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華五穀養生

中華五穀養生

發布時間:2020-08-05 12:37:22

1、五穀的穀物文化

谷類作為中國人的傳統飲食,幾千年來一直是老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在我國的膳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被當作傳統的主食。
《論語·鄉黨》:「肉雖多,不使勝食氣。」這是孔子作為周代貴族時,按照貴族的生活習慣主食(穀物)應佔有最大比例。
《靈樞·刺節真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者也。」是說五穀的營養是中國人後天最重要的營養。
近年來,學者對中國人以五穀為主的優缺點爭議也很大。
美國學者尤金.N.安德森在《中國食物》一書中指出,中國大陸具有海拔最高的山峰和最低的盆地,動植物資源豐富,可選擇食物多;中國人選擇了最經濟和營養差的穀物,從而養育了眾多人口。
中國學者聶文濤則認為,既然可選食物多,選擇穀物就顯得相對從容和理性,這是古代貴族倡導的一種生活方式;這是與中國養生理念相關的民族習慣,是穀物保護。
此外,對穀物蛋白質含量問題作為判定其食物優劣的標准,雙方也有分歧。 五穀雜糧糊來源
五穀雜糧糊,是由各種養生的五穀原材料低溫烘焙熟後磨成的粉,未經膨化,在加工過程中也未添加任何速溶劑,因此能最完整地保留原料的營養成分。
五穀雜糧糊食用方法
沸水法
1沖:取粉粉適量(2匙左右)放於杯中,倒入3倍的開水(100℃)
2泡:不要攪拌,泡一、兩分鍾;(如果是繁忙的早晨,您可以去刷牙洗臉了……)
3攪:用勺子將粉和水攪勻,加入白糖或蜂蜜、煉乳、鹽,OK!
溫馨提示:選擇大一點的杯或碗,這樣在攪拌時會更得心應手。
微波法
1.取粉粉適量(2匙左右)放於碗中,倒入3倍的涼水; 2.輕輕攪拌到粉與水完全溶合,無粉團粉塊; 3.放入微波爐中高火「叮」1分鍾,取出加白糖或蜂蜜、煉乳、鹽,OK! 溫馨提示:微波時間長短要根據水的份量來決定,水多時間要延長。 五穀養生粉來源
五穀養生粉,是由各種養生的五穀原材料低溫烘焙熟後磨成的粉,未經膨化,在加工過程中也未添加任何速溶劑,因此能最完整地保留原料的營養成分。
五穀養生粉汁食用方法
沸水法
1沖:取粉適量(2匙左右)放於杯中,倒入3倍的開水(100℃)
2泡:不要攪拌,泡一、兩分鍾;(如果是繁忙的早晨,您可以去刷牙洗臉了……)
3攪:用勺子將粉和水攪勻,加入白糖或蜂蜜、煉乳、鹽,OK!
溫馨提示:選擇大一點的杯或碗,這樣在攪拌時會更得心應手。
微波法
1.取粉適量(2匙左右)放於碗中,倒入3倍的涼水; 2.輕輕攪拌到粉與水完全溶合,無粉團粉塊; 3.放入微波爐中高火「叮」1分鍾,取出加白糖或蜂蜜、煉乳、鹽,OK! 溫馨提示:微波時間長短要根據水的份量來決定,水多時間要延長。
除以上兩類食品外,五穀製作的食品還有很多,比如粥類,餅干類等等。

