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季的保健養生應注意什麼?
1.立夏時節的保健養生在古籍中曾有記載:「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立夏也被人們稱為「孟夏」,即夏天的開始,這時天氣逐漸轉熱,植物生長,這個季節有利於心臟的生理活動,人們在節氣相交的時候應該順應天氣的變化,所以立夏的養生中應著重關注對心臟的養護。
「心為一身之主」,「臟腑百骸皆聽命於心,故為君主」,「心藏神,故為神明之用」,這些我國古代醫學諺語都說明了心臟在人體中所處的重要地位。
「心」在中醫中既有「血肉之心」,即作為器官的心臟,又是「神明之心」,指的是人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進行意識、思維活動的能力。心臟的陽熱之氣,不但維持了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對全身有溫養作用。在我國古代醫學理論中,人和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四季陰陽相互消長變化,和人體的五臟功能活動相互關聯通應。心屬夏氣,也就說,夏天這個季節心陽最為旺盛,功能最強大,同時也需要更多的保養。
立夏節氣後,人們減少了穿衣,衣衫也比較單薄,即使平時身體很好的人也要當心外感風寒。在這個季節一旦患病,中醫也不今張輕易使用發汗的葯劑,避免汗多傷心。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氣血淤滯,預防心臟病發作。立夏節氣,應當舒展心情,保持安閑的心態,以免暴喜暴怒傷及心陽。清晨可吃洋蔥少許,晚飯後飲少量紅酒,保持血氣通暢。在膳食保養中,這個季節應以低脂、低鹽、多維生素、清淡為主。適宜的膳食有荷葉鳳脯、魚腥草拌萵筍、桂圓粥等,有清芬養心、清熱解毒、利濕祛痰、養血安神的功效。
2.小滿養生小滿節氣正值5月下旬,氣溫明顯增高,如果睡覺時貪涼容易引發風濕病、濕性皮膚病等。在這個節氣的養生中,「未病先防」的養生觀點應該大力提倡。在沒有任何疾病的情況下,也要做好各種預防工作。此養生觀點中強調:「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和正氣內存,邪不可乾的病理觀。」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外界的環境因素密切聯系,人類需要掌握自然規律,並且順應自然界的變化,保持體內體外環境的和諧,這樣才能達到防病保健的目的。中醫的觀點認為,疾病的產生,關繫到正氣和邪氣兩方面。邪氣是導致疾病產生的條件,但是人體的正氣不足才是發病的內在原因和根據。這決不是否定外界的因素在一些特定的條件下會起到主導作用。因此,在養生觀中,我們應該盡量從增強機體正氣和防止邪氣入侵兩方面人手。
小滿節氣是皮膚病的高發期,皮膚病人應該特別注意飲食調養,日常飲食以清爽清淡的素食為主,常吃具有利濕清熱作用的食物。
3.芒種時節的保健養生自於我國地域遼闊,同一節氣的氣候特徵也有差異。芒種時節,雨量增多,氣溫升高,南方進入連綿陰雨的梅雨季節,空氣十分潮濕,天氣異常濕熱。另外,我國的端午節多在芒種日的前後,民間有「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的說法。此話告訴人們,端午節沒過,禦寒的衣服不要脫去,以免受寒。在我國的江西省有諺語:「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牽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短短幾句話反應了夏天人們的通病——懶散。其原因是夏季氣溫升高,空氣中的濕度增加,體內的汗液無法通暢地發散出來,即熱蒸濕動,濕熱彌漫空氣,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離濕熱之氣。所以,暑令濕勝必多兼感,使人感到四肢睏倦,萎靡不振。因此,在芒種節氣里不但要注意雨期的防曬防潮,更要注意增強體質,避免季節性疾病和傳染病的發生,如中暑、腮腺炎、水痘等。因為芒種時節常常陰雨連綿,因此,芒種的養生重點要根據季節的氣候特徵而定:在精神調養上應該保持輕松、愉快的狀態,不要惱怒憂郁,這樣機體得以宣暢,通泄得以自如;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適當地接受陽光照射(避開太陽直射,注意防暑),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利於氣血的運行,振奮精神。夏日晝長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恢復疲勞,有利於健康。芒種過後,午時天熱,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換。為避免中暑,芒種後要常洗澡,這樣可使皮膚疏鬆,「陽熱」易於發泄。但須注意的一點,在出汗時不要立即洗澡,中國有句老話,「汗出不見濕」,若「汗出見濕,乃生痤瘡」。芒種的飲食調養方面,歷代養生家都認為夏三月的飲食宜清補。
《呂氏春秋·盡數篇》指出:「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孫思邈提倡人們「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又說:「善養生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元代醫家朱丹溪的《茹談論》曰:「少食肉食,多食谷菽菜果,自然沖和之味」。從營養學角度看,飲食清淡在養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蔬菜、豆類可為人體提供所必需的糖類,蛋白質、脂肪和礦物質等營養素及大量的維生素,維生素又是人體新陳代謝中不可缺少的,而且可預防疾病,防止衰老。瓜果蔬菜中的維生素C,還是體內氧化還原的重要物質,它能促進細胞對氧的吸收。在細胞間和一些激素的形成中是不可缺少的成分。除此之外,維生素C還能抑制病變,促進抗體的形成,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多吃瓜果蔬菜,從中攝取的維生素C對血管有一定的修補保養作用,還能把血管壁內沉積的膽固醇轉移到肝臟變成膽汁酸,這對預防和治療動脈硬化也有一定的作用。蔬菜中的纖維素對保持人體大便通暢,減少毒素的吸收以及防止早衰、預防由便秘引起的直腸癌的發生都是至關重要的。
另外,在強調飲食清補的同時,飲食不應該過咸、過甜。飲食過咸,體內鈉離子過剩,年齡大者,活動量小,會使血壓升高,甚至可造成腦血管功能障礙;吃甜食過多,對人體健康也不利,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內碳水化合物的代謝能力逐漸降低,易引起中間產物如蔗糖的積累,而蔗糖可導致高脂血症和高膽固醇症,嚴重者還秀發糖尿病。由此可見,飲食是養生防病極其重要的一種手段。因此,在夏季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汗易外泄、耗氣傷津之時,宜進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飲食。老年人因機體功能減退,熱天消化液分泌減少,心腦血管不同程度的硬化,飲食宜清補為主,輔以清暑解熱護胃益脾和具有降壓、降脂的食品。女士在月經期或產後期間,雖天氣漸熱,也忌食生冷性涼之品以防由此引發其他疾病。適宜的膳食有西紅柿炒雞蛋、香菇冬瓜球、五味枸杞飲等,有生津止渴、補益腸胃、滋腎陰、助腎陽的功效。
4.夏至時節的保健養生從中醫理論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夏季炎熱,要保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如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於氣機的通泄。與此相反,舉凡懈怠厭倦,惱怒憂郁,則有礙氣機通跳,皆非所宜。嵇康《養生論》對炎炎夏季有其獨到主見,認為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即「心靜自然涼」,這里所說就是夏季養生法中的精神調養。
夏至時節的起居調養,應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夏季炎熱,「暑易傷氣」若汗泄太過,令人頭昏胸悶、心悸口渴,惡心甚至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體育鍛煉時,應避開烈日熾熱之時,加強防護。合理安排午休時間:一為避免炎熱之勢,二可緩解疲勞之感。每日溫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膚清潔涼爽,利於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因為,溫水沖澡時的水壓及機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經系統興奮性降低,體表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改善肌膚和組織的營養,降低肌肉張力,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增強抵抗力。另外,夏日炎熱,腠理開泄,易受風寒濕邪侵襲,睡眠時不宜扇類送風,有空調的房間,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夏至時節的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在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有條件的人可以到森林、海濱地區去療養、度假。鍛煉的項目以散步、慢跑、太極拳、廣播操為好,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若運動過激,可導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傷陰氣,也易損陽氣。在運動鍛煉過程中,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沖頭、淋浴,否則會引起寒濕痹證、黃汗等多種疾病。
夏至時節的飲食調養同樣重要,夏至時人容易心火過旺,吃些味苦的食物有助於削減心火。夏季又是多汗的季節,出汗多,則鹽分損失也多,若心肌缺鹽,心臟搏動就會出現失常。中醫認為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古代養生學還認為:夏至伏陰在內,飲食不可過寒,因為夏至時分,人體實際上處於外熱內寒的狀態,所以冷食不宜多吃,少吃尚可,貪多則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雖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食之。
適宜的膳食有荷葉茯苓粥、涼拌萵筍、奶油冬瓜球等,有清熱解暑、寧心安神、補虛損、益脾胃的功效。
