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麼養生要先要養心?
摘要:中醫稱喜、怒、憂、思、悲、恐、驚為七情,怒、思、喜、憂、恐為五志。七情五志和我們的身體健康有著密切關系,中醫非常注重對於七情五志的養生。
養生一定要注意情志的調節,過激的情志容易影響體內功能失衡從而傷及五臟。
怒傷肝當我們情緒比較暴躁的時候,發怒會傷害我們的肝臟,給肝臟帶來一定的傷害,怒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情緒,怒則氣上,傷及肝而出現悶悶不樂、煩躁易怒、頭昏目眩等,亦是誘發高血壓、冠心病、胃潰瘍的重要原因。
喜傷心我們就算高興也需要注意節度,大喜會傷心,我們需要注意,可使氣血流通、肌肉放鬆,益於恢復身體疲勞。但歡喜太過,則損傷心氣。如《淮南子原道訓》曰:「大喜墜慢」。陽損使心氣動,心氣動則精神散而邪氣極,從而出現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獃等。《儒林外史》中,描寫范進老年中舉,由於悲喜交集,忽發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傷心病例。
思傷脾平時我們需要注意不要過度的憂思過度,這樣會傷害我們的脾臟,中醫認為:「思則氣結」,大腦由於思慮過度,使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消化液分泌減少,出現食慾不振、納呆食少、形容憔悴、氣短、神疲力乏、郁悶不舒等。
憂傷肺憂慮是會傷害我們的肺部,會傷害我們的呼吸系統,不利於身體健康,憂是與肺有密切牽連的情志,人在極度憂傷時,可傷及肺,出現乾咳、氣短、咯血、音啞及呼吸頻率改變、呼吸功能收到嚴重干擾。《紅樓夢》中多愁善感、憂郁傷身的林黛玉,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恐傷腎經常的受到驚嚇會傷害我們的腎臟,嚴重甚至可以致死。驚恐可干擾神經系統,出現耳鳴、耳聾、頭眩、陽痿,並可致人於死地。老百姓常說的「嚇死人」就是這個道理。由此可見恐則氣下的危險性。
總結:情志和五臟六腑的關系非常密切,情緒的激動就會傷及到五臟六腑,所以養生必須先養心,注意七情五志的變化。
2、為什麼說養生必須先養心
研究表明,人類疾病的絕大部分都與不良心態有關。它提示我們,養生,首先應當養心。
養心貴在靜心,靜心的至高境界是樂心。養心務必要養德,德高才能神凝氣定。養心重在養神,養神說到底是凈化人的靈魂。如果你的靈魂始終是美麗的,那你就擁有了「不老之葯」。
這里所謂養心,自然不是指保護好心臟,而是指調控好你的心態,包括思想、感情、情緒、意念,等等。人的心態需要保持平和,猶如人的體溫必須保持正常一樣。
仔細觀察生活會發現,心理失控對人們的健康以及生活會帶來多麼大的危害。
有的人由於過分懷舊,整日沉浸在那些殘缺的、蒼白的回憶里,以至於對眼前的一切都毫無興趣,即使美好的生活也索然無味。有的人由於盲目攀比,總覺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事事不如別人,以至於悲觀喪氣,經常悶悶不樂,甚至患上了精神抑鬱症。
還有的人由於嚴重消極,老感到自己被社會閑置,被人們漠視,以致心灰意懶,頹廢變態,毀蝕掉了自己的心靈和意志。
更有的人由於貪心作怪,總以為自己應當擁有更多的財物,應該比別人生活得更好,以至於放棄了對自己的約束,不該拿的也拿,落了個晚節不保的結局。類似現象雖然大多事出有因,但不管哪一種,無不與心態失控有關,無不傷及身體健康,無不有損美好生活。由此可見,養心對養生是多麼的重要。
我們不妨從下列幾個方面進行溝通:
養心貴在靜心 情緒乃一身之主,一個人如果終日思前想後、慾望不止,難免會百病叢生,說不良情緒是疾病的催化劑一點也不會過分。要消除不良情緒,重要辦法之一,就是要學會靜心。心靜才能氣順,氣順才能健身。靜心的最佳途徑是煉心,靜心的至高境界是樂心。如果你的心裡每天都是快樂的,那就說明你在養心方面確實是個高手。
養心重在養神佛家有言,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在人之三寶中,精要化為氣,氣要化為神;神是精氣之和,神乃人之靈魂。所以,養心、靜心、樂心,最終要歸結到養神上來。神凝才能氣定,氣定才能心靜。養神,說到底就是要凈化人的靈魂。如果你的靈魂始終是美麗的,那你就擁有了「不老之葯」,而且會成為被眾多人羨慕的養心專家。
養心務必養德生活中能使人動心的東西太多了。但凡能讓你動心的無不與自己的名利得失密切相關,許多人心難靜、氣難順、神難凝,均與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告誡我們,養心務必要養德。特別是面對物慾橫流的「花花世界」,你更應當把養德視為養心之本。德高才能心靜,德高才能神凝。養德最要緊的是去除那些束縛自己的名韁利索,使自己不為名利得失所折磨。如果你能做到視名利為草芥,視得失為無物,那你就可以在快樂的天國里自由翱翔了。
3、北京衛視2016.5.29日播出的養生堂節目的醫生是什麼性名
養生堂2016年5月29日,曹煒,夏季養生先養心,蓮子清心茶
專家:曹煒 中國中醫科學院、主任醫師
4、為什麼說養生要先養心? 這種說法靠譜嗎?你怎麼看?
