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道德教育與養生

道德教育與養生

發布時間:2020-08-21 15:36:23

1、道德教育的重要意義

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響的活動。內容包括提高道德覺悟和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樹立道德信念,培養道德品質,養成道德習慣。中國社會主義時期實施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

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培養人民的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提高人民的歷史主動性,推動社會秩序和社會風氣的不斷改善。它既從現實經濟政治關系的實際需要和可能出發,又著眼於人民道德境界的不斷升華。

它不僅注重清除一切舊道德的消極殘余和影響,積極配合和保證政治、法律、知識、審美等方面的教育,而且更注重於培養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選擇能力。

(1)道德教育與養生擴展資料:

從類型劃分的角度說,德育即培養學生在私人生活、國家與社會公共生活、職業生活中的道德意識,以及合乎私德、國民公德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

德育包括私德、公德和職業道德教育。私德教育即培養學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識及行為習慣;公德教育即培養學生的國家與社會公共生活的道德意識及符合國民公德和社會公德的行為習慣;職業道德教育即培養學生職業生活的道德意識及合乎職業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

從層次劃分的角度說,德育即對學生進行道德理想、道德原則、道德規則的教育,激勵學生的高尚行為,指導學生的正確行為,約束學生的不良行為。

德育包含理想、原則、規則層次的道德教育。道德理想教育即運用道德倡議形式激勵學生的高尚行為;道德原則教育即運用道德指令或道德倡議形式指導學生的正確行為;道德規則教育即運用道德禁令或道德指令形式約束學生的不良行為。

從德育任務的角度說,德育包括發展學生的道德認識、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等三個相互聯系的方面。

當代學校德育重在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斷力即運用一定的道德標准對一定的事件或行為進行對與錯、當與不當的判斷的能力;道德敏感性即敏銳地感知、理解和體察自己、他人及社群的情感、需要和利益的能力。

2、如何提高護理道德教育與道德修養

1護理道德教育過程

1.1構成護士道德品質的要素是護理道德認識、護理道德情感、護理道德意志、護理道德信念以及護理道德行為和習慣。

1.2護理道德認識是護士對護理道德關系及調節這些關系的護理道德原則、規范的理解和接受,
提高護士的道德認識是護理道德教育的首要環節。護理道德情感是護士在護理道德活動中對護理道德關系和護理道德行為的內心感受及其態度的體驗,情感是形成護理道德行為的內在動力,陶冶護士的道德情感是護理道德教育的重要環節。護理道德意志是護士選擇護理道德行為的決斷能力和履行護理道德義務中自覺克服困難、障礙的毅力,意志是護理道德行為的杠桿,磨練護士的道德意志是護理道德教育的關鍵環節。護理道德信念是護士對護理道德目標、理想堅定不移的信仰和追求,信念是護理道德認識轉化為行為的重要因素和精神動力,使護士逐漸樹立起護理道德信念是護理道德教育的中心環節。護理道德行為是護士在人際交往中所採取的有意識、經過選擇、能夠進行善惡評價的護理行為,護理道德習慣是建立在高度自覺基礎上的自然而然、經常持續的護理道德行為,這是護理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終環節。
1.3護理道德教育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煉之以志、篤之以念、導之以行的過程

2護理道德教育特點
2.1理論性與實踐性
理論是實踐的指南,只有運用護理道德的理論指導護士才能達到規范化的護理行為以及正確處理護理實踐中的各種倫理關系。引導護士理論聯系實際,聯系當時社會和護理事業的需要,聯系醫學、護理學發展提出的新道德問題。只有理論聯系實際才能使護理道德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和到達預期的目的。

2.2
同時性與選擇性在護理道德教育過程中,應對形成護士道德品質的諸因素同時開展教育、共同提高,應因時因地因人區別對待,選擇最適合受教育者的內容進行教育。對道德判斷力低的護士應以提高護理道德認識為重點,對缺乏情感的護士應以培養道德情感為重點,對意志薄弱的護士應把鍛鑄道德意志為重點,對專業思想不牢固的護士應以增強觀念為重點。

