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古代養生膳食

古代養生膳食

發布時間:2020-08-08 13:41:29

1、現在很多人熱衷於養生,古代人是如何養生的?

古時候的人們就致力於養生,其目的就是在於修養自己的身體,讓自己在老年也無病無災,心態平穩。古時候人們養生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現代的許多養生方式也都是從古代留下來的,凝結了古代人們的智慧。

首先較為常見的就是在飲食上下功夫,吃一些葯膳。我國古代要都是使用的中草葯,中草葯不像西葯那樣,對人體的危害相對較大,中草葯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適當的服用,有強身健體的效果。例如,有人將中草葯加入其它食材,組合做成湯食用,有養生的功能。古時名醫李時珍還發明出許多種葯粥,他認為,這些葯粥適合老年人食用,對老年人的脾胃,身體都有很好的滋補作用,百利而無一害,應當長期食用。

除了所用葯材相對簡單,製作方法相對容易的葯粥之外,古時候達官顯貴會請有名的醫者為自己調配較為復雜,葯材相對昂貴的養生丹丸。有些丹丸的使用療效被誇得天花亂墜,但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這些養生所使用的丹丸,所使用的葯材都是相對較為溫和的,即使是老年人使用,也不會有很大副作用的,主要就是不求作用,但求平穩。只是達官顯貴的一種安心的方式罷了。

除了外物的葯材之外,古人養生的方式還有運動。許多老年人都會進行一些適當的運動,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例如有名的五禽戲,靜功都是古時候老年人強身健體的首選。到現在,運動養生也十分受大眾的歡迎。在公園中隨處可見早晚晨練,跳廣場舞的中老年人,這都是一種養生方式,可以幫助人們增強抵抗力,維持健康的身體。總而言之,養生需要健康的作息,飲食習慣,還有運動習慣一起配合才會有作用。

2、古代食譜

《食珍錄》
這是我國古代飲食專書之一,寫於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時,餘姚人虞宗是一位美信家,他官職是黃門郎,到南朝齊時升為太子庶子,後來擔任祠部尚書。公元483至493年,武帝在位。有一次皇帝向他問起烹飪的秘訣,談得投機,皇帝不覺醉了,非常難受,虞宗就獻上「醒酒鯖」,算是幫了皇帝的大忙。
虞宗的《食珍錄》里,記載有六朝帝王名門家中最珍貴的烹飪各物。例如,「煬帝御廚用九牙盤食」,「謝傳有湯法」,「韓約能作櫻桃,其色不變」,「金陵寒具嚼著驚動十里人」,等等。這些都反映出我國古代飲食文化的高度成就。

《清異錄》
北宋人陶谷撰著的《清異錄》,是他雜采隋唐至五代曲故所寫的一部隨筆集。書中包括天文、地理、草木等37個門類,共有648條有關內容。其中和飲食有關的果、蔬、禽、獸、魚、酒、茗、饌八個門類,共238條,佔全書三分之一強。文字具有消遣取樂的幽默風格,從多方面反映了豐富的飲食文化史。書中記載隋代的《謝諷食經》、唐代韋巨源的《燒尾食單》,是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隋唐兩代宮廷與官府筵席唯一較為齊全的食單。其他如:果、菜、禽、獸、魚等烹飪原料,有的寫其營養價值,有的談到烹調技法,都是研究烹飪技術發展的可貴資料。

《食經》
謝諷著的《食經》成書於隋代,是飲食文化史上有名的著作之一。此書記載南北朝、隋代食品各目約五十種。其中有膾、羹、餅、糕、卷、炙、面、寒具,包括以動物原料為主製成的菜餚,如「飛孿膾」、「剔縷雞」、「剪雲斫魚羹」等。 從有的各目前冠經人各來看,如「北齊武成王生羊膾」、「越國公碎金飯」、「虞公斷醒」、「永加王烙羊」、「成美公藏」、「含春侯新治月華飯」等,都是王侯貴族的飲饌。而有的各目講究,如「千金碎香餅」、「乾炙滿天星含漿餅」、「撮高巧裝壇樣餅」等,反映出當時飲饌已達到非常精美高貴的水平。

《本心齋食譜》

作者署名是宋代陳達叟,因為室名本心齋,所以又稱本心翁。作者自述:常在書房裡起居閑坐,玩味《易經》,床上圍著畫有梅花的紙賬,用石鼎烹茶,自己的飲食崇尚清淡。有客人從外地來訪,臉上流露出飢餓的神色。作者叫書童端上凈素飯菜,客人品嘗後說,沒有塵俗氣味。主客討論食譜,就形成了這本書。 全書記蔬食二十品類,均以蔬菜類名標目,如:菜羹、韭菜、山葯、筍、藕、綠豆粉絲、水引蝴蝶面、水團、白米飯等。每類後面都附有贊語,贊語簡括,均為十六字。還有「小引」說明其製法,或揭示其特點。如「水團」條,製法是「秫粉色糖,香湯浴之。」贊文為「團團秫粉,點點蔗霜,浴之沉水,清甘且香。」這種記述方法,表現了作者富有文學素養,又因所用贊體簡要,類似歌訣,容易背誦,所以就便於普及。

