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醫養生前言

中醫養生前言

發布時間:2020-08-20 19:12:24

1、什麼叫中醫養生

2、中醫養生七良方

你必須知道的中醫養生七良方

中醫養生來自古代精華醫學。中醫葯學在與疾病和衰老的長期斗爭中,找到了許多簡便易行的延年益壽的良方要訣,這些良方很實用,很值得大家學習與借鑒。

你必須知道的中醫養生七良方
■頭為精明之府,日梳五百把病除
頭為精明之府,人體之重要12經脈和40多處大**位,以及十多個特殊刺激區均會聚於頭部。用木梳或骨梳替代小銀針,對這些穴位和經脈進行所謂針灸性按摩或刺激,可去病健身。勤梳頭的確是一項積極保養人體精、氣、神的簡便易行的長壽保健對策。

■腳底為第二心臟,常搓湧泉益健康
中醫學認為腳上的60多個穴位與五臟六腑的12條經脈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布滿了相關全身各器官的反射區。但由於腳底部離心臟甚遠,抵抗力低下,是人體的先天薄弱環節,客觀上為寒濕邪氣的侵襲提供了有利條件,所以說腳部的保健比其他部位顯得尤為重要。經常溫浴後搓湧泉穴,可去病延年。

■日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
中醫認為,唾液是人體精華,貯於丹田,再化津還丹,遂成精氣,起到和脾健胃、濡潤孔竅、潤澤四肢五臟、強腎補元、滑利關節、補益腦髓的作用。所以常咽唾液是有一定道理的。
日撮穀道一百遍,治病療疾又延年
穀道,又稱肛門。撮即上提收縮也。通俗地講,就是做收縮肛門的動作。孫思邈在《枕中方》中規勸世人「穀道宜常撮」,認為肛門周圍的肌肉應時常處於運動狀態,才能養生健體,尤其對防治痔瘡有特別療效。

■人之腎氣通於耳,扯拉搓揉健身體
中醫認為,耳為腎之上外竅,雙耳靈健則腎經通,腎氣充足,腎精盈滿,則聽覺靈敏。扯拉、按摩、搓揉、點捏耳朵,實際上就是對雙耳進行各種形式的物理刺激。

■消疲健美伸懶腰,血運暢通最為高
所謂伸懶腰,就是指伸直頸部、舉抬雙臂、呼吸擴胸、伸展腰部、活動關節、鬆弛脊柱的自我鍛煉。

■安心靜坐延年壽,調身調息加調神
醫學研究表明,情緒與健康二者緊密相連。凡情緒樂觀開朗之人,可使其內臟功能健康運轉,增強對外來病邪的抵抗,同時在平靜的情緒狀態下,方可從事持續的智力活動。因此,古人的攝生之道之一便是安心養神。

■提高睡眠四大寶
中醫睡眠機制是:陰氣盛則寐(入眠),陽氣盛則寤(醒來)。所以夜晚應該在子時(21-23點)以前**,在子時進入最佳睡眠狀態。因為按照《黃帝內經》睡眠理論,夜半子時為陰陽大會,水火交泰之際,稱為「合陰」,是一天中陰氣最重的時候,陰主靜,所以夜半應長眠。
提高睡眠質量有四大法寶。首先是提倡睡子午覺。「子、午」時候是人體經氣「合陰」及「合陽」的時候,有利於養陰及養陽。晚上11點以前入睡,效果最好。因為這個時候休息,最能養陰,睡眠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午覺只需在午時(11點—13點)休息30分鍾即可,因為這時是「合陽」時間,陽氣盛,所以工作效率最好。
還有,睡前減慢呼吸節奏。睡前可以適當靜坐、散步、看慢節奏的電視、聽低緩的音樂等,使身體逐漸入靜,靜則生陰,陰盛則寐,最好能躺在床上做幾分鍾靜氣功,做到精神內守。
睡前可吃一點養心陰的東西,如冰糖百合蓮子羹、小米紅棗粥、藕粉或桂圓肉水……因為人睡覺後,心臟仍在辛苦地工作,在五臟中,心臟最辛苦,所以適當地補益心陰將有助於健康。
失眠的病人別忘了睡前用溫水泡腳,可以促進心腎相交。心腎相交意味著水火相濟,對陰陽相合有促進作用,陰陽合抱,睡眠當然達到最佳境界。

