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意拳怎樣練?
練形意拳是很苦的。
我是正統的民間習武者,從不參加什麼比賽。但是記得從小師傅教我練形意的時候首先就讓你擺出俯卧撐的姿勢不要動,看你能堅持多久。
堅持5分鍾:沒有功力的人打你是傷不到你的。
堅持10分鍾:如果功力不深的人也傷不到你。
15分鍾:你就真正練成鐵布衫了
首先通過5分鍾這關,再練以上人們說的套路練下去。
我也是每天堅持,好幾個月才能勉強撐過5分鍾
我認為形意拳是最狠毒的中華武術。現在一個人要是功力一般的,只要靠近我適當距離,我保證在零點幾秒讓你殘廢。當然,習武者武德第一,你可以打人或者殺人,但是你打一個殺一個你會牽涉很多人。你的一舉一動都能讓人致殘,肯定要賠償的,所以不到萬不得已是絕對不會擺架的
2、請問形意拳養生嗎?
中國武術似乎都有養生的功效!
從狹義上說,形意zd絕是內家拳,內外兼修,絕對是可以養生的!
橫向內比較其他武術流派或拳種,形意拳的養生效果也是非常優良的!有人統計過,形意拳師的平均壽命容都在80以上.這也從歷史的角度上說明了形意拳的養生價值非常好!
3、形意拳的練習方法
初練形意拳,當忌「三害」。三害不明足以傷身,明了自能得到其中的精華。三害是什麼呢?是拙力、努氣、挺胸提腹。若用拙力,四肢百骸血脈不能流通,筋絡不能舒暢,全身發拘,手腳不能和順,身體為拙力所滯,滯於何處,何處成疾病。如果努氣,氣太剛盛。容易折肺。肺為滯氣所排擠,易生滿悶、肺炸諸症。若挺胸提腹,則氣逆上行,終不能下歸於丹田,兩足似浮萍無根。心君不和,即萬法亦不能至中之地步。所以練習時應謹忌三害,用以力活氣順,虛心實腹。如此長久練習就可以收到健體防身的效果。
二、練習形意拳六合
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為外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為內三合。內外如一,謂之六合。右手與左足相合,左手與右足相合。右肘與左膝相合,左肘與右膝相合,以及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與步合,心與眼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脾合,腎與骨合。總而言之,一動無不動,一合無不合,五行百骸全在其中。
三、練習形意拳注意事項
初學形意拳,要像剛進學校的學生一樣,先識上、下、來、去、日、月、天、地等字,然後再學詞,進而造句、做文章……逐步提高。練習形意拳分初段、中段、高段等。開始要求單個動作練習,然後再分段練習,最後全段練習。在練習中,對手、眼、法、步的要求,必須勢勢用心,一一改正。姿勢正確了,再習動作敏捷,然後進一步講求怎樣用力得勁,以及御敵制敵的方法。學習形意拳,不能時作時止,要注意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持之以恆。
練習形意拳與對敵實戰有別。練習時,必須按照拳勢進行相升相剋練習,一步不可走亂,而對敵實戰時,必須隨機應變。技擊家常言上虛下實,前虛後實,虛就是哄的意思。對方受到我哄,盡力招架,我就在他舊力已盡,新力未出之際,乘隙而入,必可得手。
短見長,不用忙。如敵人手持丈把長的器械來襲我,我若得乘虛而入,一進步,就可以使對方的凶鋒閃到我的身後,因此,用形意拳之術更重要的是意定神閑,出其不意。
在練習之前,不能大飢、太飽、胡思、忿恕。如果飢餓就沒有力氣,飽食容易傷脾胃,胡思亂想容易傷腦,忿恕則氣暴而不易行氣。在練習中不能隨便談笑、唾誕、大、小便。如果談笑,精神分散而不能專心至致。唾涎則口乾舌燥,炎火上升。大小便則易氣泄力散。練習後,不要急於飲食、坐卧,要散步。常言說得好「練後百步,才能到老不進葯鋪。
四、形意拳練習方法
在練習中可以採用剛柔交替的方法。每組動作可以分為兩段練習,第一段宜柔和徐緩,以舒展筋骨,誘導氣力為主。第二段剛猛迅速,頻發內勁,以實戰為主。也可以採用柔和、剛猛、平和三段練習法。前段自然和順,緩而柔,寬而博。中間縱橫往來如黃河一瀉千里。後段平和委婉如流水那樣輕快,如行雲一般。使動作迅速協調,所以武術家稱形意拳為「龍頭,上打、下打、左打、右打、打打、不打。似游龍、如飛鳳,千變萬化,無窮無盡。
五、專練與久練
習拳術者,壯體為常,勝人為暫。無論何種拳、刀、劍、槍之拳戈術,都可以練習以勝人,人也可以用此術勝己。所以在練習中要專練,不求繁多。沒有純熟的技藝,是不能勝敵的,必須經酷霜,冒嚴雪,熟而後用。形意拳中應敵的單勢較多,所以是練習應敵的捷徑、正則。
深無止境,廣無涯邊。練習拳者應虛心求教,努力深造才能勝敵。千萬不能有輕易忽視之心。在師傅的傳授下,第一,三之病不可有。第二,五行拳要多練。身體要中正,心中要虛空,氣呼吸要自然,形勢要和順。若是誠意練習,一日不和順,明日再練,一月不和順,下月再練。不是形勢不熟練,而是體內中氣沒有改變。務要有恆,才能有較高的造詣。
4、形意拳是內家拳有養生鍛煉身體效果吧?我怕師傅教的不好或自己練的不好,會不會練出內傷。
內傷應該不至於.
但若練得不得當會造成傷害。
比如站樁,站不好就會傷到膝蓋。類似這類的問題。
5、怎麼練習形意拳? 練習的步驟和方法是?形意拳健身嗎?
