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秋季怎麼養生?
通常立秋以後,天氣漸涼,氣候就變得日趨乾燥。此時人們往往會在不同程度上感到口、鼻、皮膚等部位有乾燥感。有的人還會出現口乾舌燥、小便短少、大便干結、鼻塞、咳嗽等一系列症狀,不少人的鼻腔黏膜對冷空氣的刺激不適應,常發生傷風、感冒、流鼻涕等,這些都稱為「秋燥」症。而中醫學認為,燥為秋季的主氣,很容易傷其津液。 秋季到來,氣候由熱轉涼,空氣中水分減少,人體會產生由於乾燥引起的一系列生理變化,常稱為「秋燥」。秋燥主要表現為口渴咽干、聲啞乾咳、皮膚乾燥等。
祖國醫學歷來倡導以飲食調養來抵禦「燥氣」,有「燥則潤之」的養生理論。實踐證明,秋天多喝些滋陰潤燥的湯水是十分有益的!
■白茅根雪梨豬肺湯
[用料]鮮白茅根200克,雪梨2個,豬肺1副,陳皮5克。
[製法]豬肺洗凈切塊,放入開水中煮5分鍾,撈起沖洗干凈;雪梨切塊,去心和核;白茅根切短。陳皮用水浸軟,與豬肺、雪梨、白茅根一齊煲,用文火煲2小時即可。
[功用]清熱潤肺、化痰止咳、涼血、助消化。用於秋季身體燥熱、流鼻血、咳嗽,或乾咳無痰,或痰中帶血、痰稠黃濃、喉痛、聲音嘶啞、唇舌乾燥、便秘。又適宜肝炎、肝硬化、氣管炎及肺炎患者飲用。
■雪梨南杏瘦肉湯
[用料]鮮雪梨一隻,南杏仁、瘦豬肉各適量。
[製法]雪梨去皮,與南杏仁、瘦豬肉同煲2小時即可飲用。
[功用]本湯功能潤肺、生津、清熱、化痰、止咳潤燥。
■川貝蘋果飲
[用料]上好蘋果一隻,川貝末約10克,蜂蜜適量。
[製法]蘋果平切蓋,挖空心,放入川貝末10克,蜂蜜適量,將蓋蓋好,用牙簽固定,隔水燉2小時,湯渣同吃。
[功用]潤肺、除痰、止咳,用於咳嗽痰多,咽干口渴。
■菜乾鴨腎蜜棗湯
[用料]臘鴨腎4個,豬瘦肉100克,白菜乾250克,蜜棗5個。
[製法]白菜乾用清水浸軟,切段;臘鴨腎用溫水浸軟,切件;豬瘦肉洗凈。把全部用料放入鍋內,加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文火煲2—3小時,調味食用。
[功用]清燥潤肺,止咳生津,用於乾咳無痰、咽喉乾燥、口渴欲飲。
■太子參百合瘦肉湯
[用料]太子參100克,百合50克,羅漢果半個,豬瘦肉150克。
[製法]豬瘦肉原塊洗凈,太子參、百合、羅漢果洗凈,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滾後,放入瘦肉,改文火煲1—2小時,調味食用。
[功用]清潤肺燥,益肺生津。適合氣虛肺燥、咳喘氣短、口乾渴飲、燥熱傷肺而咳嗽咽干者飲用。
2、立秋後如何養生
養生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食補以滋陰潤燥為主,具體包括如烏zd骨雞、燕窩、銀耳、蜂蜜、芝麻、豆漿、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鴨蛋、梨等,這些食物與其他有益食物或中葯配伍,則功效更佳。
立秋後基本以溫燥為主內,表現為濕熱、陰虛,火旺。建議大家常吃些清熱、生津、養陰的食物,如蘿卜、茅根、馬蹄、西紅柿、豆腐、菱角、蓮藕、蜂蜜及新鮮水果和蔬菜、瘦精肉、木耳、老鴨肉、鱉肉、青魚、鯧魚、黃花魚、鮑魚、鰻魚、銀耳、百合、紫菜、蓮子、茨實、核桃、烏梅、芝麻等。
秋季運動以舒緩安靜為宜,如瑜伽、易筋經、散步等。養生重點在於容培養定力、專注力,適宜練習打坐、靜心、禪修、冥想等。
3、「秋老虎」開始發威了,哪個時間段洗澡,可防止濕氣沾身?
我認為「秋老虎」階段,濕氣對身體影響很大,因此,最好是避開濕氣重的時間段,這樣才能夠防止濕氣傷身。
首先,我們都知道「秋老虎」這個東西。而「秋老虎」出現的季節正是八、九月份交替之際 很多人在這個時候都會感到氣溫居高不下,就像是又經歷了一次三伏天一樣。雖然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涼」,但是在這秋雨之前的熱燥天氣里,還是需要小心為上,尤其是要注意不要讓濕氣入侵體內,否則在秋涼之後,身體會很難受。因此 要避免濕氣傷身。
最好在早晨起床後不要洗澡,在炎熱的天氣里,經過一晚上的休息,皮膚上會產生不少分泌物,很多人會感覺不舒服,便會在起床後就去洗個澡。
然而,早晨起床後,我們身體的各個機能還沒有完全恢復到正常的水平,抵禦能力較差,一旦受到熱水的刺激,毛孔就會全部打開,外界的濕寒氣就很容易趁虛而入。加之早晨剛起床後,血液循環較慢,這個時候突然洗澡,會加重體內臟器的負擔,導致血液循環驟然加速,從而容易引起一些心血管方面的急症,比如血栓,血管堵塞等。因此, 最好不要在早晨洗澡。
因此,綜上,在「秋老虎」盛行的階段,最好不要早上洗澡,以避免濕氣傷身。
4、「秋後一伏熱死人」,俗稱「秋老虎」,那麼末伏養生要注意什麼呢?
