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朋友圈的養生帖有幾條靠譜的
一半一半吧,好多信息為了吸引眼球都故意誇大其來詞,無中自生有,有些乾脆是常識性錯誤。最好不要看,容易誤導人。
比如我朋友圈有百賣蜂蜜的朋友,為了銷售宣傳時誇大蜂蜜作用,最後幾乎快要度包治百病了:感冒喝蜂蜜好、早晨喝蜂蜜怎樣、知失眠喝蜂蜜怎樣、這個病可以喝蜂蜜輔助治、那個病喝蜂蜜有道療效、、、、、
2、朋友圈裡哪些養生知識,是常見的謠言?
你朋友圈裡轉的這些內容是謠言、不可信!
謠言一:大蒜油炸變紅是地溝油
談地溝油色變是一普遍的社會現象。之前熱傳了一個鑒別油是地溝油與否的方法:大蒜油炸變紅是地溝油。這個方法吸引了諸多人的眼球,群眾紛紛效法,發現大蒜在某些油中的確會變紅,便對此深信不疑。
這個方法真的靠譜嗎?答案是不!第一,此種鑒別方法的原理是大蒜遇黃麴黴素會變色,而在科研資料庫里並沒有大蒜遇黃麴黴素變色的說法,可信度很低。第二,黃麴黴素是地溝通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質,但地溝油中不一定會含有黃麴黴素,也可能是其他物質。第一點就可以直接把這個謠言推翻了,假如第一點成立,第二點也不成立。如此這般,這個謠言不攻自破了!
謠言二:蝦和維生素C同吃會砷中毒
網路流傳一名太晚女孩無緣無故七竅流血暴斃,有解釋稱:問題在於她在吃了大量的蝦後,又服用了維生素C,蝦中含有砷,在維生素C的條件下發生化學反應,導致砷中毒。人的正常膳食中,每餐都含有相當劑量的蝦和維生素C,蝦和維生素C同食可導致砷中毒?實在無法令人信服!然而就是有人對此誠惶誠恐。
首先,從蝦所含有的砷來看,即使是吃進去後全部吸收,並與維生素C起反應,都不足以達到砒霜純品的口服致死量,不可能引起急性砷中毒。其次,維生素C是一種強氧化劑,在酸性環境下比較穩定,胃中的消化主要是物理過程,食材中的砷和維生素C不太可能在胃中起反應。所以,安安心心地吃番茄炒大蝦吧!
謠言三:榴槤不能和牛奶一起吃
又是一則流傳的消息:中國遊客吃榴槤後喝牛奶,致咖啡因中毒、血壓飆升,引發心臟病猝死,而且據說泰國還有明確的規定,食用大量榴槤後,8個小時之內不能飲用奶類食品。事實果真如此?
從營養學的角度來說,榴槤和咖啡都不存在咖啡因這種物質,這個怎麼都說不通吧?還有我們平時很愛的甜品:榴槤蛋糕、榴槤冰淇淋都是混合鮮奶、煉乳與榴槤製作而成的,不也是該吃吃該喝喝!
謠言四:蘑菇富集重金屬不能吃
有一個「博士」稱:蘑菇不能多吃,因為蘑菇富集重金屬的能力特別強,幾乎所有的重金屬,都富集在蘑菇中,但人體卻沒有排出重金屬的機制,時間長了,這些重金屬就會在腎小管內聚集,嚴重時甚至會引起腎小管的壞死。
好像說的也很有道理?別被忽悠了!一些蘑菇能富集重金屬是客觀事實,而富集的程度主要取決於土壤的污染程度,蘑菇的富集重金屬是蘑菇對不良生長環境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重金屬並不是蘑菇生長的必須養分,對蘑菇也沒有促進作用,所以在種植中也不會有人為添加。綜上,正常渠道采購的蘑菇可正常食用無需擔心,但從膳食均衡的角度出發,還是建議每天控制一定的量食用。
謠言五:用微波爐加熱食物會致癌
微波、輻射這樣的詞總能引起許多人的恐慌,關於微波爐傳說也就往往得到格外關注。在這個聞癌色變的年代,「微波爐加熱產生致癌物」更是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復中成為廣泛接受的「信念」。
那麼微波爐到底會不會致癌呢?微波是一種電磁波,跟可見光本質上是同樣的東西,它們的差別只在於頻率的不同。微波的頻率比電波高,比紅外線和可見光低,電波和可見光不會致癌,自然也就不難理解頻率介於它們之間的微波也不會致癌。
3、為什麼朋友圈的養生學不可靠
這個問題顯然是一桿打死一船人了。過於片面了。
有些可靠,有些不可靠。有些適合這個人群,有些適合另一個人群。
關鍵要明確,自己要什麼?自己的評判標準是什麼。
4、微信朋友圈有個給人看病的中國中醫科學院張立是真的嗎
中國中醫科學院的人會再微信上給人看病嗎?那裡面都是權威認證的專家怎麼可能會在微信上給人看病,所以肯定是假的!