形意拳的基礎在三才樁,通常被稱之為「三體式」。三體式是基礎中的基礎。
形意拳稱站樁為築基功,築基功是形意拳萬法之源,萬變之本。有口頭禪曰:「樁功是個寶,得它才是好。」想學好形意拳,就要牢牢的打好樁功這個基礎。有了堅實的樁功基礎,所習練的形意拳才能剛實迅猛,內外六合,達到「不動如五嶽,動如狡兔」。反之,沒有牢固的樁功基礎,學到的形意拳套路再多,下的功夫再深,也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
形意拳築基三體式又叫「三才式」,即天地人三才;也是樁功和形意拳所有變化的開始,所謂「萬變不離三體式」就是這個道理。
形意母拳是形意五行拳
劈、崩、鑽、炮、橫,五拳之名稱也。劈拳之形似斧,性屬金,崩拳之形似箭,性屬木;鑽拳之形似錐,性屬水;炮拳之形似炮,性屬火;橫拳之形似梁,性屬土。由相生之理論,故橫拳能生劈拳、劈拳能生鑽拳,鑽拳能生崩拳,崩拳能生炮拳,炮拳能生橫拳。如萬物之生放土,故橫拳能生各拳。由相剋之理論,故劈拳能克崩拳,崩拳能克橫拳,橫拳能克鑽拳,鑽拳能克炮拳,炮拳能克劈拳也。
再高級一點的就是十二形了
形意十二形是以拳擬為十二種動物的生活形態和搏鬥的特長而組成的形意傳統套路。它包括龍、虎、猴、馬,鼉,雞,燕,鷂,蛇,鳥台,鷹,熊。較五形拳練習,又增加了許多手法、身法、腿法和步法,形象豐富、勁力全面,是提高身體素質、改變人的精神氣質,進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又鍛煉和掌握多種勁力,搞攻防實戰能力。
6、形意拳練法
練頭
頭為全身之主,人的一切行為無不受頭腦的指揮。頭為六陽之首,五官百骸,頭為總領,所以,在演練形意拳的各種套路時,必須做到頭要上頂、頸項要直、下頦要微收,以利領起全身,上下協調一致,使呼吸自然,任督二脈暢通,氣沉丹田。這樣既利於手臂的自然發力,還可以利於保護喉部,以防不測。不僅如此,頭在總領手法、步法、身法變化的同時,還可以有效地保護面部的五官。拳譜上講:「五行真如五道關(這里的五行指眼、鼻、舌、耳、人中),無人把守自遮攔,蔽住五行克他人,
形意拳
形意拳
四兩可以撥千斤」。由此可知頭在拳理拳法中的重要地位。下面再來研究頭部五官在拳理拳法中的作用與地位。
眼,拳譜上有:「眼有監察之明」與「眼觀六路」之說。無論平時演練,還是與人交手,雙目要全神貫注,緊盯攻擊目標,做到無人似有人,攻防意識逼真,久而久之,可使雙目炯炯有神,不怒神自威,敏銳如猴鷹。特別是與人交手時,必須注意對方的眼,預察機宜,手腳未動眼先行。拳譜上有「眼無神,拳無魂」之論,充分說明了眼睛在練功和交手中的地位。車永宏宗師把「猴相」列為「四象」之一,取意猴子的目光敏銳,這是對形意拳拳理拳法的重大發展和完善。
耳,有「耳聽八方」之論。我國的中醫理論以為耳通腎,腎氣充盈則聽覺靈敏,遇敵必先覺,尤其是夜間,耳可聞風而趨避。歷代武林高手都非常注重聽覺的修煉,所以,平時演練要養成悉心用耳,凝神靜聽的好習慣,日久天長,可使聽覺靈敏。
口中有舌,口舌一家,無論行功演練,還是靜坐養神,口要自然閉合,以利呼吸。舌要頂住上齶,以利津液生出,隨時下咽,以防口乾舌燥,更利於接通任脈,使周身氣血運行暢通,所以拳譜上有「舌有鵲橋」之說。
練身
人之身軀,以腰為主宰,無論進退轉側,吞吐化泄,側身調膀,均由腰來協調。身法,身軀變化之法。車氏形意拳拳理拳法中對身法的要求是:看正似斜,看斜似正,不俯不仰,不偏不倚,身之一動,腹實含胸,腰活背圓,提肛斂臀,尾閭中正。身法,有十二法要,即縱橫、高低、進退、反側、吞吐、趨避,這十二法皆有其具體的含義和要求:縱則放其勢,其勇如猛虎;橫則裹其力,開拓無阻攔;高則揚其身,九天摘星辰;低則俯其身,刁拿顯其能;進則乘其隙,出招不留情;退則領其氣,回轉伏斂身;反則顧其後,後面變前迎;側則要調膀,左右皆顧及;吞則身未退,胸腹向里含;吐則身向擁;單雙手推擊;趨左也避右,避實擊虛隙。此身法十二法之要義,凡學練形意拳者,不可不知,拳譜講:「上法以手為妙,進法以足為奇,而總以身法為要」。「機關在眼,變通在心(即腦),而把握其要者則在身。身進則四肢不令而行,身退則百骸莫不冥然而逝」,由此可見身法在演練和與人較技時的重要性。
練手
手有撥轉之能,兩手打遍全身,其為攻防之本,故譜有「手如刀槍」之說。在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就手而論,有單手、雙手、出手、拎手、起手、截手、顧手,此為「手之七法」。何謂單手:「起前手如鷂子入林,束身束翅而起,推後手如燕子取水,望上一翻,藏身而落,此單手之法也」。何謂雙手,譜曰:「兩手交互並起並落,起如舉鼎,落如分磚,此雙手之法也」。「當胸直出者,謂之出手。筋梢發,起而未落者,謂之拎手。筋梢發,有起有落,屈而非屈,直而非直者,謂之起手。順起順落,參以拎搓者,謂之截手。筋梢不發,起而未落者,謂之顧手。此手之七法,不可不知」。無論平時演練,還是與人交手,要求肩垂肘墜,腕塌手靈,兩臂似屈非屈,似直非直,這樣可保持兩臂的伸縮彈力,利於變換手法。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心口),出洞入洞緊隨心;手高不過頭,肘高不過口;一手攻擊,一手顧破,擰裹而發,包裹嚴密;手之一發,打有目標,招不虛發;手之一回,肘護兩肋,手護心前,各歸其所,手起撩陰,拳從心出,起如猛虎撲食,落如鷹抓獵物;肩催肘、肘催手,力達筋梢如鋼鉤。
