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蛹蟲草液體菌種的優缺點是什麼?
(一)優點
1.生產周期短在液體菌種的發酵過程中,由於所有菌絲都與培養基接觸,能分泌大量的胞外酶,能迅速而大量的利用液體中的營養,菌絲生長快,一般7~10天即可。
2.菌齡整齊由於液體菌種生產周期短,所以菌種的菌齡相對整齊,菌齡短,生活力強,接種後生長恢復快,接種的污染率相對較低。
3.便於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生產液體菌種便於實行機械化操作,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
4.節約勞動力,節省能源液體菌種生產不使用菌種瓶、菌種袋,省去了洗瓶、裝瓶(袋)、扎口、滅菌、搬運,逐瓶(袋)檢查等大量的工作量,節省了勞動力、能源與時間。
5.接種成功率高液體菌種接種後,發菌點數多,生長速度快,可以大大提高接種成功率,減少污染。
(二)缺點
1.不便貯藏液體菌種一旦發酵好,應盡快使用,一般應在1~2天內用完最好,長時間的存放,表面易形成菌皮,菌種老化,活力降低。
2.生產技術難度大深層發酵技術難度較大,需要嚴格的掌握菌株的選擇、發酵液的配製及發酵參數的控制。
3.不宜小批量生產在生產規模較小的情況下,液體菌種的發酵設備投資大,成本較高。
2、蛹蟲草怎樣種植
蛹蟲草 - 形態特徵子座單生或數個一起從寄生蛹體的頭部或節部長出,顏色為橘黃或橘紅色,全長2—8厘米,蛹體顏色為紫色,長約1.5—2厘米。
菌絲體
蛹蟲草是一種子囊菌,通過異宗配合進行有性生殖。其無性型為蛹草擬青黴。其子實體成熟後可形成子囊孢子(繁殖單位),孢子散發後隨風傳播,孢子落在適宜的蟲體上,便開始萌發形成菌絲體。菌絲體一面不斷地發育,一面開始向蟲體內蔓延,於是蛹蟲就會被真菌感染,分解蛹體內的組織,以蛹體內的營養作為其生長發育的物質和能量來源,最後將蛹體內部完全分解。
子實體
一般當蛹蟲草的菌絲把蛹體內的各種組織和器官分解完畢後,菌絲體發育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形成橘黃色或橘紅色的頂部略膨大的呈棒狀的子座(子實體)。
蛹蟲草子實體是蛹蟲草主要食用、葯用的部分。
3、蛹蟲草種植技術
蛹蟲草-栽培要點
栽培條件
1.營養
碳源
蛹蟲草使用方法
碳源是蛹蟲草合成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基礎,也是重要的能量來源。人工栽培時,蛹蟲草可利用的碳源有葡萄糖、蔗糖、麥芽糖、澱粉、果膠等,其中尤以葡萄糖、蔗糖等小分子糖類的利用效果最好。
氮源 氮元素是蛹蟲草自身合成的蛋白質、核酸等有機氮以及銨鹽等無機氮。能利用的有機氮很多,如氨基酸、蛋白腖、豆餅粉、蠶蛹粉等;無機氮主要有氯化銨、硝酸鈉、磷酸氫二銨等。有機氮的利用效果最好。
礦質元素 以磷、鉀、鈣、鎂等為主要元素。一般通過添加無機鹽類來滿足蛹蟲草對礦質元素的需求。
維生素 蟲草菌絲不能合成必要的維生素,適當加入VB1有利於菌絲的生長發育。
2.溫度 在蟲草的不同生長發育階段都有最適溫度、最低溫度和最高溫度的界限。菌絲生長溫度6℃—30℃,低於6℃極少生長,高於30℃停止生長,甚至死亡。最適生長溫度為18℃—22℃;子實體生長溫度為10℃—25℃,最適生產溫度為20℃—23℃。原基分化時需較大溫差刺激,一般應保持5℃—10℃溫差。
