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淺析中國古代之精神養生法

淺析中國古代之精神養生法

發布時間:2020-08-16 19:16:06

1、有哪些行之有效的精神養生方法?

回歸大自然,與大自然相處,晚上找個高的地方去看星星,或看大海

2、如何理解和應用精神養生法

精神養生法,是指通過凈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動清除貪欲,改變自己的不良性格,糾正錯誤的認知過程,調節情緒,使自己的心態平和、樂觀、開朗、豁達,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精神養生法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心理衛生保健法。 傳統養生學強調「形神統一」的理論。所謂的「形」即形體,指人的機體而言,而「神」則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之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包括全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外露徵象。狹義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

形神統一,是指形體與精神相統一。形是神的物質基礎,神是形的生命表現,只有形神統一,才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中醫學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能夠統帥人體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並提出「形神相因」的理論,認為人體生理功能與精神活動是密切相關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響臟腑陰陽氣血的功能活動。一個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開朗,對人生充滿樂觀情緒,就會陰陽平和,氣血通暢,五臟六腑協調,機體自然會處於健康狀態。反之,不良的精神狀態,可以直接影響到人體的臟腑功能,使得臟腑的功能失調,氣血運行阻滯,抗病能力下降,正氣虛弱,而易於導致各種疾病。

現代醫學的研究也證實心理因素對機體的健康有明顯影響,心胸豁達,性格樂觀開朗的人則神經內分泌調節系統處於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處於正常狀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免疫功能下降,其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偏高。如性格急躁的A型行為的人群比性格平靜的B型人群的患高血壓和冠心病的發病率高2~3倍,死亡率高7倍;情緒抑鬱還能夠引起人體免疫功能明顯下降,從而易患感染性疾病及腫瘤等。所以,精神養生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
(1)少私寡慾,是指對自己的「私心」和「貪欲」要進行自我剋制並清除。 (2)知足常樂,是指對自己所處的生活與工作環境要有充分的滿足感。 (3)心胸豁達,是指性格開朗,心胸坦盪,氣量大 (4)「多行善事」,是指多做些助人為樂的好事,從中體驗到幸福感和滿足感

3、結合自身情況制定你自己的精神養生方法

心情不好的時候,先要抄尋找一個發泄的方式,像我就去玩游戲PK去,
等心情平靜下來了,思考襲下心情不好的原因,來減輕心理壓
力,不要讓神經一直保持百在緊張或鬆弛的狀態。
心情好的時候,適當去運動下度,和朋友家人親友一起分享,讓精神上得到一定的鼓勵
養生,要靠自己長期的問堅持,就像瑜伽,練了一段日子沒有什麼變化,十幾年下來,就有或多或少答與眾不同。

4、古代的中國精神和當代中國精神的理解

中華民族在悠久的發展歷史中,積淀和形成了自己獨特而偉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現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居安思危、樂天知足、崇尚禮儀等等特徵。中華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於「和合」二字。

(1) 和合的字源和理念

「和」、「合」二字均見於甲骨文和金文。和合,就詞義本身而言,「和」,指和諧、和平、祥和;「合」是結合、合作、融合。「和合」是實現「和諧」的途徑,「和諧」是「和合」的理想實現,也是人類古往今來孜孜以求的自然、社會、人際、身心、文明中諸多元素之間的理想關系狀態。

中國傳統文化中貴和持中的和諧意識,表現於兩個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二是「中庸」,指人際關系,即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和諧。「天人和一」旨在承認人與自然的統一性、反對將它們割裂開來。「中庸」則強調對待事物關系要把握一個度,以避免對立和沖突。提倡「貴和」、「持中」的和諧意識,有利於處理現代社會各種矛盾,以保持社會的穩定。

