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最會養生的少數民族

最會養生的少數民族

發布時間:2020-08-22 08:04:08

1、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很多,大家常常聽到的節日有: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

1、蒙古族的那達慕

「那達慕」蒙古語意為「游戲」或「娛樂」,原指蒙古族傳統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隨著時代的發展,演變成今天的盛大慶典活動和物資交流活動。

那達慕在每年夏秋之交舉行,規模一般是看當年牧業的生產情況,小豐收小開,大豐收大開。活動內容除了傳統的「男子三競技」,還有文藝演出、田徑比賽和各類經濟文化展覽以及訂貨洽談、物資交流等。

2、傣族的潑水節

潑水節,亦稱「浴佛節」,又稱「楞賀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當日,中國西雙版納、泰國、寮國、緬甸、柬埔寨等國,以及海外泰國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龍城、台灣新北市中和區等地的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

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

3、吃立節

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民間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或「補過春節」。相傳在1894年春節即將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進犯邊疆,為打擊侵略者,當地青壯年紛紛拿起武器,保衛家園,所以未能按時過春節。

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歡慶勝利,補過春節,並相沿成俗。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4、農具節

桂西南地區壯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二十九日舉行。是日,各家各戶把自家加工製作的各種農業生產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有犁架、牛軛、簸箕、畚箕、扁擔、鋤頭、犁頭、耙、鋤柄、籮筐、竹墊、谷籮、谷桶及傢具等。人們紛紛選購以備春耕。

5、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

6、酥油花燈節

藏歷正月十五是傳昭大法會的最後一天,這天,藏民族居住的地方多會擺出用五彩酥油雕塑成的花鳥魚蟲和人物形象,歡慶酥油花燈節。


2、中國最適合養生宜居的城市有哪些,排名第一的是哪裡呢?

最適合養生的城市,主要根據城市空氣質量,森林覆蓋率,環境氣候,養生景點數量,同時參考城市在健康長壽、宜居環境等國家級評比獲獎情況得出。


峨眉山

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國內最適合養生宜居的10座旅遊城市,看看有沒你所在的城市!

1.廣西賀州

賀州,位於廣西東部,這里風景秀麗、民風淳樸,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2.91%,擁有“華南地區最大天然氧吧”美譽的姑婆山國家森林公園、全國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黃姚古鎮、神似桂林獨秀峰的靈峰山等多個好去處。

每年農歷十月十六日的盤王節,數萬瑤胞載歌載舞,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

適合養生的景點:黃姚古鎮、姑婆山、十八水原、大桂山、玉石林、鍾山十里畫廊。

最佳旅行時間:4-5月,9-11月,可到姑婆山爬山賞花,到十八水、紫雲洞避暑觀瀑布


黃姚古鎮

2.廣東惠州

惠州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擁有半城山色半城湖的優秀養生資源,多次獲評全國最宜居城市。

這里有山、林、海、島、湖、溫泉、瀑布等自然景觀,也有古村落、海灣、海島。

適合養生的景點:羅浮山、南崑山、南崑山溫泉大觀園、巽寮灣、雙月灣、惠州西湖、亞婆角。

最佳旅行時間:7、8月份惠州降雨較多,9、10月份天氣晴朗,是出遊的好時機


巽寮灣

3.江西宜春

宜春,是宜居宜業的生態家園,文化積淀厚重,擁有明月山,溫湯硒泉等景觀,以及富有歷史底蘊的戲曲、儺舞等傳統文化。

適合養生的景點:明月山、仰山棲隱禪寺、礦療溫泉樂園、宜春鼓樓、天柱峰。

最佳旅行時間:春秋兩季

明月山

4.湖南常德

常德,特殊的地理位置,構造了山青水美的自然風光,是一座宜居的養生城市。

境內有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桃花源、千年佛教聖地夾山寺、湖南屋脊壺瓶山、常德市柳葉湖、省級風景名勝區嘉山、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的“中國常德詩牆”等景點。

