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佛醫堂養生

佛醫堂養生

發布時間:2020-08-04 18:06:47

1、聽說得一堂養生館

御璽堂是藏式的美容保健項目,在外國很出名的,今年才進駐中國市場..

投資這個項目是分等級的,要看看自己養生館的面積和想投資的大小而定...

具體還是自己去考察一下
望採納。

2、道醫養生:冉老師 是真的還是騙人的?

關於養生知識可以自己看書簡單普及一下知識,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作息飲食習慣不一樣,養生的功效也不同,最好根據自己的決定,合理調整飲食,作息,運動。制定一套適合自己的生活模式,健康快樂。

3、如何辨別養生會所是不是騙人的?

辨別養生會所是不是騙人的方法如下:

1、打開瀏覽器,在搜索框內搜索國家企業信息公示系統。

2、點擊進入相關頁專面,找到入口。

3、點擊進入頁面後,在頁面的右上角,點擊確認地區屬信息。

4、確認地區信息之後,在查詢入口即可查詢。

4、佛醫堂能治病嗎

沒想到還真有人問佛醫堂,哈哈。那麼我這個曾經的內部人士就為你打開這類借著宗教信仰騙錢騙色的文化團伙吧。
佛醫堂實際上是個虛名,那家機構的真實注冊的工商名是:弘南中醫研究院(記不大清了,基本是這個),這類研究院可以做的項目就太多了。佛醫堂這種名號是不能注冊的,所以就掛在弘南中醫研究院下面作為一個對外的名號,微博微信宣傳都是以這個為主,弘南中醫也有微博微信,但是粉絲少的多。
佛醫堂的創辦人叫丁雲鵬,也叫善弘南(皈依後挑的名字,皈依首愚大和尚,但大和尚壓根不知道,因為皈依他的居士太多了。)弘南弘南,顧名思義是弘揚南懷謹的學問。所以這個機構是以弘揚南懷謹的文化和傳統中醫養生為闕頭的,發布的內容也是大眾佛學和大眾中醫信息居多。
接下來就說說運行模式了,起初在微博招兵買馬(為有心修行的佛友提供一個佛教道場氛圍的工作環境,為想學習中醫醫術的朋友提供學習的地方),招來的人都是義工的形式,沒有合同沒有錢,想給你一點就給一點,不給就不給。招來的人基本從事微博微信的編輯工作(起初沒微信),沒有任何中醫知識和佛教知識,基本都是翻書和網上摘抄。
發布的內容分幾大塊:佛教知識;中醫知識;賺錢項目(自創的佛醫調理和非法行醫,在互聯網以養生辟穀的名義售賣茶粉酵素以及以去其他市建分堂的名義尋求投資。)前面兩項沒有什麼特別的,佛教知識基本都是行善念佛去欲那套。中醫知識也就是紅糖姜棗茶,艾絨泡腳以及你過來我給你做佛醫調理,這是公眾號回復萬能公式。
主要講講賺錢項目:1佛醫調理,佛醫調理就是你躺在按摩床上,在你身上放一個鐵架子,上面點一團酒精,再扣上一個大陶罐子,裡面空氣燒完了,罐子就吸住了,簡單說就是大火罐。創始人丁雲鵬在台上持誦准提咒,下面有人在陶罐上加酒精棉燃燒加熱。過程大概四十多分鍾,以前收費是399一人,現在不知道。他們自創了一套地水火風的理論解釋這套程序,不詳細敘說了。有人說在過程中夢到菩薩佛光,見人見智了,我也試過很多次,也點過很多次火,我是啥也沒感覺。
2非法行醫是初期佛醫堂有了實體門面的時候找了兩個沒有行醫資格的中醫,有也只是推拿證。分成基本是55或者64,由微博做宣傳,後來加了好幾位,都是包裝出來的,什麼天資過人,佛緣深厚,有了什麼神奇的際遇或者哪裡學習多年扒拉扒拉就是大師了。後來被人舉報非法行醫整頓後就徹底放棄了這塊項目,因為不賺錢還有風險。但這項目害人不淺,很多人被拖累了病情甚至治出毛病了,也看在滿房佛像的面子不計較,算了。忽悠信佛的就是這么爽,不給我面子總要給佛面子吧。●﹏●
3辟穀項目,原本辟穀是道家的養生法,但是只要賺錢不賣乎。丁雲鵬也只是借辟穀這個名號,內容並不是辟穀。他在yy上舉行所謂的「網路公益辟穀課」,免費哦。一般是七天為一個周期,期間不知米飯麵食,吃少量土豆紅薯,紅糖姜棗茶替水喝,早晚在yy持誦准提咒,」加持」一下參加的人。但是這樣賺不到錢啊,所以就有了什麼「」辟穀茶499「」飛天茶399「」台灣酵素王888「等,數字都是價錢,搭配辟穀一起用會更好哦。  這些茶粉只是一些行氣補血安神的中葯,沒有什麼千年老樹根老樹葉,用腦袋想也知道不可能有的嘛。 這個所謂的辟穀已經脫離了道教辟穀的方法,只能說是斷食或是節食,主要受眾是那些希望不運動能減肥的有錢的閑得卵疼的女士。我們當時有一師兄按照他的方式堅持了四次,最後一次堅持了一個月,從兩百多減到了一百四,效果大大滴,但是副作用是低血糖了,不知道現在好了沒有。這個例子也是丁教主經常吹噓的,活廣告啊。噢,還有一點在辟穀期間丁教主從來都是是大魚大肉啤酒可樂的,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喝著啤酒可樂吃著羊肉餃子熬夜看世界盃的丁教主在yy上一本正經地跟你們講:素食,不要熬夜,寒涼的東西不可以吃←_←。
4投資,在微博微信上發「」佛醫堂是一項弘揚佛法弘揚中醫的偉大事業,功德無量。我們將計劃在各地創辦分堂,歡迎有心人士投資參與,獲福無量,日後必升西方極樂。」然後就可以等魚兒上鉤了,沒有歧視的意思,在我離開之前,上當的基本都是閑的卵疼的中年婦女。幾十萬上百萬地投,財色兩失的也有,不過人家不在乎,為了佛法啊啊!
佛醫堂第一據點在北京朝陽區公德里,商業用地二樓一千平方,單租金一天六千,不計水電和開支。後來才發現是一個信基督的中年婦女出的地方和錢,幾個月後來查賬發現沒有帳!沒有帳!直接鬧翻,該婦女直接經濟損失500w(她自己說的)。但是她沒報案也沒告丁雲鵬,就這么不了了之,很奇怪。
然後佛醫堂微博發了博文:佛醫堂因某某因素搬至紫竹林。。。。於是佛醫堂就搬到了紫竹林,繼續著之前的所有套路,噢,後來還加了一個天珠的項目,加持過的天珠幾十萬很便宜的啦。●﹏●