3、中醫養生的認識

樓主你好!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提前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中醫養生來自古代精華醫學,當代中醫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醫值得後人繼續開發和研究。 簡述 所謂 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養生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中國傳統養生強調對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人應順應自然環境、四時氣候的變化,主動調整自我,保持與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易·系辭上》)《老子》雲「道法自然。」就是中醫養生的基本要求。 中醫養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中醫養生有食養、葯養、針灸、按摩、氣功等豐富多樣的養生技術。 古人認為養生之法莫如養性,養性之法莫如養精;精充可以化氣,氣盛可以全神;神全則陰陽平和,臟腑協調,氣血暢達,從而保證身體的健康和強壯。所以精、氣、神的保養是最重要的內容,為人體養生之根本。中醫學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質與功能活動概括為精、氣、神,認為這是生命之根本,是維持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早在兩三千年前,《周易》、《黃帝內經》、《老子》裡面已經有一套很完整的養生原理,就像一個永遠也挖不完的寶庫,值得我們再三探索。中醫的養生觀包括天人合一、陰陽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寶。 編輯本段歷史古代中醫 中國歷史上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與自然和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發現葯物、積累經驗的艱苦過程,也是中葯起源於生產勞動的真實寫照。 早在夏商周時期(約公元前22世紀末--前256年),中國就已出現葯酒及湯液。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的《詩經》是中國現存文獻中最早記載有葯物的書籍。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典籍《內經》提出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臟苦欲補瀉"等學說,為中葯基本理論奠定了基礎。 現存最早的葯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是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了先秦以來豐富葯學資料而成書的。本書載葯365種,至今尚為臨床所慣用。它的問世,標志著中葯學的初步確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國已經有關於醫療衛生以及十多種疾病的記載。周代已經使用望、聞、問、切等診病方法和葯物、針灸、手術等治療方法。秦漢時期,形成了《黃帝內經》這樣具有系統理論的著作。此書是現存最早的一部中醫理論性經典著作。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專門論述了多種雜病的辨證診斷、治療原則,為後世的臨床醫學奠定了發展的基礎。漢代外科學已具有較高水平。據《三國志》記載,名醫華佗已開始使用全身麻醉劑"麻沸散"進行各種外科手術。 從魏晉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脈診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晉代名醫王叔和所著的《脈經》歸納了24種脈象。該書不僅對中國醫學有很大影響,而且還傳到了國外。這一時期醫學各科的專科化已趨成熟。針灸專著有《針灸甲乙經》;《抱朴子》和《肘後方》是煉丹的代表著作;制葯方面有《雷公炮炙論》;外科有《劉涓子鬼遺方》;《諸病源候論》是病因專著,《顱囟經》是兒科專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葯典;眼科專著有《銀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還有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燾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書。 唐代(公元618--907年)經濟繁榮,促進了中葯學的發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編修工作。全書載葯850種,還增加了葯物圖譜,進一步完善了中葯學的規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醫學教育中,針灸教學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後來,他又設計製造等身大針灸銅人兩具,教學時供學生實習操作。這一創舉,對後世針灸的發展影響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年)時,有一批醫學家提出把傷寒、溫病和溫疫等病區分開。到了清代,溫病學說達到成熟階段,出現了《溫熱論》等專著。 從明代開始,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一批醫學家們主張"中西醫匯通",成為當代中西醫結合的先聲。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醫葯學家李時珍歷時27年,完成了中葯學巨著《本草綱目》,全書載葯1892種,成為中國本草史上最偉大的集成之作。 現代中醫 1、西方醫學進入 1568年澳門區主教卡內羅在澳門創辦了中國境內的第一所西醫教會醫院,從此西醫來華就未曾間斷,但那時他們的主要活動只是在澳門、廣州一帶,而且大多是傳教士醫生,主要工作是傳教,行醫是接近民眾獲得良好印象的傳教輔助方式。 現代醫學進入中國時,奎寧等一些中國原來沒有的葯物豐富了治病手段。但是,當時西方西學是相對落後的。那是西方西學也自覺地把自己的醫術作為針對中醫病症所進行的補充治療。他們所使用的漢文概念大都直接取自中醫學。如感冒、傷風等。 晚清進士唐容川,認為中醫比西醫高明,但西醫也有所長,「西醫初出,未盡周詳;中醫沿訛,率多差謬」,所以應該「不存疆域異同之見,但求折中歸於一是」,這是他著名的《中西匯通醫經精義》的基本主張。 