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用軟水器出來的水是弱酸性的,還是弱鹼
家用軟水器出來的水是中性的。 軟水器主要是除去原水中的Ca²+和Mg²+ 。
2、學化學的或學醫的專業人士解釋一下養生杯的原理行么,就是聲稱可以將普通水變為弱鹼水的杯子
長期喝含負離子、含氧量高、弱鹼性知的水質對人體有益,這個確實是真的,有科學依據的,雖然如此,可養生杯是否真能使水有弱鹼性且含氧量高,卻缺乏科學依據道。大家都知道,你杯子再厲害,可是水還是原來的水,在沒有能量支持的情況下,不可能說突然水裡面多了這么多的營養物質。部分人買了杯子後覺得有效果,其實不是因為這杯子真的回有用,而是心理作用啊,這個你應該知道吧。心理作用其實也有療效的。
喝醋是作用於腸胃,有促消化,促進排便的作用,腸道答通了,身體當然好。
弱鹼性好是說的血液的PH,血液顯弱鹼性好。
二者說得不是一種東西。
3、最近市場上有一種叫做「水能量養生杯」的產品,廣告中宣傳:經過水能量過濾轉化的鹼性水.為了較准確的測
酸鹼指示劑和pH試紙都可以測溶液知的酸鹼性;溶液的酸鹼度是指溶液的酸鹼性強弱程度,一般用pH值來表示.溶液的酸鹼度測定最簡單的方法是使用pH試紙,利用石蕊試液道、酚酞試液等酸鹼指示劑只能判斷溶液的酸鹼性,不能測定溶液的酸鹼度.
A、紫色石蕊試液只能判斷溶液的酸鹼專性,不能測定溶液的酸鹼度,故選項錯誤.
B、無色酚酞試液只能判斷溶液的酸鹼性,不能測定溶液的酸鹼度,故選項錯誤.
C、pH試紙是較准確的測定水樣的酸鹼度的最簡屬單的方法,故選項正確.
D、藍色石蕊試液只能判斷酸性溶液,不能測定溶液的酸鹼度,故選項錯誤.
故選:C.
4、純凈水是屬於弱酸性還是弱鹼性
純凈水的ph值一般在5.0-7.0之間,偏酸性。但是加熱後由酸性變鹼性。
不少人都非常注重養生,在飲食和飲用水上更是注意酸鹼食物的平衡,以免造成機體酸鹼平衡失調,引起一些疾病。在選擇日常飲用水時,我們應該選擇弱鹼性的水。那麼,人們常喝的純凈水是酸性還是鹼性呢?水中是否含有礦物質與微量元素是決定其酸鹼性的關鍵。大自然中的水,如泉水、湖水等一般都是弱鹼性水,因為這些水中都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而純凈水,顧名思義,水中除了水分子,什麼都沒有,水性自然呈酸性。
人體內環境基本是中性的,略偏鹼性。在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大量酸性物質,都被血液中的緩沖物質所中和,不致於使人體內部環境呈酸性,但有時也可造成紊亂。每餐進食,食物都有一定的酸鹼度,也會影響人體的酸鹼平衡。但總體來說飲食應該注意偏鹼性,保持體內的環境是呈弱鹼性的,這樣才是更健康的。這也是為什麼純凈水不是最健康的水,多喝更是對人體不利。
5、弱鹼性水好還是弱酸性水好?
