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術的起源

養生術的起源

發布時間:2020-08-22 08:20:22

1、簡述中國古代導引術的形成和發展

古代的一種養生術。指呼吸吐納,屈伸俯仰,活動關節。古代的一種健身方
法,由意念引導動作,配合呼吸,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地運氣。相當於現在的氣功或體育療
法。亦作

道引

。導氣令和,引體令柔的意思。指呼吸俯仰,屈伸手足,使血氣流通,促進
健康。常與服氣、存思、咽津、自我按摩等相配合進行。俗稱醫療保健體操,又有俗稱肢體
導引為外導引、內氣運行為內導引者。

2、我國古代的一種健身術又稱導引是什麼?

導引,是修煉者以自力引動肢體所作的俯仰屈伸運動(常和行氣、按摩等相配合),以鍛煉形體的一種養生術,與現代的柔軟體操相近似,屬氣功中之動功。道教根據古人 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道理,認為人體也應適當運動,通過運動,可以幫助消化,通利關節,促進血液循環,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導引術起源於上古,原為古代的一種養生術,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非常流行,為當時神仙家與醫家所重視。後為道教承襲作為修煉方法之一,並使之更為精密,使「真氣」按照一定的循行途徑和次序進行周流。道教將其繼承發展,以導引為煉身的重要方法,認為它有調營衛、消水谷、除風邪、益血氣、療百病以至延年益壽的功效。 1972-1974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西漢初期諸侯家族墓地)出土的帛畫。是現存全世界最早的導引圖譜。原帛畫長約100厘米,與前段40厘米帛書相連。畫高40厘米。分上下4層繪有44個各種人物的導引圖式,每層繪11幅圖。每圖式平均高9-12厘米。每圖式為一人像,男、女、老、幼均有,或著衣,或裸背,均為工筆彩繪。其術式除個別人像作器械運動外,多為徒手操練。圖傍注有術式名,部分文字可辨。其中涉及動物的有鳥、鷂、鶴、顫、猿、猴、龍、熊等八式,與五禽戲相近而缺鹿戲與虎戲(足見華佗「五禽戲」是由導引圖演變而來)。原無圖譜名,現名系由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所定。 三國時期的華佗把導引術式歸納總結為五種方法,名為「五禽戲」,即虎戲、鹿戲、熊戲、猿戲、鳥戲,比較全面地概括了導引療法的特點,且簡便易行,對後世醫療和保健都起了推進作用。 導引法是我國古代醫學上主要治療方法的一種。從醫療意義來說,它是充分發揮、調動內在因素、積極地防病治病。從保健意義上看,它可以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保持朝氣,煥發精神。

3、養生的歷史背景,養生的產生,養生文化的起源。

道教養生學的出現,並非偶然。它淵源於中國最古老的原始巫教,是先秦神仙家思想、老莊道家煉養學說及秦漢方仙道、黃老道發展的必然結果。和道教的創立一樣,道教養生學的產生也有其特定的歷史條件。道教產生的歷史背景主要是基於東漢後期政治黑暗、社會動亂;道教養生學的問世則是先秦兩漢科學文化發展的結果。

在哲學思想方面,處於社會大變革風雲中的春秋戰國時期,先後出現了道家、儒家、墨家、陰陽家、兵家、名家、法家、縱橫家、神仙家等,從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諸子百家之中,除道家、神仙家對道教氣功養生學的形成與發展的影響最大以外,儒家、墨家、陰陽家亦有相當的影響。

我國古代有「生死有命」的說法。《孔子家語·本命題》說,「分於道謂之命,形於一謂之性,優於陰陽,象形而發謂之生;化窮數盡謂之死。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終也,有始則必有終矣。人始生而有不具備者五焉,目無見,不能食,不能行,不能言,不能化;及生三月,而微煦,然後有見;八月生齒,然後能食;期而生臏,然後能行;三年囟合,然後能言;十有六而精通,然後能化。陰窮反陽,故陰以陽變;陽窮反陰,故陽以陰化。是以男子八月生齒,八歲而齔,二八而化;女子七月生齒,七歲而齔,二七而化。一陰一陽奇偶相配,然後道合化成,性命之端形於此也。」即把生死的變化歸結於陰陽的運動,認為隨著陰陽兩種原素的不斷地消長,人的一生從嬰兒、少年、中年,以至老年、死亡,這是一個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則。應該承認,這種觀點是不悖科學的。

當然,儒家內對於性命的看法也是有分歧的。如孟子說:「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盡心》),認為性乃所受於天,故存心養性乃所以事天。夭壽皆命,對之不存疑慮,惟修身以立命。立命即肯定自己的性命。

荀子對於命的態度,則講制而用之。他說:「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荀子·天論》),主張制裁天命而利用之。命雖然是有的,但人不應止於待命,而當設法控制它,利用它。這是荀子獨有的思想。

《易傳》中也頗講命。《象傳》雲:「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系辭傳》雲,「樂天知命故不憂。」《說卦傳》雲,「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後來的學者即把這些觀點看作是儒家對於性命的一貫心傳,並把易學惟崇為闡述性命至理、天人合一的理論。

儒家的這些性命學說,許多觀念都為道教養生學所吸收,尤其荀子人定勝天的「戡天」思想和《周易》的理論體系,對道教養生學的影響更加深刻廣泛。

墨家對道教氣功養生學的影響,主要是它的五行學說與人為的變化觀。我國古代的五行說,初期是樸素的唯物主義。認為水、火、金、木、土是構成整個世界的五種最基本的物質。到了戰國時期,這種思想為唯心主義所剽竊,產生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五行派。他們把五行排列成相生相勝的系列,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反之,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這就是所謂「常生常勝」。鄒衍的這種循環、凝固的「五行常勝說」,對於我國科學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後期墨家打破了這種學理,在五行相生相勝的舊說上,提出了「五行毋常勝」的新主張。《墨子·經下》說,「五行毋常勝,說在宜。」《經說下》解釋說:「五○金、水、土、木、火、離。然火爍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金之府水,火離木。若識麋與魚之數,唯所利。」在這段文句中,既駁五行相勝之說,亦斥五行相生之言。

