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朱丹溪養生學術思想研究

朱丹溪養生學術思想研究

發布時間:2020-08-19 23:01:42

1、傅道彬的學術思想怎麼研究啊?

你把 自私的基因 看完,在看點物理與生物的書,加上自己的思考 你就能明白很多,有的甚至位於哲學之上,當然最好是看看馬克思的哲學。

2、醫學家朱丹溪

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亨,字彥修,義烏(今浙江義烏市)赤岸人。他所居的赤岸村,原名蒲墟村,南朝時改名赤岸村,繼而又改為丹溪村。所以人們尊稱他為「丹溪先生」或「丹溪翁」。朱丹溪倡導滋陰學說,創立丹溪學派,對祖國醫學貢獻卓著,後人將他和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一起,譽為「金元四大醫家」。

成長經歷

童年磨難

朱丹溪祖父名環,父名元,母戚氏。祖父輩均以孝聞名鄉里。朱丹溪的堂曾祖朱杓,精通醫學,著有《衛生普濟方》,重醫德。堂祖父叔麒,宋咸淳進士,晚年從事醫學,醫德十分高尚,他們均對丹溪有一定的影響。

元至元十八年(1281)十一月二十八日,朱丹溪誕生於義烏縣赤岸村。朱丹溪自幼聰敏好學,日記千言。

元貞元年(1295),丹溪父親因病去世。丹溪和兩個弟弟都尚年幼,全家靠戚氏一人支撐。朱丹溪的童年既經歷了艱辛的磨難,又得到了母親的良好的教育與熏陶。

發奮為學

在逆境中成長的朱丹溪,性格豪邁,見義勇為,從「不肯出人下」。元大德四年(1300),朱丹溪年滿20歲,時任義烏雙林鄉蜀山裡里正。他剛正不阿,敢於抗拒官府的苛捐雜稅,因而深得民眾的擁護,連官府都忌他三分。

丹溪30歲時,母親患病,而「眾工束手」,因此他就立志學醫。他刻苦鑽研《素問》等書,「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克服了學習上的種種困難,經過5年的勤奮苦學,既治好了母親的病,也為日後的醫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這時,丹溪已經36歲,他在強烈的求知慾驅使下,到東陽從師許謙,學習理學。過了4年,成為許謙的得意門生。後來他將理學結合於醫學,推動了醫學理論的發展。

延佑元年(1314)八月,恢復科舉制度。丹溪在學習期間,曾參加過兩次科舉考試,但都沒有考中。

科舉失敗並沒有使丹溪灰心,他認為:要使德澤遠播於四方,只有學醫濟人,才是最好的選擇。這時,他的老師許謙,卧病日久,也鼓勵丹溪學醫。於是,朱丹溪決意斷絕仕途,專心從事醫學事業。

有志不在年高,朱丹溪專業從醫的時候,已40歲了。他一心撲在醫學上,學業大有長進。過了兩年,丹溪42歲時,治癒了許謙多年的頑疾。

千里求師

泰定二年(1325),朱丹溪45歲,渡錢塘江,千里迢迢來到吳中(今江蘇蘇州)。後到宛陵(今安徽宣城),上南徐(今江蘇鎮江),輾轉建業(今南京),但始終沒有找到一位適合當老師的人。有人告知,杭州羅知悌醫術高明,學問精湛,他就不顧夏日的炎熱,日夜兼程,匆忙趕到杭州求教。

羅知悌精於醫,得金劉完素之學,為劉完素的二傳弟子,旁參張從正、李東垣兩家,曾以醫侍宋理宗。羅知悌對朱丹溪既有理論的傳授,又有實踐的教誨。使朱丹溪的醫術有了長足的進步。朱丹溪經過長期不斷的實踐,總結出一個重要的論點,即「陰易乏,陽易亢,攻擊宜詳審,正氣須保護」。為創立後來的丹溪學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年半後,羅知悌去世。丹溪安葬了師傅後回到義烏老家。朱丹溪濟世救人,為百姓治病,數年後,「聲譽頓著」。