我個人認為這種說法非常靠譜,從中醫的養生學角度來講,平心靜氣首先不會讓我們傷及五臟六腑,對內臟有著很好的調養療效,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我們都知道,中醫的五行理論,每個元素都對應著相應的內臟器官,也對應著我們的五種情緒,無論哪種情緒,太過的話都會傷及我們相對應的臟器,所以,說養生先養心是很有道理的。除此之外,養心的好處,也有以下幾點:
1、鍛煉沉穩的性格
經常保持平心靜氣,可以很好的鍛煉我們的性格,不至於讓我們的情緒有大起大落,忽高忽低,這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我們的人際關系,讓我們的人際交往方面,有一個好人緣,給別人留下一種容易接近和相處的印象,一定程度上的,對我們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對家人健康有利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鍛煉好良好的性格,有助於幫助我們與自己的家人和諧的相處,家是事溫馨的港灣,是我們勞累了一整天,能得到最大緩解的地方,家庭和諧會很大程度上的促進我們和家人的健康,所以修身養性也間接的對家人的健康起到了幫助的作用。
從宏觀上來看,大部分的養生功法都含有鍛煉自己平心靜氣的部分,比如說太極拳,瑜伽,道家養生功法等等,這些流傳了千百年的上乘養生功法,都強調著要養心,可見養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是重中之重。
5、養生先養心,如何養心
研究表明,人類疾病的絕大部分都與不良心態有關。它提示我們,養生,首先應當養心。養心貴在靜心,靜心的至高境界是樂心。養心務必要養德,德高才能神凝氣定。養心重在養神,養神說到底是凈化人的靈魂。如果你的靈魂始終是美麗的,那你就擁有了「不老之葯」。這里所謂養心,自然不是指保護好心臟,而是指調控好你的心態,包括思想、感情、情緒、意念,等等。人的心態需要保持平和,猶如人的體溫必須保持正常一樣。仔細觀察生活會發現,心理失控對人們的健康以及生活會帶來多麼大的危害。有的人由於過分懷舊,整日沉浸在那些殘缺的、蒼白的回憶里,以至於對眼前的一切都毫無興趣,即使美好的生活也索然無味。有的人由於盲目攀比,總覺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事事不如別人,以至於悲觀喪氣,經常悶悶不樂,甚至患上了精神抑鬱症。還有的人由於嚴重消極,老感到自己被社會閑置,被人們漠視,以致心灰意懶,頹廢變態,毀蝕掉了自己的心靈和意志。更有的人由於貪心作怪,總以為自己應當擁有更多的財物,應該比別人生活得更好,以至於放棄了對自己的約束,不該拿的也拿,落了個晚節不保的結局。類似現象雖然大多事出有因,但不管哪一種,無不與心態失控有關,無不傷及身體健康,無不有損美好生活。由此可見,養心對養生是多麼的重要。我們不妨從下列幾個方面進行溝通:養心貴在靜心 情緒乃一身之主,一個人如果終日思前想後、慾望不止,難免會百病叢生,說不良情緒是疾病的催化劑一點也不會過分。要消除不良情緒,重要辦法之一,就是要學會靜心。心靜才能氣順,氣順才能健身。靜心的最佳途徑是煉心,靜心的至高境界是樂心。如果你的心裡每天都是快樂的,那就說明你在養心方面確實是個高手。養心重在養神佛家有言,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在人之三寶中,精要化為氣,氣要化為神;神是精氣之和,神乃人之靈魂。所以,養心、靜心、樂心,最終要歸結到養神上來。神凝才能氣定,氣定才能心靜。養神,說到底就是要凈化人的靈魂。如果你的靈魂始終是美麗的,那你就擁有了「不老之葯」,而且會成為被眾多人羨慕的養心專家。養心務必養德生活中能使人動心的東西太多了。但凡能讓你動心的無不與自己的名利得失密切相關,許多人心難靜、氣難順、神難凝,均與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告誡我們,養心務必要養德。特別是面對物慾橫流的「花花世界」,你更應當把養德視為養心之本。德高才能心靜,德高才能神凝。養德最要緊的是去除那些束縛自己的名韁利索,使自己不為名利得失所折磨。如果你能做到視名利為草芥,視得失為無物,那你就可以在快樂的天國里自由翱翔了。
6、中醫認為:葯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神補;欲養身,先養心。這話對嗎?
