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蘇軾《寒雨》加註釋
原文:
(其一)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卧聞海棠花,泥污胭脂雪。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其二)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
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
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注釋:
1. 舊歷清明節的前一天,是寒食節。此詩元豐五年(一0八二)作。傳世作者手書《寒食帖》詩題無「雨」字。
2. 「今年」二句:言兩月來雨多春寒,蕭瑟如秋。
3. 「卧聞」二句:用杜甫《曲江對雨》:「林花著雨燕脂濕」句意。燕脂(胭脂)雪,形容海棠花紅中透白。
4. 「暗中」二句:《莊子·大宗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這里用以喻海棠花謝,象是有力者夜半暗中負去。
5. 何殊:無異於。
6. 「那知」二句:是說見烏銜紙才知道今天是寒食節日。見,一本作感。
7. 「君門」二句:王注引次公曰:「此二句含蓄,言欲歸朝廷耶?則君有九重之深;欲返故鄉耶?則墳墓有萬里之遠:皆以謫居而勢不可也。」
8. 「也擬」句:晉阮籍每走到一條路的盡頭,就感慨的哭起來。這里隱言擬學阮籍途窮之哭。
9. 死灰:在字面上是指上面「烏銜紙」的紙錢灰,實隱用漢韓安國的話,《史記·韓長孺傳》:「安國坐法抵罪,獄吏田甲辱安國,安國曰:『死灰獨不復燃乎?』田甲曰:『燃則溺之!』」作者說「死灰吹不起」,也就是死灰不復燃,以免再被人「溺」。
譯文:
(其一)
自從我來到黃州,已是第三個寒食節。每年這個時節都想要珍惜春光,然而春光竟匆匆逝去,不容珍惜。今年春天又苦雨連連,兩月以來,像秋天一樣風雨瀟瑟。睡夢中聽著雨滴海棠,怎忍見它紛紛凋落,江的白的花瓣也終委棄塵呢!青春啊青春,是誰暗中偷走了你?當真如莊子說的,夜半有個大力士偷偷地背著你走了嗎?就好像那生病的少年,一病起來,須發都已轉白,青春已一去不再!
(其二)
春江洶涌,簡直要淹入我的屋中,雨勢仍絲毫不減,雨下個不停。我的小屋有如漁舟,漂泊在天地間濛濛的水雲裏。廚房空無所有,只剩少許冷盤在鍋上煮著,破?裏燒著潮濕的蘆葦。這哪是春光明媚的寒食節?只見烏鴉盤旋,來銜墳上燒化的紙錢。我的親人墳墓遠在萬里之外,生死永隔,想上墳祭掃一番也不可能。真想學阮籍那樣,率性駕車,走到窮途就慟哭一場──但是我的心境已如死灰,連慟哭的情緒也激揚不起了,正如這寒食雨中淋濕的紙灰,再也燃不起來。
2、蘇軾 上神宗皇帝書的注釋、譯文
譯文:從前漢武帝因財力枯竭,用商人桑宏羊的辦法,在貨物賤時買進貴時賣出,叫作均輸。當時商人們都停止來往販賣,盜賊更猖獗,幾乎釀成亂事。孝昭登上帝位後,霍光順應民心取消均輸法,天下歸心,沒有出現亂事。想不到今天桑宏羊此論又興起了。
立法之初,所花費的錢財已不少,縱然能稍有收獲,而能徵收的商稅,所受損失必然很多。譬如有人為主人畜牧,用一頭牛換來五隻羊。
失去一頭牛,就隱瞞不說;獲得五隻羊,卻指為功勞。現在毀棄常平法而說青苗法的功績,損害商稅而取得均輸的利益,和這個有什麼區別呢?我以為是錯了。
議論的人必然說:「百姓樂於見到成功,卻難於開始。」所以陛下不顧輿論堅持這種做法,一定要實行下去。這是戰國時代那些貪功的人,冒險想僥幸成功的說法,不等到事情的成功,而怨恨已經起來了。我希望陛下維系人心的原因,就在於這里。
國家存亡的原因,在於道德的深淺,不在於強大和弱小;朝代長短的原因,在於風俗的厚薄,不在於富裕和貧窮。君主如果懂得這些,就會知道事情的輕重。所以我希望陛下崇尚道德而使風俗淳厚,不希望急於有功績而貪求富強。愛惜風俗,像保護元氣一樣。
聖人不是不知道嚴厲苛刻的法律可以使民眾齊心,勇敢強悍的人可以成事,忠誠厚道的人過於迂腐,老成的人看似遲鈍。但始終不肯用那些人來代替這些人的原因,是知道那樣做說得少,而所喪失的要多。仁宗執法極為寬大,用人有次序,專求體諒人的過錯,從不輕易變更舊的法規。
查考政績,則可以說未必盡善盡美。拿用兵來說,十次出兵九次失敗;拿府庫來說,則僅能開支而沒有剩餘。但恩德在人們心中,風俗是普遍知道禮儀,所以逝世的時候,天下人都歸心於他的仁德。
議論的人看到他晚年官吏多數因循苟且,沒有振作,就想用苛察來糾正,用智慧能力來整頓,招來一批新進有勇氣的人,以求一切速成的功效。還沒有收到好處,而澆薄的風俗已經養成。開了很多驟然晉升的門,使人有意外的得益。
一小步就可跨上公卿和侍從之臣的地位,使按照常規升遷的人終生難於期望,這樣而想要風俗淳厚,難道能得到嗎?近年來質朴的人越來越少,取巧升進的人越來越多。