《山家清供》

《山家清供》是南宋的一部重要烹飪著作。內容以素食為中心,包括當時流傳的104個食品,夾敘夾議,豐富多采。 唐代杜甫有詩雲:「山家蒸栗暖,野飯射麋新。」南宋時的林洪撰著《山家清供》,即杜甫詩中的山家、野飯,意思是山居家庭待客用的清淡飲饌。全書二卷,上卷列舉飲饌47種,下卷列舉飲饌57咱。記述以素食為主,亦有少量的葷菜,如飯、羹、湯、餅、粥、糕、脯、肉、雞、魚、蟹等。選料大部分為家蔬、野菜、花果、糧米,部也有取料於禽鳥、獸畜、魚蝦的。用料盡管平常,但由於烹飪方法奇妙,同樣給人們以豐富的啟發和借鑒。許多菜餚別出心裁,各具一格,足可使人窺見當時烹飪技術、烹飪藝術所已達到的水平。

書中有不少是用中草葯加工制配的食療飲饌。如:蘿菔面這一條下稱:「王醫師承宣常搗蘿菔汁搜面使餅,謂能去面毒。」而麥門冬煎,則是純葯物,其標目下稱:「春秋采根去心,搗汁和蜜,以銀器重湯煮熬,如飴為度,貯之磁器內,溫酒化溫服,滋益多益。」由此可見是用純葯物加工和蜜製成,並加溫酒後服用的一種保健飲料。總之,此書對了解江南飲食風貌和南宋烹飪歷史提供了很好的史料。

《飲膳正要》
這是一部融合蒙漢兩族飲食文化的文獻。作者是元代忽思慧。全書三卷,卷一記養生、妊娠、乳母、飲酒諸忌。標目「聚珍異饌」,分述湯、粉、羹、面、粥、饅頭、燒餅等飯食,以及用蒸、炒、滑、炙、攢、鹽、熬等方法製成的菜餚。每種菜餚都說明其食療效用、材料、調味品、烹調技術。卷二記諸般湯煎、諸水、神仙服餌、四時所宜、五味偏走、食療諸病、食物利害、食物相反、食物中毒、禽獸變異。主要是闡述用於保健醫療的加葯飲料與食品的配料及製作方法,寓養生治病於日常飲食,至今仍有參考價值。卷三記米穀品、魚品、菜品等,對每種食品的性味與作用,都逐一加以說明,大部分附有繪圖,而對加工成品則簡述其製法及療效。
《飲膳正要》具有兩個特點。第一,此書是古代食療專著之一,除了闡述各種飲饌的烹調方法外,更注重闡述其各種飲饌的烹調方法外,更注重闡述其性味與補益作用,即注重飲食與營養衛生的關系,這是別的一般食譜中所沒有的。第二,書中將蒙漢飲饌並蓄,所述用料,獸品以羊、牛居先,次及馬、駝、鹿、豬等,奇珍異饌中,用羊肉製成者佔十分之七。作者是蒙古族人,全書以漢字刊行,其中雜有大量的蒙語音譯漢字。

《飲食須知》
元代烹飪著作《飲食須知》的作者賈銘,字文鼎,自號華山老人,浙江海寧人。他生於南宋,曾在元朝任官職為萬戶,卒於明初,歷經三代,活了106歲。明太祖朱元璋對於賈銘的飲食養生之道很感興趣,召見他時,問他保養之法,他回答道:關鍵在於飲食。隨後以他撰著的《飲食須知》呈進御覽。 賈銘在自序中說:寫這本書的目的在於使重視養生的人知道物性有相反相忌,在日常飲食中要注意檢點,掌握適度。不然的話,叢然雜進,輕則五內不和,重則立生禍害。因此,本書選錄 許多本草疏注中關於物性相反相忌部分成編,以便掌握飲食調配,避免因飲食調配不當而損害健康。
《飲食須知》全書八卷,第一卷水類30種,火類6種;第二卷谷類50種;第三卷菜類86種;第四卷果類59種;第五卷味類33種;第六卷魚類65種;第七卷禽類34種;第八卷獸類40種。另附幾類食物有毒、解毒、收藏之法。這部書不僅對廚師取菜有重要參考價值,而且對人民的日常生活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雲林堂飲食制度集》
作者是元代無錫人倪瓚,字元鎮,號雲林。他是元代著名畫家,元末隱居於太湖和三泖之間,家有雲林堂,因而將所著菜譜定名為《雲林堂飲食制度集》。這是一部反映元代無錫地方飲食風格的烹飪專著。書中匯集飲食五十多種,都以菜品命題,逐條而記,除記述原料、配料外,都說明烹飪方法,頗有參考價值。 書中有不少菜餚,如:燒鵝、蜜釀蝤蛑、煮麩干、雪菜、青蝦卷等,都是做得比較精緻的。書中菜餚有些被後世烹飪書籍復錄,特別是「燒鵝」一品,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加以錄,並改用倪瓚之號題名為「雲林鶴」。此外,日本羽倉則《養小錄》中也將燒鵝收入,可見此菜確實是獨具風味,名她中外。「蜜釀蝤蛑」也很有特色,如今的蘇式名菜「芙蓉蟹斗」(一名「雪花蟹斗」)正是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書中菜餚以魚、蝦、蟹、螺及湖泊水蔬為多,正是著者家居水鄉的飲食特色的反映。

