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季養生特點有哪些揭秘
夏季是「天地氣交,萬物華實」的季節,黃帝內經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觀點百,夏季與五贓的心相應,氣候炎熱,汗液外泄,度易耗傷心氣,所以夏季要重視養心,養陽為夏季養生的關鍵。 夏季養生小常識之按摩知保健:夏季在人體主心、脾,故心、脾氣自然旺於冬季,而熱、濕邪最宜傷及心脾兩贓,使心、小腸、脾、胃的功能失職,故夏道季的按摩養生應以心、小腸、脾、胃經上的穴位為主。可選用陰郄、豐隆、三陰回交、梁丘、足三里、後溪,腎俞,命門,關元,百會,勞宮,合谷,天樞,上巨虛,膈俞、脾俞答等穴進行按摩。
2、夏天養生
夏季養生小常識
人顱內的動脈血管對疼痛是很敏感的,在高溫季節,運動勞作後頭部易出汗,這時血管擴張,如果用冷水沖洗,有可能引起顱內血管功能異常,發作時會有頭發暈、眼發黑、嘔吐的現象,嚴重的話,可能會引起顱內大出血。可見以冷抗熱的方式是不可取的。雖能解一時之急,卻並非良策。
夏天氣溫接近人體的溫度,人體散熱方式以汗蒸發為主,所以用熱來除熱才是比較好的養生方法。
1、熱毛巾擦身:夏天,人的臉面和軀干難免多汗,及時擦汗可促使皮膚透氣,但必須用熱毛巾,才能適應人體降溫節律。
2、洗熱水澡:夏天洗冷水澡會使皮膚收縮,洗後反覺更熱,而熱水洗澡雖會多出汗,但能使毛細血管擴張,有利於機體排熱。夏天該出汗時出汗,這才是符合自然規律和人體節律的方式。
3、熱水洗腳:腳有第二心臟之稱,人的腳上分布有全身的代表區和五臟六腑的反射點。
古人雲:「睡前洗腳,勝似補葯。」夏季也不例外。當時雖然感覺有點熱,但事後反而會帶來涼意和舒適。
4、喝熱茶:冷飲只能暫時解暑,不能持久解熱、解渴,而喝熱茶卻可刺激毛細血管普遍舒張,體溫反而明顯降低,這是簡便易行的絕妙良方。
另外,加強耐熱鍛煉,提高體溫調節功能,熱適應能力增強,不但可增強體質,還可有效地防止中暑和其它熱症發生。[/font][/size][/color]
夏季養生之道
根據中醫理論,夏季屬火,而夏季的一個特殊階段稱之為「長夏」,又單屬土。夏季養生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雖然氣溫較高,但仍要顧護人體的陽氣。亦即常說的「春夏養陽」。陽氣是人的動力,隨季節和日月的交替變化而產生一定的波動,夏季陽氣旺盛且常浮躍於外,反易被外邪折傷,如大汗則亡陽。換言之,在炎熱的夏季,一般不宜進行大量運動, 運動之後應及時補充水分和營養物質。
2、立夏之後,北半球陽光照射充足,日照時間延長,加之氣溫升高,人的睡眠會減少。有睡眠障礙的人則更易加重,輾轉難眠,或夜卧不安。中醫講夏季宜「早卧早起」,順應節氣。若夜晚不能早睡,中午適當的午休仍不失為一個很好的調整。夏季早起進行適度的晨練,是最佳的安排。
3、當進入盛夏時節,氣溫高且濕度大,給人以悶熱難耐的感覺,這就是中醫所說的長夏。長夏在五行中屬土,與中醫五臟之脾臟相應,而脾最惡濕喜燥,所以長夏多患脾胃病,出現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脾胃虛弱的人,應及時調理好飲食,營養充足又不增加脾胃負擔,可以少食多餐。夏季動輒出汗,使人口渴,但要注意不可在飯前大量飲水,更不能喝大量冷飲,反之,極易損傷脾胃,導致慢性脾胃疾病。
4、夏季瓜果豐富,可以多吃一些,但應注意水果的性味,了解自身體質,以免造成損傷。如脾胃虛寒的人,不宜大量吃西瓜、梨、獼猴桃、柚子等涼性水果;內火大、痰濕盛者,少吃桂圓、荔枝等;過敏體質,慎吃芒果、菠蘿等。又常言:「桃養人,杏傷人,李子樹下抬死人」,李子多吃使人生痰、助濕,甚至令人發虛熱、頭昏」;尿路結石的人不能多吃草莓;胃酸多、易腹瀉的人,少吃香蕉;蘋果、桃、葡萄、哈密瓜、桑椹、西瓜等水果含糖量高,故糖尿病人慎食。
5、夏季人體陽氣浮躍於體表,隨出汗而外泄,使衛氣不足,抵抗力減低,若此時感受外風,同樣可引起風寒、風熱、暑濕等證。因而夏季感冒也分多種類型:風寒感冒,發熱不甚而明顯惡寒,同時鼻流清涕,噴嚏連連,此時應立即服感冒清熱沖劑2袋,一定熱服,或喝蔥白薑片紅糖水,每2-3小時再飲一次,大多症狀會明顯緩解。若體溫迅速升高,伴惡寒、咽喉不適等,多為風熱感冒,早期可以服雙黃連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清開靈、維C銀翹片等。若發熱伴惡心或嘔吐、腹部不適、腹瀉等,多為暑濕感冒,類似西醫胃腸型感冒,此時應及時服用藿香正氣膠囊或水,初次可以加大劑量,每日3-4次,同時控制飲食,煮些荷葉綠豆粥食用。
6、潮濕悶熱的氣候,使人皮膚容易感染,夏季也是皮膚病多發的時節。注意皮膚護理,同時適當採用一些天然的草葯洗浴,則會令人度過健康、愉快的夏季。如桑葉浴,將桑葉100克左右放入鍋內煮10-15分鍾,再倒入浴盆內即可,能消除皮膚痤瘡、癤腫、褐色斑等;又如薄荷浴,可預防濕疹痱子。
多喝姜湯對付「空調病」!
