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學與養生有什麼關系?
中醫養生講究陰陽辯證,所以你想想看吧
黃帝內經、易經。道家的書都可以看
2、儒家文化對現代人生活的影響是什麼?
道德價值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和特徵之一,同時也是儒家倫理思想中基本行為規范和重要道德范疇。在儒家道德體系中,孝敬是仁德的開始和基礎。也是家庭和諧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
「孝」更是個人最基本的倫理道德准則。一個不「孝」的人,談何為人,談何做人,談何道德品質?因此,儒家的孝道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在當今社會更應該代代傳承,發揚光大。
教育價值
孔子無疑是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他興辦私學,推動平民教育的發展,其「有教無類」的思想可以說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張。「學而時習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思想已影響無數教育活動的參與者。
這種思想對於解決今天的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矛盾、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相脫節的問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政治價值
儒家的思想文化,不僅是道德的哲學,教育的哲學,生活的哲學,也是政治的哲學。重要的體現就是「仁政」主張和民本思想,主張「輕刑薄稅」「聽政於國人」「與民同樂」等。眾所周知,「和」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文化的精髓,「和」不僅是一種政治手段,還是一種政治目的。
儒家文化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已經不是幾句話、幾段文字能夠說清表明的,其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我們要批判地繼承加以吸收,並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使其發揚光大,實現儒家文化應有的現代價值。
(2)國學養生與現代人的生活擴展資料:
當時儒道兩家學派有個明顯的共同趨勢就是道家往下層社會發展成民間道教;而儒家則在上層社會發展成了廟堂儒教。「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來。
今天儒家所擁有的地位,是由於儒家在產生以後,在從古到今的漫長歷史進程中,尤其是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所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獨佔大一統思想地位後而形成的。儒家主張禮治,強調傳統的倫常關系,尤注重人與人之間倫理關系等。
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漢初,遭統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後受玄學、佛學的挑戰,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歷空前之厄,但還是綿延至今,其原因是因為儒學植根於中國固有的價值系統而又能隨時自我調整,適應了時代和社會的變化。
而且相當大的程度上是由於它是東方最有價值的知識系統,以至於今天在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國學(傳統文化)的代名詞。儒家是國學的核心與主體。
3、養生與現代生活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
確切的說,是矛盾關系.現代生活的快節奏性決定了人們的生活規律常常被打破,不過,有解決的辦法,但是這涉及到知識產權羅
4、什麼是國學養生?
國學養生由抄當代著名國學專家張其成先生首創提出,他認為:養生之「道」與儒、道、佛、醫的「道」是一氣貫通襲的。
他分別從中醫百學、易學、儒家、道家、佛家視角梳理國學養生的內容,出版五部國學養度生著作,對國學養生概念的豐富和完善用功至深。
5、國學養生大概包括什麼?
國學不離古文學,古醫學。
養生也以陰陽五行為基礎。講求天人合一。
起居飲食。自我調養。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順與和。順求天道為內心平和。
6、談談國學思想對我們現代生活有哪些指導意義?
孔夫子的這一句話說明了人生分三個階段。五十以前的中國人是儒家,但是五十知天命,他可能變成外儒內道,他得關心自己的身體,關心自己的壽命等等……我想問問朋友們,八十呢 孔夫子的這一句話說明了人生分三個階段。五十以前的中國人是儒家,但是五十知天命,他可能變成外儒內道,他得關心自己的身體,關心自己的壽命等等……我想問問朋友們,八十呢?九十呢?
在央視《子午書簡》介紹《開心學國學》這本書時,有這樣一道題:在中國的傳統倫理道德中佔主導地位的是:A 道家的道德觀,B 儒家的道德觀,C 法家的道德觀,D 墨家的道德觀。那麼,國學的中心內容究竟是什麼呢?
