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家養生的優點?
『優點』蘊涵於其『特點』之中,有四百大特點:一風水,二中醫,三武術,四天合度。
這是四個遞進上升的層次。
『靜』時要有適宜的知氣通水潤環境
『恙』時要有中道醫的養護
『平』時要有武術的強化
『行』時要有技術和藝專術的游刃有餘、以屬天合天境界。『』『』
2、道家養生,在吃水果上有什麼講究?
下面是各種水果能防止和治療不同的病,根據的身體狀況來選擇。
貧血---葡萄、橘子、番茄、蘋果、草莓、櫻桃
膽固醇過高---山竹、核桃
高血壓---葡萄、橘子、番茄、蘋果、核桃、香蕉、西瓜、柿子、梨、桃子
動脈硬化---橘子、番茄、蘋果、草莓、核桃、香蕉
血管脂肪化---橘子、番茄、蘋果、草莓、核桃、香蕉
中風---蘋果、柿子、菠蘿、獼猴桃
心臟病---蘋果、核桃、梨、香蕉、西瓜、菠蘿、獼猴桃
糖尿病---番茄、梨、西瓜、桃子、番石榴、枇杷
支氣管炎---葡萄、蘋果、草莓、櫻桃、柿子、梨、菠蘿、枇杷
哮喘---葡萄、桃子
潰瘍---梨、香蕉
胃炎---葡萄、蘋果、梨
腸炎---葡萄、番茄、蘋果、香蕉、菠蘿、番石榴
腹瀉---蘋果
消化不良---木瓜
痔瘡---蘋果、香蕉、柿子、桃子
肝病---葡萄、橘子、香蕉、李子
膀胱炎---西瓜、桃子
尿道結石---西瓜、獼猴桃、李子
尿道炎---葡萄
腎臟病---葡萄、橘子、蘋果、草莓、香瓜
內分泌失調---葡萄、蘋果、木瓜、香瓜
背痛---西瓜、梨、柑橘
腰痛---西瓜、梨、柑橘
關節炎---葡萄、枇杷
痛風---菠蘿、獼猴桃
皮膚病---番茄、蘋果、草莓、核桃、木瓜
口腔發炎---橘子、梨、番石榴
牙齒疾病---橘子、草莓
感冒---草莓、菠蘿、枇杷、檸檬
孕婦止吐---梨
水果特性
寒涼性水果(實熱體質):西瓜、水梨、葡萄柚、柚子、椰子、橘子、硬柿子、山竹、番茄、香瓜、香蕉、甜瓜、黃瓜
熱暖性水果(虛寒體質):龍眼、荔枝、芒果、榴槤、石榴、杏
平性水果:芭樂、蘋果、葡萄、柳橙、木瓜、草莓、櫻桃、桑椹
荔枝、香蕉司機少吃
多吃番茄可防曬
多聞橙味工作不累
橘子越甜越能抗癌
柚子會讓避孕葯失效
飯後吃水果易得糖尿病
畸形草莓吃了傷腎
心臟不好少吃西瓜
每天吃水果別超二種
西紅柿可以治腋臭
兒童常吃橙子和香蕉可防白血病
西瓜不宜冷藏後吃
3、道家養生百科
丹者,單也,一者,單也。惟道無對,故名曰丹。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谷得一以盈,人得一以長生。內丹是以天人合一思想為指導,以人體為鼎爐,精氣神為葯物,而在體內凝練結丹的修行方式。從中華道教宗祖軒轅黃帝求道於廣成子記載算起,內丹已經經歷了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丹道祖經丹道的發源,是非常早的事。《道德經》、《文子》、《列子》、《莊子》、《內業》、《心術》、《楚辭·遠游》和《陰符經》以及黃老學派作品可是說是所有丹經必本的祖經,後世一切丹經均從其中發揮而來,一直是內丹法訣的綱要。
眾所周知:當今世界、進入西方現代實驗科學加東方古代經驗科學、進行綜合研究促進現代科學新發展的新時代,作為中國傳統養生科學精華的中國道家養生學核心的道家內丹養生之道,日益受到當今世界中、西方有緣的大科學家的學習與推薦,諸如舉世聞名的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博士,在其科學巨著《中國科技史》一書中精闢地指出:「中國的內丹成為人類早期生物化學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同時指出:「道家思想一開始就有長生不死概念,而世界上其它國家沒有這方面例子,這種不死思想對科學具有難以估計的重要性。」
中國當代著名大科學家錢學森,站在歷史的高度、站在高文化素養的基礎之上:深知中國道家養生學核心的道家內丹養生之道、為中國傳統生命科學和中國傳統人天科學精華,因此,對中國道家養生學核心的道家內丹養生之道十分推崇,他在《論人體科學》講話中精闢地指出:「結合科學的觀點,煉功、煉內丹」。錢學森同時支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當代道學名家胡孚琛確立完善:「中國道家內丹養生學科。」經過胡孚琛博士長年千辛萬苦、千方百計地努力,中國道家養生學核心的道家內丹養生之道得以完成。走進了本應早走進的現代科學殿堂。成為一門古老而嶄新的生命科學學科。此舉,對弘揚中國傳統生命科學,對於全人類身心健康、事業成功,無疑是千古一大幸事。
世界著名生物遺傳科學家牛滿江博士,因科學研究工作日繁導致身心狀況日衰,又因求中、西醫而苦無良策,效果不佳。故於1979年,他來中國北京,向中國道家華山道功名家邊智中道長,(俗名邊治中)修學了屬於中國道家養生學核心的道家內丹養生之道動功的中國道家秘傳養生長壽術後、身心短時間回春。故他以大科學家的嚴謹態度,經過現代科學研究後,確認本功是:「細胞長壽術,返老還童術,系生命科學」。四年之後的1982年牛滿江博士並深有感觸地向全人類推薦道:「我學煉這種功法已經四年受益匪淺,真誠地希望此術能在世界開花,使全人類受益」。(本文修訂之際,適逢世界著名生物遺傳科學家牛滿江博士於2007年11月8日以95歲高齡辭世,此足見道家內丹養生之道養生長壽效果真實不虛。)
中國道家養生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其核心是中國道家內丹養生之道,其理論基礎主要為中國傳統的生命科學理論:其主旨是讓人們的生活方式「道法自然」規律生活,進而因而制之自然規律達到「樂天知命,掌握人類自身生命密碼,同時掌握宇宙天地人大自然萬物生命變化的規律」,最終讓全人類達到健康長壽、平生事業獲得成功。用黃帝《陰符經》中講:「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中國道家養生學及其核心中國道家內丹養生之道主要經典有:《黃帝內經》、《黃帝外經》、《黃帝陰符經》、《黃帝歸藏易》、《老子道德經》、《太上老君內丹經》、《老子常清靜經》等。現在有很多的網站也都在傳播《道德經》等著作,如中國網《道德經》全文[1] 、龍騰辟穀論壇道德經 第十五章 。中國道家養生學核心中國道家內丹養生之道的科學機制為「天人合一」,通過修練中國道家內丹養生之道達到 「返樸歸嬰」,其主要經典有:老子親傳弟子,尹喜真人《尹真人東華正脈皇極闔辟證道仙經》、鬼穀子《黃帝陰符經注》、魏伯陽《周易參同契》、葛洪《抱朴子》、孫思邈《養生銘》《四言內丹詩》《千金要方》、漢鍾離、呂洞賓《鍾、呂傳道集》《呂祖百字碑》、張伯端《悟真篇》、張三豐《太極拳》和《丹經秘訣》等道家養生著作。中國道家養生學核心是中國道家內丹養生之道,修煉方法為「內煉生命本源精、氣、神,返還精、氣、神於人體之內」。從而確保修學者能常保自身生命本源精、氣、神圓滿。經現代生命科學家用現代高科技儀器實驗表明:中國道家養生學核心是中國道家內丹養生之道所講的「精」,即現代生命科學中所講的脫氧核糖核酸;「氣」,即臆肽;「神」,即丘腦。此三者是人類生命賴以生存的本源,同時是人類健康長壽,開智回春、天人合一的根本保障和法寶。