3.水分和濕度 水分是蛹蟲草菌體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菌絲生長階段,培養基含水量保持在60%—65%,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60%—70%;子實體生長階段,培養基含水量要達到65%—70%,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0%—90%。要注意培養基適時補水和補充營養液。
4.空氣 蛹蟲草需要少量空氣。但在子實體發生期要適當通風,增加新鮮空氣。否則,二氧化碳積累過多,子座不能正常分化,影響生長發育。
5.光照 孢子萌發和菌絲生長階段不需要光照,應保持黑暗環境。但轉化到生殖生長階段需要明亮的散射光,光照度為100—240勒(勒為光照度單位)。光照強,菌絲色澤深,質量好,產量高。
6.酸鹼度 蛹蟲草為偏酸性真菌,其菌絲生長發育最適pH為5.2—6.8。但在滅菌和培養過程中pH值要下降。所以在配製培養基時,應調高pH值1—1.5,在配製培養基時可加0.1%—0.2%的磷酸二氫鉀或磷酸氫二鉀等緩沖物質。 育種 長期採用無性繁殖及多次轉管的蛹蟲草菌種,其母本基因容易變異,表現為出草畸形,產質量下降。因此,在生產中應定期對蛹蟲草菌種進行一次有性繁殖。具體做法是,選取高產、優質、早熟的蛹蟲草子實體,用0.1%升汞溶液,或75%的酒精進行表面消毒後,用無菌水清洗表面葯液,置於盛有綜合培養基容器上方懸空,在21℃-23℃下靜置培養,待培養基表面出現星芒狀蟲草菌落時,在接種箱內挑取單個或多個菌落置試管斜面培養基培養。待蛹蟲草菌絲布滿斜面後再提純。獲得的孢子母種須經出草比較試驗後,選取優質蟲草子實體再進行一次組織分離,經篩選後方可用於轉擴栽培種。
考種 將母種擴大培養後,置米飯培養基上,於18℃-20℃下培養20-30d,觀察生長情況。若見有細菌或黴菌污染,應對母種進一步純化;若無雜菌污染,可繼續培養,一個月後即有橙紅色子實體產生,說明母種可靠。 二級種子培養 將液體培養基分裝於500ml三角瓶中,每瓶加培養液200ml,用12層紗布外加一層牛皮紙封口。13-30分鍾滅菌後,將母種在無菌條件下用接種鉤接入三角瓶中,每支斜面可接10瓶以上。接種後於20℃搖床培養5d左右,待形成均勻小球後即可用於栽培種。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培養液變混,有兩種可能性,一是細菌污染應予以淘汰;二是由於菌絲生長過分粘稠所致。若難以判斷,可進行鏡檢。 培養基配製 以大米、玉米等作主料,另添加10%-25%的蠶蛹粉或奶粉媽提高蛹蟲草子實體的品質。將培養料與營養液以1:1比例拌勻,pH值掌握在5.5-7.0。按常規裝瓶、滅菌、接種。
菌絲體培養
接種後的料瓶,應置於清潔、避光的環境中培養,保護空氣濕度60%。初始階段,為減少雜菌污染,室內溫室宜保持在15℃-18℃之間,待料面布滿蟲草菌絲後,將溫度提到20℃-23℃,持續15d左右,菌絲即可吃透培養料,完成營養生長。
中國有機農業網cnoa360.com
4、蛹蟲草是什麼
5、蛹蟲草生活型和適應型
溫度
在蟲草的不同生長發育階段都有最適溫度、最低溫度和最高溫度的界限。菌絲生長溫度6℃—30℃,低於6℃極少生長,高於30℃停止生長,甚至死亡。最適生長溫度為18℃—22℃;子實體生長溫度為10℃—25℃,最適生產溫度為20℃—23℃。原基分化時需較大溫差刺激,一般應保持5℃—10℃溫差。
水分和濕度
水分是蛹蟲草菌體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菌絲生長階段,培養基含水量保持在60%—65%,
蛹蟲草(3張)
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60%—70%;子實體生長階段,培養基含水量要達到65%—70%,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0%—90%。要注意培養基適時補水和補充營養液。