練步
步,即步法,也就是腿腳上的功夫。步為一身之根基和運動之樞紐。拳
形意拳
形意拳
諺講:心是統帥(心即大腦),眼是先行,腿是戰馬,手是兵刃,無論攻防進退,全憑腿腳之力。譜曰:「腳去手不去為無主,手去腳不去為無根」。「身為主宰,而形之於步」。足見步法的重要。
車永宏宗師所傳形意拳的步法有:半馬步、立馬步、立叉步、寸步、墊步、虛步、箭穿步、踐步、迂迴步、盤根步等多種步法。這些步法有一個共同的要求,即進步要低,退步要高。進步時,以前帶後,以後促前,行如槐蟲;退步時,以後帶前,以前促後,前後相隨。出入磨脛,快而敏捷,謹防敵手從中門而入。前後兩腳,有虛有實,可起可落,可進可退;進中有退,退中有進,以退為進,可守可攻,虛實變化需見機而作。落步時,要做到胯塌、襠圓、膝扣,腳趾抓地,猶如大樹生根,上下束身如一,防護嚴密,下盤穩固。拳譜上講得好:「學拳先學步,看拳先看步,步不穩則拳亂,步不快而拳慢,步不合則拳散」。「機關在眼,變通在心(大腦),應變在手,而千變萬化不至於窘迫者則為步」。
練梢
在車氏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稱人體的血、肉、筋、骨之末端為梢,總稱為「四梢」。發為血梢,舌為肉梢,甲為筋梢,牙為骨梢。四梢用力,人可變其常態。常言道,怒發沖冠,虎須倒豎,是指人在極端憤怒下的外在表現,而在拳理拳法中更講究心一顫而四梢齊,內勁出。毛孔的開合,可使血液循環暢通而力量充實,舌頂上齶,可使津液生盈而不氣浮,不口乾;手指腳趾扣,可使氣注於筋而四腳有力,齒叩可使精神貫骨,而身堅力發。所以在行功時,要做到發欲沖冠、舌欲催齒、甲欲透骨、牙欲斷筋,有推山倒海之力,有吞狼咽虎之勢,四梢齊一,氣聚力實,下盤穩固,勇猛外宣,使敵膽寒。四梢之重要,由此可知。
練精
精,指人體內維持生命的高級物質——精液。我國的中醫理論和歷代武林高手都認為:「精、氣、神為人之三寶。精為生氣之源,氣為養神之所,神乃生命之主宰。精足則氣足,氣足則神充,神充則陽剛外溢;若精枯則氣竭,氣竭則神無,神無則命休。可見人生有精則生,無精則死,充分說明了精對維持生命的重要作用。精,難生易耗,明知是寶而珍惜鍛煉者極少。故車氏歷代先師諄諄告誡門人:「要節欲,以保精養精」。形意古譜上講「精養實根氣養神,元陽不走得其真,丹田養就長命寶,萬兩黃金不與人」。要練形意真功,必須節制性慾,若性慾無度,必造成精元氣虛,身體衰弱,抵抗力下降,易發疾病,這就失去了「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的基本條件,欲達上乘功夫則可望而不可及。
練意
意,即人的大腦之思維過程。拳譜上講:「心(指大腦)所發為之意,意之所向為之拳」。大腦是神經系統的中樞,指揮人的一切活動,習武也不例外。意在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的作用可分為三個方面:
1.意動身隨。無論是演練套路,還是與人較技,一舉一動,都是以意領先。攻防進退,吞吐趨避,動作規范,凡一舉一動,都在意識指導下進行。
2.以意領氣。形意拳的拳理拳法要求內三合與外三合,動作與呼吸相配合,一呼一吸,一出一入,形隨意轉,以意領氣。意到、氣到、手到、足到,方顯功夫為妙。
3.以意顯形。形意拳的一大特色就是象形取意。如劈拳有似斧劈物之意,崩拳似箭有射物之意,虎形有猛虎撲食之勇,蛇形似草上飛,有撥草之能等等,無論何種技法,都是在意的指導下來完成的。通過意的活動,可以增強對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刺激,進一步強化大腦的思維反應功能,從而大大有益於身心健康。
練氣
氣,乃生命之本,人活一口氣,有氣則存,無氣則亡。氣是力的源泉,無氣則無力。氣可分為內氣和外氣,練形意真功講究養氣和練氣。所謂養氣,即指在意念的指導下,將全身之氣凝聚於丹田,長期養氣,可使元氣充盈,精神旺盛。所謂練氣,是指在意念的導引之下,氣從丹田出,通於四梢,達於全身,凝於兩肋,沖於腦頂,上下鼓盪,左右開合,勁力充足,而後發為絕技。所謂內氣,是指人體內的肺腑之氣和經絡之氣。所謂外氣,是指呼吸之氣。只有外氣不斷地供給與補充,才能使內氣不斷地運行與發揮,即我們常講的吐故納新,如此循環往復,以至無窮,才能發揮人體之潛能,強身健體,益壽延年。形意拳以呼吸為功,運行為效,以內氣的運行來帶動外氣的變化,即意之所向,氣即隨之;氣一動而力即趨之。逆腹式呼吸為形意拳的引功運氣之法,輕松平靜為行氣之本,小周天運氣法為進入高層次的階梯。起勢扎步時呼吸,使氣通於周身;動作時呼吸,使氣力相合。進則呼,退則吸,開則呼合則吸,呼氣由丹田而吐,吸氣歸丹田所納,內氣外氣,循環往復,源源不斷,氣運周身,力達四肢,內外相合,功夫可達上乘之境。