當血液的ph值呈弱鹼性時,稱為鹼性體質,這時身體是充滿活力的、健康的、免疫力強的。但鹼性體質的人只佔10%左右,大多數人的血液都呈弱酸性,稱酸性體質,而我們平時的飲食結構,基本上是以酸性食物為主,
這樣便讓身體越來越呈酸性,酸性體質使細胞機能變差,新陳代謝緩慢,器官功能減弱,因此容易得各種各樣的疾病。這便是為什麼我們吃得越好,身體越差的原因。
區分食物的酸、鹼性是根據這種食物在體內最終的代謝物來劃分,因此,酸性食物包括:米、面、肉類、海鮮、蛋、飲料、糖、煙、酒(葡萄酒除外,它是鹼性食物);鹼性食物包括:水果、蔬菜、豆製品、乳製品、海帶等,當然,如果我們把最重要的水變成鹼性水,那麼我們的飲食結構將得到更大的變化,我們不可能不去攝入酸性食物,而改變酸性體質的辦法便是,飲用鹼性水!普通的水和油脂是不相容的,但經過電解的鹼性水可以溶解油脂,當然,它可以幫我們清除掉血液和身體里的多餘脂肪。
6、人喝弱鹼性的水好還是弱酸性的水好
人體不論是喝喝弱酸性的水還是弱鹼性的水對人體的作用都是一樣的。因為人體的消化吸收過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
「水是喝到胃裡的,胃的環境是酸性的,pH約為2—3之間。胃液的作用一是殺菌,二是幫助消化。胃液是一種酸性較強的緩沖溶液。不管喝弱酸性的水還是弱鹼性的水,喝到胃裡後,pH值都會改變酸性,所以,人體不論是喝喝弱酸性的水還是弱鹼性的水對人體的作用都是一樣的。
1、我國《GB5749》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規定pH值為6.5—8.5,GB17323瓶裝飲用純凈水標准規定pH值為5.0—7.0之間。
2、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飲用水水質准則》中指出,pH值通常對消費者沒有直接影響,並且「沒有提出pH的基於健康的准則值」。
(6)養生杯 里的水 證明水還是弱酸性的擴展資料
飲用水誤區一:水越純越好
由於人體體液是微鹼性,而純凈水呈弱酸性,如果長期攝入的飲用水是微酸性的水,體內環境將遭到破壞。大量飲用純凈水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飲用水誤區,純凈水會帶走人體內有用的微量元素,從而降低人體的免疫力,容易產生疾病。
飲用水誤區二:喝水僅為解渴
干凈、安全、健康的飲用水是最廉價最有效的保健品。由於一切細胞的新陳代謝都離不開水,只有讓細胞也喝足水,才能促進新陳代謝,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除此之外,飲用水在體內能將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無機鹽等營養物質稀釋,這樣才能便於人體吸收。
7、弱鹼性水和弱酸性水的區別是什麼,兩者對健康那個最有益?
1、PH值不一樣
酸性水(pH<7)。PH在6.4以下的水稱為酸性水
鹼性水(ph>7)。PH值在7.5--8.5。
2、製造不一樣
弱酸性離子水是通過大型離子水發生器在製造鹼性離子水的同時產生的。
鹼性水,由於水電解後,水中鈣、鎂、鈉、鉀等礦物質聚集到陰極,使得氫氧根負離子增加,成鹼性水。
水的酸鹼性對於身體的健康基本無影響。
(7)養生杯 里的水 證明水還是弱酸性的擴展資料:
喝水無需糾結酸鹼度:
人體不同部位體液的pH值不一樣,血液pH值在7.35-7.45之間,屬於弱鹼性。所以商家抓住了這個賣點,建議大家補充弱鹼性的水。其實在人體內,有一套非常完善的代謝系統,可以雙向調節酸鹼,使體內的不同部位的酸鹼值始終保持穩定。
市場上銷售的各種水由於水源地不同、礦物質成分含量不同,的確有酸性鹼性之分,但食物自身的「酸鹼性」和它的「致酸鹼性」(「致酸鹼性」是經人體消化吸收後新陳代謝形成的產物的酸鹼性),是不一致的,有時甚至相反,比如檸檬是弱酸性的水果,可食用後形成的產物卻是弱鹼性的。因此,在保證水質安全的情況下,水的酸鹼性對於身體的健康基本無影響。
8、人最好喝弱酸性的水還是弱鹼性的水
人體不論是喝喝弱酸性的水還是弱鹼性的水對人體的作用都是一樣的。因為人體的消化吸收過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
「水是喝到胃裡的,胃的環境是酸性的,pH約為2—3之間。胃液的作用一是殺菌,二是幫助消化。胃液是一種酸性較強的緩沖溶液。不管喝弱酸性的水還是弱鹼性的水,喝到胃裡後,pH值都會改變酸性,所以,人體不論是喝喝弱酸性的水還是弱鹼性的水對人體的作用都是一樣的。
1、我國《GB5749》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規定pH值為6.5—8.5,GB17323瓶裝飲用純凈水標准規定pH值為5.0—7.0之間。