夏季有什麼方法對付的「空調病」呢?也許你不會想到,最簡便有效的東西竟然是我們廚房裡常用的生薑。
北京中醫葯大學中醫營養學副教授周儉告訴記者:適量喝姜湯不僅能預防「空調病」,而且對吹空調受涼引起的一些症狀也有很好的治療作用。由於吹空調而引發的疾病症狀主要有三種。
腹痛胃痛:很多人晚上睡覺喜歡開著空調,空調的涼氣再加上涼席,真可謂涼快!可是早晨起床胃部和腹部開始疼痛,伴有大便溏瀉的症狀,原來是昨天晚上著了涼。這個時候喝一些姜湯,能驅散脾胃中的寒氣,效果非常好。而對一些平常脾胃虛寒的人,可以喝點姜棗湯(即姜和大棗熬的湯),有暖胃養胃的作用。周教授表示:因為生薑側重是補暖,大棗側重是補益,二者搭配服用可以和胃降逆止嘔,對治療由寒涼引起的胃病非常有效。
四肢酸痛:空調房裡呆久了,四肢關節和腰部最容易受風寒的侵襲,導致酸痛,這個時候,可以煮一些濃濃的熱姜湯,用毛巾浸水熱敷患處。如果症狀嚴重,可以先內服一些姜湯,同時外用熱姜湯洗手或者泡腳,這樣能達到散風趨寒、舒筋活血的作用,最大程度上的緩解疼痛。
傷風感冒:外面酷暑難耐,室內涼風習習,長時間吹空調加之室內外溫差過大,很容易引起風寒感冒。主要體現在惡寒、頭疼、發熱、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這個時候喝上一碗姜湯,你會發現感冒症狀好了許多。
雖然說姜湯在生活中十分常見,但喝法還是有很多講究的,對於不同情況周教授提出了不同的建議:
如果想預防「空調病」,可以在上班之前帶一些生薑絲,用生薑絲泡水喝,這樣就不用擔心「空調病」的侵襲了。喜歡喝茶的朋友可以再配一些綠茶,這樣不僅口味好,對身體也更有益處。
如果想緩解「空調病」,姜湯不可過淡也不宜太濃,一天喝一碗就可以起到作用。也可以在姜湯中加適量的紅糖,因為紅糖有補中緩肝、活血化淤、調經等作用。對於症狀嚴重一些的病人可以把姜湯當水喝。
夏天吃薑五項注意
「冬吃蘿卜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葯方」。自古以來中醫學家和民間有「生薑治百病」之說。因為姜中含有姜醇、姜烯、水芹烯、檸檬醛和芳香等油性的揮發油;還有姜辣素、樹脂、澱粉和纖維等。所以,姜在炎熱時節有興奮、排汗降溫、提神等作用;可緩解疲勞、乏力、厭食、失眠、腹脹、腹痛等症狀;生薑還有健胃增進食慾的作用,夏令氣候炎熱,唾液、胃液的分泌會減少,因而影響人的食慾,如果在吃飯時食用幾片生薑,會增進食慾;生薑對胃痛亦有緩解或止痛作用,胃炎及胃十二指腸潰瘍所發生的疼痛、嘔吐、泛酸、飢餓感等用生薑50克煎水喝,可使症狀迅速消除。
夏季,細菌生長繁殖異常活躍,容易污染食物而引起急性腸胃炎,但是適當吃些生薑或用乾薑加茶沸水沖泡後飲之,能起到防治作用。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生薑能起到某些抗菌素的作用,尤其對沙門氏菌效果明顯。生薑還有殺滅口腔致病菌和腸道致病菌的作用,用生薑水含漱治療口臭和牙周炎,療效顯著。
夏天,人們好貪涼,喜愛電扇空調對著用,很容易感受風寒,引起傷風感冒。這時及時喝點薑糖水,將有助於驅逐體內風寒。中醫認為生薑能「通神明」,即提神醒腦。夏季中暑昏厥不省人事時,用薑汁一杯灌下,能使病人很快醒過來。對一般暑熱,表現為頭昏、心悸及胸悶惡心的病人,適當吃點生薑湯大有裨益。
姜的吃法很多,倒如,喝姜湯,吃薑粥,煮菜熱油時放點姜絲,燉肉、煎魚加薑片,制扁食、水餃餡時加點姜碎,既能使味道鮮美,又有助醒胃開脾,提神,促進食慾,幫助消化和有助胃腸對營養成分的吸收。不過,姜既然有葯理作用,就應該注意它的一些用法和禁忌,以下幾個問題是應該注意的:
1.不要去皮。有些人吃薑喜歡削皮,這樣做不能發揮姜的整體功效。一般的鮮姜洗干凈後就可以切絲分片。
2.凡屬陰虛火旺、目赤內熱者,或患有癰腫瘡癤、肺炎、肺膿腫、肺結核、胃潰瘍、膽囊炎、腎盂腎炎、糖尿病、痔瘡者,都不宜長期食用生薑。
3.從治病的角度看,生薑紅糖水只適用於風寒感冒或淋雨後有胃寒、發熱的患者,不能用於暑熱感冒或風熱感冒患者,但不能用於治療中暑。服用鮮薑汁可治因受寒引起的嘔吐,對其他類型的嘔吐則不宜使用。