2.3長期性與漸進性
由於外界環境的影響和護士自身的思想矛盾斗爭,護士向道德高峰攀登的過程中總會出現反復,這就需要教育者堅持反復、長期地進行護理道德教育,要針對護士的道德問題及相應的
道德品質由微見著、積小善成大德的規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進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護理道德教育方法
3.1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育相結合,以理導人的方法 護理道德教育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共同點,但護理道德教育具有職業特徵,護理道德教育與專業教育密不可分,寓護理道德於智育之中,體現了科學與道德的統一性,在護理道德教育中要以理導人,即以深刻的道理、理論的力量教導人、引導人,可收到明顯的效果。
3.2說服教育,以情動人的方法
護理道德教育要滲透護理實踐的全過程,是一項長期性的任務。護理道德教育需要以真摯的情感耐心、細致地進行說服、誘導,堅持鼓勵、表揚為主,輔之以批評。在幫助教育中注意以情感打動人心,使廣大護士自覺自願地接受護理道德教育,並踐行在護理實際中。
3.3典型引導,以形感人的方法
榜樣不僅指明了前進方向,而且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典型引導就是運用醫療衛生戰線的英模人物的光輝事跡對護士進行引導教育,以良好的形象感人,使之學有榜樣,趕有方向,這是護理道德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3.4輿論揚抑,以境育人的方法
輿論揚抑是利用良好的護理道德輿論,弘揚先進人物事跡和崇高理想,抑制不良的思想和行為,並在護理集體中形成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好人好事有人誇,不正之風有人抓的良好環境。以境育人創造良好護理道德風尚的環境是進行護理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方法。
4護理道德修養途徑和方法
4.1在護理實踐中加強護理道德修養 護士的護理道德修養是在與患者、與社會的各種關系中表現出來的,要在護理實踐中檢驗自己的言行,正確的認識衡量自己,克服不足明確方向。隨著醫學護理學的發展,也賦予護理道德以新的內容,適應高技術發展帶來的護理道德觀念的變化。護理道德的內容及其修養是無止境的,因此護士要堅持「活到老,學到老,修養到老」。

4.2自覺地堅持兩種護理道德觀的斗爭

正確的護理道德觀佔主導地位,但也存在著利己主義的護理道德觀。護士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正確護理道德觀,並同腐朽的護理道德觀作斗爭,自覺抵制錯誤思想,自覺接受群眾、同行和社會的監督,嚴格按照護理道德原則及規范要求自己,不斷向崇高的護理道德境界攀登。
4.3持之以恆,努力達到「慎獨」境界
「慎獨」作為修養的途徑和方法,是指護士在個人獨處的時候,仍自覺地堅持護理道德信念,恪守護理道德規。
慎獨」是護理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要達到這一境界就必須增強護理的修養的自覺性,持之以恆,堅持到底。培養「慎獨」精神必須打消一切僥幸省事的念頭,當工作平淡厭煩時或
當工作繁忙勞累時,越發要以
「慎獨」精神要求自己。要從小事入手,從細心做起,久而久之養成良好習慣,就會逐步達到「慎獨」境界。

3、道德教育的概念

道德活動的重要形式之一。指一定社會或集團為使人們自覺遵循其道德行為准則,履行對社會和他人的相應義務,而有組織有計劃地施加系統的道德影響。它是一定社會或集團的道德要求轉化為人們內在品質的重要條件之一。 在多數國家的學校德育限指道德教育,我國學校德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實為社會意識教育。政治教育指形成學生一定政治觀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學生一定世界觀、人生觀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進學生道德發展的教育。
教程
比較完整的道德教育過程,一般包括提高認識、陶冶情感、鍛煉意志、確立信念和培養行為習慣等主要環節。與通常的知識教育相比較,道德教育具有廣融性、同時性、多端性、重復性、強烈實踐性和漸進性等主要特點。確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是根據道德品質形成的特點和受教育者的實際狀況,一般採取正面疏導的方針,實行傳授道德知識和總結受教育者的道德生活經驗相結合,個人示範和集體影響相結合,榜樣激勵和輿論揚抑相結合的方法。
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培養人民的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提高人民的歷史主動性,推動社會秩序和社會風氣的不斷改善。它既從現實經濟政治關系的實際需要和可能出發,又著眼於人民道德境界的不斷升華。它不僅注重清除一切舊道德的消極殘余和影響,積極配合和保證政治、法律、知識、審美等方面的教育,而且更注重於培養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選擇能力。

