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什麼關於運動的名言?
運動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 達芬奇
運動是健康的源泉,也是長壽的秘訣。 —— 馬約翰
靜止便是死亡,只有運動才能敲開永生的大門。 —— 泰戈爾
體育人為本 —— 雪雨水
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耳。 —— 孫思邈
只有運動才可以除去各種各樣的疑慮。 —— 歌德
運動的作用可以代替葯物,但所有的葯物都不能替代運動。 —— 蒂素
淡泊名利,動靜相濟,勞逸適度。 —— 華佗
望採納
2、傳統體育養生功法鍛煉的基本原則和要領
傳統體育養生功法鍛煉的基本原則
傳統體育養生功法鍛煉的基本原則,是習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的人們在長期鍛煉過程中不斷摸索、長期實踐、多年積累的概括和總結,它是指導人們進行傳統體育養生功法鍛煉的法則。
一、 松靜自然
「松」,是指「身」而言;「靜」,是指「心」而言;「自然」,是針對練功的各個環節提出來的,姿勢、呼吸、意守、心情和精神狀態都要舒展、自然。「松靜自然」不僅是確保練功取得功效的重要法則,而且也是防止練功出現偏差的重要保障。
(一) 關於松靜
1. 身心放鬆的重要意義
身心放鬆是習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取得成效的必要條件之一,也是現代心理醫學中用於防治因情緒緊張而產生一系列心身疾病的有效方法。
所謂放鬆,就是在保持穩定姿勢的情況下,或在緩慢的動作過程中,習練者運用自我調節的方法,使全身上下、左右、表裡的皮膚、肌肉、關節,以致臟腑和大腦等部位都處於鬆弛狀態。身心放鬆,一方面有利於機體內氣血的自然循環,減少機體的負擔和能量消耗,降低基礎代謝率;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機體的興奮程度,減少內、外環境對大腦皮質的干擾,有利於誘導大腦入靜,能加速進入自我調整的傳統體育養生功法態。
放鬆不僅有助於身體的調節,而且對心理狀態的調整也有良好的作用。一個人的面部表情經常處於慈善、和藹和面帶微笑的喜悅狀態,他的內心世界必然也是善良、豁達、平靜的。心理的平和,必然引起生理功能向健康方向轉化。相反,表情緊張的狀態,將導致身體狀態的惡化。傳統體育養生功法鍛煉中的放鬆就是建立在身心相互影響的基礎上。
2. 放鬆訓練的方法
(1) 放掉心中牽掛的事情
在練功前,首 先要做好心理准備。要求練功者既要把長期積累的不放心的事情放下。也就是說,心要平和,要鬆弛。不過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只有經過長期的鍛煉才能做到。傳統體育養生功法要求習練者既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又要注意道德的修養,培養高尚的情操。
(2) 學會由「身」到「心」的放鬆
根據身心相互影響的道理,一般放鬆應由身體開始再轉入「心」的放鬆。也就是說,形體的放鬆為心態的平和創造了條件。身體放鬆是指皮肉骨骼都要放鬆,不能僵直,不能綳緊。只有這樣,才能為「心」的放鬆創造條件。
(3) 只有心的放鬆才能達到入靜的目的
古人生活的模式是日作而出,日落而息,而且由於交通不便,人際關系簡單,物慾較少,調和「一心」較容易。現代人則不同,每天除了處理許多繁雜的事物外,還要接受很多新觀念、新思想、新信息。生活上的物慾刺激也隨處都可發生,人們會自覺不自覺地受到誘惑。激烈的競爭、快速的工作節奏,使人們經常處於緊張、浮躁、疲憊不堪的狀態之中。在這種情況下,要入靜就非常困難了。為此,要依照「調心之法,首重自然」的原則,在日常生活中訓練自己經常保持愉悅、祥和、知足的心態。在練功實踐中逐步剔除外部因素的干擾,使自己的心態逐漸回歸到無私、無欲、豁達、開朗的境界。
(4) 藉助形體訓練使意念獲得放鬆
如果一時難以實現「心」的放鬆,可以藉助形體在緊張和放鬆的反復訓練中體驗「松」的感覺,學會放鬆。這個放鬆的感覺需經過一定的訓練才能找到。如果你找到了令人愜意的「松感」,就可以用意念使全身放鬆下來。也可以用心理暗示的辦法使自己的身體由上到下鬆弛下來,還可以反復默念一些有助於放鬆的詞語,如吸氣、靜、呼氣和松等。這種方法運用熟練後,會有效地幫助練功者快速入靜。
(5)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身心放鬆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祥和的心境,保持正確的姿勢,所謂「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鍾,卧如弓」,是符合生物力學原理的,可以使人體在緊張中求得放鬆。常言道:「形正則氣順體松」。
(二) 關於自然
1.「自然」的內涵
自然之本反映了宇宙萬物之規律,「自然」是貫徹在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習練全過程中的一條重要原則,也是影響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習練的重要因素。所以,自古以來的思想家,都對自然法則作過深刻的闡述。《老子》明確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說道生萬物,以及天、地、人的活動過程都應以「自然無為」為法。又說:「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認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道」之所以受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視,就在於「道」和「德」對萬物生長繁殖都不予干涉,而是順其自然。莊子繼承老子的天道自然思想,主張無條件地與自然融為一體。
由此可見,「自然為本」不僅蘊涵著深層次的道理,而且還道出了順其自然的修煉法則。
2.「自然」體現出一招一式的勻、細、綿、長
在習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過程中,無論行走坐卧或站立,都要做到自然舒適不拿勁。如放鬆時要面帶微笑,做動作時要求動作圓勻、緩慢,這是一種松靜自然的狀態。又如運用意念時,要似有似無,綿綿若存,呼吸也要自然平順,做到勻、細、綿、長。所以「自然」是獲得較好的練功成效的重要方法之一。
3. 順應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傳統體育養生功法講求人與自然界二者的和諧統一,充分利用一切自然條件主動鍛煉,而不損害心態平衡和生態平衡。我們知道,世間萬物生長都應順應四時陰陽。《黃帝內經》詳盡地闡述了順應自然以養生的觀點,揭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代理。這是因為,春夏陽氣漸升至大盛,是為秋冬的收藏做准備;秋冬陰氣漸升至大盛,是為春夏的生長做准備。故習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身心要順應四季自然規律和變化。
二、 動靜相兼
動靜相兼是指「動」與「靜」的有機結合,這里的「動」是指「動功」,「靜」指的是「靜功」。「動功」和「靜功」是各有特點且又有密切聯系的兩類傳統體育養生功法。
(一) 動靜相兼的內涵
動靜相兼,是練習形式上的動與靜的緊密配合及合理搭配,是思想與形體的活動及安靜,二者是相對的,行動則神易靜,靜及又能生動。因此,在練習過程中要做到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一般來講,動對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潤滑關節和強壯肢體有良好的功效,而靜對平衡陰陽、調整臟腑和安定情緒等有獨特的作用。只有兩者結合,發揮其長處,彌補其不足,才可達到事半功倍的功效,使身體強健,體質增強。「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是指聯系中意念要集中在動作、穴位、經絡、氣息的運行上,排除一切雜念,達到相對的「靜」。雖然形體處於相對安靜狀態,但要體會體內氣機的運動,如氣血的流通、臟腑的活動等,即靜中有動的感覺。
(二)「動功與靜功」
「靜功」在兩千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中就「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的論述,這是對靜功方法的具體描述。靜功功法的類型歸納起來有吐納、行氣、打坐、禪定、煉丹、靜坐等。靜功的靜,並不是絕對的,而是外靜內動,強調意和氣的訓練。就是說,身體的外部形態表現為安靜不動,而體內的氣血在意念的驅使下按一定的規則有序地運行著,故古有「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的說法。