主要成就及著作—倡導滋陰學說

丹溪著書的態度十分嚴謹,至67歲時,著《格致余論》一書。不久又著《局方發揮》、《本草衍義補遺》、《傷寒論辨》、《外科精要發揮》等,今僅存前三部書。

《格致余論》是丹溪醫論的專著,共收醫論42篇,充分反映丹溪的學術思想,是丹溪的代表作之一。該書以《相火論》、《陽有餘陰不足論》兩篇為中心內容,創立「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論點,強調保護陰氣的得要性,確立「滋陰降火」的治則,為倡導滋陰學說,打下牢固的基礎。其他各篇,側重論述滋陰降火和氣、血、痰、郁的觀點,內容十分豐富,每篇中又多以治驗相對照。

朱丹溪的醫學成就,主要是「相火論」、「陽有餘陰不足論」,並在此基礎上,確立「滋陰降火」的治則,倡導滋陰學說及《局方發揮》一書,對雜病創氣、血、痰、郁的辨證方面。其他,如惡寒非寒、惡熱非熱之論,養老、慈幼、茹淡、節飲食、節情慾等論,大都從養陰出發,均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丹溪學說,不僅在國內影響深遠,而且在15世紀時,由日本人月湖和田代三喜等傳入日本,日本又成立「丹溪學社」,進行研究和推廣。迄今日本沿存「丹溪學社」。

至正十八年(1358)夏,一代醫學宗師朱丹溪與世長辭,終年78歲,葬於義烏東朱之郭頭庵。

明清時期一些學者,對丹溪推崇備至,常遠道前來祭奠。今日之丹溪故里赤岸,丹溪之濱獅子岩頂建有朱丹溪紀念亭,獅子岩麓建有朱丹溪紀念堂。東朱村辟有朱丹溪陵園。赤岸鎮區、義烏城區、金華市區分別有丹溪街、丹溪路之命名。丹溪在人民心目中,正如「雲山蒼蒼,高風不磨,世遠彌聲,仰止者多。」

3、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研究內容是什麼?

同上

4、請簡述醫學家朱丹溪生平

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亨,字彥修,義烏(今浙江義烏市)赤岸人。他所居的赤岸村,原名蒲墟村,南朝時改名赤岸村,繼而又改為丹溪村。所以人們尊稱他為「丹溪先生」或「丹溪翁」。朱丹溪倡導滋陰學說,創立丹溪學派,對祖國醫學貢獻卓著,後人將他和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一起,譽為「金元四大醫家」。
丹溪著書的態度十分嚴謹,至67歲時,著《格致余論》一書。不久又著《局方發揮》、《本草衍義補遺》、《傷寒論辨》、《外科精要發揮》等,今僅存前三部書。

《格致余論》是丹溪醫論的專著,共收醫論42篇,充分反映丹溪的學術思想,是丹溪的代表作之一。該書以《相火論》、《陽有餘陰不足論》兩篇為中心內容,創立「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論點,強調保護陰氣的得要性,確立「滋陰降火」的治則,為倡導滋陰學說,打下牢固的基礎。其他各篇,側重論述滋陰降火和氣、血、痰、郁的觀點,內容十分豐富,每篇中又多以治驗相對照。

朱丹溪的醫學成就,主要是「相火論」、「陽有餘陰不足論」,並在此基礎上,確立「滋陰降火」的治則,倡導滋陰學說及《局方發揮》一書,對雜病創氣、血、痰、郁的辨證方面。其他,如惡寒非寒、惡熱非熱之論,養老、慈幼、茹淡、節飲食、節情慾等論,大都從養陰出發,均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丹溪學說,不僅在國內影響深遠,而且在15世紀時,由日本人月湖和田代三喜等傳入日本,日本又成立「丹溪學社」,進行研究和推廣。迄今日本沿存「丹溪學社」。

至正十八年(1358)夏,一代醫學宗師朱丹溪與世長辭,終年78歲,葬於義烏東朱之郭頭庵。

明清時期一些學者,對丹溪推崇備至,常遠道前來祭奠。今日之丹溪故里赤岸,丹溪之濱獅子岩頂建有朱丹溪紀念亭,獅子岩麓建有朱丹溪紀念堂。東朱村辟有朱丹溪陵園。赤岸鎮區、義烏城區、金華市區分別有丹溪街、丹溪路之命名。丹溪在人民心目中,正如「雲山蒼蒼,高風不磨,世遠彌聲,仰止者多。」

5、在養生學方面儒家有哪些學術思想和觀點?