在中國,以廣泛深厚的和合文化為基礎的追求社會和諧的思想源遠流長。老子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 子》第四十二章),認為道蘊涵陰陽兩個相反方面,萬物都包含著陰陽,陰陽相互作用而構成和。這是宇宙萬物的本質以及天地萬物生存的基礎。《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把和作為處事、行禮的最高境界。其他人如墨子、管子、荀子等先秦諸子也多有關於「和」或「和合」的論述。「和合」概念在先秦時期基本形成。隨著「和合」概念的形成,中國的原創文化也經過「百家爭鳴」,逐漸「和合」形成儒、道兩大顯學,並且在兩漢之際「和合」地接納了由印度原創的崇尚「因緣和合」「圓融無礙」的佛教文化。因緣和合論成為佛教的重要理論,在歷史上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從此,「和合」概念被中國傳統文化的儒道佛所通用,並成為其概括本身宗旨的核心概念,同時也被其他文化流派的思想家普遍接受並廣泛運用。西漢董仲舒為適應「大一統」杜會發展的需要,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實則以儒家思想為本位,兼取道、法、陰陽五行說等各家思想,主張把禮治與法治相結合,明顯受到燕齊文化的影響。

錢穆先生說:中國人常抱著一個天人合一的大理想,覺得外面一切異樣的新鮮的所見所值,都可融會協調,和凝為一。這是中國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一個特性:文化中發生沖突,只是一時之變,要求調和,乃是萬世之常。認為西方文化似乎沖突性更大,而中國文化則調和力量更強,中國文化 的偉大之處,乃在最能調和,使沖突之各方兼容並包,共存並處,相互調濟。西方人好分,是近他的性之所欲,中國人好合,亦是近他的性之所欲。注重和合,是中國文化乃至中國人的特性。

(2)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國人處理自然界和精神界關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徵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從自然規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則與自然規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諧調。在古代中國人看來,自然過程、歷史過程、人生過程、思維過程在本質上是同一的。這一思想特徵貫穿了「天人合一」觀念源起與演變的基本過程,貫穿於古代的哲學、科學和藝術中。

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認為宇宙間有四大,人居其一,人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從一個側面確立了人與天的相互關聯。莊子提倡「與天為一」,《莊子•達生》雲:「棄事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夫形全精復,與天為一」。拋棄世事,忘懷生命,使形體健全,精神飽滿,從而達到與天合為一體的自然無為境界。《周易•文言》明確提出:「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時,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凶吉,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的順應自然的「與天地合德」的思想。漢代董仲舒甚至以「人副天數」的觀念為基礎建立起天人感應的讖緯神學體系。《春秋繁露•陰陽義》即雲:「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在宋代理學中,「天人合一」思想更趨成熟、精緻、完善。張載直接提出「天人合一」命題;《正蒙•誠明》雲:「儒者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可以成聖」。

中國醫學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則提出「天人相應」的命題,強調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與天地如一。天人同構,人體的小宇宙與天地的大宇宙相對應。書中列舉了諸如「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等等 。

在美學上,和諧化詩意關聯的「天人合一」思想,深刻浸漬了中國古代審美境界論,使得古代中國人特別強調人生境界與審美境界的合一。其次,「和合」文化中和諧化辯證法的普遍運用,使得中國美學智慧特別注意以對應性、相融性、辯證性、和諧性來理解和處理一系列審美范疇的展開與構架。有人指出,縱觀中國古代美學基本特徵(如強調真善統一、情理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有限與無限的統一、認知與直覺的統一等)和中國古代審美理想(如儒家對「和」、道家對「妙」、佛禪對「圓」的追求),無不是「和合」文化在審美層面的詩性展開和邏輯延伸。這表明,中國詩性智慧和審美意識與「和合」文化有著一種特殊的親和性和關聯性。「和合」文化,是中國古代詩性智慧之根。

(3)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和合文化」在為人處世方面的具體准則,它在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視作一種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標。

「中庸」最早見於《論語》。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他的「五美」之說實際上也是講中庸:「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論語•堯曰》)