請陛下哀憐拯救,以簡易作為施政之法,以清凈作為施政之心,而使百姓的道德歸於淳厚。我希望陛下淳厚風俗的原因,就在於這里。
祖宗任用御史和諫官,從沒有把一個說話的人治罪。即使小小有所責罰,不久就將其超升,允許他們將所聽到的上奏,而不論是涉及什麼官長。說到皇帝,皇上就要端正顏色聽取;有關朝廷,那宰相就得等候處理。御史和諫官自然不一定都賢能,他們所說的也不一定都對。
但須要養成他們敢於說話的勇氣,而給予他們大權,難道是徒然的嗎?是要用他們來消除萌生奸臣的危險。現在法令嚴密,朝廷清明,所謂有奸臣,當然萬萬沒有這個道理。
但養貓是為了消滅老鼠,不可以因為沒有老鼠就養不捉老鼠的貓;養狗是為了防小偷,不可以因為沒有小偷就養不叫的狗。
陛下豈能不對上想到祖宗設立這官職的用意,對下為子孫萬代作提防呢?我聽到長老的議論,都說御史諫官所說的,常常是跟隨天下的公議。公議所贊同的,御史諫官也贊同;公議所抨擊的,御史諫官也抨擊。現在輿論沸騰,各種怨恨的話都有,公議所在,也可以知道了。
我恐怕從此以後,習慣成了風氣,都為執政大臣私人說話,直到君主被孤立,法紀全被廢除,(到那時)有什麼事情不會出現!我希望陛下保存法紀的原因,就在於這里。
(2)養生 蘇軾注釋擴展資料
蘇軾(1037年1月8日,一說1036年12月19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宋哲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3、蘇軾 詩詞名篇 註解
http://www.diyifanwen.com/sicijianshang/songdai/sushishici/
4、蘇軾水龍吟的譯文注釋
水龍吟①
蘇軾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②。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③。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④。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⑤。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譯文:
楊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沒有人憐惜,任由它飄墜。離開了樹枝,飄盪在路旁,看起來是無情物,細想卻盪漾著情思。它被愁思縈繞,傷了百折柔腸,困頓朦朧的嬌眼,剛要睜開又想閑。正像那思婦夢中行萬里,本想尋夫去處,卻又被黃鶯啼聲驚喚起。我不怨楊花落盡,只怨那西園,落花難重綴。早晨一陣風雨,楊花蹤跡何處尋?一池浮萍,全被雨打碎。滿園春色分三成,兩成變塵土,一成隨流水。細細看,不是楊花,點點全是分離人的淚。 【注釋】
①水龍吟:調名。首見於柳永詠梅之作。又名《龍吟曲》、《庄椿歲》、《小樓連苑》、《鼓笛慢》、《海天闊處》、《豐年瑞》等。
②從教墜:任(楊花)墜落。
③有思(sì):有情思。
④落紅難綴:落花難於再連接上枝頭。綴:連接。
⑤萍碎:作者《再和曾仲錫荔枝》詩自註:「飛絮(即楊花)落水中,經宿即化為萍。」
①次韻:依照別人的原韻和詩或詞。 章質夫:名栥(jié),字質夫,福建蒲城
人,歷仕哲宗、徽宗兩朝,為蘇軾好友,其詠楊花詞《水龍吟》是傳誦一時的名作。
②「思量」兩句:指楊花看似無情,實際卻自有其愁思。 思:意思,思緒。
③「困酣」二句:用美女睏倦時眼睛欲開還閉之態來形容楊花的忽飄忽墜、時起時
落
5、蘇軾詩的注釋欣賞:「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君家自有元和腳,不厭家雞更問人」
「退筆如山未足珍」:用壞的筆堆成山,也未必能寫出好東西
「讀書萬卷始通神」:多讀書才能寫出真正的好作品
「君家自有元和腳」:每個人的書法都有自己的個性和風骨(元:唐劉禹錫戲稱柳宗元的書法。後亦指柳公權書法。腳:指筆形中的捺,俗稱捺腳,代指書法。)
「不厭家雞更問人」:不要認為自己的東西就一定不好而去盲目地學別人(雞只是個比喻說法)
6、蘇軾小調歌頭全文,及注釋