靜觀記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二十四史》一目瞭然:大凡在中國歷史上大有作為的各界泰斗人物,大多首選了中國道家養生學的核心中國道家內丹養生之道,做為平生養生與改善命運規律的法寶。並因平生修學中國道家內丹養生之道,而獲得身心康壽、開啟大智,建成造福人類的萬世事業,成為各界泰斗。諸如:中華民族神聖祖先、中華文明始祖黃帝,「東方聖經」《道德經》的作者、中國道家祖師老子,中國儒家聖人、中國教育界祖師孔子,中國兵家祖師《孫子兵法》的作者孫子,中國商業祖師范蠡,中國智慧聖人鬼穀子,中國道學高師黃石公(即黃大仙)中國帝王之師張良,中國道教創始人張道陵,中國「萬古丹經王」 《周易參同契》的作者魏伯陽。中國大科學家張衡、中國大書法家書聖王羲之、中國晉代道家養生名家葛洪、中國葯王孫思邈、中國詩仙李白、中國唐,宋時代、道家養生名家漢鍾離、呂洞賓、張果老、陳摶、張伯端。中國明、清之際,主要有中國太極拳與中國武當派武術創始人張三豐、中國清代道學名家黃元吉、中國近代道學名家陳攖寧、當代世界著名老壽星吳雲青中國了人華山道功名家邊智中道長、中國中南山百歲道醫李理祥、中國安陽三教寺李嵐峰高師、中國武當山百歲高道唐道成、中國四川青城山百歲高道趙百川……
道家養生術源於《黃帝四經》,大約是在戰國中期、戰國末期、西漢初年或秦漢之際,之後流傳至今,期間經歷各種演變,但始終不離長生之術。
根據當代世界各地有緣修學、習煉中國道家養生學核心的道家內丹養生之道課程的學員,自己填寫的大量效果登記表;根據中國山東省中國醫葯研究所,所作的大量醫學臨床報告表明:學習中國道家養生學核心中的道家內丹養生之道課程,短時間內可有效地、大幅度地提高人類的智商和思想水平與思維觀念,並能確立一個樂天知命的科學目標而精進。同時,短時間內可有效地增加生命本源精、氣、神,提高人體內分泌水平和改善人體各系統功能,從而可使人們顯著地達到身心健康、軀體健美、智慧提高、身心整體水平回春。同時,還可以讓人類克服亞健康,康復人類所患的各類疑難雜症,諸如:神經系統失眠、憂郁、焦慮等症;腎臟與泌尿系統各類腎病,精力不足、性功能減退等症;內分泌功能失調造成的肥胖與過瘦等症;循環系統糖尿病、心腦血管病,高、低血壓等症;呼吸系統各類肺病、哮喘病、鼻炎、過敏等症;消化系統各類胃病、肝病、便秘與腹泄等症;免疫系統、衰老過快和容易疲勞的亞健康等症。
綜上所述:修學與忠行中國道家養生學核心中的道家內丹養生之道,短時間內確保您身心能整體水平改善和提升與回春。為您一生取得身心健康、事業成功奠定一個堅實可靠的基礎,同時為您修學中國道家養生學核心道家內丹上乘大道,達到天人合一奠定基礎。這是古今中外大量修學中國道家養生學核心的道家內丹養生之道者的成功經驗,供您借鑒,您不妨一試。
培養元氣
元氣為生命之本。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奢求。奢求不得,會氣阻傷身。人應求其所能求,舍其所不能求,心安自得而培養元氣。
安靜通氣
每天白晝如能保持大腦安靜半小時或一小時,可充分發揮腦細胞的潛力,協調生理與情緒,減少熱能的消耗。大腦安靜使全身肌肉容易放鬆,氣血暢通,達到「心靜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
心平氣和
認為,情慾與內臟有直接關系,怒氣過盛傷肺充血,暴喜過度氣血渙散,思慮太甚弱脾胃。心平氣和可平衡陰陽,調和六脈,祛病延年。
寬胃養氣
人類依靠腸胃以消化和吸收營養,寬胃養氣十分重要。飲食無節,煙酒無度,會使胃氣不足,氣血虛衰。
長嘯舒氣
長嘯時對鼻喉胸腹起按摩和刺激作用。飯後茶餘,閑庭信步,或低吟自己喜歡的詩詞,或哼唱小調,可舒暢心情,排除雜念,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4、道教有什麼養生理論?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是中華民族原始宗教的延續。道教的最高理想:「長生不死,常欲樂生」,其內涵把長壽、最佳養生之道作為自己的道義。
道教的最高境界:「形與神俱,飛升成仙」。其含義把精神修養,形體鍛煉,形神合一視為與養生觀密不可分。
道教把人體視為「小宇宙」,把自然界視為「大宇宙」,大與小運轉要協諧,要順乎自然造化之道,不可違拗。只有如此,才能達到盡享天年的人倫之樂。
道家養生方式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最上乘者是先秦時代老子倡導的清靜無為,中乘者為秦漢方士的神仙服食,最下乘者是東漢末期的張道陵等。明、清以來,道家的養生學發展到了相當完善的地步,在精神、呼吸、形體、食物等修煉方面形成了整套方法,其中許多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作為道教的精華傳習至今。
道家特別強調精神方面的修煉,把「清靜無為」、「離境坐忘」作為養神的核心。道家認為,自然界博大無邊,慾望又無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物質名利,勢必會勞神傷身,損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就必須「去物慾,簡塵事」。
道家所提倡的這種心理上、精神上的「清靜無為」,雖是不現實的,但對生活在快節奏、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中的人們,如若在緊張喧鬧的現代生活中,有那麼片刻的時間,使整個身心回歸到自然狀態,進入上乘修道境界之中,對消減疾病、凈化心靈、啟迪智慧,恐怕會有裨益的。道家養生的另一核心方式是注意呼吸修煉。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氣法,它與現代氣功中的調息、吐納、內視功法、內守丹田法很相似。道教認為吸入天地間的四時正氣,日、月、星辰的精氣,就可以長生。結合呼吸修煉,道家也很講究形體修煉。其主要內容有按摩、導引、拳術。按摩,即循行一定的經穴,用按壓、揉摩、捏推等手法作用於人體;導引、拳術則是引導四肢百骸,做各種屈伸俯仰運動,達到疏通經絡、理氣止痛的治療效果。