2、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飲用水水質准則》中指出,pH值通常對消費者沒有直接影響,並且「沒有提出pH的基於健康的准則值」。
(8)養生杯 里的水 證明水還是弱酸性的擴展資料
飲用水誤區一:水越純越好
由於人體體液是微鹼性,而純凈水呈弱酸性,如果長期攝入的飲用水是微酸性的水,體內環境將遭到破壞。大量飲用純凈水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飲用水誤區,純凈水會帶走人體內有用的微量元素,從而降低人體的免疫力,容易產生疾病。
飲用水誤區二:喝水僅為解渴
干凈、安全、健康的飲用水是最廉價最有效的保健品。由於一切細胞的新陳代謝都離不開水,只有讓細胞也喝足水,才能促進新陳代謝,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除此之外,飲用水在體內能將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無機鹽等營養物質稀釋,這樣才能便於人體吸收。
9、學化學的或學醫的專業人士解釋一下養生杯的原理行么,就是聲稱可以將普通水弱鹼性的杯子
專家痛批偽科學:「酸鹼體質」純屬謬論
近兩年,在出版物和網路中流行著一種「健康新說」——大部分疾病的罪魁禍首都是「酸性體質」,這些疾病涵蓋了當前幾乎所有常見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腫瘤,甚至抑鬱症等,因此提倡食用「鹼性食物」。
此言論經一些媒體和網路轉載,影響了相當一批讀者。但《生命時報》記者從腎臟病學、腫瘤學、營養學界權威人士那裡得到的信息表明,該言論純屬偽科學,沒有絲毫科學根據。
腎病學家:食物影響不了體液酸鹼度
聽到上述說法後,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學分會名譽主任委員、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腎病中心首席專家諶貽璞教授首先表示,在現代醫學中根本沒有「酸性體質」、「鹼性體質」這些詞。他解釋說,正常人體內的酸鹼度(pH值)穩定在7.35—7.45之間。 之所以這么穩定,在於人體有三大調節系統,分別為體內緩沖系統調節、肺調節、腎臟調節。
在體內緩沖系統中,最重要的是碳酸氫鹽系統,它的「工作原理」,簡單地概括,就是體內酸多了,有鹼性物質來中和;鹼多了,又有酸性物質來中和。而肺調節,就是當體內酸性物質增多時,人會加快呼吸,將酸性的二氧化碳更多地呼出去,反之則呼吸變緩。腎臟也很重要,它能吸收鹼性的碳酸氫鹽,並排泌酸性產物。只有當以上三大調節系統出了問題,比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情況下,人體內的酸鹼平衡才會打亂,出現代謝性或呼吸性酸中毒,而人體內的酸鹼度在正常情況下是不會受到食物影響的。
一本宣傳「體酸是百病之源」的書稱:「當人體的pH值處於7—7.35之間時,屬於弱酸體質,容易受到小病痛的干擾。」諶貽璞教授對此表示:「血pH值到7.2是嚴重的酸中毒,已經到生命的極限了。」書中還稱:「pH值處於6.9—7,人極易患上癌症等重大疾病……」諶貽璞教授啞然失笑,「我在臨床上就沒見過pH值低於7的活人,更甭說慢慢存活著去患癌症了。」
之所以「身體偏酸」會被著重渲染,這可能跟臨床上酸中毒疾病較常見有關。諶貽璞教授介紹說,人體酸鹼平衡紊亂有四種:代謝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謝性鹼中毒和呼吸性鹼中毒。其中前兩者較多見,但絕不能說人病了身體就會「偏酸」了。並且,就酸中毒的治療來說,首先要從「治本」著手——尿毒症引起的,需要透析;糖尿病引起的,要用胰島素;若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引起的,則需要改善肺功能……在病情嚴重的情況下,才需要靜脈給鹼性葯物,根本不可能靠吃「鹼性食物」來解決。
上述圖書名為《找對病源,鹼回命》,還附贈100張pH試紙,建議讀者「通過測尿液的pH值來判斷體內酸鹼度」。諶貽璞教授指出,這毫無科學根據,人的尿液本身就偏酸,而尿液的酸鹼度根本不能反映體內的酸鹼度。尿液酸鹼度是與飲食相關,吃肉蛋奶等高蛋白物質時,尿液會偏酸一些;多吃蔬菜水果,尿液會相對偏鹼一些。事實上,通過飲食調節尿液的酸鹼度,只能防治泌尿系統的某些鹽結晶沉積或結石疾病,如為防尿酸鹽結晶沉積腎臟或形成尿路結石,應該讓尿液偏鹼;為防尿路草酸鈣結石形成,就應使尿液偏酸。
該書開篇即稱:「聯合國衛生組織公布過一組數據——全世界有70%—80%的人屬於不健康的酸性體質,有超過90%的人死於因為體質酸性化引起的高危疾病」,記者詢問了多位教授級專家,大家對這些數據聞所未聞,也沒聽說過「聯合國衛生組織」這個機構。