適合養生的景點有:壺瓶山、柳葉湖、澧州古城、仙陽湖、桃花源、星德山。

最佳旅行時間:春秋時節最美,春季有桃花節


壺瓶山

5.貴州興義

興義,山川秀麗,是一座花園城市,因氣候宜人而被譽為“小春城”。

這里世代居住著能歌善舞的布依少數民族,擁有馬嶺河峽谷、萬峰林和萬峰湖三個國家級風景區,獨特的喀斯特地貌適宜開展徒步、騎行、登山、野釣等戶外運動養生項目。

最佳旅行時間:2月底-4月初,萬畝油菜花會一同盛開;7、8月,瀑布會更有氣勢,還能玩漂流


萬峰林

6.江蘇揚州

揚州,寧靜又閑適,是一座高品質的養生休閑城市。

景點相對集中,個園、何園、瘦西湖、大明寺是到揚州來不可錯過的經典景點。

適合養生的景點:瘦西湖、盂城驛、棗林灣、大明寺等。

最佳旅行時間:春季(4-5月)最適合,此時的揚州城有清風、斜柳、瓊花,堪稱一年中最美的時候


瘦西湖

7.湖北宜昌

宜昌,旅遊資源豐富,大壩雄姿、三游古洞、白馬仙蹤、東山圖畫、桃花新村、濱江畫廊、鎮江閣等景觀遍布城區,適宜開展森林養生休閑旅遊和康養旅遊,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宜居宜旅城市。

適合養生的景點:三峽大壩,三峽人家、清江畫廊、西陵峽口、柴埠溪峽谷。

最佳旅行時間:春季最佳


三峽人家

8.河南許昌

許昌,歷史上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的發源地和國都。

三國時期,許昌曾是曹魏古都,這里有大量代表三國文化的景點:灞陵橋、曹丞相府、春秋樓、華佗墓等人文景點。此外,已形成養生養老、生態旅遊、休閑度假和商務會展旅遊等支柱產業。

最佳旅行時間:四季皆宜


曹丞相府

9.山東威海

威海,是一個美麗的海濱花園城市,寧靜、整潔的市容環境,使這里成為中國最適宜居住的城市之一。


海驢島

市區有劉公島、環翠樓公園、仙姑頂、華夏城;榮成市有成山頭、神鵰山野生動物園、天鵝湖、海驢島;乳山市有乳山銀灘。

適合養生的景點:劉公島、成山頭、赤山景區、天沐溫泉、湯泊溫泉等。

最佳旅行時間:夏季,可以在海水中游泳;冬季,可以在成山鎮或煙墩角看到成群的天鵝在此過冬。


煙墩角

10.四川樂山

樂山,中國最佳旅遊目的地和中國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城市之一,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同時被譽為“森林在城市中,城市在山水中”。

境內自然資源豐富,樂山、峨眉山等高低山巒,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山水之城”。

適合養生的景點:樂山大佛、峨眉山、東風堰、東坡樓、千佛岩、羅城古鎮等。

最佳旅行時間:春秋最佳

3、關於中國少數民族特別獨特的風俗習慣。。

說一下誒比較奇特的

傈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

納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 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由神靈主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禪」、「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後統稱為阿昌族。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居第二位。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後發展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有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4、我國有哪些少數民族

5、為什麼會有少數民族

少數民族指得是多民族國家中人數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在我國指漢族以外的民族,如蒙古、回、藏、維吾爾、哈薩克、苗、彝、壯、布依、朝鮮、滿等民族。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新中國成立後,通過識別並經中央政府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由於漢族以外的55個民族相對漢族人口較少,習慣上被稱為「少數民族」。
我從百科上轉來的,感覺可以回答你這個問題了。

6、少數民族的神話傳說?

1,馬頭琴的故事(蒙古族民間故事)

很久以前,察哈爾草原有個名叫蘇和的牧童。一天,他抱回了一匹沒有媽媽的小白馬駒。小白馬在蘇和的喂養下長成一匹漂亮的駿馬,它跑起來蹄下生風,能追得上梅花鹿呢。小白馬和蘇和形影不離,成了好朋友。

有一年春天,王爺要舉行賽馬大會,還答應要賞給得第一名的騎手一群羊。

蘇和騎著他的白駿馬參加了賽馬大會,小白馬跑在最前頭,得了第一名。

王爺很喜歡這匹漂亮的白馬,又見騎手是個小牧童,就蠻橫地說:「給你三個元寶,把小白馬給我留下!」蘇和氣憤地說:「我不是來賣馬的!」王爺命令手下的人把蘇和打昏在地,搶走了小白馬。