譚戒甫先生解釋說:「金、水、土、木、火五者,皆彼此相附麗,並非相生,故曰金水土木火離。何以故?以水聚藏於金而火附麗於木耳。」正如同「麋之所利,於山之林;魚之所利,在川之水。故林盛而麋赴焉,水大而魚藏焉。若能識別此道,則水非生於金而木非生火,可以恍然悟矣。」

至於相勝,也不是凝固不變的。相反,因其質與量的多少,因其種種機運,而發生變化。如金與火的關系,金少火多,則能把金熔銷;反之金多火少,則能把火熄滅。王充《論衡·命義篇》雲:「譬猶水火相更也,水盛勝火,火盛勝水,遇其主而用也。」也認為五行相勝是隨著矛盾雙方質與量的變化而變化,並沒有一套僵化的發展程序。

墨家的這種辯證的五行學說,不僅批判了鄒衍等人對五行的神秘思想和形而上學觀,也為後來的道教辯證地探索自然與科學,開辟了一條道路。在道教內,無論是漢唐之際的外丹派,還是宋元時期的內丹派,他們都吸收了墨家的這種辨證的思想。

如《周易參同契》中關於五行的論述,即與墨家一脈相承。書中說:「丹砂木精,得金乃並,金水合處,木火為侶。」這是以墨家五行附麗說立論。在此基礎上,《周易參同契》進一步提出了「五行錯王」的學說。書中說:「五行錯王。相據以生,火性銷金,金伐木榮。」元俞琰解釋說:「金生水,木生水,此常道之順五行也。今以丹法言之。則木與火為侶,火反生木;金與水合處,水反生金。故曰五行錯王,相據以生也。」(《周易參同契發揮》卷中)。也就是說,五行的變化既有一般規律,即「常道」;亦有特殊規律,即「錯王」。而修煉丹道的關鍵,正是在於掌握運用五行變化的特殊規律。

這種特殊規律又被叫作「五行顛倒術」。張伯端《悟真篇》說:「震龍汞自出離鄉,兌虎鉛生在坎方,二物總由兒產母,五行全要入中央。」宋翁葆光解釋說:「汞為震,龍屬木,木生火,木為火母,火為木子,此常道之順也。及乎硃砂屬火,火為離,汞自砂中出,卻是火返能生木,故曰兒產母也。太白真人歌曰:『五行顛倒術,龍從火里生』……鉛為兌,虎屬金,金生水,金為水母,水為金子,此常道之順也。及乎黑鉛屬水,水為坎,銀自鉛中生,卻是水返能生金,故曰兒產母也。太白真人歌曰:『五行不順生,虎向水中生。』」(《紫陽真人悟真篇註疏》卷4)。所謂「五行順兮,常道有生有滅;五行逆兮,丹體常靈常在」,正是高度地概括了內丹修煉一個基本原則。

從《周易參同契》的「五行錯王說」,到《悟真篇》的「五行顛倒術」,其思想的源頭都是墨家的五行毋常勝說。

墨家講變化。《墨子·經上》說:「化,征易也。」《經說上》解釋說:「化,若蛙為鶉。」變化的形態是多樣的。《經上》說:「為、存、亡、易、盪、治、化。」《經說上》解釋說:「為,亭合,存也;病,亡也;買、鬻,易也,霄、盡,盪也;順、長,治也;蛙、屈,化也。」認為這些變化並非皆出於自然,如亭台之存,疾病之愈,買賣交易,消盡的盪除,順長之修治,都是人的作為;即使是蛙屈一類的變化,也是人們能夠觀察了解的。墨家這種強調人為的變化觀是很可貴的,因為它看到了人在改造自然中的重大作用。後來的道教養生家吸收發揮了這種進步的變化觀,並在探究自然與生命的漫長路途中實踐著。

在自然科學技術上,先秦兩漢時期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因在「天垂象,見吉凶」的天人合一思想籠罩下,我國歷代都非常重視天文的觀測;朝廷中有專司天文觀測的欽天監,正史也設有《天文志》專記其事,因此中國的天象紀錄可說是人類的寶藏,而且這種記錄可以上溯到殷商時代。這些珍貴的記錄,包括歷史上最早的一次哈雷慧星紀錄和最早的琴座流星雨紀錄。戰國時的《甘石星經》和《石申星經》,各記有500-800多個恆星,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恆星分布圖。

在宇宙理論上,有「蓋天說」,「渾天說」等。東漢科學家張衡在《渾天儀圖注》、《靈憲》中,總結了當時天文學成就,闡敘了「渾天說」宇宙論,並創制了世界上最早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

在地理方面,戰國問世的《禹貢》載有中國各地土壤的特徵,並首分天下為九州。各地產品的性質,河川的流向都有記載。《山海經》的《山經》中記載了礦物89種,產地309處,並以硬度、顏色、光澤、狀態來識別。此外還記載了礦床學的共生現象,如鐵與文石,白金與鐵,這比希臘喬非史蒂斯(公元前371-公元前286)的《石頭記》要早200年,且較豐富。在地殼變化和地震學方面,《詩經》明言了「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竹書紀年》記載了公元前1831年泰山的一次地震,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記載。至東漢張衡時,更發明了候風地動地動儀,可測地震方位及強度,為世界地震儀之始。

在化學方面,煉丹術的起源可能也很早。因為《戰國策》及《韓非子·說林上篇》已有方士向楚王獻不死葯的記載。另從《考工記》中,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合金成分的研究。

生物學方面,《詩經》上記有植物名稱100多種,動物名稱200種。漢代綴輯而成的《爾雅》,則注釋了《詩經》中草木蟲魚鳥獸之名。在《周禮·地官》中,把動物與植物正式分開,各為毛羽介鱗裸、皂膏核莢叢五類,可見先人的分析是頗精細的。