「動功」是指有形體運動的功法。動工多是外動而內靜,動中求靜,故曰:「靜未嘗不動,動未嘗不靜。」人的動作千變萬化,因此,自古以來的動功功法很多,如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等。
在習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時,強調動靜結合。這是因為,從人體生命整體觀來看,人的生命運動應遵循精神和肉體統一的整體的生命運動規律。具體講,人體是「形」「氣」「神」各有所司。故「一失位則三者傷矣。是故聖人使之處其位,守其臟,而不得相干也。故形非其所安而處之則廢,氣不當其所充而用之則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則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也就是說,養生之要在於「將養其神,和弱其風,平夷其形,而與道浮沉俯仰」(《道原訓》)。就「形」「氣」「神」而言,動功和靜功在習練功效上各有所側重。所以,我們倡導動靜相兼,以實現生命運動整體優化的目的。
動靜相兼,要更具習練者的體質、精神狀態和練功的不同階段,靈活地調整動力和靜動的比重。有的人應以動功為主,有的人應以靜功為主。就是對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練功階段,有時側重於動功,有時則應側重於靜功。究竟怎樣選擇,一方面考老師指導,另一方面靠自己的體驗進行調整。
三、 練養結合
練養結合,是指練功和自我調養結合起來。練功對增強體質,促進身心健康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然而,只顧練功,不注意調養,就違背了練養結合的原則,也就達不到預期的健身效果。兩者必須密切結合,才能相得益彰。
(一) 關於練功
關於練功,應明白練功的目的、練功的方法以及與練功相關的問題。
第一,功法選擇。無論古代還是現代,功法很多,要選擇適合自己身體情況的功法。如靜功,有站式、坐式或卧式。對於身體強壯者,可選擇站樁,站樁消耗體力大,氣機發動快。站樁又有直立站樁和屈膝站樁兩種,要根據自己的體力情況採用。身體弱的練習者,可以選擇坐式,坐式又分端坐和盤坐(散盤、單盤、雙盤)。對於腿腳較硬的老年人,可先從端坐練起,待上身姿勢掌握好以後,再進入散盤或其他盤姿勢;對於體力尚好、腿腳還能堅持單盤的練習者,可從單盤開始,慢慢過渡到雙盤;對於站立或坐著不方便的人,可取用卧式。各種擇功方法不是絕對的,關鍵要依據個人的情況。對於年輕人來講,還是從屈膝站樁或雙盤開始進行嚴格訓練為好。
第二,功法強度的選擇。尤其動功,要根據體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功法。不要超強度練習,否則影響健康。第三,時間長短的選擇。對於體力差的人,適宜選擇時間不長的功法。
第四,練功環境的選擇。選擇好的練功環境,不僅有利於入靜,而且有利於氣機發動,功效顯現快。練功環境應選擇在地勢平坦、空氣清新、綠蔭草坪等環境幽靜的地方。切忌在人聲喧鬧、河岸湖邊、樓頂陽台、風口山坡等地練功。
(二) 關於調養
關於調養,在人們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了很多有益的方法。養生一詞,原是廣義的。養生又稱攝生,乃養護保養性命,以達長壽的意思。
自古以來,因不知護養或護養不當而傷身的事例很多,故從老子、莊子起,均反復闡述養生之旨。史載,古代壽星彭祖認為「致壽之道無它,第莫傷之而已」,指出「憂愁悲哀傷人,寒暖失常傷人,喜樂過度傷人,憤怒不解傷人,遠思強記傷人,汲汲所願傷人,陰陽不順傷人」七個傷身的因素。晉朝葛洪提出了「養生以不傷為本」的原則。
世間一切事物都有個適度的問題,超過了一定的「度」,就會走向反面,即「物極必反」。養生也是一樣,以「適度」為尺度,如精神情志活動的適度、飲食五味的適度和體力房事的適度等,這些看起來普通,但十分重要,真正做到又是十分不易。
精神情志活動的適度,是說正常的精神情志變化(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是人之常情,如果這七情過度(突然地、劇烈地、長期地),就能損傷五臟,造成疾病,甚至暴亡。
飲食五味的適度,是說要注意飲食。人體雖因飲食五味以生,但如過量過偏,亦可因飲食五味以損,即「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素問·生氣通天論》)。這包括兩方面,一是飲食過量可以致病,所謂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二十過於偏嗜(食物種類及五味的偏嗜)也能致病。另外,飲食過冷過熱也不適宜,要做到「飲食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提倡「飲食有節」,主張「寒溫適中」,反對「以酒為漿」。
體力房事的適度是指兩個方面,一是體育活動及體力勞動適度,二是房事要適度。《黃帝內經》示人「行勞而不倦」「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認為「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東漢華佗曾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極強所不能,要貫徹動靜結合與適度的原則。房事的適度為歷來養生家和醫家所重視。精者身之本,要保養腎精,反對「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房事過度會造成肝、脾、腎三臟的虧損,易致萎、厥、血枯等重症。房事適度不是讓人「絕欲」,而是「節陰陽而調剛柔」,要「順應自然」切莫縱欲。
總之,無論精神意志、飲食五味,還是體力房事的過度都能致病。從養生來講,重在適度和調節,既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要懂得「凡物之用極皆自傷也」的道理。這是因為,各種內在或外界的因素突然地、劇烈地、長期地作用(諸如過度、不節、偏嗜、妄為、放縱、強力、長期不止等),使機體本來的生理機能超越正常范圍的活動,或過度消耗,都能破壞機體的正常生理狀態,從而出現病理現象。
練功是為了提高人體的健康標准,為此練功不僅要得法,而且要注意習練的強度和調養運用。把養練巧妙地結合起來,就能有效地促進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習練的效果。
(三) 順應自然保養生機
順應自然以養生,有兩個含義:一是指順乎自然界的陰陽變化以護養調攝的意思,即所謂「和與陰陽,調於四十」「因時之序」「順四時適寒溫」。這是正常的四季氣候變化,人們必須自覺順應。二是指順乎自然之理順應自然的狀態以養生。這就告訴練功者,練功時,應注意四時環境的變化。
關於順應自然要有正確的認識,即有被動適應和主動適應兩種。為說明問題,以人體適應外部環境溫度變化為例:被動適應是指練功者的情態倍的地適應自然界冷暖的變化而增減衣服;主動適應是指通過自身禦寒機能的提高來抗寒,天冷了,就主動調動機體去適應寒冷的天氣,而不是靠增加衣服。被動適應和主動適應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方法,給人體帶來不同的兩種生命狀態。我們倡導主動地適應自然界的變化,它能盡快的將人體引導到生命運動素質優化的良性狀態。被動適應和主動適應都是為了保養生機,只是方法和效果不同而已。
四、 循序漸進
傳統體育養生功法操練,動作雖然簡單,但要純熟掌握,需通過一段時間才能逐步達到。習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不能急於求成,不要設想幾天之內就能運用自如,必須由簡到繁,循序漸進,逐步掌握全套功法。我們倡導打好基礎,習練功法一步一個腳印,勤於動腦,善於總結,不驕不躁,這是確保功效早日顯現的重要保證。
(一) 動作、呼吸、意念的訓練要循序漸進
首先,學練動作時要循序漸進。就是說,要在弄清每一動作姿勢的前提下,一招一式地練習,動作要做到規范自如。
當整套動作能基本掌握後,就要把呼吸加上去。要求呼吸與動作配合得當,力求做到在平和自然的狀態下,加上呼吸。呼吸 要做到勻、細、綿、長,流暢自如。要想達到這種要求,不經過長期練習是做不到的。
當姿勢掌握的比較自然,呼吸也基本達到要求後,要逐步加上意念。要注意,意念配合是動作和呼吸運作過程中意念運用的活動。初學時,意念可以重一些,等練到一定程度,意念應放輕,到習練純熟時,意念要輕到感覺不到的程度(俗稱「無意念」)。也就是說,意念的訓練要堅持兩點,一是意念與動作、呼吸密切配合,動作、呼吸、意念同練,不要顧此失彼;二是運用程度由重到輕,由輕到無。
(二) 功效顯現要有循序漸進的思想准備