空氣
蛹蟲草需要少量空氣。但在子實體發生期要適當通風,增加新鮮空氣。否則,二氧化碳積累過多,子座不能正常分化,影響生長發育。
光照
孢子萌發和菌絲生長階段不需要光照,應保持黑暗環境。但轉化到生殖生長階段需要明亮的散射光,光照度為100—240勒(勒為光照度單位)。光照強,菌絲色澤深,質量好,產量高。
酸鹼度
蛹蟲草
蛹蟲草
蛹蟲草[5] 為偏酸性真菌,其菌絲生長發育最適pH為5.2—6.8。但在滅菌和培養過程中pH值要下降。所以在配製培養基時,應調高pH值1—1.5,在配製培養基時可加0.1%—0.2%的磷酸二氫鉀或磷酸氫二鉀等緩沖物質。
育種
長期採用無性繁殖及多次轉管的蛹蟲草菌種,其母本基因容易變異,表現為出草畸形,產質量下降。因此,在生產中應定期對蛹蟲草菌種進行一次有性繁殖。具體做法是,選取高產、優質、早熟的蛹蟲草子實體,用0.1%升汞溶液,或75%的酒精進行表面消毒後,用無菌水清洗表面葯液,置於盛有綜合培養基容器上方懸空,在21℃-23℃下靜置培養,待培養基表面出現星芒狀蟲草菌落時,在接種箱內挑取單個或多個菌落置試管斜面培養基培養。待蛹蟲草菌絲布滿斜面後再提純。獲得的孢子母種須經出草比較試驗後,選取優質蟲草子實體再進行一次組織分離,經篩選後方可用於轉擴栽培種。
考種
將母種擴大培養後,置米飯培養基上,於18℃-20℃下培養20-30d,觀察生長情況。若見有細菌或黴菌污染,應對母種進一步純化;若無雜菌污染,可繼續培養,一個月後即有橙紅色子實體產生,說明母種可靠。
二級種子培養
將液體培養基分裝於500ml三角瓶中,每瓶加培養液200ml,用12層紗布外加一層牛皮紙封口。13-30分鍾滅菌後,將母種在無菌條件下用接種鉤接入三角瓶中,每支斜面可接10瓶以上。接種後於20℃搖床培養5d左右,待形成均勻小球後即可用於栽培種。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培養液變混,有兩種可能性,一是細菌污染應予以淘汰;二是由於菌絲生長過分粘稠所致。若難以判斷,可進行鏡檢。
栽培流程
優選品種→制備培養基→蛹蟲草母種→二級菌種(葯瓶)→栽培蛹蟲草菌種→控制環境溫度與濕度→採收。
6菌種分離編輯
(1)選革選擇生長正常、健壯、無病蟲害的新鮮蛹蟲草做分離材料。用野生早期生長(8月底以前出土的)蛹蟲草分離得到的蛹蟲草菌種具有明顯早熟性(即早出草)。菌種分離可採用泡子分離或組織分離等方法,生產上常用組織分離獲得純菌種或進行菌種復壯。
(2)消毒將鮮蛹蟲草用清水洗去外表泥土,再用0.1%升汞水溶液消毒l~3分鍾,用無菌水沖洗數次,然後再用75%酒精浸泡3~5分鍾,用無菌水洗凈後進行分離。
(3)分離先用解剖刀切去蟲體外部,避開腸道,然後切取內部白色組織塊或子座內的組織塊,接種到斜面母種培養基上。以蛹蟲草子實體有龜背狀花紋的頂端組織獲得菌種種性最好。
(4)選擇抑菌培養基分離培養基最好採用加有50毫克/升鏈黴素的加富培養基。如採用其他培養基進行分離,在培養基中加入一定量的抑菌劑會提高分離效果。常用抑菌劑使用量和加入方法如下:鏈黴素 30~50毫克/升,滅菌後冷卻至 45℃時加入;金黴素 20~30毫克/升,滅菌後冷卻至 45℃時加入;青黴素 20毫克/升,滅菌後冷卻至 45℃時加入;牛膽汁 5克/升,配製時加入;孟加拉紅 35毫克/升,培養基煮沸時加入。
(5)培養分離接種後,在 20℃恆溫箱內培養 10天左右,挑選性狀良好的母種作為菌種。
(6)鑒定優良菌種標準是:菌絲白色,粗壯濃密,呈匍匐狀緊貼培養基生長,邊緣整齊,無明顯絨毛狀白色氣生菌絲,後期分泌黃色色素,菌絲見光後變為橘黃色。將分離菌種進行擴大培養後,接種在米飯培養基上進行出草和鑒定。於18℃~20℃溫度下培養20~30天,如果無污染則繼續培養,l個月後即可形成橙紅色子實體。經鑒定種性,選擇性狀優良菌種用於生產。