可是王爺剛騎上白馬就被摔了下來,小白馬掙脫了韁繩飛奔而去。王爺命令武士們用毒箭射殺小白馬,中了毒箭的小白馬跑到蘇和的蒙古包前就死去了。蘇和難過地大哭起來。

蘇和思念小白馬,晚上,他夢見小白馬對他說:「你用我的筋骨做一把琴,我就能永遠和你在一起了。」

蘇和按照小白馬的話,做了一把漂亮的琴。他用白馬的骨頭雕成馬頭做琴桿,筋做琴弦,尾巴做琴弓,這就是第一把馬頭琴。從此,美妙的馬頭琴聲傳遍了大草原。

2,傣族潑水節的傳說

傳說,古代農時由一位叫捧麻點達拉乍的天神來掌管。但是,捧麻點達拉乍憑著自己法術高明,神通廣大,亂顯神威,為所欲為,想降雨就降雨,想降溫就降溫,弄得人間冷暖失調,雨旱混淆。

天神英達提拉決定對給人間降災降禍的捧麻點達拉乍進行制裁,但由於捧麻點達拉乍法術高明,眾神仙都不敢動他。於是英達拉提就變成一個英俊的小夥子,去「串」捧麻點達拉乍的七個女兒,他把她們父親如何作惡的事說了出來。

七位善良、美麗的姑娘本來對父親的所作所為就很不滿,今天聽了「小夥子」的話更是義憤填膺,決心大義滅親,為人間消災除難,姑娘們私下商議,要除掉十惡不赦的父親,必須把父親生死秘訣探出來。

捧麻點達拉乍在談笑中不知不覺泄露了自己的生死秘訣:火燒、水淹、刀砍、箭射,他一概不怕,怕的是用自己的頭發做成「弓塞宰」(意為「心弦弓」)。   

一天,姑娘們把父親灌得酩酊大醉,她們趁他酣睡時,悄悄拔下他的一根頭發,做成了「弓塞宰」。當她們把「弓塞宰」對准捧麻點達拉乍時,他的脖子就斷了,頭顱一落地,就冒起火來,那火到處蔓延。

為了撲滅邪火,七個姑娘把捧麻點達拉乍的頭輪流抱在懷里,直到腐爛。輪換時,姑娘們都要打來清水,潑在自己身上,沖去滿身的污跡遺臭。

為了紀念那七位大義滅親、為民除害的姑娘,傣家人歡度新年時,都要舉行潑水活動,以消災除難,祝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傣歷新年裡的「腕腦」,就是捧麻點達拉乍的頭腐爛的日子,潑水活動就在這一天舉行。

3,瑤族趕鳥節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江華山區,林木茂密,很適宜鳥雀繁衍生息。以五穀為食的山雀、野雞、斑鳩等等熬過了嚴冬,看到山桃花開了,伸動翅膀,飛上天空,站上了高枝,看到山裡人來了,就唱起歡樂的歌。

看到妹姑手裡金燦燦的包穀籽,一把把,一串串,撒進了黑沃沃的山土裡,唱得更歡了,邀集夥伴,快來「會餐」!這樣,它們往往成群結隊,飛如烏雲遮日,落象黑幕壓地,耕山人一走,它們巧妙地試探了「稻草人」,飛落坡地,用尖利的嘴巴不停地啄,不一會兒,山土就糟蹋地不成樣子了。

鳥害成了耕山人的一塊心病。山地里沒有了收成,耕山人只有吃蔬菜,官府的錢水糧流也枯竭了,皇上發了慌,忙下聖旨:「誰制住了鳥害,賞林九架,免稅九年。」

聖旨傳下來之後,山主、耕山人都想開了辦法。盤雲寨有個盤英姑,很愛唱歌。耕山人聽了她的歌,口裡象溶了一塊蜜;她向著山泉唱,山泉都停止了流淌;她向著山林唱,鳥雀們都羞得不敢開口,盤英姑的歌停了,鳥雀們還久久不肯離開。

耕山人想到:要趕鳥,盤英姑一定有辦法。於是,盤雲寨的男男女女都來到英姑的木樓,跟她學起了唱歌,並商量把歌傳到九十九寨的耕山人中間去,約定下年正月的最後一天,下種以前,把鳥雀從九山引開,趕到沒有陽春作物的白頭山去。