在農學方面,《尚書·禹貢》列舉了當時九州各類型的土壤及其主要農作物。《管子·地員篇》更是講解土壤的一篇專文。《呂氏春秋》中的《上衣》、《任地》、《辨土》、《審時》四篇專講農業,為我國現存最古老的農學論著。據《漢書·藝文志》著錄,西漢時已有《汜勝之農書》等九種農學著作。東漢時崔實的《四季月令》,也是現存較早的一部農學名著。

在醫葯方面,《山海經》己明確提到130多種葯,包括動物、植物和礦物,並提到簡單的用法,如食、浴、佩帶、塗抹等。所治療的疾病包括30多種。以後醫學逐漸經驗化,與巫分家,並且還有了分科。如《周禮·天官》即分醫官為食醫、疾醫、瘍醫、獸醫,並提出一套醫政制度。由《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可知,戰國時秦已設有太醫令,後世也多從之。

中國獨特的針灸術起源也很早。針法的前身為砭石療法,《說文解字》說:「砭,以石刺病也。」在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發現了不少的骨針、竹針。到了周代由於青銅技術的發達,更進步到了用金屬針。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多種周代編寫的醫書,其中《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經》所載內容,說明春秋戰國時針灸療法己相當普遍,醫療質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河北省滿城縣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的隨葬金針,甘肅武威出土的漢代醫簡,都是其時醫學發達的明證。正是在這些實踐的基礎上,產生了幾部千古不朽的醫學著作,如《黃帝內經》、《黃帝八十一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這些經典文獻的誕生,標志著中國醫學理論體系的初步形成。

其次,在衛生保健上,夏商以來對衛生就有了講究,養成了洗臉洗手洗澡等習慣,如甲骨文中即有浴字,象人用水在盆里洗澡。另外甲骨文中還發現有灑掃和在室內除蟲掃灰的資料(圖為黃帝像)。

體育運動方面,古人很早就知道跳舞可以舒筋壯骨。後來在這個基礎上更發展出體操和物理治療,當時稱為導引。《黃帝內經》中提到了導引、守神等下法,《素問·異法方宜論》中說:「中央者,其地平以濕……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又說:「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這些都是指保健方面的方法。

《莊子》中有彭祖「熊經鳥伸」法、坐忘、心齋、守一等內養功法,《淮南子》中提到的導引式有熊經、鳥伸、鳧浴、猿攫、鴟視、虎顧六種。至東漢時,《政論》中把導引、行氣和治理國家聯系起來,強調平時的保養修持。

荀悅《申鑒·俗嫌篇》中,談到了氣功治病和意守臍下的重要性,「若天導引蓄氣,歷藏內視,過則失中,可以治痰。」「鄰臍二寸謂之關。關者,所以關藏呼吸之氣,以稟授四氣也。故長氣者以關息,氣短者其息稍升,其脈稍促,其神稍越,至於以肩息而氣舒;其神稍專,至於以關息而氣衍矣。故道者常致氣於關,是謂要術。」己開始提到「氣沉丹田」的問題。

大思想家王充著《養性書》16篇,充分肯定了氣功的科學價值,並且堅持煉功,「養氣自守,適食則酒,閉明塞聰,愛精自保,適輔服葯引導,庶翼性命可延」。(《論衡·自紀篇》)名醫張仲景《金匱要略》說,「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明確指出氣功治病具有特殊的功效。

外科專家華陀根據《呂氏春秋·季春紀》所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的理論,在前人導引術式的基礎上,整編了一套「五禽戲」。並且「提出了導引強身的理論,」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後漢書·方技傳》)

出土文物也證明我國氣功在秦漢時期已達到相當的水平。現存最早且完整地描述氣法運煉的,要數戰國初年製作的《行氣玉佩銘》。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西漢導引圖》共有畫象40餘幅,其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且多數為下層普通人們,可見導引運動在秦漢時已普及到社會的下層。另有《卻穀食氣篇》,亦為先秦的珍貴氣功文獻。

社會上已出現了一大批功夫高深的實踐者。如戰國時的王喬、赤松子、彭祖,漢代的張良、裴元仁、封君達,范幼沖、王真、皇化、葛越、越廣信等,皆為顯名於世的氣功家。由於他們顯現奇絕的技能和超人的功夫,而被世人神化。道教的成立。本身即包含著方士煉養家的成份,自然先秦兩漢時的這些著名人物都被納入道教的體系,成為道教氣功養生史上的重要人物。

以上所說,是道教氣功養生學產生的歷史背景。由於秦漢統治階級的提倡,求仙長生的風氣盛行,氣功養生學說已廣泛影響了社會的各個階層,從而出現了許多氣功家和專門著作,這就構成了道教氣功養生學形成的社會條件。諸子百家的蜂起,神仙學說的勃興,黃老之道的鋪張,科學技術的發展,成為道教氣功養生學形成的條件。正是在這些歷史背景下,孕育、產生、形成了道教氣功養生學這種獨特的氣功養生體系。

4、中國古代有哪些養生術?

養生學家,歷代皆有。既見於醫家,亦見於文、史、哲諸學者中,可謂名賢輩出,養生傳統幾千年,形成諸多學派,異彩紛呈。

精神養生

主張以安靜調養人體的精神思維活動為主要途徑來保養生命、益壽延年。靜思始倡於老子、莊子,提出「清靜無為」的學說。《黃帝內經》繼老、庄之後,第一次從醫學角度提出精神保養可以防病,並主張依據四時之氣的特點來調養精神。

主張精神養生的學派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神靜則抗衰延年。人的思、慮、智、志、急、魂等,均由神所主。主張神氣清靜內守,不宜躁動妄耗;強調清心寡慾,抑目靜耳,調攝神志,順應四時,常練靜功,以保持神氣清靜,促進健康。

動形養生

主張以運動形體來保養生命。《呂氏春秋》率先提倡動形養生,認為經常運動身體,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東漢名醫華佗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創編了「五禽戲」體操,作為人們練身強體手段。唐代名醫孫思邈及王煮等人也主張人要經常進行適度的運動。