甲午戰爭之後,中醫丁福保和海歸西醫顏福慶創辦的兩個醫學團體「中國醫學會」和「中華醫學會」。那時,醫學會內部並不強分中西門戶,因為醫學會的宗旨是博採各種醫理,改良醫學。丁福保主持的中國醫學會其章程中明確說:「研究中西醫葯學,交換知識,振興醫學。」引進西醫的目的依然體現了改良主義的主張。也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2、現在醫學的沖擊 辛亥革命後,再次重新制定政策,1912年,北洋政府在新頒布的學制及各類學校條例中,只提倡醫學專門學校,這針對的只是西醫,因為只有西醫有專科學校,而中醫是師徒傳習的。因為條例中完全沒有涉及中醫,各地中醫以為,「是可忍,孰不可忍」。揚州中西醫學研究會創始人袁桂生首先公開批評北洋政府的醫學教育政策,並指責清末民初兩次制訂學制都以日本體制為藍本,日本早在明治維新就已推行廢除中醫的政策,不列中醫的意圖無非是效法日本。這就是近代醫史上的「教育系統漏列中醫案」。此後,廢除中醫與捍衛中醫的問題一直存在至今。 可見,現代醫學沖擊中醫行為開始於政治家的治國方略。在此背後,是西醫學不斷吸收現代科學成果,逐步發展成為現代醫學科學。 3、中西醫結合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提出中西醫結合的指示。這從表面上看,依然是政治下的醫學發展。背後的原因是,中醫學在現代醫學的不斷沖擊下,並沒有真正失去市場。中醫學對眾多疾病的治療效果,成為其存在的療效基礎。中醫學完整的體系,符合中國人的思維模式,這成為中醫學存在的文化基礎,或者說因為中醫文化的存在。目前的中西醫結合,更主要的是表現在臨床上中西醫技術的同時獨立使用。因此,聶文濤先生認為,這更多的是技術層面的結合,還為實現理論上的結合。 4、中醫現代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醫界眾多科技工作者都在嘗試用現代科學來理解中醫學。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們為此進行了長期的努力。影響了一代學者。比如上個世紀末,本世紀初,1996年,清華學界對中醫氣本質,經絡實質,陰陽,五行,藏象,中醫哲學觀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體創造性的認識和解說。如,鄧宇等發現的:氣是流動著的『信息-能量-物質』的混合統一體;分形分維的經絡解剖結構;數理陰陽;中醫分形集:分形陰陽集-陰陽集的分形分維數,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維數;分形藏象五系統-暨心系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中醫三個哲學觀-新提出的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等。 編輯本段理論基礎 中醫具有深度的養生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養生觀。中醫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無時無刻不受天地的影響,就像魚在水中,水就是魚的全部,水的變化,一定會影響到魚,同樣的,天地的所有變化都會影響到人。所以中醫養生強調天人一體,養生的方法隨著四時的氣候變化,寒熱溫涼,做適當的調整。其二,陰陽平衡的健康觀。陰陽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養生的目標就是求得身心陰陽的平衡。什麼是陰呢?陰就是構成身體的物質基礎。什麼是陽呢?陽就是能量,陰陽是相對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動的、發熱的、都屬於陽;凡是向下的、往裡的、發冷的、都屬於陰。身體所以會生病是因為陰陽失去平衡,造成陽過盛或陰過盛,陰虛或陽虛,只要設法使太過的一方減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陰陽再次恢復原來的平衡,疾病自然就會消失於無形了。所以,中醫養生高度強調陰陽平衡,健康一生。其三,身心合一的整體觀。中醫養生注重的是身心兩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體的鍛煉保養,更注意心靈的修煉調養,身體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身體,兩者是一體的兩面,缺一不可。 養生的目的就是為了延長生命、預防衰老和擁有健康。 《黃帝內經》在開篇《上古天真論》首起問題就是關系功能衰退和壽命的問題:「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神農本草經》則不斷提出「不老」的概念。聶文濤在《求索神農智慧》一書中指出:中醫學和中葯學的發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經驗積累,而是大量先哲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進行的探索。 《道德經》上曾經講到,那些善於養生的人們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傷害。他們知道如何通過正確的飲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從而獲得健康,也會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長久。當人們能夠遠離病痛,自然就能延緩衰老,延長壽命。 編輯本段因素 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道家也強調人應該善良,忠誠、富於愛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願意幫助他人的美德。這些美德不但有益於自身更有益於社會。而那些可以擁有這些美德的人則會更能體會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 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進行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 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飲食也是養生的必備因素。數千年以來,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認定是達到長壽的關鍵因素,不合理的飲食習慣責備認為是使健康出現問題的根源。預防疾病也是養生的重要一環。通過有規律的鍛煉,正確使用葯物,適當的進行食補,以及其他的有益於健康的活動,每個人都可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之目的。 希望我能夠幫到你! 呵呵~