蘇軾有作品不是《小調歌頭》而是《水調歌頭》,作品原文: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作者:宋朝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shèng)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釋義: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麼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舉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著清風回到天上,又害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里,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麼遺憾吧,為什麼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以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水調歌頭是詞牌名。唐朝大麴有《水調歌》,據《隋唐嘉話》,為隋煬帝鑿汴河時所作。
(6)養生 蘇軾注釋擴展資料:
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蘇軾在密州時所作。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
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後,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7、蘇軾《水調歌頭》全文及解釋
《水調歌頭 》
作者:蘇軾
創作年代: 北宋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白話釋義:
丙辰年的中秋節,我很高興喝到第二天早上,喝醉了,寫下這個詞,並且想念了我的弟弟蘇轍。
月亮什麼時候開始出現?我拿起玻璃杯問天空。我不知道天堂里的宮殿,今晚是哪個年份和月份。我想帶著微風回到天空,我擔心漂亮的玉石建造的建築物不能忍受寒冷九天。讓我們跳舞,享受月光,這是世界上的樣子嗎?
月亮轉向朱紅色的亭子,懸掛在雕刻的窗戶的低處,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月亮對人們不應該有任何遺憾。為什麼人們離開時只有圓?人們有悲傷和喜悅的變化,月亮有陰晴圓缺變化。這種事情自古以來就很難完成。我只希望這個世界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夠安全和健康,即使他們被數千英里分開,他們也可以分享這美麗的月光。
(7)養生 蘇軾注釋擴展資料:
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
蘇軾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
公元1074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後,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8、蘇軾 定風波 注釋
定 風 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此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貶謫黃州後的第三年。寫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現象,談人生哲理。屬於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作者自有這種情懷,遇事便觸發了。《東坡志林》中說:「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寫出這樣一首於簡朴中見深意,尋常處生波瀾的詞來。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只「莫聽」二字便見性情。雨點穿林打葉,發出聲響,是客觀存在,說「莫聽」就有外物不足縈懷之意。那麼便怎樣?「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逗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主腦,以下詞情都是從此生發。
「竹杖芒鞋輕勝馬」。先說竹杖芒鞋與馬。前者是步行所用,屬於閑人的。作者在兩年後離開黃州量移汝州,途經廬山,有《初入廬山》詩雲:「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游;可怪深山裡,人人識故侯。」用到竹杖芒鞋,即他所謂「我是世間閑客此閑行」(《南歌子》)者。而馬。則是官員或忙人的坐騎,即俗所謂「行人路上馬蹄忙」者。兩者都從「行」字引出,因而具有可比性。前者勝過後者在何處?其中道理,用一個「輕」點明,耐人咀嚼。竹杖芒鞋誠然是輕的,輕巧,輕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帶水的,比起騎馬的便捷來又差遠了。那麼,這「輕」字必然另有含義,分明是有「無官一身輕」的意思。