5.小暑時節的保健養生小暑時節,正是人們一年中最忙的時間。這個時候,天氣已經十分炎熱,在忙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旁逸結合,注意防暑降溫。多飲水,是解除疲勞,緩解體內代謝的好辦法。水是人體內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健身益壽之物。俗話說「人是水澆成的」,這話不無道理。水約占人體重量的70%,傳統的養生方法十分推崇飲用冷開水。根據民間經驗、實驗結果,每日清晨飲用一杯新鮮涼開水,幾年之後,就會出現神奇的益壽之功。日本醫學家曾經對460名65歲以上的老人做過調查統計:五年內堅持每天清晨喝一杯涼開水的人中,有82%的老人其面色紅潤、精神飽滿、牙齒不松,每日能步行10公里,在這些人中也從未有得過大病的,由此說來,水對人體之重要是千真萬確的。陽歷七八月份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最潮濕悶熱的日子。百姓常說:「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常出現在夏至後,小暑與大暑之間,立秋後還有一段「秋老虎」。
「三伏」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這一段時間。夏至以後,雖然白天漸短、黑夜漸長,但是一天當中,白天還比黑夜長,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仍比散發的多,近地面的溫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間,地面吸收的熱量幾乎等於散發的熱量,天氣也就達到最熱了。再往後,地面吸收的熱量開始少於地面散發的熱量,溫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一般出現在夏至的「三伏」,三伏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我國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分別為初伏(頭伏)和中伏(二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未伏(三伏)的第一天。戾日是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如庚子、庚丑……每年的((農村年書》中登載著這樣的日期。因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即為初伏和中伏的第一天,而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所以,初伏的時間為10天,末伏規定也是10天。中伏時間有長有短,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每年夏至節氣後的第三個庚日(初伏)出現得遲早不同,故中伏的天數也不相同,於是就有有些年份伏天30天,而有些年份40天的差別。
6.大暑時節的保健養生夏季氣候炎熱,酷暑多雨,所以暑濕之氣比較容易乘虛而入,而且因為暑氣很盛,心氣比較容易虧耗,特別是老人、兒童、體虛氣弱者往往難以抵擋酷熱署濕,從而導致疰夏、中暑等病。當出現全身明顯乏力、頭昏、心悸、胸悶、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惡心等症狀時,就可能是中暑先兆。一旦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將中暑者抬到通風陰涼處休息,最好同時給病人喝些淡鹽開水或綠豆湯、西瓜汁、酸梅湯等。夏季預防中暑應注意: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勞逸結合;避免在烈日下曝曬;注意室內降溫;睡眠要充足;講究飲食衛生。
大暑是全年溫度最高,也是陽氣最旺盛的時節,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意思是說一些在冬季比較容易發作的病應該在夏季治療,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痹症等陽虛證,暑期是最佳的治療時機。
大暑天氣,合理飲食,注重飲食的營養作用,從而養生益壽,是減少疾病、防止衰老的有效保證。夏季的飲食調養應當以暑天的氣候特點為基礎,由於夏令氣候炎熱,容易傷津耗氣,因此常可選用一些葯粥來滋補身體。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尤其推崇葯粥養生,他說: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也。」葯粥對老年人、兒童、脾胃功能虛弱者都是適宜的。所以,古人稱「世間第一補人之物乃粥也」,「日食二台米,勝似參芪一大包」。《醫葯六書))贊:「粳米粥為資生化育坤丹。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可見粥養對人之重要。葯粥雖說對人體有益,也不可通用,要根據每人的不同體質、疾病,選用適當的葯物,配製成粥方可達到滿意的效果。適宜的膳食有清拌茄子、熗拌什錦、綠豆南瓜湯、苦瓜菊花粥等,有清熱通竅,消腫利尿、健脾和胃、止痢解毒的功效。
秋季的養生要點秋季6節氣是萬物成熟、收獲的黃金時節,也是千樹落英、萬花凋零的時節。
此時,自然界陽氣日衰,陰寒日生,雨水漸少,天氣乾燥,秋風瑟瑟,自然界一派肅殺、蕭條之景象。「陽消陰長、熱去寒來。」人體的代謝機能均由盛轉衰,開始進入低潮,人體容易受到外來邪氣的侵襲,所以,秋季6節氣保健養生要注意避免受到時邪的侵襲。
1.秋宜養陰,慎防津氣耗散秋季6節氣是陽消陰長的時節,夏季6節氣的炎熱剛過,人體陽氣逐漸內斂,陰精之氣不斷轉盛。所以人與秋氣相和,保持體內陰精,一方面是適應自然界陰氣漸生而旺的規律,人們應順應自然界斂藏之勢,收藏陰氣,使精氣內聚,以滋養五臟、抗病延年;另一方面也是為冬季6節氣的潛藏陰精作好准備,並進一步為來年陽氣的生發打下基礎,從而維護人體的陰陽平衡。所以在秋季6節氣不要損傷陰精之氣,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秋冬養陰」。秋季6節氣養生還應防止勞傷太過,以免陰氣外泄,因為過度劇烈運動能使人出汗過多,致使津氣耗散。
2.防燥護陰,養肺為先秋季6節氣暑熱已過,燥氣當令。祖國醫學認為,燥為秋季6節氣的主氣,稱為「秋燥」,其氣清肅,其性乾燥。因此,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所謂「燥勝則干」。津液既耗,必現一派「燥象」,常見口乾、唇乾、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結、皮膚干甚至皸裂等症。
秋季6節氣在人體應肺。肺主氣司呼吸,以鼻竅與大氣相連,以皮膚汗孔與外界相通。由於肺臟嬌嫩,「喜潤惡燥」,容易受到外來邪氣的侵襲,尤其是秋令時節之燥邪。「燥易傷肺」,容易發生咳嗽或乾咳無痰、口舌乾燥等症。肺津傷則見口乾、舌燥、咽痛、目澀、鼻衄、乾咳少痰、皮膚粗糙、大便干結等症狀。所以秋令時節應注意滋養肺臟,防止秋燥傷肺,使肺氣得清,呼吸平和,這就是秋季6節氣的「養收之道」。
3.謹慎起居,調暢情志秋季6節氣氣溫由熱而涼,逐漸轉寒,晝夜溫差較大,人們的起居也應隨時令的變化作適當的調整,應做到早睡早起以避風寒。肺主一身肌表,外感邪氣最易犯肺,誘發或加重外感、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或成為其他系統疾病之禍根。所以秋季6節氣應隨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以免著涼誘發疾病或加重病情。但是適度的「秋凍」對於人體逐步適應寒冷的天氣變化、增強機體抗寒能力非常有益,所謂「舂捂秋凍」、「秋不忙加衣」就是這個道理。
秋季6節氣,落葉遍地,萬物凋零,秋風肅殺,加上綿綿的秋雨,容易造成人的情緒不穩定,心情煩躁不安,讓人陡生悲涼之意。不良情緒的刺激可以影響人體的健康,所以要保持心情清靜、安寧,保持樂觀向上的積極情緒,「調氣安神」,使人體上下氣機貫通。這樣可以改善肺的生理功能,以抵禦秋燥肅殺之氣對機體的侵犯。因此調暢情志對於秋季6節氣養生十分重要。
2、立夏吃什麼水果 推薦五種時令水果最養生
立夏吃什麼水果?
立夏有嘗新的習俗,多吃新鮮水果有利健康。那麼立夏吃什麼水果呢?蘇州有「立夏見三新」的諺語,「三新」指新熟的櫻桃、青梅和梅子;無錫民間則有「立夏嘗三鮮」的風俗,又分「地三鮮」(蠶豆、黃瓜、莧菜)、「樹三鮮」(櫻桃、枇杷、杏子)和「水三鮮」(海獅、河豚、鰣魚)。
所以對於立夏吃什麼水果,櫻桃、枇杷、杏子、青梅、楊梅等時令水果是最佳選擇。
1、櫻桃
蘇州人有立夏「見三鮮」習俗,其中水果中最早上市的櫻桃便是「一鮮」。傳說康熙第五次南巡到達南京時,江寧織造曹寅進貢的正是當時玄武湖櫻洲產的櫻桃,康熙見之大喜,又說「先盡皇太後,朕再用」,隨即差官送櫻桃到北京。
櫻桃是立夏時節的當季水果。在水果家族中,一般鐵的含量較低,櫻桃卻卓然不群,一枝獨秀;維生素A含量比葡萄、蘋果、橘子多4~5倍。立夏吃櫻桃,討一個紅紅火火的好彩頭。
2、枇杷
「蠶老枇杷熟。」一過立夏,春蠶老化以後,被稱為黃金果的枇杷就上市了。中醫認為,枇杷性涼,有潤肺、清肺之功。《本草綱目》曰枇杷「性味甘、酸、平、無毒」,有「止瀉下氣,利肺氣,止吐逆,主上焦熱,潤五臟」之功效,主治肺痿咳嗽吐血、衄血、燥渴、嘔逆等症。
尚未成熟的枇杷切勿食用;糖尿病人忌食,脾虛滑瀉的人應少吃或不吃。枇杷核中含有氰甙類物質,被唾液水解後會放出劇毒物質氫氰酸,使呼吸及血管運動中樞功能受損,在食用時一定要去核。
3、杏子
鮮杏的維生素C含量很高,這是另一種抗氧化劑,有助於身體吸收鐵。杏是維生素B17含量最為豐富的果品,而近幾年的研究發現,維生素B17是極有效的抗癌物質,並且只對癌細胞有殺滅作用,對正常健康、的細胞無任何毒害。因此,杏可以防癌抗癌。
杏有生津止渴、清熱解毒的作用,但由於其兼有潤腸通便的功效,所以吃多了也可能造成腹痛、腹瀉,因此成人每天吃杏最好不超過10個。
4、青梅
青梅性味甘平、果大皮薄、肉厚核小、汁多而且酸度高,含有豐富的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果酸與維生素C。青梅中含有大量的有機酸,包括檸檬酸、蘋果酸等,有生津止渴、刺激食慾等功效。此外,青梅果實具有調節腸胃功能的獨特功效。
將快成熟的青梅採下,經煙火熏制色變黑,就製成了烏梅。烏梅有止渴生津、開胃消滯、清腸止吐、清血解酒等功效。最經典的烏梅食用方法大概要數酸梅湯了,取烏梅、山楂、甘草和冰糖煲成水,酸甜開胃,炎熱的夏天來上一碗真的非常愜意。其他飲料還有桂花烏梅汁,也很受歡迎。
5、楊梅
「小滿枇杷黃,立夏楊梅紅」,進入立夏,楊梅也上市了。楊梅是夏季水果中的上品,《本草綱目》中記載:楊梅能去痰消食、生津止渴,有和五臟、滌腸胃、除惡氣、正痢疾、止頭痛的功能。正所謂「五月楊梅已滿林,初疑一顆值千金」。
由於楊梅沒有果皮且是人工採摘,上面有不少灰塵和細菌,吃後難免會引發肚子不適。因此,在吃楊梅的時候最好還是用鹽水浸泡5~10分鍾,過後將水濾干,這樣一方面可以洗掉一些臟東西,另外還可使楊梅的風味更佳。
立夏吃什麼水果?除了以上水果外,像桑葚、芒果等這些時令水果也可以適量食用。
3、今年立夏吃什麼?