練力
人體之力有內力和外力之分,力之源乃氣,拳譜上講:「內氣中和自生氣,形式順者自有力」。形意拳的拳理拳法講究,練力要遵循:「三節」、「六合」之規。僅以三體勢樁功為例,勢一紮,手一出,務必力從根節起,順於中節,達於梢節,三節順達,節節相催,即肩催肘,肘催手,力達拳掌。腿腳用力之法也是同一原理,起於根節,順於中節,達於梢節。即胯催膝,膝催足,力達 腳掌。必須牢記,無論何時何地,練力要以意領氣,以氣催力,形式和順,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如此練力,日久天長可達到力不蓄自蓄,勁不發而自發,力量無窮。
練功
所謂功,即指功夫,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三體式樁功,各種單練對練套路,都是基本功,要經常認真的演練和體會。特別是散手(太谷叫撕扒),更是真功夫的具體檢驗。形意散手名家孫德宜先生在青年時代,為了提高散手真功,經常不辭辛苦找到功夫上乘的前輩門上,花錢買打,從中吸取營養來充實自己。尤其是步入中年以後,他幾乎每天都要到布學寬大師家學習散手技法,一種手法他要反復練習幾百遍,上千遍,直到運用嫻熟,得心應手為止,這是他所以成為形意散手名家和「試金石」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得到形意真功,就必須做到三節明,四梢齊,講陰陽,懂趨避。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勤於思考,堅持不懈,樂於吃苦,就能達到「拳無拳,意無意,無拳無意是真意;敵手攻來隨我意,以藝服人是真藝」的高超境界。
7、形意拳的丹田五步功具體練法.
丹田功,也就是「意守丹田」。意守丹田是心意拳的修煉內壯的主要方法。古人說:「心猿意馬最難收」,意守丹田很難靜下來,容易雜念叢生。而心意拳是動功,練起來,渾身一動無下動,若在動中求靜,在動中運氣於丹田,這樣長期的鍛練,就能達到丹田氣足的內壯目的。這種以意化形、以形煉意、以意領氣。以氣引力的鍛煉,能使精、氣、神充足,身法快捷,從而達到上乘心意武功的目的。
二、什麼是丹田?
丹田有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之分。上丹田:有說頭頂百會穴,有說在兩眉問印堂人,有說在人中。中丹田:有說在膻中人(心窩),神闕(臍中)肚臍為前丹田,陽關命門為後丹田。下丹田:有說在臍廠二寸,臍內一寸三分,臍下二寸,臍下一寸半;有說在會陰;有說在湧泉穴。練心意拳的人認為:下丹田是指臍下氣海穴,這是人的中部,就應意守這部位。這地方練好了,「練成丹田混元氣,走遍天下無人敵」。
三、怎樣練?
具體可分以下步驟:
1.抱丹田
早晨(寅時最好)選一空氣清新,有松柏樹叢之處(湖泊河水邊亦可),自然站立,左足向左開一步,與肩同寬,平行而立,身體微下蹬,膝稍彎曲,頭直目正,身端氣靜,松肩垂時,十指分開,手心向內置與腹前,兩手相抱若抱球狀。此時要身體似站非站,似坐非坐,面部似笑非笑,意守丹田部位。隨意呼吸,莫令耳聞。這樣站立一段時間後,再做下一動作。
2.轉丹田
立正站立,開左腳向左與肩同寬,意守丹田,然後以意領氣,以丹田為圓中心,自左向右轉36下,吸一口氣咽下。再從右向左轉36圈,再吸一口氣咽下。是為轉丹田。
3.晃丹田
立正站定,左腳向左開一步,與肩同寬,全身放鬆,用腰部帶動,自左向右作圓形晃動。但要意守丹田,以丹田為圓中心。先隨意呼吸,然後再由左向右作圓周晃動,當身體晃動時,先向左半周吸氣,吸氣時舌頂上齶。當身體轉向右邊時呼氣,呼氣時舌抵下齶。但晃動時要松肩松胯,全身不得有一絲呆板之意,共約36下。這樣的平行轉圓可以使代脈得到鍛煉。
4.揉丹田
如前兩腳立正站立,左腳向左開一步,與肩同寬,兩手虎口張開對稱放在丹田兩旁。以丹田為圓心,自左向古作劃圓運動,也是吸氣舌頂上胯(搭鵲橋),呼氣舌抵下齶。約36下。
5.擊丹田
如前兩腳站成與肩同寬,全身放鬆,然後伸左腳向左前方半步,兩臂鳥展翅一樣向後用力展開,為白鶴亮翅,舌頂上齶吸氣。然後左腳後收,與右足井齊,兩掌變拳一齊向丹田兩邊猛擊,舌抵下胯呼氣。計36下。
6.折丹田
輕步站開始,上左步,左手掌向右腮護去。再上右步,右掌向左腮旁護去。然後兩掌交*一齊向前撲去,撲時叩首,為「以首叩碑」呼氣;起時吸氣。這樣腹部會得到壓迫的鍛煉,丹田也會充實起來。
7.搓丹田
取一木凳,隨意坐下,右腳落地,腳心斜向前方,左腿壓在右腿上。左手掌心向上,放在左腿上,右掌心向下,兩掌相合,右掌由左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時,呼氣。然後右手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右手掌回抽,吸氣,氣貫丹田,如此36下。再換成左腳落地,腳心斜向前方,右腿壓在左腿上,有掌心向上,放在盲腿上。左掌心向下,兩掌相合,左掌由右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時,呼氣。然後左手心翻往上,右手心向下,左手掌往回抽,吸氣,氣貫丹田,也36下。