在養生學方面,儒傢具有代表性的學術思想和觀點,從儒家許多經典中都可以發現。如強調精神調攝方面,《禮記·緇衣》說:「心以體全,亦以體傷」。養心與養形是養生的重要內容,然而精神與形體之間,具有統帥支配作用的是精神。

養生首先要強調精神調攝,而最好的方法是減少物質慾望,即所謂:「養心莫善於寡慾」。人生存在著慾望是正常的,然而只能在社會許可的條件下實現慾望,不可有過分地要求,這就需要遵循「禮」的原則。

注意身體護養也是儒家養生思想的一個方面。合理的安排生活、注意起居有時、勞逸適度、飲食有節等,是護養身體的基本原則。反之,如果不注意這些原則,「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已取之也。夫寢處不適,飲食不節,勞逸過度者,疾共殺之。」這些都是造成身體損害、不善養生的原因,是需要予以注意的。

另外孔子還指出:「居無求安」。意即居住環境和條件不可太安逸了,否則,容易使人變懶,意志消沉,事業荒廢,身體衰弱,對健康不利。他按照四時節令氣候變化調節居處和增減衣被,以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

6、氣功為何人所創???

氣功的起源與發展
氣功究竟起源於何時,至今未見直接的文獻資料,目前是根據幾個間接文獻的互相佐證推測的。據中國最早的史書《尚書》記載:在四千多年前的唐堯時期,中國中原地區曾洪水泛濫成災。《呂氏春秋·古樂篇》就有用有「宣導」作用的「舞」來治療「筋骨瑟縮不達」之疾的記載。《黃帝內經》也有用導引、按蹺來治療骨關節病的記載,到春秋戰國時期已發展成為「導引按蹺」。

1975年在青海樂都地區柳灣三坪台出土的馬家窯時期的文物——浮雕彩陶罐上,是一個練氣功站樁的人形,說明中華氣功至今至少有5000年的歷史。

一、殷周時期的氣功萌芽

殷商時期,我們的祖先創時歷,應用干支紀日法,製造石器、骨器,進而是青銅器。農業生產較前發展,生活和文化較前進步,人們對自然的認識也漸增進。雖然天體運動與神話相伴,周天之說已見端倪,對身體各部分結構已有觀察,對疾病的危害也已有所認識,並具有了一定的醫葯知識。這都為氣功養生法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傳說殷時活了八百歲的彭祖,得益於「常食桂芝,善導引行氣。」(《中國人名大辭典》彭祖)又有一位容成公「自稱黃帝之師,見周穆王,能善補導之事,取精於玄牝,其要穀神不死,守生養精氣者,發白復黑,齒墜更生。」(《雲笈七簽》)說明殷時已有氣功導引養生法的存在。據《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昔陶唐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創編「舞」用以疏通經絡,理氣導滯,以防治郁滯不通之疾,這種「舞」已類似今天的健身氣功。

二、先秦諸子與氣功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時期,道家、儒家、仙家、兵家、法家、雜家、陰陽家相繼出現,形成了歷史上「百家爭鳴」的時代。隨著人們對社會和自然的認識逐步加深,開始積極探索生命的生長壯老規律以及與之相應的衛生保健方法,導引、食氣(服氣)、吐納、行氣之術逐漸為人們所採用,為氣功理論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春秋戰國時期,老子的《道德經》除了是一部經典的哲學著作外,也為探索氣功學的理論奠定了基礎,它把氣功養生的三大要素——調心、調息、調身都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守一法」也出自該書,故《道德經》對後世氣功的發展很有影響。 「守一」的「守」是指「意守」,「一」是指意念集中為「一」。所謂「守一」,即指練功時意念集中於身體的一個點,或一件自然景物,或一件其他事物,也可以說是在眾多的意念中,選擇其中一項,並對此一項意念活動保持較長時間的穩定。

孔子提倡修身(健身),以「守中」類功法傳世。所謂「守中」,即在練功時,意念集中於身體或臟腑,或自然景物之內,不前不後,不左不右,不上不下,恰處天和之中。

《莊子??刻意》中的「吹口句(xu音虛)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則說明了習練氣功的目的只是為了健康長壽而已。

孟子提倡「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強調練氣功要重視道德修養的修身方法,這與當今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新觀念:「一個人在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四個方面皆健康的人才算健康的理念」不謀而合。