立夏經典食物:立夏蛋
雖然全國各地立夏這天的傳統食俗各有特色,但說起立夏那天最經典的食物就是「立夏蛋」了。立夏前一天,很多人家裡就開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葉末或胡桃殼煮,看著蛋殼慢慢變紅,滿屋香噴噴。茶葉蛋應該趁熱吃,吃時倒上好的酒,內灑些許細鹽,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除了吃蛋之外,還有另外的玩法。
煮好的蛋,挑出整隻未破的,用綵線編織成蛋套,掛在孩子胸前,或掛在帳子上。小朋友們還要拄立夏蛋(就是碰蛋),那是這天最快樂興奮的事,拄蛋以蛋殼堅而不碎為贏。立夏為什麼要吃「立夏蛋」呢?「立夏吃蛋」的習俗由來已久。俗話說:「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
相傳從立夏這一天起,天氣晴暖並漸漸炎熱起來,許多人特別是小孩子會有身體疲勞四肢無力的感覺,食慾減退逐漸消瘦,稱之為「疰夏」。女媧娘娘告訴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掛上煮熟的雞鴨鵝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節吃蛋的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
古人認為,雞蛋圓圓溜溜,象徵生活之圓滿,立夏日吃雞蛋能祈禱夏日之平安,經受「疰夏」的考驗。立夏日一般在農歷的四月,「四月雞蛋賤如菜」,人們把雞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燒就成了「茶葉蛋」。後來人們又改進煮燒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鹵、桂皮、薑末,從此,茶葉蛋不再是立夏的節候食品,而成為我國傳統小吃之一。
全國各地立夏飲食習俗一覽
1.無錫民間歷來有立夏嘗三鮮的習俗
三鮮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地三鮮即蠶豆、莧菜、黃瓜(一說是莧菜、元麥,蠶豆,也有說是莧菜、蠶豆、蒜苗);樹三鮮即櫻桃、枇杷、杏子(一有說是梅子、杏子、櫻桃,也有說是梅子、櫻桃、香椿頭);水三鮮即海螄、河豚、鰣魚(一說是鰣魚、鯧魚、黃魚,也有說是鰣魚、銀魚、子鱭魚)。其中以嘗地三鮮最為普遍。有的地方還有立夏吃霉豆腐的習俗,說吃了霉豆腐就不會倒霉。推薦菜譜:
2.跟無錫民間對立夏吃什麼的習慣相似,蘇州地方有"立夏見三新"的諺語。
「三新」指新熟的櫻桃、青梅和麥子。人們先以這"三新"祭祖,然後活人嘗食。蘇俗立夏還要吃海螄、麵筋、白筍、薺菜、咸鴨蛋、青蠶豆。各家酒店立夏這天對進店的老顧客奉送酒釀、燒酒,不取分文,把立夏叫做"饋節"。
3.鎮江地方有"立夏嘗八新"的食風。
這"八新"就是櫻桃、新筍、新茶、新麥、嫩蠶豆、楊花蘿卜、鰣魚和石首魚(黃魚)。其中鰣魚最為名貴。頭潮鰣魚是送往朝廷的貢物,二潮鰣魚被豪門富室弄去解饞,尋常人家嘗鮮吃鰣魚已是三潮過後的鰣魚了。
4.常熟地方人們立夏嘗新,食品豐盛,有"九葷十三素"的說法。
"九葷"指鰣魚、鱭魚、咸魚、鹹蛋、海螄、麋鴨、腌鮮、鹵蝦、櫻桃肉和鯧鯿魚。"十三素"指櫻桃、梅子、麥蠶(新麥揉成細條煮熟)、像筍、蠶豆、茅針、豌豆、黃瓜、苣筍、草頭、蘿卜、玫瑰、松花。
5.浙東農村立夏有吃"七家粥"的風俗
就是務農人家左鄰右舍互相贈送豆、米,和以黃糖,煮成一鍋粥,叫"七家粥",說是吃了這種粥,鄰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種。杭州人每逢立夏,要烹煮新休,備了果品餅鉺,在親戚鄰居之間,互相敬茶、饋贈,叫做"立夏吃七家茶"。
浙江民間立夏食俗有一首民謠寫道:青梅夏餅與櫻桃,臘肉江魚烏米糕。莧菜海螄咸鴨蛋,燒鵝蠶豆酒釀糟。烏米糕的做法:用烏飯樹嫩葉揉搓後於清水中浸泡過濾,再和糯粉蒸熟,呈紫烏色,清香撲箅。
4、夏天該怎麼養生?
1、晚睡早起
夏季就是要注意自己的健康生活,尤其是炎熱的夏季,注意健康的生活習慣就是很重要的。夏季日照時間延長,晝長夜短更明顯,老年人在這個季節的作息時間不妨順應自然界變化稍作調整,建議就寢時間在晚上10點之前,起床時間在早上6點左右左右。每天午時小憩片刻,但要午睡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以半小時為宜。午睡醒後不要立即起床,因為此時腦部供血量不足,會出現短暫的腦功能紊亂,使人感到頭昏腦漲,最好靜躺10分鍾後再起床。
2、飲食清淡
飲食的健康也是很重要的,及時的進行生活的護理,飲食的調節對我們的健康也是有很多的好處的。注意衛生夏季老年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差,所以飲食宜清淡,盡量多食容易消化且富有營養的新鮮食品,盡量避免或減少吃隔夜食品,飲食也要定時定量,有規律,不能過飽與過飢,餐間可吃些新鮮干凈的瓜果。夏季是胃腸病的高發季節,同樣也是瓜果上市較多的季節,要注意飲食衛生,防止食物中毒。
3、防暑避濕、謹防疾病
夏季就是要注意防暑,比幾個暑熱對我們身體造成的危害也是不能忽視的。夏季暑熱濕盛,故高溫天老年人要避免或減少外出,確需外出時要戴草帽或掌陽傘,不要讓太陽直射頭部,特別是體弱多病的老年人忌在烈日下走路或暴曬,以防中暑。對汗濕了的衣服要勤換勤洗,常洗澡,保持皮膚清潔,預防皮膚病,晚上還應多注意保暖,以免受涼而誘發疾病。
5、立夏當天的禁忌是什麼
6、身體虛弱的人如何養生?
12個月養生計劃
一月:養腎防寒 氣候特點:一月包含小寒和大寒兩個節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大寒、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從字面理解,大寒冷於小寒,但在氣象記錄中,小寒卻比大寒冷。 中醫認為,寒為冬季的主氣,寒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寒主收引凝滯。 養生原則:「秋冬養陰」(《黃帝內經》) 。 養生關鍵:「養腎防寒」。 注意鍛煉、保暖:如散步、慢跑等,同時應注意保暖以防止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飲食宜「滋補」:民間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諺語。人們在經過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臟腑的陰陽氣血會有所偏衰,合理進補既可及時補充氣血津液,抵禦嚴寒侵襲,又能使來年少生疾病,達到事半功倍的養生目的。 飲食宜忌:多吃羊肉、狗肉、雞肉、甲魚、核桃仁、大棗、龍眼肉、山葯、蓮子、百合、栗子等。以上食物均有補脾胃、溫腎陽、健脾化痰、止咳補肺的功效。當然體質偏熱、偏實易上火的人士應注意緩補、少食為好。忌一切寒涼之物,如冰激凌、生冷食品。 推薦食療: 當歸枸杞燉羊肉 用料:當歸15克,桂圓10克,枸杞15克,羊肉500克。 製法:羊肉切塊,加生薑用開水稍煮,水漂瀝干,加入各葯、上湯,隔水燉熟,飲湯吃肉。 功用:羊肉溫熱,含蛋白質、脂肪、糖、鈣、磷、鐵、維生素(A、B)等,有補陰壯陽、補虛勞益氣血的作用。桂圓補益心脾,可去羊肉膻味。當歸補血養血、活血化瘀。當歸枸杞燉羊肉可補陰壯陽,補益心脾。
二月:陽氣生發 適當春捂
氣候特點:二月是春天的開始,包含「立春」和「雨水」兩個節氣。 「立春」位居二十四節氣之首,表明春季從這一天開始。過了「立春」,萬物復甦,大地生機勃勃,草樹開始萌芽,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雨水」節氣的特點是冬去春來,濕度逐漸升高,加上冷空氣活動仍較頻繁,所以早晚仍然較冷。「雨水」節氣因為雨水增多,空氣濕潤,天氣暖和但又不燥熱,更加適合萬物的生長。
中醫認為:春屬木,與肝相應。所以,春季養生主要是護肝,而護肝要從心情著手,使心情舒暢,防止「肝火上升」。 養生原則 從「秋冬養陰」過渡到「春夏養陽」。 養生關鍵 春季是冷空氣活動頻繁之季,所以要適當「春捂」。 二月白天漸長,陽光暖和,氣溫趨於上升,日照、降水也逐漸增多。民俗諺語中有句話說「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說明人們經過秋冬養生,到了春天開始勞做了。 春季養生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逐漸從「秋冬養陰」過渡到「春夏養陽」,注意保護陽氣。 立春以後,氣候仍然乾燥,補充水分也是很必要的。 春季飲食調養 春季陽氣初生,應該吃些辛甘發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因為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飲食調養要投臟腑所好。 飲食宜忌 宜:多食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韭菜、蝦仁等。 忌:辛辣之物。推薦食療 枸杞子山葯粥 用料:枸杞子20克,山葯30克,糯米50克。 製法:將枸杞子、山葯和糯米同放鍋中,加適量清水,用大火開後改小火慢煮半小時至米熟爛,放溫服用。 功用:枸杞子養陰益腎柔肝,山葯健脾益腎,糯米和胃,共為養陰柔肝,益腎健脾。
三月:晚睡早起 食甜養肝
氣候特點:三月是春天將要過一半的時候,包含「驚蟄」和「春分」兩個節氣。 「驚蟄」是指春雷初響,驚醒蟄伏中的昆蟲。按照一般氣候規律,「驚蟄」前後各地的天氣已開始轉暖,並漸有春雷的出現,冬眠的動物開始蘇醒出土活動。雨水漸多,是春播的有利時機。 春分的「分」,是過了一半的意思。此時正是農家最忙的時節,也應該是春暖花開的時節。 中醫認為,春天應肝,肝氣旺可傷脾。因此,春季要注意多食甜,少食酸以養脾。 養生原則:「春夏養陽」。 養生關鍵:春養肝。 春天,人們常感到睏乏無力、昏沉欲睡,早晨醒來也較遲,民間稱之為「春困」。這是人體的生理功能隨季節變化而出現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 三月的養生要根據自然物候現象及自身體質差異進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飲食的調養。《黃帝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披發緩行,以使志生。」這就是說,春天萬物復甦,應該晚睡早起,散步緩行,這樣可以使精神愉快、身體健康。但處於北方氣溫較低,早晚溫差大地區的人還要注意保暖。 春季應肝,如養生不當,可能傷肝。現代流行病學調查表明,春天屬肝病高發季節,要注意養肝、保肝,防止春季傳染病的流行。 飲食調養:「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春季的飲食既要根據節氣變化,又要考慮個人的體質情況。以「春夏養陽」為主要原則,也就是適當多吃能溫補陽氣的食物。唐代葯王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春天應肝,肝氣旺可傷脾,所以春季要注意多食甜,少食酸以養脾。 多食甜 如大棗、鍋巴、山葯、韭菜、菠菜、薺菜、雞肉、雞肝等。 少食酸 如西紅柿、檸檬、橘子等。 推薦食療: 山葯粥 用料:鮮山葯100~200克,粳米100克。 製法:將山葯洗凈去皮切塊,與粳米同煮。 功用:山葯健脾益腎補肺。
