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如何養生的?
中醫養生就是根據生命規律,採用各種中醫方法進行養生,保持或增進健康,減少疾病,以延年益壽。歷代中醫養生家由於各自的實踐和體驗的角度不同,他們的養生活動在調節飲食起居、服用葯物、採用醫術(針灸、按摩、推拿等)、練習武術氣功、修養精神、節制慾望、修養品德等方面各有側重,也各有所長,各有所用。中華民族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1、形神兼養: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調攝,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保形全神等。2、綜合和審因施養: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葯等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辨證施養。3、順其自然: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強調在養生過程中要符合自然規律,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正如《黃帝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4、動靜結合: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主張運動健身,但中醫養生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正如《周易外傳》所說「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類經·醫易》所說「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養生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1、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2、氣養: 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3、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葯、宗教和民俗文化內容。4、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等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葯、宗教、民俗、藝術文化等內容。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總之,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而不同。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鍛煉形體,而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等。
2、中醫如何養生?
中醫養生保健,注重的是心靈和身體的雙重保養。
第一,在心靈調養方面,《黃帝內經》中提出要做到恬淡虛無,也就是說保持心態的平和,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平時可以多聽一些舒緩的音樂或者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來調暢情志。內
第二,身體上的保養,從飲食和鍛煉兩個方面,飲食要清淡、營養、易消化,少吃辛辣、刺激、油膩、生冷、寒涼、煎炸、燒烤類的食物,盡量多吃一些平和的食物,並且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適當的體育鍛煉,可以促進全身容的血液循環,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3、中醫養生
百度亞健康 中醫養生
上班前吃水果。早餐中一個水果可以補充大量的維生素,還可促進消化系統的消化。但是吃水果也有講究,飯前飯後最不應吃的水果是——西瓜。(轉節選自《應用寫作》雜志2006年第4期《六個好習慣 拒絕亞健康》) 適量飲酒。每天飲用20 —30毫升紅葡萄酒,可以將心臟病的發病率降低75%,而過量飲啤酒就會加速心肌衰老,使血液內含鉛量增加,所以還是少飲為好。 多吃可穩定情緒的食物。鈣具有安定情緒的作用,脾氣暴躁者應該藉助於牛奶、酸奶、乳酪等乳製品以及魚、肝、骨頭湯等含鈣食物來平靜心態。當感到心理壓力巨大時,人體所消耗的維生素C將明顯增加。因此,精神緊張者可多吃鮮橙、獼猴桃等,以補充足夠的維生素C。 疲勞後多吃鹼性食物。疲勞時,不宜大吃雞、魚、肉、蛋等,因為疲勞時人體內酸性物質積聚,而肉類食物屬於酸性,會加重疲勞感。相反,新鮮蔬菜、水產品等鹼性食物能使人迅速恢復體力。 每天至少喝3杯水。清晨,空腹喝下一杯蜂蜜水。蜂蜜有潤喉、清肺、生津、暖胃、滑腸的作用。午休以後,喝一杯淡淡的清茶水。清茶有醒腦提神、潤肺生津、解渴利尿的功效。晚上睡覺前,喝一杯白開水,能幫助消化,增進循環,增加解毒和排泄能力,加強免疫功能。除了每天3杯水外,日常生活中還應多飲白開水,適當多飲水是預防疾病的基本措施。 幾類有針對性的調節自身健康狀況的飲食:
失眠煩躁健忘時:多吃含鈣、磷的食物。含鈣多的飲食如大豆、牛奶(包括酸奶)、鮮橙、牡蠣;含磷多的如菠菜、栗子、葡萄、土豆、禽蛋類。 神經敏感時:適吃蒸魚,但要加點綠葉蔬菜。吃前先躺下休息一會,鬆弛緊張的情緒;也可以喝少量紅葡萄酒,幫助腸胃蠕動。 精疲力盡時:嚼些花生、杏仁、腰果、核桃仁等乾果,因為它們富含蛋白質、維生素B、鈣、鐵以及植物性脂肪。 眼睛疲勞時:可在午餐時食用鰻魚,因為鰻魚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另外,吃韭菜炒豬肝也有效。 大腦疲勞時:吃堅果,就是吃花生、瓜子、核桃、松子、榛子,香榧更好(浙江特產)。它們對健腦、增強記憶力有很好的效果。 心理壓力過大時:盡可能多攝取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青花(美國花柳菜)、菠菜、嫩油菜、芝麻、水果(柑、橘、橙、草梅、芒果)等。 脾氣不好時:吃牛奶、酸奶、乳酪等乳製品以及小魚乾等,都含有極其豐富的鈣質,有助於消除火氣;吃芫荽,能消除內火。 記憶不好,丟三落四時:應補充維生素C及維生素A,增加飲食中的蔬菜、水果的數量,少吃肉類等酸性食物。富含維生素C及A的食物主要有:辣椒(新鮮的,綠色和紅色都行)、魚干、竹筍、胡蘿卜、牛奶、紅棗、田螺、捲心菜等,綠茶中也含有維生素A,每天喝一杯(加水2次)對改善記憶力也很有好處。 提示:當一個人處於亞健康狀態時,往往會有多種表現,所以在食物選擇時,可選2~3類,互相搭配,則效果會更好。
4、中醫怎麼養生
時間方面
飲食方面
鍛煉方面
修養方面
平時注意事項和了解關注自己的生活習慣!