道教的養生,以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為最終目標。這種對於長生不老嚮往的思想,早在老莊著作中就有闡述。在《莊子》的《逍遙游》和《齊物論》等篇中,有關於神仙的描述:「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意思是神仙的肌膚光滑潔白得如同冰雪,姿容美麗婉轉得如同少女。不吃五穀,只是吸風飲露。乘著天上的飄浮的雲氣,駕馭著飛龍,行游在四海之外。《莊子》還說到這些神仙,大火燒著不覺得熱,江河冰著不感到冷,雷電颶風打著它也不會驚慌。《戰國策·楚策》中有奉獻不死之葯的故事,盡管它是諷刺楚王、揭露進葯人「欺王」的,但它反映我們祖先早就在尋求長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奧秘了。
《史記·始皇本紀》和《漢書·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漢武帝熱衷於尋求仙葯的記載。秦始皇在位12年,就千次派遣方士攜帶童男、童女,入海求取長生葯。漢武帝時,方士又以煉制黃白葯作為獲取長生之葯的手段。
5、道教養生
天隱子養生書
序
神仙之道,以長生為本;長生之要,以養氣為根。夫氣受之於天地,和之於陰陽。陰陽神靈,謂之心主;晝夜寤寐,謂之魂魄。是故人之身,大率不遠乎神仙之道矣。天隱子,吾不知其何許人,著書八篇,包括秘妙,殆非人間所能力學者也。觀夫修煉形氣,養和心靈,歸根契於伯陽,遺照齊於庄叟,長生久視,無出是書。承禎服習道風,惜乎世人,夭促真壽,思欲傳之同志,使簡易而行信哉。自伯陽以來,惟天隱子而已。唐司馬承禎謹序
神仙章
人生時稟得靈氣,精明通悟,學無滯塞,則謂之神。宅神於內,遺照於外,自然異於俗人,則謂之神仙。故神仙亦人也,在於修我靈氣,勿為世俗所淪污;遂我自然,勿為邪見所凝滯,則成功矣。喜、怒、哀、樂、愛、惡、欲七者,情之邪也;風、寒、暑、濕、飢、飽、勞、佚八者,氣之邪也,去此邪,仙道近矣。
易簡章
《易》曰「天地之道易簡」者,何也?天隱子曰:天地在我首之上、足之下,開目盡見,無假繁巧而言,故曰易簡。易簡者,神仙之謂也(經曰:至道不繁,至人無為)。然則以何道求之?曰:無求不能知,無道不能成。凡學神仙,先知易簡。苟言涉奇詭,適足使人執迷無所歸本,此非吾學也(世人學仙反為仙所迷者,有矣;學氣反為氣所病者,有矣)。
漸門章
《易》有漸卦,道〖一本作:老氏〗有漸門,人之修真達性,不能頓悟,必須漸而進之,安而行之,故設漸門。觀我所入,則道可見矣。漸有五門,一曰齋戒,二曰安處,三曰存想,四曰坐忘,五曰神解。何謂齋戒?曰:澡身虛心。何謂安處?曰:深居靜室。何謂存想?曰:收心復性。何謂坐忘?曰:遺形忘我。何謂神解?曰:萬法通神。故習此五漸之門者〖一本作:故習此五者,曰五漸之門〗。〖一本此處有「先」〗了一,則漸次至二;了二,則漸次至三;了三,則漸次至四;了四,則漸次至五,神仙成矣。
齋戒章
齋戒者,非蔬茹飲食而已;澡身者,非湯浴去垢而已。蓋其法在節食調中,磨擦暢外者也。夫人稟五行之氣,而食五行之物,實自胞胎有形已〖一本作「也」〗。呼吸精血,豈可去食而求〖一本此處有「其」〗長生!但世人不知休糧服氣,是〖一本無「是」〗道家之〖一本無「之」〗權宜,非永絕粒食之謂也。故〖一本無「故」〗食之有齋戒者,齋乃潔凈之務,戒乃節約〖一本作「身」〗之稱。有飢即食,食勿令飽,此所謂調中也。百味未成熟勿食,五味太多勿食,腐敗閉氣之物勿食,此皆宜戒也。手常磨擦皮膚溫熱,去冷氣,此所謂暢外也。久坐、久立、久勞役,皆宜戒也。手常摩擦皮膚溫熱,熨去冷氣,此所謂暢外也。久坐、久立、久勞、久役皆宜戒,此是調理形骸之法,形堅則氣全,是以齋戒為漸門之首矣。
安處章
何謂安處?曰:非華堂邃宇、重裀廣榻之謂也。在乎南向而坐,東首而寢,陰陽適中,明暗相半。屋無高,高則陽盛而明多;屋無卑,卑則陰盛而暗多。故明多則傷魄,暗多則傷魂。人之魂陽而魄陰,苟傷明暗〖一本作:傷於明暗〗,則病疾生焉。此所謂居處之室,尚使之然,況天地之氣〖一本作:此所以居處之室,必使之能向天地之氣〗,有〖一本作:若〗亢陽之攻肌,淫陰之侵體,豈可不防慎哉〖一本作:豈不傷哉〗!修養之漸,倘不法此,非安處之道。術〖一本作:故〗曰吾所居室,四邊皆牎戶,遇風即闔,風息即開;吾所居座,前簾後屏,太明則下簾以和其內映,太暗則卷簾以通其外曜。內以安其心,外以安其目,心目皆安,則身安矣。明暗尚然,況太多事慮,太多情慾,豈能安其內外哉!故學道以安處為次。
存想章
存謂存我之神,想謂想我之身。閉目即見自己之目,收心即見自己之心。心與目皆不離成身,不傷我神,則存想之漸也。凡人目終日視他人。故心亦逐外走;心終日接他事,故目亦逐外瞻〖一本作:視〗。營營浮光,未嘗復照,奈何不病且夭耶?是以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成性存存,眾妙之門。此存想之漸,學道之功半矣。
坐忘章
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見其行,非坐之義乎?有見而不行其見,非忘之義乎?何謂不行?曰:心不動故。何謂不見?曰:形都泯故。或問曰:何由得心不動?天隱子默而不答。又問:何由得形都泯?天隱子瞑而不視。或者悟道,乃退曰:道果在我矣!我果何人哉?天隱子果何人哉?於是彼我兩忘,了無所照。 www.taoismcn.com
神解章
齋戒謂之信解(言無信心則不能解),安處謂之閑解(言無閑心則不能解),存想謂之慧解(言無慧心則不能解),坐忘謂之定解(言無定心則不能解),信、閑、定、慧四門通神,謂之神解。夫神之為義,不行而至,不疾而速,陰陽變通,天地長久,兼三才而言謂之易(系辭雲: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齊萬物而言謂之道德(老子《道德經》是也),本一性而言謂之真如(釋氏《法華》、《楞嚴》、《涅盤》皆一性)。入於真如,歸於無為(《圓覺經》雲:佛身有為,至於無為,佛化身不墮諸數皆一性)。故天隱子生乎易中,死乎易中,動因萬物,靜因萬物,邪由一性,貞由一性,是以生死動靜邪貞,吾皆以神而解之。在人謂之人仙,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在水曰水仙,能通變化之曰神仙。故神仙之道有五,其漸學之門則一焉(謂五漸終同歸於仙矣)〖一本作:故神仙之道,同歸一門〗。