四月:補腎調陰陽
氣候特點: 四月是春季最後的階段,從二十四節氣來說,包含有清明和穀雨兩個節氣。 清明在節氣上代表天清地明的意義。自古以來,這一天便是中國人祭祖掃墓的日子。清明又稱「踏青節」,是中國漢族民間傳統節日。 穀雨是春季最後的一個節氣。古代稱:「雨生百穀」,說明此節氣在農業方面的重要性。 四月天氣轉暖,人們的室外活動增加,北方的桃花、梨花、杏花等開滿枝頭,楊絮、柳絮四處飛揚,這時候花粉過敏的人們日子就比較難過了,應該加以預防。此季節還是傳染病高發季節,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流腦、麻疹、腮腺炎等。所以應依據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服,預防傳染病是這一時期的關鍵。 養生原則 以補腎、調節陰陽虛實為主。 從中醫養生來說,清明前後是郊遊、踏青的好日子。白居易《春遊》詩中說:「逢春不游樂,但恐是痴人。」從防病來講,在這段日子裡,天氣陰涼,應以補腎、調節陰陽虛實為主。為保持心情舒暢,選擇動作柔和、動中有靜的運動為宜,如踏青、做操、打太極拳等。飲食調攝方面,須定時定量,防暴飲暴食。 飲食宜忌 多食菠菜、薺菜、蔥、水果、山葯、枸杞、兔肉,少吃辛辣、油膩、大寒之物,如辣椒、肥肉、海魚、海蝦等。 推薦食療 山楂枸杞燜兔肉 用料:山楂、山葯各30克,枸杞子15克,兔肉500克,紅棗4個。 製法:紅棗去核,兔肉切塊,用開水脫去血水。諸料共入砂鍋,加清水煮沸後改小火煲2~3小時,調味。 功用:枸杞子滋補肝腎明目,山葯健脾益腎,山楂活血化瘀,紅棗健脾益血,兔肉補益中氣。此款食療方蛋白質含量豐富而低脂肪、低膽固醇,有滋補肝腎、補氣養血、活血化瘀作用。五月:關注心臟
五月是夏天即將開始的時候,包含有立夏和小滿兩個節氣。 天氣特點: 「立夏」在天文學上表示即將告別春天,夏天馬上開始。這個節氣是一個萬物增長增高的時候。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立夏」代表天氣轉暖溫度明顯升高,炎熱的夏季即將到來,雨水比「穀雨」更多。而對農作物來說,「立夏」又是一個旺盛生長的重要節氣。 「小滿」是一個表示物候變化的季節,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夏季,各種植物農作物到了旺盛生長期。高溫多雨,空氣悶熱潮濕,是「小滿」時的氣象特徵。 中醫理論認為,「立夏」前後利於心臟的生理活動。人們在春夏之交要順應天氣的變化,重點關注心臟。人和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四季消長變化,和人體的五臟功能活動相互關聯對應。心對應「夏」,也就是說在夏季,心陽最為旺盛。因此,夏季需要更多的保養心臟。 「立夏」之際,從精神上應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暴喜暴怒傷及心陽。老年人更應注意預防氣血瘀滯引起心臟病的發作。在飲食上應以低脂、低鹽的清淡食物為主,多食用維生素含量高的蔬菜水果。清晨可吃洋蔥少許,晚飯後飲少量紅酒,以保持氣血通暢。 飲食宜忌 宜多食:具有清熱利濕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綠豆、冬瓜、絲瓜、水芹、黑木耳、藕、胡蘿卜、西紅柿、西瓜、山葯等。 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助熱之品,如動物脂肪、海腥魚類、生蔥、生蒜、辣椒、韭菜、海蝦、牛羊狗肉等。 推薦食療: 冬瓜燉雞肉 用料:新鮮連皮冬瓜250克,雞肉100克。 製法:冬瓜切小塊,與雞肉同加適量水燉熟放溫服用。 功用說明:連皮冬瓜清熱利水滲濕,雞肉補脾強身。合為健脾益氣,滲利水濕。
六月:晚睡早起 宣暢通瀉
六月是夏季真正的開始,從二十四節氣來說,包含有「芒種」和「夏至」兩個節氣。 天氣特點: 「芒種」也是種植農作物時機的分界點。農事種作都以這個節氣為界,過了這一節氣,農作物的成活率越來越低。所以,農民俗稱「芒種」為「忙種」。 進入「夏至」以後,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白天氣溫一般都 在30℃以上,最高氣溫有時達35℃,部分地區氣溫甚至到38℃。在這個季節里,人們偏於「懶散」。原因是夏季氣溫升高,空氣中濕度增加,體內汗液無法通暢地發散出來,即熱蒸濕動,濕熱彌漫空氣中,人們就會感到胸悶、心悸,精神不振,全身乏力。所以,在此時要注意增強體質,避免季節性疾病和傳染病的發生,如中暑、腮腺炎、水痘。養生關鍵 六月的養生重點是要根據季節的氣候特徵,在精神上注意保持輕松愉快的狀態,不要惱怒憂郁,這樣機體就能得以宣暢通瀉,輕松自如。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利於氣血運行。此時天氣是晝長夜短,中午午休一會兒,對恢復體力消除疲勞有一定好處。由於天氣炎熱,汗出較多,衣著應以棉製品為好,利於汗液排泄。要常洗澡,保持皮膚清潔衛生,還要防止中暑、腮腺炎,水痘等。 飲食宜忌 6月調養應以飲食清補為原則。 宜: 蔬菜、豆類、水果等。如菠蘿、苦瓜、西瓜、荔枝、芒果、綠豆、赤豆等。 忌: 辛辣油膩之品。如羊肉、牛肉、豬肉、辣椒、蔥、姜等 。 推薦食療 冬瓜薏米粥 用料:冬瓜(帶皮)100克,薏米30克,糯米30克。 製法:冬瓜洗凈切塊,與薏米同煮至熟爛,每日一次。 功用說明:冬瓜清熱利濕,含水量高,不增加人體熱量;薏米祛濕,糯米養胃,可收清熱利濕養胃之效。 七月 勞逸結合 保護陽氣 七月包含有「小暑」和「大暑」兩個節氣。 七月養生 中醫認為夏季也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所以人們在七月工作勞動之時,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護陽氣。對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並加強室內通風,尤其在悶熱的天氣中要注意使用物理降溫。還要注意飲食衛生,防止腸道傳染病。 暑天防中暑是非常重要的。體力勞動者、室外工作的人員此時應多飲水,必要時可服少量仁丹,或喝綠豆湯等以防中暑。 飲食宜忌 飲食應以清淡為主,蔬菜應多食綠葉菜及苦瓜、黃瓜等,水果則以西瓜為好。忌辛辣油膩之品。 推薦食療薏仁綠豆粥用料:綠豆30克,百合30克,薏仁30克,粳米50克,冰糖適量。製法:將以上各原料洗凈同鍋煮熟爛,加冰糖放溫服用。功效:綠豆清熱解毒,百合潤肺生津,薏仁清熱利濕,粳米和胃,共食可清熱利濕、健脾和胄。
八月:早卧早起 神志安寧
八月是夏天即將結束、秋天將要來臨的時候,從二十四節氣來說,包含有「立秋」和「處暑」兩個節氣。
天氣特點
「立秋」是肅殺的季節,也預示著秋天來到。天氣逐漸轉為早晚較涼,白天仍舊熱浪襲人。這是因為「立秋」時,伏天還沒到盡頭,暑氣尚未消失。中醫認為「立秋」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是萬物成熟收獲的季節,也是人體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
「處暑」則意味著暑氣消退秋天來臨。很多地區處暑正好處在「三伏」天,所以天氣仍很熱,人們稱為「秋老虎」。「秋老虎」屬溫燥,損害人體的津液,容易出現皮膚乾燥、眼乾、咽干、少津液,小便黃,大便秘結等症狀。老年人在此時還易發心腦血管意外,因此,老年人在這一時間段要特別注意防暑降溫。
八月養生
「立秋」以後,雖然還不是真正進入秋天,但至少是即將從暑熱天氣走出來了。「立秋」節氣是一年中氣溫由升溫向降溫的轉折期。早晚溫差逐漸拉大,晚上已有涼的感覺。但是,此時秋風秋雨漸多,氣候多變,所以人們又稱之為「多事之秋」。入秋後,人體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減弱,如果注意不當即可發生腹瀉。嬰幼兒在此時段為腹瀉的易感人群,所以「秋季腹瀉」患者多為嬰幼兒。
「處暑」期間,天氣由熱轉涼,很多人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被稱為「秋乏」。中醫認為秋主燥,耗氣傷陰,氣虛導致四肢無力,神疲懶言,所以容易感到疲乏。
精神調養
「立秋」後的精神調養應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生活上應開始「早卧早起,與雞俱興」。這是因為早卧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所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秋天也是鍛煉的好季節,要加強室外活動,如跑步、打球等。
飲食宜忌
因秋天由肺主宰,應多食酸,少食辛。如西紅柿、辣椒、茄子、馬鈴薯、葡葡、梨等食物,都能幫助克服疲倦,應該多吃。
少吃油膩的肉食,多吃鹼性食物。秋乏與體液偏酸有關,多吃鹼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疲倦時產生的酸性物質,使人消除疲勞。鹼性食物有蘋果、海帶以及新鮮蔬菜等。還要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
推薦食療
百合蓮子湯
用料:干百合100克,干蓮子75克,冰糖75克。
製法:百合浸水一夜後,沖洗干凈。蓮子浸泡4小時,沖洗干凈。將百合、蓮子置入清水鍋內,武火煮沸後,加入冰糖,改文火續煮40分鍾即可食用。
功效:安神養心,健脾和胃 九月:陰平陽秘防秋燥
