心動念就生起了很多的心路過程。心路過程裡麵包含了一個意門轉向心和七個速行心,這個意門轉向心有十二個名法,每一個速行心法裡面有三十多個名法,這樣地來修才是真正地修行禪了。不是說:啊,我正在行走,了知我正在行走,心裏面念一下,就是想行禪了。不是這樣的。
眼下大家可能聽不很懂,不奇怪。如果你沒有系統學過四界差別觀,你都不曉得在說什麼,也不會懂得它到底怎麼修。但是你學下來就好了,學下來你就知道怎樣去修,怎樣去修四界差別觀。我們特別強調,安般念和四界差別觀對初學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你把這一個意門轉向心裏面的十二個名法,把七個速行心,每個速行心裏面的三十多個名法,全部都能夠辨識清楚了,你這個時候就真正地沒有我相了,真正地沒有我執了,不是口說,而是現證。知道這些名法不過是四種名蘊的集聚,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的集聚而已。一切帶動和被帶動的色法是色蘊,那些所有的名法是識蘊,在行禪之中能夠觀照五蘊,就是真正地能夠在行禪。如果我們真正地能夠在行禪之中來觀照五蘊,就證得了名色分別智,再來觀照五蘊的生滅因緣。
如是,他安住於身,隨觀內身;或安住於身,隨觀外身;或安住於身,隨觀內外身。他安住於身,隨觀生法;或安住於身,隨觀滅法;或安住於身,隨觀生滅法。
前面我們講了行禪,站禪、坐禪、卧禪都是那樣地修。然後還要進一步要觀照,觀內外、觀生滅。觀內是觀自己五蘊身心、觀外是觀他人的五蘊身心;然後交替地來觀內外,這樣就把一切微細執都斷掉了。把對於其他人的那種肉體的貪執,微細的也都破除了,一切行法、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苦、無我。然後還要觀生、觀滅、觀生滅。
觀照五蘊的因緣,生起這個五蘊的因緣也是無常的、苦的、無我的,就能夠去除我想,就能夠斷我執,達到解脫。
在行禪之中,要觀照五蘊證得名色分別智以後,還要觀照五蘊生起的因緣,它滅的因緣。首先是用緣起第五法來觀照五蘊身心的遠的因緣。我們由於前世的煩惱輪和業輪;煩惱輪有三支也就是無明、愛、取這三支煩惱輪。業輪有兩支就是行和業有這個兩支。因為煩惱輪引生業輪,因為業輪,所以我們就招感到了今生的果報五蘊的生起。這樣就是經文裡面所講的「他安住於身,隨觀身法」的具體的實修的方法。
然後觀照,由於無明、愛、取、行、業有,這五種因完全地壞滅,所以涅槃的時候五蘊完全壞滅,這是觀照因緣滅,也就是經文上所講的「或安住於身,隨觀滅法」的具體的實修的方法。
然後再來「或安住於身,隨觀生滅法」,就是觀照因緣生滅之後,還要觀照剎那生滅。煩惱輪、業輪的五種因一生起即壞滅,即生即滅;當下的果報五蘊也是一生起立即壞滅,即生即滅;因此是無常、苦、無我的,這樣地來修觀禪。
底下就是講修四威儀的成果:
或他建立起『唯有身』的正念,如此建立正念,只為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無所依而住,不執著五取蘊世間任何事物。
比丘如是安住於身,隨觀身體。
通過在日常生活之中對於身體姿勢四威儀的禪修,能夠體驗到一切行法、一切有為法都只是五蘊,只是因緣的相續生滅,那麼對它們就沒有愛、見、無明——沒有貪愛執,沒有對自己見解的執著,斷無明。沒有任何的執著就能夠解脫自在。這樣對於身體四威儀的禪修就是變成觀禪,觀禪就能夠成就解脫法門,讓我們成聖道。
我們為什麼要來禪修呢?為什麼要來參加禪文化大學堂呢?因為禪修能夠幫助我們成就自在快樂的心。
有一些人擁有用之不盡的財富,可以隨心所欲地購買物品,但是買不到幸福。
有一些人擁有炙手可熱的權力,可以隨心所欲地支配他人,但是他對自己的煩惱卻束手無策。
那麼禪修者擁有自由自在的心。怎麼擁有?用前面我們講的方法,你觀一切行法、一切有為法,通過辨識色法、辨識名法,就真正地證到一切都不過是五蘊的集聚。而這個五蘊怎麼生呢?怎麼滅呢?都能知道。這樣我們的心就沒有任何的執著,沒有任何的掛礙,真正的成就自由自在的心。
那麼面對任何境界的時候,都能夠隨遇而安,都能夠快樂無憂,法喜禪悅無限。所以這樣的生活你選擇哪一種呢?你是追逐能夠用之不盡的財富嗎?還是追逐炙手可熱的權力呢?或者還是希望成就自由自在的心呢?
尤其是對於那些修行功夫很純熟的禪修者,他不是一定要在座上,在坐姿這個時候,才能夠成就,才能夠修禪,才能夠修觀禪。他在一切姿勢之中都能夠成就觀禪的智慧,都能夠證聖道,都能夠進入禪那。
比如說舍利弗尊者和須菩提尊者就是很好的例子了。舍利弗尊者是滅盡定的精通者。我們去那爛陀寺的時候我們就看到舍利弗的大舍利塔,是非常有加持力的,那個也是舍利弗尊者出生的地方,尊者就在那個地方附近的村莊裡面出生。舍利弗尊者是滅盡定的精通者。南傳佛教寺院是不生火做飯的,比丘們每天都要托缽。舍利弗尊者每天出去托缽的時候,他在每一家門口都是先迅速地入滅盡定,然後從定中出來再接受供養。
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他是精通於慈心禪、慈心觀。他在每一家門口來接受供養之前,總是先入慈心禪,然後從慈心禪出來,再來接受供養。大家要知道,這個止和觀,你不可以混在一起修,混在一起修是很難成就的,你要修觀禪,你要先從定出來,再來修觀禪。
你看兩位尊者就給我們示現了一種榜樣。因為兩位尊者都希望布施供養者能夠得到最大的利益,最殊勝的利益。所以他們都是從定中出再來受供,先修定然後從定出來,再來受供。那樣的話,超勝的善業、無量的善業都會在施主的心路過程之中產生。所以在行住坐卧四威儀之中都能夠成就禪那,都能夠修觀禪、開智慧、證無我。
10、萬般計較皆是空,行住坐卧總是禪
生活處處是修行,平平淡淡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