4.不要吃爛了的生薑。腐爛的生薑會產生一種毒性很強的物質,它可使肝細胞變性、壞死,從而誘發肝癌、食道癌等。那種「爛姜不爛味」的說法是錯誤的。
5.吃生薑並非多多益善。夏季天氣炎熱,人們容易口乾、煩渴、咽痛、汗多,生薑性辛溫,屬熱性食物,根據「熱者寒之」原則,不宜多吃。可以在做菜或做湯的時候放幾片生薑即可。
3、春夏如何養陽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極,則伐其本,壞其真矣。」——《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夏季重養陽由於春季生發之氣屬少陽,夏季長養之氣屬太陽,所以生、長之氣均屬陽;秋季收斂之氣屬少陰,冬季閉藏之氣屬太陰,所以收、藏之氣均屬陰。因此,「春夏養陽」的含義,就是要求人們在春夏季節,要保養、增長、調節人體生、長之氣的能量,以與自然生、長之氣相適應。「秋冬養陰」,就是要求人們在秋冬季節,要保養、增長、調節人體收、藏之氣的能量,以與自然收、藏之氣相適應,這樣才能符合養生之道,從而沐到卻病延年、延緩衰老過程的目的。事實上,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適應自然變化所形成的生活習慣,如天寒增添衣被,天熱裁減衣被等所謂防寒、防暑的措施等,實際上就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具體內容。中醫常說陰陽,局外人霧里看花大致已經習慣,但了解一些它的基本輪廓,也有必要。打個比喻:一支蠟燭點燃著,燭膏和燈芯屬陰,燭光和熱能為陽;一輛急駛中的汽車,車械和汽油為陰,展示的車速和力量則屬陽。人體也一樣,軀體、臟器、體液為陰,生命的活力、臟器的功能則為陽。它是物質和功能間的關系,合則為一,分則為二。明代張景岳說得最貼切透徹:「道產陰陽,原同一氣」,這是合二為一;「陰陽者,一分為二也」,這是分則為二。說明了它可分而不可離的道理。盛夏時節,自然界生機勃發、萬物生長,古人認為是陽氣充旺的緣故,人類養生也應順時維護保養本能上已經萌動著的陽氣,從而來增強體質,或修復自身。《內經》說:「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此時綠蔭蓊勃,莊稼成熟,人體也一樣,全身細胞隨著大自然陽氣的鼓盪而生長旺盛,連頭發也不易脫落,想必都有體會,一年四季當中,夏天洗頭是掉發最少的,一發可知全身,內臟器官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陽氣生發對人體的影響,由此可以想見了。地球運轉了億萬年,近一二十年來大自然面臨著人類的最大挑戰,大到核子裂變的地動山搖,小到不可勝數的車輛、機器、空調的不間斷的轟鳴和排污,亘古屹立的冰川為之融化,颶風、海嘯、暴雨、地震、荒漠接踵而至,長此以往,我真不敢遐想我們的後輩骨肉將如何再苟且寄生在這顆危機四伏的地球上。其實,今天活著的人都有責任,不能只顧自己,要尊重自然,保護環境。凡事要順從自然規律,不能用盡手段來阻遏和背逆氣候的更迭,濫用空調就是顯著的一例:現今不少市民,出門冷氣車,工作八小時蜷縮在空調下撥弄電腦,晚上擁著鴨絨被昏睡,與春夏當令的陽氣生發背道而馳,人體數千年來積漸形成的生物鍾本能,被非時之寒顛倒得昏頭轉向,面目全非,抗病能力隨之下降,於是感冒發熱、肺部感染、腰頸椎病、心腦血管病變與日俱增,以前隆冬的疾病都提前來到了夏天,可以預言,受寒將成為伏暑威脅人類生命的頭號殺手,這是夏不養陽的惡果所遺。唐代學者王冰註疏《內經》說:「養生者必敬順天時」,要符合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時序規律,「春夏養陽」除了生活起居必須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外,突出一點就是避免過度的寒冷刺激,它有利於陽氣的生發,有利於正氣的內存,王冰說要「敬順天時」,我說還該加點敬畏心態,大自然不可侮,當火燭小心。 接受冬病夏治治療的患者,在三伏天30天內要在飲食等生活上有所注意:(1)要遠離空調,因皮膚會遇冷而毛孔收縮,影響葯物的滲入,同時也會降低經絡傳導的速率和活躍性。