《易牙遺意》
元明之際的韓奕撰著飲食專書,託名齊桓公時的名廚易牙,稱為《易牙遺意》,實意是仿古代食經之作。全書分為脯、蔬菜、糕餌、湯餅等十二類,共記載了150多種調料、飲料、糕餅、面點、菜餚、蜜餞、食 葯的製作方法,內容非常豐富。 此書菜餚有四大特色:一是濃淡適宜,適應面廣。二是製法簡明,一看便能製作,如:蒸鰣魚、爐焙雞、糖蒸茄、肉油餅、五香糕等等。三是收錄了一些比較特殊的菜點的製法,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如「火肉」,即火腿的熏製法就別具特色。四是將飲食和治病結合起來,其中「食葯類」收錄13種食葯的製法,就是值得挖掘的。

《隨園食單》
是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所著。全書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 、不族無鱗單 、雜素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菜酒單十四個方面。

3、中國古代的養生方法有哪些?

4、古代人食療養身方法?急求

日常養生: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慎風寒,戒嗔怒。
養生鍛煉: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導引按摩。
修身養性:琴棋書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
順時養生
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應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則。因時制宜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
修身養生
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唐代醫學家孟詵雲:「若能保身養情者,常須善言莫離口。」「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孫思邈則說:「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故常做利於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
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動形養生
古人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詩人陸游說「形要小勞之」,都說明古人認識到適度運動對健康的積極作用。古人在實踐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進補養生
合理進補可以強身防病、祛病延年。進補既要辨證,又要適量,還應考慮順應四時。服用補益葯時,如系入肺葯,在秋季比較適宜;如系溫補葯,則在冬季比較適宜。
經絡養生
《皇帝內經》經脈篇中說,經絡可以控制人體一切功能,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的作用。古代養生家認為,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最簡便的方法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人體的三個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顏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內關穴有助於防治心臟病,足三里穴則對五臟六腑特別是消化系統疾病有效。
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濡養,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婦女性慾無度,也會導致腎氣衰竭。晚婚、節育等保養陰精措施,可防陰精妄耗,延緩衰老。
調氣養生
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減毒養生
人若喜怒無常會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勞累過度會損傷脾氣,傷於飲食則生濕、熱、痰濁,冒犯六淫、疫癘(傳染病),傷之外邪則百病叢生。這種致病因素對人體健康均可視為「毒」,因此提出以「減毒」來保全真氣的養生之道。通過飲食調理、服用葯物及其他措施,減體內積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壽。

5、中國古代人的飲食習慣

中國古代北方文明的先期發展與農業生產的領先地位,決定了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基本上是以北方飲食禮俗、習慣為基礎而形成的。以北方飲食文化為主體的中華飲食文化在古代社會發揮過重要作用,對現代社會依然產生著重要影響,並成為文明時代的重要行為規范。後世南方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雖超越北方,但在飲食文化傳統方面也只具豐富完善、揚棄繼承之功,並未從根本上否定中華傳統飲食文化。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1),食禮是一切禮儀制度的基礎。北方地區長期是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文明初期的相關飲食禮俗與規定大多是首先在這一地區產生形成的。帶有濃郁流民習氣的漢高祖劉邦在即位後曾遇到「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的混亂局面。賴叔孫通「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以成朝儀禮法。「竟朝置酒,無敢喧嘩失禮者」,劉邦乃「知為皇帝之貴也」(2)。叔孫通所參考的古禮秦儀,包括先秦以來逐漸形成的飲食禮儀。《洪範》八政以食為先的思想以及《周禮》、《儀禮》、《禮記》中有關飲食的規定與要求,因被奉為經典而為後世所遵從。先秦諸子學說雖異,然同受農業母體文化之滋養,都不同程度地重視或關心食事。老子有「治大國若烹小鮮」(3)的名言,說明他精熟飲食理論。「治身養性者,節寢處,適飲食」(4),明確提到飲食對人的修養的重要作用。墨家以飢不得食、寒不得衣、勞不得息為「三患」,提倡「量腹而食,度身而衣」的節儉理論。注重禮儀禮教、講究藝術衛生是儒家食教的重要內容,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飲食思想與觀念構成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核心。