九月是秋天氣候最為明顯的時候,包含有「白露」和「秋分」兩個節氣。 天氣特點: 白露後,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氣溫逐漸轉涼。俗話說:「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秋分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降水頻繁,氣溫下降明顯,白天、夜晚溫差進一步拉大。《春秋繁錄》中記載:「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九月養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的原則。精神調養在秋天非常重要,因為秋天有萬木凋謝之感,人們容易產生「悲秋」,所以要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以適應秋天平容之氣。天氣好的時候,多外出走走,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排解一下秋愁。最適宜的運動莫過於登山了,在晴朗的日子裡,登高望遠,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使自己身心愉悅,心曠神怡。登山使心情愉快的同時,還鍛煉了身體,使身心都得到放鬆。從而消除不良情緒。 九月養生防秋燥也非常關鍵。在秋高氣爽的日子裡,人們往往會出現口乾、唇乾、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結、皮膚乾裂等。可適當地多服一些含維生素的食品或用中葯食療。 飲食宜忌: 宜多食:西洋參、沙參、百合杏仁、川貝、冬瓜、黃瓜、蘿卜、梨等。還可用蔥白、生薑、豆蔻、香菜預防治療感冒。 忌食:魚蝦、海腥,如帶魚、螃蟹、蝦類、韭菜、辣椒等。 推薦食療: 梨粥 用料;梨兩個,粳米100克。 製法:洗凈後連皮帶核切碎,加粳米100克煮粥。 功用說明: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的功效,亦可用作秋季保健食品。 十月:控情緒 防燥邪 養陰精
十月是秋天即將結束的時候,從二十四節氣來說,包含有「寒露」和「霜降」兩個節氣。 天氣特點: 十月預示著秋天即將結束,冬天將要來臨。由於寒氣增長,逐漸蕭落,是熱與冷交替的季節。民間有「白露白花花,寒露添衣裳」之說。霜降是秋天最後一個節氣,「氣肅而凝,露結為霜」是霜降節氣的命名由來。「霜降」的意思是天氣漸冷,開始出現白露,節氣特點以北方較為明顯。 中醫講究「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季必須保養體內陰氣,當氣候變冷時,正是人體陽氣收斂,陰精潛藏於內之時,故應以保養陰精為主。 精神調養在此時也應受到重視,這是因為氣候漸冷,日照減少,風起葉落,特別是北方,萬木凋零草枯葉無,易使人產生悲觀之情,尤其生活、工作中遇到不如意之時,更使抑鬱多發。所以,此時人們要注意控制情緒,避免傷感,多做開心喜好之事,保持良好的心態,平安度過秋季。 秋對應的臟器是肺,又因「金秋之時,燥氣當令」,所以此時要防燥邪之氣侵犯人體而耗傷肺之陰精,飲食上以滋陰潤燥為宜。還要多飲水,減少節氣造成的乾燥之氣。此時還可根據每個人體質不同選擇滋陰潤肺的膏劑。 飲食宜忌 宜:適當多食芝麻、糯米、粳米、蜂蜜,雞、牛肉、魚、大棗、山葯等以增強體質。 忌:少吃蔥、姜、蒜、辛辣之品。 推薦食療 百花膏:用百合、款冬花各等分,水煎去渣,加蜂蜜熬成膏狀,日服3次,每次一匙,有潤肺止咳化痰之效。 黃芪膏:用黃芪100克,水煎濾渣,加蜂蜜500克,文火煎熬縮至膏狀,日服兩次,每次一匙,有補肺益氣之功。 山葯百合大棗粥 取山葯90克,百合40克,大棗15枚,薏苡仁30克及大米適量。將山葯、百合、大棗、薏苡仁、大米洗凈煮粥。每日兩次服食。山葯具有補脾和胃之功能,百合清熱潤燥,大棗、薏苡仁健脾和胃,諸物合用具滋陰養胃、清熱潤燥的作用。 十一月:早卧晚起 保護陽氣
11月是冬天正式來臨的時候,從24節氣來說,包含有「立冬」和「小雪」兩個節氣。 天氣特點: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進入這一時節,天地萬物的活動都趨向休止,准備蟄伏過冬。冬季到來,自然界表現為陰盛陽衰,氣溫降低,寒氣襲人,人體陽氣容易受到損傷,所以,要特別注意保護陽氣。「小雪」時期特點是天氣逐漸變冷,北方地區開始下雪,但雪量較小,夜凍晝化。如果冷空氣勢力較強,暖濕氣流又比較活躍的話,也有可能下大雪。在南方一些地區,經常一年見不到下雪。 「立冬」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氣,又是一年中進補的最佳時期。中醫認為,這一節氣的到來是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 。此時應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第二年春天作準備。所以,「立冬」之日要進補山珍野味,到了酷寒的隆冬,才不會怕冷。這是民間的習俗,但卻體現了增強體質,預防為主的思想。 醫學研究證明,冬天人們情緒容易低落,鬱郁寡歡。當工作、生活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可能誘發抑鬱症。精神養生在十一月應做到精神安靜,保護陽氣,不過度消耗陰精,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多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及時排解,疾病就不會找來。生活中做到早卧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注意背部保暖,這樣,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穿著也應注意保暖。飲食上遵循「秋冬養陰」的原則。 飲食宜忌:多吃熱量較高的膳食,還要多食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缺乏,如牛肉、羊肉、烏雞、豆漿、牛奶、蘿卜、青菜、木耳、豆腐等。少食寒性之品,如海鮮等。 推薦食療: 木耳炒肉片 用料:黑木耳干品15克、豬瘦肉60克。 製法:黑木耳用溫水發好、洗凈,豬瘦肉切片放入油鍋中炒兩分鍾後,加入發好的黑木耳同炒,再加食鹽適量,清湯少許,燜燒5分鍾即可服食。每周3次。 功用:黑木耳益胃滋腎、調理中氣,與豬瘦肉合用,可補益脾胃、調理中氣。 12月:適度進補 動靜結合
12月是一年的結束,從二十四節氣來說,包含有「大雪」和「冬至」兩個節氣。 天氣特點: 「大雪」相對「小雪」而言,是個比「小雪」更加嚴寒的節氣。民間認為,如果「大雪」節氣當天下雪,則預示著「瑞雪兆豐年」。「冬至」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氣,這一天白晝最短,夜晚最長。中醫陰陽學觀點認為,「冬至」到來是陰氣盛極而衰,陽氣開始回升的節氣,「冬至」以後氣溫下降明顯,天寒地凍。 中醫認為,12月已到了進補的大好時節。說到進補,很多人都理解為要吃營養價值高的貴重補品。其實進補是有講究的,要「因人、因時、因地」進補,才能真正達到養生的目的。具體地說,就是要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適溫寒、慎房事等綜合調養方法,以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首先要養宜適度、動靜結合。就是說養生調整不可太過,也不可不及。如適當體育鍛煉,在鍛煉前要做好准備活動,防意外受傷。精神上要積極向上,保持樂觀,認真研究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食補、葯補。如體質弱、消化功能差的人,要選擇「慢補」,適當多吃「當歸羊肉湯」等,還要多吃蔬菜,切忌過補、急補。體質好的人則要「平補」,不要過食油膩之品,以防產生內熱而誘發疾病。可用「小雞燉蘑菇」、「白果燉烏雞」等。平時飲食上還要多吃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含量高的食物,少吃脂肪、糖含量高的食品。至於腦力勞動者,在食補的同時可選擇葯補,如六味地黃丸可補腎健腦防疲勞。婦女月經不調、痛經的,可用烏雞白鳳丸等有調經止痛作用的中成葯。 飲食宜忌:可多吃羊肉、牛肉、芹菜、白蘿卜、土豆、大白菜、菠菜、蘋果、桂圓等。忌生冷如海鮮等大寒之品及冷飲。 推薦食療: 當歸生薑羊肉湯 用料:當歸12克,生薑30克,羊肉250克。 製法:將羊肉洗凈切塊,同當歸、生薑一同放入沙鍋內加水適量共熬湯,爛熟後加調味品,飲湯食肉,每周1~2次。 功用:當歸活血養血,生薑溫中散寒,羊肉養血益腎,合用可補血益腎養顏。
7、1-12月怎麼養生
一月:養腎防寒
氣候特點:一月包含小寒和大寒兩個節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大寒、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從字面理解,大寒冷於小寒,但在氣象記錄中,小寒卻比大寒冷。
中醫認為,寒為冬季的主氣,寒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寒主收引凝滯。
養生原則:「秋冬養陰」(《黃帝內經》)。
養生關鍵:「養腎防寒」。
注意鍛煉、保暖:如散步、慢跑等,同時應注意保暖以防止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飲食宜「滋補」:民間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諺語。人們在經過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臟腑的陰陽氣血會有所偏衰,合理進補既可及時補充氣血津液,抵禦嚴寒侵襲,又能使來年少生疾病,達到事半功倍的養生目的。
飲食宜忌:多吃羊肉、狗肉、雞肉、甲魚、核桃仁、大棗、龍眼肉、山葯、蓮子、百合、栗子等。以上食物均有補脾胃、溫腎陽、健脾化痰、止咳補肺的功效。當然體質偏熱、偏實易上火的人士應注意緩補、少食為好。忌一切寒涼之物,如冰激凌、生冷食品。
推薦食療:
當歸枸杞燉羊肉
用料:當歸15克,桂圓10克,枸杞15克,羊肉500克。
製法:羊肉切塊,加生薑用開水稍煮,水漂瀝干,加入各葯、上湯,隔水燉熟,飲湯吃肉。
功用:羊肉溫熱,含蛋白質、脂肪、糖、鈣、磷、鐵、維生素(A、B)等,有補陰壯陽、補虛勞益氣血的作用。桂圓補益心脾,可去羊肉膻味。當歸補血養血、活血化瘀。當歸枸杞燉羊肉可補陰壯陽,補益心脾。