調氣養生

主張調養真氣來延年益壽。《黃帝內經》提倡調攝真氣以治病延年。持此主張的學派認為,氣是生命的根本和動力,氣充滿全身,無處不到,具有治邪防病的功效。氣,貴在運行不息、升降有常。調節氣機升降,維持其正常功能,足以強身健體。調養元氣的方法包括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方面。通過調養其氣,以達健康長壽。

固精養生

主張通過固攝陰精,使之充盈內守,以達到養生。據截,最早提出固精思想的是管仲。《黃帝內經》也非常重視精對生命的作用,認為精是人始生的基礎,生命活動的根本,人體壽夭的關鍵,主張養生關鍵在於節欲保精。陰精貴在充盈固秘,則人體得養,精力旺盛,強健長壽。固精的前題是收心正心。因此,這一學派強調節情慾以防陰精妄耗,倡導晚婚、節欲、調七情等,以保養陰精,益壽延年。

食養養生

主張飲食調養,補益精氣,糾正服腑陰陽之偏,以達到調治疾病、延年益壽之目的。《黃帝內經》提出:「謹和五味」、「食飲有節」等飲食調養原則。唐代名醫孫思邀是這個黨派的一代宗師,其主導思想是節制飲食,以食療痛,養老益壽。飲食宜清、淡、軟、簡,忌膩、厚、生冷。

5、養生起源於哪個朝代?

天:比喻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的東西。人民以糧食為自己生活所系。指民食的重要。
成語出處: 《漢書·酈食其傳》:「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
由此可見,此句諺語最晚也要出現在在秦末楚漢爭霸的時代。
至於天表示皇帝,恕在下不能苟同,實在是講不通啊。

至於養生之道,最早的記載就是下面這段話。這段話出自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成書、被後世奉為醫學聖典的《黃帝內經》素問篇第一卷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為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乃問於天師日: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日: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倏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闡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帝日: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岐伯日: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發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寫 。

根據成書年代來看,我國在春秋時期即重視養生之道;根據書中記載來看,黃帝時代就開始講究養生之道;而根據故事中人物對話來看,「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養生之道的歷史更是被推進到更加遙遠、五千年前即稱為上古的太古時代。當然,這故事未必可信。但是,這至少說明,在春秋時期,我國人民,至少是上層貴族(春秋時會寫書的人應該是貴族吧),已經非常講究養生之道,而且他們的養生之道時成熟而系統的,由此推測,養生之道的開始,必定更早一些。

考古會證明養生之道的確是歷史悠久。我來舉個例子吧。古代有一種飲酒器皿「爵」,爵上有小柱,就是用來測量爵中酒量,以避免因酒過度。這無疑是養生之道的一種。公元前1900-前1600年的二里頭文化遺址中發現的青銅爵,有的已經具備柱的雛形。而爵上的柱,僅僅是養生之道的一個方面而已。

6、養生術的概念

養生之道與養生之術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將養生之道等同於養生之術,其實不然。中醫將養生的理論稱為「養生之道」,而將養生的方法稱為「養生之術」。

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順其自然:

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在養生的過程中,既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性。正如《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形神兼養:

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的調攝,正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動靜結合:

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但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

審因施養:

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葯……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正所謂「審因施養」和「辨證施養」。

而「養生之術」則是要求在養生之道的指導下,方能實施。其內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面:

神養:

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多涉及了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行為養:

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

氣養:

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多涉及了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形養:

主要包括形體鍛煉及體育健身活動。多融合了醫學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食養:

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其應用范圍較廣,適應人群也較多。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葯養:

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因此,中醫常有「葯膳」之說。

術養:

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療法進行養生。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就是要強調在養生之道和養生之術基礎上的「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性。例如,甲需要重點形體養護;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一律改變某種飲食結構,或一律靜坐練習氣功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的養生需要了。

7、刀術的起源和發展

武術是以肉體與冷兵器互相格鬥的技術,前者之內容為鍛鏈身體各部位以攻擊對手,種類分為踢打拿摔四大類;後者之內容,族繁不及備載。發明火槍(musket)前,兵器為以刀槍棍劍鞭鏢錘矛鈀等冷兵器為主,另有不常見之奇兵;發明火槍後,冷兵器逐漸被淘汰。火槍的發明,間接導致以冷兵器與肉體為武器的攻擊技術在戰場上勢微,而僅存於警察、公安、保全業與軍中特種部隊。

「武術」這詞語,在歷史上的第一個記載是負面的。南朝宋的太子舍人,顏延之(384~456)做了首四言詩《皇太子釋奠會作》:「偃閉武術,闡揚文令。庶士傾風,萬流仰鏡。」 意思是「廢止武術,促進文學。使百姓佩服,大家仰慕好榜樣。」但是此句中的「武術」應該是指「軍事」。此詞後來還有在明朝用。李漁的《閑情偶寄·種植部》:「自幼好武術。」也稱功夫。

[編輯] 具代表性的武術
拳擊 (Boxing, 限制只使用拳作為攻擊的武術)
修斗
踢拳擊 (Kick-Boxing, TaeBo,一種結合跆拳道及拳擊的技擊,被廣泛使用為健身拳擊舞的代名詞)
修拳擊 (shoot boxing,一種結合跆拳擊及修斗的技擊)
泰拳 (Myal Thai,Thai-Boxing, 泰國古有武術)
功夫 (中國武術的統稱)
散打 (以中國功夫為主導的一項武術比賽)
少林拳 (有天下功夫之源稱號的少林寺的功夫)
劍術(刀術)
劍道
柔術 (Jiu-Jitsu, 日本古代武術)
合氣道 (Aikido, Happkido, 前者為日式合氣道,後者為韓式合氣道, 兩者皆以用氣和圓為主的摔鎖武術,但Happkido則加入了不少韓式跆拳道的搏擊技法)
柔道 (Judo,鼓勵以體育,勝負,修心為目的的武術)
桑搏
巴西柔術 (Brazilian Jiu-Jitsu , 又稱格雷斯柔術Gracie Jiu-Jitsu ,為巴西格雷斯家族綜合日本柔術改造出來的武術)
自由搏擊 (Vale-Tudo,Mixed Martal Art, 為一種限制較少的搏擊比賽,主要代表有UFC及Pride)
相撲 (Sumo,日本國技,日本職業相撲手為國家供養的選手)
截拳道
摔角
劍擊
空手道 (Karate,前稱唐手道或那霸手,據知為源自福建附近地域的中國功夫)
跆拳道 (Taekwondo/Taekwon-Do,為韓國近代創立的武術)
少林寺拳法