中國在很早就出現了飲食生活方面的專題著作,這些飲饌類文獻稱為食經。《漢書·藝文志》記有《神農食經》七卷;《隋書·經籍志》記有相關食經十二種,七十一卷;《新唐書·藝文志》記食經類著作五種,一百六十二卷。這些論著大致能反映先秦至魏晉南北朝間飲食文獻情形。遺憾的是這些可貴的文獻大多已經散佚。《齊民要術》第八、九兩卷為現今所見隋唐以前最完整最有價值的烹飪著作,約佔全書2%的篇幅,徵引《食經》、《食次》等文獻達144條之多。《食經》作者可能是崔浩,為河北清河名族;《食次》撰者無考,有人認為乃《食饌次第法》省稱。由《要術》徵的引內容考索,《食次》亦為北地食饌之法。賈思勰,山東益都人,曾任北魏高陽太守。從「采捃經傳,爰及歌謠,詢之老成,驗之行事」判斷,《要術》所載耕農、醯醢之事,當多為賈氏家鄉或任官之地的情形。唐以前飲饌著作基本上出現在黃河流域,或能反映北方飲食文化的歷史地位。

日本著名食物史專家蓧田統先生曾撰《近世食經考》一文,他認為「宋代與前代比較,漢人的勢力明顯的向南方擴展。但在日常的飲食生活方面,大體上仍然是唐代的延續」(5),近世化的影響並沒有明顯地反應到廚房裡面。南方飲食文化發展,大致與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同步。尤其是宋室南渡,促進了京菜(河南菜)與江浙菜之融匯。至明清時期南方飲食文化反而後來居上超過了北方。

二、麥作發展與麵食特色

中國是世界公認的粟、稻起源中心,自新石器時代即顯現出北粟南稻的農業格局。粟、稻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糧食作物,或飯或粥基本上都是以「粒食」(6)為主。故南方與北方在農業類型雖有水、旱作之差異,但在主食餐飲方式上並無多大不同。北南餐飲方式的分異,在很大程度上與北方麥類作物的發展相關。麥類作物,一般認為起源於西亞。大約商周時期出現「告麥」、「登麥」祭禮,《詩·周頌·思文》有「貽我來牟」,被認為是天降嘉種。小麥種皮堅硬,「粒食」品質不佳,至漢時董仲舒仍謂「關中俗不好種麥」。隨著糧食加工方法尤其是大型石磨的出現,出現了有別有「粒食」的小麥麵食技術,小麥的食用品質大大改善。麥子在中國的本土化經歷了一個自西向東、由北而南的歷程,黃河中下游流域是宿麥的最佳適生區之一。中國北方地區隨著麥作的發展而逐漸過渡到以麵食為主,而南方受氣候條件限制,或有「種麥則苗而不實」(7)者。宋清間江南麥作有了很大發展,但稻麥田的水旱轉換涉及復雜的工序與技術,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由於麥類作物對稻米生產僅起輔助作用.故南方依舊保持了稻米的「粒食」傳統。

6、古代中國飲食

http://www.amazon.cn/s/ref=nb_ss?ie=UTF8&keywords=%E4%B8%AD%E5%9B%BD%E5%8F%A4%E4%BB%A3%E9%A5%AE%E9%A3%9F&tag=dhydrcn-23&index=books&hvadid=38461493&ref=pd_sl_626cunpmv3_e
上面的鏈接是本書,你的題目有點大,呵呵。

東方西方,飲食習慣皆一日三餐,不知是何時從菇毛飲血逐漸進化到養生這一文明習俗。不過,中國的三餐習慣,從莊子的「適莽蒼者,三餐而返,腹猶果然」語句中,可以證實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中國人已有一日三餐的習慣,南宋的大詩人陸放翁有詩曰:「疾行逾白步,健飯每三餐。」也可以說明,千百年來,一日三餐的習慣,非常普通,至於疾行逾白步之說,則相當於今日的體育鍛煉。恰如民諺所雲:「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飽食之後散散步,助腸胃消化,對身體有好處,看來自古皆以為然。

不過,佛教中有一派的戒律,每日只吃一餐,過午即不食,因佛說日午食,後乞他食,吃了也不是自己分內的,所以,《五燈會元》把此條奉為佛律,即過了中午就不吃晚飯。

宋大詩人黃庭堅(山谷)信佛,早晨吃粥,中午吃飯,過午即不食。唐白居易《長慶集體》十九《龍華寺主家小尼》詩:「夜靜雙林怕,春深一食飢。」卻是對佛門弟子衷心悲憫的詩句。只是,古人認為過午不食也是長壽和保身養體的秘訣,並以為夜食過飽容易致病,宋人長年訣有這樣幾句順口溜:「夜卧不蒙首,晚飯少數口。」意思就是晚上睡覺,最好不要蒙頭大睡,蒙上了被子睡覺,空氣不流通,對人健康不利。而吃飯呢,即使不遵守佛律——過年不食,但只要在吃飯時,不貪飽,少吃幾口飯,也是好的。