2、中華葯膳的葯膳歷史

中國葯膳的歷史,源遠流長,近2000年前的典籍中記載:「母親調葯膳,思情篤密。」(《後漢書·列女傳》)由此可見,漢代已經有了葯膳應用的史實。據史書記載,漢代醫聖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一書中,用大棗為葯物原料的處方就達58首之多。明代大葯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則在大棗條目下收有十九首方劑,由此可見其葯食並用的重要性了。經過歷代研究改進,從而發展為中國傳統醫學的一門實用營養方面的學科,或稱之為「中醫營養學」。
它不但為中華民族的傳統醫療奠定了「葯食同源」的保健基礎,而且具有人群預防和臨床針對疾病的治療意義。與此同時,它也包涵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與博大精深的國粹成分。不僅成為祖國各民族進行養生的手段,而且近代以來這項理論和技藝已傳播於世界許多地方,諸如東南亞鄰國人群中間,都很喜愛葯膳。中華葯膳,漂洋過海,先是東渡日本以及東南亞等國,而後又走向西方歐洲大陸,獲得了異國他鄉人民的青睞。近代國內各地區,曾2~3年召開一次食療養生康復等不同類型的會議,1989年中日兩國在京召開了第一次國際性盛會,繼此1993年又在京召開了亞洲首屆葯膳大會,這門學科,已經引起了世人的關注。
早在2000多年以前,《黃帝內經》就對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進行了專門論述,書中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食之,以補精益氣。」在古代,葯物和食物是分不開的,《神農本草經》收載了許多治病與養生皆宜的品種,如大棗、薏苡仁、芝麻、山葯、蓮米、核桃、龍眼、百合、蜂蜜等。 葯膳,古代稱為「食療」、「食治」、「食補」等。我國著名醫葯學家,如張仲景、孫思邈、孟詵、陳直、忽思慧、李時珍、王孟英等,都曾對葯膳有過論述。如孫思邈在《千金方》一書中設葯膳專篇《食治門》,認為:「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後乃用葯爾。」忽思慧曾著葯膳專著《飲膳正要》,深刻地闡述了養生之道,特別是飲食與保健的辯證關系。陳直曾著老年保健專著《養老奉親書》,說:「人若能知其食性,調而用之,則倍勝於葯也。緣老人之性,皆厭於葯而喜於食,以食治疾勝於用葯……貴不傷其臟腑也。」 現代葯膳療法是在古代「食療」、「食治」、「食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那麼,什麼是葯膳呢?筆者給它下的定義是:「在中醫學和烹飪學理論指導下,將葯物與食物相搭配,經過烹飪加工製作出來的能防病、治病,且色、香、味、形兼具的美味保健食品。」總而言之,葯膳可以取得「葯借食力,食助葯威」的效果。

3、何為辟穀養生?自己可以辟穀嗎?

辟穀不僅可以調整身體,有益身體健康。
同時辟穀也可以調整你的心理狀態,讓你學會放下心裡的負擔,讓你知道夫妻如何相處,如何教育子女,如何對待父母,以及如何與、領導同事、朋友溝通、交流,專甚至如何看待這個世界。
所以,辟穀不僅可以調身,更重要的是還可以調心。
建議你到網上搜「喝風論壇」,多泡論壇,多聽課屬,慢慢學習,在家可以免費學,你一定會有意外的收獲!

4、中國古人有什麼樣的飲食養生觀?

飲食養生是古人養生的主要觀點之一。《黃帝內經》中「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觀點,被譽為「世界上最早論述合理營養與平衡膳食」的理論,堪稱中華民族飲食和營養的綱要。古人飲食養生的主要思想觀點如下:

(1)飲食有節,五味調和

古人認為:「飲食有節,度百歲乃去」,反映出古人對控制飲食重要性的認識。「節」即節制、控制、不肆食恣飲之意。如晉朝葛洪曾指出:「善養生者,食不過飽,飲不過多」,應「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

古人還認為:「五味調和,不可偏勝」。食物中具有「寒、熱、溫、涼」四氣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五味各有所入,各走其所喜之臟;各有所禁,亦傷五臟。正如王冰所言,臟腑「雖因五味生,亦因五味損」,利用五味偏性調和飲食,平衡陰陽,以適應人體氣血臟腑陰陽盛衰的變化。若五味失調,易傷五臟而患病。認為:「酸傷筋,苦傷骨,甘不益肉,辛多壞氣,咸促人壽。」說明了調和五味的利害關系。