接下來說說這個丁教主吧,他給自己起的法名叫善弘南。此人我很鄙視但也佩服,鄙視是因為他可以無所顧忌借著佛的名義騙財騙色毫無忌諱,佩服的是此人讀過幾本書吹起來頭頭是道,臉不紅心不跳,能把人說得暈頭轉向,對他感恩戴德下跪磕頭。特別是那些漂亮的女性,作為單身狗的在下實在自嘆弗如。丁教主雖然在網上大講養生之道,但是他是計算機專業的,沒有行過醫也沒有資格,連推拿證也沒有。丁教主雖然講養生講佛法講斷食,他從來不忌口,我們吃素他也要吃肉,外賣是他的專利。
我當時還專門研究過為什麼丁教主能解開那麼多女士的胸罩呢,我想來想去大概是徐文兵先生所講的醫生「特別是推拿正骨的大夫」要和患者保持距離或是要第三者在場,以免有肌膚之親,會有一方把持不住的意思吧。首先來的人把丁雲鵬視為高道大德,還是佛的面子嘛,教主級別的人物。然後丁教主的話術的確了得,隨口幾段佛理讓來者崇拜得五體投地,再以檢查身體調理身體的名義跟女性有身體接觸。試想一個女士全身被一個男人摸個遍,會不會信賴他。再然後約出來吃飯吹水開房一氣呵成。不光是來的信士,義工也不放過,這都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情了。開會時公然打情罵俏都有呢。有幾位還是有點身份的人物,大家都是熟,結果發現丁教主一腳踏n床,彼此原來不是師兄是姐妹,哎,哭得死去活來,吵著要出家。後來就不知所蹤了。
我當時參加過微信微博內容的編輯,參加佛醫調理的操作者,當過接待,打包過飛天茶粉,做過淘寶客服和微信微博公眾號的客服。這里要重點說一下當客服會面臨各種各樣的疑難雜症來求佛光普照的,當時我的任務就是盡量讓他們過來,過不來就是紅糖姜棗茶,飛天茶,酵素,艾條忽悠。我至今很慚愧,當時回復那些病人這些內容,純粹是害人。丁教主會查看回復內容,當時也是身不由己。