(2)少吃冷飲,冷飲一方面可傷及脾胃的陽氣,使本已陽虛的體質更加虛弱,另一方面冷食可使沉積在體內的寒氣凝滯而影響治療效果。(3)睡眠充足,睡眠可使全身肌肉放鬆,神經緊張得到調整,從而提高經絡穴位對葯物刺激的反應。(4)適度鍛煉,可增加神經肌肉的協調性,鼓舞陽氣的發生,增加汗液的排泄,以帶動體內滯留的寒氣發出體表。(5)注意飲食營養,可選服些健脾養肺、補益肺腎的葯膳,避免煙酒、辛辣、海腥發物。春夏季節由於人的陽氣發散於外,內臟的陽氣相對空虛,適當用些補陽之品。對人體頗有裨益,譬如春季有些陽氣不足的人們容易出現春困。表現為精神不振,身體睏倦乏力,嗜睡等症。另外陽氣不足還可導致衛外防禦力下降,易患摩冒,到了夏季還容易出現腸胃系統的疾病。所以『內經·素問》中指出的春夏養陽是非常有科學性的。秋冬季節陽氣又逐漸潛藏於體內,陽熱之氣復又回到體內,陽熱之氣熏妁陰液,造成體內陰液相對不足。此時苦不注重陰血的培育,就會造成明陽平衡失調。出現病症。所以素體陰虛的人到秋冬季節易患秋燥,寒包火邪所引起,但根本原因還是機體陰虛而致;寒包火證則屬體內陰虛陽盛。陰陽失衡,衛外功能低下,復感寒邪侵襲而致。治療此症時,適當加用滋陰補血之品,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秋冬養陰」很有道理。 尚需說明一點,所謂冬季宜用養陰滋補,僅是對陰虛體質或久病陰虛患者而言:夏季宜用補陽葯。也只是針對陽虛體質或久病陽虛者而言。對於一般體質之人,或急性病,則不應拘泥「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而應該注意「用寒遠寒,用熱遠熱」的治療原則。 ------------------------------------------------------------------------------------------------- 《黃帝內經》有雲:秋冬養陰、春夏養陽。很多人可能都很奇怪,秋冬已經很冷了,你還讓我養陰。春夏已經很熱了,你為什麼還讓我養陽? 在我前幾篇博文中,其實已經講到了一些春夏養陽的問題(見《為什麼要「春捂」》、《春季養生重舒發》)。今天專門來著重解釋下為什麼春夏要養陽。 中醫養生認為,人是自然的產物,人的生命活動一定遵循自然的規律,如此才能保證身體健康、百病不侵。這個道理很好理解,就跟治洪水一樣。大禹的父親治洪水用堵,結果洪水沖破了堤壩,大禹用疏,洪水就治理好了。人也是如此,順著自然規律,就是養生,逆反自然,就是自尋死路。近幾年自然對人類的報復大家有目共睹,這些都是人類破壞自然的結果。(因為比較關注環境,所以這里多羅嗦一下,言歸正傳)。那麼,春夏是怎麼樣的自然規律?春天,天氣漸暖,萬物復甦,萬象更新,生物都開始煥發光彩。 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陽氣開始生發,陰氣開始漸收。是一個陽長陰消的過程。而夏天,是萬物生長最旺盛的時候,陽氣也是最旺盛的時候。也就是說,這兩個時段,自然要求所有的生物是把陽氣舒發出來,不能憋著,我們人同樣如此。「春夏養陽」,其實主要包含兩個意思 。 其一,要讓陽氣舒發好。也就是要配合著自然環境,讓自己體內的陽氣生上來。那哪些方式可以達到這個目的呢?比如,適當增加運動,出點汗。多去戶外走走,多呼吸新鮮空氣。衣服稍微多穿點,讓身體時刻保持暖和的狀態。吃點辛味食物,能促使身體內部的生發。早晨早點起來。等等這些,都是屬於陽氣舒發的方法。而現在很多人,卻總是違背自然做事。比如不愛運動,不愛去戶外,自詡自己為宅男宅女。為了漂亮,初春就早早得穿上了夏裝,晚上不睡覺,白天睡不停,這些舉動,都是促使陽消陰長的,所以現在很多年輕人的體質都很弱,走不動路,爬個幾層樓梯就喘息不止,動不動就要生病。很多人還很奇怪,我每天生活很正常啊,大家不都這樣嗎,為什麼身體感覺這么不好呢?是的,大家都這樣,所以這樣的大家體質都不好。即使現在你感覺還行,那隻是你先天底子好,但是只要你繼續這么折騰下去,你的身體遲早會報復你的。