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傳統養生中的順自然

傳統養生中的順自然

發布時間:2020-08-09 11:45:44

1、為什麼說順其自然是養生最高境界

你首先得知道百什麼是養生,順其自然,也就是說天地萬物都要遵循自然,度順其自然。如果;你違背了自然,就談不上養生,所以;自然就是養生的最高境界。
舉個例子吧;人白天知上班,晚上休息,這就道是順其自然。如果;白天休息,晚上經常上夜班,這就是違版背了自然,這樣人早晚都會生毛病。所以說;這就是順其自然,權順其自然就是養生的最高境界,我這樣給你解釋滿意嗎?

2、從中醫養生學的發展來看,傳統養生保健是以什麼和什麼為代表的順序發展的 ?

傳統養生是以補氣血為主,陰陽調和

3、天人相應,順乎自然」是中國的傳統養生的指導思想,試問你對該思想如何理解?O(∩_∩)O~

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是中醫養生學的指導思想。人體既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又與外界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大自然是萬物賴以生存的基礎,是人類生命的源泉。《靈樞·歲露論》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這說明人是稟天地陰陽之氣而生的,與自然界息息相通,自然界不僅給人類提供營養、水分、空氣、陽光等,以滿足人體新陳代謝的需要,同時自然界的各種變化,不論是四時氣候,晝夜晨昏,還是日月運行,地理環境,也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使人體相應地出現各種不同的生理或病理反映。如《靈樞·本臟》說:「五臟者,所以參天地,副陰陽,而連四時,化五節者也。」說明人體生長衰老整個生命過程,就是五臟功能盛衰變化的生理過程,人體五臟功能之間不僅有著相互配合的關系,還與自然界的變化保持著協調統一。  因此,根據天人相應的理論,人們必須掌握自然界的變化規律,並且順乎自然界的運動變化來進行護養調攝,與天地陰陽保持著協調平衡,這樣才能有益於身心健康。《靈樞·本神》說:「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要求人們凡精神活動、起居作息、飲食五味等,都要順應自然界的變化,進行適當的調節。如一年四季有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更迭變遷,萬物隨之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人體氣血的運行也會有相應的改變。《素問·八正神明論》說:「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說明春夏天氣溫熱,陽氣發泄,氣血活動趨向於表,運行較為通暢;秋冬氣候寒涼,陽氣收藏,氣血活動趨向於里,運行較為滯澀。因此,在春和景明、風和日麗的時節,人的精神愉快,生命力較旺盛;而在寒冬臘月,陰晦的天氣,則人往往精神不振,情緒低落,或者周身有不適之感。根據這一自然規律,中醫養生學便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理論,主張在萬物蓬勃生長的春夏季節,人們要順應陽氣發泄的趨勢,早些起床到室外活動,漫步於空氣清新之處,舒展形體,使陽氣更加充盛。秋冬氣候轉涼,風氣勁疾,陰氣收斂,人們又必須注意防寒保暖,適當調整作息時間,以避肅殺之氣,使陰精潛藏於內,陽氣不致妄泄。這種根據四時氣候而養陰養陽的道理,就是天人相應、順乎自然的養生原則的具體體現。

4、傳統養生保健的原理和特點 ?

 (一)中國傳統養生原理(1)
1.什麼是養生

養生,指合理選用各種保健方法,通過長期的鍛煉和修習,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目的的技術和方法。養生是為了自身生存和健康長壽,根據生命發展的客觀規律所進行的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的一切物質和精神活動。

2.什麼是中醫養生學

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探索人類生命規律,總結中國歷代心理、生理保健經驗,研究養生理論和養生技術,以實現人類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長壽命的目的。中醫特別重視「治未病」,注意預防疾病。

3.養康一體的對象

除了正常人養生以外,以下的三種人是養生的主要對象:

(1)年老體弱者:人類在衰老的過程中,機體臟器與器官的功能逐漸衰退,這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健康,因此需要延緩衰老,提高年老體弱者的生活質量。善養生者壽。

(2)各種慢性病患者:此類患者病程緩慢進展或反復發作,致使出現功能障礙,而功能障礙又加重了原發病的病情,形成惡性循環。養生不僅能幫助患者的功能恢復,同時有助於防止原發病的進一步發展。對慢性病患者的養生必須有針對性,有相應的有效措施與方法。

(3)各類殘疾者:包括肢體、器官和臟器等損害所引起的各類殘疾者,也包括精神疾病患者的養生。

4.精、氣、血、神是養生的基本要素

精,是構成人體及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有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之分。先天之精來自父母;人出生之後,從飲食中獲得的營養精華稱為後天之精,先天、後天之精互相轉化,互相補充,成為生命活動的動力基礎。