何以見得?封建士大夫總有這么一項信條,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蘇軾因反對新法,於元豐二年被人從他的詩中尋章摘句,硬說成是「謗訕朝政及中外臣僚」,於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獄;羈押四月余,得免一死,謫任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元豐三年到黃州後,答李之儀書雲:「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屨,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被人推搡漫罵,不識得他是個官,卻以為這是可喜事;《初入廬山》詩的「可怪深山裡,人人識故侯」,則是從另一方面表達同樣的意思。這種心理是奇特的,也可見他對於做官表示厭煩與畏懼。「官」的對面是「隱」,由此引出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來,是這條思路的自然發展。
關於「一蓑煙雨任平生」,流行有這樣一種解釋:「披著蓑衣在風雨里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這表示能夠頂得住辛苦的生活)。」(胡雲翼《宋詞選》)從積極處體會詞意,但似乎沒有真正觸及蘇軾思想的實際。這里的「一蓑煙雨」,我以為不是寫眼前景,而是說的心中事。試想此時「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了,哪還有蓑衣可披?「煙雨」也不是寫的沙湖道中雨,乃是江湖上煙波浩渺、風片雨絲的景象。蘇軾是想著退隱於江湖!他寫這首《定風波》在三月,到九月作《臨江仙》詞,又有「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之句,使得負責管束他的黃州知州徐君猷聽到後大吃一驚,以為這個罪官逃走了;結合答李之儀書中所述的「扁舟草屨,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而自覺可喜,他是這一種心事,在黃州的頭兩三年裡一而再、再而三的表白出來,用語雖或不同,卻可以彼此互證,「一蓑煙雨任平生」之為歸隱的含義,也是可以瞭然的。
下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實。不過說「斜照相迎」,也透露著喜悅的情緒。詞序說:「已而遂晴,故作此。」七個字閑閑寫下,卻是點晴之筆。沒有這個「已而遂晴」,這首詞他是不一定要寫的。寫晴,仍牽帶著原先的風雨。他對於這一路上的雨而復晴,引出了怎樣的感觸來呢?
這就是接下去的幾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蕭瑟,風雨聲。」「夜雨何時聽蕭瑟」,是蘇軾的名句。天已晴了,回顧來程中所經風雨,自有一番感觸。自然界陰晴圓缺的循環,早已慣見;宦途中風雨的襲來,卻很難料定何時能有轉圜,必定有雨過天青的遭際嗎?既然如此,則如黃庭堅所說的,「病人多夢醫,囚人多夢赦」(《謫居黔南十首》),遭受風吹雨打的人那是要望晴的吧,蘇軾於此想得更深,他說無風雨更好。無風雨,則盼晴、喜晴的心事也不需有了,這便是「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真諦。如何得到政治上「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境界?是「歸去」!這個詞彙從陶淵明的「歸來去兮」取來,照應上文「一蓑煙雨任平生」。在江湖上,即使是煙雨迷濛,也比宦途的風雨好多了。
9、蘇軾《蓮》的全詩及註解
1、原文
蓮
蘇軾
城中擔上賣蓮房,未抵西湖泛野航。
旋折荷花剝蓮子,露為風味月為香。
2、註解及譯文
①抵:比得上。
②旋:很快。
城中有人挑著擔子在賣蓮房,
於是我們未去西湖泛舟郊遊玩賞。
蓮農隨即攀折擔中的荷花,剝出蓬內蓮子,
那蓮子有著露水的風味,月色的清香。
3、簡析