宋、尹則把老子的「道」和「氣」統一起來,認為「道在天地之間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遍流萬物而不變」(《心術》)。又進一步提出了精、氣、神的概念,其「氣論」對氣功學的基礎理論有很大影響。

動靜結合的觀點則首見於《呂氏春秋》,呂氏首先指出了「靜」的重要性,「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焉」。接著又指出了「動」的重要性,「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由於靜與動對人體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宜動者靜,宜靜者動也」。呂氏這一思想對後世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

戰國時期還出現了專以養生為務的「神仙家」,其中的突出代表有被後世廣為傳揚的王喬與赤松子,他們對氣功的影響也很大,致使不少功法都冠以二者的名字。

《戰國玉銘》又稱《行氣玉佩銘》、《行氣玉銘》以及《行氣銘》,據專家考證,這是公元前5世紀末至4世紀初一件反映氣功歷史的珍貴文物,也是到迄今為止最早且完整描述氣功鍛煉的實物,在這一中空但未透頂的十二面體玉制飾物上,刻有四十五個銘文,表明在戰國時代氣功功法確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在戰國至漢初成書的第一部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奠定了古老氣功的醫學基礎。《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記載:「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從氣功鍛煉的角度來看,這正是古人對遠古時期人們修煉氣功境界的描述。「呼吸精氣」、 「獨立守神」、「肌肉若一」已有了三調的雛形。《黃帝內經》的醫學理論是一種社會醫學,它所奠基的氣功學,古時稱為「黃老之學」,恰好符合當代的「社會一心理一生物」醫學模式。《素問??上古天真論》雲:「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正是氣功鍛煉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理。《素問??遺篇刺法論》更介紹了氣功治療慢性病的具體方法。後世練功的「入靜」、「氣貫丹田」、「舌抵上齶」、「叩齒吞津」、「玉液還丹」等等,也都由此而來。

先秦時期,社會上已有從事氣功研究的術士、方士。氣功養生術從休息以利於體力恢復的簡單應用,成為有理論、有實踐的預防養生、祛病健身的導引氣功。如楚國盛行導引行氣,著名的方士就有「羨門高豀、上成鬱林、公樂聚榖」(宋玉《高唐賦》)。姜亮夫先生說:「燕齊以求仙方而延年為主,而楚南以養氣而外生死為宗,故燕齊多方士,而楚南多隱逸……而導引行氣,始於楚南。」(《屈原賦校注》)可見戰國後期社會上氣功養生術的普遍流行。《素問》即有「中央者,其地平以濕……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 之論(《異法方宜論》)。

《管子》則謂「故能正能靜,然後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聰明,四肢堅固,可以為精舍」,此乃以穩定形神立法。《荀子??修身篇第二》提出「治氣養心之術,血氣剛強,則乘之以調和」,提倡用中和法調節精神與形體。功法已有動功、靜功等不同,並且收載在諸子的著作里流傳下來。

三、秦漢時期的氣功學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雖然秦朝持續時間不長,但在經濟文化方面做了許多統一的工作,為漢代經濟文化的發展、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秦漢在醫學方面有較大發展,氣功學也因此受到良好的影響。尤其是漢初,統治階級曾一度提倡「黃老」之術,「清靜無為」之風盛行一時。政府休養生息,人民安居樂業,客觀上對氣功的發展是一個促進。即使以後董仲舒提出「尊崇儒術,罷黜百家」,但氣功並未因儒家經學的興盛受到影響,反而在理論認識上有顯著提高。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佛家的一些修持方法,也被人們用來作為攝生養性的手段。至此,中國氣功明顯形成了儒、道、釋三家。