氣,是推動臟腑功能活動的動力,也是推動各種生命物質在人體川流不息的動力,是生命活力的根本保證。人體生命力的強弱、生命的壽夭,完全在於氣的盛衰。生命是氣的產物。

血,是滋養人體臟腑、組織、器官,保證人體新陳代謝的基本物質,是人體內化生精、氣、神、乳汁、經血、精液、體液等生命物質的物質源泉。血總是與氣相伴而行,相輔相成,互養互化,共生共榮。

神,是機體生命活動的總稱,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包括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運動、知覺等。神以精血為物質基礎,精、氣充盈,神就健旺。所以,生命的健康與否,可以通過神的狀況來判斷。

「精、氣、神為人身三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為用,一盛俱盛,一衰俱衰。

由此可見,生命活動,是由精、氣、血、神以及臟腑功能狀態決定的。精、氣、血、神充足,臟腑功能保持正常的動態平衡,人體才會健康無病,不易衰老,壽命才能得以延長。

5.影響人壽的因素

長壽是人們追求的目標,而衰老則是人類正常生命活動的自然規律。合理的養生和康復措施,可以延緩生理性衰老,阻斷病理性衰老(早衰)的進程,從而延長人的壽命。影響壽命、導致早衰的主要原因介紹如下:

(1)中醫的認識

①精氣不足:腎精匱乏,生命就會早衰。造成精氣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先天不足(在母體內發育不良)、性生活過度(縱欲)、疾病消耗等。

②營養不良:飲食是人體獲取養料的來源,營養不良,包括攝入不足和吸收不良兩方面。

③五臟受損:心藏神,肝藏血,肺主一身之氣,五臟受損,全身功能都會受到影響,必然影響壽命。

④情志過激:長期持久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劇烈的精神創傷,就會引起體內陰陽氣血失調,臟腑經絡功能紊亂,從而加速衰老。

⑤勞逸失度:過勞或者過逸都對健康不利,不利於健康長壽。

⑥遺傳稟賦:先天稟賦強則身體壯盛,精力充沛,不易衰老。反之,衰老就會提前或加速。

⑦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不良都會危及健康,促進早衰。
(2)西醫的認識

西醫認為自然環境污染是導致多種疾病發生的原因,也是導致早衰的重要原因;還有心理(或精神)刺激;不良生活方式、飲食、營養失節、遺傳、疾病和意外傷害等原因,都會導致早衰。當代科學對衰老的原因提出多種學說。

6.順應自然,天人相應——中國傳統養生的基本理念

在傳統醫學的理論體系中,順應自然是養生理念的重要內容,無論是養生保健,還是疾病的康復,所有的方法和機能,都體現著與自然相適應的特點,也充滿辯證的觀點。

(1)天人相應

中醫認為,人生於天地之間,一切生命活動都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必須隨時隨地與其保持和諧一致,這就是「天人相應」的思想。在養生實踐中,必須遵循這一基本法則,才能取得良好的養生效果。而「改造自然」、「挑戰自然」、「戰天斗地」之類的思想和行為,在養生領域是不應提倡的。我們要適應季節、把握時間、順從地理、適應社會,從而順應自然,頣享天年。

(2)形神合一

形,是指人的整個形態結構,即肌肉、血脈、筋骨、臟腑經絡、四肢百骸等組織器官,和氣血津液等基本營養物質,是人的物質基礎;神,指情志、意識、思維等精神活動,又指生命活動的全部外在表現,是人體功能的反映。這二者的辯證關系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神本於形而生,依附於形而存在,形為神之基,神為形之主。

形為基礎:「形」是「神」的物質基礎,中醫的「五神」(神、魂、魄、志、意)、「五志」(怒、喜、思、憂、恐),分別由五臟(心、肝、脾、肺、腎)所生成。「神」需要大量的氣血精微濡養。

神為統帥:人體起統帥和協調作用的是心神。生命活動表現出的整體特性、整體功能、整體行為、整體規律,都由神志管理、協調、統一。因此,養生時要以「養性」、「調神」為先。

形神共養:形神共養,即不僅要注意形體的保養和復健,而且還要注意精神的攝養和康復,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身體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統一的發展。