培養基
以大米、玉米等作主料,另添加10%-25%的蠶蛹粉或奶粉媽提高蛹蟲草子實體的品質。將培養料與營養液以1:1比例拌勻,pH值掌握在5.5-7.0。按常規裝瓶、滅菌、接種。
菌絲體培養
接種後的料瓶,應置於清潔、避光的環境中培養,保護空氣濕度60%。初始階段,為減少雜菌污染,室內溫室宜保持在15℃-18℃之間,待料面布滿蟲草菌絲後,將溫度提到20℃-23℃,持續15d左右,菌絲即可吃透培養料,完成營養生長。
7培植技術
子實體培養
菌絲體成熟後,由白色逐漸轉為桔黃色,此時,室內應增加光照白,白天利用自然散射光,保持200勒克斯,晚間可利用日光燈作光源,每天應不少於10h光照,以促使菌絲體轉色和刺激原基形成。待料面突起,並形成小米粒狀原基時,要適當通風,補充新鮮空氣,保護室內溫度18℃-22℃,並提高空氣相對溫度至80%-85%。如濕度太大,易使培養基提早失水而影響產量。蛹蟲草有較強的趨光性,因此在子實體形成後,應根據情況適當調整培養瓶與光源的相對方向,或調整室內光源方向,以保證子實體的正常生長形態,從而提高產量,形成橘黃色或橘紅色的頂部略膨大的呈棒狀的子座(子實體)。待子實體不再生長,其頂端出現許多小刺時,表明已成熟。採收時,用無菌鑷子鉗出子實體,然後再加少許營養液,重新包紮好瓶口,繼續培養,20d左右,又可長出第二批子座。採收下的子實體晾乾或低溫烘乾後出售。暫不出售,應密封好置低溫乾燥處貯存。
液體培養
蛹蟲草
蛹蟲草
天然蛹蟲草資源稀少,人工固體栽培周期長,也不易控制條件。通過液體深層培養法獲得蟲草菌絲體絲體的化學組成與從天然採集的蟲草的化學組成接近,而且可以從發酵液中得到人們需要的物質,還能大大縮短生產周期。
蟲草菌絲的最適生長溫度為20~25°C。在進行菌絲發酵時碳源以蛋白腖為最優,採用1∶2或1∶3的碳氮比較為合適。
發酵最佳培養基組成是:5%大米粉、1.5%豆餅粉、1.5%麥芽粉、0.1%KH2PO4,0.05%MgSO4·7H2O。
影響蛹蟲草菌胞外多糖產量的實驗因子顯著性大小的排列順序為:甜菜糖>;酵母浸出粉>KNO3>MgSO4·7H2O>FeSO4>K2HPO4。胞外多糖最佳發酵工藝參數:初始pH值為7,500ml三角瓶中培養基裝液量為100ml,接種量6%,溫度28°C。周期為96h。
培養基配方為:玉米粉4%,黃豆粉0.6%,酵母粉0.3%,K2HPO40.05%,MgSO40.05%,接種量3%,pH5.5。認為碳源因子對胞外多糖的產生影響顯著。
蛹蟲草發酵的適宜培養基組成為:蔗糖5.0%,玉米漿3.0%,酵母膏0.5%,MgSO4·7H2O0.05%,KH2PO40.05%,認為蔗糖為碳源最好,以酵母膏為氮源,菌體產量最高。
蛹蟲草菌絲的生長可以利用多種碳源和氮源,在以紅糖碳源、奶粉為氮源的液體培養基中生長最佳,且碳源/氮源合適的比例為2.0~2.5/1.0,適宜PH為5.0~6.5。
培養基成分確定為蛋白腖1.5%,MgSO40.05%,KH2PO40.15%,VB15mg/L,2,4D2mg/L。在相同條件下,優化培養基比原來培養基的發酵得率提高了4.5%,研究初步得到蛹蟲草液體培養條件和生長動力學,為工業化生產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
培養基配比可將該菌株的蟲草素含量提高到1.21%,比用Czapek培養基提高8.1倍。柴建萍等通過實驗得出玉米粉為最優碳源,蠶蛹粉為最優氮源,MgSO4為最優無機鹽。液體發酵最佳培養基配方為:玉米粉(20g/1000ml),蠶蛹粉(5g/1000ml),硫酸鎂(0.5g/1000ml)。
6、蛹蟲草需要什麼樣的生活條件?