《蓮》這首小詩,表達了詩人對蓮子的喜愛之情,反映了詩人不以官場失意為意的恬淡閑適的心情。詩的開頭兩句敘事,交代了「賣蓮房」一事強烈地吸引了詩人,詩人連泛舟游西湖的打算都放棄了。在這平實的敘事中,透露出詩人對蓮子的喜愛之情。「旋折荷花剝蓮子」既寫出了賣蓮子者動作的迅速敏捷,也寫出了詩人求購蓮子的心情急切。「露為風味月為香」一句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用「露」和「月」來形容蓮子的風味和香氣,似乎不合情理,但這種形容卻給讀者留下無限的想像空間和無窮的回味。
10、蘇軾最好的詩以及注釋
蘇 軾(十首)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令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此首中秋詞。上片,因月而生天上之奇想;下片,因月而感人間之事實。揮灑自如,不假雕琢,而浩盪之氣,超絕塵凡。胡仲任謂中秋詞,自此詞一出,余詞盡廢,可見獨步當時之概。起句,破空而來,奇崛異常,用意自太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化出。「不知」兩句,承上意,更作疑問,既不知月幾時有,故亦不知至今天上為何年也。「我欲」三句,蓋因問之不得其解,乃有乘風歸去之願,「我欲」與「惟恐」相呼應。「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就本意說固高妙,就寓意說亦極蘊藉。「起舞」兩句,仍承上來,落到眼前情事,言既不得乘風歸去,惟有徘徊於月下。自首至此,一氣奔放,誠覺有天風海雨逼人之勢。換頭,實寫月光照人無眠。以下愈轉愈深,自成妙諦。「不應」兩句,寫月圓人不圓,頗有惱月之意。「人有」三句一轉,言人月無常,從古皆然,又有替月分解之意。「但願」兩句,更進一解,言人與月既然從古難全,惟有各自善保千金之軀,藉月盟心,長毋相忘。原意雖從謝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句化出,然坡公加「但願」二字,則情更深,意更厚矣。
水龍吟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此首詠楊花,遺貌取神,壓倒古今。起處,「似花還似非花」兩句,詠楊花確切,不得移詠他花。人皆惜花,誰復惜楊花者?全篇皆從一「惜」字生發。「拋家」三句,承「墜」字,寫楊花之態,惜其飄落無歸也。「縈損」三句,摹寫楊花之神,惜其忽飛忽墜也。「夢隨風」三句。攝出楊花之魂,惜其忽往忽還也。以上寫楊花飛舞之正面己畢。下片,更申言楊花之歸宿,「惜」意愈深。「不恨」兩句,從「飛盡」說起,惜春事已了也。「曉來」三句,惜楊花之經雨也。「春色」三句,惜楊花之沾泥落水也。「細看來」兩句,更點出楊花是淚來,將全篇提醒。鄭叔問所謂「畫龍點睛」者是也。又自「曉來」以下,一氣連貫,文筆空靈。先遷甫稱為「化工神品」者,亦非虛譽。
永遇樂
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
此首為坡公夢登燕子樓,翌日往尋其地之作。上片,述夢與夜景;下片,述尋其地之感。起三句,寫夜深之明月如霜,好風如水,已覺幽絕。「曲港」三句,寫月下之魚跳露瀉,更覺萬籟無聲,非復人世。以坡公之心境澄澈,故能體物微妙如此。「紞如」三句,言夢為鼓聲葉聲驚醒。「夜茫茫」三句,言驚醒後尋夢無處,故行遍小園以自遣耳。前六句正寫小園景象,此六句則追述也。下片,因昨夜之夢,遂思及人生無常,古今如夢。「天涯」三句,自嘆為客已久,頗有思歸之意。「燕子」三句,則興登樓之感,人去樓空,亦如一夢。十三字詠古超宕,說盡古今盛衰情事。自與少游「十三個字只說得一個人騎馬樓前過」,大不相侔。「古今」三句,嘆夢覺者少。「異時」兩句,設想後人亦會臨夜念己。
洞仙歌
餘七歲時,見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歲。自言嘗隨其師入蜀主孟昶宮中。一日,大熱,蜀主與花蕊夫人,夜納涼摩訶池上,作一詞,朱具能記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人矣,人無知此詞者。但記其首兩句。暇日尋味,豈《洞仙歌令》乎,乃為足之雲。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綉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 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此首補足蜀主《洞仙歌令》納涼詞,風流超逸,亦是公得意之作。上片寫簾內欹枕,下片寫戶外偕行,將熱夜納涼情景,寫得清涼自在,如涉靈境。首兩句為原句,寫人已是豐姿綽約,一「自」字更覺麗質天生,不關景之清涼而清涼也。坡公補足「水殿」一句,人境雙絕。人原自清涼,再加之臨水臨風,境既清涼,人愈清涼矣。「綉簾」兩句,更寫月來,陡現光明,是境似廣寒,而人亦飄飄若仙矣。觀其寫水殿風來,池上香來,簾開月來,是何等豪華,何等閑適。「明月窺人」,「窺」字靈動。與歐公之「燕子飛來窺畫棟」之「窺」字,同具傳神之妙。「人未寢」兩句,就明月方面窺出釵橫鬢亂,情景宛然。換頭,寫月下攜手徘徊,又是一番清幽景象。上言「人未寢」,為時已晏;此言「庭戶無聲」,為時更晏。「試問」三句,想見無人私語之情,而斗轉河斜,徘徊尢久矣。「但屈指」兩句,因大熱納涼,轉念西風之來,因行樂未央,又深惜流光之速。全篇設想蜀主當日情事,補足原作,原作殆未能及。