秦漢時期,由於科學文化的發展,論著日多。受先秦諸子的影響,秦漢論著也包羅萬象。其中以生命科學為中心的論著不少,較有代表的如:《呂氏春秋》、《淮南子》、《素書》、《春秋繁露》、《韓詩外傳》、《申鑒》、《老子指歸》、《論衡》、《老子河上公章句》、《太平經》等。除哲學、社會學、心理學、天文、地理、氣候的知識外,有的篇章直接闡發氣功養生的內容,其中尤以《呂氏春秋》對發展氣功整體論的觀點有較大的推動,將天地自然、社會人事、機體生命合為一大系統。後世氣功家觀察自然、社會與機體生命的關系,多以《呂氏春秋》十二紀為指導,足見其影響之深。另外《老子指歸》對「道」的論述,明確提出「道」即是平衡,是事物形成過程中的相對穩定狀態,較先秦諸子所述平衡問題在氣功中的應用更為具體。《淮南子》「言神仙黃白之術,亦二十萬言」。其中淑真、精神、道應、人間等篇所述(部分)內容,可以說是氣功基本理論和實踐功法的具體闡發。還有《太平經》闡述功法之多,也是其他同時著作所少見的。至東漢,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首次應用十二消息卦,說明了氣功氣化學說的數學原理。

秦漢時期,氣功實踐加強,不僅用於預防攝生,也用於治療外感內傷多種疾病。道士、醫師應用其作為防治疾病的方法,有知識之士用以作為養生法,連普通民眾也有應用氣功的記載。在攝生防病方面,社會上已流行各種不同作用的功法。如漢??荀悅的「關息法」,就重在壯陽。有側重養陰的功法,靜而生陰,多從靜功方面入手進行。養陰又多重在精、血、津液等體內物質的獲得上,如長沙出土的青銅鏡銘文:「尚方佳鏡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飢食棗。」「渴飲玉泉」 即是練氣功時吞咽口中分泌出的津液。較多的氣功家,還是提倡應用「和」法。如《呂氏春秋》的「精神安乎形」、「心志欲其和」;劉安的「形神志氣,各盡其宜」;韓嬰的「君子務結心乎一」;董仲舒的「心平和而不失中正」;陸賈的「寧其心而安其性」;徐平的「疏神達思,怡情理性」。尤其是嚴君平對「和」法的論述:「其為化也(『其』指道),變於不變,動於不動;反以生復,復以生反,有以生無,無以生有,反復相因,自然是守。」(《老子指歸??卷三》)是說道在不變中變,不動中動,自身在相對穩定中產生變化的運動。明確闡發了氣功的氣化作用,從理論上對「和」法進行了深入的總結。除說明秦漢時期廣泛應用「和」法之外,還表明秦漢氣功對動靜、復反、有無等辯證關系的認識,已具較高的水平。

值得說明的是,秦漢時期健身氣功的應用已很普遍。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導引圖》上雖僅存44幅圖畫,但導引姿勢復雜多變,運動全身各部,男女老幼都有,都著平民裝束。有的註明了導引作用,並且注意了意識活動要與動作協調,而且已有仿生物的「鷂背」、「龍登」、「熊經」、「鳥伸」,較《莊子》的記載有所發展,顯然是後世「五禽戲」的起源之一。

華佗在氣功學方面的貢獻是創制五禽戲,即虎、鹿、熊、猿、鳥五戲。五禽戲為時間較早、系統全面的健身動功功法之一。《三國志·華佗傳》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頸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我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猨,五曰鳥,亦以除疾,並利蹄足,以當導引。體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體輕便,腹中欲食。」簡要地介紹了五禽戲的由來以及臨床上的應用。說明五禽戲較之春秋二禽戲,較之戰國末西漢初的導引法又有提高。華佗五禽戲的創制,促進了氣功的發展,是其他方法不能相比的。

四、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氣功

晉初(又謂漢末)女氣功學家魏華存的氣功學專著《黃庭內景經》、《黃庭外景經》問世。就基本理論和實踐方法而論,主要應用人天觀、臟象學說研究氣功養生法,說明腦神經及心、肝、脾、肺、腎等五臟。提高了氣功對人體結構及臟腑間聯系的認識,對後世廣有影響。

晉代醫學家、煉丹家葛洪所著的《抱朴子》一書,對推動古代氣功的發展,起了一定作用。他認為導引的作用是「療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氣」,可以延年益壽。

南北朝的陶弘景、陸修靜對氣功的發展也有較大的貢獻。陶弘景著有《養性延命錄》、《真誥》,創制了許多具有實際作用的功法。陸修靜撰有《三洞經書目錄》,為保存南北朝前的氣功文獻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還有北齊??顏之推說的「愛養神明,調護氣息」,論述了氣功在預防醫學中的應用,後世多有效法。