二月:陽氣生發適當春捂
氣候特點:二月是春天的開始,包含「立春」和「雨水」兩個節氣。
「立春」位居二十四節氣之首,表明春季從這一天開始。過了「立春」,萬物復甦,大地生機勃勃,草樹開始萌芽,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雨水」節氣的特點是冬去春來,濕度逐漸升高,加上冷空氣活動仍較頻繁,所以早晚仍然較冷。「雨水」節氣因為雨水增多,空氣濕潤,天氣暖和但又不燥熱,更加適合萬物的生長。
中醫認為:春屬木,與肝相應。所以,春季養生主要是護肝,而護肝要從心情著手,使心情舒暢,防止「肝火上升」。
養生原則:從「秋冬養陰」過渡到「春夏養陽」。
養生關鍵: 春季是冷空氣活動頻繁之季,所以要適當「春捂」。
二月白天漸長,陽光暖和,氣溫趨於上升,日照、降水也逐漸增多。民俗諺語中有句話說「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說明人們經過秋冬養生,到了春天開始勞做了。
春季養生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逐漸從「秋冬養陰」過渡到「春夏養陽」,注意保護陽氣。
立春以後,氣候仍然乾燥,補充水分也是很必要的。
春季飲食調養
春季陽氣初生,應該吃些辛甘發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因為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飲食調養要投臟腑所好。
飲食宜忌
宜:多食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韭菜、蝦仁等。
忌:辛辣之物。
推薦食療
枸杞子山葯粥
用料:枸杞子20克,山葯30克,糯米50克。
製法:將枸杞子、山葯和糯米同放鍋中,加適量清水,用大火開後改小火慢煮半小時至米熟爛,放溫服用。
功用:枸杞子養陰益腎柔肝,山葯健脾益腎,糯米和胃,共為養陰柔肝,益腎健脾。
三月:晚睡早起食甜養肝
氣候特點:三月是春天將要過一半的時候,包含「驚蟄」和「春分」兩個節氣。
「驚蟄」是指春雷初響,驚醒蟄伏中的昆蟲。按照一般氣候規律,「驚蟄」前後各地的天氣已開始轉暖,並漸有春雷的出現,冬眠的動物開始蘇醒出土活動。雨水漸多,是春播的有利時機。
春分的「分」,是過了一半的意思。此時正是農家最忙的時節,也應該是春暖花開的時節。
中醫認為,春天應肝,肝氣旺可傷脾。因此,春季要注意多食甜,少食酸以養脾。
養生原則:「春夏養陽」。
養生關鍵:春養肝。
春天,人們常感到睏乏無力、昏沉欲睡,早晨醒來也較遲,民間稱之為「春困」。這是人體的生理功能隨季節變化而出現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
三月的養生要根據自然物候現象及自身體質差異進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飲食的調養。《黃帝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披發緩行,以使志生。」這就是說,春天萬物復甦,應該晚睡早起,散步緩行,這樣可以使精神愉快、身體健康。但處於北方氣溫較低,早晚溫差大地區的人還要注意保暖。
春季應肝,如養生不當,可能傷肝。現代流行病學調查表明,春天屬肝病高發季節,要注意養肝、保肝,防止春季傳染病的流行。
飲食調養:「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春季的飲食既要根據節氣變化,又要考慮個人的體質情況。以「春夏養陽」為主要原則,也就是適當多吃能溫補陽氣的食物。唐代葯王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春天應肝,肝氣旺可傷脾,所以春季要注意多食甜,少食酸以養脾。
多食甜,如大棗、鍋巴、山葯、韭菜、菠菜、薺菜、雞肉、雞肝等。
少食酸,如西紅柿、檸檬、橘子等。
推薦食療:
山葯粥
用料:鮮山葯100~200克,粳米100克。
製法:將山葯洗凈去皮切塊,與粳米同煮。
功用:山葯健脾益腎補肺。
四月:補腎調陰陽
氣候特點:四月是春季最後的階段,從二十四節氣來說,包含有清明和穀雨兩個節氣。
清明在節氣上代表天清地明的意義。自古以來,這一天便是中國人祭祖掃墓的日子。清明又稱「踏青節」,是中國漢族民間傳統節日。
穀雨是春季最後的一個節氣。古代稱:「雨生百穀」,說明此節氣在農業方面的重要性。
四月天氣轉暖,人們的室外活動增加,北方的桃花、梨花、杏花等開滿枝頭,楊絮、柳絮四處飛揚,這時候花粉過敏的人們日子就比較難過了,應該加以預防。此季節還是傳染病高發季節,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流腦、麻疹、腮腺炎等。所以應依據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服,預防傳染病是這一時期的關鍵。
養生原則
以補腎、調節陰陽虛實為主。
從中醫養生來說,清明前後是郊遊、踏青的好日子。白居易《春遊》詩中說:「逢春不游樂,但恐是痴人。」從防病來講,在這段日子裡,天氣陰涼,應以補腎、調節陰陽虛實為主。為保持心情舒暢,選擇動作柔和、動中有靜的運動為宜,如踏青、做操、打太極拳等。飲食調攝方面,須定時定量,防暴飲暴食。
飲食宜忌
多食菠菜、薺菜、蔥、水果、山葯、枸杞、兔肉,少吃辛辣、油膩、大寒之物,如辣椒、肥肉、海魚、海蝦等。
推薦食療
山楂枸杞燜兔肉
用料:山楂、山葯各30克,枸杞子15克,兔肉500克,紅棗4個。
製法:紅棗去核,兔肉切塊,用開水脫去血水。諸料共入砂鍋,加清水煮沸後改小火煲2~3小時,調味。
功用:枸杞子滋補肝腎明目,山葯健脾益腎,山楂活血化瘀,紅棗健脾益血,兔肉補益中氣。此款食療方蛋白質含量豐富而低脂肪、低膽固醇,有滋補肝腎、補氣養血、活血化瘀作用。
五月:關注心臟
五月是夏天即將開始的時候,包含有立夏和小滿兩個節氣。
天氣特點: 「立夏」在天文學上表示即將告別春天,夏天馬上開始。這個節氣是一個萬物增長增高的時候。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立夏」代表天氣轉暖溫度明顯升高,炎熱的夏季即將到來,雨水比「穀雨」更多。而對農作物來說,「立夏」又是一個旺盛生長的重要節氣。
「小滿」是一個表示物候變化的季節,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夏季,各種植物農作物到了旺盛生長期。高溫多雨,空氣悶熱潮濕,是「小滿」時的氣象特徵。
中醫理論認為,「立夏」前後利於心臟的生理活動。人們在春夏之交要順應天氣的變化,重點關注心臟。人和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四季消長變化,和人體的五臟功能活動相互關聯對應。心對應「夏」,也就是說在夏季,心陽最為旺盛。因此,夏季需要更多的保養心臟。
「立夏」之際,從精神上應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暴喜暴怒傷及心陽。老年人更應注意預防氣血瘀滯引起心臟病的發作。在飲食上應以低脂、低鹽的清淡食物為主,多食用維生素含量高的蔬菜水果。清晨可吃洋蔥少許,晚飯後飲少量紅酒,以保持氣血通暢。
飲食宜忌
宜多食:具有清熱利濕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綠豆、冬瓜、絲瓜、水芹、黑木耳、藕、胡蘿卜、西紅柿、西瓜、山葯等。
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助熱之品,如動物脂肪、海腥魚類、生蔥、生蒜、辣椒、韭菜、海蝦、牛羊狗肉等。
推薦食療:
冬瓜燉雞肉
用料:新鮮連皮冬瓜250克,雞肉100克。
製法:冬瓜切小塊,與雞肉同加適量水燉熟放溫服用。
功用說明:連皮冬瓜清熱利水滲濕,雞肉補脾強身。合為健脾益氣,滲利水濕。
六月:晚睡早起宣暢通瀉
六月是夏季真正的開始,從二十四節氣來說,包含有「芒種」和「夏至」兩個節氣。
天氣特點: 「芒種」也是種植農作物時機的分界點。農事種作都以這個節氣為界,過了這一節氣,農作物的成活率越來越低。所以,農民俗稱「芒種」為「忙種」。
進入「夏至」以後,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白天氣溫一般都在30℃以上,最高氣溫有時達35℃,部分地區氣溫甚至到38℃。在這個季節里,人們偏於「懶散」。原因是夏季氣溫升高,空氣中濕度增加,體內汗液無法通暢地發散出來,即熱蒸濕動,濕熱彌漫空氣中,人們就會感到胸悶、心悸,精神不振,全身乏力。所以,在此時要注意增強體質,避免季節性疾病和傳染病的發生,如中暑、腮腺炎、水痘。
養生關鍵 六月的養生重點是要根據季節的氣候特徵,在精神上注意保持輕松愉快的狀態,不要惱怒憂郁,這樣機體就能得以宣暢通瀉,輕松自如。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利於氣血運行。此時天氣是晝長夜短,中午午休一會兒,對恢復體力消除疲勞有一定好處。由於天氣炎熱,汗出較多,衣著應以棉製品為好,利於汗液排泄。要常洗澡,保持皮膚清潔衛生,還要防止中暑、腮腺炎,水痘等。
飲食宜忌
6月調養應以飲食清補為原則。
宜:蔬菜、豆類、水果等。如菠蘿、苦瓜、西瓜、荔枝、芒果、綠豆、赤豆等。
忌:辛辣油膩之品。如羊肉、牛肉、豬肉、辣椒、蔥、姜等。
推薦食療
冬瓜薏米粥
用料:冬瓜(帶皮)100克,薏米30克,糯米30克。
製法:冬瓜洗凈切塊,與薏米同煮至熟爛,每日一次。
功用說明:冬瓜清熱利濕,含水量高,不增加人體熱量;薏米祛濕,糯米養胃,可收清熱利濕養胃之效
七月:勞逸結合 保護陽氣
七月包含有「小暑」和「大暑」兩個節氣。
七月養生
中醫認為夏季也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所以人們在七月工作勞動之時,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護陽氣。對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並加強室內通風,尤其在悶熱的天氣中要注意使用物理降溫。還要注意飲食衛生,防止腸道傳染病。
暑天防中暑是非常重要的。體力勞動者、室外工作的人員此時應多飲水,必要時可服少量仁丹,或喝綠豆湯等以防中暑。
飲食宜忌
飲食應以清淡為主,蔬菜應多食綠葉菜及苦瓜、黃瓜等,水果則以西瓜為好。忌辛辣油膩之品。
推薦食療
薏仁綠豆粥
用料:綠豆30克,百合30克,薏仁30克,粳米50克,冰糖適量。
製法:將以上各原料洗凈同鍋煮熟爛,加冰糖放溫服用。
功效:綠豆清熱解毒,百合潤肺生津,薏仁清熱利濕,粳米和胃,共食可清熱利濕、健脾和胄。