中國古人讀書,他不是去想讀完書以後自己獨享、我偷著樂,不會。讀完書有了知識以後,他一定想到的是治國平天下,所以有一句話叫做「學而優則仕」。中國古代的大文豪屈原是士大夫,蘇東坡是杭州「市長」,王羲之,寫書法的書聖,是右將軍。他們學好了以後,不是自私地拔一毛利天下,不為也,自己享受自己偷著樂,而是把自己知識貢獻出來,這就是中國的儒家。我們看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上下求索,九死未悔的人,大部分都是儒家。
這樣我們就把國學的三個重要的東西提出來,儒、道、釋。儒家講什麼呢?講和諧。它的關鍵是做什麼呢?是平天下,是治國。道家呢?不太一樣。如果儒家是積極進取,道家是退後一步天地寬闊。儒家是入世,道家是出世,正好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外儒內道,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一種精神寫照。舉個例子,蘇東坡何其瀟灑,可以說在詩、文、詞、書、畫各個方面非常了得,但是一貶再貶,貶黃州,貶嶺南,貶今天的海南。他很樂觀,發明了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酒。他瀟灑而堅韌地活著,這裡面難道沒有道家精神嗎?所以道家,它的根本的方法是養身,是長壽。今天看來,道家在中國的養生學方面、在國學當中有很多的貢獻。佛家是講什麼?講眾生平等,慈悲為懷。它關注一個關鍵點:治心。佛家認為人過分貪婪,天天都是做加法,五子登科:官帽子、房子、票子、車子等等……他說為什麼不可以做做減法呢?去掉一些貪婪心,去掉一些是非心,去掉一些好鬥心,這樣他的人生就變得清明起來,他就會感受生命的悲欣交集。
儒家強調治國,道家強調治身,佛家強調治心。這樣國家、個人生命和我們的心靈都被整體觀照。嚴格意義上說,國學的中心是儒學,然後它的補充部分是道家和佛家。這樣,之前提出的那個問題可以做出答案了,答案是:B 儒家的道德觀。
既然儒家是國學的中心,那麼就有人會問了,儒家經典離我們已經有兩千年的歷史,那以儒學為中心的國學與我們現代的生活有關系嗎?國學會不會離我們有點遠呢?
我舉一個例子,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其實,孔夫子用這么一句話把一個人的人生概括了。我們可以看一下「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中國古代沒有中學,所以十五歲以前叫小學,十有五志於學了,這個時候就要讀經、史、子、集。那麼「三十而立」,「立」什麼意思?這個立是你必須有獨特的思想、精神和自己的理念。就是你要解決為什麼活著,活著干什麼。你立起來了,別人立起來了,你就面對了很多的立,你怎麼樣去說服別人,怎麼樣在多種理論當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需要智慧,所以四十而不惑。經過了十年的辯駁,十年的艱苦的探索,於是,我立下一條心堅信自己的理論,不惑了。「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歲的時候人,才知道身體慢慢差了,病痛纏身。這時候人才知道扛不過天命,「知天命」,天命意味著人總是要死的,人世不是永恆的。同時,一種正氣啟發了:就是只爭朝夕。要九死而不悔,要追求自己一生當中最重要的東西。「六十而耳順」,「耳順」指的是一個人到了這個年齡可以同時聽,同時接受採納兩種以上的不同意見。「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人到了七十歲干什麼都不會違反規律了。
孔夫子的這一句話說明了人生分三個階段。五十以前的中國人是儒家,但是五十知天命,他可能變成外儒內道,他得關心自己的身體,關心自己的壽命等等……我想問問朋友們,八十呢?九十呢?他離死亡那個虛無越來越近,他的身體越來越弱。這時候他的好強斗勝心消失了,他的那種道家的天地寬闊的心已經所剩無幾,他關注的是死後是去天堂還是地獄,哪怕臨時抱佛腳他也多少靠近了佛教。
所以中國的儒、道、釋離人不遠,就在我們人生的八十年當中,我們都要體會,儒家的積極進取,道家的退後一步和佛家的慈悲為懷。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儒學並不是玄學,道家也並不是空想家,佛家也不完全是考慮彼岸的世界,它共同構築我們此生此地的生活。
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國學恰好變成了我們人生的一個體會的綱要。我們可能有了人生的很多計謀、很多手腕,人生的很多的技巧,但是,一個人喪失了人生的大智慧,此生就空走了一遭。因此國學填充我們貧困的心靈,完成我們富裕以後的精神的提升。國學就這樣,伴隨我們一生。悄悄走來,同行再同行。
7、古代人的生活方式與現代人生活方式有什麼區別?