當然了,夏天天氣太熱,已經超過了我們人的常規承受力,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要出汗,但是不能經常大汗。否則也會因為出汗太多而脫陽。而現代人,夏天總是吹著空調,吃著冷飲,又是把自己的陽氣給憋回去了,這個是夏季養生的大忌,必須得改變。所以,春夏養陽,首先,要讓陽氣能舒發,這是養陽的第一個意思。 其二,要保護陽氣。有人要問,這么熱了,還保護什麼?這個保護,是我們人自身造成的。因為天熱了,人就喜歡貪涼。春天的表現是脫得太快,其實「春捂」就是告訴你春天要稍微多穿點,捂點汗出來才能養陽。而夏天,就是前面所講的,吹著冷氣,吃著冷飲。好了,外面確實很熱,但是因為人自己作孽,把身體裡面搞得很寒。所以,為了保護我們的陽氣,這個時候就要養陽了。那麼怎麼做呢?春天就是穿多點,多做戶外運動。夏天,就是不能老吹空調,冷飲要少吃,每天要讓自己出點汗。有句話叫「冬吃蘿卜夏吃薑」,因為姜就是驅寒的,能驅走我們體內的寒,達到保護陽氣的目的。所以,夏天的時候,適當吃些熱性的食物還是需要的。有很多地區流行夏天吃羊肉,因為羊肉也是養陽的,就符合「春夏養陽」的道理。 說到這里,有些人可能會說:哦,我知道怎麼做了。然後春天的時候拚命穿,裹得透不過氣來。夏天就姜啊、羊肉吃個不停。如果這樣做,你就完了。什麼事都講究適可而止,我們養陽,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與自然界平衡。你捂的太多,熱性食物吃得太多,超出了與自然的平衡,照樣要生病。要掌握這個平衡,做得很完美,那需要專業人士的指導。我們一般人如何控制這個度呢?簡單得說,春天日常穿著以微汗為宜,當然運動時多出點汗不要緊。夏天冷氣不要直接對著人吹,在空調房裡也是微汗為宜。吃冷飲時放慢速度,一次不要吃太多。每隔兩個禮拜或一個月,專門吃點熱性食物。這樣,基本能達到要求了。 所以,「春夏養陽」,一要配合陽氣舒發,二要保護陽氣,這樣,才是正確的養陽法。
4、夏季如何養生?
5、夏季養生有什麼原則?
夏季氣候由溫轉熱,是萬物茂盛秀麗的季節,艷陽普照,地氣蒸騰,天地之氣交合,此氣候環境對生物的生長發育十分有利,如能適應夏季氣候,正確調養,就可使機體積蓄充足的陽氣,從而提高人的抵抗能力,以適應秋冬之季氣候的變化。
《養生論》上說:夏季稱作蕃秀,天地之氣相交,萬物開花結果,人們應夜卧早起,沐浴朝陽,使心情平靜,不要惱怒,使花成果,使氣得泄,這就順應夏季之氣候,符合養生的規律。不然就傷心,到秋季就發生疾病,因為夏季養生之氣儲備不足,冬天到了病就會加重。書中還說:夏季天氣炎熱,應當吃豆類消暑,不可一味地飲用熱食。不要飲溫湯,不要吃得太飽,不要在濕處睡覺,不要穿濕衣服。
農歷四月是夏季的第一個月,又稱孟夏。這個月是天地交泰、萬物開花的季節,應當晚卧早起,來接受天地之精氣。不要大怒大泄,憤怒與發泄都會傷元氣。衣服應當穿暖和。這個月肝臟功能漸漸減衰,心臟功能漸漸增生,應當增加酸味,減少苦味,來補腎助肝,調養胃氣。要節制房事來壯腎水,應當靜養來平息心火。
夏天喝水多,胃液易被沖淡,從而降低了胃液的殺菌能力,易使細菌進入腸道。濕熱的氣候環境適合細菌的生長繁殖,食物極易腐爛變質。因此,夏季更要把好病從口入關。夏季炎熱,不能只圖一時之快,過於避熱趨涼。《頤身集》指出:「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但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涼粉、冷粥。」不然,飲冷無度會使腹中受寒,導致腹痛、嘔吐、下痢等胃腸道疾病,這對中老年體弱者尤為重要。此外,還應注意不在室外露宿,睡眠時不要用電扇直吹,避免在樹陰下、水亭中及過堂風很大的過道久停,因老年人氣血虛弱,加之夏天人體腠理開疏,如不留心防寒,很容易受風而患癱,手足麻木,甚則半身不遂等。
從小暑至立秋,人們俗稱「伏夏」,是全年氣溫最高,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根據「春夏養陽」的原則,中醫養生家發現,一些冬季常發生的慢性疾病及一些陽虛陰盛的疾病,往往能夠通過伏夏的調養,使病情好轉甚至痊癒。
6、夏日如和養生?