4、中醫養生有哪些方面

中醫養生有很多方面,推薦一個中醫養生的網站,華世論健,健康生活知識什麼的都有很多

5、中醫養生

其實,如果學中醫養生類知識是運用到自己來身上,不需要買那種很大部頭的書,比如《黃帝內經》等來強迫自己的。比較好的方法是:自己身上有哪些地方不舒服,就去找些這個方面的書看。個人認為,寫得比較實在、易懂又有中醫內涵的書還是推薦中里巴人的《求醫不如求己》系列。源
建議你看的時候,先看目錄。看到自己感興趣的章節,翻去認真看,看完後可以在自己或是在家人身上實踐一下,很快能記住很多的。而且,如果實踐成功,你會越來越感興趣,就會對其它知識也很渴望,慢慢積累了一些經驗,就可以看中醫經典名著啦。

6、中醫現代化的前言

中醫學「天人合一」、「陰陽五行」、「辨證施治」的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迫切需要現代化。本文從談天說地論起:從東方的「盤古開天地」,到西方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從中國古代天圓地方、古代星宿圖,到神州嫦娥飛船載人飛天;從古希臘的「地心說」、「日心說」,到銀河系、河外星系。論人:從黃帝、張仲景,到西波克拉底、亞里士多德;從巫師、聖人,到醫生、科學家。又從西方的四體液學說,到東方的陰陽五行學說;從物種起源、微生物,到黃帝內經、瘟疫論;從望聞問切嘗百草、中葯針灸青蒿素,到X光核磁心電圖、基因治療青黴素。人類認識自然的過程,從自身有限的活動和居住的局部環境、和各種生命現象及其相互關系,向微觀和宏觀世界的極限延伸,向認識自然及其運動規律和事物本質既真理的極限趨近。
本文簡要地回顧了人類對宇宙、生命、物種起源的認識、發展、和科學理論、技術的發展過程、以及通過東西方醫學發展簡史的比較,闡述了中醫學發展的曲折性、艱巨性和現代化的必要性;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分子基礎是宇宙中物質與能量的運動,既能量在生命中的運動、反應模式和調控;詮釋伸展了現代化的中醫基礎理論 「陰陽」、和實施現代化臨床實踐的方法。中醫學基礎理論的核心是「陰陽五行」,既在整體觀念下體系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中醫學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的發展、提高、和現代化是硬道理;中醫學必須理直氣壯地應用人類一切先進科學理論與技術,使之能:望的更窮高極遠,聞的更精密深微,問的更全面徹底,切的更准確迅速,進而為病患及人類「辨證論治」出最佳、高效的防病治病的現代化的方和劑。 人類文明發展是人類認識自然、順應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歷史。在現代,人類對客觀世界(自然)的認識,宏觀上達到了約130億年的時間和約130億光年的空間范圍;微觀上,達到量子場論水平(10−18 米,例如誇克);人類對生命的認識達到分子水平。人類對事物的認識向著認識事物本質的極限趨近。
宇宙的演化孕育出生命、進化出智慧。人類認識宇宙、以及人類衍生和居住的地球、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和運行規律,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它伴隨著在自然選擇下人類自身的進化--優勝劣汰,進而人類對客觀、自然的認識逐步深入。從公元四世紀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提出「地心說」,即認為地球位於宇宙的中心,到公元140年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Ptolemaeus)發表《天文學大成》,在總結前人的細致天文觀測和深入的理論研究基礎上,系統地確定了地心說:地為球形,居於宇宙中心,靜止不動,其它天體繞地球轉動。這一學說從表面上解釋了日、月、星辰每天東升西落,周而復始的自然現象;又符合上帝創造人類的宗教觀,因而流傳時間達1300餘年。