5、中醫專家都是怎麼養生的
一個好的習慣堅持幾十年就是增壽,一個壞的習慣堅持幾十年就是折壽——
我的原則:不忘脾胃是首
人的一生,飲食決定體質,體質決定健康和幸福。我認為要想健康養生,首先要不忘脾胃。有益脾胃的食物,首推紅棗、山葯和薏苡仁,堪稱「脾胃三寶」。大棗有補脾胃、益氣血的作用。李時珍稱「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大棗是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倦怠無力、失眠等患者的健康飲食佳品。脾虛便溏、胃弱食少、氣血不足之人,最宜服用大棗。山葯具有補脾養胃、補肺益腎的功效,是脾胃虛弱者的良方。薏苡仁具有健脾、補肺、清熱、利濕的作用,而且特別容易消化吸收,是很好的食療佳品。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經常吃山葯、大棗和薏苡仁,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如果將其一起煮粥,不僅可以預防胃炎、胃潰瘍的復發,還可以降低患流感等傳染病的概率,因此非常適合脾胃虛弱之人食用。
張艷(遼寧中醫葯大學附屬醫院心血管科主任醫師,遼寧省名中醫)
我的方法:「混搭、輪換」才平衡
中醫講究辨證施治、辨證施食,重視個體差異,就是要針對不同的季節、不同的體質和不同的病情,食用不同的食物和中葯。中醫將葯性、食性分為寒、熱、溫、涼、平五大類,溫性、熱性的食物可以溫陽,怕冷的人可以多食;寒性、涼性的食物可以清火,怕熱的人可以多食;平性的食物,一般人都可以食用。
實際生活中,我是幾類食物混著吃的。混著吃,寒、熱、溫、涼才能互補平衡;混著吃,才能包羅六大類營養素。除了混著吃,還需要輪換著吃。不偏食,才能營養多樣化,不會造成體內營養失衡,才能維持人體的健康長壽。
沈丕安(上海市中醫醫院主任醫師,上海市食療協作中心主任,上海葯膳協會副會長)
我的態度:「不傷害」就是養生
一個好的習慣堅持幾十年就是增壽,一個壞的習慣堅持幾十年就是折壽。傳統醫學是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的生命救助思維,順天而為,道法自然,不違背規律,選擇有利有益的行為,避免傷害,則自然會得道多助,延年益壽。晉代醫家葛洪總結為「養生以不傷為本」,所以,「不傷害」就是養生的原則。吃什麼、干什麼都以「不受傷害」為前提的生活態度,就是養生。
為了做到不受傷害,中國人依據「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制定出「天時、地利、人和」的行為准則,以及治病時因時(季節不同)、因地(地理條件不同)、因人(男女老幼體質不同)的「三因制宜」原則。
譬如春天萬物生發,人體的調養就應該順應春季生發之性,到戶外踏青,去庭院中散步,讓情緒生機勃發;反之,於家中閉戶,心情抑鬱,是反其道而行之。冬季萬物閉藏,人體的調養就應該順應冬季閉藏之性,避寒保暖,謹防陽氣耗散;反之,過多戶外運動、耗散陽氣,就不是天人合一的養生之行。
洪蕾(重慶醫科大學中醫葯學院教授,重慶市中醫葯學會養生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6、中醫怎麼養生?
7、中醫養生主要是做什麼養生的?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來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源是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中醫養生來自古代精華醫學,當代中醫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醫值得後人繼續開發和研究。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百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度。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如《內經》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故養生重在養心,保養知精、氣、神。即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道、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8、中醫提倡的養生觀點有哪些?
《黃帝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說明了中醫百從開始就把人與社會看作一個整體,並堅持從人與社會的整體上治療並預度防疾病。
這種人和自然息息相關的關系也體現在飲食營養方面。早在兩千多年前,古代醫者就認識到,作為自然界產物的「味」對機體臟腑的特定聯系和選擇作用。除此,食物對臟腑尚有「所克」「所制」「所化」等作用。
中醫常根據天人合一的整體知營養觀運用食物來達到補虛、瀉實,調整陰陽的目的。自古以來,以養生益壽、防治疾病道的古代道、佛、儒、醫、各家學說,無不用人體內部與自然界的協調統一的理論來闡釋人體的生老病死規律,專同時也無不用天人相應的法則來制定各種體逸勞作,飲食起居措施,對須臾不可離的飲食內容,以及進食方式方法提倡既屬要注意全面膳食,同時又主張因時、因地、因人、因病之不同,飲食內容也應有所變化,做到「審因用膳」「辯證用膳」。
9、什麼叫中醫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