八月:早卧早起神志安寧
八月是夏天即將結束、秋天將要來臨的時候,從二十四節氣來說,包含有「立秋」和「處暑」兩個節氣。
天氣特點 「立秋」是肅殺的季節,也預示著秋天來到。天氣逐漸轉為早晚較涼,白天仍舊熱浪襲人。這是因為「立秋」時,伏天還沒到盡頭,暑氣尚未消失。中醫認為「立秋」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是萬物成熟收獲的季節,也是人體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
「處暑」則意味著暑氣消退秋天來臨。很多地區處暑正好處在「三伏」天,所以天氣仍很熱,人們稱為「秋老虎」。「秋老虎」屬溫燥,損害人體的津液,容易出現皮膚乾燥、眼乾、咽干、少津液,小便黃,大便秘結等症狀。老年人在此時還易發心腦血管意外,因此,老年人在這一時間段要特別注意防暑降溫。
八月養生
「立秋」以後,雖然還不是真正進入秋天,但至少是即將從暑熱天氣走出來了。「立秋」節氣是一年中氣溫由升溫向降溫的轉折期。早晚溫差逐漸拉大,晚上已有涼的感覺。但是,此時秋風秋雨漸多,氣候多變,所以人們又稱之為「多事之秋」。入秋後,人體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減弱,如果注意不當即可發生腹瀉。嬰幼兒在此時段為腹瀉的易感人群,所以「秋季腹瀉」患者多為嬰幼兒。
「處暑」期間,天氣由熱轉涼,很多人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被稱為「秋乏」。中醫認為秋主燥,耗氣傷陰,氣虛導致四肢無力,神疲懶言,所以容易感到疲乏。
精神調養
「立秋」後的精神調養應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生活上應開始「早卧早起,與雞俱興」。這是因為早卧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所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秋天也是鍛煉的好季節,要加強室外活動,如跑步、打球等。
飲食宜忌
因秋天由肺主宰,應多食酸,少食辛。如西紅柿、辣椒、茄子、馬鈴薯、葡葡、梨等食物,都能幫助克服疲倦,應該多吃。
少吃油膩的肉食,多吃鹼性食物。秋乏與體液偏酸有關,多吃鹼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疲倦時產生的酸性物質,使人消除疲勞。鹼性食物有蘋果、海帶以及新鮮蔬菜等。還要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
推薦食療
百合蓮子湯
用料:干百合100克,干蓮子75克,冰糖75克。
製法:百合浸水一夜後,沖洗干凈。蓮子浸泡4小時,沖洗干凈。將百合、蓮子置入清水鍋內,武火煮沸後,加入冰糖,改文火續煮40分鍾即可食用。
功效:安神養心,健脾和胃
九月:陰平陽秘防秋燥
九月是秋天氣候最為明顯的時候,包含有「白露」和「秋分」兩個節氣。
天氣特點:白露後,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氣溫逐漸轉涼。俗話說:「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秋分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降水頻繁,氣溫下降明顯,白天、夜晚溫差進一步拉大。《春秋繁錄》中記載:「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九月養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的原則。精神調養在秋天非常重要,因為秋天有萬木凋謝之感,人們容易產生「悲秋」,所以要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以適應秋天平容之氣。天氣好的時候,多外出走走,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排解一下秋愁。最適宜的運動莫過於登山了,在晴朗的日子裡,登高望遠,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使自己身心愉悅,心曠神怡。登山使心情愉快的同時,還鍛煉了身體,使身心都得到放鬆。從而消除不良情緒。
九月養生防秋燥也非常關鍵。在秋高氣爽的日子裡,人們往往會出現口乾、唇乾、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結、皮膚乾裂等。可適當地多服一些含維生素的食品或用中葯食療。
飲食宜忌:
宜多食:西洋參、沙參、百合杏仁、川貝、冬瓜、黃瓜、蘿卜、梨等。還可用蔥白、生薑、豆蔻、香菜預防治療感冒。
忌食:魚蝦、海腥,如帶魚、螃蟹、蝦類、韭菜、辣椒等。
推薦食療:
梨粥
用料;梨兩個,粳米100克。
製法:洗凈後連皮帶核切碎,加粳米100克煮粥。
功用說明: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的功效,亦可用作秋季保健食品。
十月:控情緒防燥邪養陰精
十月是秋天即將結束的時候,從二十四節氣來說,包含有「寒露」和「霜降」兩個節氣。
天氣特點:十月預示著秋天即將結束,冬天將要來臨。由於寒氣增長,逐漸蕭落,是熱與冷交替的季節。民間有「白露白花花,寒露添衣裳」之說。霜降是秋天最後一個節氣,「氣肅而凝,露結為霜」是霜降節氣的命名由來。「霜降」的意思是天氣漸冷,開始出現白露,節氣特點以北方較為明顯。
中醫講究「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季必須保養體內陰氣,當氣候變冷時,正是人體陽氣收斂,陰精潛藏於內之時,故應以保養陰精為主。
精神調養在此時也應受到重視,這是因為氣候漸冷,日照減少,風起葉落,特別是北方,萬木凋零草枯葉無,易使人產生悲觀之情,尤其生活、工作中遇到不如意之時,更使抑鬱多發。所以,此時人們要注意控制情緒,避免傷感,多做開心喜好之事,保持良好的心態,平安度過秋季。
秋對應的臟器是肺,又因「金秋之時,燥氣當令」,所以此時要防燥邪之氣侵犯人體而耗傷肺之陰精,飲食上以滋陰潤燥為宜。還要多飲水,減少節氣造成的乾燥之氣。此時還可根據每個人體質不同選擇滋陰潤肺的膏劑。
飲食宜忌
宜:適當多食芝麻、糯米、粳米、蜂蜜,雞、牛肉、魚、大棗、山葯等以增強體質。
忌:少吃蔥、姜、蒜、辛辣之品。
推薦食療
百花膏:用百合、款冬花各等分,水煎去渣,加蜂蜜熬成膏狀,日服3次,每次一匙,有潤肺止咳化痰之效。
黃芪膏:用黃芪100克,水煎濾渣,加蜂蜜500克,文火煎熬縮至膏狀,日服兩次,每次一匙,有補肺益氣之功。
山葯百合大棗粥
取山葯90克,百合40克,大棗15枚,薏苡仁30克及大米適量。將山葯、百合、大棗、薏苡仁、大米洗凈煮粥。每日兩次服食。山葯具有補脾和胃之功能,百合清熱潤燥,大棗、薏苡仁健脾和胃,諸物合用具滋陰養胃、清熱潤燥的作用。
十一月:早卧晚起保護陽氣
11月是冬天正式來臨的時候,從24節氣來說,包含有「立冬」和「小雪」兩個節氣。
天氣特點: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進入這一時節,天地萬物的活動都趨向休止,准備蟄伏過冬。冬季到來,自然界表現為陰盛陽衰,氣溫降低,寒氣襲人,人體陽氣容易受到損傷,所以,要特別注意保護陽氣。「小雪」時期特點是天氣逐漸變冷,北方地區開始下雪,但雪量較小,夜凍晝化。如果冷空氣勢力較強,暖濕氣流又比較活躍的話,也有可能下大雪。在南方一些地區,經常一年見不到下雪
「立冬」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氣,又是一年中進補的最佳時期。中醫認為,這一節氣的到來是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此時應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第二年春天作準備。所以,「立冬」之日要進補山珍野味,到了酷寒的隆冬,才不會怕冷。這是民間的習俗,但卻體現了增強體質,預防為主的思想。
醫學研究證明,冬天人們情緒容易低落,鬱郁寡歡。當工作、生活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可能誘發抑鬱症。精神養生在十一月應做到精神安靜,保護陽氣,不過度消耗陰精,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多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及時排解,疾病就不會找來。生活中做到早卧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注意背部保暖,這樣,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穿著也應注意保暖。飲食上遵循「秋冬養陰」的原則。
飲食宜忌:
多吃熱量較高的膳食,還要多食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缺乏,如牛肉、羊肉、烏雞、豆漿、牛奶、蘿卜、青菜、木耳、豆腐等。少食寒性之品,如海鮮等。
推薦食療:
木耳炒肉片
用料:黑木耳干品15克、豬瘦肉60克。
製法:黑木耳用溫水發好、洗凈,豬瘦肉切片放入油鍋中炒兩分鍾後,加入發好的黑木耳同炒,再加食鹽適量,清湯少許,燜燒5分鍾即可服食。每周3次。
功用:黑木耳益胃滋腎、調理中氣,與豬瘦肉合用,可補益脾胃、調理中氣。
12月:適度進補動靜結合
12月是一年的結束,從二十四節氣來說,包含有「大雪」和「冬至」兩個節氣。
天氣特點: 「大雪」相對「小雪」而言,是個比「小雪」更加嚴寒的節氣。民間認為,如果「大雪」節氣當天下雪,則預示著「瑞雪兆豐年」。「冬至」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氣,這一天白晝最短,夜晚最長。中醫陰陽學觀點認為,「冬至」到來是陰氣盛極而衰,陽氣開始回升的節氣,「冬至」以後氣溫下降明顯,天寒地凍。