何謂「中庸」?據宋儒說,不偏不倚謂之中,恆常不易為之庸。儒家文化的這種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國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國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維與行為方式,處事作風和人格境界。面對現實人生很多具體的兩極選擇,人們試圖有效地在對立的兩極之間找到了一個均衡的支點,並使對立雙方歸於統一。在生活實踐中,守中、不走極端,成為古代中國人固守的人生信條。在今日的語境下,「中庸」就是要正確把握度並協調好各種關系,以益於社會的和諧穩定持續進步。中庸之道的真諦在於:堅守中正,尋求適度,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

協和萬邦是和合文化的又一實踐。「以和為貴」、「親仁善鄰」、「協和萬邦」這是中華民族與世界各國人民友好相處的傳統道德基礎。從中國先秦時期老子主張大國理應謙下(「大者宜為下」、「大國者下流」),到西漢董仲舒主張「洽四國」,唐代高祖李淵主張對周邊鄰國行「宏仁恕之道」,等等。和睦相處,消弭戰禍,「化干戈為玉帛」始終是中華民族的美好願望和實踐目標。在這種和合的文化下,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極少對外用兵。

和而不同是和合思想的一個特徵。所謂「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指不同事物之間的搭配、融合、平衡達到最為圓滿程度的一種狀態。例如音樂,五音的高低疾緩臻於完美,就稱為和;又如飲食,五味的多寡濃淡搭配得宜,也稱為和;又如身體,陰陽之氣平衡飽滿,也稱為和;又如德行,處事不剛不柔曰和,為古代五德之一。可見此種和的境界有三個特點。

第一,它是一種至善的狀態;第二,它是由不同事物之間構成的一種完美的關系;第三,這多種事物在和合的關系中保持著原有的個性,而不必舍棄個性,一刀切成一堆齊刷刷的火柴棍兒。和而不同,「和」異於「同」之處,就在於它保留了其中每一種事物的個別屬性。

5、簡要說明中國古代辯證法的精神本質與現實意義?簡答題

下面是我在網上找的關於辯證法的官方解釋,但是我還是比較喜歡用自己的話來解釋給你聽,如果你看了之後覺得有異議,就繼續往下看。

古代辯證法的核心就是討論精神和物質的優先性,而精神本質包含兩個方面,五行八卦和風水學說,這就是古代人一直爭論並且發揚光大的精神本質。說到底,還是對現實世界的不了解,還有對未知事物的猜測和恐懼。

現實意義是「沒有現實意義」,呵呵 ,為什麼這么說呢?古人的古代辯證法對今天的人來說,確實沒有現實意義,因為他們所掌握的和要求的東西,都不是我們現在科學所能容忍的,因為科學早就已經把以前的迷信知識全部推翻了。但是作為一種文化而非理論思想的話,那就有很好的意義,因為這個精神本質早就了中國古代的歷史和文化文明,中醫中葯,等等都是。