卜運算元
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此首為東坡在黃州之作。起兩句,寫靜夜之境。「誰見」兩句,自為呼應,謂此際無人見幽人獨往獨來,惟有孤鴻縹緲,亦如人之臨夜徘徊耳,此言鴻見人。下片,則言人見鴻,說鴻即以說人,語語雙關,高妙已極。山谷謂「似非吃煙火食人語」,良然。
青玉寒
和賀方回韻,送伯固歸吳中。
三年枕上吳中路。遣黃犬、隨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驚鴛鷺,四橋盡是,老子經行處。 輞川圖上看春暮。常記高人右丞句。作個歸期天已許。春衫猶是,小蠻針線,曾濕西湖雨。
此首《樂府雅詞》作蔣宣卿,《陽春白雪》作姚志道,然題雲送伯固歸吳中,當以坡公為是。起句「三年枕上吳中路」,「三年」,正伯固從公之時。「黃犬」句,用陸機黃犬傳書事,望其歸去,常通音書也。「若到」數句,羨其得歸舊游之處,日日徜徉也。換頭,言吳中風物之美如輞川,而伯固之詩亦如右丞。「作個」數句,奇境別開,蓋因伯固之歸,而嘆己之不得歸。但就「小蠻針線」上,顯出宦遊天涯之可哀,而己之欲歸之情,亦倍見迫切。況蕙風雲:「『曾濕西湖雨』,是清語,非艷語。與上三句相連屬,遂成奇艷、絕艷,令人愛不忍釋。」觀況氏所論,可知坡公天才吐露,往往馨逸,非後人所可效也。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此首為公悼亡之作。真情鬱勃,句句沈痛,而音響凄厲,誠後山所謂「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也。起言死別之久。「千里」兩句,言相隔之遠。「縱使」二句,設想相逢不識之狀。下片,忽折到夢境,軒窗梳妝,猶是十年以前景象。「相顧」兩句,寫相逢之悲,與起句「生死兩茫茫」相應。「料得」兩句,結出「腸斷」之意。「明月」、「松岡」,即「千里孤墳」之所在也。
南鄉子
送述古
回首亂山橫。不見居人只見城。誰似臨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 歸路晚風清。一枕初寒夢不成。今夜殘燈斜照處,熒熒。秋雨晴時淚不晴。
此首,上片,送述古途中之景;下片,述歸來懷念之情。文筆飄灑,情意真摯。「回首」兩句,記送行之遠。「誰似」三句,記山塔也知送行,極有情味。「歸路」兩句,記歸路風清及歸來之無寐。「今夜」三句,記入夜之悲哀,雨睛淚不晴,語意甚新。
念奴嬌
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此首,上片即景寫實,下片因景生情,極豪放之致。起筆,點江流浩盪,高唱入雲,無窮興亡之感,已先揭出。「故壘」兩句,點赤壁。「亂石」三句,寫赤壁景色,令人驚心駭目。「江山」兩句,折到人事,束上起下。換頭逆入。「遙想」四句,記公瑾當年之雄姿。「故國」以下平出。述弔古之情,別出明月,與江波相映。此境此情,真不知人間何世矣。
賀新郎
乳燕飛華屋。悄無人、桐陰轉午,晚涼新浴。手弄生綃白團扇,扇手一時似玉。漸困倚、孤眠清熟。簾外誰來推綉戶,枉教人、夢斷瑤台曲。又卻是,風敲竹。 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穠艷一枝細看取,芳意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風驚綠。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共粉淚,兩簌簌。
此首不必為官妓秀蘭而作,寫情景俱高妙。「乳燕」三句,寫初夏午後之境,幽靜已極。「晚涼」三句,寫人浴後之秀麗。「漸困倚」數句,寫人孤眠,又為風竹驚醒。以上皆記幽閨之事。下片,因見榴花獨芳,遂借榴花說人,與《卜運算元》下片單說鴻同格。「石榴」三句,寫榴花之品格特高,與少陵所寫「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人相似。「穠艷」兩句,寫榴花之情意獨厚。「又恐」一句,忽作頓挫,傷韶光易逝,花事難久。「若待得」數句。繼此申言,花若再逢,必更憔悴,不堪重觸矣。花落簌簌,淚落簌簌,故曰「兩簌簌」,寫花寫人,是二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