中醫認為,12月已到了進補的大好時節。說到進補,很多人都理解為要吃營養價值高的貴重補品。其實進補是有講究的,要「因人、因時、因地」進補,才能真正達到養生的目的。具體地說,就是要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適溫寒、慎房事等綜合調養方法,以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首先要養宜適度、動靜結合。就是說養生調整不可太過,也不可不及。如適當體育鍛煉,在鍛煉前要做好准備活動,防意外受傷。精神上要積極向上,保持樂觀,認真研究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食補、葯補。如體質弱、消化功能差的人,要選擇「慢補」,適當多吃「當歸羊肉湯」等,還要多吃蔬菜,切忌過補、急補。體質好的人則要「平補」,不要過食油膩之品,以防產生內熱而誘發疾病。可用「小雞燉蘑菇」、「白果燉烏雞」等。平時飲食上還要多吃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含量高的食物,少吃脂肪、糖含量高的食品。至於腦力勞動者,在食補的同時可選擇葯補,如六味地黃丸可補腎健腦防疲勞。婦女月經不調、痛經的,可用烏雞白鳳丸等有調經止痛作用的中成葯。
飲食宜忌:
可多吃羊肉、牛肉、芹菜、白蘿卜、土豆、大白菜、菠菜、蘋果、桂圓等。忌生冷如海鮮等大寒之品及冷飲。
推薦食療:
當歸生薑羊肉湯
用料:當歸12克,生薑30克,羊肉250克。
製法:將羊肉洗凈切塊,同當歸、生薑一同放入沙鍋內加水適量共熬湯,爛熟後加調味品,飲湯食肉,每周1~2次。
功用:當歸活血養血,生薑溫中散寒,羊肉養血益腎,合用可補血益腎養顏。
8、立夏養生習俗 立夏三鮮有哪些
立夏的習俗吃什麼
1、立夏的到來標志著春天的遠離,夏日的開始,所以這一天古時也稱為「春盡日」,春天結束的日子。我國常熟地區有「立夏九葷十三素」之說,九葷為鯽、鹹蛋、螺鰤、熄雞、腌鮮、鹵蝦、櫻桃肉;十三素包括櫻桃、梅子、麥蠶、筍、蠶豆、矛針、豌豆、黃瓜、萵筍、草頭、蘿卜、玫瑰、松花。
2、人們習慣這天的中飯是糯米飯,飯中摻雜豌豆。桌上必有煮雞蛋、全筍、帶殼豌豆等特色菜餚。鄉俗蛋吃雙,筍成對,豌豆多少不論。民間相傳立夏吃蛋拄心。因為蛋形如心,人們認為吃了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
3、立夏以後便是炎炎夏天,為了不使身體在炎夏中虧損消瘦,立夏應該進補。嵊諺有旺生,寓人雙腿也像春筍那樣健壯有力,能涉遠路,寓意拄腿。帶殼豌豆形如眼睛。古人眼疾普遍,人們為了消除眼疾,以吃豌豆來祈禱一年眼睛像新鮮豌豆那樣清澈,無病無災。
4、立夏那天最經典的食物就是「立夏蛋」了。立夏前一天,很多人家裡就開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葉末或胡桃殼煮,看著蛋殼慢慢變紅,滿屋香噴噴。茶葉蛋應該趁熱吃,吃時倒上好的酒,內灑些許細鹽,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古人認為,雞蛋圓圓溜溜,象徵生活之圓滿,立夏日吃雞蛋能祈禱夏日之平安,經受「疰夏」的考驗。立夏日一般在農歷的四月,「四月雞蛋賤如菜」,人們把雞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燒就成了「茶葉蛋」。後來人們又改進煮燒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鹵、桂皮、薑末,從此,茶葉蛋不再是立夏的節候食品,而成為我國傳統小吃之一。
5、立夏節,上海郊縣農民取麥粉和糖製成寸許長的條狀食物,稱麥蠶,人們吃了,謂可免「疰夏」。用立夏時青嫩的草頭和入米粉,油煎成餅,叫做"攤粞",為上海和浦東地區人民所喜食。還把糖梅子、酒釀、鹹蛋等作為當令食品,稱為時鮮,取以嘗口,稱嘗「三新」。
6、有的地方還有立夏吃霉豆腐的習俗,說吃了霉豆腐就不會倒霉。
7、萍鄉還有立夏飲茶的習俗,稱之立夏茶,說是不飲立夏茶,會一夏苦難熬。還要吃米粉肉,民間說吃了米粉肉就不會長痱子。
立夏嘗三鮮吃什麼
立夏嘗三鮮是中國民間的一種習俗,即在立夏之日品嘗時鮮。所謂的時鮮具體指哪幾樣食物,各地有不同的說法。但是一般可以分為地三鮮、樹三鮮和水三鮮。
立夏之日,古時天子率公卿大夫在都城南郊舉行迎夏之禮,並著朱衣,以符夏為赤帝之意,同時以生肉、鮮果、五穀與茗茶祭祀古帝。此習俗流衍至民間,便有立夏嘗新之舉。後來慢慢發展成立夏嘗三鮮的習俗。立夏嘗三鮮又稱為「立夏吃三鮮」或「立夏見三新」。三鮮一般又分為「地三鮮」、「樹三鮮」和「水三鮮」。
地三鮮
地三鮮即蠶豆、莧菜、黃瓜(一說是莧菜、蠶豆、蒜苗)。其實各地都有自己的三鮮,吃這三樣美食有一定的道理。
之所以吃蠶豆,是因為立夏時,它剛好上市;豆又叫發芽豆,立夏吃豆,討的是「發」的彩頭。買新鮮蠶豆時一定要剝開蠶豆看一下,要挑選蠶豆筋是綠色的,那是新鮮的好豆,皮薄肉嫩,吃口軟糯。如果筋的顏色變黑,那就說明這蠶豆不新鮮了。
而時令蔬菜紅莧菜,吃完莧菜端起菜盆將紅紅的湯汁一飲而盡,討的是「紅」運當頭的彩頭。夏天人們大量出汗,多食莧菜不僅能增強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還有減肥排毒,補血補氣之功效。
最後黃瓜水分大,也非常適合夏天吃。黃瓜含有較多的果酸、果膠和豐富的纖維素,可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並促進腸道中腐敗食物的排泄,祛脂瘦身,預防便秘。
樹三鮮
櫻桃、枇杷、杏子(一說是青梅、杏子、櫻桃)。時令水果新鮮多汁,當然要嘗一個。 而且立夏吃櫻桃,討一個紅紅火火的好彩頭。
立夏後,炎熱的天氣里,人體內喪失的水分增多,脾胃消化功能也變差,多吃水果是補充水分並且幫助消暑的有效方法。時令水果新鮮多汁,當然要嘗一個。
其中櫻桃便是最早應市的當季水果。在水果家族中,一般鐵的含量較低,櫻桃卻卓然不群,一枝獨秀;維生素A含量比葡萄、蘋果、橘子多4~5倍。立夏吃櫻桃,討一個紅紅火火的好彩頭。
枇杷不但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而且有很高的保健價值。中醫認為,枇杷性涼,有潤肺、清肺之功。《本草綱目》曰枇杷「性味甘、酸、平、無毒」,有「止瀉下氣,利肺氣,止吐逆,主上焦熱,潤五臟」之功效。
正是杏兒上市的時節,我國民間有「端午吃個杏,到老沒有病」的諺語,話雖誇張,但卻說明了杏有食療價值。常吃杏子可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
水三鮮
水三鮮即海螺、河豚、鰣魚(一說是鰣魚、鯧魚、黃魚)。這類三鮮現四季都可以在市場上買到,但應節氣享受這些美食或許更多一些樂趣。
海螺具有一定的食療作用,它味甘、性冷、無毒,具有清熱明目、利膈益胃的功效,對心腹熱痛,肺熱肺燥,雙目昏花等病症也有一定的功效。
鰣魚的脂肪含量很高,幾乎居魚類之首,它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對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壓和冠心病等大有益處。鰣魚鱗有清熱解毒之功效,能治療瘡、下疳、水火燙傷等症。
立夏食用「三鮮」的習慣是尊重自然規律的說法,這裡面有飲食健康的道理所在。所以在立夏時節,記得要嘗三鮮哦!
9、農家的諺語
農家諺語:
1、不怕初一陰,就怕初二下。
2、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
3、風靜天熱人又悶,有風有雨不用問。
4、雞早宿窩天必晴,雞晚進籠天必雨。
5、久晴大霧必陰,久雨大霧必晴。
6、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7、雷聲繞圈轉,有雨不久遠。
(9)立夏養生諺語中醫擴展資料:
人們生活中常用的現成的話。諺語類似成語,但口語性強,通俗易懂,而且一般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兩個短句。
諺語內容包括極廣,有的是農用諺語,如「清明前後,栽瓜種豆」;有的是事理諺語,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的屬於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識諺語,如「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等,類別繁多,數不勝數。
諺語跟成語一樣都是語言整體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語言的鮮明性和生動性。但諺語和名言是不同的,諺語是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而名言是名人說的話。
10、立夏吃什麼可以瘦夏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立夏吃什麼最養生 立夏要補夏:鴨蛋補夏 俗傳,立夏吃蛋,叫做補夏,使人在夏天不會消瘦,不減輕體重,勁頭足,幹活有力。老中醫說咸鴨蛋在夏天吃了人有勁,這和營養師的說法不謀而合,營養師稱鴨蛋中鈣質、鐵質等無機鹽含量豐富,含鈣量、含鐵量比雞蛋、鮮鴨蛋都高,是夏日補充鈣、鐵的首選。 立夏要降火:苦瓜降火 養心季節是夏,此時心臟最脆弱,暑熱逼人容易煩躁傷心,易傷心血。蓮子芯的味道雖然比較苦,但可以清心火,是養心安神的佳品,亦可壯腸胃。 夏天要補血:章魚補血 章魚有補血益氣、治癰疽腫毒的作用。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等營養元素,並還富含抗疲勞、抗衰老、能延長人類壽命等重要保健因子天然牛黃酸。一般人都可食用,尤適宜體質虛弱、氣血不足、營養不良之人食用。 夏天要解毒:草莓解毒 夏季是盛產草莓的季節。食用草莓能促進人體細胞的形成,維持牙齒、骨、血管、肌肉的正常功能和促進傷口癒合,並且還有解毒作用,古代人有傷口會多吃些草莓。現代營養師也認為草莓能增強人體抵抗力 ,含有多種有機酸、果酸和果膠類物質,能分解食物中的脂肪,促進消化液分泌和胃腸蠕動,排除多餘的膽固醇和有害重金屬。 夏天要通氣:萵苣通氣 萵苣含有大量植物纖維素 ,能促進腸壁蠕動、通利消化道,可治療便秘,是貧血患者的最佳食料。推薦魚腥草拌萵苣。具有清熱解毒,利濕祛痰的功效。 夏天要清腸:豌豆清腸 豌豆中富含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尤其是含有優質蛋白質,可以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和康復能力。而豌豆中富含的粗纖維,能促進大腸蠕動,保持大便順暢,起到清潔大腸的作用。 眼看明天就立夏了,中醫五行認為進入了巳月,也就是熱和濕並重,所以建議熬一些薏米粥喝,驅除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