1、耕作不同:男人慾耕作卻沒了田;女人慾紡織,卻沒了機和針。全憑貨幣到商店買來使用。時間倒很多,每周兩天假期,外加五一,十一和春節黃金周等節假日。老年人退休後無事可做。幹活都用機器操作。不知玩什麼好,打朴克、下棋,逐漸失去興起;旅遊,到處人山人海;
2、洗澡方式:先秦時期,古人便有了「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慣,古代平民百姓沐浴的時間可以自行安排,但是官員的沐浴時間卻是有「規定」的。官員在官署工作一段時間後會得到假期回家沐浴休息,這一休假制度被稱為「休沐」。現代天天洗澡。
3、上廁所。現代在80、90年代的時候,在貧困鄉村,很多人還是帶著紙上廁所。在古代紙還沒有的時候,其實用的是小木片、竹片。也是很愛干凈的。
8、國學養生有什麼作用呢?
首先,我們先要了解一下什麼是國學,國學包括知諸子百家,唐詩宋詞,傳統戲曲,中醫巫術,風水堪輿等。而道國學養生的作用是調節身心,修心養性,對人體進行科專學調養,保持生命活力,頤養生命,增屬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
9、現代人的養生觀念是什麼
人人都想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但怎樣才算健康呢?很多人對此不太清楚,包括大學莘莘學子.過去人們都認為身體沒有生病就是健康,這種認識是非常膚淺的.隨著時代的前進和科學的進步發展,現代人對健康有了更科學更全面的認識。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新確定的定義是:『人的身體、精神與社會的最佳狀態,而不是單純的沒有生病」。
新的健康觀認為,沒有生病只是健康的一個基本方面,主要是機體的正常狀態,同時還包括心理健康和對社會、自然環境適應上的合諧.也就是說人的機體、心理與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均處於協調和平衡的狀態.這就是新的健康的完整而全面的觀念.
那麼,如何恆量一個人是否健康,其共同標準是什麼呢?世界衛生組織為此對健康定了10條准則:
一、有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擔負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且不感到過分緊張和疲勞.
二、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事無大小,
三、善於休息,睡眠良好。
四、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中的各種變化。
五、能抵制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
六、體重適當,身材發育勻稱,站立時,頭、肩、臂的位置協調。
七、眼睛明亮,反應敏捷,眼睛不易發炎。
八、牙齒清潔,無齲齒,不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
九、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十、肌肉豐滿,皮膚有彈性。
這10條准則亦即健康的標准,是就一般情況和普遍情況而言的,但對不同年齡的人還有不同的標准.
新的健康觀的核心思想是「人人為健康,健康為人人」.任何集體的、個人的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及不道德、不講衛生的行為,不但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危及他人的健康.這種健康觀是「機體一心理一社會一自然一生態一健康』的一種整體觀,是一種社會協調發展型的健康觀.
我國傳統醫學中,也有一套健康的標准。
這一整套健康標准主要是針對中年人而盲,因此也可以視為中年人的10大健康標准.這]0大標準是:
一、眼有神:目光炯炯,無呆滯的感覺,說明精氣旺盛,臟器功能良好,思想活躍.
二、聲息和:聲如洪鍾,呼吸從容不迫,心平氣和,反映出肺臟功能良好,抵抗力強.
三、前門松:指小便通暢,說明泌尿,生殖系統大體無恙.
四、後門緊:大便每日一次,有規律,無腹痛、腹瀉之慮,說明消化功能健旺.
五、形不豐:保持體型勻稱,注意不宜過胖,標准體重(公斤)=身高(厘米)—105(女性減l00)。
六、牙齒堅:注意口腔衛生,基本上無齲齒,反映腎精充足。
七、腰腿靈:表現肌肉、骨骼和四肢關節有力或靈活,中年知識分子因工作性質尤其要保持腰腿靈。
八、脈形小:指每分鍾心跳次數保持在正常范圍(60-80次/分),說明心臟和循環功能良好.
九、飲食穩:飲食堅持定時定量,不挑食和偏食,不飽食濫飲,無煙酒嗜好,注意飲食養身法。
十、起居准:能按時起床和入睡,睡眠質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