這個問題問的好 ,就好比是在問先有的雞還是來先有的蛋 。
下面讓我來回答你 。是先有的雞 ,因為沒有雞就沒有蛋 , 只有有雞了才能有蛋, 而雞則是由其它源物種進化來的。
同樣的道理, 心情只是一種狀態 ,它並不能決定什麼 ,只是作為一種牽制性因素存百在。 而身體卻是根本所在, 假如真的病入膏肓了, 心情再好又有什麼用?
中醫強調的修心性而能養身並不是要讓我們裝牛角尖度,問 只是想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那就是: 真正的健康來源於快樂與泰然 , 快樂與泰然則來源於清心寡慾 。這樣才有助於我們健康。 而並不是說身體就不重要了, 病入膏肓了也要強顏歡笑 。 中醫不是也強調補元氣嗎?答
7、女人養生先養心,哪些要點做好了,感覺重回18歲?
當女性朋友遇到事情時,她們的頭腦應該冷靜,不要焦慮或生氣,但她們應該學會抓住和放開,不要對任何人或任何事過於挑剔。永遠從別人的角度考慮事情,人類世俗的慾望與心、肝、脾、肺和腎有關。太開心難過,太生氣傷肝,太憂傷脾,太難過肺,太害怕傷腎。這樣,我們必須保持平和的心態,不要對人和事強加太多。
女性朋友應該在日常生活中鍛煉和做更多的活動。他們不應該經常坐著和睡懶覺。因為運動可以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讓新陳代謝變得更快,否則會造成身體的血流阻塞,從而引發各種疾病。當然,除了日常體育鍛煉之外,生活中的家務也是一種鍛煉,但記住不要過度,避免身體緊張。
身體有問題的婦女必須及時治療,應根據她們的體質和免疫力預防相關疾病,以確保她們的身體健康。對於一些慢性病,必須經常做檢查。如果有問題,你應該在第一時間去正規醫院進行針對性治療,不要延誤疾病治療。
蜂蜜是一種極好的綠色健康食品。女人如果吃得多,就能保持健康。每天早晚服用,一方面可以讓微量元素得到補充,另一方面可以緩解便秘,能夠排毒,達到保健的效果。此外,使用蜂蜜作為面膜具有美白皮膚和淡化色斑的功效。橙子中所含的維生素C可以維持人體一天所需的量,建立機體的細菌抵抗力屏障,防止機體產生更多自由基,進一步有效防止癌細胞在體內出現。
8、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到的養生先養心是從哪六個方面入手?