5、那些爸媽朋友圈裡的養生文章,真的靠譜嗎?
是不靠譜的,我們應該告訴父母不要相信。
現在的微信朋友圈都已經被一些騙子刷屏了,如今微信朋友圈什麼最多?有報告顯示,排名靠前的謠言。主題是:健康養生、疾病,其中以養生食品安全等死亡焦慮為主題的謠言佔55%。一刷朋友圈,養生謠言鋪天蓋地,在這些養生理論指導下,我們活得小心翼翼,誠惶誠恐,卻依然該脫發的脫發,該早衰的早衰。說到底,還是偽科學養生惹的禍。偽科學主要是指一切宣稱科學、或描述方式看起來像科學,但實際上並不符合科學方法基本要求的知識,缺乏支持證據的所謂理論和假設,在朋友圈中,養生偽科學主要指廣泛傳播的關於養生健康的偽科學。
這些東西都是假的,都是為了賺那些老年人的錢而弄出來的,因為老年人現在最想要的就是健康。而這養生偽科學爆款文其實並不是什麼新鮮玩意,在互聯網興起之前,他們誕生在三流情感雜志,報紙中縫廣告以及午夜FM,他們跟進互聯網熱潮,高舉互聯網+旗幟,抱緊微信大腿兒,搖身一變,成為父母朋友圈裡絕對的權威。養生偽科學的內容來自於國外替代醫學信息借鑒和國內健康相關研究信息的部分抓取和放大。
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些有科學依據的文章的斷章取義,他們只會用對自己有利的一部分。准備好了文章來源後,大數據造假上場,各大自媒體進行內容輸出之外,還有很多醫葯公司會請寫手,門檻並不高,在各平台搜索養生文章徵稿可以發現不少養生科普類徵稿的群組。我短期瀏覽了家人朋友饋贈的大量癌症偽科學文章,三觀盡毀,最終總結出了偽科學文章的幾大特點,可以讓大家即使看不懂文章內容,也能輕松識別絕大多數偽科學文章。
6、如何正確看待朋友圈養生
點擊你想屏蔽的朋知友的頭像,進入他的朋友圈主頁。再點擊一下他的頭像,進入個人介紹頁面。在右上角有個道豎著的內3個點,點擊一下,下面有個「設置朋友圈許可權」的選項,點擊一下,把「不看他的朋容友圈」選項打開,搞定。
7、朋友圈中靠譜的「養生秘籍」有多少
這個很難說吧
現在的朋友圈裡面
什麼樣的東西都會有
不一定都是可靠的吧
自己多長個心眼就好
8、朋友圈的"醫生"是否靠譜?
不靠譜!很多騙子!