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者有的特別注意練功的效果,總希望功效出現越早越好,程度越明顯越好。這種急躁情緒是要不得的,這種心態會使心緒煩亂,影響氣機發動和氣血運行,有礙功效顯現。因此,習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時,應心緒安定、不急不躁,這樣反而有利功效增顯。為此,建議習練者不要天天做比較,最好練功一段時間之後,作一次總結,體會一下功效增進情況,這是糾正急躁、引導習練者走上循序漸進軌道的好方法。
(三) 練功時間安排和練功強度也應逐步增加
要根據個人的身體情況逐漸增加練功強度和習練時間,不能超越自己體能的限度,過急地安排練功時間和強度。
五、 持之以恆
同是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的習練者,但取得的功效差別很大,是什麼原因?原因可以舉出很多,如修煉不當、雜念太多、外部干擾等等,然而,不能持久是諸多因素中最易出現而又難以克服的毛病。因為在老師的指導下,可以因地因時消除或躲避外部干擾的影響。對於不能持之以恆的練功者,老師的作用就顯得微不足道了。因為,持之以恆是發自習練者內心的行為表現,一旦習練者自己偏離習練的法則,或操之過急,或時練時停,或巧取捷徑,習練將半途而廢。總之,堅持練功要靠自己的決心和毅力,要在端正自己練功目的的前提下,調整心理狀態。只有這樣,才能收到點點滴滴功效的累積效應。
(一) 持之以恆有利良性生命狀態的形成
在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時,生理狀態的基本特徵是大腦皮質活動的有序化,我們稱這種狀態為傳統體育養生功法態。傳統體育養生功法態對人體的生理狀態是有影響的,即經常練功的人,其生理、心理狀態都展現出生命活力旺盛的生命狀態。這種生命狀態的形成不是一招一式的習練得到的,而是經過長時間的艱苦鍛煉,一點一滴積累而成的。因此,我們提倡練功後看效果,而不是練功前為自己制定一個不切實際的宏大目標,要牢牢樹立起持之以恆的信念,下定決心,一招一式地學習,一日復一日地習練。如果能這樣,在經過長時間鍛煉後,就會發現身體狀況發生了變化。沒有持之以恆的艱苦鍛煉,良性生命狀態是難以形成的。
(二) 把持之以恆貫徹到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習練的全過程中
要把持之以恆貫徹到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習練的全過程中,並以此進行意志磨練。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是強身健體的過程,也是磨練意志的極好時機。可以想見,一個意志堅強的習練者,必然會在傳統體育養生功法過程中能較快地體驗到功法的真諦。這一切,定會能很好地促進身體素質的變化,盡快實現強身健體的目的。
(三) 循序漸進與持之以恆
我們講的「循序漸進」這個原則,是要防止急功近利的情緒,不要過激過猛,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選練功法,適度而行。這里的「持之以恆」是針對練功效果的形成過程。練功目的是強身健體,而體魄強健是有過程的,也就是說,新的生命狀態形成有一個過程。所以既要倡導循序漸進,又要注意持之以恆。
練習傳統體育養生功要不斷克服各種困難,要有堅持不懈的品質與常年有恆的意志,俗話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要刻苦耐勞,不急不躁。長期鍛煉,能提高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並培養人們勤學、自覺、刻苦和勇於探索的良好習慣與意志品質。
以上五個方面概述了傳統體育養生功法鍛煉的基本原則,事實上,用現代體育觀來看,合理有效的健身鍛煉對人的整體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均有積極的影響。它不僅是全面增強體質、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的有力手段,而且是提高健康水平、預防和抗禦各種疾病的靈丹妙葯與延年益壽的有力武器。「生命在於運動」這句格言,簡明形象地說明了體育健身與人體發展的辯證關系,生動地反映了生命活動的本質屬性。現代社會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把健身養生作為個人生活方式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個人應當享受的權利和必須向社會承擔的義務,自覺地投身到科學的傳統養生鍛煉中去。
傳統體育養生功法鍛煉的基本要領
傳統體育養生的鍛煉方法雖然繁多,但基本要領是相同的,主要有身體端正(調身)、呼吸深長勻細(調息)和心神寧靜(調心),有人稱其為練功要旨,也有人稱為三大要素。三者之間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關系,調身是基礎,調息是中介,調心主導調身和調息。
一、 身體端正——調身
身體端正要領在於調身。所謂調身,就是有目的地把自己的形體控制在受意識支配的一定姿勢和一定的動作范圍之內,通過練習以達到「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使機體處在動態的平衡之中。
人的姿勢千變萬化,但不外乎行、卧、坐、立四種基本形態,古人稱「四威儀」,並要求「行如風、站如松、坐如鍾、卧如弓」,這些也是養生所要求的。調身主要是注重身型和身體運動,同時強調呼吸和意識的配合,這種功法利於改變身體形態,使身體強壯。調身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練形中調身到最不舒服,如在導引動功及站樁時降低功架,一般適宜青少年及體質好無殘疾者,可以提高功力;二是練形調身到最舒服,如自然站、卧功等,一般適宜老年人及體質弱者,以達到養身延年的目的。
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的鍛煉與其他體育運動一樣,需要量的積累,因此,在身體能承受的情況下,可強大運動量,由舒服練到不舒服再到舒服,功夫自然就提高了,身體也會越來越健康、強壯。
二、 呼吸深長勻細——調息
呼吸深長勻細指的是調息,它主要是指對呼吸的控制要緩慢。通過特定的身型或動作及意念的配合,練人的元氣,從而達到內氣鼓盪、精氣流暢,正如中醫所講的通者不痛、痛者不通,氣血流暢,百病皆無,進而周天運行,氣達全身。練功時調息多數要在有經驗的老師指點下進行練習。
調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人除了大腦以外的其他部位、器官產生特殊的變化。調息也可以支持調身,這是因為練形調身過程中需要氧氣和其他物質,這些都離不開呼吸的作用。調息中的腹式呼吸有利於呼吸肌肉的鍛煉。
所謂練呼吸調息,即練功者通過調控呼吸修煉,以達到培育人身正氣、清心安神和息煩調節情緒的目的。如何進行調息,《素問》中說:「所有來自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凈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有硬物,如此七遍後,餌舌下津令無數,故曰返本還原,久餌之,令深根蒂也。」這就是說有腎病的人,應在早晨3~5點鍾面向南,專心凝神,控制呼吸,然後引頸咽氣,如咽硬物之感,如此七遍,常年堅持,就能使腎病康復。這里的呼吸方法並非專治腎病,而是在時間上有所強調而已。因為早晨3~5點鍾正是肺經最盛的時間,肺主氣,腎主納氣、練肺補腎之用。調控呼吸的方法有很多種,大體可以歸納為一下八種類型。
(一) 自然呼吸法:包括自然胸式、腹式呼吸及混合呼吸。
(二) 腹式呼吸法:包括順腹式、逆腹式潛呼吸和臍呼吸。
(三) 提綱呼吸法。
(四) 鼻吸、鼻呼口吸和鼻吸口呼之法。
(五) 煉呼與煉吸法。
(六) 吐字呼吸法。
(七) 數息和隨息法。
(八) 意呼吸法。
三 、心神寧靜———調心
調心,主要是通過意識調節來練心,使心靜,進而練精神、練思維,在良性意識的指導下,達到思維敏捷、反應靈活、氣血通暢,從而達到健身目的。
意識、意念的調整叫調心,這里的心,不單純指心臟,而是指古代養生理論認為的由「心」支配的體內意識和體外意識。調心的目的就是訓練大腦思維對外界的反應,並且這個反應是無意識的,如練習養生功的入靜,就是為了提高對外界刺激的抵抗能力。
調心主要有以下四種方法。
(一) 意想放鬆法:主動地以意識引導身體各部位放鬆,並使思想相對集中,以解除身心緊張狀態。
(二) 注意默念法:默念字句,默念詞句,化雜念為正念,這是集中思想常用的方法。
(三) 意想數息法:默數自己呼吸的方法,有數息和隨息兩種。
(四) 排除雜念法;排除各種思想雜念與干擾,集中注意力。
3、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耳.是什麼意思
養生的辦法就是,量力而行的活動筋骨,不可透支身體的大運動量,那是身體不能承受的。
簡單來說就是經常活動下筋骨,但是不能勞累,那樣就得不償失,不符合養生之道了。
4、關於「養生」的四字詞語有哪些?