我呢,當初對宗教有些好奇,對中醫也有興趣,就稀里糊塗去了。對我而言,佛醫堂是我經歷的參與的最大的騙局,從那以後基本這些玩意騙不到我了。

手機打字真累,就打這么多吧。還有什麼疑問。在下知無不言。

5、南充尚品時代廣場二樓開了個北京同仁堂古方養生,真的還是假的?做足療2400元50次

所謂「古方養生」,你只要想一想古人的壽命,就知道其效zd果了。「人生七十古來稀」是人所共知的詩句,唐朝以前,七十就很稀罕了,現在,我想任何一個地方想找一群七十以上的老回人大概沒有任何困難吧!你就知道「古方養生」的成績了。再舉一個例子:清朝應該是最接近現代的「古代」了,慈禧又是清朝最後一個在最高位上死的人,享受著全國最好的食物、醫療、葯品條件,壽命不過74而已!現代即使不講任何養生的答人,活過74的也大有人在。——比平均壽命短十年!

6、國醫調經養生的微信銷售是騙子嗎?他讓我先支付200定金後,今天他們說貨到了,讓我支付尾款2900多

健康養生的生活方式千萬不來能養狗。
狗是兇殘的食肉動物。
狗的天性就是會咬人和抓人。源
狗的祖先是狼。本性難移。
狗具有主動攻擊人類的天性。
比如:南京兩歲zd半女孩被自家狗咬傷面部縫了40針。
不可以養狗!
必須支持禁狗令。

7、佛教有什麼養生理論?

佛家主張「無生」,以有生為空幻,縱使延年長壽,最終難免一死,形體總要壞的,因此重視精神的超脫,而不在乎形體的存亡。認為精神可輪回再生,所求唯涅清寂。

晉代釋道安在《道地經序》中說:「其(佛法)為象也,含弘靜泊,綿綿若存,寂寥無言。」釋慧安則在《明報應論》中指出:「無明(愚昧)為或網之淵,貪愛為眾累之府。」而僧肇則傳揚「空洞其懷,無知無識,然居動作之域而止無為之境,處有名之內而它絕言之鄉」的佛性,提倡超脫現實世界,而歸宿於本體世界。僧肇早年受老莊影響,故對體用的動靜問題,反對偏執,主張體用如一,非無非用,即靜即動,求靜於動,雖靜而離動。另外,如釋道安還注重禪定止觀,認為禪修達高深境界時,「雷霆不能駭其念,火不能傷其慮」,同時還能發生種種神變。

佛家極重戒律,認為戒律是斷三惡道的利劍,其中有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食肉)及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煙、不歌舞觀聽、不眠坐高廣嚴麗床坐、不食非時食、不蓄金銀寶)等。從養生學角度來看,這些要求和做法,顯然有許多是益於身心的修養的。

南北朝時,由於政治上的長期分裂,南北佛教在發展側重上有明顯不同。南方重在理論辨析,北方則重在靜坐冥思的禪定修持。隋唐一統後,佛教學風又隨之變為理論與禪修並重,其後出現的各宗中,對養生影響較大的是天台宗、禪宗、密宗。

天台宗的最高修養原則是止觀學說。開宗祖師為隋代僧智凱。近代氣功養生家蔣維喬(號因是子)在《因是子靜珠法》中認為,氣功靜坐者在學會調和功夫後,應進一步修勻「止觀」法。他認為「止」就是把心靜止下來,不使思想散亂,讓心思漸漸收束。但止而又止,不知不覺要打瞌睡,就須用「觀」的方法來防止,即閉目返視自心。顯然遙承天台宗之「止觀」禪法。蔣氏還指出「大妙法門」: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凈,這也是佛家法門的靜坐調息功夫。晉竺法護譯《修行道地經》說:「數息守意(調心調意)有四事:「一謂數息,二謂相隨,三謂止、觀,四謂還、凈。」後來則稱之為「六妙門」,意為通向涅的六種途徑。