在盤雲寨,有個叫盤阿肚的山主,養了一對畫眉,每天清晨,他把鳥籠掛在木樓的房樑上,逗著畫眉唱。說也奇怪,也引來一些山雀,日停寨頭,夜宿樓檐,山主十分高興:「哈哈,九架嶺又到我名下了。」

於是,他急忙修書,報告皇帝。皇帝朱筆一點,命令各山寨:山主們多養畫眉,正月末一天,以鳥引鳥,把九山九嶺的鳥雀引上白頭山石岩嶺。

正月最末一天到了,就要種早包穀了,天清早,九十九寨的耕山人,歌唱著聚會寨頭。九十九寨的山主,看著鳥雀一群群飛出山林,飛來山寨,好不高興,舉起鳥籠,搶在耕山人的前頭,向白頭山匯集。鳥雀也真的追著歌聲,跟著人們,飛往白頭山。

這天,白頭山上人多,鳥也多。晴天,鳥雀飛成排,為歌唱者遮日蔭,雨天,鳥雀飛成隊,為唱歌人擋風雨。耕山人從清晨唱到黃昏,鳥雀真的忘了飛回山林,累了,就落在岩石上,人們悄悄離去。

到第二天,鳥們飛到雲頭尋找歌聲,它們圍著白頭山飛,好像山頭有聽不完的歌聲。這樣,鳥雀們在白頭山呆了半年,等到它們醒來,坡地上只剩了稻穀桿子,耕山人們早把糧食收進了寨門。

7、中國誰最會養生?