關於「養生」的四字詞語:生聚教養、休養生息
1、生聚教養
拼音:shēng jù jiào yǎng
解釋:指軍民同心同德,積聚力量,發憤圖強,以洗刷恥辱。同「生聚教訓」。
出處:續范亭《八一南陽府市場開幕大會朱總司令親臨訓話吳老歸來口述大概因志之以當慶祝》詩:「萬眾歡呼精神旺,老帥從容入將台。生聚教養七年苦,戰士概屬黨培栽。」
2、休養生息
拼音:xiū yǎng shēng xī
解釋:休養:休息保養;生息:人口繁殖。 指在戰爭或社會大動盪之後,減輕人民負擔,安定生活,恢復元氣。
出處:唐·韓愈《平淮西碑》:「高宗中睿;休養生息;至於玄宗;受報收功;積極而豐。」
(4)養生之道 常欲小勞擴展資料:
養生,動詞也,亦可為名詞。原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養,即調養、保養、補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保養,是指遵循生命法則,通過適度運動,加之外在護理等手段,讓身體機能及外在皮膚得以休養生息,恢復應有機能,這是養生的第一層面;
涵養,是指開闊視野、通達心胸、廣聞博見,通過對自身的道德和素質的修煉和提升,讓身心得到一種靜養與修為,從而達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養,是指通過適時適地適人,遵循天地四時之規律,調配合宜食療,以滋養調理周身,達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實質上,養生就是保養五臟,使生命得以綿長的意思。
養生學是一門涉及諸多學科的綜合科學,它包括中華中醫學、康復學、營養學、美學、心理學、國學、物理學、化學、藝術、烹飪、運動學、道學等等。
5、養生之道?
6、指修養身心,以及保健延年的方法是什麼成語
1、頤養天年yí yǎng tiān nián
成語解釋:謂保養年壽。
成語出處:《十月》1981年第1期:「他對佛教已經一往情深,肯定會抱守著這些陳舊的信條去頤養天年的。」
2、延年益壽yán nián yì shòu
意思是增加歲數,延長壽命。益:有益於、增進、好處之意,延:延長
成語出處:戰國 楚 宋玉《高唐賦》:「延年益壽千萬歲。」
用 法:作謂語、定語、賓語;多用於祝頌。
3、養生之道yǎng shēng zhī dào
成語解釋:指修養身心,以期保健延年的方法。養生要注重養脾胃和腎。腎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後天之源。腎藏精生髓,是人體生命的精華,腎衰退了,人體就要衰老,脾胃運化是供給人體生命需要的源泉,所以要注意保養脾胃和腎。
成語出處:唐 成玄英疏:「遂悟養生之道也。」
4、修身養性xiū shēn yǎng xìng
成語解釋:修身養性,修身:使身體健康;養性:使心智本性不受損害。通過自我反省體察,使身心達到完美的境界。
出處 元·無名氏《博望燒屯》第一折:「貧道本是南陽一耕夫,豈管塵世之事 只可修身養性,貧道去不的也。」
5、修心養性
成語拼音:xiū xīn yǎng xìng
成語解釋:修心:使心靈純潔;養性:使本性不受損害。通過自我反省體察,使身心達到完美的境界。
成語出處:元·吳昌齡《東坡夢》第二折:「則被這東坡學士相調戲,可著我滿寺里告他誰,我如今修心養性在廬山內,怎生瞞過了子瞻,賺上了牡丹,卻教誰人來替?」
6、 美意延年
成語解釋:一切樂觀的人,都能夠健康長壽。
出處: 《荀子·致士》:「得眾動天,美意延年。」
7、健身勵志名言短句霸氣
運動健身的確是件辛苦事,不但枯燥,還很累,所以能堅持的人都很了不起。下面有一些健身勵志短句,助你減肥成功。
1、要麼瘦!要麼死!
2、站著不動,你永遠都只能是觀眾。
3、想想商場服務小姐的白眼。
4、胖子沒資格吃!等你瘦了再說。
5、胖子沒前途,你心靈再美也就是個好心腸的胖子!
6、汗水就是脂肪的淚水!
7、自律給我自由!
8、只要從骨子的熱愛,在哪練都是王者。
9、累嗎,累就對了,舒服是死人的事
10、放棄可以找到一版萬個理由,堅持只需一個信念!
11、沒死,就不要把自己當廢物。
12、你只有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13、撐過是天堂,放棄是地獄!
14、健身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事,付出權多少,收獲多少。
15、健身還需要話來激勵,你還是回去玩泥巴吧!
8、過度勞累對身體有哪些危害?
近年來時有發生的中年精英「過勞死」現象讓很多人都意識到,過度勞累對身體健康的危害,實際上,與過勞相對的過度安逸同樣也不利於健康。專家指出,現在很多疾病的發生都與過勞或過逸有關,尤其是對中老年慢病患者來說,勞逸結合是保持健康的必要條件。 今年「全民健身日」宣傳活動激發了北京徐女士的健身熱情。她一方面想通過健身增強體質,延緩衰老;另一方面也想通過健身減肥保持良好體形。然而,她日前在健身房跑步機上運動時,突然感覺氣短、胸悶、呼吸困難,旁邊的人趕忙將她送到醫院急診科,經診斷為急性心梗,幸虧就診及時,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原來,45歲的徐女士患有高血壓多年,以往極少運動,近來健身熱情高漲,運動強度、頻率突然增加,身體一時難以適應從而誘發了心梗。 有人說,運動是預防疾病最有效的措施。廣東省佛山市中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趙華雲介紹說,適當的運動鍛煉確實有益於身心,可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危險。但運動要持之以恆,不能一曝十寒;要循序漸進,不能一蹴而就;要量力適度,不能勉為其難;否則容易弄巧成拙。尤其是中老年人,要根據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以及季節變化來定,一般以感到舒適為宜。 再如,現在腰椎間盤突出症發病率越來越高,究其原因不是動得太少,就是運動過度。從事會計工作的林女士,近來整日感覺腰酸背痛,腰直不起來,去醫院骨科就診,醫學影像檢查結果顯示為腰椎間盤突出症,醫生告訴她這病就是久坐引起的。 據了解,近幾年來腰椎間盤突出症年輕化趨勢非常明顯,而且原因兩極分化:要麼是因為過度運動造成損傷;要麼是因為長時不動如伏案工作、上網等,再加上坐姿不良,使腰椎間盤長期處於高壓狀態,導致發病幾率大增。 其實,傳統醫學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認識到了勞逸適度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素問·宣明五氣論》說:「久行傷筋,久立傷骨,久坐傷肉,久視傷血,久卧傷氣。」長期體力或腦力疲勞,會使氣血傷耗,出現氣短、睏倦、心悸、失眠健忘等症,嚴重者甚至誘發急性心腦血管疾病。過度安逸也同樣致病。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四體不勤,飽食終日,無所事事,就會氣血運行不暢,筋骨脆弱,脾胃消化機能衰退,抵抗力下降,精神萎靡,還可以繼發各種疾病,如肥胖、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 勞和逸都是人體的生理需要,勞逸適度,能夠使氣血調暢,形神兼備。《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有「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的記載,可見勞逸適度符合養生之道。 養生學家主張勞逸結合,互相協調。或勞與逸穿插交替進行,或勞與逸互相包含,勞中有逸,逸中有勞,只有勞逸協調適度才能保持健康。通俗些說就是,人既不能太忙太累,也不能太閑太逸。不用則退,不用則廢,太閑了會使人體的一些零件「生銹」,甚至會使器官功能退化或老化。而太忙太累,負荷太重,又會使體能精力過耗透支,甚至發生嚴重虧損,這對身心健康很不利。因此,過閑過累的生活工作方式,都有弊不可取。最好最科學的方法是,要勞逸結合,忙閑適度。正如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道林養性》所說:「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疲及強所不能堪耳。」
9、傳統體育養生功法鍛煉的基本原則和要領是什麼?