直到15世紀,由地心說推算出的天體位置與實際觀察不符,人們才開始懷疑其正確性。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Copernicus)的《天體運行論》系統地提出了「日心說」,這使天文學觀測結果可以用理論來加以解釋和預測。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說後的近三百年,天文學家們進行了大量的觀測,試圖證明這一點,可始終沒有成功。因為,恆星距地球十分遙遠,其位置變化只有12.5度,當時的觀測儀器和方法無法分辨測定出這樣小的位置變化。
1608年,荷蘭人李波爾賽(Lippershey)發明瞭望遠鏡。翌年,義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里略(Galileo)依據這一消息,親自動手製成了第一架天文望遠鏡,並不斷進行改進;他發現了月球表面有山,發現了太陽黑子,發現了茫茫銀河由數不清楚的恆星所組成。由於天體的無數性和遙遠性,義大利人布魯諾(Bruno)於1584年發表了《論無限性、宇宙和諸世界》一文,提出了宇宙的無限性,並否定了「上帝」的存在。1600年2月,他被天主教會活活燒死在羅馬的鮮花廣場。直到1838年,德國天文學家白塞爾(Bessel)才首次用三角方法測出一顆名為天鵝61的恆星的位置變化,從而最終證實了哥白尼的「日心地動」學說。
1718年英國天文學家哈雷(Halley)通過觀測和分析,首次指出恆星是動的,其運動是由恆星自身的運動和太陽的空間運動兩部分合成的結果。1783年,天文學家郝歇爾(Herschel)通過觀測和分析發現,太陽以大約每秒20千米的速度向織牛星方向運動。因此,徹底動搖了日心說中太陽固定不動的觀念。1785年,郝歇爾利用他所使用的、當時世界上最大的46厘米望遠鏡,經過長期的實際觀測,並經過精心的分析研究建立了第一個「銀河系」模型,這一觀念維持了130年之久。1917年,美國天文學家沙普利(Shapley)通過對銀河系天體的觀測、分析,確認太陽並不位於銀河系的中心。銀河系外的宇宙空間存在著無數個類似的天體系統稱為「河外星系」,暗弱而又模糊的雲霧狀天體--星雲。1923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Hubble)利用當時世界上最大的2.5米天文望遠鏡拍攝了仙女星雲的照片,利用造父變星的光度變化(量天尺)推算出仙女星雲遠遠超出了銀河系范圍,河外星系的存在得以確認。
從1897年物理學家湯坶遜(Thomson)發現電子,人類至今已發現至少有300餘種基本粒子。經過世界上幾代物理學家們的不懈努力,人類對微觀世界理性認識的最大進步是量子力學的建立。它很好地解釋了原子結構、原子光譜的規律性、化學元素的性質、光的吸收及輻射等等現象,特別是當它同狹義相對論結合而建立相對論性量子力學以後,它已經成為微觀世界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的一個基本理論。而量子場論的發展,將進一步完善量子力學對基本粒子運動和相互作用的描述,將為人類揭示和描述出微觀世界的運動規律。
相對論和量子場論是現代最偉大的科學發現之一,愛因斯坦(Einstein)1905年發表狹義相對論,它研究時間、空間和同時性問題,由此推導出著名的質能關系式E = m·c2。廣義相對論研究引力問題,相對論的偉大意義在於它拋棄了「絕對」時間觀以及空間充滿了以態的思想;向經典牛頓建立的自然哲學以及傳統時空觀大膽提出了挑戰。廣義相對論為人類認識宇宙結構的問題提出了新的理論基礎,科學的宇宙研究由此誕生,它把宇宙從形而上學轉變為物理學和天文物理學。1919年,世界科學家無限興奮,因為科學實驗證明:星光確實按照愛因斯坦引力理論的預言發生了偏折。