晉以後,各種功法相繼出現。其中有以練氣為主的「命功」,如魏華存的「出日入月呼吸存法」和陶弘景的「六字服氣法」:「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口四,皆出氣也。」(《養性延命錄》)有調神,協調精神為主的「性功」,如魏華存的「思一法」,用以穩定腦神,其實就是補腦安神的性功。梁劉勰的「理神法」,實際上也是調節精神、穩定情緒的安神法,即所謂「靜則養神」。臨床還用於治療神形失調引起的各種內傷疾病,有調身、運動形體的「導引」。將「導引」用來預防攝生,祛邪療疾。如晉許遜所創的「補肝三勢」、「補脾三勢」、「補心臟三勢」、「補肺臟三勢」、「補腎臟三勢」,用於治療五臟疾病。方法簡明易行,有實效,至今仍用於實踐,即是經後人改動而更名為「立式八段錦」的原型。兩晉南北朝的氣功較秦漢時期又有新的發展,除有以上的功法外, 還有按摩、咽津等多種輔助功法。如陶弘景的以活動形體,動搖肢節,強壯身體,增進健康的「導引按摩法」等。

五、隋唐時期氣功的應用

隋朝時期的氣功繼承了兩晉南北朝的氣功成就,氣功被廣泛應用於醫療實踐。《諸病源候論》所載導引法二百六十餘式,用於健身,治內、外、婦科等疾病。在《周易參同契》的基礎上,繼承許遜之說,當時,多稱氣功養生法為「內丹術」,習練氣功叫「修丹」或「煉丹」。隋以後至唐,內丹之術曾興盛一時。也有外丹與內丹混用的情況,致使服食外丹而斃命(外丹多為鉛汞等有毒成分做成)者亦不少見。

唐代孫思邈躬身實踐,其學術思想兼融醫、道、佛於一家,著有《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所創「調氣法」、「導引法」簡明易學,較適合老年患者需要。王玄覽著《玄珠錄》論述氣功狀態下的特殊生理功能作用。司馬承禎著《修真秘旨》、《坐忘論》、《服氣精義論》、《天隱子》等書,應用氣功健身攝生預防,延年卻老。還有,鍾離權認為氣功養生法是持身之大道;呂洞賓主張習練氣功應以補陽為法;王泰用氣功養生法防治老年病;施肩吾著《養生辨疑訣》認為「學道可以長生」,還著《鍾呂傳道記》,闡發氣功的各個方面,為氣功的防治應用做出了有益的貢獻,等等。連文學家白居易也作《求玄珠賦》和《動靜交相養賦》,闡述氣功的動靜作用,對後世很有影響。

六、宋元時期的氣功發展

宋元時期氣功的發展,儒道釋醫各家都有一定貢獻。理論上集三家(道、儒及釋)之長融為一體。實踐方面用以治療各種神形失調性疾病,尤以健身、防治老年病見長。

基本理論方面,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應用太極、八卦知識,說明整體與局部、動與靜之間的辯證關系,對氣功認識動靜之間的變化是一大促進。以後,朱熹繼承其說,興理學的研究,有「主靜」、「德性」、「存心」諸說,客觀上促進了氣功基本理論的發展,並應用理論指導實踐。

宋元時期道家氣功著述較多,雖雜有宗教意識,但為繼承前人經驗保留了豐富資料。張君房輯的《雲笈七簽》,是道藏輯要,被後世譽為小道藏,除宗教教義、教規的論述外,較多的是氣功著述。張伯端的《悟真篇》提倡悟性,是宋代很有影響的氣功專著,與《老子河上公章句》、《周易參同契》、《黃庭經》並列為道家四大經典。陳泥丸的《大道歌》論述氣功養生延年,曾慥的《至遊子》認為氣功健身「能通道化,虛明則通」,白玉贍講氣功有「萬法歸一」、「精神與氣常保全」之論。

宋元諸醫家重視氣功養生法的研究,也應用氣功健身及提高道德修養,防治七情內傷引起的疾病。《太平聖惠方》既有理論闡發,又有功法說明。《聖濟總錄》提出 「治神」的主張,主張應用導引、服氣等法,「保其泰和,合彼太和」。《蘇沈良方》提倡習練「調氣法」,並認為要取得成功,「惟長久不廢」,持之以恆。《養老奉親書》應用「六字氣訣」,防治老年病,為後世廣泛採用。