4、談談你對道德與養生的看法。

道德百是內在的修養,養生是一種生活方式,道德提升同樣會提高養生的效果,道德度水平高,心態健康,疾病就會遠離我們,同時也達到了養生的效果,很多時候就是因版為我們心理上的不健康權,才會反應到我們身體上。所以是相互作用,緊密相連的。

5、道德在教育中的作用

道德是一定社會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和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和准則。我們所說的道德教育,是指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這兩方面都是共產主義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都是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為指導的。兩者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是共產主義道德教育的兩個層次。進行道德教育,就是通過對受教育者進行倫理道德知識的灌輸,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觀念、道德原則變成人們普遍遵循的道德風尚和道德習慣,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平。

社會主義道德觀念和原則是社會主義初級階級社會關系的基本特點的反映。在現階段,我國普遍實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就是要求幹部、黨員和群眾要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正確認識和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的利益關系;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條件下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正確認識和處理戀愛、婚姻和家庭關系;正確認識和遵循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在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同時,必須認真提倡共產主義道德教育,即克己奉公、助人為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提倡大公無私的共產主義奉獻精神。

6、談談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學校教育,知識教育重要,道德教育更重要。素質教育的核心是道德 教育。結合當今社會的發展,讓同學們形成與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時效觀以及信念觀,讓他們明確未來的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人只有一直保持進步,才能在競 爭的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進而讓他們樹立起立志成才、刻苦鑽研的精神,並建立起終身學習的意識。同時加強大德育教育,培養學生強烈的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

7、加強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何謂職業道德?《公民道德實施綱要》指出:「職業道德是所有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要大力倡導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鼓勵人們在工作中做一個好建設者」。職業學校擔負著我國廣大新型勞動者的培養和教育工作,因此除了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之外,職業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它關繫到我國勞動者職業素質的整體水平。

當前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用人單位意識和體會到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從以對員工的技能要求為主轉向重視員工的職業道德、素質要求,對從業人員職業觀念、職業態度、職業紀律和職業作風的要求越來越高。有的大型企業在招聘新員工時就提出:「態度比能力更重要」。相關人員表示,具有良好的工作態度、誠實的個性比起他有最優秀的能力更為重要,員工的技能可以通過培訓來提高,但在短期內改變其工作態度卻更困難,特別是對客戶的服務意識。因此培養具有較高職業道德修養的勞動者既是企業的願望,也是職業教育的社會責任所在。

當前職業道德教育的現狀來看,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對職業道德教育的認識不足一種情況,認為職業教育是教會學生技術技能,有了技術技能就可以找到工作解決就業問題,職業道德問題到了單位由規章制度來要求即可以解決。因此比較強調學生的專業教育,重視資格證、上崗證等,忽略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全面素質要求。另一種情況把職業道德與一般德育等同起來甚至把職業道德簡單的理解為能夠吃苦耐勞。從而使得職業道德課程成為課時安排上的「填空題」。教育觀念的滯後和教育方式的不得當。目前根據教育部的規劃課程《職業道德和就業指導》是作為必修課程,各職業院校也把這一課程作為顯性課程。

要有效的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必須首先正確認識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

第一:把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和《公民道德建設綱要》精神相結合。全面理解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理解職業道德和一般道德教育的聯系與區別。正確認識職業道德是在從事職業過程中的行為規范,以及從業者在職業活動中體現出來的積極性、責任心、主動性等等。職業道德教育是作為培養從業人員的必要和不可缺乏的課程,它的內容也是一般道德教育不可替代的。

第二:把職業道德教育與社會責任意識教育相結合。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內容,職業道德更體現其行為的社會意義。職業道德是人的社會性的具體的重要的表現。因為職業本身是人們對社會所承擔的一定職責,對於從業者來說,職業活動是實現個人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因此,要在職業道德教育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關系。即《綱要》中所指出的奉獻社會的精神。

第三:把職業道德教育與社會發展的要求相結合。新時期的職業道德不僅需要吃苦耐勞的精神,而且應該體現與時代發展相一致的創新、合作、誠實、鑽研等精神。特別是我國加入了WTO之後,更要把國際先進的職業道德理念和要求作為我們的教育內容。