要做到飲食有節,調和五味,日常飲食宜定時定量,宜清淡。《飲膳正要》提倡:「暮食不若晨食。」「清晨一碗粥,晚飲莫教足。」《壽世保元》指出:「大渴不大喝,大飢不大食。」《蠢子醫》曰:「縱然適口莫浪食,只食八分便已足。」宋代張杲《醫說》指出:口味宜「去肥濃,節酸咸」,即日常應以清淡素食為主,少吃肥甘厚膩、酸咸過重的菜餚。《內經》也有「心病禁咸」的記載。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每天吃10g食鹽的人群中,其高血壓發病率為10%,而每天吃鹽多2倍的人群,高血壓發病率增加2倍。可見古時飲食強調清淡與現代醫學控制食鹽、動物脂肪等以防心血管病的主張有不謀而合之處。

(2)飲食有常,物我相適

飲食有常,「常」即指常規、一定的規律性、規范性而言。「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的觀點,體現了中國古人生存特點——以素食為主,果蔬肉食為輔,調和五味,兼收並蓄的飲食規律。若違反這一規律,則導致機體陰陽氣血失去平衡而發生疾病。如《內經》載:「膏粱之變,足生大丁。」中醫認為「肥甘助濕,生痰化熱」,近代認為心血管病的發生,與偏食動物性食物過多、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有關,而適當素食可降低發病率。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五穀為養」飲食規律在養生中的重要性。

「飲食有常」的另一個重要觀點是「物我相適」,即食物的性味要與人體的陰陽氣血狀況相適應,以人體需要來決定食用何種適當的食物。如人體質有偏於寒熱虛實之分,飲食上則主張分別按「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燥者濡之」的原則進食。

(3)飲食以時,四季五補

我國古人在「天人相應」思想指導下,極為重視飲食與時令的關系,並提出了飲食養生「四季五補法」。即隨著季節的變化,根據人體健康狀況調整飲食,以補陰陽氣血不足:春天「升補」,夏天「清補」,秋天「平補」,冬天「滋補」,四季「通補」。

古人在養生中主張順應四時養生,有「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的觀點。這一觀點被後世養生家奉為宗旨,在飲食方面講究在不同季節、氣候、時間,服食不同性味的食物,以適應環境和人體陰陽氣血的四時變化。如《飲膳正要》闡述了四季適宜食物,「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涼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燥;冬氣寒,宜食棗以熱其寒。」《養老壽親書》對老人四季飲食養生作了詳細敘述:「春季飲食,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酒不可多飲,水團兼粽粘冷肥僻之物,多傷脾胃;夏季飲食,宜減苦增辛以養肺氣,飲食溫軟,不令太飽,生冷肥膩尤宜減之;秋季飲食,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新登五穀不宜與食,動人宿疾;冬季飲食,宜減咸增苦以養心氣。」這些四季進補的養生要則,對養生延年大有裨益。

(4)飲食潔凈,進食宜忌

飲食衛生也是古人養生學的一個重要觀點,認為食物宜新鮮潔凈,富有活力;必要時尚要辨別有無毒性,慎從口入。

如《飲膳正要》主張「豬、羊疫死不可食」、「生料色臭不可用」、「漿老而飯餿不可食」,《食療本草》亦載「鱉赤足不可食」、「犬自死、舌不出者食之害人」。《隨息居飲食譜》亦雲「河豚魚其肝、子與血尤毒」等。

物性不同,有相合相反之誡;病體有別,有宜食宜忌之謂。元代賈銘《飲食需知》中,論述了共325種飲食性能及宜忌。所謂「宜」,即以相宜食性的食物治病養體;而「忌」指不相宜食物應禁食,又稱「忌口」。《本草綱目》中就列舉出63種飲食禁忌。

《隨息居飲食譜》載:「糯米,性太粘滯,難化也。小兒、病人尤當忌之。」諸如此類,古醫書中記載頗豐,形成了中華飲食養生學說的一大特色。

5、中國人最適合吃五穀,那麼怎樣吃才養生?