宋民間避癉口訣又說:「稍飲卯前酒。莫吃申後飯。」這卯時系指清晨五至七點之間,申時則指下午五至七點之間。早晨五至七點,一般人都是剛剛起床。一起床就喝酒,乍然聽來,似乎不是中國人的習慣。但讀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長慶集》,發現白居易恰恰就是一個最愛喝卯時酒的人,他有一首詩叫《卯飲》,歌頌在清晨喝一盅酒,快活似神仙,詩句雲:「卯飲一杯眠一覺,世間何事不悠悠。」看來他是在早晨五至七點種喝一杯酒再睡一覺的。其另一首《卯時酒》的詩,也盛贊「未如卯時酒,神速功力倍」,《醉吟》一詩更有這樣的詩句:「耳底齋鍾初過後,心頭卯酒未消時。」白居易生活在唐朝,唐人起床據史載特別早,朝廷上朝大約都在早晨六點,他卻在早晨吃杯酒睡覺,到了中午寺廟都打鍾了,心頭那卯時喝的酒仍然酒意未消,由此看來,大約要拖到下午才上班了(白居易當時任杭州太守)。

唐人起床特別早的事,有筆記書札記載,當時的人請客人吃飯,客人都是在早晨天還不亮時,即動身上路赴宴,走在路上,斜月尚明。這雖然可以解釋作當時交通不便,赴宴要在路上走許多時間,但也可說明唐朝人的宴會。大都在午前,請客人吃的是午餐。宋蘇坡卻不是個起早床的,從他的詩《答黃庭堅見寄二首》之一「定應笑我勞生在,卯睡聞呼衣為顛:兩句詩來看,早上五至七點人家叫他起床,他把衣服都穿反了。另外,書生秀才也大都睡懶覺,宋王炎的「雙溪詩」中有一首就對諸先輩的「書生卯飯動及午,姜摻菜絲煩自煮」,大作同情語。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在答東野詩中也說:「朝餐動及午,夜諷恆至卯。」形容了詩人東野的貧困和懶。而如果秀才詩人通宵達旦地吟詩讀書,到了早晨的五至七點卯時才睡覺,民間避癉訣的「稍飲卯前酒。莫吃申後飯」,,又一點也不足為怪,卯前酒肯定也並非一起床就喝的酒了。

現代醫學證明:早餐所食系一日消耗精力所需,而晚餐過飽,食必不消化,故新的保養口訣是為:「早餐吃得好(指營養),午餐要吃飽,晚餐吃可少。」這是精確計算了卡里路與能量的關系作出的結論,與中國古人的飲食習慣,不無巧合地大致相同。可惜海外華人雖明知如此,一般的飲食習慣卻恰恰是「朝餐動及午」,晚餐是下班回家後,大煮大燒,吃得非常好又非常飽,這就既不符佛律,又並非養生之道了。

7、古代人怎麼養生

導讀:中國古代養生觀念史上長壽、多子多孫,在中國人看來,是一種福氣,不少人都渴望
長命百歲,並且健康生活。今天向您推薦古代最流行的9 大養生法,您可以借鑒一下
中國古代養生觀念史上長壽、多子多孫,在中國人看來,是一種福氣,不少人都渴望長
命百歲,並且健康生活。今天向您推薦古代最流行的9 大養生法,您可以借鑒一下。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網路」系統,它控制著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
的正常功能。《黃帝內經》說,經絡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之作用。古代養生學家認為,
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三個重要穴位
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飲食養生
古人認為,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故飲食
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又要重視五味調和,
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致病。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的
供養,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慾無節,精血虧損過多,就會造成身體虛弱、病變百出、
減損壽命。而保養陰精則可延緩衰老。順時養生
古人認為,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之規律,人體亦不例
外。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必須
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因時制宜地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
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調氣養生
古人認為,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抵抗病邪,增強臟腑功
能之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導致元氣的虛、陷、
滯、逆等癥候,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性變化。 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
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
氣、祛病延年。

8、中國古人有什麼樣的飲食養生觀?

飲食養生是古人養生的主要觀點之一。《黃帝內經》中「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觀點,被譽為「世界上最早論述合理營養與平衡膳食」的理論,堪稱中華民族飲食和營養的綱要。古人飲食養生的主要思想觀點如下:

(1)飲食有節,五味調和

古人認為:「飲食有節,度百歲乃去」,反映出古人對控制飲食重要性的認識。「節」即節制、控制、不肆食恣飲之意。如晉朝葛洪曾指出:「善養生者,食不過飽,飲不過多」,應「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

古人還認為:「五味調和,不可偏勝」。食物中具有「寒、熱、溫、涼」四氣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五味各有所入,各走其所喜之臟;各有所禁,亦傷五臟。正如王冰所言,臟腑「雖因五味生,亦因五味損」,利用五味偏性調和飲食,平衡陰陽,以適應人體氣血臟腑陰陽盛衰的變化。若五味失調,易傷五臟而患病。認為:「酸傷筋,苦傷骨,甘不益肉,辛多壞氣,咸促人壽。」說明了調和五味的利害關系。