8.噴丹田
兩腳立正,並腳而立,兩手掌從左右胯旁,手心向上,升到胸前交*,兩手心均向上,右手放在左手上,吸氣。然後一齊向前猛然推去,為「嬰兒擊食」,推出時喊「喝」,呼氣,一共36下。
9.提丹田
立正站立,右子領左手,高舉在頭部,右手心向左,左手掌附在右掌根處,兩腳尖掂起,向空中吸氣。然後兩手就像大有把柄被握住一樣,用力一齊向下拽,兩肘打墜勁,墜到兩手落到胸前,呼氣。這樣子起吸氣,下墜呼氣,計36下。通過強行呼吸,丹田氣足,內氣鼓盪,能達到內壯的目的,只有內壯才能力源豐富,勁力渾圓,用之不盡。
四、丹田功的效應
練功練到一定的程度,會覺得丹田部位有一股熱氣感,或者形成一個「氣」上感,這就是內氣聚集、儲蘊的表現。通過進一步的鍛煉,這個「丹田」之氣就會循經絡系統運行全身,你會感到一條熱氣流下伸至會陰穴,往後向上升經督脈經絡的尾閻、夾脊、玉枕、百會等穴,再向前往下,循任脈經絡經「膻中穴」回到「丹田穴」,出現任督經氣循環的感覺。再進一步鍛煉,可出現內氣沿周身十二條經絡及奇經八脈路線循環感覺。練功到此,人就會感到周身經絡氣血通暢,精力充沛。功到高級的上乘功夫時,能做到不用眼睛而能視,不用耳朵而能聽,那怕是芥未小物能知,微弱之聲而能聽。
8、形意拳基本功練法?
形意拳,講究功力,形松意緊,外形不拘一格,打法變幻多端的風格特點。在形意十二形中,重點突出所取動物的進攻技巧,不求形象但求意真的練法,五行中講究金、木、水、火、土的內涵。風格是顧中帶打,有"不招不架,就是一下」之訓,明家交手幾如電閃雷鳴,所以形意以善打聞名,有「太極十年不出門,形意一年打死人」的諺語。
形意拳基本功壓腿.正踢腿,平踢腿,側踢腿,里合腿,外擺腿,頭轉,胯旋,腰扭,甩背,下蹲,弓箭步,撲步,二起腿,旋風腿,三體式等.
關於每個基本功的練法,網上都有的。
9、形意拳入門及自學
事先聲明,我這也都是網上搜的啊
一)獨特的技法
形意拳在技法上有三乘功夫、三步練法的不同進階。要想求得深知,練有所得,就需要按這三步不同進程去追求。
1.特有的樁功——三體式和與之有關的技法理論。
形意拳的基本功,據尚雲祥先生所傳,在正式練拳之前要先站好樁,站的就是三體式(又名三才式,也叫鷹捉式)。按尚先生所要求的難度、精度要求較高,由腿顫、氣浮,變得意氣貫四梢,手、腳心發熱,繼而手關節和膝關節吱吱作響,不但他人用手可以摸到,響得聲大時,還能聽到手指、膝蓋處的吱吱響聲。這個樁功確有增強體力,押筋拔骨,充實丹田,氣貫四梢的作用。
文章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網 http://www.civcn.com/
有人說尚先生教人,得先站三年樁,雖言過其實,但站樁是為築基、定型,找勁增力。故站三年樁還遠遠不夠,應經常不斷地站才行。如長時間不站樁,不但腿弱、周身勁散,而且會使姿式變形,因雲,為了長功力,堅下盤,舒筋理氣就得經常站樁。
" http://www.civcn.com/
如不是專這治病養生的需要,僅為練好形意拳,以求達到體用兼修,就尚先生所傳是不需要再練別的樁功。先生常說「怎麼講(按拳經所說的要旨)就怎麼練,怎麼練就怎麼用」。換句話說「怎麼用,平常也就該怎麼練」。這樣才是練為所用,久而功純,用才有效。形意拳的練和用基本都採用三體式所用的腿勁和步型,(套路中也有少數適應特殊需要的其他步型)。走起來一般就是「行如槐蟲」的「槐蟲步」。不管前腳怎麼腳怎麼蹬,定型動作還是離不開三體式這因為練為所用,熟能生巧,功純自精,所以說三體式才是形意拳萬法歸一的樁功。故人們把它視為「入道之門」,稱它為「母式」。
人們練樁功最初都覺得苦澀難熬,久之才會回味無窮,乃至樁實根固,內外充實;體質增強,六合勁整。故前輩常說:「樁功是個寶,得它才能好。」如果不這樣做,什麼「不動如山嶽」,「打要遠,氣要摧,拳似炮,龍折身」等技能,那隻能是空談。因為根不固欲發無力,又怎能放人制敵。
文章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網 http://www.civcn.com/
形意拳技法,從站樁開始到正式動作,不論是練外形,還是究內意,從靜到動,從簡到繁,從練到用,都有它內涵深邃的技法理論,是初學者必須掌握的,應該對它練熟悟通,形成自然,使之一動即有,不思自得才好。這些技法理論是根據古代哲學、道家養生中醫內經陰陽五行之說結合武術技法形成的,故其技法多用哲學用語概括之。
U http://www.civcn.com/