小米重養脾:小米是五穀之首,常食能補脾來益胃。小米對脾虛體弱的人而言,可謂是進補的上品,可補中益氣、延年益壽。小麥重養心:小麥被稱為「五穀之貴」。中醫認為它能養心安神、除煩去燥。對消除女性更年期綜合征、自汗盜汗源以及煩躁情緒有食療作用。高粱重養肝:高粱和大豆都屬於雜糧,但卻是五穀里不可缺的配角,高粱具有養肝益胃、收斂止瀉的功效,尤其是患有慢性腹瀉的人,持續吃一段時間後,會zd有良好的功效。

6、養生食物有哪些,求精不求多,謝謝。

十大最健康食品

1、番茄—提到健康、抗癌,維生素C呀,都會想到番茄,很普通吧,你家那邊多少錢一斤。

2、菠菜—這可是動畫片大力水手的主打菜呀。與蘋果、胡蘿卜、脫脂牛奶、麥芽油、橙子、貝類、和白開水,同列為「十大養顏美膚食物」。從而,菠菜頗受渴求健美的人青睞。

3、大蒜—傳說2100年前,凱撒大帝遠征歐非大陸時,命令起士兵每天服1頭大蒜以增強氣力,抗疾病。時值酷暑,瘟疫流行,對方士兵得病者成千上萬,而凱撒士兵無一染上疾病腹瀉。僅用短短的幾年時間便征服了整個歐洲,建立了當時最強大的古羅馬帝國。

4、花生—看別名「長生果」,你就懂了。

5、菜花—有的版本說是西藍花,它與西藍花(青花菜)和結球甘藍同為甘藍的變種。

6、藍莓—聯合國糧農組織列將藍莓列為人類的健康食品之一,被譽為「黃金漿果」。

7、燕麥—性味甘平。能益脾養心、斂汗。有較高的營養價值。

8、綠茶—本來綠茶就很牛,後來有了電腦,綠茶的防輻射能力使它更牛啦。

9、紅酒—研究證實,適當飲用紅葡萄酒對健康有益。

10、桂魚—唐朝詩人張志和在其《漁歌子》寫下的著名詩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贊美的就是這種魚。

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最佳食品榜

1、最佳水果:依次是木瓜、草莓、橘子、柑子、獼猴桃、芒果、杏、柿子和西瓜。

2、最佳蔬菜:紅薯既含豐富維生素,又是抗癌能手,為所有蔬菜之首。其次是蘆筍、捲心菜、花椰菜、芹菜、茄子、甜菜、胡蘿卜、薺菜、苤蘭菜、金針菇、雪裡紅、大白菜。

3、最佳肉食:鵝鴨肉化學結構接近橄欖油,有益於心臟。雞肉則被稱為「蛋白質的最佳來源」。此外,兔肉、魚肉的美容、健腦、護心功效,與禽肉一樣優於畜肉,亦屬肉食中的佳品。

4、最佳護腦食物:菠菜、韭菜、南瓜、蔥、椰菜、菜椒、豌豆、番茄、胡蘿卜、小青菜、蒜苗、芹菜等蔬菜,核桃、花生、開心果、腰果、松子、杏仁、大豆等殼類食物以及糙米飯、豬肝等。

5、最佳湯食:雞湯最優,特別是母雞湯還有防治感冒、支氣管炎的作用,尤其適於冬春季飲用。

6、最佳食油:玉米油、米糠油、芝麻油等尤佳,植物油與動物油按1∶0.5的比例調配食用更好。

7、最佳護心食物:堅持每日吃魚50克,可減少心臟病發生的40%,尤以吃深海魚為佳。野生馬齒莧,近年來也受到醫學家的青睞。
(侵權刪)

7、五穀雜糧,粗糧配比,雜糧養生,雜糧粥,粗糧怎麼吃

光吃細糧,營養不良;全吃粗糧,口感又不佳,中華營養學會推薦居民膳食按以下比例和著吃最
佳。細糧:粗糧=3:1

8、「民以食為天」,其中五穀養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精髓之一,為何會有這種說法?