20世紀「宇宙大爆炸」理論的提出,是人類向認識宇宙起源和發展的進一步求索。這一被科學界逐漸接受的理論,已有至少5項實驗觀測依據:①星系退化:天文觀察發現,遙遠的星系均以很高的速度在彼此退行。②宇宙時標。③宇宙中的氦和氘。④射電星系。⑤微波背景輻射。目前人類能觀測到、分析和推算出的宇宙年齡約130億年;太陽形成於約50億年前;地球形成於約45億年前。
古代中國的星象宇宙觀啟蒙於7000年前,把肉眼所能觀察到的星空描繪為龍、虎二大區域,後又分成若干區域。《史記》「天宮書」中把星空分為東、南、西、北、中五區。隋代以後,星象描繪分為三恆、四象二十八宿。經過逐漸積累、分析、發展把肉眼所能觀察到的2442顆星體描繪成星宮圖,劃分為207星宮。中國古人,就是根據這些知識制定出歷法、四季、節氣,以順應天時、減災辟禍,以圖安康。只是在現代,神舟和嫦娥飛船載人飛天才使中國古人邁向宇宙的夢想變成現實。 伴隨著宇宙、太陽、地球、月球的發生發展,地球上衍生並提供了與生命息息相關的豐富多彩的物質基礎:光、電、水、氣,它們為生命的出現提供了必要條件。
人類對生命起源的科學探索只是在近代才有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1924年,研究生命起源的先驅蘇聯生物學家奧巴林(Opadn)在他的《生命起源》論著中把生命起源分為三個階段:有機物產生、氨基酸、高分子聚合物形成具有新陳代謝機能的蛋白質產生;進一步完善而出現原始生命-具有相當結構、功能復雜的生命單位;並向兩個方向進化發展,分別形成植物界和動物界的源頭。20世紀50年代,美國科學家米勒(Miller)首創用原始大氣模擬實驗合成了11種氨基酸;隨後其他科學家的模擬實驗,至70年代,組成蛋白質20種氨基酸和嘌呤、核糖和脫氧核糖已能通過人工模擬自然條件的方法合成。原始海洋形成的團聚體和高溫陸相起源的微球體,這兩種學說均被認為是生命發生發展過程中的原始細胞模型。1977年,科學家在考察海底火山時發現了形形色色的生命形態。1996年,美國科學家在海底水深2623米處的火山口發現了生命第三分支的原始生物--楊氏產甲烷球菌,認為這種生物可能是原始生命的最早形式。伴隨著地球的形成,歷經各期地質變化,有機物衍生出生命;生命經過約35億年的自然選擇、進化、發展,逐漸進化出單細胞生物、多細胞生物,又進一步分化出組織、器官,形成了現今豐富多彩的生命形式;它繼續發展、向未來走去。 從18世紀初,林耐(Linne)提出「人猿同類」,到1809年拉馬克(Lamarck)發表《動物哲學》提出「由猿變人」的思想;1895年,達爾文(Darwin)發表《物種起源論》,確定了進化論,首次把生物學放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人猿同祖論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又艱難的歷史過程。1863年,郝胥黎(Huxley)發表《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通過比較解剖學的研究,進一步證明和明確提出人猿同祖。達爾文的進化理論,從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觀點出發,認為生物的變異、遺傳和自然選擇作用能導致生物的適應性改變--優勝劣汰。物種起源於突變及物競天擇,人類也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客觀物質世界經過長期演化的結果。進化論科學地論證了人與猿的同祖關系,科學地解釋了物種和人類的起源問題。進化論也在不斷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與中醫養生前言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