通過微信給病人看病賣葯
近日,多位市民反映稱,自己朋友圈裡多了一批「微信醫生」,僅通過微信聊天就可以看病、開葯,治療范圍涉及靜脈曲張、脫發等多類疾病。與此同時,有正規醫院醫生發現自己的照片被「微信醫生」盜用。北京青年報記者調查發現,「微信醫生」是否具備職業資格難以證明。專家表示,遠程看病不現實。市衛計委建議稱,「微信醫生」監管困難,建議不要相信。
盜用醫生照片網上開診治病
最近,就職於北京市和睦家醫院皮膚科的袁醫生遇到了一件讓她十分氣憤的事情,自己的照片被他人盜用了。對方將袁醫生身穿白大褂的照片設為微信頭像後,打著專治「靜脈曲張」的旗號,在網上為患者看病、開葯。
袁醫生介紹說,不久前有患者向自己反映稱,一個名為「中醫除靜脈曲張」的微信賬號疑似打著袁醫生的名號為大家看病診治。袁醫生添加該微信號後發現,對方所使用的頭像恰好是自己在醫院拍攝的身穿白大褂的工作照,此前曾被自己用作微博頭像。一番交涉後,對方答應撤掉袁醫生的照片,但卻遲遲沒有行動,後來還索性將袁醫生拉入黑名單中。
今年1月,北青報記者添加了該賬號作為好友,發現對方仍使用袁珊醫生的照片作為頭像。好友申請通過後,對方很快詢問說,「是否需要治療靜脈曲張」,並要求告知性別、年齡、發現時間以及發病部位照片等信息。北青報記者將一張網路圖片發給對方後,對方回復稱「患者」已經是「重度凸起」了,已發生「靜脈膜受損引起血液逆流」現象,想要治好,就需要從他那裡配置一個療程45天,總價為995元的外用泡腳的中葯粉,作用是「修復受損的靜脈瓣膜,改善微循環,讓血液正常流向心臟,恢復正常」。
該「醫生」自稱是一名經驗豐富的中醫,有執業醫師執照,經他手診治的患者大多會在使用「葯粉」治療一療程之後見效甚至恢復。
盜用正規醫生照片被揭穿
遠程看「百病」身份難核實
隨後,北青報記者向這名「醫生」表示,希望可以帶家中患者去其坐診的醫院現場拜訪。該「醫生」提供了一個位於安徽省合肥市亳州路的地址,並回復稱,「不是大醫院,就是小診所,沒名字」。北青報記者查詢發現,這名「醫生」所給地址是一個有多家商鋪登記的二層白樓,地圖中並未顯示這個地址上有任何診所或葯店存在。
曾接受過「微信醫生」治療的小吳介紹說,自己曾經在網友推薦後添加了一位自稱能治療脫發的中醫,這名「醫生」告訴小吳,只要用他配製的葯洗頭就能治療脫發,所用葯物都是由「名貴中葯」配成,效果很好。但是小吳使用了三個多月也未見成效,之後小吳便不再相信這名「醫生」,終止了「治療」。小吳告訴北青報記者,准備放棄治療前,他曾經對這名「醫生」的身份產生質疑,詢問過這名醫生的名字和就職單位,結果這名「醫生」只向小吳透露了他的姓氏和一個模糊的就職地址。
北青報記者搜索發現,類似的「微信醫生」並不在少數,除了靜脈曲張、脫發等,還涉及男科、月經不調、整容等多個領域。此前曾有媒體報道稱,大學生王某通過微信結識一名整容醫生,對方主動提供「上門服務」,在賓館為小王做了雙眼皮手術,後手術失敗,小王發現自己被醫生拉入黑名單。
北青報記者調查發現,部分「微信醫生」的微信號開頭都是同一組英文字母,北青報記者隨機對500個以該字母組開頭的微信號碼進行統計,發現,其中約100個微信賬號與「微信醫生」有關。
專家:遠程看病不現實
北京中醫葯大學東直門醫院針灸科副主任醫師張章表示,現在雖然有很多手機APP、微信、微博等軟體、網站會跟正規的醫生簽約,但是,大多在提供這種線上醫療咨詢服務的網站上,醫生也只是給患者提供健康咨詢,答疑解惑,而不是真的「看診」。如果在線上咨詢時,醫生覺得患者所描述的情況存在患病的可能,那麼,醫生會建議患者到醫院去就診,而不是在線診治、開葯。而且,取得醫生執業資格證的醫生,是不允許在非注冊地外的地方對他人進行診療、開葯的。
張章醫師介紹說,真正的醫生,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都不存在像「微信醫生」所說的那樣,只通過照片和患者的描述就能給患者看病、做診斷的可能,「這種遠程看病的方式是不現實的,別說開葯,看病都不行。」
衛計委:「微信醫生」不可信
北京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工作人員告訴北青報記者,所有注冊執業醫生必須有執業地點,而這些「微信醫生」的身份是很難通過簡單的微信聊天來確認是否是真的醫生,還是根本沒有執業資格的「醫生」。
衛計委的工作人員表示,「微信醫生」的行醫監管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有些「微信醫生」根本不會透露所在地的地址,甚至乾脆沒有坐診地。而衛生監督部門只能在知道具體地址的情況下才能進行干預。患者或患者家屬如果發現了有問題的「微信醫生」,可以向衛計委和相關部門進行舉報,舉報後衛計委和相關部門會核實是否存在非法行醫或者其他問題。如在與「微信醫生」交談時發現,「微信醫生」在診療、宣傳時有誇大行為時,可以向工商部門反映。對於已經在這類「微信醫生」處購買過葯品,並發現上當受騙,可以向當地公安部門報警。
衛計委工作人員建議,不要相信「微信醫生」,正規的醫生不會通過微信給病人看病開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