專家教你夏日如何養生
2010年7月27日 10:54
俗話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夏天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也是陽氣最旺的時節,因此,夏季是人體進補和調治宿疾的最佳時期之一。身體有問題的人,一定要抓住時機,精心調治。而對於健康人而言,夏季養生既可保持身體倍棒不生病,還可通過夏天儲蓄健康……那麼,夏季到底應該如何養生保健?編輯特意從網路上搜集來一些夏季養生之道。
夏日養生先養心
按照中醫的養身理論:春養肝、夏療心、秋補肺、冬固腎,夏季養生先要養「心」。夏季天氣炎熱,人們很容易產生煩躁情緒,因此心理養生不可忽視,要保持平和心態和愉悅心情。郁悶煩躁時,不妨聽聽舒緩音樂、看看優美的畫冊,與朋友聊聊天、作一些晨練、避暑休養等讓人心曠神怡的活動。另外,充足的睡眠有利於心神的寧靜。夏季應晚睡早起,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同時適當的午睡以補充睡眠的不足。
養生專家還特別推薦:車前草、竹葉和白茅根,泡水代茶飲,三者均有清熱利尿、清心除煩的作用,而且價格低廉,服用方便,安全、起效快,可謂老少皆宜。其次,平時注意多吃護心食物,夏天養心安神的食物有小棗、蓮子、百合、柏子仁等。另外,西瓜、黃瓜、桃、苦瓜等四種夏日常見護心瓜果大家可以多多食用。夏天天氣炎熱,往往造成人們身心疲憊煩悶,吃不下睡不好,這個時候,除放鬆、舒展做好精神、心理調節之外,選食一些順氣又可口的食物尤為重要,例如蘿卜、藕、茴香、山楂、橘子等。
冬病夏治正當時
眼下又到了冬病夏治的好時機。所謂冬病夏治,就是在農歷「三伏」期間,採用天然中葯,貼敷相應穴位,通過透皮吸收和穴位傳導,有助於溫陽利氣、調整機體免疫功能,從而對反復感冒、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哮喘、久咳久喘、過敏性鼻炎、部分虛寒婦科病、關節痛等具有較好的防病治病作用。其中尤其以治療呼吸道疾病、氣管炎、哮喘病、膝關節疼痛、凍瘡等疾病效果顯著。
夏季尤其是三伏天,由於氣溫升高,人體內陽氣上升,經絡通達,氣血充沛,腠理開泄,此時貼敷,葯力更易直達臟腑,從而達到激發正氣,治療某些寒性疾病,能最大限度的驅風祛寒,祛除體內沉痼,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預防舊病復發或減輕其症狀,並為秋冬儲備陽氣。
女性盛夏注意啥
養生專家認為,女性在夏季要少用口紅。由於口紅在使用過程中會有油脂滲入皮膚,並吸附空氣中的飛塵、各種金屬分子和病原微生物等。這些有害物質或各種病菌在人們分解唾液的同時,就會乘機進入口腔,容易引起「口唇過敏症」。
其次,女性夏天要少用眼影粉。由於夏天經常流汗,眼影粉容易沖入眼內;另外,要注意不亂灑香水。由於人體搽香水的部位經太陽光照射會引起化學變化,從而產生紅腫刺痛狀,重者還會發展成皮炎;許多女性認為夏季穿短袖或無袖衣裙時外露腋毛不雅觀,用刀片颳去。其實,這些做法極易造成腋窩部位細菌感染。
糖尿病人度夏有講究
夏天出汗多,體內水份的丟失量很大,糖尿病患者失水後渴感不明顯,應注意主動補充水份。有些糖尿病患者擔心多飲會導致多尿,其實多尿是由於血糖高的緣故,如果限制飲水,易造成脫水,容易血液濃縮導致血栓形成、高滲性昏迷、腎功能障礙等。所以,糖尿病患者不應限制飲水,但不宜一次性大量飲水或飲用過涼的冷飲。
由於夏天是一年中血糖水平較低的階段,糖尿病患者不要因此而盲目減葯,以免發生意外或使病情加重,如需對葯物劑量或種類加以調整,一定要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7、夏季如何養陽,養陽有哪些注意事項
夏季屬火,暑邪當令,天氣炎熱,暑氣迫人,人體陽熱偏盛,腠理開泄,汗出過多,耗氣傷津。暑為陽邪,其性升散,體弱者易為暑邪所傷而致中暑。人體脾胃此時也趨於減弱,食慾降低,若飲食不節,貪涼飲冷,容易損傷脾陽,出現腹痛、腹瀉等脾胃病徵。古人還認為長夏屬土,其氣濕,通於脾,濕邪當令。濕屬於陰邪,易損傷人體陽氣。每當梅雨季節,濕邪充斥,人體脾胃最易受濕邪所傷。歸納起來,濕熱之夏,養生須防損傷陽氣。夏季養生養陽要注意哪些呢?