民以食為天」,中國以穀物為主體的飲食習慣已經沿襲了數千年,五穀養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精髓之一,我國經典中醫著作《黃帝內經》中就有「五穀為養」的說法。

燕麥降血脂。燕麥最受推崇的保健成分是β-葡聚糖,它是一種水溶性纖維,能給燕麥帶來黏稠的口感,具有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降低膽固醇的功能。

黃帝內經,五穀雜糧,食物,飲食,健康,飲食,三高,血脂,氣血。此外,燕麥的血糖指數較低,有助控制血糖。燕麥同時還具有預防便秘和腸癌的功效。燕麥片最好煮3至5分鍾後食用,比沖泡的效果更好。

蕎麥。降血糖蕎麥以及我國特產的苦蕎中蘆丁的含量非常高,而蘆丁是防治糖尿病、控制餐後血糖上升葯物中的主要成分,因此,蕎麥和苦蕎特別適合糖尿病人食用。糖尿病人在選擇時需要認真看食品配料表,盡量選擇蕎麥含量高的產品。苦蕎食品現在較常見的有苦蕎茶和苦蕎沖調粉,糖尿病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

薏米仁防癌。薏仁米中的薏仁脂被發現有良好的控制癌細胞生長的功能,是理想的防癌食品,此外,薏仁米美白養顏的作用也不容小覷。薏仁米較硬,建議浸泡後煮粥食用。

小米。護胃小米的營養比較均衡,其中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種類較多,含量也相對較高。小米最大的特點是容易消化吸收,所以不會給胃帶來很大負擔。

紫米、黑米。護眼紫米和黑米等紫黑色的雜糧一般都富含花青素,具有抗氧化作用,能預防脂肪氧化和維護眼部血管健康。紫米和黑米還含有較豐富的膳食纖維和礦物質,但其質地較硬,吸水慢,因此在烹調前需要長時間浸泡,最好能達到12小時。紫米和黑米用來煮粥,更有利於人體消化吸收。

五穀雜糧營養豐富 葯食同源。西周時期的《周禮》中記載的五穀是指黍、稷、菽、麥、稻。現在中醫所指的五穀一般為:豆(菽)、玉米(黍)、粟(稷)、麥、稻;分別對應人體五臟:腎、心、脾、肝、肺。

9、豆漿五穀雜糧如何調配更養生?

五穀雜糧豆漿是很多人早晨必備的,因為五穀雜糧不僅美味,而且還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歡的,那麼百它究竟是怎麼做的呢,很多人都想知道,下度面我們來了解下。
五穀雜糧豆漿
主料:黃豆20g、紅豆20g、黑豆20g、核桃20g 輔料:水適量、綿白糖適量
步驟
1.准備好所有材料
2.把豆子洗干凈
3.把核桃去殼
4.把材料都放進豆漿機,加入水,在上下水位線知之間
5.蓋上豆漿機的蓋子,要根據道豆漿機的功能對齊
6.調整自己要做的豆漿類型,按下啟動
7.聽到嘀嘀嘀的聲音就磨好了,這是磨好的豆漿
8.過濾掉豆渣
9.這是豆渣,這個不要倒掉
10.過濾好的豆漿
11.加入綿白糖
小貼專士
豆渣不過濾也是可以喝的,只是我們家有寶寶都過濾來喝。
愛心雜糧漿
材料:薏米,大米,小米,花生,蕎麥,核桃仁,屬玉米粒各少許
做法
把所有料清洗干凈,放進豆漿機打成漿即可。

與中華五穀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