數千年的中醫葯發展史,記錄著無數先輩前賢對養生保健及延年益壽的豐富經驗和學術成就。縱觀歷代中醫文獻及養生專著的有關論述,中國傳統文化孕育的養生理念有著自己的獨特魅力。
天人相應
《老子》所謂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了人處於天地之間,其生命活動與宇宙自然密切相關。《黃帝內經》沿襲這一思想,視天人相應為養生的最高境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專篇討論四季養生調神的具體內容,對起卧、穿戴、飲食、情志、運動等均有明確提示,如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其意為:春季推陳出新,萬物欣欣向榮,應之人體,適當晚卧早起,晨練散步於庭院,披散頭發,松緩形體,令情志得以暢達,其時多思生存而勿想消亡,多思給予而勿想掠奪,多思獎賞而勿想懲罰,惟有如此,才是符合春氣生發的養生之道。
動靜相宜
動者屬陽,靜者屬陰,動靜相宜,陰陽協調,是生命變化的內在依據,也是養生保健的基本理念。興奮與抑制、清醒與睡眠、運動與靜止、分化與合成等,均與陰陽動靜協調有關。誠如明代醫家張景岳《類經圖翼·醫翼》所說:「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
動是絕對的,靜是相對的。論述養生動靜觀之卓有見地者,當推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太極動而生陽,動之動也;靜而生陰,動之靜也。廢然無動而靜,陰惡從生哉?一動一靜,闔辟之謂也。由闔而辟,由辟而闔,皆動也」(《思問錄·內篇》)。筆者以為,形需常動,神須恆靜,形動神靜,分而若一。
形神共養
形與神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哲學觀念,也可用其對人體生命運動進行高度概括。形,即為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及氣血津液等基本物質。神,即指情志、意識、思維等精神活動以及生命運動的外部表現。
形神共養,是指養生既要注重養形,亦須強調養神,且養神先於養形,即所謂「養生先養心」。中醫學素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說,強調「神」的健旺暢達是身體健康的必要保證,「神」的活動失調是疾病發生的內在依據。大體而言,養生應動靜相濟,動以養形,靜以養神,動者為健,靜者為康,形神合一,盡終天年。
中醫傳統養生保健的具體內涵
養生范圍廣闊,內容眾多。就精神養生、起居養生、飲食養生、房事養生及娛樂養生等內容簡述如下。
精神養生
其是指通過主動地修德、調志、節欲等多種途徑,保全精神健康,達到形神合一的養生方法。
修德怡神
注重修德之人,行事光明磊落,性格豁達開朗,如此則情志怡然安寧,氣血和調,臟腑功能平穩,形與神俱,可得天年。大德必得其壽,孔子有「知者樂,仁者壽」之論,民間有「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之語,均應成為養生箴言。
有學者經研究認為,有道德修養的人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相對穩定,體內的酶和一些膽鹼等活性物質分泌正常,腦中激素的釋放增多,強化神經活動,有助於延緩衰老,有利於健康長壽。修德怡神,是養生延年的重要方法,歷來受到養生家的高度重視,凡養生有道之人,均將其列為攝生首務。誠如唐代醫家孫思邈所言:「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
調志攝神
人的情志活動是對外界刺激的反映,喜怒哀樂在所難免。但若情志放縱偏激,極易影響人體氣機,輕則引起功能失調,重則導致疾病發生,故而通過主動地控制和調節情志活動,避免產生反常或不良的情緒狀態,可達到寧心攝神、健康長壽的目的。
現代研究也證實,長期的精神緊張、情緒焦慮、心理壓力過重,可以直接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免疫功能處於抑制狀態,而容易出現精神疲乏,失眠多夢,烘熱冒汗,煩躁不寧,情志抑鬱,食慾減退,性慾冷漠,心悸怔忡,若經久不已,甚至可誘發癌症。古今養生家所倡導的情志轉移法、暗示法、開導法、節製法、疏泄法等,均為暢志舒情、愉悅心神的有效方法。但願諸君從養生保健角度出發,天天保持好心情。
人生在世,孰能無欲。但人之慾望,永無滿足,這是普通的心理狀態。要養生保健,就必須節制慾望,誠能做到「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素問·上古天真論》)。若能如此,可謂養生修心之高人矣。
俗話說:「妄想一病,神仙難醫。」因欲壑難填,終日憂心忡忡、胡思亂想,使心神處於無休止的混亂之中,便會嚴重影響人體臟腑組織以及氣血陰陽的功能活動,而損害身心健康。《道德經》指出:「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要想清心寡慾、靜養心神,就應自覺地、盡力地做到薄名利、禁聲色、廉貨財、損滋味、除妄想、去妒忌
9、欲修身先養心的釋意
這段話出自《朱子語類》,主題思想是:存天理,滅人慾。在天理(人倫道德)和人的慾望矛盾的時候,剋制自己的慾望,越是矛盾,越是關鍵時點。 也就是因為內心的堅持,和對愛的剋制,才使得趙白石這個人苦。可是即便反復誦讀了,醉酒之際,還是不得不想她。
10、養身必先養心,修身必先修行是什麼意思
養身必先養心,心煩心勞,身得不到滋養。心安才能養身,病從心生。修身必先修正行為,行為上不放逸,身體才得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