而據該書編輯劉女士介紹,此書在市場上「賣得很好」。記者試圖聯系該書作者,但遭到了拒絕。劉女士稱,作者為成都某中醫院的醫生。但她既不知道作者的真實姓名,也不知道其具體工作單位,更沒有見過面,他們之間的聯系是通過他人進行的。而劉女士一直強調「這很正常」。據記者了解,出版此書的圖書公司中沒有一名學醫的編輯,但他們卻出版了多部醫學保健類圖書。
營養學家:酸鹼性食物是無稽之談
按照「酸鹼體質論」的說法,人必須吃「鹼性食物」才能健康。就此,記者采訪了中國營養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副主編程義勇。程義勇說,早在上世紀40年代,有研究食品化學的學者將食物燃燒後剩下的殘渣溶於水,再測酸鹼度,以此分析食物中的礦物質成分。但食品化學研究與食物進入人體後復雜的代謝有著天壤之別。程義勇指出,某些所謂的科普文章主張「選擇食物要注意酸鹼平衡」,是缺乏科學依據的,根本不值得提倡。
但「酸鹼性食物」一說在民眾中造成了很多困惑,不少人詢問營養學會的專家。對此,中國營養學會特別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中做出了澄清:「『食物酸鹼平衡論』稱,谷類、肉類、魚和蛋攝入過多可以導致酸性體質,引起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腫瘤等慢性病;蔬菜水果屬於鹼性食物,能夠糾正酸性體質,防治慢性疾病。事實上,蔬菜水果之所以能預防上述慢性疾病,是因為它們產生的能量低,且富含維生素、礦物元素、膳食纖維等,而不是鹼性的作用。」
程義勇強調,「我們檢索了全球近50年來1000多篇有關機體酸鹼平衡的論文,沒有發現因為食品酸鹼性引起酸性體質的研究報告。負責任地說,食物分為酸鹼性是食物化學的研究范疇,跟食物進入體內以後的代謝變化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
腫瘤學家:腫瘤病因與酸鹼無關
「酸性體質導致腫瘤」是「酸鹼體質論」中很吸引眼球的一點,記者就此采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孫燕教授。他認為,「酸性體質致癌」根本「不值一提」。孫燕院士指出,人為什麼會得腫瘤是通過生物學試驗研究的,就是對動物、體外細胞進行長期的致畸、致癌、致基因突變試驗,以觀察某種因素是否會導致正常細胞轉化為癌細胞。
孫燕介紹說,經過上述研究,目前公認的致癌因素有五類:第一,多環芳烴、芳香胺類等化學因素,多與環境污染和職業因素有關,可能誘發白血病、肺癌、膀胱癌等;第二,電離輻射、熱輻射、慢性炎性刺激等物理性致癌因素,對白血病、骨肉瘤的發病有直接影響;第三,病毒,如幽門螺桿菌可誘發胃癌,人乳頭瘤病毒是宮頸癌的主要誘因,乙肝病毒可誘發肝癌等;第四,遺傳因素,像乳腺癌、大腸癌等都有較明顯的家族史;第五,免疫功能缺損。
「當然,這些年也有一些變化,」孫燕說:「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營養不均衡、環境污染、內分泌失衡、肥胖,再加上過大的精神壓力,都可能成為致癌的誘因。」
不過,孫燕表示,即使具備上述條件,人也不會一下子就患上癌症,而需要一個內外因素長期作用的過程。從這種角度來看,所謂「酸性體質致癌論」也是完全不成立的。
到底是科普還是營銷
其實,很多宣稱「酸鹼體質論」的文章,都是在為推銷某種所謂的「鹼性產品」做鋪墊。
記者注意到,一年前網路上的「酸鹼體質論」文章還多以「科普」的面目示人,如今,幾乎在所有該類文章後面,都有產品的身影或隱或現,不由得讓人懷疑這是不是一種市場營銷手段。
在新疆某保健品生產廠家的網站里,充斥著大量關於「酸鹼體質」的「科普文章」,宣稱各種癌症都與「酸性體質」有關。而他們提供的產品——「恰瑪古鹼性食品」就具有「排出人體內的酸性物質,糾正人體酸鹼度」的功效,而且價格不菲,10毫升的一小瓶精油就賣358元,一瓶90粒的膠囊賣280元。除此以外,如「弱鹼性水杯」、「鹼性離子水」、「天然綠藻」等新奇產品,也都搭上了「酸鹼體質論」的「便車」。
不過上述言論經網路和媒體轉載,影響不小,不由得讓人想起上世紀風靡一時的打雞血、紅茶菌,乃至前不久被批駁的「排毒餐」。對此,程義勇表示,科普宣傳的對象是普通老百姓,因此內容必須是得到充分證明的科學知識。「有些所謂的『科學發現』、『科技成果』沒有足夠的實驗依據,只是簡單的推論或猜測,如果隨意傳播,就會誤導廣大群眾。在學術界允許專家之間有不同觀點的爭論,但一般群眾對充滿了術語的科普文章缺乏足夠的辨別力,容易受騙上當,這就需要專業科技工作者站出來澄清。」
諶貽璞教授則認為,對這些胡編亂造、斂財坑人的偽科學一定要狠狠揭發,使它成為過街老鼠,讓科學恢復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