起於唐,盛行於唐末五代的禪宗,是完全中國化了的佛教宗派,其在中國勢力最大,影響最廣。修禪強調具五緣,呵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禪宗最初三代皆一衣一缽,隨緣而住,並不聚徒定居於一處。第四代道信開始定住一處,過集體生活。第五代弦忍認為,學道應該山居,遠離囂塵,實行生活自給,諸如運水搬柴等一切勞作,都是修禪功課。以後南宗的馬祖道一更在深山建立寺院,實行農禪生活,其弟子懷海制禪院清規,規定「一日不行,一日不食」。他本人也「作務執勞,必先於眾。」更有「普請」(集體作務)法,上下協力勞作。禪宗的山居、勞作和禪觀,客觀上對養生長壽是有益的,頗有影響。

佛教在中國流傳過程中,釋道儒三教常互相滲透,從而影響著養生學。佛教初入中國,信奉者認為與當時盛行之黃老術相似,也講清虛無為,神仙變化。

道家本不言靈魂,但北魏寇謙之則吸取佛家輪回轉世說:「此等之人,盡在地獄,若有罪重者轉生蟲畜。」

南北朝時北魏僧人縣鸞,因突發氣疾,而感生命之短促,慕江南陶弘景精研神仙方術之名,南遊茅山,尋訪陶氏,得授《仙經》十卷。雖在加洛陽時義受菩提流支的教化,授《觀無量壽經》,遂棄《仙經》而專修凈業,但其所著《服氣要訣》、《調氣方》、《論氣治療方》等,無疑是受道家影響的有關氣功養生一類醫書。《續高僧傳》說他能調心練氣,對病識緣,名滿魏都。

天台宗祖師智凱的老師思慧,以禪聞名,躬行實踐,常持大戒,衣服只用棉布,寒冬添鋪艾葉以御風霜,同時還吸收神仙方士之術,在《誓願文》中宣稱,希望「成為五通神仙」,要求長生,目的是為了更有效地宣傳佛法。其謂:「我今人山修習苦行……為護法故求長壽命。」又說:「願諸賢聖,佐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療治眾病除飢渴……願借外丹力修內丹。」宋天台宗山外派的知圓認為,儒佛其言雖異,其理相通,主張「修身以思想」。明末宗風凈土法門的雲棲亦主張儒佛調和,說:「儒生治世,佛主出世,……故二之合之,其病均也」。

明末四大師之一的德清,更主張三教調和,說:「為學有三要: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儒佛道三教思想調和的提出雖在宋明,而在養生學這方面則早在陶弘景、孫思邈的時代已開三教合一之先河,且繁衍不息。

佛教的另一宗派密宗,又稱瑜伽密教,源出印佛教中之密教,專事行施咒術,在三國時即有咒經之譯。天竺沙門耆域來中原也以咒術廣為醫病。唐代是這密教傳入的第二期,北宋初是第三期。第二期時正式成立密宗,又稱真言宗,傳三密之法,即口誦真言(密語),手結契印(身密),心作觀想(真密),認為三密同時相應,便可使凡身成佛。

密宗實際是一種以口訣、姿勢、禪觀三結合的修煉方式。蔣維喬在練天台宗止觀法後又轉而練《密宗的開頂法、大手印、十八道次第》等功夫。密教要籍中所謂無上瑜伽密法等與中國倫理思想頗抵觸,因而在翻譯時被修改失真,甚至被限制翻譯,因此對中華養生文化的影響尚不廣泛。

8、佛教的養生理論與養生方式有哪些?

佛家主張「無生」,以有生為空幻,縱使延年長壽,最終難免一死,形體總要壞的,因此重視精神的超脫,而不在乎形體的存亡。認為精神可輪回再生,所求唯涅清寂。

晉代釋道安在《道地經序》中說:「其(佛法)為象也,含弘靜泊,綿綿若存,寂寥無言。」釋慧安則在《明報應論》中指出:「無明(愚昧)為或網之淵,貪愛為眾累之府。」而僧肇則傳揚「空洞其懷,無知無識,然居動作之域而止無為之境,處有名之內而它絕言之鄉」的佛性,提倡超脫現實世界,而歸宿於本體世界。僧肇早年受老莊影響,故對體用的動靜問題,反對偏執,主張體用如一,非無非用,即靜即動,求靜於動,雖靜而離動。另外,如釋道安還注重禪定止觀,認為禪修達高深境界時,「雷霆不能駭其念,火不能傷其慮」,同時還能發生種種神變。