一、營養
蛹蟲草在野生時靠蛹體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質生長、繁殖。在人工培養時,其菌絲體優先利用有機氮,培養料的C/N值以3~10比較適宜。菌絲生長的最適碳源為葡萄糖和麥芽糖,最適氮源為天冬酸、檸檬酸銨、蛋白腖、酵母膏、蠶蛹粉等。另外,在培養料中加入VB1、VB6、VB12,有助於菌絲的生長和子座的形成。
二、溫度
蛹蟲草菌絲生長的溫度為5~30℃,最適溫度為22~26℃,不同溫度下菌絲生長情況見圖。
蛹蟲草子座在20~25℃時形成,溫度過低或過高都不利於子座的產生。在產生黃色素後,增加晝夜溫差刺激,有利於子座原基的形成,在子座原基形成後升高溫度有利於子座生長。
三、水分與濕度
蛹蟲草菌絲生長要求培養基適宜含水量為60%~70%,含水量低於50%,菌絲生長緩慢,菌絲纖細,易發黃斷裂,甚至死亡。如果含水量過高,培養料滅菌時受高溫作用易形成糊狀,菌絲難以向內生長,表現為表面菌絲濃密,潔白,瓶壁易產生色素,有性繁殖困難。
在菌絲生長階段,由於培養料在瓶內或袋內,空氣相對濕度對其影響不大,一般空氣相對濕度保持50%~60%為宜。在子座形成期與生長期,為了增加通風量,一般需要揭開瓶口或袋口,或者在瓶口封口薄膜與袋子上扎孔。此時,空氣的相對濕度以80%~85%為宜。濕度過小,培養料表面的菌絲易倒伏,乾燥,料面變硬,難以轉色出草。濕度太大,易引起雜菌的感染及病蟲害的發生。若通風不良,再遇低溫,子座上易出現白色的菌絲生長。
四、酸鹼度
蛹蟲草喜歡在偏酸性的環境中生活,適宜pH為5.4~6.8,但在配製培養基時調節pH在7~8之間,同時添加0.2%的磷酸二氫鉀(KH2PO4)及磷酸氫二鉀(K2HPO4)或碳酸鈣等緩沖物質。
五、光照
蛹蟲草菌絲生長階段不需要光線,強光對菌絲的生長不利,在原基分化期需要明亮的散射光,最低要求保持100~200lx以上的光照度,才有利於轉色和子座原基的形成。但不要晝夜光照,長時間的連續光照又會阻礙原基的形成。
六、通氣
蛹蟲草不含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在生育過程中放出二氧化碳,在培養基的內部或表面附近的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逐漸增高時,對子座的分化會起抑製作用,所以保持栽培室內空氣新鮮是促進其生長發育的重要條件,特別是子座分化階段,更應加強通風。
蛹蟲草屬好氣性真菌,生長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氧氣。在通風差且濕度高的情況下,菌絲生長差,容易引起雜菌特別是黴菌的滋生。在子座分化期,對新鮮空氣的要求更為嚴格,此時期適於在較低濃度的二氧化碳條件下生長;在通風不良時,不易轉色,子座形成推遲,子座容易分枝。
7、蛹蟲草的形態特徵
概述
蛹蟲草 - 形態特徵子座單生或數個一起從寄生蛹體的頭部或節部長出,顏色為橘黃或橘紅色,全長2—8厘米,蛹體顏色為紫色,長約1.5—2厘米。
菌絲體
蛹蟲草 是一種子囊菌,通過異宗配合進行有性生殖。其無性型為蛹草擬青黴。其子實體成熟後可形成子囊孢子(繁殖單位),孢子散發後隨風傳播,孢子落在適宜的蟲體上,便開始萌發形成菌絲體。菌絲體一面不斷地發育,一面開始向蟲體內蔓延,於是蛹蟲就會被真菌感染,分解蛹體內的組織,以蛹體內的營養作為其生長發育的物質和能量來源,最後將蛹體內部完全分解。