(3)動靜互涵

陽動陰靜:臟腑器官屬陰,以靜為特徵,功能活動屬陽,以動為特徵。保持動靜協調狀態,才能使各器官充滿活力,從而推遲各器官的衰老改變。

動靜相濟:大多數養生家提倡動靜結合,以達到形神共養的效果。動靜兼修,動靜適宜,是中國傳統養生的重要原則。

(4)協調平衡

協調人體自身的生理功能狀態及其與外在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平衡機體各系統和組織器官間的正常功能,以及機體與外界的物質交換,也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內容。

中和是養生康復的最高准則。中醫所有理論的核心,是《內經》提出的「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即強調「中和」、協調平衡的觀念也是這一思想的體現。

人體的功能失調、對稱失衡、狀態失穩,是導致人體生理功能低下和早衰、疾病的重要原因。

祛邪是平衡協調的重要環節。中醫非常重視「祛邪」,而養生更重視體內正氣來祛除病邪,這實際上也是調節平衡思想的反映。

(5)正氣為本

現代的養生觀念,已經不再僅僅強調補充機體營養物質。真正的健康狀態,應該是人體臟腑各項功能的正常運轉。正氣為本,從中醫的觀念分析,就是充分發揮和加強臟腑功能,使精微生生不息,廢物排泄有序,這才是抓住了養生的根本。只有扶正祛邪,扶正固本才能延年益壽。

7.中國傳統運動養生的瑰寶---太極拳

中國傳統運動養生抓住了精、氣、神「三寶」,調意養神,以意領氣,以氣推動血運,以氣導形,通過形體筋骨的運動,使周身經脈暢通,營養整個機體。

而太極拳正是中國傳統運動養生的瑰寶,上述中國傳統養生原理在太極拳中有全面體現。太極拳與五臟、氣血、形體、精神均關系密切,故養生作用明顯,深受大眾歡迎。太極拳可增強心臟、肺臟、脾胃、肝臟及腎臟的功能,使體內氣血運行通暢。因此,使人形神兼備,百脈流暢,內外相扣,臟腑協調,使機體達到「陰平陽秘」之狀態,從而增強人體免疫力,促進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5、從中醫養生學的發展來看,傳統養生保健是以 什麼和什麼為代表的順序發展的

其理論體系是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在古代哲學思想影響和指導下並融入了當時自然科學知識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6、為什麼說順其自然是養生的最高境界

順其自然是養生的最高境界
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即規律,規律又有大小之分。一定時空下的規律不是永恆不變的。例如:在常規下,水加溫到100度沸騰,可是在喜馬拉雅山上,水溫到70度即可沸騰。又如:錫在常溫下是凝固的,所以可以用作焊接金屬,可它在零下五、六十度以下時呈粉末狀。
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二字,指宇宙的大規律。這種大規律無始無終,大到無窮,小至無形。誰也看不見,但又隨時可以體驗到它。
養生能懂得順其自然,才真正開始接近天地。誰離天地越近,誰就能更多地獲得天地的滋養。人生於天地之間,順則生,逆則亡。
老子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沒有私心,沒有偏見。它不因牡丹花名貴而讓其常開不落,也不因狗尾巴花卑俗而不準其生長;它不為盛夏的百花齊放而歡呼,也不為秋冬的葉落花凋而憂傷。花開必有落,落是開的繼續。天地對事物就像對草編的小狗一樣沒有偏見,沒有親疏,一視同仁。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悟性極高者,也是和天地一樣順其自然,所以使生命經久不衰。而《紅樓夢》里的林黛玉不懂自然法則,卻為花落而憂傷,終因違背自然規律而早逝。
養生順其自然見諸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又難以言表;只能用心靈體驗的事,語言的表達往往是蒼白的。「道法自然」是一種什麼狀態,難以言表,我們不妨通過一些哲學故事去理解它的含義。

7、傳統養生保健的原理和特點

定義:傳統養生是以我國傳統哲學為理論基礎,以強健體魄、調養身心為目的的保養生命的思想、手段和方法。重人貴生思想是我國養生學的理論基礎
生命整體觀:祖國醫學認為:認得生命包括了「精氣神」三個部分,是一個完整的整體。
天人合一觀:中國思想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
陰陽平衡觀: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非常樸素、辯證的、對立統一的哲學專思想。
經絡理論:經絡不僅是行氣血、調陰陽的通道,而且也是聯系人與自然的要津,它對人體生命有著重要的意義。
傳統養屬生的內容:氣功養生、運動養生、按摩養生、飲食養生、葯物養生
傳統養生的特點:傳統養生是以人體生命的整體觀為理論基礎,注重從人的整理出發,

與傳統養生中的順自然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