金元諸醫家,也應用氣功健身,並多有發揮。劉完素說 「飲食者調其形,起居者調其神」,李東垣認為「夜半收心,靜坐片時」可「升發元氣」,朱丹溪主張「調息養神」。金元時道家研究氣功養生法也很活躍。王重陽著《重陽全真集》、《重陽教化集》、《立教十五論》,對氣功及養生多有發揮。馬丹陽著《神光燦》、《洞玄金玉集》也同論氣功。譚處瑞著《元珠歌》、《落魄歌》對氣功也多有益之論。丘處機著《攝生消息論》、《大丹直指》可以說是氣功養生學專著。但是,金元道家著述,與隋、唐、宋時的道家著述一樣,有不切實際之處,閱讀研究時,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七、明清時期氣功的發展

明清時期,氣功健身強體應用較盛,儒、釋、道各家都有專論。著述有蘭茂所著的《性天風月通玄記》,提倡人與自然相應。李時珍著《奇經八脈考》,說明經絡是習練氣功時氣血運行的通道。其他醫家的論著里,多有闡發氣功養生的專篇。如徐春圃在《古今醫統》里說:「攝生之要,莫大乎存想。」他還介紹了多種動功功法,防治疾病。龔廷賢也在《壽世保元》中介紹了氣功養生的具體做法:「每子午卯酉時,於靜室中,厚褥鋪於榻上,盤腳趺坐,瞑目不視,以綿塞耳,心絕念慮,以意隨呼,一往一來,上下於心腎之間,勿急勿徐,任其自然。坐一柱香,覺得口鼻之氣不粗,漸漸和柔。又一柱香後,覺得口鼻之氣,似無出入,然後緩緩伸足開目,去耳塞,下榻數步,偃卧榻上,少睡片刻起來,啜粥半碗,不可作勞惱怒,以損靜功」。《普濟方》沿《聖濟總錄》之道,也引錄氣功養生法作為健身強體、防治疾病的方法。李士材著《刪補頤生微論》並附修攝法二十五條,可以說是二十五個氣功功法。《醫門法律》有「和暢性情」之論,實際是應用氣功調節精神。李梴提倡導引健身,有開關法、起髀法、開郁法,用以調理血脈,疏通關節,強壯身體,祛邪治病。更為突出的是龔居中應用氣功,治療「咳嗽齁喘,肺病勞瘵」。清陳士鐸有先春養陽法,先夏養陰法,先秋養陰法,先冬養陽法,與自然一一相應,調節身體各部之陰陽。沈金鰲在《雜病源流犀燭》中錄有「運功規法」,並在內科雜病證治(葯)之後附氣功療法。還有醫家用以治五官疾病,用之廣泛,不勝枚舉。

八、近現代氣功的發展

近現代氣功的發展分為兩個階段:自1840年鴉片戰爭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近百年中,由於各種原因氣功發展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1949年以後,在新中國黨和政府的關心下,氣功得到了較大發展。

7、朱丹溪是誰啊?