子實體
一般當蛹蟲草的菌絲把蛹體內的各種組織和器官分解完畢後,菌絲體發育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形成橘黃色或橘紅色的頂部略膨大的呈棒狀的子座(子實體)。
蛹蟲草子實體是蛹蟲草主要食用、葯用的部分。
品種介紹
蛹蟲草 - 品種介紹中國於1958年在吉林省首次發現,通過鑒定,認為它與冬蟲夏草是同一個屬,定名為蛹蟲草。主產於雲南(昆明、安寧、江川)、吉林(安圖、永吉)、遼寧(沈陽)、內蒙古(哲里木盟),生於針、闊葉林或混交林地表土層中鱗翅目昆蟲的蛹體上。能採用家蠶和柞蠶蛹人工批量培育,葯效、葯理與野生種相似甚至更好。
北蟲草較之冬蟲夏草,具有幾個無可比擬的優點:
一是北蟲草為蟲草屬的模式種,分布廣泛,為世界各國學者所認識和接受。
二是北蟲草已在人工條件下育成了完整子座。
三是北蟲草含有蟲草菌素和蟲草多糖,其獨特葯理作用已日益引起葯學界的高度重視。由於蛹蟲草具有以上優點,成為蟲草屬中葯用蟲草菌中的佼佼者。
事實上,在一般情況下,特定的生物體有特定的生物化學反應,特定的生物化學反應才能產生特定的生物物質。就冬蟲夏草而言,各種營養成分只有通過冬蟲夏草菌的生物體吸收、合成的生物化學作用,才能同時形成蟲草素、蟲草酸和蟲草多糖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其他生物方法或人工化學方法是不能同時達到的。人工化學方法能夠合成其中的一種而難以同時合成多種。冬蟲夏草菌是一種生物反應器,不管使用什麼方法生產,其合成的生物活性物質是一樣的。這些生物活性物質的保健和葯用價值相同。蟲草素、蟲草酸和蟲草多糖是冬蟲夏草菌特有的物質,是冬蟲夏草特殊功效的主要指標。而恰恰是這些指標,在人工環境優裕條件下生長的北冬蟲夏草含量可以比天然條件下生長得更高。人工培養的北冬蟲夏草的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等含量均達到或超過天然冬蟲夏草的水平。雖然人工培養的北冬蟲夏草中的個別營養成分略低於天然冬蟲夏草水平,但這些營養成分是可以通過研究加以提高的。冬蟲夏草與人參、鹿茸齊名為為中國傳統的三大補品而馳名中外,國內外許多專家對北蟲草營養化學成份,葯理及臨床效果的研究,都基本上和冬蟲夏草相同,主要有保肺益腎,止血化痰,調節身體機能,主治肺結核咳血,陽痿遺精,腰膝酸痛,美容護膚,神精衰弱,糖尿病,升白血球,防癌、抗癌,對化療作用也很大。人工栽培的北蟲草葯用功效與野生蟲草的功效相差無幾,某些方面的醫用表現甚至優於野生蟲草。但是蛹蟲草是種植的,功效遠不及野生冬蟲夏草,具有醫葯療效的冬蟲夏草產地是西藏那曲和青海玉樹兩個產地的蟲草,福臨門冬蟲夏草和同仁堂是這兩個產地的代表品牌,其中以同仁堂價格最高。葯化、葯理和臨床實驗證明蛹蟲草完全可以作為冬蟲夏草的代用品。經研究證明,人工培養的北冬蟲夏草醫葯臨床效果,與天然的冬蟲夏草相同,同樣能夠調節全身功能、提高免疫能力、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促進抗體的形成,主要有保肺益腎養肝、止咳平喘祛痰、潤膚防皺抗衰老、抗菌抗炎、鎮靜、擴張血管、降低血壓、降低血糖、抗疲勞、耐缺氧等作用。人工北冬蟲夏草主治:虛癆咳血、腰膝酸痛、陽痿遺精、神經衰弱、心悸失眠、盜汗、心率失常、食慾不振、鼻咽癌、肺氣腫、肺結核、氣管炎、哮喘症、肝炎、腎炎、腎虛、糖尿病、尿頻及放、化療後白細胞減少等症。