[編輯] 各國武術

[編輯] 中國武術

[編輯] 基本功
內功
梅花樁
盧氏結構
摶氣心法
太極導引
外功
鐵沙掌
鐵布杉

[編輯] 少林派
北少林
潭腿
劈掛拳
通背拳
孫臏拳
查拳
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
六合螳螂拳
秘門螳螂拳
八步螳螂拳
南少林
南拳五大家
洪家拳
劉家拳
蔡家拳
李家拳
莫家拳
周家拳(出自洪家及蔡家)
蔡李佛拳(發展自蔡家、李家、及佛門內外拳法)
雄勝蔡李佛
鴻勝蔡李佛
北勝蔡李佛
白眉拳
白鶴拳
飛鶴拳
鳴鶴拳
宿鶴拳
食鶴拳
龍形拳

[編輯] 西藏功夫
喇嘛派
白鶴派

[編輯] 武當派
心意拳
河南派心意拳
上海派心意拳
山西戴氏心意拳
形意拳
宋氏形意拳
尚氏形意拳
車氏形意拳
河北形意拳
意拳
八卦掌
程序八卦掌
--**程序高派八卦掌

尹式八卦掌
傅式八卦掌
太極拳
陳氏太極拳
楊氏太極拳
武氏太極拳
吳氏太極拳
孫氏太極拳
傅氏太極拳
和氏太極拳
八卦太極拳
忽雷太極拳
趙堡太極拳
鄭子太極拳

[編輯] 詠春拳

葉問詠春拳
宏極拳
岑能詠春拳
阮奇山詠春拳
古勞偏身詠春拳
紅船詠春拳
刨花蓮詠春拳
彭南詠春拳

[編輯] 八極拳

[編輯] 燕青拳(迷蹤拳)

[編輯] 摔跤
關內摔跤
拳跤
保定摔跤
北平摔跤
天津摔跤
關外摔跤
蒙古摔跤
藏滇摔跤

[編輯] 擒拿

鷹爪功
新興門派
禪宗自然門
軌跡拳學
現代武學
截拳道
散手(散打)

[編輯] 印度武術
卡拉里帕亞圖

[編輯] 日本武術・武道(日本武道)

[編輯] 日本武術

[編輯] 柔術
淺山一傳流
荒木流
荒木新流
為我流
為我流派勝新流
起倒流
直信流
良移心當流(笠原流)
扱心流
小栗流
諸賞流
神道北窗流
九鬼神流
制剛流
關口新心流(關口流)
澀川流
澀川一流
轉心流
專當一心流
大東流
八光流
立身流
無雙直傳流
竹內流
宗家
相傳家
備中傳
竹內畝流
片山伯耆流
片山心動流
天神明進流
雙水執流
高木流
心月無想柳流
普門楊心流
力信流
呑敵流
竹內三統流
難波一甫流
不遷流
至心流
四心多久間四代見日流
真極流
本覚克己流
天真正傳香取神道流
天然理心流
戶田流
氣樂流
四天流
長尾流
柳生心眼流
楊心流
自剛天真流(為勢自得天真流)
真之神道流
天神真楊流
真蔭流
柳心介胄流
石黑流
揚心古流
神道揚心流
和道流
水鴎流
不二流體術
小具足術
和術
組討術
體術
兵術
殺活術
打拳術
馬上組討術

[編輯] 忍術
伊賀流
甲賀流
根來流
雑賀流
戸隠流
紀伊流
紀州流
名取流
戸田流
宇命流
楠木流
黒田流
白雲流
玉心流
武田流
中川流
羽黒流
上杉流
加治流
甲陽流
青木流
伊藤流
芥川流
松本流
松田流
忍光流
越前流
美濃流
松葉流
一全流
多羅尾流
理極流
服部流
百地流
波多野流
備前流
福島流
南蠻流
北條流
風馬忍法
薩摩忍法
福智流
松本(元)流