在練三體式之前,先作自然直立的預備式,目的是為了調息、靜心、寧神,排除雜念。正因為它是「無思無意,無形無象」,故前人稱之為「無極式」。靜立是為了准備練動作,由「無為變有為」,雖然外形未動,而「精神確有所專注",故有「無極轉為有極」之說。接著就屈臂、屈腿,但左右陰陽不分,兩臂貼身抬起,雙手相依下按置於腹前,上下束而為一,為做動作作好准備,即所謂:「太極是天地萬物之根源。」故前輩稱之為「太極式」。從上述三體式前的三步曲,從「無思無意」到「神有專注」而至「動作即發」這三步曲正是由靜到動的,是對內在精神意識的良好訓練。經曰:「靜為本體,動為作用。若言其靜,未露真機;若言其動,未見其跡」;「不動如山嶽,難知如陰陽」,這些論述在技擊上都能起到使對方難知動靜、虛實,起到震撼軍心的作用。經曰「......無物氣行,氣行絕象,絕象絕明,覺明則神氣相通,萬物歸根合成一氣」。尚先生說:「形意拳主要練的就是神與氣。」丹書雲:「靜為性,動則為意,妙用則為神。」練習時,只有定心寧神,才能意氣流行,只有絕於雜念和物象,使神有專注.才會啟發靈性。只有這樣在鍛煉上才能扶入精微,神氣貫通;在使用上才能靈感過人。因之在學練中對這默默無為的過程切莫忽視。
C http://www.civcn.com/
當開始做動作,兩手握拳由肚臍向左右拉開,這一動作包括以兩前臂貼身向左右擰轉撐開的束身之力。左右陰陽既分,故稱為「兩儀式」(即陰陽)。《內經輯要》說:「它是一個機動的代名詞,用來說明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和統一性。」用在形意技法上,是泛指人體的相對部位和在動作上反映既相反、又相輔相成的關系。如上下,前後,左右,向背,仰伏,動靜,虛實,剛柔,束展,伸縮,收放等等動作和作用,兩者既相反、相成,又相稱和相撐,因之在技法上概以「陰陽」代之論之。
所謂「三體」,又叫「三才」,原指天、地、人。而在形意拳經中稱人體也是個小天地,故亦有三體之說,這就是形意拳「三體式」的名稱由來。也叫「三才式」或「鷹捉式」。所謂「三體」即泛指上、中、下三盤,亦即頭、上肢、下肢,亦包羅上下、內外、通體。前輩的經驗告訴我們通過鍛煉扶微功到.如能做到陰陽相合,內外一氣,三體純一,在練功找勁上則能「無可無不可」,故曰「三體重生萬物張」。
文章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網 http://www.civcn.com/
拳經所講的「四象」,更是屬於純技術的象形取意的一身之法,與所謂太陽,太陰,少陽,少陰無關。它指的是「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謂之「四象"。藉以求得夾剪勁的雞腿,三折之勢的龍身,沉肩豎項的熊膀,宜顧宜打的虎抱頭。這四種象形技法正是形意拳一身之法的概括指南。在鍛煉中時時處處能做到要求,則練之增益,用之得力。拳經所講的「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中醫用它來說明五臟和人體有關機制在生理功能上的相互生化和制約的關系。形意拳就是根據中醫內經陰陽五行之說用以怯病,健身,變化器質,培養體力和技術的,因之練五行拳既是為了對身體增益,故要遵循相生之理來練;遇有病理變化,又要用相乘和反侮(即順克和逆克)加以制約,故而運用這生克制化之理。但在五行拳技擊的使用上,卻不能生搬硬套地來運用這生克之理,因為技擊使用是千變萬化的,必須「隨機應變」,「用無定法」,故也不存在必須用什麼拳克制什麼拳,否則就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
M http://www.civcn.com/
形意拳對「六合」這一技法的要求是至關重要的,也可以說「六合」是形意拳的技術之本,故形意拳的前身就曾叫「心意六合拳」和「六合拳」,說明「六合」是構成形意拳的技法核心。練形意拳的人磨礪以求的「上下相隨,內外合一,周身完整一氣」,是為了向更高級的技法造詣進軍的基礎,而「六合」是最直接的為它建立技法前提的,就是「六合」。當然這個「六合」不是指哲學的「天地四方謂之六合」而是指人體的內外三合。外三合是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是要求上下肢的各個根節、中節與梢節做到上下相合。三催勁整,動作如一,才算做到外三合。所謂內三合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只有做到心動意發,氣力齊行,才算做到內三合的技法要求。但還必須與外三合的上下相合,三催勁整,動作如一這三者完成一體,才算做到內外六合,達到「周身完整一氣」。所謂的「三催勁整」即是上肢肩催肘,肘催手;下肢的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上下肢的三催勁完整一氣,動作如一,才算做到「三催勁整」。
拳經所講的「七拳」就是「頭、肩、肘、手、胯、膝、足」。也就是人體用以發揮進擊作用的七處發勁的突出點,人們比作閃爍發光的「七星」,故也叫它「七星」。而是利用六合整勁散發威力的七處發勁點。