8、蛹蟲草子實體的生物學特性
蛹蟲草寄主的專一性不強,可寄生於鱗翅目、鞘翅目、雙翅目等昆蟲的幼蟲、成蟲和蛹,並且大多數寄生於蛹。其寄主昆蟲共有3目11科19種。
野生蛹蟲草是一種世界性分布的廣布種,其地理分布區域遍及全世界。在我國,野生蛹蟲草主要分布在吉林,遼寧、河北、陝西、安徽、廣西、雲南、廣東、四川、貴州、湖北、湖南、山西、山東、江蘇,河南等十幾個省區。主要表現出以下分布規律:多生長於春夏季節的4-7月份,或秋冬季節的8—11月份;海拔高度一般在100-2000左右;年均氣溫為2-12℃,最高氣溫36℃,最低氣溫-36℃,在蛹蟲草大量產生的4-11月份,氣溫較高,平均氣溫為9-28℃;蛹蟲草產區多屬溫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在650毫米以上,空氣相對濕度為60-95%,土壤濕度為20-65%;野生蛹蟲草多產生在針闊混交林地上,土壤多為棕壤土、紫紅壤土等腐殖質土壤,一般土壤腐殖層3-9厘米的林地中較多。
在蛹蟲草各個分布地域里,數量極其稀少,且生長地不同,蛹蟲草的形態特徵也略有不同。
9、蛹蟲草的栽培技術
蛹蟲草-栽培要點
栽培條件
1.營養
碳源
蛹蟲草使用方法
碳源是蛹蟲草合成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基礎,也是重要的能量來源。人工栽培時,蛹蟲草可利用的碳源有葡萄糖、蔗糖、麥芽糖、澱粉、果膠等,其中尤以葡萄糖、蔗糖等小分子糖類的利用效果最好。
氮源 氮元素是蛹蟲草自身合成的蛋白質、核酸等有機氮以及銨鹽等無機氮。能利用的有機氮很多,如氨基酸、蛋白腖、豆餅粉、蠶蛹粉等;無機氮主要有氯化銨、硝酸鈉、磷酸氫二銨等。有機氮的利用效果最好。
礦質元素 以磷、鉀、鈣、鎂等為主要元素。一般通過添加無機鹽類來滿足蛹蟲草對礦質元素的需求。
維生素 蟲草菌絲不能合成必要的維生素,適當加入VB1有利於菌絲的生長發育。
2.溫度 在蟲草的不同生長發育階段都有最適溫度、最低溫度和最高溫度的界限。菌絲生長溫度6℃—30℃,低於6℃極少生長,高於30℃停止生長,甚至死亡。最適生長溫度為18℃—22℃;子實體生長溫度為10℃—25℃,最適生產溫度為20℃—23℃。原基分化時需較大溫差刺激,一般應保持5℃—10℃溫差。
3.水分和濕度 水分是蛹蟲草菌體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菌絲生長階段,培養基含水量保持在60%—65%,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60%—70%;子實體生長階段,培養基含水量要達到65%—70%,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0%—90%。要注意培養基適時補水和補充營養液。
4.空氣 蛹蟲草需要少量空氣。但在子實體發生期要適當通風,增加新鮮空氣。否則,二氧化碳積累過多,子座不能正常分化,影響生長發育。