夏季養生養陽要兩防
一、一防「因暑取涼」
入睡後,抵抗力低下,易受風而患面癱、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腹瀉等。故夏季不要過度貪涼,如穿堂風、空調、電扇,這些屬於虛邪賊風,會阻止人體排汗。夏季人體皮膚應保持酸性,防止細菌侵入。應勤換衣服,內衣褲應選擇透氣好、吸濕、散熱的純棉製品。防曬應戴太陽鏡、涼帽。
①不要在露天及陰冷的地方過夜。
②睡覺及乘涼時要蓋好腹部。
③不要過多吃冰凍及涼食。
④夜間空調的溫度不要開得太低,最好在26度以上。
⑤不要在冷氣的環境中呆得過久。
夏天炎熱要適當減少戶外激烈活動,但也不能過分厭惡太陽,因為太陽照射,可吸收其陽氣精華補充能量。要順應陽氣上升特性,精神保持輕松愉悅,多與人交流,使情緒得以宣洩。夏天出汗多易傷心陽,因為汗是陽氣蒸騰陰液所致,汗為心主。再者,易出現脾胃陽弱,故夏季胃口不開,納呆、乏力、惡心等,應注意調養心脾、健脾利濕。飲食宜清淡,多吃冬瓜、絲瓜、西瓜,減少過食生冷、油膩。
二、二防「濕邪侵襲」
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是大暑。此時,是全年濕度最高,也是陽氣最旺盛的季節,由於氣候炎熱,酷暑多雨,所以暑濕之氣比較容易乘虛而入,因為暑氣盛,心氣易虧耗,特別是老人、兒童、體虛氣弱者,往往難以抵擋酷熱暑濕,從而導致疰夏、中暑等病。
當出現全身乏力、頭昏、心悸、胸悶、大汗、口渴、惡心等症狀時,可能是中暑先兆,應立即將中暑者抬到通風陰涼處休息,同時給病人喝些淡鹽水或綠豆湯、西瓜汁等。預防中暑,應合理安排工作,勞逸結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曬,室內要降溫,平時要睡眠充足,飲食衛生。
①居住環境不要過於潮濕。
②飲食要清淡,少吃油重食物。
8、夏季養生,各位進來說一說
根據中醫理論,夏季屬火,而夏季的一個特殊階段稱之為「長夏」,又單屬土。夏季養生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雖然氣溫較高,但仍要顧護人體的陽氣。亦即常說的「春夏養陽」。陽氣是人的動力,隨季節和日月的交替變化而產生一定的波動,夏季陽氣旺盛且常浮躍於外,反易被外邪折傷,如大汗則亡陽。
換言之,在炎熱的夏季,一般不宜進行大量運動, 運動之後應及時補充水分和營養物質。
2.立夏之後,北半球陽光照射充足,日照時間延長,加之氣溫升高,人的睡眠會減少。有睡眠障礙的人則更易加重,輾轉難眠,或夜卧不安。中醫講夏季宜「早卧早起」,順應節氣。若夜晚不能早睡,中午適當的午休仍不失為一個很好的調整。夏季早起進行適度的晨練,是最佳的安排。
3.當進入盛夏時節,氣溫高且濕度大,給人以悶熱難耐的感覺,這就是中醫所說的長夏。長夏在五行中屬土,與中醫五臟之脾臟相應,而脾最惡濕喜燥,所以長夏多患脾胃病,出現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脾胃虛弱的人,應及時調理好飲食,營養充足又不增加脾胃負擔,可以少食多餐。夏季動輒出汗,使人口渴,但要注意不可在飯前大量飲水,更不能喝大量冷飲,反之,極易損傷脾胃,導致慢性脾胃疾病。
4.夏季瓜果豐富,可以多吃一些,但應注意水果的性味,了解自身體質,以免造成損傷。如脾胃虛寒的人,不宜大量吃西瓜、梨、獼猴桃、柚子等涼性水果;內火大、痰濕盛者,少吃桂圓、荔枝等;過敏體質,慎吃芒果、菠蘿等。又常言:「桃養人,杏傷人,李子樹下抬死人」,李子多吃使人生痰、助濕,甚至令人發虛熱、頭昏」;尿路結石的人不能多吃草莓;胃酸多、易腹瀉的人,少吃香蕉;蘋果、桃、葡萄、哈密瓜、桑葚、西瓜等水果含糖量高,故糖尿病人慎食。
5.夏季人體陽氣浮躍於體表,隨出汗而外泄,使衛氣不足,抵抗力減低,若此時感受外風,同樣可引起風寒、風熱、暑濕等證。因而夏季感冒也分多種類型:風寒感冒,發熱不甚而明顯惡寒,同時鼻流清涕,噴嚏連連,此時應立即服感冒清熱沖劑2袋,一定熱服,或喝蔥白薑片紅糖水,每2-3小時再飲一次,大多症狀會明顯緩解。若體溫迅速升高,伴惡寒、咽喉不適等,多為風熱感冒,早期可以服雙黃連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清開靈、維C銀翹片等。若發熱伴惡心或嘔吐、腹部不適、腹瀉等,多為暑濕感冒,類似西醫胃腸型感冒,此時應及時服用藿香正氣膠囊或水,初次可以加大劑量,每日3-4次,同時控制飲食,煮些荷葉綠豆粥食用。
6.潮濕悶熱的氣候,使人皮膚容易感染,夏季也是皮膚病多發的時節。注意皮膚護理,同時適當採用一些天然的草葯洗浴,則會令人度過健康、愉快的夏季。如桑葉浴,將桑葉100克左右放入鍋內煮10-15分鍾,再倒入浴盆內即可,能消除皮膚痤瘡、癤腫、褐色斑等;又如薄荷浴,可預防濕疹痱子。已經進入夏季,大家注意控制,過個舒服健康的夏天。
9、夏季養生做好哪幾條?