要做到飲食有節,調和五味,日常飲食宜定時定量,宜清淡。《飲膳正要》提倡:「暮食不若晨食。」「清晨一碗粥,晚飲莫教足。」《壽世保元》指出:「大渴不大喝,大飢不大食。」《蠢子醫》曰:「縱然適口莫浪食,只食八分便已足。」宋代張杲《醫說》指出:口味宜「去肥濃,節酸咸」,即日常應以清淡素食為主,少吃肥甘厚膩、酸咸過重的菜餚。《內經》也有「心病禁咸」的記載。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每天吃10g食鹽的人群中,其高血壓發病率為10%,而每天吃鹽多2倍的人群,高血壓發病率增加2倍。可見古時飲食強調清淡與現代醫學控制食鹽、動物脂肪等以防心血管病的主張有不謀而合之處。

(2)飲食有常,物我相適

飲食有常,「常」即指常規、一定的規律性、規范性而言。「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的觀點,體現了中國古人生存特點——以素食為主,果蔬肉食為輔,調和五味,兼收並蓄的飲食規律。若違反這一規律,則導致機體陰陽氣血失去平衡而發生疾病。如《內經》載:「膏粱之變,足生大丁。」中醫認為「肥甘助濕,生痰化熱」,近代認為心血管病的發生,與偏食動物性食物過多、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有關,而適當素食可降低發病率。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五穀為養」飲食規律在養生中的重要性。

「飲食有常」的另一個重要觀點是「物我相適」,即食物的性味要與人體的陰陽氣血狀況相適應,以人體需要來決定食用何種適當的食物。如人體質有偏於寒熱虛實之分,飲食上則主張分別按「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燥者濡之」的原則進食。

(3)飲食以時,四季五補

我國古人在「天人相應」思想指導下,極為重視飲食與時令的關系,並提出了飲食養生「四季五補法」。即隨著季節的變化,根據人體健康狀況調整飲食,以補陰陽氣血不足:春天「升補」,夏天「清補」,秋天「平補」,冬天「滋補」,四季「通補」。

古人在養生中主張順應四時養生,有「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的觀點。這一觀點被後世養生家奉為宗旨,在飲食方面講究在不同季節、氣候、時間,服食不同性味的食物,以適應環境和人體陰陽氣血的四時變化。如《飲膳正要》闡述了四季適宜食物,「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涼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燥;冬氣寒,宜食棗以熱其寒。」《養老壽親書》對老人四季飲食養生作了詳細敘述:「春季飲食,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酒不可多飲,水團兼粽粘冷肥僻之物,多傷脾胃;夏季飲食,宜減苦增辛以養肺氣,飲食溫軟,不令太飽,生冷肥膩尤宜減之;秋季飲食,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新登五穀不宜與食,動人宿疾;冬季飲食,宜減咸增苦以養心氣。」這些四季進補的養生要則,對養生延年大有裨益。

(4)飲食潔凈,進食宜忌

飲食衛生也是古人養生學的一個重要觀點,認為食物宜新鮮潔凈,富有活力;必要時尚要辨別有無毒性,慎從口入。

如《飲膳正要》主張「豬、羊疫死不可食」、「生料色臭不可用」、「漿老而飯餿不可食」,《食療本草》亦載「鱉赤足不可食」、「犬自死、舌不出者食之害人」。《隨息居飲食譜》亦雲「河豚魚其肝、子與血尤毒」等。

物性不同,有相合相反之誡;病體有別,有宜食宜忌之謂。元代賈銘《飲食需知》中,論述了共325種飲食性能及宜忌。所謂「宜」,即以相宜食性的食物治病養體;而「忌」指不相宜食物應禁食,又稱「忌口」。《本草綱目》中就列舉出63種飲食禁忌。

《隨息居飲食譜》載:「糯米,性太粘滯,難化也。小兒、病人尤當忌之。」諸如此類,古醫書中記載頗豐,形成了中華飲食養生學說的一大特色。

9、古代食譜有哪些?

《食珍錄》
這是我國古代飲食專書之一,寫於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時,餘姚人虞宗是一位美信家,他官職是黃門郎,到南朝齊時升為太子庶子,後來擔任祠部尚書。公元483至493年,武帝在位。有一次皇帝向他問起烹飪的秘訣,談得投機,皇帝不覺醉了,非常難受,虞宗就獻上「醒酒鯖」,算是幫了皇帝的大忙。
虞宗的《食珍錄》里,記載有六朝帝王名門家中最珍貴的烹飪各物。例如,「煬帝御廚用九牙盤食」,「謝傳有湯法」,「韓約能作櫻桃,其色不變」,「金陵寒具嚼著驚動十里人」,等等。這些都反映出我國古代飲食文化的高度成就。

《清異錄》
北宋人陶谷撰著的《清異錄》,是他雜采隋唐至五代曲故所寫的一部隨筆集。書中包括天文、地理、草木等37個門類,共有648條有關內容。其中和飲食有關的果、蔬、禽、獸、魚、酒、茗、饌八個門類,共238條,佔全書三分之一強。文字具有消遣取樂的幽默風格,從多方面反映了豐富的飲食文化史。書中記載隋代的《謝諷食經》、唐代韋巨源的《燒尾食單》,是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隋唐兩代宮廷與官府筵席唯一較為齊全的食單。其他如:果、菜、禽、獸、魚等烹飪原料,有的寫其營養價值,有的談到烹調技法,都是研究烹飪技術發展的可貴資料。