古代名醫朱丹溪 ↓ 朱震亨,字彥修,晚年被人稱作 丹溪翁 。元代婺州義烏人(今屬浙江),生於公元-1358年,享年77歲。是中國醫學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 朱震亨,天資聰慧,性情豪爽,好學不倦。6歲時即可日誦千言,閱讀一遍就能知曉書中的大意,世人有「神童」之稱。當震亨到了15歲的時候,他父親病逝了,這樣震亨一家在家族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家境的衰落,使震亨一家的生活變得艱辛起來。26歲時,他終於幾經周折來到臨近東陽縣的八華山,結識了當時宋代理學大師朱熹的四代弟子許謙,拜在其門下學習程、朱理學,日後師生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37歲和44歲時,朱震亨曾兩次參加鄉試都未能上榜,因此他領悟到,像他這樣敢於主張正義,違抗官府意志的人,即便才學再高,也不會受到統治者的青睞,由此他下決心做一個醫生,為民眾解除疾苦,從此震亨走上了以醫為業的道路。 震亨初學醫時,主要是自學古典醫籍,如《素問》、《太平惠民和濟局方》等,但憂於缺乏明師的指點,對古典醫籍的領會不深、不透,在使用古方時效果往往不佳,於是他決定外出走訪,尋求高師。49歲時,拜杭州名醫羅知悌為師。 1377年,羅知悌因年高體弱,患病久治不愈病逝了,朱震亨悲痛萬分,因羅知悌無一後人,所有一切後事均由他操辦。 震亨在48歲後,由於熟讀《內經》,精研劉河間、張子和、李東垣的學說,又隨高師羅知悌深造,成了一代名醫。他不但醫術精深,而且醫德高尚,公元1358年,一代名醫朱震亨端坐在書桌前,手持狼毫,含笑而去。終年77歲。家人將他的衣櫃打開,大櫥小櫥裝滿了書稿,這就是他留給後人的無價之寶。 朱震亨一生為後人留下了一大批重要的醫學著作和診療經驗,其中《格致余論》、《本草衍義補遺》、《丹溪心法》、《醫學發明》、《脈訣指掌》、《賓士薈萃》、《語法機要》、《丹溪醫要》、《脈因證治》等書,是其代表作。這些著作,為我們後人研究朱震亨的學術思想提供了寶貴的有價值的史料。 朱震亨門人很多,如戴元禮、王履等,這對明清醫學的發展,影響很深,是金元學派其他大家所不能比擬的。
麻煩採納,謝謝!

8、朱丹溪生平有什麼代表作?

朱丹溪善於使用一些稀奇的方法為人治病,而且一生為後人留下了一大批重要的醫學著作和診療經驗,其中《格致余論》、《本草衍義補遺》、《丹溪心法》、《醫學發明》、《脈訣指掌》、《賓士薈萃》、《語法機要》、《丹溪醫要》、《脈因證治》等書,是其代表作。

這些著作,為我們後人研究朱丹溪的學術思想提供了寶貴的有價值的史料。朱丹溪門人很多,如戴元禮、王履等,這對明清時期醫學的發展,影響很深,是金元時期學派其他大家所不能比擬的。

9、名醫朱丹溪的傳說有哪些?

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亨,字彥修,義烏赤岸人。因居所臨丹溪,後人尊稱「丹溪翁」。
金元四大醫家之一,與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被譽為中華十大名醫。
他力倡「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從而創立了著名的滋陰學說,成為中醫學上養陰派的代表人物,著有《格致余論》、《局方發揮》、《金匱鉤玄》、《本草衍義補遺》等醫學著作。
朱丹溪將紅曲的功效和紅曲酒的釀造方法總結歸納於《本草衍義補遺》,並於公元1327年始創丹溪紅曲酒。
中華十大名醫
朱丹溪先習程朱理學,後改醫道,在研習《素問》、《難經》等經典著作的基礎上,訪求名醫,受業於劉完素的再傳第子羅知悌,成為融諸家之長為一體的一代名醫。朱震亨以三家所論,於瀉火、攻邪、補中益氣諸法之外,尚嫌未備滋陰大法。朱丹溪醫術高明,臨證治療效如桴鼓,多有服葯即愈不必復診之例,故時人又譽之為「朱一貼」、「朱半仙」。朱丹溪弟子眾多,方書廣傳,是元代最著名的醫學家,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滋陰派創始人
滋陰派,中國醫學學派分支之一,由朱丹溪所創。朱丹溪的滋陰派學說創造性地闡明了相火的常變規律,認為相火有「生生不息」功能,「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而相火妄動,即屬邪火,能煎熬真陰,從而得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結論。治療上倡導「滋陰降火」,後人稱其為「滋陰派」。
丹溪紅曲酒鼻祖
史料記載,丹溪紅曲酒由朱丹溪於1327年始創。
紅曲的淵源,可以追溯的到1000多年前。但直到元代,朱丹溪老先生把紅曲的功效和紅曲酒的釀造方法加以歸納和總結,一一記載到《本草衍義補遺》之中,從此,丹溪紅曲和丹溪紅曲酒才得以誕生和流傳,紅曲養生價值也得以升華。230年之後,李時珍根據朱丹溪的《本草衍義補遺》,才將紅曲功效記載到《本草綱目》之中。
丹溪紅曲酒自朱丹溪創立以來,後經其後人恪守祖訓,22代傳承,至今已有692年歷史。

與朱丹溪養生學術思想研究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