其實,古代辯證法作為一個學派學說,貫穿了中國古代,也造就了一個時代的文化,如果沒有科技進步的話,這個辯證法還會是今天人的思維構架。

以下是摘抄部分

辨證法一詞在古希臘哲學中主要與論辯術與演講術有關。為何會這樣呢?論辯與演講都得講一個「理」字,一方面是推理,如歸納、演繹之類,另一方面是正反觀點的辯論,由於認識的角度不同,就會形成相反的認識,正由於立足點的相反性,兩個相反觀點無疑都是正確的,於是有了「爭」。對方往往通過帶籠子的手段想法子改變對方的立足點,即認識背景,那另一方的觀點也就不成立了,故與論辯術相關。形式邏輯講的就是一點論,它得出的真理是立足一點認識的真理,不包括相反背景下的相反觀點。但在相反背景的認識下的相反觀點同樣可以通過歸納得出,通過演繹進行指導。表面上二者是相沖突的,方法上卻是相同的,即以共同點為基礎。但他們似乎沒有從相反背景上進行深入挖掘,於是,辨證法後來就消失了。
康德將辨證法視為「超經驗的本體世界」,是「形而上」的反映,他的「本體」實際講的就是基本的共同點,因為現實中的事物是以個性形式出現的,是經驗的現實世界。他的自相矛盾的「二律背反」就屬於帶普遍性的規律總結,而普遍性必然要以普遍的共同點為基礎。當然,他只從個別現象來認識,沒有認識到共同點的價值,並沒有從普遍性上建構。至於他的所謂「二律背反」,只看到了立足人這個中心的矛盾性,如同不知道是工作還是休息一樣,將自然意識化,沒有看到這種矛盾才構成了兩個相反的背景,沒有看到,真正的矛盾只有人類才存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因為人類存在著運動的隨意性,決定了意識的隨意性。康德認為,辨證法是「幻相」的,為什麼會有這種稱謂?他主要是缺乏動態認識,缺乏對整體的把握,他僅僅從局部分析這種整體性,好像我看到了電腦的一面,另一面並沒有看到,另一面就屬於「幻相」。其實,「幻相」應該是正反認識的總結。
黑格爾看來,「形而上」是純粹的抽象思維,沒有將現實世界結合在一起,而辨證法是將超經驗的本體與現實相結合的,故他認為,形而上學不符合相反法則的綜合運用,即所謂的「合題」。正因為這樣,黑格爾於是將辨證法與形而上學對立起來。這種觀點,表面上似乎是正確的,其實是對辨證法認識膚淺,他沒有想到,超經驗的形而上學就是一種推理過程,就包括正反認識,是建立在對現實生活中最基本的共同點的歸納上,並沒有離開現實,不過,它不是個性形式的「現實」,而是歸納出共同點的「現實」。辨證法本身就屬於思維的方法,形而上學也是思維的高級形式,辨證法只是在內容上比「形而上」更寬泛一些。
黑格爾將分析的方法視為「知性」方法,辨證法屬於理性方法,是最高層次的方法,認為「知性」只有在辨證法的統領下才有意義。而他的辨證法是以「正—反—合」的形式出現的,是「分」基礎上的「合」,有了「合」的統領,「分」才有意義。但他沒有得出「合—正—反」的相反公式,認為只有「合」才是辨證法。這無疑是一種新的片面理解,違背了辨證法的相反性原則。「正—反—合」與「合—正—反」屬於相反的兩種認識,它們各自的認識背景都不同:「正—反—合」屬於以現實為依據的質而上、形而上的歸納,如同兩個球隊組成一場球賽;「合—正—反」是質而上、形而上指導下的認識理論,這個「合」體現為規則、原則、規律,如同球賽規則對雙方球隊都有約束作用一樣。黑格爾的「正—反—合」同孔子的「仁」的理論是相呼應的,強調了彼此兼顧。至於馬克思的學說,他又從黑格爾的超經驗的形而上學走向另一個極端,認為黑格爾的理論是「倒立」著的,要將它「倒過來」,是存在決定意識,尚屬於片面認識。