《食經》
謝諷著的《食經》成書於隋代,是飲食文化史上有名的著作之一。此書記載南北朝、隋代食品各目約五十種。其中有膾、羹、餅、糕、卷、炙、面、寒具,包括以動物原料為主製成的菜餚,如「飛孿膾」、「剔縷雞」、「剪雲斫魚羹」等。 從有的各目前冠經人各來看,如「北齊武成王生羊膾」、「越國公碎金飯」、「虞公斷醒」、「永加王烙羊」、「成美公藏」、「含春侯新治月華飯」等,都是王侯貴族的飲饌。而有的各目講究,如「千金碎香餅」、「乾炙滿天星含漿餅」、「撮高巧裝壇樣餅」等,反映出當時飲饌已達到非常精美高貴的水平。

《本心齋食譜》

作者署名是宋代陳達叟,因為室名本心齋,所以又稱本心翁。作者自述:常在書房裡起居閑坐,玩味《易經》,床上圍著畫有梅花的紙賬,用石鼎烹茶,自己的飲食崇尚清淡。有客人從外地來訪,臉上流露出飢餓的神色。作者叫書童端上凈素飯菜,客人品嘗後說,沒有塵俗氣味。主客討論食譜,就形成了這本書。 全書記蔬食二十品類,均以蔬菜類名標目,如:菜羹、韭菜、山葯、筍、藕、綠豆粉絲、水引蝴蝶面、水團、白米飯等。每類後面都附有贊語,贊語簡括,均為十六字。還有「小引」說明其製法,或揭示其特點。如「水團」條,製法是「秫粉色糖,香湯浴之。」贊文為「團團秫粉,點點蔗霜,浴之沉水,清甘且香。」這種記述方法,表現了作者富有文學素養,又因所用贊體簡要,類似歌訣,容易背誦,所以就便於普及。

《山家清供》

《山家清供》是南宋的一部重要烹飪著作。內容以素食為中心,包括當時流傳的104個食品,夾敘夾議,豐富多采。 唐代杜甫有詩雲:「山家蒸栗暖,野飯射麋新。」南宋時的林洪撰著《山家清供》,即杜甫詩中的山家、野飯,意思是山居家庭待客用的清淡飲饌。全書二卷,上卷列舉飲饌47種,下卷列舉飲饌57咱。記述以素食為主,亦有少量的葷菜,如飯、羹、湯、餅、粥、糕、脯、肉、雞、魚、蟹等。選料大部分為家蔬、野菜、花果、糧米,部也有取料於禽鳥、獸畜、魚蝦的。用料盡管平常,但由於烹飪方法奇妙,同樣給人們以豐富的啟發和借鑒。許多菜餚別出心裁,各具一格,足可使人窺見當時烹飪技術、烹飪藝術所已達到的水平。

書中有不少是用中草葯加工制配的食療飲饌。如:蘿菔面這一條下稱:「王醫師承宣常搗蘿菔汁搜面使餅,謂能去面毒。」而麥門冬煎,則是純葯物,其標目下稱:「春秋采根去心,搗汁和蜜,以銀器重湯煮熬,如飴為度,貯之磁器內,溫酒化溫服,滋益多益。」由此可見是用純葯物加工和蜜製成,並加溫酒後服用的一種保健飲料。總之,此書對了解江南飲食風貌和南宋烹飪歷史提供了很好的史料。

《飲膳正要》
這是一部融合蒙漢兩族飲食文化的文獻。作者是元代忽思慧。全書三卷,卷一記養生、妊娠、乳母、飲酒諸忌。標目「聚珍異饌」,分述湯、粉、羹、面、粥、饅頭、燒餅等飯食,以及用蒸、炒、滑、炙、攢、鹽、熬等方法製成的菜餚。每種菜餚都說明其食療效用、材料、調味品、烹調技術。卷二記諸般湯煎、諸水、神仙服餌、四時所宜、五味偏走、食療諸病、食物利害、食物相反、食物中毒、禽獸變異。主要是闡述用於保健醫療的加葯飲料與食品的配料及製作方法,寓養生治病於日常飲食,至今仍有參考價值。卷三記米穀品、魚品、菜品等,對每種食品的性味與作用,都逐一加以說明,大部分附有繪圖,而對加工成品則簡述其製法及療效。
《飲膳正要》具有兩個特點。第一,此書是古代食療專著之一,除了闡述各種飲饌的烹調方法外,更注重闡述其各種飲饌的烹調方法外,更注重闡述其性味與補益作用,即注重飲食與營養衛生的關系,這是別的一般食譜中所沒有的。第二,書中將蒙漢飲饌並蓄,所述用料,獸品以羊、牛居先,次及馬、駝、鹿、豬等,奇珍異饌中,用羊肉製成者佔十分之七。作者是蒙古族人,全書以漢字刊行,其中雜有大量的蒙語音譯漢字。