佛家極重戒律,認為戒律是斷三惡道的利劍,其中有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食肉)及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煙、不歌舞觀聽、不眠坐高廣嚴麗床坐、不食非時食、不蓄金銀寶)等。從養生學角度來看,這些要求和做法,顯然有許多是益於身心的修養的。

南北朝時,由於政治上的長期分裂,南北佛教在發展側重上有明顯不同。南方重在理論辨析,北方則重在靜坐冥思的禪定修持。隋唐一統後,佛教學風又隨之變為理論與禪修並重,其後出現的各宗中,對養生影響較大的是天台宗、禪宗、密宗。

天台宗的最高修養原則是止觀學說。開宗祖師為隋代僧智凱。近代氣功養生家蔣維喬(號因是子)在《因是子靜珠法》中認為,氣功靜坐者在學會調和功夫後,應進一步修勻「止觀」法。他認為「止」就是把心靜止下來,不使思想散亂,讓心思漸漸收束。但止而又止,不知不覺要打瞌睡,就須用「觀」的方法來防止,即閉目返視自心。顯然遙承天台宗之「止觀」禪法。蔣氏還指出「大妙法門」: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凈,這也是佛家法門的靜坐調息功夫。晉竺法護譯《修行道地經》說:「數息守意(調心調意)有四事:「一謂數息,二謂相隨,三謂止、觀,四謂還、凈。」後來則稱之為「六妙門」,意為通向涅的六種途徑。

起於唐,盛行於唐末五代的禪宗,是完全中國化了的佛教宗派,其在中國勢力最大,影響最廣。修禪強調具五緣,呵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禪宗最初三代皆一衣一缽,隨緣而住,並不聚徒定居於一處。第四代道信開始定住一處,過集體生活。第五代弦忍認為,學道應該山居,遠離囂塵,實行生活自給,諸如運水搬柴等一切勞作,都是修禪功課。以後南宗的馬祖道一更在深山建立寺院,實行農禪生活,其弟子懷海制禪院清規,規定「一日不行,一日不食」。他本人也「作務執勞,必先於眾。」更有「普請」(集體作務)法,上下協力勞作。禪宗的山居、勞作和禪觀,客觀上對養生長壽是有益的,頗有影響。

佛教在中國流傳過程中,釋道儒三教常互相滲透,從而影響著養生學。佛教初入中國,信奉者認為與當時盛行之黃老術相似,也講清虛無為,神仙變化。

道家本不言靈魂,但北魏寇謙之則吸取佛家輪回轉世說:「此等之人,盡在地獄,若有罪重者轉生蟲畜。」

南北朝時北魏僧人縣鸞,因突發氣疾,而感生命之短促,慕江南陶弘景精研神仙方術之名,南遊茅山,尋訪陶氏,得授《仙經》十卷。雖在加洛陽時義受菩提流支的教化,授《觀無量壽經》,遂棄《仙經》而專修凈業,但其所著《服氣要訣》、《調氣方》、《論氣治療方》等,無疑是受道家影響的有關氣功養生一類醫書。《續高僧傳》說他能調心練氣,對病識緣,名滿魏都。

天台宗祖師智凱的老師思慧,以禪聞名,躬行實踐,常持大戒,衣服只用棉布,寒冬添鋪艾葉以御風霜,同時還吸收神仙方士之術,在《誓願文》中宣稱,希望「成為五通神仙」,要求長生,目的是為了更有效地宣傳佛法。其謂:「我今人山修習苦行……為護法故求長壽命。」又說:「願諸賢聖,佐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療治眾病除飢渴……願借外丹力修內丹。」宋天台宗山外派的知圓認為,儒佛其言雖異,其理相通,主張「修身以思想」。明末宗風凈土法門的雲棲亦主張儒佛調和,說:「儒生治世,佛主出世,……故二之合之,其病均也」。

明末四大師之一的德清,更主張三教調和,說:「為學有三要: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儒佛道三教思想調和的提出雖在宋明,而在養生學這方面則早在陶弘景、孫思邈的時代已開三教合一之先河,且繁衍不息。