承禎誦天隱子之書三年,恍然有所悟,乃依此五門漸漸進習。又三年,覺身心之閑,而名利之趣淡矣。又三年,天隱子出焉,授之以口訣。其要在存想篇「歸根復命、成性眾妙」者是也。夫人之根本由丹田而生,能復則長命,故曰歸根復命。夫人之靈識,本乎理性,性通則妙萬物而不窮,故曰成性眾妙。然而呼吸由氣而活,故我有吐納之訣;津液由水藏而生,故我有漱咽之訣;思慮由心識而動,故我有存想之訣。人身榮衛血脈,寤即行於外,寐即行於內,寤寐內外,相養和平。然後每日自夜半子時至日中午時,先平卧,舒展四肢,次起身導引,喘息均定。乃先叩當門齒,小鳴;後叩大齒,大鳴。以兩手摩面及眼,身覺暖暢。復端坐盤足,以舌攪華池,候津液生而漱之,默記其數,數及三百而一咽之。凡咽津,候呼定而咽,咽畢而吸,如此則吸氣與津順下丹田也。但子後午前食消心空之時,頻頻漱咽,無論遍數,意盡則止。凡五日為一候,每候當焚香於靜室中,存想自身,從首至足,又自足至丹田,溯上脊膂脈,入於泥丸。所想其黃氣紛紛然,如雲直貫泥丸,想畢復漱咽。乃以兩手掩兩耳,搭其腦,如鼓鳴,三七下,伸兩足端坐俛首,極力直頸,兩手握固,叉於兩脅下,接腰脅骨傍。乃左右聳兩肩甲,閉息頃刻,氣盈面赤則止,凡行七遍,氣從脊膂上徹泥丸,此修道之大綱也。然更有要妙,在乎與天地真氣冥契同運,能識氣來之時,又辨氣往之所,若是則與天地齊其長久,謂之神仙矣。法起於冬至夜子時,一陽氣始來,或遲或早,先須辨氣來形候,才覺氣來,則運自己之氣適與天地之氣偕作。次日復候此氣而消息之。此是神仙至妙至精之術,人罕達之。倘三百六十日內,運自己之氣適合天地之真氣三兩次,則自覺身體清和,異於常時矣。況久久習之,積累冥契,則神仙之道不難至矣。
6、養生的道教養生
道家學說是春秋戰國時期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人們所提出的哲學思想。他們的學術思想在中醫養生學的形成過程中產生過一定的影響。道家因崇尚自然高遠,鄙棄狹隘功利主義,長期以來被今人錯誤的認為道家走向極端,因為今人錯誤的認為道家思想中有這些歷史局限性和消極面,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許多不良影響,也對中華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腐蝕性。其實,今人的這些觀點是極端錯誤的。要正確理解道家思想中的無為,並非不求有所作為,只是指凡事要「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違反「天時、地性、人心」,憑主觀願望和想像行事。老子的「無為」學說,當代的哲學家和政治家們多把它當作一個消極的思想來理解,其實這是錯誤的。從《道德經》的全篇哲學理念的反映,無為其實就是無主觀臆斷的作為,無人為之為,是一切遵循客觀規律的行為。按通常的說法,無為,就是科學的作為,就是合理的作為,因而也是積極的作為。其實現代詞彙里的「消極」和「積極」,都是以訛傳訛被人們約定俗成地誤解了。消極,就是消除偏執和極端,是非常對頭的行為;積極,就是強化偏執和極端,是非常錯誤的行為。既然已經以訛傳訛,實在無可奈何。只望細心研究的人,讀到此處,知道有人糾正即可。
1.少私寡慾
《道德經》所說的「少私寡慾」。這種以養神長壽的思想,一直為歷代養生家所重視,浸透到養生學中養精神、調情志、氣功導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2、貴柔、返璞歸真
老子在實際生活中觀察到,新生的東西是柔弱的,但卻富有生命力;事物強大了,就會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經》中指出:「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經常處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過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張無欲、無知、無為,回復到人生最初的單純狀態,即所謂「返樸歸真」。
3.形神兼養
莊子養生倡導去物慾致虛靜以養神,但也不否認有一定的養形作用。《莊子·刻意》說:「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見,我國古代的導引術是道家所倡導的,從其產生開始就是用於健身、治病、防病的。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中說:「昔在皇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表面上,這個描述是說黃帝跟我們普通大眾不同,一生中每個階段都遠遠超過眾人——剛生下有神靈,柔弱時就能夠說話,幼小時就非常的迅速、果斷;長大後非常敦實、敏捷,成人後就登上了天子之位。其實,這不僅僅是說黃帝,而且是在說我們所有人——每一個人都是「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
小孩子都是手握著拳頭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這就叫「生而神靈」。剛出生的小孩是把拇指扣在裡面握拳。拇指都壓著一個穴位(在無名指和小指之間),即心經的少府穴。心藏神,心主神明,說明嬰兒是內含神靈,神氣不外泄的。所有人剛出時都由臍帶跟母親的精氣神連在一起,隨著「啪」的一聲把臍帶剪斷,人就變先天為後天。當人長大之後,手慢慢地松開了,之後的一輩子里有的人抓權,有的人抓名,有的人抓利,有的人抓錢,有的人抓人,最後逐漸老去,撒手而歸,撒手就沒有神靈了,神靈散掉了,人就死了。老子也發現了這個秘密,老子發現嬰兒「骨弱筋柔而握固」,雖然筋骨柔弱,但握拳卻很堅固。所以提示我們,養生就要復歸,要慢慢地回歸到嬰兒的那個狀態去。
「弱而能言」是指柔弱的時候就會說話,我們試想小孩子剛開始說話時,都在說什麼?他們總在發問:「媽媽,我從哪裡來的?」還有的會問:「媽媽,人會不會死啊?死了以後到哪裡去呢?」這是對生命本質的發問,這是終極的問題,是哲學問題。嬰兒問的都是哲學問題,一個人離哲學越近,就離嬰兒的狀態越近;離嬰兒的狀態近了,你想不長壽都難啦。而我們長大後問的多是世俗問題,比如我們總是問:「吃了沒有?」「你一年能賺多少錢?」「你住多大的房子?」我們失去了我們幼小時的童心和超脫,不再關懷生命本質,越來越失掉天真。今天,當我們吃穿不愁的時候,其實需要超脫一些,去關懷一下生命的本質,對終極問題發問,只有多考慮這樣的問題,你才能成為天真的人,才能長壽。
「幼而徇齊」是指幼小時做事情非常快,想做什麼就立即去做,不瞻前顧後、猶豫不決。每一個人小時候都是如此專注,比如說小孩子看到一朵花,他會一下把花抓住,不管花上有沒有刺,有沒有毒,也不管路有多麼的坎坷不平。可長大後,想要什麼,我們常常瞻前顧後、思左想右、猶豫不決、左右搖擺。考慮問題太多了,不再「徇齊」,做事情有意無意地背離真實、專一,煩惱漸生,健康受損。
所以,《黃帝內經》中描述黃帝的一生,實際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只是隨著長大,我們慢慢淡忘、失掉了「神靈」、「能言」、「徇齊」、「敦敏」,失掉赤子之心。而通過修煉,把我們越來越年老的生命回歸到兒童時代,復歸嬰兒的「敦敏」「徇齊」「神靈」,這就是養生。