尚先生在講到六合勁整、七拳發威時,又提到人體練功要練有「八面勁」,只有抓住這個技法要領,才能逐漸追求到「哪沾哪有」的技法高超境地。實質也正是掌握了「以上、以下十五處打法,俱不脫丹田之氣」這一技法竅要。
形意拳稱站樁為築基功,築基功是形意拳萬法之源,萬變之本。有口頭禪曰:「樁功是個寶,得它才是好。」想學好形意拳,就要牢牢的打好樁功這個基礎。有了堅實的樁功基礎,所習練的形意拳才能剛實迅猛,內外六合,達到「不動如五嶽,動如狡兔」。反之,沒有牢固的樁功基礎,學到的形意拳套路再多,下的功夫再深,也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
形意拳築基三體式又叫「三才式」,即天地人三才;也是樁功和形意拳所有變化的開始,所謂「萬變不離三體式」就是這個道理。
一、三體式功法
無極式:習練者先選正方向:立正姿勢站好,兩手自然下垂,頭正上頂,下頦微收,舌頂上齶,呼吸自然,心平氣和,把自己融人自然,丟卻妄念,初步達到無極式的基本要求。這時你會感到心臟在平穩跳動,氣血在緩緩流動,心曠神怡,直至全身內外陰陽平衡。
「無極式」是三體式的預備式,主要是調理習練者使心態平靜,氣血周運,陰陽平衡,為築基功的修煉打好基礎。
長時間站無極式,可調節中樞神經,精神內斂,精力充盈;心臟跳動平穩,收放自如;血液流暢,舒展順達,對於神經衰弱和心臟病症有顯著的療效。
三體式:慢慢的深吸一口長氣,然後兩掌根從身體兩側慢慢抬至小腹根部位,隨氣的吸人,兩手掌根貼著小腹慢慢抬起,抬至與胸口平時(如圖1),再將吸人之氣緩緩呼出,隨著呼出之氣,兩手再按原來上升的路線慢慢下落至肚臍兩側,兩腿同時微曲(如圖2),兩掌變拳(如圖3),拳心向上,兩拳稍停,左拳從肚臍開始,以虎口貼身沿中線向上走至心口(如圖4),左拳向前成45度角打出,向著鼻尖對面斜上方行至高與眉齊,虎口向外側翻擰(如圖5),再將拳變掌向里翻轉並下落與胸口齊,掌心向下。在左拳向外打出的同時,左腳也隨之向前趟出半步,與右腳成45度角,兩腳的間距一尺左右,右手變掌,掌心翻轉向下,形成三體式樁功(圖6),整個動作是由動到靜的過程。
動作要領:動作要完整和諧,鼻尖、手指尖、腳趾尖(圖7)三尖相對,身體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但頭要頂,要正;左手要沉肩墜肘,手與肘臂要有擰裹之勁,指尖向前。
二、三體式與定步鷹捉的區別
三體式的幾個動作都要求勻速,力戒忽快忽慢。三體式從無極式到有極式的過程都是調節呼吸過程的動作,調動意、氣的過程,採用的是緩慢的勻速運動。因此也可以說它是一個靜動相結合的過程。正因如此,形意拳先賢們才把三體式和定步鷹捉分別開來。
定步鷹捉是在無極式的基礎上開始的,兩手貼腹部沿中線向上提至胸口,再貼腹部沿中線向下沉至臍兩側。然後,右拳向上貼腹至胸口處向前上方打出,打至與眼眉齊,左拳從下向上方沿中線打出,拳心向上,打至兩手相疊時同時變掌,右掌收至腹前,左掌向下翻拍至胸口齊。整個過程是越打越快,右拳打至最高點最快,左拳變掌向下猛拍至胸口齊時最快,它是一個加速度的過程。因此,從這點來說,「三體式」和「鷹捉式」是完全不同的,有著本質的區別,這是形意拳先賢們所認可的,也希望我們廣大形意拳愛好者加以區別,不可混淆。
三、三體式的技法要求和作用
(一)基本要求與作用
1、掌型要求「三圓」。即「手心圓」。由於掌心回收,使掌的橫撐力增大,有利於控制對方重心的變化。「手背圓」,使勁力利達指尖,三節勁整,有利於氣催血行。「虎口圓」,助長掌的外撐和里扣的勁(圖8)。
2、要求齒、手、腳「三扣」。即「齒扣」,齒為骨梢,「齒扣」可發動骨梢之威力;拳經雲:「有勇在骨,切齒則發」,就是這個道理;「手扣」,手指甲為筋梢,「手扣」就是發動上肢筋梢的威力,可使勁力達到指尖,氣貫梢節;「腳扣」可發動下肢筋梢的威力,勁達下肢,氣貫腳趾,使下盤樁的基礎牢固。
3、頭、舌、手要達到三頂。即頭上頂能振奮精神,發動頭發血梢的威力;舌為肉梢,「舌頂上齶」,即發動肉梢的威力,舌卷氣降,沉人丹田,加上咽津液還丹田,丹田堅實,內勁充足;「手頂」能使梢節前頂的勁力增大,氣貫指尖,增強手指的鑽翻勁力。
4、要求腳、臂、肩、頭「四平」。形意拳的起手多用「鷹捉」,樁功「三體式」和「鷹捉」的定式是相同的。因此,要求也是一樣的,都要求做到「四平」。
(1)「頭頂平」,即下齶能自然回收,形成頭上頂,項豎拔,既可發動血梢(即發梢),又可振奮精神。
(2)「兩肩要平」。即上身不可傾斜,兩肩持平並相稱相撐,以使腰勁得發,周身勁整。
(3)「前小臂要平」。即兩肘能向下墜沉而且里裹,兩臂肘窩朝天,使前臂、肩肘、手,能在一條直線上,「三催」勁整順,勁力到手。
(4)「兩足抓地要平」。能使下肢的力量得發,下盤功力增長,樁實,步穩。
拳經雲:「足下存身」;其中「下」是前後兩腳中間的位置,在三體式中是前三後七的勁,腳下所在的重心則是後三前七的距離, 「存」是「放」人的意思。就是說,在站三體式樁功時要求把身體的重心放在後腳跟的里邊,前腳跟後邊。這樣站能使前腿靈活,前進速度敏捷,不影響整體的平穩,使後腿蓄力待發。