什麼是「質而上」?它是「形而上」的相反認識形式,「形而上」以內外的共性認識為基礎,「質而上」以內外的個性認識為基礎。「形而上」就是對基本「形」的理論升華;「質而上」是對個性事物規律的升華,個性包括質能、性質、要素等,「質而上」既包含對某一事物的本質總結,也包含對某一事物規律的認識。它解決科學研究中的具體問題,如原理、定律、公式等。哲學不研究「質而上」,因為它屬於個別規律,不具備普遍性,但包含在相反的認識中。思維規律(認識方法)是帶普遍性的,還有最基本的數理也是帶普遍性的,屬於形而上研究的領域。認識方法之所以同思維規律劃等號,一方面說明思維是以認識為基礎的,它不是人類的想當然,另一方面說明認識一切事物都離不開思維規律。由此可見,哲學研究並不能涵蓋一切對立關系,必須以基本共同點為條件,不包括「質而上」的認識,用「唯物」來認識哲學是將哲學科學化的表現。對基本共同點的認識,前人有了邏輯中的同一性規律,但認識還沒有深入,只認識到彼此之間的聯系性,缺乏對普遍共同的深入探究,更沒有認識到它是形而上的重要內涵。
從上面的簡單分析可以看出,西方概念中的辨證法與相反性觀點有關,黑格爾之前強調「分」,從黑格爾起,注重「合」。可見,西方辨證法包括相反性的分合兩種形式,而這種分合的認識,本身就包含著對立的相反性,故列寧有時將辨證法視為對立的學問。但構成這種相反性的關鍵是什麼,為什麼自相矛盾不成立,兩個相反的觀點為什麼可以「合」,西方的哲學研究似乎沒有進入這個層次,盡管在自然科學的研究中已經充分體現了辨證法思想。
中國古代沒有辨證法一詞,也沒有哲學一詞,但周易和干支理論中的辨證法已經得到合理的運用,就如同西方的科技已經合理的運用了辨證法一樣。在這里,我只想從最簡單的認識開始。首先,它表現在普遍共同點的歸納上,即對動態「二」和靜態「三」的歸納,「二」就是所謂陰陽之說,「三」就是卦的三爻理論和一季分三月的認識。其次,表現在相同與相反的兩類認識,相同性中包括兩種形式——認識的同一與融合,相反性中也包括兩種形式——認識的對抗與認識的排斥。周易中這四個方面的運用,我已經在以往的文章中涉及過,這里僅僅談談這些理論在干支理論中的運用。對干支理論的認識,現在基本上是否定了,視為迷信,關鍵是認識膚淺。當然,現在的所謂子平算命術以及占卦術確實屬於迷信,但我們不能因為後人糊里糊塗的去生發,就將這門學說一棍子打死。在干支理論中,認識的同一性表現在相同認識背景下運行方向的一致上;靜態認識中,方向也是一致的,即寅卯辰為東,巳午未為南之類,屬於地支與風水地理結合的理論。融合分為天干與地支兩種形式:地支如卯戌成合,寅亥成合,它們以方向的相反性為依據;天干如甲己成合,乙庚成合,它們以方向的相同性為依據。對抗認識表現為靜態的地支認識上,即子午相對抗,丑未相對抗......,屬於認識相悖的關系,也是認識正與反的關系;排斥是干支結合的動態認識,十二辰與十二次的相反運行,體現的就是彼此的排斥關系,它與正負數起於0是相同的。對抗立足局部的地支靜態認識,排斥立足整體干支的動態認識。這還是較為淺顯的理論,還有牽制關系更未為復雜,如三位一體的牽制關系,一分為三的劃分關系,還有八卦與干支的牽制關系,風水地理與八卦的牽制關系,由此構成一個紛繁復雜的網路。在現代科學中,生物學中的雄雌構成的交配,其實就屬於變化的六合形式,因為每一個體就是「三」。只有相互聯系,才能構成繁衍系統。
干支、周易與風水理論是三位一體的理論,干支從動態認識,它與天體運行密切相關,風水從靜態認識,注重地形、地貌的分析,周易八卦從能量傳達的「神」認識,注重主觀與客觀的呼應,注重「神」得氣(這就得明卦理)。由此構成外在的三個因素,也是一個相對整體因素。這個因素又以最基本的相同點為基礎,它們與局部最基本的共同點完全吻合。正由於存在這種同一性,故整體始終以抽象的形式影響、制約著局部,這種影響本質上與演繹推理是相同的。這里僅僅是簡單的作一介紹。總之,你若不懂這些理論,就無法理解中國古代辨證法在應用中的體現,就只能毫無理由地自貶為「樸素辨證法」,十足的自我嘲弄。