[編輯] 手裡劍術
白井流
知新流
根岸流
新陰流
香取神道流
本覚克己流
諸賞流
講武実用流
一空流
明府真影流
八角流

[編輯] 劍術(刀術)
念流
遠松念流
奧山念流
馬庭念流
未來記念流
家川念流
柿沼一刀流
妙道流
鹿島念流
中條流-富田流
鍾卷流
一刀流
小野派一刀流-一刀正伝無刀流
梶派一刀流
中西派一刀流
天真一刀流
天真伝兵法
北辰一刀流
伊藤派一刀流
溝口派一刀流
甲源一刀流
間宮一刀流
天心獨名流
涼天覚清流
唯心一刀流
外他一刀流
正木一刀流
山口一刀流
無外流
無外流高橋派
石巻我心流
大太刀流
厳流
神道流-神道流剣術
霞神道流
天真正伝香取神道流
天然理心流
天真正顕流
示現流
小示現流
古示現流
太刀流
飛太刀流
常陸流
薬丸自顕流
本心刀流
心形刀流
柳剛流
鹿島新當流
一羽流
微塵流
神道一心流
願立流
本間流
天流
新天流
陰流
新陰流
タイ舍流
安倍流
信抜流
忠考真貫流
荘田心流
愛洲陰流
大石神影流
松田派新陰流
一円流
神道無念流
鈴木派無念流
扶桑念流
不二心流
小栗流
駒川改心流
奧山神影流
真心陰流
無住真剣流
雲弘流
直心流
直心正統流
直心影流
奧村二刀流
直心影流藤川派
直心影流団野派
直心影流男谷派
直心影流島田派
當理流
二天一流-円明流(二刀一流)
武蔵円明流
四天流
鉄人流
兩剣時中流
新免二刀流
田宮流
窪田派田宮流
田宮神剣流
關口流
一宮流
林崎本心無敵流
淺山一伝流
津田一伝流
東軍流
丹石流
雖井蛙流
兌山流
神刀兌山流
竹內流
竹內新流
貫心流
立身流
鞍馬流
將監鞍馬流
吉岡流
鞍馬楊心流
今枝流
初實劔理方一流
理方得心流
鏡新明智流
理方一是流(天性一是流)
戸田流(冨田流)
無敵流
大円鏡智流
十八流
無眼流
谷蔵院一刀流
鞍馬八流(京流、京八流)
甲源一刀流
鍾馗流
神妙流
本覚克己流
心形刀流
正天狗流
武元流
剣徳流
願立流
咒咀柳午流
守慎一流
殿面流
無辺流
教外流
円流
春日夢想流兵術
今川兼流
三徳流
忠位立剣術
一旦流
一徳流
海術流
影山流(影山流居合)
真影山流
影山二刀流剣術
的心流
山崎流太刀術
當剣流
西方院流
大成流
真極流
四兼流
上野要心流
六字流刀術
豬谷流
二天流

[編輯] 抜刀術-居合術
神夢想林崎流
田宮流
無楽流
民彌流(無楽流上泉派)
長谷川英信流
無雙直伝英信流
無雙神傳英信流
夢想神伝流
新田宮流
自鏡流-無外流剣術
無外流居合兵道
田宮神剣流(田宮流)
關口流
和新心流(新心流居合術)
肥後流(關口流抜刀術)
一宮流
林崎新夢想流
一宮當流
宮流
一宮流
神明夢想東流
水鴎流
片山伯耆流
淺賀流
山岸流
竹內流
雙水執流
立身流
貫心流
力信流
影山流
制剛流
柳生制剛流
新陰流居合
新陰流二刀居合
今枝流-初実剣理方一流
初実剣理方一流甲胄抜刀術
神道無念流
無限神刀流
神変自源流
本體楊心流
天眞正自源流
弧刀影里流

[編輯] 弓術-射術
武田太郎信義
小笠原流弓馬術
武田流騎射流鏑馬
細川流弓馬軍禮故実
日置流
印西派
竹林派
尾州竹林派
紀州竹林派
雪荷派
道雪派
出雲派
左近右衛門派
大蔵派
左近派
壽徳派
助左衛門派
山科派
大和流
本多流
大射道教
正法流
弓馬術
流鏑馬

[編輯] 杖術
今枝新流
神道夢想流
今枝流
初実剣理方一流
水鴎流
合気杖
契木術

[編輯] 槍術
大嶋流
竹內流
風傳流
香取神道流(飯筱流)
鹿島新當流
本間流
五坪流
慶増流
以心流
高木流
種田流
寶蔵院流
寶蔵院流高田派
寶蔵院流中村派
法蔵院流
礒野家流
佐分利流
本心鏡智流
尾張貫流
妙見自得流
伊東流
一旨流

[編輯] 剃刀術
穴沢流
靜流
楊心流
戸田派武甲流
肥後古流
一心流
月山流
鈴鹿流
直元流
直心影流
天真正伝香取神道流
馬庭念流
天道流
竹內流
荒木流
立身流
寶蔵院流
駒川改心流剣術
九鬼神流
無辺流
心形刀流
水鴎流
北辰一刀流|北辰一刀流剣術
根岸流
不変流

[編輯] 長巻術
新當流(六尺流)
宮流

[編輯] 棒術
相心流
高雄流
竹生島流
椿木小天狗流
無辺流-諸賞流
無比無敵流-為我流派勝新流
淺山一伝流
荒木流
今枝流
香取神道流
貫心流
気楽流
九鬼神流-高木流
渋川流
神道北窗流-不遷流柔術
竹內流
立身流
難波一甫流
柳生心眼流
力信流
渋川一流
半棒術
內田流短杖術-神道夢想流杖術
九鬼神流-九鬼神流棒術-高木流柔術
竹生島流
楊心流

[編輯] 鎖鐮術
心鏡流
一心流-神道夢想流杖術
山田流-不遷流柔術
直猶心流-直心影流剃刀術
二刀神影流
正木流
竹內流
渋川流
楊心流(剃刀術)
天道流
駒川改心流
水鴎流

[編輯] 水術
神統流
小堀流踏水術
山內流
神伝流
水任流
岩倉流
能島流
小池流
観海流
水府流水術
向井流水法
水府流太田派

[編輯] 十手術
當理流
一角流十手術
駒川改心流剣術
渋川流

[編輯] 炮術
稲富流
外記流
荻野流
種子島流
田付流
關流
武衛流
森重流
陽流
高島流

[編輯] 骨法・骨法術
古代骨法體術源流天心流
九鬼神伝流
神道殺活流
神明活殺流
無刀骨法流
玉虎流骨指術
本體義鑒流
虎倒流
武風流
雲隠流
本體玉心流
出雲流
武田流
竹內流
水府流
備前流

[編輯] 空手術
神道自然流
和道流空手術

[編輯] 其他日本武術
神道天心流(神道天心流武術)
逮捕術-捕手術
鉞術
剛身
打根術
骨指術
熊手術
強法
指頭術
金砕棒
銃剣術
気合術
遠當
馬術
寸鉄
南蠻千鳥鉄
手之內
分銅鎖術
日本鉄扇術
鉄鞭術
刺又術
鐮術
剃鐮術
自衛隊徒手格闘

[編輯] 武道(日本武道)

[編輯] 合氣道
合氣會(植芝流)
養神館合氣道
合氣道S.A.(國際実踐合氣道連盟)
心身統一合氣道
萬生館合氣道
岩間神信合氣修練會
昭道館合氣道-日本合氣道協會(富木流)
柳瀬流
天道流合氣道(天道流)
武徳會合氣道
光輪洞合氣道