傳統體育養生功法鍛煉的基本原則
傳統體育養生功法鍛煉的基本原則,是習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的人們在長期鍛煉過程中不斷摸索、長期實踐、多年積累的概括和總結,它是指導人們進行傳統體育養生功法鍛煉的法則。
一、 松靜自然
「松」,是指「身」而言;「靜」,是指「心」而言;「自然」,是針對練功的各個環節提出來的,姿勢、呼吸、意守、心情和精神狀態都要舒展、自然。「松靜自然」不僅是確保練功取得功效的重要法則,而且也是防止練功出現偏差的重要保障。
(一) 關於松靜
1. 身心放鬆的重要意義
身心放鬆是習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取得成效的必要條件之一,也是現代心理醫學中用於防治因情緒緊張而產生一系列心身疾病的有效方法。
所謂放鬆,就是在保持穩定姿勢的情況下,或在緩慢的動作過程中,習練者運用自我調節的方法,使全身上下、左右、表裡的皮膚、肌肉、關節,以致臟腑和大腦等部位都處於鬆弛狀態。身心放鬆,一方面有利於機體內氣血的自然循環,減少機體的負擔和能量消耗,降低基礎代謝率;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機體的興奮程度,減少內、外環境對大腦皮質的干擾,有利於誘導大腦入靜,能加速進入自我調整的傳統體育養生功法態。
放鬆不僅有助於身體的調節,而且對心理狀態的調整也有良好的作用。一個人的面部表情經常處於慈善、和藹和面帶微笑的喜悅狀態,他的內心世界必然也是善良、豁達、平靜的。心理的平和,必然引起生理功能向健康方向轉化。相反,表情緊張的狀態,將導致身體狀態的惡化。傳統體育養生功法鍛煉中的放鬆就是建立在身心相互影響的基礎上。
2. 放鬆訓練的方法
(1) 放掉心中牽掛的事情
在練功前,首 先要做好心理准備。要求練功者既要把長期積累的不放心的事情放下。也就是說,心要平和,要鬆弛。不過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只有經過長期的鍛煉才能做到。傳統體育養生功法要求習練者既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又要注意道德的修養,培養高尚的情操。
(2) 學會由「身」到「心」的放鬆
根據身心相互影響的道理,一般放鬆應由身體開始再轉入「心」的放鬆。也就是說,形體的放鬆為心態的平和創造了條件。身體放鬆是指皮肉骨骼都要放鬆,不能僵直,不能綳緊。只有這樣,才能為「心」的放鬆創造條件。
(3) 只有心的放鬆才能達到入靜的目的
古人生活的模式是日作而出,日落而息,而且由於交通不便,人際關系簡單,物慾較少,調和「一心」較容易。現代人則不同,每天除了處理許多繁雜的事物外,還要接受很多新觀念、新思想、新信息。生活上的物慾刺激也隨處都可發生,人們會自覺不自覺地受到誘惑。激烈的競爭、快速的工作節奏,使人們經常處於緊張、浮躁、疲憊不堪的狀態之中。在這種情況下,要入靜就非常困難了。為此,要依照「調心之法,首重自然」的原則,在日常生活中訓練自己經常保持愉悅、祥和、知足的心態。在練功實踐中逐步剔除外部因素的干擾,使自己的心態逐漸回歸到無私、無欲、豁達、開朗的境界。
(4) 藉助形體訓練使意念獲得放鬆
如果一時難以實現「心」的放鬆,可以藉助形體在緊張和放鬆的反復訓練中體驗「松」的感覺,學會放鬆。這個放鬆的感覺需經過一定的訓練才能找到。如果你找到了令人愜意的「松感」,就可以用意念使全身放鬆下來。也可以用心理暗示的辦法使自己的身體由上到下鬆弛下來,還可以反復默念一些有助於放鬆的詞語,如吸氣、靜、呼氣和松等。這種方法運用熟練後,會有效地幫助練功者快速入靜。
(5)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身心放鬆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祥和的心境,保持正確的姿勢,所謂「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鍾,卧如弓」,是符合生物力學原理的,可以使人體在緊張中求得放鬆。常言道:「形正則氣順體松」。
(二) 關於自然
1.「自然」的內涵
自然之本反映了宇宙萬物之規律,「自然」是貫徹在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習練全過程中的一條重要原則,也是影響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習練的重要因素。所以,自古以來的思想家,都對自然法則作過深刻的闡述。《老子》明確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說道生萬物,以及天、地、人的活動過程都應以「自然無為」為法。又說:「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認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道」之所以受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視,就在於「道」和「德」對萬物生長繁殖都不予干涉,而是順其自然。莊子繼承老子的天道自然思想,主張無條件地與自然融為一體。
由此可見,「自然為本」不僅蘊涵著深層次的道理,而且還道出了順其自然的修煉法則。
2.「自然」體現出一招一式的勻、細、綿、長
在習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過程中,無論行走坐卧或站立,都要做到自然舒適不拿勁。如放鬆時要面帶微笑,做動作時要求動作圓勻、緩慢,這是一種松靜自然的狀態。又如運用意念時,要似有似無,綿綿若存,呼吸也要自然平順,做到勻、細、綿、長。所以「自然」是獲得較好的練功成效的重要方法之一。
3. 順應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傳統體育養生功法講求人與自然界二者的和諧統一,充分利用一切自然條件主動鍛煉,而不損害心態平衡和生態平衡。我們知道,世間萬物生長都應順應四時陰陽。《黃帝內經》詳盡地闡述了順應自然以養生的觀點,揭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代理。這是因為,春夏陽氣漸升至大盛,是為秋冬的收藏做准備;秋冬陰氣漸升至大盛,是為春夏的生長做准備。故習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身心要順應四季自然規律和變化。
二、 動靜相兼
動靜相兼是指「動」與「靜」的有機結合,這里的「動」是指「動功」,「靜」指的是「靜功」。「動功」和「靜功」是各有特點且又有密切聯系的兩類傳統體育養生功法。
(一) 動靜相兼的內涵
動靜相兼,是練習形式上的動與靜的緊密配合及合理搭配,是思想與形體的活動及安靜,二者是相對的,行動則神易靜,靜及又能生動。因此,在練習過程中要做到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一般來講,動對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潤滑關節和強壯肢體有良好的功效,而靜對平衡陰陽、調整臟腑和安定情緒等有獨特的作用。只有兩者結合,發揮其長處,彌補其不足,才可達到事半功倍的功效,使身體強健,體質增強。「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是指聯系中意念要集中在動作、穴位、經絡、氣息的運行上,排除一切雜念,達到相對的「靜」。雖然形體處於相對安靜狀態,但要體會體內氣機的運動,如氣血的流通、臟腑的活動等,即靜中有動的感覺。
(二)「動功與靜功」
「靜功」在兩千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中就「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的論述,這是對靜功方法的具體描述。靜功功法的類型歸納起來有吐納、行氣、打坐、禪定、煉丹、靜坐等。靜功的靜,並不是絕對的,而是外靜內動,強調意和氣的訓練。就是說,身體的外部形態表現為安靜不動,而體內的氣血在意念的驅使下按一定的規則有序地運行著,故古有「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的說法。
「動功」是指有形體運動的功法。動工多是外動而內靜,動中求靜,故曰:「靜未嘗不動,動未嘗不靜。」人的動作千變萬化,因此,自古以來的動功功法很多,如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等。
在習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時,強調動靜結合。這是因為,從人體生命整體觀來看,人的生命運動應遵循精神和肉體統一的整體的生命運動規律。具體講,人體是「形」「氣」「神」各有所司。故「一失位則三者傷矣。是故聖人使之處其位,守其臟,而不得相干也。故形非其所安而處之則廢,氣不當其所充而用之則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則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也就是說,養生之要在於「將養其神,和弱其風,平夷其形,而與道浮沉俯仰」(《道原訓》)。就「形」「氣」「神」而言,動功和靜功在習練功效上各有所側重。所以,我們倡導動靜相兼,以實現生命運動整體優化的目的。