《飲食須知》
元代烹飪著作《飲食須知》的作者賈銘,字文鼎,自號華山老人,浙江海寧人。他生於南宋,曾在元朝任官職為萬戶,卒於明初,歷經三代,活了106歲。明太祖朱元璋對於賈銘的飲食養生之道很感興趣,召見他時,問他保養之法,他回答道:關鍵在於飲食。隨後以他撰著的《飲食須知》呈進御覽。 賈銘在自序中說:寫這本書的目的在於使重視養生的人知道物性有相反相忌,在日常飲食中要注意檢點,掌握適度。不然的話,叢然雜進,輕則五內不和,重則立生禍害。因此,本書選錄 許多本草疏注中關於物性相反相忌部分成編,以便掌握飲食調配,避免因飲食調配不當而損害健康。
《飲食須知》全書八卷,第一卷水類30種,火類6種;第二卷谷類50種;第三卷菜類86種;第四卷果類59種;第五卷味類33種;第六卷魚類65種;第七卷禽類34種;第八卷獸類40種。另附幾類食物有毒、解毒、收藏之法。這部書不僅對廚師取菜有重要參考價值,而且對人民的日常生活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雲林堂飲食制度集》
作者是元代無錫人倪瓚,字元鎮,號雲林。他是元代著名畫家,元末隱居於太湖和三泖之間,家有雲林堂,因而將所著菜譜定名為《雲林堂飲食制度集》。這是一部反映元代無錫地方飲食風格的烹飪專著。書中匯集飲食五十多種,都以菜品命題,逐條而記,除記述原料、配料外,都說明烹飪方法,頗有參考價值。 書中有不少菜餚,如:燒鵝、蜜釀蝤蛑、煮麩干、雪菜、青蝦卷等,都是做得比較精緻的。書中菜餚有些被後世烹飪書籍復錄,特別是「燒鵝」一品,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加以錄,並改用倪瓚之號題名為「雲林鶴」。此外,日本羽倉則《養小錄》中也將燒鵝收入,可見此菜確實是獨具風味,名她中外。「蜜釀蝤蛑」也很有特色,如今的蘇式名菜「芙蓉蟹斗」(一名「雪花蟹斗」)正是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書中菜餚以魚、蝦、蟹、螺及湖泊水蔬為多,正是著者家居水鄉的飲食特色的反映。

《易牙遺意》
元明之際的韓奕撰著飲食專書,託名齊桓公時的名廚易牙,稱為《易牙遺意》,實意是仿古代食經之作。全書分為脯、蔬菜、糕餌、湯餅等十二類,共記載了150多種調料、飲料、糕餅、面點、菜餚、蜜餞、食 葯的製作方法,內容非常豐富。 此書菜餚有四大特色:一是濃淡適宜,適應面廣。二是製法簡明,一看便能製作,如:蒸鰣魚、爐焙雞、糖蒸茄、肉油餅、五香糕等等。三是收錄了一些比較特殊的菜點的製法,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如「火肉」,即火腿的熏製法就別具特色。四是將飲食和治病結合起來,其中「食葯類」收錄13種食葯的製法,就是值得挖掘的。

《隨園食單》
是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所著。全書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 、不族無鱗單 、雜素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菜酒單十四個方面。

10、古人的養生方法~

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

順時養生

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的規律,人體亦不例外。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應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則。因時制宜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

修身養生

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唐代醫學家孟詵雲:「若能保身養情者,常須善言莫離口。」「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孫思邈則說:「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故常做利於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

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動形養生

古人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詩人陸游說「形要小勞之」,都說明古人認識到適度運動對健康的積極作用。古人在實踐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人若貪圖安逸,運動不足,或是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進補養生

傳統醫學十分推崇用滋補葯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合理進補可以強身防病、祛病延年。進補既要辨證,又要適量,還應考慮順應四時。服用補益葯時,如系入肺葯,在秋季比較適宜;如系溫補葯,則在冬季比較適宜。

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一個「網路」系統,它控制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的正常功能。《皇帝內經》經脈篇中說,經絡可以控制人體一切功能,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的作用。古代養生家認為,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最簡便的方法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人體的三個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顏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內關穴有助於防治心臟病,足三里穴則對五臟六腑特別是消化系統疾病有效。

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濡養,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性慾無節制,精血虧損過多,會造成身體虛弱,減損壽命。如果婦女性慾無度,也會導致腎氣衰竭。晚婚、節育等保養陰精措施,可防陰精妄耗,延緩衰老。

調氣養生

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減毒養生

人若喜怒無常會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勞累過度會損傷脾氣,傷於飲食則生濕、熱、痰濁,冒犯六淫、疫癘(傳染病),傷之外邪則百病叢生。這種致病因素對人體健康均可視為「毒」,因此提出以「減毒」來保全真氣的養生之道。通過飲食調理、服用葯物及其他措施,減體內積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壽。

與古代養生膳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