[編輯] 空手道
大道塾空手(國際格闘空手道連盟)
極真會館空手道
松濤館流空手道
禪水心流拳誠會館護身道(水心流空手道)
和道流
糸東流
剛柔流
玄制流
上地流
歐式空手道

[編輯] 柔道
講道館柔道
高専柔道
強力柔道

[編輯] 劍道
全日本劍道連盟
大日本武徳會
日本劍道協會
二天一流武蔵會

[編輯] 抜刀道・居合道
全日本抜刀道連盟
全日本戸山流居合道連盟
無外流居合兵道
中村流抜刀道

[編輯] 剃刀道

[編輯] 杖道

[編輯] 弓道

[編輯] 躰道

[編輯] 相撲

[編輯] 日本拳法

[編輯] 其他武道(日本武道)
銃剣道
少林寺拳法
陰陽流拳法空手術道
大道塾空道
真剣道
拳道
體道
射道
全射道
時津流自成道
柔法
柔法徹化拳
新體道
制圏道
禪刀道
刀道
太道
御互道
心體育道
默比烏斯氣流法
親和體道
スポーツチャンバラ

[編輯] 琉球武術・琉球武道
鍬術
釵術
首裏手
那霸手
唐手
御殿手
泊手
琉球棒術
琉球雙節混
琉球拐
二丁鐮
鐵甲

--------------------------------------------------------------------------------

[編輯] 巴西武術

卡波耶拉(巴西腿法、巴西戰舞)
巴西柔術
Kombato

[編輯] 韓國格闘技

跆拳道
太手道
韓式合氣道

[編輯] 東南亞武術

泰拳
斌道
赫拉
越武道
菲律賓魔杖

[編輯] 俄羅斯武術

Systema
桑搏(Sambo)

[編輯] 其他國家武術

拳擊
摔角
法國踢腿術(Savate)
以色列自衛術(Krav Maga)
克拉術(Kurash)
西洋擊劍
古希臘式搏擊(Pankration)
Kampfringen

[編輯] 武術家列表
李書文
劉雲樵
霍元甲
羅光玉
丁子成
王鳳亭
常東升
尚雲祥
李小龍
田秋信
劉根深
大山倍達
崔泓熙
植芝盛平
嘉納治五郎
格雷斯家族
石井和義
宮本武藏

[編輯] 武術典籍
少林宗派
拳經·拳法備要
張橫秋跌打捉拿秘法
少林拳術秘訣
器械
太極十三刀連環刀譜
耕余剩技
手臂錄
劍經
渾元劍經
陰符槍譜
內家拳
科學的內功拳
拳意述真
回答者:lame_chen - 高級經理 六級 12-11 16:24

武術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它的產生,緣起於我國遠古祖先的生產勞動。人們在狩豬的生產活動中,逐漸積累了劈、砍、刺的技能。這些原始形態的攻防技能是低級的,還沒有脫離生產技能的范疇,卻是武術技術形成的基礎。武術作為獨立的社會文化現象,是同中華民族文明的產生同步的。

武術萌芽於原始社會時期。氏族公社時代,經常發生部落戰爭,因此在戰場上搏鬥的經驗也不斷得到總結,比較成功的一擊、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傳授、習練著,促進了武術的萌芽。武術成形於奴隸社會時期。夏朝建立,經過連綿不斷的戰火,武術為了適應實戰需要進一步向實用化、規范化發展,夏朝時期的武術活動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發展:一、軍隊的武術活動,二、以武術為主的學校教育。

商周時期,商代出現了武術訓練的重要手段---田獵,商周利用「武舞」來訓練士兵,鼓舞士氣,周代設的「序」,「序」等學校中也把射卸,習舞干列為教育內容之一。相傳在周時期出現了一部中國武術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亦稱《易經》,「一陰一陽為之道」這本書有涵很豐富的哲學思想,對我國養生學的發展影響極為深遠,其「易有太級,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產生了太級學說,從此奠基中國武術體系,進入春秋戰國以後,諸候爭霸,都很重視技術在戰場中的運用。齊恆公舉行春秋兩季的「角試」來選拔天下英雄。在這時期,劍的製造及劍道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武術發展於封建社會時期。秦漢以來,盛行角力、擊劍。隨著「宴樂興舞」的習俗,手持器械的舞練時常在樂飲酒酣時出現,如《史記·項羽事紀》記載的「鴻門宴」中「項庄舞劍,意在沛公」,便是這一形式的反映。此外,還有「刀舞」,「力舞」等,雖具娛樂性,但從技術上更近於今天套路形式的運動。

唐朝以來開始實行武舉制,對武術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如對有一技之長的士兵授予榮譽稱號。裴民將軍的劍術獨冠一時,裴民的劍術、李白詩歌、張旭草書並稱唐代三絕的美譽,可見武術作為一種文代形式已相當具有影響。

宋元時期,以民間結社的武藝組織為主體的民間練武活動蓬勃興起,有習槍弄棒的「英略社」,習射練習的「弓箭社」等。由於商業經濟活躍,出現了浪跡江湖,習武買藝為生的「路歧人」。不僅有單練、而且有對練。

明清時期是武術大發展時期,流派林立,拳種紛顯。拳術有長拳、猴拳、少林拳、內家拳等幾十家之多;同時形成了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種體系。

到了近代,武術適應時代的變化,逐步成為中國近代體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民國時期,民間出現了許多拳社、武士會等武術組織。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國術館。1936年中國武術隊赴柏林奧運會參加表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術得到了蓬勃發展。1956年中國武術協會建立了武術協會、武術隊等,形成了空前廣泛的群眾性武術活動網,為武術的發展開拓了廣闊的道路。1985年,在西安舉行了首屆國際武術邀請賽,並成立了國際武術聯合會籌委會,這是武術發展中歷史性的突破。1987年在橫濱舉行了第一屆亞洲武術錦標賽,標志武術走進亞運會。1990年武術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屆「亞運會」競賽項目。1999年,國際武聯被吸收為國際奧委會的正式國際體育單項聯合成員,這是武術發展中的又一歷史性突破,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武術即將成為奧運項目,意味著「把武術推向世界」的雄偉目標的進一步實現!
回答者:匿名 12-11 16:24