佛教的另一宗派密宗,又稱瑜伽密教,源出印佛教中之密教,專事行施咒術,在三國時即有咒經之譯。天竺沙門耆域來中原也以咒術廣為醫病。唐代是這密教傳入的第二期,北宋初是第三期。第二期時正式成立密宗,又稱真言宗,傳三密之法,即口誦真言(密語),手結契印(身密),心作觀想(真密),認為三密同時相應,便可使凡身成佛。

密宗實際是一種以口訣、姿勢、禪觀三結合的修煉方式。蔣維喬在練天台宗止觀法後又轉而練《密宗的開頂法、大手印、十八道次第》等功夫。密教要籍中所謂無上瑜伽密法等與中國倫理思想頗抵觸,因而在翻譯時被修改失真,甚至被限制翻譯,因此對中華養生文化的影響尚不廣泛。三、中華古代養生名家

中國古代的養生家為中華養生學說與文化的形成、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群星璀璨的古代養生家中,這里僅選其中幾位影響比較大的名家略作介紹,以窺中華養生文化之一二。1.老子:道家養生的始祖

老子,名老聃,又名李耳。楚國楚縣(今河南省鹿邑)人。老子是先秦哲學家,道家養生思想的奠基人。《史記》載:「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漢代杜方言:「老子用恬淡養性,致壽數百歲。」老子為歷代養生家推崇的得道長壽養生家。影響後世最大的是《老子》一書提出的養生思想。

(1)治於未亂,抱元守一

老子以「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作為養生的重要思想,提出「早服重積」、「抱元守一」等養生原則。「早服」同於中醫「治未病」觀點,即現代醫學預防為主的觀點,指早行養生之道,行養生於日常生活,持之以恆,積蓄養生之「德」,此即「重積」。這便是老子的「早服謂之重積德……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老子論養生,有抱元守一的觀點,所謂「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一」即養生之道。後世養生家又指「一」為「氣」、「元氣」,並用以指導服氣養氣、內守返觀、納氣歸根、以結內丹,以養胎息的內氣功。抱元守一又指為「守神」之中的精神調攝養生法,成為古代養生家創造應用各種養生術的指導思想。

(2)自然無為,返樸歸真

自然無為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養生的最高境界。它強調的是自然而然,去除人為嗜欲困惑、返樸歸真的養生養神方法。所謂「見素抱朴、少思寡慾」,返歸自然素樸、純真的本性,進而達到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天人和諧統一。「真」是自然而然、不加人為的「素」、「淡」、「清」、「靜」、「純」、「朴」等等的同義語。《內經》里「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養生思想即來於此。中醫養生注重節食、節勞逸、節制房事,以及重視精神調攝等養生法則,均產生於「自然無為」的思想。

2.孔子:儒家養生的鼻祖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代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先秦諸子百家中影響最深最廣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和學派,在中國封建社會中一直居於主宰的地位,「儒學」也幾乎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名詞。

孔子生活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在醫學極不發達、生產力相當落後的時期,他活了73歲,「人逾七十古來稀」,可謂長壽了。孔子養生長壽之道內容頗為豐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克己、修身的「養生三戒」

孔子一生嚴以律己,從不縱欲。他的「養生三戒」是留給後世的寶貴養生銘。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即年輕時,要在性生活上不能貪欲;血氣方剛時,要防止打架斗毆;老年,身心不可過度勞累,要戒「貪得」。這「三戒」不論對青年、壯年、老年都要求不能放縱。

(2)樂觀豁達,心胸開闊

孔子對「禮、樂、射、御、書、數」有廣泛樂趣,精通詩、書、禮、春秋。孔子為了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立身之道,一生周遊列國,奔走不息,即使已至「甚矣吾衰矣」的晚年,仍然樂觀處世。

孔子的二十字「養生經」:「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是孔子一生養生健身的科學總結。意思是說,聰明的人和有仁德的人,既喜歡幽靜,又喜歡山水,喜歡活動又樂觀處世,一定能長壽的。孔子在《中庸》中更加明確闡述:「大德必得其壽。」所謂大德者,必德高望重,安心處世,光明磊落,性格豁達。我們平時說的「心底無私天地寬」也就是這個意思。

(3)食勿過飽,講究衛生

食居慎節,知足不貪,食勿過飽,不亂飲食,是孔子一生自我管束的飲食養生的「金科玉律」,他曾提出過「八個不食」,盡管有些值得商榷或有不妥之處,但基本上是講飲食衛生的,有參考價值。「①霉糧餿飯、爛魚敗肉不食;