動靜相兼,要更具習練者的體質、精神狀態和練功的不同階段,靈活地調整動力和靜動的比重。有的人應以動功為主,有的人應以靜功為主。就是對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練功階段,有時側重於動功,有時則應側重於靜功。究竟怎樣選擇,一方面考老師指導,另一方面靠自己的體驗進行調整。
三、 練養結合
練養結合,是指練功和自我調養結合起來。練功對增強體質,促進身心健康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然而,只顧練功,不注意調養,就違背了練養結合的原則,也就達不到預期的健身效果。兩者必須密切結合,才能相得益彰。
(一) 關於練功
關於練功,應明白練功的目的、練功的方法以及與練功相關的問題。
第一,功法選擇。無論古代還是現代,功法很多,要選擇適合自己身體情況的功法。如靜功,有站式、坐式或卧式。對於身體強壯者,可選擇站樁,站樁消耗體力大,氣機發動快。站樁又有直立站樁和屈膝站樁兩種,要根據自己的體力情況採用。身體弱的練習者,可以選擇坐式,坐式又分端坐和盤坐(散盤、單盤、雙盤)。對於腿腳較硬的老年人,可先從端坐練起,待上身姿勢掌握好以後,再進入散盤或其他盤姿勢;對於體力尚好、腿腳還能堅持單盤的練習者,可從單盤開始,慢慢過渡到雙盤;對於站立或坐著不方便的人,可取用卧式。各種擇功方法不是絕對的,關鍵要依據個人的情況。對於年輕人來講,還是從屈膝站樁或雙盤開始進行嚴格訓練為好。
第二,功法強度的選擇。尤其動功,要根據體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功法。不要超強度練習,否則影響健康。第三,時間長短的選擇。對於體力差的人,適宜選擇時間不長的功法。
第四,練功環境的選擇。選擇好的練功環境,不僅有利於入靜,而且有利於氣機發動,功效顯現快。練功環境應選擇在地勢平坦、空氣清新、綠蔭草坪等環境幽靜的地方。切忌在人聲喧鬧、河岸湖邊、樓頂陽台、風口山坡等地練功。
(二) 關於調養
關於調養,在人們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了很多有益的方法。養生一詞,原是廣義的。養生又稱攝生,乃養護保養性命,以達長壽的意思。
自古以來,因不知護養或護養不當而傷身的事例很多,故從老子、莊子起,均反復闡述養生之旨。史載,古代壽星彭祖認為「致壽之道無它,第莫傷之而已」,指出「憂愁悲哀傷人,寒暖失常傷人,喜樂過度傷人,憤怒不解傷人,遠思強記傷人,汲汲所願傷人,陰陽不順傷人」七個傷身的因素。晉朝葛洪提出了「養生以不傷為本」的原則。
世間一切事物都有個適度的問題,超過了一定的「度」,就會走向反面,即「物極必反」。養生也是一樣,以「適度」為尺度,如精神情志活動的適度、飲食五味的適度和體力房事的適度等,這些看起來普通,但十分重要,真正做到又是十分不易。
精神情志活動的適度,是說正常的精神情志變化(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是人之常情,如果這七情過度(突然地、劇烈地、長期地),就能損傷五臟,造成疾病,甚至暴亡。
飲食五味的適度,是說要注意飲食。人體雖因飲食五味以生,但如過量過偏,亦可因飲食五味以損,即「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素問·生氣通天論》)。這包括兩方面,一是飲食過量可以致病,所謂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二十過於偏嗜(食物種類及五味的偏嗜)也能致病。另外,飲食過冷過熱也不適宜,要做到「飲食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提倡「飲食有節」,主張「寒溫適中」,反對「以酒為漿」。
體力房事的適度是指兩個方面,一是體育活動及體力勞動適度,二是房事要適度。《黃帝內經》示人「行勞而不倦」「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認為「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東漢華佗曾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極強所不能,要貫徹動靜結合與適度的原則。房事的適度為歷來養生家和醫家所重視。精者身之本,要保養腎精,反對「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房事過度會造成肝、脾、腎三臟的虧損,易致萎、厥、血枯等重症。房事適度不是讓人「絕欲」,而是「節陰陽而調剛柔」,要「順應自然」切莫縱欲。
總之,無論精神意志、飲食五味,還是體力房事的過度都能致病。從養生來講,重在適度和調節,既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要懂得「凡物之用極皆自傷也」的道理。這是因為,各種內在或外界的因素突然地、劇烈地、長期地作用(諸如過度、不節、偏嗜、妄為、放縱、強力、長期不止等),使機體本來的生理機能超越正常范圍的活動,或過度消耗,都能破壞機體的正常生理狀態,從而出現病理現象。
練功是為了提高人體的健康標准,為此練功不僅要得法,而且要注意習練的強度和調養運用。把養練巧妙地結合起來,就能有效地促進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習練的效果。
(三) 順應自然保養生機
順應自然以養生,有兩個含義:一是指順乎自然界的陰陽變化以護養調攝的意思,即所謂「和與陰陽,調於四十」「因時之序」「順四時適寒溫」。這是正常的四季氣候變化,人們必須自覺順應。二是指順乎自然之理順應自然的狀態以養生。這就告訴練功者,練功時,應注意四時環境的變化。
關於順應自然要有正確的認識,即有被動適應和主動適應兩種。為說明問題,以人體適應外部環境溫度變化為例:被動適應是指練功者的情態倍的地適應自然界冷暖的變化而增減衣服;主動適應是指通過自身禦寒機能的提高來抗寒,天冷了,就主動調動機體去適應寒冷的天氣,而不是靠增加衣服。被動適應和主動適應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方法,給人體帶來不同的兩種生命狀態。我們倡導主動地適應自然界的變化,它能盡快的將人體引導到生命運動素質優化的良性狀態。被動適應和主動適應都是為了保養生機,只是方法和效果不同而已。
四、 循序漸進
傳統體育養生功法操練,動作雖然簡單,但要純熟掌握,需通過一段時間才能逐步達到。習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不能急於求成,不要設想幾天之內就能運用自如,必須由簡到繁,循序漸進,逐步掌握全套功法。我們倡導打好基礎,習練功法一步一個腳印,勤於動腦,善於總結,不驕不躁,這是確保功效早日顯現的重要保證。
(一) 動作、呼吸、意念的訓練要循序漸進
首先,學練動作時要循序漸進。就是說,要在弄清每一動作姿勢的前提下,一招一式地練習,動作要做到規范自如。
當整套動作能基本掌握後,就要把呼吸加上去。要求呼吸與動作配合得當,力求做到在平和自然的狀態下,加上呼吸。呼吸 要做到勻、細、綿、長,流暢自如。要想達到這種要求,不經過長期練習是做不到的。
當姿勢掌握的比較自然,呼吸也基本達到要求後,要逐步加上意念。要注意,意念配合是動作和呼吸運作過程中意念運用的活動。初學時,意念可以重一些,等練到一定程度,意念應放輕,到習練純熟時,意念要輕到感覺不到的程度(俗稱「無意念」)。也就是說,意念的訓練要堅持兩點,一是意念與動作、呼吸密切配合,動作、呼吸、意念同練,不要顧此失彼;二是運用程度由重到輕,由輕到無。
(二) 功效顯現要有循序漸進的思想准備
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者有的特別注意練功的效果,總希望功效出現越早越好,程度越明顯越好。這種急躁情緒是要不得的,這種心態會使心緒煩亂,影響氣機發動和氣血運行,有礙功效顯現。因此,習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時,應心緒安定、不急不躁,這樣反而有利功效增顯。為此,建議習練者不要天天做比較,最好練功一段時間之後,作一次總結,體會一下功效增進情況,這是糾正急躁、引導習練者走上循序漸進軌道的好方法。
(三) 練功時間安排和練功強度也應逐步增加
要根據個人的身體情況逐漸增加練功強度和習練時間,不能超越自己體能的限度,過急地安排練功時間和強度。
五、 持之以恆
同是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的習練者,但取得的功效差別很大,是什麼原因?原因可以舉出很多,如修煉不當、雜念太多、外部干擾等等,然而,不能持久是諸多因素中最易出現而又難以克服的毛病。因為在老師的指導下,可以因地因時消除或躲避外部干擾的影響。對於不能持之以恆的練功者,老師的作用就顯得微不足道了。因為,持之以恆是發自習練者內心的行為表現,一旦習練者自己偏離習練的法則,或操之過急,或時練時停,或巧取捷徑,習練將半途而廢。總之,堅持練功要靠自己的決心和毅力,要在端正自己練功目的的前提下,調整心理狀態。只有這樣,才能收到點點滴滴功效的累積效應。