(二)「四象」
形意拳「三體式」要求做到「四象」。即像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要求「四象」,就是為了像這四種動物的特殊技能,「得之於心而能盡物之性」,把它變為自己武技的特長,還要求通過動物的動作把它的內意體現出來並運用純熟,用於實戰技擊。這就是三體式雖然是靜態但都是象形取意,靜中寓動。因此,習練者一定要認真領悟,融匯貫通。
1、「雞腿」就是學雞的「獨立之形」和「兩腿相夾」的勁力。形意拳最突出的特點是前腿向前趟進,後腿有蹬勁,長時間站樁,「兩腿相夾」的勁增大,會使「獨立之形」穩健,可達到「不動如山嶽」的奇效。
2、「龍身」有三折之勢,搜骨之法,龍常因身體「折」而力大。我們習練形意拳就是要學它這一身法,即折身的特長,以達到「三催」勁整,力能順達,腰勁在「轉」「折」中得以發放。當後膝里扣,上體反擰,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之勢,使腰擰而腿順,胯力前催。「折」是「蓄」,只有通過「折」,才能達到充分的「蓄」力,在丹田省(音醒)氣,自然勁力倍增。
3、「熊膀」就是學熊的「豎項之力」和「膀垂力大」的特點。「三體式」用「拔背」、「垂肩」,以求「項直」「頭頂」,發動血梢的威力,使人精神振起。同時,因垂肩抻拔雙臂力貫肘、手,使上肢「三催」勁整。
4、「虎抱頭」就是學「虎未撲食頭早抱」,這是蓄力待發的技巧。拳經雲:「肘不離肋,手不離心,出洞人洞緊隨身」,這也是「虎抱頭」技法的要旨。站「三體式」樁,拳從下頦打出變掌落與心口齊,由於墜肘沉肩,則達到「手不離心,肘不離肋」,這正是「虎抱頭」技法的具體體現。
(三)「五夾」
形意拳先賢們常說,站好三體式就能站出「八面勁」。其實,「五夾」練的就是「八面勁」,也是我們所追求的「沾那那有」的真勁。
1、下頦與脖子夾:使丹田氣沉,勁整而順達,能喚起人體的內在精氣神,有利於頭上頂,使頭發驚起,血脈速轉。
2、兩臂夾:通過大小臂的沉臂墜肘和兩臂的相夾,使兩臂束為一體,產生裹勁,同時兩臂又具撐勁,習之長久,周身自生八面勁。
3、兩腿夾:形意拳三體式的前三後七,並膝裹胯的「夾勁」具有獨到之處。在擰腰,順後胯,使兩胯前後在一條線上,使後膝里扣,膝尖朝前,反映一個「夾勁」;前後兩小腿相夾,反映一個「剪勁」。兩勁相合,使腿的「夾剪勁」得逞。兩腿的「夾」勁對形意樁功和下肢技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4、臂與腿夾:通過上肢沉肩墜肘和里裹的相互的夾,下肢前頂後蹬的夾剪勁,和丹田沉氣擰腰順胯,使上肢和下肢相對之處(手與足、肘與膝、肩與胯)形成外三合勁,這樣用意磨煉,會使上下肢的勁校整,向外發放時勁大,達到「上下相合」成為一個整體,相輔相成,練成彈性力。
5、臂與身夾:向外伸出的手掌心回收手指的力向前頂,臂往回夾,則沉肩墜肘的勁穩固。拳經雲:「肘不離肋,手不離心,出洞人洞緊隨身,手腳齊到才為真」。是前臂與身夾的最好解釋。後臂與身夾會使前臂的勁得以充分發揮。拳經雲:「前手打人,後手發勁」,「拳打一陰反一陽」,其道理就在於此。
(4)「靜動」
從無極式到三體式整個過程都是「靜動」結合,相互促進,「靜為本體,動為作用」,這是整個過程的主線,也是為練好外形追求動作中的「動」打下良好的基礎;有了堅實的基礎,還要進一步去追求「靜中之動」,也就是先輩們常講的「內意之動」。即對「意」的訓練,對「神」和「氣」的內養,對「內勁」的培育;進而達到意到氣到力到的高超境地。
拳經雲:「靜中之動謂之真動,動中之靜謂之真靜。」這些都是先輩們在習練三體式過程的體會和經驗;要在平時磨礪動作的同時,追求「靜中之動」,更要追求「動中之靜」,只有這樣持之以恆,探賾索隱地追求,才能知其「性」懂其「意」,進而才能達到「寂然不動,感而遂發」的「妙用則為神」和「不思自得,觸之自應」的高超技藝。
(五)「四梢」
形意拳講的「四梢」,是指人的毛發為血梢,舌為肉梢,手指甲、腳指甲為筋梢,牙齒為骨梢。如果習練者能把「四梢」發動起來,那氣質神態就會猝然生變,自己會覺得精神雄勁,膽壯氣豪,人見而生畏。「驚起四梢」實際是「意有所感,神之所施」,主要是發揮內在的精神。
在練三體式樁功時,一些人只練外形,不重內意和靜中之動的求得,總感覺枯燥無味,容易產生雜念,氣浮心慌,難以持久。如果將「四梢」驚起與外在動作相結合,氣勢自然會倍增,心平氣安。
10、形意拳養身效果和太極拳比較起來如何呢?
其實效果是一樣的,都zd有相通的地方,對強身健體都是有很大的幫助,如果是養生練習樁法就可以了。補充一下,樓下說的不錯,殊途同歸,只是練法上有所不同,但是所最求的結果是一樣的內家最大的好處就回是避免運動損傷,是靜中求動,主要是意念支配,身體盡量放鬆,但松而不懈,緊而不僵,運動形式上就是松緊的轉答換,所謂形松意緊,最忌諱的就是弩勁,如果用來養生可以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