第四:把職業道德知識與職業道德行為培養相結合。不僅通過課堂強調職業道德知識的接受,更重要的是加強養成教育和實踐教育。

8、結合自身經歷談談道德修養和道德教育哪個更重要

一、道德修養的含義

什麼叫修養?從詞義上看,「修」是指整治、提高,「養」是指培養、陶冶。所謂「修猶切磋琢磨,養猶涵養熏陶」,就是這個意思。「修養」是一個含義廣泛的概念,可用來表示人們思想意識方面的陶冶,德行舉止方面的整飭,理論知識、工藝技能的造就,等等。所謂道德修養,是指人們為了培養優良的道德品質而進行的自我鍛煉、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教育的過程和功夫。

如果說道德教育是道德內化為良心和品質的外在要素,那麼,道德修養就是道德內化為良心和品質的內在要素。道德修養主要是指行為者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自我陶冶以及由此而達到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道德修養是道德品質形成和道德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徑。道德修養是道德實踐活動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提高自我道德素養,鑄造理想的道德人格,培養優秀的道德個性的必由之路。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教養是有教養的人的第二個太陽。」道德修養是一個人自我品質鍛煉和人格升華的階梯。

道德修養的實質是作為修養者的個體對自我不道德的思想和行為自覺地開展斗爭的過程,尤其表現為個體的道德理性對其本能情慾的斗爭過程。道德修養的一個重要內涵就是要自覺地以理導欲,解決理欲矛盾。當然這並不是說要抹殺、消滅自然情慾,而是要以道德理性駕馭自然情慾,使自然情慾得到升華和超越,使理性的自我對感性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對現實的自我進行合理調節和控制。道德修養的重大意義在於,它推動個體實現從「自然人」向「道德人」轉化,鼓舞個體不斷地超越自我,完善自己的人格,實現個人和社會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人的道德品質的善惡優劣都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後天養成的。人的道德品質的一個特點,就是它的社會性和可變性。一個人在道德品質上的向善向惡的能力也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形成的,與個人的自我道德修養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果沒有自己的主觀努力,要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是不可能的。在社會主義道德實踐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形:有些人的出身、學歷、經歷和所處的環境大致相同,但有的人進步很快,道德品質高尚;而有的人卻進步很慢,缺乏起碼的道德品質,甚至頹廢、墮落,究其原因,往往與他們個人的主觀努力和自我修養分不開。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必定是一個自覺進行道德修養的人。

在中國的傳統道德文化中,有著重視個人道德修養的優良傳統。古人把修身、養性看做「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不僅自己身體力行,重視道德修養,而且要求人們每天問一下自己:「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號召人們重視「公德」和「私德」的修養,「建築人格長城」。今天,我們肩負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神聖使命,因此,更應注重道德修養,把自己鍛煉成為一個道德品質高尚的人。

二、道德修養的方法

在倫理思想史上,許多倫理思想家都曾探討道德修養的途徑和方法,有的甚至還親身進行過實驗。在中國古代,人們尤其重視道德修養的研究,許多思想家提出過不少有價值的道德修養方法,概括起來,大體上就是學、思、行三條。所謂「學」,就是學習和掌握道德知識。孔子要求他的弟子要「學而時習之」,在他看來「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也就是說,如果不學習,那麼,率直就成了尖刻,勇敢會變成犯上作亂,剛強就會變成狂妄。因此,他主張通過學習禮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所謂「思」,就是反省、思考自己的道德言行。孔子認為「學而不思則惘」,也就是說,學了之後,不加思考,就會迷惘不解。孟子主張「存心」、「寡慾」、「養氣」。所謂「行」,就是踐履、運用道德知識。荀子認為「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而至矣」。這些道德修養的方法,雖然有某些積極、合理的因素,但從總體上看,大都是唯心的、形式化的、抽象的、脫離社會實踐的,片面誇大了主觀的作用,以為只要保持抽象的「善良之心」,就可以改變現實、改變社會和改變自己,因而是虛妄的。