(一) 持之以恆有利良性生命狀態的形成
在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時,生理狀態的基本特徵是大腦皮質活動的有序化,我們稱這種狀態為傳統體育養生功法態。傳統體育養生功法態對人體的生理狀態是有影響的,即經常練功的人,其生理、心理狀態都展現出生命活力旺盛的生命狀態。這種生命狀態的形成不是一招一式的習練得到的,而是經過長時間的艱苦鍛煉,一點一滴積累而成的。因此,我們提倡練功後看效果,而不是練功前為自己制定一個不切實際的宏大目標,要牢牢樹立起持之以恆的信念,下定決心,一招一式地學習,一日復一日地習練。如果能這樣,在經過長時間鍛煉後,就會發現身體狀況發生了變化。沒有持之以恆的艱苦鍛煉,良性生命狀態是難以形成的。
(二) 把持之以恆貫徹到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習練的全過程中
要把持之以恆貫徹到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習練的全過程中,並以此進行意志磨練。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是強身健體的過程,也是磨練意志的極好時機。可以想見,一個意志堅強的習練者,必然會在傳統體育養生功法過程中能較快地體驗到功法的真諦。這一切,定會能很好地促進身體素質的變化,盡快實現強身健體的目的。
(三) 循序漸進與持之以恆
我們講的「循序漸進」這個原則,是要防止急功近利的情緒,不要過激過猛,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選練功法,適度而行。這里的「持之以恆」是針對練功效果的形成過程。練功目的是強身健體,而體魄強健是有過程的,也就是說,新的生命狀態形成有一個過程。所以既要倡導循序漸進,又要注意持之以恆。
練習傳統體育養生功要不斷克服各種困難,要有堅持不懈的品質與常年有恆的意志,俗話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要刻苦耐勞,不急不躁。長期鍛煉,能提高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並培養人們勤學、自覺、刻苦和勇於探索的良好習慣與意志品質。
以上五個方面概述了傳統體育養生功法鍛煉的基本原則,事實上,用現代體育觀來看,合理有效的健身鍛煉對人的整體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均有積極的影響。它不僅是全面增強體質、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的有力手段,而且是提高健康水平、預防和抗禦各種疾病的靈丹妙葯與延年益壽的有力武器。「生命在於運動」這句格言,簡明形象地說明了體育健身與人體發展的辯證關系,生動地反映了生命活動的本質屬性。現代社會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把健身養生作為個人生活方式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個人應當享受的權利和必須向社會承擔的義務,自覺地投身到科學的傳統養生鍛煉中去。
傳統體育養生功法鍛煉的基本要領
傳統體育養生的鍛煉方法雖然繁多,但基本要領是相同的,主要有身體端正(調身)、呼吸深長勻細(調息)和心神寧靜(調心),有人稱其為練功要旨,也有人稱為三大要素。三者之間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關系,調身是基礎,調息是中介,調心主導調身和調息。
一、 身體端正——調身
身體端正要領在於調身。所謂調身,就是有目的地把自己的形體控制在受意識支配的一定姿勢和一定的動作范圍之內,通過練習以達到「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使機體處在動態的平衡之中。
人的姿勢千變萬化,但不外乎行、卧、坐、立四種基本形態,古人稱「四威儀」,並要求「行如風、站如松、坐如鍾、卧如弓」,這些也是養生所要求的。調身主要是注重身型和身體運動,同時強調呼吸和意識的配合,這種功法利於改變身體形態,使身體強壯。調身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練形中調身到最不舒服,如在導引動功及站樁時降低功架,一般適宜青少年及體質好無殘疾者,可以提高功力;二是練形調身到最舒服,如自然站、卧功等,一般適宜老年人及體質弱者,以達到養身延年的目的。
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的鍛煉與其他體育運動一樣,需要量的積累,因此,在身體能承受的情況下,可強大運動量,由舒服練到不舒服再到舒服,功夫自然就提高了,身體也會越來越健康、強壯。
二、 呼吸深長勻細——調息
呼吸深長勻細指的是調息,它主要是指對呼吸的控制要緩慢。通過特定的身型或動作及意念的配合,練人的元氣,從而達到內氣鼓盪、精氣流暢,正如中醫所講的通者不痛、痛者不通,氣血流暢,百病皆無,進而周天運行,氣達全身。練功時調息多數要在有經驗的老師指點下進行練習。
調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人除了大腦以外的其他部位、器官產生特殊的變化。調息也可以支持調身,這是因為練形調身過程中需要氧氣和其他物質,這些都離不開呼吸的作用。調息中的腹式呼吸有利於呼吸肌肉的鍛煉。
所謂練呼吸調息,即練功者通過調控呼吸修煉,以達到培育人身正氣、清心安神和息煩調節情緒的目的。如何進行調息,《素問》中說:「所有來自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凈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有硬物,如此七遍後,餌舌下津令無數,故曰返本還原,久餌之,令深根蒂也。」這就是說有腎病的人,應在早晨3~5點鍾面向南,專心凝神,控制呼吸,然後引頸咽氣,如咽硬物之感,如此七遍,常年堅持,就能使腎病康復。這里的呼吸方法並非專治腎病,而是在時間上有所強調而已。因為早晨3~5點鍾正是肺經最盛的時間,肺主氣,腎主納氣、練肺補腎之用。調控呼吸的方法有很多種,大體可以歸納為一下八種類型。
(一) 自然呼吸法:包括自然胸式、腹式呼吸及混合呼吸。
(二) 腹式呼吸法:包括順腹式、逆腹式潛呼吸和臍呼吸。
(三) 提綱呼吸法。
(四) 鼻吸、鼻呼口吸和鼻吸口呼之法。
(五) 煉呼與煉吸法。
(六) 吐字呼吸法。
(七) 數息和隨息法。
(八) 意呼吸法。
三 、心神寧靜———調心
調心,主要是通過意識調節來練心,使心靜,進而練精神、練思維,在良性意識的指導下,達到思維敏捷、反應靈活、氣血通暢,從而達到健身目的。
意識、意念的調整叫調心,這里的心,不單純指心臟,而是指古代養生理論認為的由「心」支配的體內意識和體外意識。調心的目的就是訓練大腦思維對外界的反應,並且這個反應是無意識的,如練習養生功的入靜,就是為了提高對外界刺激的抵抗能力。
調心主要有以下四種方法。
(一) 意想放鬆法:主動地以意識引導身體各部位放鬆,並使思想相對集中,以解除身心緊張狀態。
(二) 注意默念法:默念字句,默念詞句,化雜念為正念,這是集中思想常用的方法。
(三) 意想數息法:默數自己呼吸的方法,有數息和隨息兩種。
(四) 排除雜念法;排除各種思想雜念與干擾,集中注意力。
10、尋找人生至理名言,如工作、學習、交友、相處、事業。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張衡
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 --韓愈
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能力 --卡萊爾
聰明出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 --華羅庚
好學而不勤問非真好學者。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把學問過於用作裝飾是虛假;完全依學問上的規則而斷事是書生的怪癖。——培 根
聰明的人有長的耳朵和短的舌頭。 ——弗萊格
重復是學習之母。 ——狄慈根
當你還不能對自己說今天學到了什幺東西時,你就不要去睡覺。 ——利希頓堡
好問的人,只做了五分種的愚人;恥於發問的人,終身為愚人。
求學的三個條件是:多觀察、多吃苦、多研究。
——加菲勞
人天天都學到一點東西,而往往所學到的是發現昨日學到的是錯的。 ——B.V
我的努力求學沒有得到別的好處,只不過是愈來愈發覺自己的無知。 ——笛卡兒
學到很多東西的訣竅,就是一下子不要學很多。 ——洛 克
學問是異常珍貴的東西,從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恥。 ——阿卜·日·法拉茲
學習是勞動,是充滿思想的勞動。 ——烏申斯基
游手好閑的學習並不比學習游手好閑好。 ——約·
貝勒斯
有教養的頭腦的第一個標志就是善於提問。
——普列漢諾夫
生命不等於是呼吸,生命是活動。——盧 梭
生命是一條艱險的狹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過。——米歇潘