養生困境
無人領導改革
重術輕學,信徒的素質難以提升
道士,要他演述科儀,可以長達三天三夜;但要他講經說法,則難以啟口,也難以維持半個小時。「學」與「術」嚴重失調。今日在台灣許多宮廟的住持,不僅看不懂道經,甚至誤把佛經當道經來誦念。宮廟的住持及信眾,普遍存在素質低落的問題。這種現象的形成,雖然原因很多,但是道廟重「術」不重嘉言錄》,一九八二年四月基隆十方大覺寺印贈等書,《印光法師文鈔》是收集印光文鈔最全的書,後來台中蓮社亦予出版,而不收錄此信,殆出自於為賢者諱的心態。印光受到太虛學生的攻擊,不止一次,印順《太虛大師年譜》民國十八年條雲:「時印老(五月二十九日)《復某居士書》,痛斥大愚。」可見除佛化青年會的傳單外,太虛剃度的弟子大愚也撰文攻擊過印光。
「學」,則是主要原因之一
「術」是指科儀、風水、占卜、命相。「學」是指對經書道理的闡揚。台灣及東南亞一帶的華人社會,非常重視俗稱「山」、「醫」、「命」、「相」、「卜」等五術。山(仙道),指靜坐、煉氣、養生、葯餌、靈修等。醫(醫療),指針灸、方劑、推拿、食療、心靈治療等。命(算命),指紫微斗數、八字、四柱等。相(勘察),指手相、面相、骨相、名相(姓名學)、墓相(陰宅)、宅相(陽宅)、風水勘輿等。卜(卜卦),指易占、六壬、太乙神術等占卜術。這些流傳久遠的術數之說,自有它存在的價值,唯過度重視「術法」科儀,而不從哲理著手配合來論述,易使人誣指為迷信。「術」須有「學」來做領導、介紹,才不致流於庸俗低劣,且術越深,修持應越高,才不會以術為惡。「學」是指經書中的哲理要義。道經中不乏好的經典,有些談論義理,如《道德經》、《南華經》、《黃帝陰符經》、《太平經》、《周易參同契》、《抱朴子》、《清靜經》、《悟真篇》等等,有些涉及民俗如《北斗經》、《南斗經》、《老子守庚申求長生經》、《受生經》、《玉歷至寶鈔》、《玉匣記》等等,這些均必須有人來加以簡擇,以古籍今譯的方式,將其義理及其對後世民俗的影響,介紹給世人。 今日道教的術法太過,而學理的認知則普遍受到忽略,造成了信眾的素質難以提升。
三、缺乏教團組織,傳教無方,無認同感
今日世界的宗教,如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甚至台灣的佛教、新興宗教等,大都有定期聚會(或經常聚會),有教團組織、傳道方式。但相對的,道教徒則是一盤散沙,平時各人拜各人的神,並無定期聚會,各宮廟也互不相屬,無人講經傳道。拜媽祖的,自認是媽祖信徒;拜關公的,是關公信徒;對道教神只毫無概念,對道教也無認同感,甚至不認為自己是道教徒;有的更刻意去攀緣佛教,弄成道廟由和尚住持,而成了非佛非道的怪現象。所以在台灣雖然有不少香火鼎盛的宮廟,但卻因各自為政,無認同感,而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
四、缺乏講經佈道者
宮廟的住持及道士,終其一生,大都以科儀術數為職志,能講經說法者極少,也無定期公開的講經活動。台灣無線的電視台甚多,定時播出佛教講經節目的,有六七個,甚至有許多電視台是整日播放佛教節目的。佛教有自己傳道的專用電視台。除電視台外,擴播電台亦有佛教講經節目。相對的,在電視台或播音電台方面,幾乎全看不到道教的講經節目。如此傳道,如何能得信眾?而在培養人才上,雖有一間小規模的木柵道教學院,也一直沒培養出能講經傳道的人才。一個缺乏主動向民眾傳道的宗教,在起跑點上已輸了一大截。不培訓說經人才,不重視說經人才,將使道教在年青一代的信徒中迅速流失。老乾而無新枝,其後果可想而知。
五、修持法門過於雜散,未加整理
在世界各宗教中,常將信徒分為「聖」與「凡」二者。一般的民眾為「凡」,經過特定的宗教修持法門後,才能轉「凡」而為「聖」。「修持」在宗教活動中,占著極大的分量。以道教來說,悟道者為聖,未悟道者為凡。凡夫為凡,神仙為聖。一般民眾,未加修持為凡;對社會人民有貢獻死後成「神」,及由積善並加修持而來的「仙」,皆屬「聖」。由凡入聖,須以修持(修煉)為橋梁。 道教由於流傳久遠,所以派別眾多,修煉法門各異。正一重符籙,上清重存思,外丹主黃白,內丹煉精氣神,房中重男女和調;此外,禱祀、召遣、葯餌、避谷、食氣、守一、清靜無為等等法門不一而足。在今日好簡惡繁的功利社會中,須有人來簡化其修持次第,循序誘導。道教的眾多法門,如無人來加以綜匯整理,初學者將難以入手,也無法吸引信眾。
六、過度的包容,喪失了自己
兼容並蓄,本來是一種美德,也應是成功的條件之一;由於道教有寬廣的包容性,所以在中土,雖有宗教爭執,卻不會產生宗教戰爭。而爭執的結果,則是逐漸走向融合。但過度的包容,卻反而使優點變成了缺點,喪失了自己的特色,而成為失敗的主因。自宋以下,長期來大量混佛入道的結果,造成了今日的民眾不能區分佛教與道教,以為拜佛即是信道。這種情形不僅在台灣如此,在海外的華人社會也如此。筆者今年三月初曾到新加坡開會,道教界的李至旺道長告訴筆者說新加坡有的道廟甚至將印度神及回教神一起設在廟中來拜,但這種看似宗教融合、民族共存的寛大胸懷,不僅得不到認同,反而招來了印度教徒、回教徒的抗議,認為褻瀆了他們的神只。這個例子說明了過度的包容,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包容並非壞事,但必須有選擇性,也不能僅從包容對方神祗入手而已,而是須從哲學義理、科儀、傳教方式等多方面上著手,用包容來將對方長處攝取為己有,如此才能得蒙其利。道教包容,促成了佛、道的融合,但過度的包容,也讓道教喪失了自己。舉例而言,由於明末《西遊記》、《封神演義》等小說的倡導,於是道教將觀音、錠光佛、文殊等神吸收為己神,同屬玉帝所轄。但因給予過高的地位,這樣的做法,反而造成佛、道不分的後果。相對的,佛教雖也吸收道教的神祗,如關公在道教的階位是帝君,然而佛教卻把他說成是受智顗渡化的神而已,階位僅是佛教的護法神,地位低下可知。道教將佛教的神置於高階,佛教將道教的神置於低階,於是相形之下,造成了佛在道上的誤導。
7、儒家和道家關於「水」的思想有何異同?
儒家
儒家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做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雖然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但也只是諸子之一,與其它諸子一樣地位本無所謂主從關系。
儒家的起源:
《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敘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為最高。"
有人認為儒者是指一種以宗教為生的職業,負責治喪、祭神等各種宗教儀式。"儒本求雨之師,故衍化為術士之稱"(《國故論衡·原儒》)。