具體時間不知道,但是編成的《黃帝內經》是最早最系統的養生介紹,結合了秦漢之前的所有方面,代表人物應該是張景岳、李誕和李時珍,這三位比較出名。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典籍,《黃帝內經》比較全面地闡述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系統結構,反映出中醫學的理論原則和學術思想,為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黃帝內經》一書,不僅是一部偉大的醫學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光輝的養生學、康復學著作。因為它全面地反映並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養生學、康復學成就,對於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有關理論、原則和方法,進行了比較全面而系統的論述,從而奠定了我國養生學、康復學的理論基礎,是學習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必讀之書。
《黃帝內經》是戰國秦漢以來各醫家的論文匯編,其匯編成書的時間約在西漢。然自成編以後,直至唐代,仍有增損。因此,《內經》這部著作,並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筆,也不是一個時代、一個地方的醫學成就,而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各醫家的經驗總結匯編。所謂黃帝著《內經》,亦僅是託名而已。
《黃帝內經》正確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是什麼」。認為生命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如《素問?寶命全形論》里指出:「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靈樞?本神篇》亦曰:「德流氣薄而生者也」,即認為自然界的陰陽精氣是生命之源,這種認識是符合實際的。認為「天人相應」,養生學、康復學的根本點在於「順應自然」。《黃帝內經》把人與自然界看成一個整體,自然界的種種變化,都會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即天有所變,人有所應,因而,強調要適應自然變化,避免外界侵襲 如 《靈樞?本神篇》指出:「要順四時而適寒暑」,《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則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順養原則。《素問?上古天真論》又明確指出「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從而開辟了中醫防病養生的先河。
《黃帝內經》清楚地闡明了生命的發展規律。對人體生、長、壯、老的生命規律有獨到的觀察和科學的概括,不僅注意到年齡階段的變化,也注意了性別上的生理差異,如 《素問?上古天真論》 中,男子8歲為一生理階段,女子7歲為一生理階段的遞變規律,《靈樞?天年篇》以1O歲為一階段的遞變規律,分別詳細闡述了人的生理變化特點。
《黃帝內經》對衰老的認識是正確的。詳細論述了衰老的變化過程及衰老表現,並指出情志、起居、飲食、縱欲、過勞等諸方面若調節失當,是導致早衰的重要原因,並提出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素問?上古天真論》), 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論基礎。
  明清兩代,中國的養生文化得到了飛速發展和廣泛傳播,當時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因此得以顯著提高。僅以《中國醫學人名志》中所列醫學家的壽命進行統計,其中80歲以上高齡的醫學家共107人,而明代就佔有86人。概而言之,明清時期的養生文化發展呈現出以下幾方面的顯著特徵。理論水平進一步提高,明清兩代在養生學術理論方面貢獻最大的是張景岳。張氏在《類經》的「攝生」類中匯集了《黃帝內經》的論述,並加以闡發。他自己的創見則集中體現在 《治形論》中。 張景岳在《治形論》中首先批判了老子「使吾無身,吾有何患」的消極人生觀,辯證地闡述了形與神、形體與生命的內在聯系,提出形是神和生命現象的物質基礎,並明確指出:「善養生者,可不先養此形以為神明之宅?」張景岳之前的養生家大多重視養神,從未如此響亮地提出過「養形」,可見他的養生理論確實很有創見。  
 明代重要的養生理論家除了張景岳之外,尚有李誕和李時珍。李誕在他的《保養說》中提出《黃帝內經》的「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和 「精神內守」 是養生正宗,並據此而創立了避風寒、節勞逸、戒色慾、薄滋味、寡言語等一系列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則豐富和發展了飲食調養的理論,在養生學領域產生過極大的影響。明清兩代,隨著中國養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與普及,其中唯心成份日益減少,很多養生學家都開始注重養生理論與實踐的大眾化。此時的內丹氣功一改以往「奧雅難通」的舊貌,開始變得簡潔明了。針對修煉內丹所涉及的人體部位及五臟功能作了明晰的闡述,尤其提出了修煉內丹的重要部位在於三丹田和三關,並指明其要點,使人一看即懂,十分通俗明了。表達通俗化,還突出地表現在明清時期產生了一大批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養生讀物方面。象《醫先》、《遵生八箋》、《食色紳言》、《呻吟語》、《類修要訣》、《老老恆言》等等,都是這一時期出現的包含了自古以來豐富多彩養生文化內容,而又雅俗共賞的優秀養生讀物。其中明代王文祿所撰的《醫先》,就用人們十分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深入淺出地闡述了許多深奧養生理論,如論形神關系:「形譬燈缸盛油,神譬燈油燃火,搖翻燈缸則燈油瀉,炙干燈油則燈缸裂,必形與神俱,即魂魄足,營衛調。」胡文煥的《類修要訣》則以警句和格言形式,總結出了許多重要的養生方法,如其中的《養心要語》談及情志調攝的養生作用時寫到:「笑一笑,少一少;惱一惱,老一老;斗一斗,瘦一瘦;讓一讓,胖一胖。」不僅語言平易,朗朗上口,而且形式也很活潑,極易為大眾所接受。養生讀物的通俗化,不但促進了養生文化的普及。養生對象偏重老人,中國的養生學,自唐代孫思邈提出「養老大例」之後,研究的重點便開始逐漸轉向老年人。但這種觀點真正達到普及的程度,則是在明清兩代。尤其是明代嘉靖皇帝晚年追求長生之舉,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皇帝也曾多次舉行千叟宴和敬老活動,最高統治者的上述舉動客觀上促進了重視老人頤養保健風氣的形成。這一時期出現的養生著作,大多數都程度不同地聯繫到老人的健康和長壽問題。明清兩代養生對象重老人,還顯著地表現出當時出現的大批老年醫學專著中,如《壽世保元》、《老老余編》、《老老恆言》等書,都把頤養老人列為重要的養生內容,其中明代御醫龔廷賢還在《世壽保元?衰老論》中,對衰老原因作為專題研究。此外,當時的許多非養生專著中的養生篇章也十分重視老人的保健與長壽問題。養生方法多元並存,較之前代,明清時期的養生方法並無重大改進只是對各種已有的養生之道加以兼收並蓄,從而顯示出了一種動靜並重、綜合調理的多元趨勢。這一時期的靜態養生方法尤重治理心神。高濂在《遵生八箋》中著重提醒人們,保生須知護養心神,才能卻病延年。與靜態養生重心神的特點相對應,明清時的動態養生則重視導引法。所謂「導引」,實際上是一種以「導氣令和,引體令柔」為特點的主動呼吸運動與軀體運動相結合的醫療體育保健法。它起源於戰國時代,與氣功、按摩共同構成了我國動態養生方法的三大支柱。明代以後,由於《道藏》的刊行和武術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導引術的普及與提高,如明代正德年間狀元羅洪先所撰的《仙傳四十九方》中,就十分詳盡地收藏了華佗的「五禽圖」,並指出:「凡人身體不安,作此禽獸之戲,汗出,疾即愈矣。」點明了導引方法的保健養生作用。此外,綜合調理也是明清兩代最主要的養生方法之一。

8、少數民族有哪些,常見的少數民族有哪些

與最會養生的少數民族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