一個偉大的靈魂,會強化思想和生命。——愛默生
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熱愛生命的人。——羅曼·羅蘭
我們只有獻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爾
內容充實的生命就是長久的生命。我們要以行為而不是以時間來衡量生命。——小塞涅卡
如能善於利用,生命乃悠長。——塞涅卡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 --達·芬奇(義大利)
形成天才的決定因素應該是勤奮 -郭沫若
人的大腦和肢體一樣,多用則靈,不用則廢 -茅以升
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願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
靈感不過是「頑強的勞動而獲得的獎賞」 --列賓
貴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成功=艱苦勞動+正確方法+少說空話 --愛因斯坦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真心英雄》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自古以來學有建樹的人,都離不開一個「苦」字。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 --愛迪生
藝術的大道上荊棘叢生,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卻步,只有意志堅強的人例外 --雨果
處世之道,貴在禮尚往來。如果想獲得友誼,要多為朋友效力。
與朋友交,只取其長,不計其短。
與人交往,待人以至誠,才能換取真摯的友誼。
如果你想交朋友,請先為別人做些事。
和一些和自己意趣相同的人交往,真可以使人受益不淺。
要把同道的人當作朋友,而不必把同利的人當作朋友。
與朋友交,只取其長,不計其短。
多交朋友主要不是靠頭腦靈活,而是靠心地善良、單純。
友誼之花是開在互相理解、互相信賴的土地上的。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友誼之花是開在互相理解、互相信賴的土地上的。
因為有利可圖才與你結為朋友的人,也會因為有利可圖而與你絕交。
義氣之交,雖是真誠,總也失之太急。
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
須知勝友真良約,莫作尋常旅聚看。
想交朋友,就要先為別人做些事——那些需要花時間體力、體貼、奉獻才能做到的事。
先淡後濃,先疏後親,先遠後近,交朋友之道也。
我有清風高節在,知君不負歲寒交。
外傾性格的人容易得到很多朋友,但真朋友總是很少的,內傾者孤獨,一旦獲得朋友,往往是真的。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始信淡交宜久遠,與君轉老轉相親。
生日送空白死亡證明書一紙,結婚送空白離婚證明書兩張,能這樣送禮的,才真夠朋友。
如果一個人在一生中不結交新知,很快就會發現自己形單影孤。
親戚是不可選擇的,而朋友卻可以。
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朋友間有誤會應當坦率地交換看法,不可背地誹謗;有過失應當面規勸之,在背後則應贊揚他的優點。
朋友不信,則交易絕。
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規予者必肯助予,宜傾心聽之。
鹿鳴得食而相呼,伐木同聲而求友。
兩悔無不釋之怨,兩求無不合之交,兩怒無不成之禍。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
君子先擇而後交,小人先交而後擇,故君子寡尤,小人多怨。
交友的范圍宜稍寬泛,各種人都有最好,不必限於自己同行同趣味的。
假使愛女人,應當愛及女人的狗。那麼,真心結交朋友,應當忘掉朋友的過失。
合意客來心不厭,知音人聽話偏長。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
君子之交,淡若水。
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
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
讀書可以廣智,寬恕可以交友。當你有機會讀書的時候,請不要放棄讀書的機會。當你能以豁達光明的心地去寬容別人的錯誤時,你的朋友自
然多了。
不可以一時之譽,斷其為君子,不可以一時之謗,斷其為小人。
先淡後濃,先疏後親,先遠後近,交朋友之道也。
道不同,不相為謀。
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交友的范圍宜稍寬泛,各種人都有最好,不必限於自己同行同趣味的。
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規予者必肯助予,宜傾心聽之。
想交朋友,就要先為別人做些事——那些需要花時間體力、體貼、奉獻才能做到的事。
過分了解或者過分不了解,同樣妨礙彼此的接近。
朋友不信,則交易絕。
因為有利可圖才與你結為朋友的人,也會因為有利可圖而與你絕交。
近來者赤,近墨者黑。
先淡後濃,先疏後親,先遠後近,交朋友之道也。
讀書可以廣智,寬恕可以交友。當你有機會讀書的時候,請不要放棄讀書的機會。當你能以豁達光明的心地去寬容別人的錯誤時,你的朋友自然多了。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如果說友誼的第一個法則是它必須得到培育,那麼第二個法則就是:當第一個法則被忽略時,必須做到寬容。
朋友間當遵守以下法則:不要求別人寡廉鮮恥的行為,若被要求時則應當拒絕之。
寧無百金而有百友。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友。
多靜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去嗜欲以養心。觀古訓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心。
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五者必存,雖心希難老。
養生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聽;莫強食慾,莫大醉,莫大憂怒,莫大哀思,此所謂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壽也。
曠然無憂患,寧然無思慮。
善養生者:食不過飽,飲不過多;冬不極溫,夏不極涼。
善養者終之,旁憂者半之,虛用者夭之。
道生於安靜,德生於卑退;福生於清儉,命生於和暢。
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
凡養生,莫若知本,知本則疾無由至也。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養生只謂也。
有錢難買少時貧,有錢難買老來瘦。
治身不靜則身危,養生之道在於動。
養生以不傷為本,積傷至盡則早亡。
樂之務在於心和,和心在於行之適。
愁入心頭一寸熱,愁轉腸中腸九折。
清心可以寡慾,飽食就會傷體。
身安不如心安,心寬強如屋寬。
樂太盛則陽益,哀太甚則陰損。
節飲食以養胃,多讀書以養膽。
元氣在保養,穀神在守護。
休道黃金貴,安樂最值錢。
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
壯志因愁減,衰容與病俱。
忍泣日易衰,忍憂形易傷。
憂傷能傷人,綠鬢變霜鬢。
達人識元氣,變愁為高歌。
憂來令白發,誰雲愁可任。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
養生之道,常欲小勞。
養壽之士,先病服葯。
夫樂有適,心亦有適。
歸心靜然,可以長生。
心之憂矣,其毒大苦。
哀樂哀樂,皆喪心也。
憂郁生疾,疾困乃死。
治身不靜則身危。
養生以少怒為本。
怒如烈冬。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要想在事業上真正干出名堂來,首要的是有一顆強烈的事業心,以及在這種事業支配下產生的鑽勁和出奇的迷勁。
——袁偉民【中】
如欲保持對事業的永久熱愛,就須對眾多其它事務永久忽視。
——蘇格蘭作家斯蒂文森
一個人的事業心不能妨礙另一個人的事業心……事業心就是一種道德品質,而它的要求就是一種道德的要求。
——馬卡連柯【前蘇聯】
一個人如若從未入迷於比其自身更重大的事業,那就失去了人生登峰造極的經驗之一。只有入迷,他才能自知。只有入迷,他才能發現他從來不知道自己所具有的、否則將仍然是休眠著的一切潛在力量。
——尼克松
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專注於某一項事業,那就一定會做出使自己感到吃驚的成績來。
——馬克·吐溫【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