一、天氣漸熱靜養勿躁
入夏之後,天氣逐漸變熱。因此需以「涼」克之,「燥」以「清」驅之。因此,夏季養生的關鍵在於「清」。
養生專家表示,夏天天氣炎熱,晝長夜短,晚間睡眠不足,人體經過一個上午的勞動和工作,體力和精力消耗較大,所以午睡對保障身體健康、減少某些疾病的發生起著關鍵作用。
此外,要順應夏季晝長夜短的特點,及時調整自己工作計劃和生活節奏,適當地減緩速度,並留有一定餘地。業余時間聽聽音樂、想想美好的事情,或去公園散步、郊遊,盡可能地讓肌體和精神獲得充分的放鬆。此時節還要節欲守神,善於滿足,應保持淡薄寧靜的心境,處變不驚,遇事不亂,凡事順其自然,靜養勿躁。
二、夏季養生謹防的3種疾病
1、夏季的高溫、悶熱、雷雨、大風、天氣驟變,常會誘發或加重頭痛。另外,睡眠不足、情緒激動、精神疲勞都可誘發頭痛。應對夏季頭痛,不能過分依賴葯物,可通過調劑飲食、補充水分,消暑降溫、節製冷食、調整情緒、注意休息等手段進行保守治療。
2、夏季也是皮膚病的多發季節,痱子、過敏性皮炎、汗斑、濕疹等惱人的皮膚病威脅著很多人的健康。應對皮膚病,公眾要常洗澡、勤換衣服,被子、毛巾等經常漂洗消毒。盡量少到蚊蟲多的地方,皮膚瘙癢時可塗些止癢葯水。
3、夏季還是細菌性痢疾、急性腸胃炎、食物中毒等胃腸疾病的高發期,消暑方式不當是主要原因。預防腸胃疾病要注意飲食衛生,飯前、便後要洗手。還要喝開水,少吃冷飲。
三、夏季養生要根據症狀對號入座
夏天人們的生理狀態也會發生一定的改變。中醫認為「夏氣與心氣相通」,「汗為心液」,夏季養生要早睡早起,注意養陽,方能與萬物生長之勢相應。因此,要避免大汗淋漓,「過汗」傷陽。還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切勿發怒。
另外,對不同的身體情況應採取不同的調養方式。
(1)如出現口燥咽干、心中時煩、手足心熱,則應減少戶外活動,飲食宜清淡;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魚類等食物,對於蔥、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則應該少吃。
(2)面色淡白、老覺得困的人應多食有壯陽作用的食物,如羊肉、牛肉。在夏季,更應配合天地陽旺之時,多曬曬太陽。
(3)愛出汗是氣虛的原因,應多吃粳米、糯米、小米等穀物,以及山葯、馬鈴薯、大棗來補氣。
(4)肥胖、嗜睡的人,應多做運動,每頓飯不能吃太飽。
(5)經常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發麻,這是血虛的表現,可多吃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胡蘿卜、豬肉、羊肉、牛羊肝等補血、養血的食物。
(6)面色晦滯、口唇色暗、易出血、舌紫暗或有淤點,則應避免濕氣侵襲,多吃桃仁、油菜等具有活血作用的食物。
(7)若感覺夏日燥熱難耐,面赤心煩、口渴,則少吃辛辣食物,多食水果蔬菜,如香蕉、西瓜、柿子、苦瓜、番茄、蓮藕。
(8)面色蒼暗或萎黃、情緒大起大落的人,立夏後天氣逐漸炎熱,不宜調理氣息。多吃一些能行氣的食物,如橙子、柑皮、蕎麥、韭菜、茴香、大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