中國武術,是中華民族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健身、護體、防敵、制勝的作用,被稱為中國四大國粹之一,為各族人民所喜聞樂見。

武術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原始人使用棍捧、石器等同野獸搏鬥。學會了一些基本的格鬥和搏殺技能。原始戰爭的出現,單人應戰技能得以完善。先秦時期,各國諸侯都非常重視培養和訓練將士們的搏擊技術,劍術得到發展。漢代,帶有搏擊性質的「角抵」已有廣泛的基礎,還發明了鐵兵器,出現了編排起來的攻防連續套路。到了晉代,練武活動已有「口決要術」,武術初見雛形。唐代,是中國武術的興盛時期,唐武則天開武舉,不少武術人才脫穎而出,天下聞名的少林武術的最早記載也起於唐朝初年。宋代,中國武術走向成熟。健身練武已成為志士仁人生活的重要內容。而且,在民間還組成了研習武藝的組織——「社」,開始出現武術的一些流派。元代出現了某些以傳授武藝為主要內容的武館。明清時期,民間習武更為廣泛,門派林立,出現了數百種武術套路,武術流派趨於定型。

中國武術具有獨特的風采。武術的主要內容由拳術和器械的套路組成。根據拳種和類別的不同,套路有長有短,有剛有柔,有單練,有對練,風格不同,表現各異。但共同的要求是動作連貫、往返多變、起伏轉折、快速敏捷、節奏鮮明。在武術的動作和練法中,都具有攻防的作用,如踢、打、摔、拿、擊、刺等動作,是組成武術套路運動的主要因素,它們都有著不同的演練特點和攻防規律。中國武術具有形神兼備、內外合一的神韻,由於武術動作是從格鬥攻防技術中提煉出來的,因此要求手到眼到,手疾眼快;手腳相隨,上下協調;意領身隨,以氣催力;意識、呼吸、動作必須和諧一致。在中國武術的長期發展中,逐漸演化出十八般武藝或十八般兵器。通常認為十八般兵器包括:「刀槍劍戟、斧鉞鉤叉、棍槊棒、鞭鐧錘抓、拐子流星」。中國古代的兵器遠不止這18種,平常所說的十八般兵器或武藝只不過是一種泛稱。

中國武術文化底蘊豐富,門類眾多。按流行地區分類,劃分為南拳、太極拳;按山脈、廟宇分類,可劃分為少林拳、武當拳、峨眉拳;按形象分類,可劃分為蛇拳、猴拳、螳螂拳等;按技術內容分類,劃分為拳術類、器械類、氣功類、摔跤類等。拳術類包括長拳、太極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拳、通臂拳等。器械類包括刀術、劍術、槍術、棍術四大主要形式。氣功類包括禪家、道家、儒家、醫家和拳家五大派別。摔跤起源於中國古代的角力和相撲,現稱為中國式摔跤。

在中國武術發展史上,最為著名的武術流派是少林派、武當派和峨眉派。

(1)少林武術。發源於河南嵩山少林寺。少林武術內容極為豐富,其中少林拳的精華被稱為「少林五拳」,系指龍拳、虎拳、豹拳、蛇拳和鶴拳,分為小洪拳、大洪拳、羅漢拳、梅花樁炮捶等幾十種少林拳法,還有刀、槍、劍、鏟、棒等器械的技擊法,並創造出少林易筋功、小武功、陰陽功、混元一氣功等氣功。少林拳在一千多年的發展中,逐漸分為北派少林拳和南派少林拳。

(2)武當武術。因發源於湖北均縣境內的武當山而得名。武當武術起源於元末明初,盛行於明末清初。武當拳的風格特點是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短見長,以慢擊快,以意運空,以氣運身。武當派拳術有無極拳、鷂子長拳、猿猴伏地拳、六歲散手和五當太乙五行拳等。武當兵器有武當劍、白虹劍、六合槍、六合刀、松溪棍等。太權拳屬武當著名拳種,影響極大。太極拳在長期流傳中,演變出許多支派,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太極拳有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和孫式太極拳。後經提煉整理,又出現簡化太極拳、四十八式太極拳、八十八式太極拳等套路。

(3)峨眉武術。發祥於四川峨眉山,形成於明代。峨眉拳集眾家之長,形成了獨特的技法與風格。它的主要技擊特點是動作小,變化大,以柔克剛,借力打力,以靜制動和以動制靜並用,攻防時多順勢前鑽,借力反擊,以快取勝。峨眉拳術有僧門、岳門、杜門、趙門四大家和洪門、化門、字門、慧門四小家,還分為黃林、點易、青城、鐵佛、青牛五大門派。

此外,氣功與摔跤也在中國武術中佔有一席之地。

氣功是一種祛病健身、益壽延年的養生術和自我身心鍛煉方法。氣功
在發展中,逐漸與各學說流派相結合。儒家養氣,旨在修身。武術拳家養氣,旨在積氣。醫家養氣,旨在治疾健身。佛家養氣,旨在排除雜念,達到禪定。氣功門派眾多,尤以道家氣功見長。

摔跤是兩人相角的一種武術體育運動,摔跤一般均按體重分級進行,能使對手的身體任何部位(兩腳除外)觸地為勝。摔跤也是中國部分少數民族傳統的體育項目之一,蒙古族、朝鮮族、哈薩克族和保安族等都喜愛摔跤。

中國武術自唐宋後,就逐漸傳向國外。日本、朝鮮、越南及東南亞國家習武者不少,並形成一些武術門派。在歐美國家,中國武術的影響也非常深遠,稱中國武術為「功夫」。很多西方人認識中國文化首先是從了解中國武術開始的。中國武術是中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重要貢獻。

與養生術的起源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