5.光照 孢子萌發和菌絲生長階段不需要光照,應保持黑暗環境。但轉化到生殖生長階段需要明亮的散射光,光照度為100—240勒(勒為光照度單位)。光照強,菌絲色澤深,質量好,產量高。
6.酸鹼度 蛹蟲草為偏酸性真菌,其菌絲生長發育最適pH為5.2—6.8。但在滅菌和培養過程中pH值要下降。所以在配製培養基時,應調高pH值1—1.5,在配製培養基時可加0.1%—0.2%的磷酸二氫鉀或磷酸氫二鉀等緩沖物質。 育種 長期採用無性繁殖及多次轉管的蛹蟲草菌種,其母本基因容易變異,表現為出草畸形,產質量下降。因此,在生產中應定期對蛹蟲草菌種進行一次有性繁殖。具體做法是,選取高產、優質、早熟的蛹蟲草子實體,用0.1%升汞溶液,或75%的酒精進行表面消毒後,用無菌水清洗表面葯液,置於盛有綜合培養基容器上方懸空,在21℃-23℃下靜置培養,待培養基表面出現星芒狀蟲草菌落時,在接種箱內挑取單個或多個菌落置試管斜面培養基培養。待蛹蟲草菌絲布滿斜面後再提純。獲得的孢子母種須經出草比較試驗後,選取優質蟲草子實體再進行一次組織分離,經篩選後方可用於轉擴栽培種。
考種 將母種擴大培養後,置米飯培養基上,於18℃-20℃下培養20-30d,觀察生長情況。若見有細菌或黴菌污染,應對母種進一步純化;若無雜菌污染,可繼續培養,一個月後即有橙紅色子實體產生,說明母種可靠。 二級種子培養 將液體培養基分裝於500ml三角瓶中,每瓶加培養液200ml,用12層紗布外加一層牛皮紙封口。13-30分鍾滅菌後,將母種在無菌條件下用接種鉤接入三角瓶中,每支斜面可接10瓶以上。接種後於20℃搖床培養5d左右,待形成均勻小球後即可用於栽培種。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培養液變混,有兩種可能性,一是細菌污染應予以淘汰;二是由於菌絲生長過分粘稠所致。若難以判斷,可進行鏡檢。 培養基配製 以大米、玉米等作主料,另添加10%-25%的蠶蛹粉或奶粉媽提高蛹蟲草子實體的品質。將培養料與營養液以1:1比例拌勻,pH值掌握在5.5-7.0。按常規裝瓶、滅菌、接種。
菌絲體培養
接種後的料瓶,應置於清潔、避光的環境中培養,保護空氣濕度60%。初始階段,為減少雜菌污染,室內溫室宜保持在15℃-18℃之間,待料面布滿蟲草菌絲後,將溫度提到20℃-23℃,持續15d左右,菌絲即可吃透培養料,完成營養生長。
10、蛹蟲草菌種有哪些主要特性?
1.蛹蟲草母種的主要特徵菌絲體白色,粗壯,呈絨毛狀,略有爬壁,見光後氣生菌絲與基質的結合部位沿管壁分泌黃色素,培養時間較長,氣生菌絲進一步伸長,由白色逐漸變成淡黃色、黃色、橘紅色。
蛹蟲草的感染力極強,菌種塊在培養基表面接觸以下,就可以感染接種,而且菌絲的生長較快,在20~22℃條件下,7~10天就可以長滿斜面。
根據實踐經驗,通常轉色較快、較早、較深的菌株,出草早,子座的產量高。相反,不轉色或轉色較淺的菌株很難長出子座,即使出草,產量也很低。
2.原種和栽培種的主要特徵
(1)正常菌絲初期潔白、粗壯,上下均勻一致,生長速率快,見光後容易分泌色素,培養基表面氣生菌絲較厚,即為正常菌種。
(2)不良菌絲纖細、蓬鬆,上下生長不均勻,生長速度慢,見光後不易分泌色素,培養基表面氣生菌絲較薄,即為不良菌種。
(3)退化菌絲生長速度較慢,難於伸入瓶底,一般為培養料水分不適或細菌感染,也可能是菌種轉接次數過多,發生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