在中國古代的理論體系中,非常注重由明暗組成的陰陽,而陰陽是不同背景下對同一對象的認識,且這種相反性又是以普遍的共同點為基礎的,其中包括了兩個「同」:對象相同,認識方法相同,即以普遍的共性為基礎。這種認識就是西方哲學中所說的對立。但它們沒有將這種認識數字化,沒有將這種認識拓展開來,從立體的靜態、相反認識點的動態和能量上做文章,對普遍性的數字認識(如十進制之類)無法從思辨的角度分析,以至於很多高深的理論只能建立在假設上,這才是真正的「樸素辨證法」。或者說,西方的科學研究與哲學研究是兩碼事,盡管科學研究中已經用到了哲學思辨,但並沒有將其哲學化。他們的體制建構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他們解決了同號相乘得正、異號相乘得負的相反性認識問題,卻只想到純粹的私有制,沒有想到私的相對性,故他們的公務員就只強調服務、協調,沒有想到相反的另一面,這是完全違背相反法則的。
我們說到的明暗,實際是一種橫向認識,即正反問題,而停留在橫向的認識上顯然還不符合相反法則,橫與縱同樣組成相反性。什麼是縱向認識呢?所謂縱向認識,就是整體與局部的認識——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由此構成不同的縱向層次。由於縱橫是兩種相反的認識,必然存在相反的背景。
橫向是從普遍共同點認識的,縱向就應該從彼此的共同點認識。這在干支理論中是體現了的。它表現在某一天干與某一地支在同一宮中,找用神要以該宮的天干為依據,再根據該宮天乾的六合位天幹得出所匹配的地支。還表現在卦象與地形的呼應上,如用神得乾卦,又處於吉利位置,地形就得找視野開闊、山脈雄偉的地方。還表現在數理的共同認識上,為什麼表演藝術與「五」數有關?唐朝張果將其視為遷移宮。遷移就是變動,而表演藝術就在於模仿別人,也是變化萬千的。在生物學中,注重地質與氣候,什麼樣的土壤、地形和氣候條件,就產生什麼樣的植物乃至動物形式,強調的都是外在原因,而干支、周易和風水地理正是從外在原因認識的。當然,它是結合了內在的,如自身出生的時空和整個大環境運行的起點時空。二者所不同的是,植物的外部影響所形成的彼此的共同點與干支理論所形成的彼此共同點不同。按相反性原理,還存在局部決定整體的觀點,即改變局部的「形」,就能改變整體的「氣」(屬於神的外在形式)。故風水先生總用一些方法來化解欠缺的地方,如栽樹,填土。雖然原理是這樣,但這些人並不懂得卦理,人們去相信這些人,不過是純粹的迷信而已。
橫向是從表層認識的,縱向就從內在認識。這個「內在」指什麼,這是值得研究的。中國古代重視先祖的「風水」,是否屬於內在的表現形式?重視宅邸氣象也是否屬於同樣的道理?但我還得再次申明,現在所謂「風水」,有嚴重的迷信成分,但我們不能因此而一鍋端,來一個徹底否定。一切學術研究,總存在一個不斷否定,不斷完善的過程,既然基本的思路是合理的,就得來一個去偽存真的篩選,就得不斷的創新,建立一個科學的體系。這是從整體到局部的思維反映,若從局部到整體的思維認識,同樣存在抽象性,平時說,樹木形成森林,森林屬於集合名詞,它是抽象的,是局部的具象構成整體的抽象。前者是從影響關系認識的,後者是從結構關系分析的。
說來說去,到底什麼是辨證法呢?根據前面的分析,我們是否可以將它定義為:辨證法是以普遍存在的共同點(包括共同對象和共同的基礎)為條件,以背景相反帶來認識相反為核心內容,以基本數字為構架,以研究普遍性思維方法為目標的認識論。在自然科學研究中,西方人客觀上不自覺地運用到了辨證法,是高智慧的反映,但在哲學中的辨證法,卻缺乏最基本的數字構架,缺乏從「形」上找共同點,尚屬於「樸素辨證法」哲學。
辨證法的深入研究盡管對自然科學研究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人類利用假設的方式,解決了很多理論問題,因此,更多的不是在於自然科學,而在於解決社會科學中的理論問題。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用假設的方式來碰運氣,所承擔的風險實在太大,畢竟不像做實驗那麼簡單,哲學的理論指導在社科中更具意義。這就需要我們找到一條正確的思路,從生活現象中領悟原理,從對立上進行思維擴展。