批判地繼承歷史上倫理學家道德修養中的有價值的東西,並加以改造,使之納入科學的道德修養體系,可以使道德修養不是成為以往倫理學家所說的閉門思過,修心養性,而是成為與社會實踐相聯系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因此,道德修養不能脫離社會實踐,而是要在實踐中,自覺地進行道德意識和道德情感的修養與鍛煉。道德修養主要掌握以下幾種方法:

1、學思結合。學習和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識是形成道德品質的前提。蘇格拉底認為,美德出於有知,知識是一切德行之母。道德修養的第一個方法就是學習和掌握各種道德知識和做人的道理,並對各種所學的道德知識和人生哲理予以深入思考,這樣才能在自己的心靈深處培養趨善避惡的道德意向和情感,從而擇善而為。道德修養的過程不僅是掌握道德知識的過程,也是同各種落後、錯誤的道德觀念相鬥爭的過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由於種種原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和錯誤,都會受落後、錯誤、腐朽道德思想的侵蝕和影響,這就要求我們在掌握正確道德知識的同時,認真開展自我批評,不文過飾非,要嚴格要求自己,自覺解剖自己,像「洗臉」和「掃地」一樣,經常打掃和清除自己身上的不良習慣和灰塵,不斷抵制和消除外在各種誘惑的侵蝕,保持清醒的思想。

道德修養中,學習道德知識、道德典範和他人的道德經驗是非常必要的。事實表明,一個人文明和高尚與否,與他的知識、文化素養密切相關;粗俗、野蠻、不講道理,往往同愚昧無知、不學無術有不解之緣。在道德生活中,道德之知不僅是道德行為的先導,而且對整個道德行為起指導作用。蘇格拉底提出「知識即德性」,我國古代儒家把「尊德性」與「道問學」聯在一起,強調「格物致知」在道德修養中的基礎地位,皮亞傑強調道德認知對於道德自律的意義等,都是在不同程度上看到了道德之知與道德之行的不可分割的聯系。另外,道德之知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於它不只是見之於書本,而且見之於他人的示範式的行為。所以,在學習道德知識的同時,還應該學習道德典範和他人的道德經驗。學習中,必須結合自身的道德經驗,進行理性思考,以理解和把握道德必然,使學習所得發生內在性的主體轉化和升華。

提問:「德性即知識」如何理解?

2、慎獨。「慎獨」一詞出於《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就是小心謹慎、隨時戒備:「獨」就是獨處,獨自行事。意思是說,做人的道德原則是一時一刻也不能離開的。因而,品行高尚的人在別人看不見的時候,總是非常謹慎的,在別人聽不到的情況下,也總是十分警惕的。最隱蔽的東西最能反映出人的品質,最微小的東西最能顯示人的靈魂。所以,品行高尚的人,當他獨自一人,無人監督時也總是非常小心謹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慎獨」作為修養方法,就是強調在沒有外在監督的情況下始終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覺按道德要求行事,不會由於無人監督而肆意妄行。其特點在於強調要從「微」處和「隱」處下功夫。一方面,「不因小善而不為,不因小過而為之」,防微杜漸,避免出現「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的情況;另一方面,在那些人們不注意或注意不到的地方嚴格要求自己,按道德行事。慎獨雖然著眼於「隱」和「微」,但卻能因小見大,因微見著。一般說來,在眾目睽睽之下,除那些惡行昭彰的人外,人們一般會注意檢點自己的言行,但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特別是在做了壞事也不可能有人知道的情況下,不少人會對自己的要求有所放鬆,甚至肆無忌憚。慎獨的修養方法,訴諸人們高度的道德覺悟和自覺精神,因此,能夠做到「慎獨」,表明道德修養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堅持「慎獨」則是一種有相當難度的道德修養方法。正是這種修養方法,使修養者成為言行一致、表裡如一、真正具有自律精神的有德之人。能夠很好地實踐慎獨的修養方法,就能鍛煉人們在道德修養方面的自我主宰精神,真正使道德修養成為為我的而不是為人的,從而達到較高的道德境界。

講道德修養,一定要「慎獨」,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一個人離開了「慎獨」,也就無所謂道德修養。每個具有起碼道德覺悟的人,都要「慎獨」,堅決糾正和克服表裡不一、「雙重人格」的現象,同違背道德的缺德行為展開堅決斗爭。