②顏色壞的不食;

③發臭的不食;

④夾生飯和烹調不當的不食;

⑤調料不當的不食;

⑥不合時令的不食;

⑦肉切得不方正的不食;

⑧市上買的酒和熟肉不食。」《孔子家語》還提出「長幼異食」,即年齡不同,在飲食上應當有所區別,各自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方法和習慣。

孔子的這些言論,即使今天看來也仍然是符合衛生標準的,同時也是我國最早的有關飲食養生的具體論述之一。

(4)起居循規,講究姿勢

在生活起居方面,孔子也有具體要求:「寢不屍,居不客」、「寢不語」等。「寢不屍」指不得仰卧如挺屍狀。後世孫思邈等據此提出宜屈膝側卧。所謂「睡不厭,眠作師(獅)子卧」者,即「勝脫靴著地坐腳也」。《老老恆言》道:「相傳希夷安睡訣『左側卧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頭,伸右足,以右手置右股間,右側卧反是。』」所謂「華山處士如容見,不覓仙方覓睡方」的睡方,大約就是指這種方法。「寢不言」也被後世所遵守,「寢不得語言者,言五臟如鍾磬,不懸則不可發聲」。

孔子還重視起居有常,他在回答魯哀公如何才能長壽的求教時說:「寢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共殺之。」這就是說:凡生活沒有規律,飲食不加節制,不注意勞逸結合的人,久之就會積病而死。

孔子青少年時放過羊,經歷過窮困生活磨煉後,又為宣傳他的學說,到處奔波,周遊列國多經磨難,但正由於他總結人們生活的實踐經驗,探索健身之道,積極倡導和參加體育活動,注意飲食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勞逸有度,才能經得起到處奔波生活困窘的考驗。在醫療保健和生活條件很差的春秋時代,尚能活到73歲的高齡,足見孔子是一位很重視體育衛生保健和懂得長壽養生之道的教育家。

(5)養護精神,調攝心理

孔子的學生患了麻風病,孔子惋惜地說:「是人也,有是疾也」。意思是說,什麼樣的人,容易患什麼樣的病。孔夫子此言雖有點主觀,但作為教育家、心理學家的孔子,可能已覺察出了疾病與人的性格、體質的關系。

半個世紀來,由於環境衛生、個人衛生的改善,生物性疾病確實減少了,精神衛生和疾病的關系,相對地暴露得更明顯。目前,幾種主要疾病,心腦血管病、癌症、高血壓病、肺心病都與精神狀態息息相關。其他如潰瘍病、神經性皮炎、牛皮癬、糖尿病等,也都與精神衛生密切相連。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得」字含有貪得的意思,人到老年,在名利上還竭力追求,得到的往往是苦惱煩悶,甚至是疾病。

孔子欣賞那種清心寡慾的精神狀態,對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心態表示稱贊,「賢哉,回也」。

孔子反對懶惰,他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意思是說,寧可下盤棋,也比閑呆著好。

孔子喜歡音樂,在齊國聽到韶(一種樂曲名),三月不知肉味。藉助音樂陶冶情操,平和心理,在將近絕糧時,還在「弦歌不衰」,飢寒之中也不愁楚。

孔子反對患得患失、怨天尤人的精神狀態,提倡心懷坦盪、剛毅堅強。他認為三種有害健康的事是:驕傲自大,游盪忘返,飢食妄淫。三種有益於健康的事是:調節行動,道人之善,交好朋友。

孔子的弟子們說:「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意思是說孔子在家閑居時,生活也很有規律,精神安樂,心情舒暢。

孔子對自己的評價是:「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由此看來,孔夫子是個不知發愁的好老頭兒。

9、有誰有沒有聽過《徐振邦博醫堂養生》是廣節目聽他講的節目是很好不知道是不是騙人的

本人沒有聽說過,如果是名抄家,我肯定會聽說過的,因為我老爸就是中醫,他在我們當地還是小有名氣的,如果不是眾所周知的名家,百就不要太輕易相信人家,度畢竟他不是名家,自己的能力也不一定就是好,反問正不要輕信就好了,一定要經過查證,證明確實可行才可以聽信他的話

只能說到這里了,做人答不要輕易相信別人,這句話永遠是對的

與佛醫堂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