《說文解字》:儒,柔也,術士之稱。據郭沫若考證,"儒"本是鄙稱,儒家這一稱號,也不是孔子自家封號,而應是墨家對孔子這一學派的稱呼。
莊子後學評論儒家,"性服忠信,身行仁義,飾禮樂,選人倫,以上忠於世主,下以化於齊民。將以利天下"(《莊子·漁父》) 。
儒家創始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也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國人。
《史記·孔子世家》載:"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儒家的發展:
儒家在先秦時,和諸子地位平等。而且,在秦始皇時受到重創,便是所謂的"焚書坑儒"。再至漢代,漢王朝以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為其文化建設的基本路線,而這三代中原文化正是儒家六經,孔子以繼承華夏民族文化著稱,因而儒學本身便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由於宗經而尊儒,這也是儒家交上好運的原因之一。 孔子作古,"儒分為八"(《韓非子》),其中主要有兩派,一是孟子出子思一系傳道,二是荀子出子夏一系傳經,這便是先秦儒學……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降,先有今文經學為官方經學。《漢書·藝文志》載:"武帝末,魯共王懷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此後,便有了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之分。古文經學家提供了闡釋學的一重經典模式,便是"我注六經",以文字訓詁、名物考釋等為手段來闡釋文本的意義,這種偏重學術問題不注重政治人生的考據學,到乾嘉時代盛極一時。今文經學家也提供了闡釋學的一重經典模式,便是"六經注我",藉助經典來闡述時代精神或者發揮自已的新見解,程朱理學陸王心學便是沿著這一路數下來的。之後古文經學一代大師鄭玄以古文經學為主,兼納今文經學,結束了相爭兩百年的今古文之爭,"鄭學"而後延綿。除漢代今古文經學外,魏晉南北朝時有"南學"與"北學";唐朝又有融"南學"和"北學"於一爐的義疏之學,這便是漢唐經學……
至北宋,儒家學者為應付佛老的挑戰,便拋開了漢唐儒家偏重學術問題不注重政治人生的形式。以直接了當的形式來闡述經典中的義理,討論人性、人心、天命、理氣等等形而上的哲學命題。這便是"理學"。但理學也包括了明清兩代的理學和心學,所以又稱"宋明理學",其派別很多,周敦頤"濂學"、邵雍"象數學",二程"洛學"、張載"關學",朱熹"閩學",陸王"心學"等……
到五四時期,雖然儒學遭到空前大難,但現代新儒家已經萌發。在一片"打倒孔家店"的聲浪中,在儒學受到空前挫折的背景下,梁漱溟挺身而出,為孔子辯護,揭舉儒學復興的旗幟,成為新儒家的前驅。
廣泛意義上的新儒家有:第一期主要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賀麟、張君勱、錢穆、馮友蘭,第二期牟宗三、徐復觀、唐君毅、方東美,第三期杜維明、劉述先,第四期也已出現,但還未經學術界定論。從那時到現在的80多年中,以此為志業者大有人在,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現代新儒學已成為20世紀中國的三大重要思潮之一(另一是馬克思主義派,一是自由主義的西化派)。
現代新儒家有"儒家資本主義"的說法,而且預言二十一世紀,儒家將在繼秦漢儒學、宋明理學後,經過創造性的轉化,迎來第三次輝煌的大發展。
儒家在近代的沒落:
儒家思想以傳統封建社會為物質承擔者,而傳統封建社會以儒家思想為精神承擔者,傳統社會的瓦解,致使孔子權威喪失。當中國被西方列強的大炮轟開國們時,近代便開始了反孔運動,經歷了太平天國的農民革命思潮、資產階級革派的民主思潮,以及達到高潮的五四新文化運動。
八十多年前,時人發憤於國之積弱,詬龜呼天。一批深受西學影響又急欲救亡圖強的激進青年,以胡適、陳獨秀為主將,發起了一場中國近代以來反孔非儒的高潮"五四運動"。運動員們抱著"打倒孔家店"的決絕姿態,否定了作為中華兩千多年文化主流的儒學。
眾所周知,在"五四運動"發起後至今,其間又遭"文化大革命"最後一劫,這場充滿強烈政治目的色彩的"儒法斗爭"、"批林批孔"的"文革"運動,使儒學歷經空前的厄運。億萬人民(其中不乏文育)高喊"打倒孔老二"的噪音充斥在中國的大地上,就這樣使孔孟儒學乃至孔孟本人蒙上了不白之冤。至此,歷五四,經文革後的儒家所有學說,似乎全是惡名昭著,不屑一提。甚至於一些人一聽說是"儒學"、"孔孟之道",就怒斥為"腐儒"、"孔老二",神經緊張地象似拉上弓弦的箭矢,不分青天紅皂白大加詆毀。
儒家經典:
儒家經典主要有儒學十三經。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
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
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爾雅》,共十二經;
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註疏》傳世。
《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
《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
《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
《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
《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
後來的《四書》指是指《大學》(《禮記》中一篇)、《中庸》(《禮記》中一篇)、
《論語》、《孟子》,五經則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穩坐儒家第二把交椅)、荀卿、董仲舒、程頤、朱熹(繼孔子後最博學的大儒)、陸守仁、王陽明。
儒家的特徵:
其一、以孔子為先師,為思想領袖;
其二、以《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等書為經典;
其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仁與禮的一種張力結構;