我們知道,社會道德作為調整人們行為的規范和准則,主要是通過「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來對人們的行為起監督和指導作用的。一般地說,當一個人的行為處在社會集體眾目睽睽的監督下,有「社會輿論」起作用,他就會比較注意自己的外在行為的道德修養。但是,當一個人在獨立進行職業活動時,他的行為為他人、集體所「不睹」、「不聞」、「莫見」、「莫顯」,沒有「社會輿論」的監督,可能「永遠」不會為人們所察覺,這時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就更加重要,也更加不易,完全要依靠個人的「內心信念」和自覺性。愈是在這種情況下,愈要求一個人自珍自愛,用社會主義道德的要求進行自我約束,好自為之。如果不注意在個人獨處、無人監督的情況下進行自我道德修養,不養成「慎獨」的品質,在自己內心深處有不可告人的「隱私」,天長日久,益發滋長,必然害己又害人,對他人、社會和集體的利益造成嚴重危害。

一個人應該怎樣進行「慎獨」?實踐告訴我們,講「慎獨」,首先要在「隱蔽」處下功夫,別人看不見、聽不到的地方,是一個人鍛煉自己的道德品格的重要場所。中國戰國時期的進步思想家屈原在《橘頌》中說:「閉心自慎,終不過失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古希臘的哲學家德漠克利特也說過:「要留心,即使當你獨自一人時,也不要說壞話或做壞事,而要學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別人面前更知恥。」即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所言:隔牆有耳;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為。要做到「慎獨」,還要注意從一點一滴的「微小」事情做起。俗話說: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積小善而成大德。進行師德修養,要從小處起步,防微杜漸,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慎獨」是道德修養的極高境界,要做到是極不容易的,需經過一個由不自覺到完全自覺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人能進行自省,面對自己的良心進行自白,這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一個道德品行高尚的人,應當在實踐中不斷加強自我道德修養,向「慎獨」的道德境界邁進。

3、省察克治。省察,就是通過反復檢查以發現和找出自己思想中的不良念頭和行為上的不良習慣。克治,便是克服和整治,即去掉所發現的那些不良念頭和習慣。省察克治構成了道德修養的認識前提,它是道德主體自覺地棄惡從善的一種願望和沖動,離開了這個願望和沖動,道德修養是不可能實現的。這一方法是針對「惡」的,是從「抑惡」的角度提出並用於改變「惡」的品行的。我們要在掌握道德知識的同時,認真開展自我批評,嚴格要求自己,自覺解剖自己,像「洗臉」和「掃地」一樣,經常打掃和清潔自己身上的不良念頭和習慣,不斷抵制和消除外在各種誘惑的侵蝕,保持良好的品行。這不僅適用於那些誤入歧途、陷入墮落之中的人,也適用於一般人。事實證明,一個人要完善其德行,必須在「省察克治」上下功夫。

4、積善成德。所謂「積善」,就是積累善行,使之連成一體,進而鞏固、強化、擴張、升華,逐漸凝結成優良的品德。個體某種善行和善德的幼芽,需要精心地保持、培植和發揚,使其不斷積累壯大,由一時的善行變成長久穩固的善德,由小善變成大善,由小德變成大德。這一修養方法與「省察克治」重在改過遷善不同,它著眼於「善」的培養和涵育。個體按照這種方法來修養,既可以長養其善德或美德,又可以防止其德性的退化。荀子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高尚的道德品質和道德人格,不是一夜之間能夠養成的,它需要一個長期的積善過程。只有不棄小善,才能積成大善;只有廣積眾善,才能養成高尚的德性。平時不檢點,不積善,有朝一日碰上一個緊要關頭時,是根本不可能義以為上、挺身而出的。

5、身體力行。宋明理學代表人物朱熹認為,道德修養「只有兩件事,理會、踐行」,要使道德修養達到目標,「功夫全在行上」。由於道德修養的過程從本質上講,是一種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過程,無論是開展自我批評,還是努力做到「慎獨」,都依賴於道德主體的「自覺」,自覺性是道德修養的關鍵環節。只有建立在自覺性的基礎之上,道德主體才能在社會實踐中利用各種機會培養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質。

9、養生是什麼意思

與道德教育與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