我國研究辨證法、應用辨證法已經有六十多年,由於理論受本本影響,無法發展這里理論,更無法揭示其本質,在實踐過程中,至今還是存在違背辨證法的現象。就拿理論界來說,本來,作為一個大國,中央重視理論創新,尤其是新原理的創新,是完全必要的。加強高品位的核心理論刊物建設就是理論創新的重要手段,不僅讓有能力的學者有發表文章的空間,而且要適當增加稿酬,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步,自然要捨得投入;連這一點錢都不想花,就免談什麼學術。至於一般性的學術刊物,它們主要對理論起推界作用,讀者群較大,可以採取獎勵的措施進行補償。這就是重點和非重點的認識。可現實不是這樣,國家的核心期刊的經費要撰稿人出,還談什麼創新,又有誰願意去創新?是不是自己的錢多了,要花錢買個名聲?根據社會現象分析,花錢出書、發表文章的,一是職稱的需要,二是圖名聲需要,三是有巨大的讀者市場。圖職稱的,不過是東拼西湊的玩意,毫無「提高」可言,圖名聲的,也不是腳踏實地的學者,大多為嘩眾取寵者。這類文章,你自然可以讓他們出錢。但作為核心期刊,就另當別論了,你得對他的勞動有所回報,不能將人家辛苦的勞動視為叫花子的飯碗,一錢不值。否則,還有誰願意創新理論,除非是傻大哈。而這些認識就是分別對待、相反對待的辨證法。可現實並非這樣,這是有事實可證的。由中國國際教育學會主辦的《中國教育發展研究》,掛名在「org」的政府網站「中國現代教育發展網」,那應該是政府主持的理論刊物(當然不能怪政府,這是部門的問題,具體來說,是國際教育學會的成員問題),且稱之為「教育類國際核心學術期刊」。該刊物主動來信向我索稿,出於禮貌,我就教育創新理念寫了一篇論文,並告知他們,我無意發表。我認為,目前的形式還不能允許我這種「創新」,他們接受不了,故連地名都沒有署。可是,過了十來天,就收到了他們正式郵寄來的函件,說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決定發表。後面附上交納出版費1051元。在他們看來,我們這些人都是佛教徒中的居士,既替寺廟做事,又支付寺廟飯費。可在我看來,既出勞動又出錢,肥了編輯的腰包,羞澀了自己的袋囊,這比阿Q還要傻,傻到了極點! 這樣的「核心期刊」還能「核」到哪去?不過是掛羊頭賣狗肉而已。這樣的學術環境談創新,也不外是這樣的結果——一個「掛」字。而這,正是人家的辨證法——將一切刊物市場化,一切為了賺錢。
話又說回來,政府負責核心期刊的經營也沒有必要。此一時,彼一時也。新的理論,無非是要人家知曉,揣摩,應用,真正*寫稿子賺錢的,那就無學術可言了。現在的信息發布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要來得快,是因為有了網路這個媒介。有理論的創新,完全可以通過網路發布出去。國家也可以將經費用在網路建設上,對有學術價值的文章,每半年可以整理一次,匯編成冊,加大稿酬。現在的所謂「核心期刊」和普通的學術期刊,乾脆讓其走進市場,讓那些需要撈職稱的,出名的,有一個發表空間。至於各研究機構的論文,有很多內容屬於保密性質的,也可以每半年出版一次,用不著搞什麼期刊。大專院校也是一樣,整理編輯專刊,有利於減少經費投入,保證質量。
以上不過是東拉西扯而已。

6、簡述中國古代養生學之中和的含義

養生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來它源遠流長,亘綿數千年。我國醫學(源中醫)對養生保健的研究由來已久,從兩千百多年前的《黃帝內經》開始,歷代有度眾多的醫家、佛家、道家對養生之道作過詳細而深刻的發掘和知論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統的中醫道養生理論。

7、中國古代關於關於精神和靈性修養的學問屬於哪種知識體系?

關於精神,中國古代的儒,法,墨,道的學說及詩歌,散文,小說,戲曲均體現了中國精神。至於靈性修養,專指中國傳統道教,以及傳入中國的佛教體現了靈性修養。有時中國文人也講修養。

與淺析中國古代之精神養生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