其四、由內聖而外王,通過內體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學;
其五、尤注重人與人之間倫理關系,並運用到政治實踐中,成為指導性的原則。
儒家思想鑒借:
如儒家的剛健有為精神,來激勵自已發憤圖強;鑒借儒家的公忠為國精神,來培育自已的愛國情懷;鑒借儒家的"以義制利"精神,來啟示自已正確對待物質利益,鑒借儒家的仁愛精神,來培育自己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鑒借儒家的氣節觀念,來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強的獨立人格等等。
儒家余話:
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漢初,遭統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後受玄學、佛學的挑戰,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歷空前之厄,但還是綿延至今,其原因是因為儒學植根於中國固有的價值系統而又能隨時自我調整,適應了時代和社會的變化。而且相當大的程度上是由於它是東方最有價值的知識系統,以至於在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國學(傳統文化)的代名詞。
儒學有二千多年歷史,至今海外猶有傳人。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梁任公曾指出:"......所以我們可說,研究儒家哲學,就是研究中國文化,誠然儒家之外,還有其他各家,儒家哲學,不算中國文化全體;但是若把儒家抽去,中國文化恐怕沒有多少東西了。"(《飲冰室書話》〈為什麼要研究儒家哲學〉)任公所說"研究儒家哲學,就是研究中國文化"這話或者稍過了點,但中國幾千年文化史是以儒學為主流則無庸置疑。"儒家是中國文化的主流,中國文化是以儒家做主的一個生命方向與形態"(《從儒家的當代使命說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牟宗三)。
儒家是國學的核心、主體這問題,本來可以不提。但五四運動以來,今人對儒家已是疏遠地厲害,且有著一種莫名的反感,一些偏激謬論充斥於世並混淆視聽,在社會上也漸趨形成了一種影響。
事實上,肯定儒家是國學主體,決不是只憑現代新儒家、某些學者的主觀情感,而是有著客觀依據的。儒家之所以是為國學主體,是由儒學的基本精神、廣博范圍、歷史發展客觀地確定的,而不是我們一廂情願。
因此,再興國學,可以說便是重振儒學。而重振儒學卻絕不是某些人所誤解的"復古",更不是什麼開倒車,而是本著馬克思主義對待古代學說"批判地繼承"的態度,去理性地解剖它,應用它。儒學在現代化過程中完全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現代化不是對傳統的否定,而是揚棄、賦予新解。中國現代化還需要儒學,之因為任何一個民族,它之能夠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在於有它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學為主幹;其次,我們今天要實現的現代化,是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這個中國特色,當然少不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學色彩。
一般來說,儒學既將復興或是時勢所然,但儒學復興恐也已很難再成為今日中國「唯一的」文化信仰,今日國人「唯一的」精神支柱。
道家
道家是古代最有影響的哲學學派。《漢書·藝文志》雲: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創始人老子死後,道家主要沿兩條路線繼續發展,一條是"無為主義"的政治學,盛行於戰國和西漢初期的黃老學派,這派主張"無為而治",另一條是"任自然"的人生哲學,對後代產生深遠影響的老莊學派。道家思想,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占據了極重要的地位。
道家創始人老子:
生卒年不詳。據《史記》中記載,孔子向老子問禮後,對弟子說過老子"其猶龍邪"這話,意為老子像龍那樣雄偉,境界深不可測。其實這位世界級文化名人老子其人到底是誰,早在太史公時代已成了疑案。《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也就是說,當時有三位可能是道家的老子,一是李耳(早於孔子),再是老萊子(與孔子同時),三是太史儋(後於孔子)。太史公大致認為道家的老子便是李耳,但近代學者只有胡適、張煦、馬敘倫幾位繼承了該說法。一般都認為是老子其人其書應當在在孔子之後,如梁啟超、馮友蘭、顧頡剛等學者。還有人折中前兩者意見,如唐蘭主張老聃與孔子同時。錢穆則明確指出老子應在戰國晚期人。
老子思想的源流脈絡,不很清晰,古文獻缺乏,地下考古也沒有發現證據。但從老子所從事的工作,從《道德經》、從莊子等人的文獻中透露出的情況看,道的思想並非始於老子。
老子曾為周守藏室之史,這個收藏室,相當於現代的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珍寶館的綜合。收藏室不但收藏了周朝和武王前周人的書籍、史官記載、珍寶物品,還有一百多大小諸侯國的歷史文字、上古遺書,各國的供奉,記載了各氏族淵源,夏商遺民遺物,我們都知道大禹所制的九鼎,也在這里。老子在這里,接觸到了大量的當時和上古的遺書,為他的思想打下了基礎。
道家人物:
自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隱沒後,其繼承弟子有庚桑楚、關尹、列禦寇、楊朱等人,而代表人物為莊子。
代表人物莊子:
約前369-前268年,身世如迷。《史記》上說是:"莊子者,蒙人也,名周。"蒙地是楚國還是宋國,連太史公也不知。《史記》又說莊子曾做過蒙地的漆園吏。莊子與其弟子所寫的《莊子》一書,屬人生哲學,其主題是"任自然"。
道家名著:
《老子》、《莊子》、《列子》、《皇極經世》、《文子》、《田子》、《黃帝四經》、《老萊子》等書。
華夏文明肇始於伏羲,興盛於黃帝,那時的文化,勉強說,是一種巫史的文化,產生了易的思想,由此衍生出的,還有陰陽術、神仙術等。禮的思想,最初也是產生於對祖先、天地、鬼神的祭祀。春秋時期,諸子百家對混沌的古文化鑿開了七竅,從各自的角度進行了突破。孔子繼承了周禮,並用仁的思想予以闡發傳播,老子闡述了道的思想。
《道德經》的主要內涵:
學術界有種說法,《道德經》一書,用語古樸,包羅萬象,學術思想易被人誤解。提到道家,有人認為是消極避讓,不思進取的隱士哲學;是明哲保身,與世無爭的處世哲學;一提到巫文化,就是裝神弄鬼;還有人說老子是陰謀家的鼻祖等等。
現在《道德經》中的一些文字,與出土的《道德經》相差較大,學術界尚有爭論,這里只是參考大師們的觀點,簡介一二。
在我國傳統思想中,有兩大系統,一是儒家思想,一是道家思想。老子的思想,全部可以在《道德經》中找到。
道
老子思想中,最重要的命題,就是"道"。何為道?《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如是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之母。無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發自然。"
這個道,是先天地而存在的宇宙本源,天地萬物無論如何變化,還要回到它的起點"道"。道是無形的,物質的,本原的,獨立的,而天地是有形的,要受道影響的。
無有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下萬物的存在是有名有形的,但有名有形的萬物必定要以無名無形的"道"作為根源。無才是天下萬物的本原。《道德經》第二章中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其意為,有無是相互相成的,難易高下長短是相互成就的。因此,既要有無形的道,也要有有形的萬物。
從這里,我們用現代哲學分析,可以看出,老子看到了發展著的事物之間的矛盾性,也看到了矛盾著的事物兩個方面的相互轉化,以否定達到肯定。
無為無不為
《道德經》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事事效仿別人,要做的事一天比一天多,事事遵循道,要做的事一天比一天少,最後達到無為。
老子是通過否定達到肯定。在老子看來,道是自然的,自然故應無為,人應效法道的。讓萬事萬物自己發展變化,無為就成為了無不為。
《道德經》中,還有許多觀點。比如說,老子從宇宙間的客觀規律,引發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四十二章)這是宇宙創生演化的基本圖式。一是混沌一氣,二是陰陽,道家將社會、人類、萬物,看作是陰陽互補的結構,這又與易的原理頗為接近,開始涉及到了人身。後來出現的中醫、養生、道教思想等無不以老子思想為宗師。
墨家
尚賢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綱領。墨家與儒家並稱「顯學」。以下是墨家的觀念。
倫理觀∶提出「兼愛」,主張愛不應有親疏、上下、貴賤、等級的分別。他認為天下之所以大亂,是由於人不相愛。
政治觀∶主張「尚賢」、「尚同」,提倡選任賢才,消除階級念,使天下大治,主張「非攻」,反對一切侵略戰爭。
經濟觀∶反對奢侈的生活,主張節儉,提出「節用」、「節葬」、「非樂」的思想。
宇宙觀∶提出「非命」,認為命運不能主宰人的富貴貧賤,強調只要透過後天的努力就可以改變。為了求福避禍,他又主張「尊天」、「事鬼」。
墨家講求刻苦、節儉,「兼愛」比「仁愛」更難遵從,又因記載較少,所以日後發展不大。
代表人物:
墨子
春秋末戰國初思想家、學者,墨家學派創始人。姓墨名翟,生卒於約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魯國人,一說宋國人。墨子出身平民,自稱「北方之鄙人」,人稱「布衣之士」和「賤人」。
他曾為宋國大夫,自詡「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師從史角之後,傳其清廟之法;又學於儒者,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明於《詩》、《書》、《春秋》,因不滿儒家禮樂煩苛,於是棄周道而用夏政。
宣揚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愛為核心。其為人「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為宣揚自己的主張,墨子廣收生徒,尋常親從弟子數百人,形成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墨子上說「王公大人」,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幾乎「遍從人而說之」。行跡所至,東到齊,西遊鄭、衛,南至於楚、越。
墨子博學多才,擅長工巧和製作,曾製成「木鳶」,三日三夜飛翔不下。還擅於守城技術,其後學總結其經驗為《城守》二十一篇。還在名辯說方面有所成就,成為戰國名辯思潮的祖源之一。墨子的事跡,分別見於《荀子》、《韓非子》、《莊子》、《呂氏春秋》、《淮南於》等書,其思想則主要保存在墨家後學《墨子》一書中。
8、道家養生的秘訣有哪些
養生保健百秘訣一:多喝粥
粥補人、養胃,歷來都被養生家視為養生保健的最佳食物。它由大米經過熬制而成,易為人體消化吸收度。粥溫和易進食,攝生養體,適合老年人,尤其是那些消化能力不好,進食比較少的老年人。常喝粥,能為老人補充能量,強身健體知,延年益壽。
養生保健秘訣二:常飲茶
茶
也是養生保健的佳品,其抗衰老作用讓人驚嘆,甚道至超過維生素E的18倍。茶葉中含有豐富的茶色素能防治老年人常有的動脈硬化,有些茶還有高效的防癌功能。
經過調查顯示,每天飲茶的老回年人壽命普遍都比較長。喝茶的確有益答健康,比如枸杞參茶就有滋補抗衰老的作用,平日里可以在茶里加入枸杞和西洋參,充分利用了
9、「道家養生甘露茶」到底敢不敢喝?
嶗山道家甘露茶,要是第一次見這茶,估計都會被嚇到!看上去,就像是發了霉的樹葉和樹枝,真是奇醜無比啊!
可不要只看這醜陋的外表哦。這茶有名為「外如乞丐內如帝」!
此茶沖泡時,沒有其它茶葉的香味,第一口入口時,滑到嗓子,感覺是苦的,可能你會說,這復是什麼啊,這么苦這么難喝,扔了吧!呵呵,千萬不要這么做,堅持再嘗一口吧。咦?怎麼有點甜味了?這就是此茶的妙處所在。。繼續喝,越喝越甜咯。好好制,稍停一下,再喝口白開水吧。奇怪咯,怎麼這白開水都是甜的?先別喝了,試著咂咂嘴,咽一下口水哦?怎麼樣?感覺到舌根甘甜生津如泉涌了吧。這茶就是這樣奇妙的。說說功效吧,消炎(特別是咽炎)袪火。很多外地的朋友到青島逛嶗山,都會專門嘗一下這個茶,因為都說這茶是嶗山道士發明而且親手種植加工的,喝一口沾沾仙風道氣啦。更為神奇的是,目前外人沒有知曉這茶的加工方法。
就像海精草一樣很多看起來很醜陋的茶其實很好很健康,如果不放心你可以洗兩遍茶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