三伏天的最後一個階段就是末伏了,在一般的情況下有10天的時間,所以很多人認為,到了這個時候天氣就不那麼熱了,但其實在末伏的白天還是很熱的,所以我們還要做好防護措施。
因為這個時候還是比較炎熱的,所以經常會出現心煩不寧,思緒不安的狀況。那麼,如果想避開這種不良情緒,就要合理的安排個人起居,有一個好的生活規律,避免身體過度疲勞。盡量不要攝入太多的肉食,另外還要少吃西瓜,以免損傷脾胃。
還有就是在末伏天里白天的溫度比較高,但是早晚氣溫會很涼,晝夜溫差很大,所以在這個時候要注意做好保暖的措施。切記這個時候一定不要過多地吹空調,也不要吃太多的冷飲,以免損傷身體。
在這個時候一般雨水比較多,所以吃東西要以健脾利濕為主,也就是說可以適量多吃一些去濕熱健脾胃的食物。像是茯苓、山葯、芡實這些都有健脾益胃的功效,還有像扁豆、紅豆、豇豆等豆類也有同樣的功效。
在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多進行一些戶外運動,促進脾氣運化,這樣可以很好的改善我們的胃口回。但是記住一定不可劇烈運動,也不可以出汗太多,否則會很容易著涼。
上面這些就是末伏天氣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項了,主要就是平時要注意防暑答降溫,盡量少吃一些寒涼的食物,同時也要注意去濕氣。
5、聽說過"打秋老虎"的口訣嗎
據說,掌握了末伏養生秘笈,就可以輕松打敗秋老虎,親們不妨試試看!
重清補,食療祛濕邪
末伏清補,以健脾利濕為主。可以適量多吃祛濕熱、健脾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進脾胃功能恢復;芡實、山葯、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扁豆、豇豆、紅小豆等豆類,也有健脾益氣的功效。
護脾胃,循經按穴位
立秋後天氣仍熱,且雨水較多。濕熱交蒸,合而為濕熱氣。在這個時節,容易出現飲食不化、嘔吐、不思飲食等症狀。健脾是末伏養生的重要環節,中醫講「濕氣通於脾」就是這個道理。
莫貪涼,免損脾胃陽
末伏時白天溫度仍較高,但早晚氣溫明顯變涼,晝夜溫差增大。進入末伏,切忌猛吹空調、過吃冷飲,以免損傷脾胃陽氣,不利於健康。適量戶外運動可振奮陽氣,如此,才符合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規律,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養生鍋護胃保腸
末伏貪涼是大忌,但是對於無冰不歡的小夥伴們,要怎樣才能既呵護住腸胃,又能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呢?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就是,使用智能陶瓷養生鍋,想吃什麼燉什麼,精準控時,控溫,慢燉保持原始問道,讓每種食物得到極致溫度體貼。
6、秋老虎吃什麼養生 7種食物祛暑健胃
秋老虎在氣象學上是指三伏出伏以後短期回熱後的35℃以上的天氣。一般發生在8月至9月之間。天氣特徵是早晚清涼、午後高溫暴曬。注意飲食,秋老虎是可以降伏的。
1.菊花
清香宜人的甘菊花瓣中含有17種氨基酸,還富含維生素及多種微量元素,可清熱解毒,適用於防治風熱感冒及咽喉腫痛。體質偏寒的人要少喝。
2.綠豆
綠豆性涼、味甘,有清熱解毒、消暑除煩、止渴健胃的功效。對於因日曬導致的皮膚瘙癢或出現紅疹的人,吃綠豆可緩解症狀。但有四肢乏力、腹瀉等症狀的老人、兒童則不宜食用。
3.苦瓜
苦瓜具有增進食慾、健脾利胃、助消化的功效,還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舒張血管。但不宜過量食用,否則可能引起惡心、嘔吐等症狀。
4.海帶
海帶有助於清除體內的積熱,還可以對付因出汗過多導致的體力透支。夏天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季節,海帶中含有的多種營養物質,具有輔助降低血壓、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大有裨益。但海帶性寒,脾胃虛寒者忌食。
5.白菜
白菜性平寒、味甘,有清熱、養胃、解毒的功效,尤其適宜脾胃虛弱或病後體虛者食用,並有防治習慣性便秘的作用。白菜煮熟後,別放置過久,以免滋生細菌。
6.冬瓜
適用於煩熱、小便不利、咳喘、高血壓症患者。脾胃虛寒、腎虛者應少吃。
7.山葯
常說苦夏過後人易瘦,那麼秋季就需要進補了 , 而最適合秋季進補食物就是山葯。 秋天吃山葯有補腎益精、健胃益脾、益肺止咳等豐富功效。因為山葯中含有有助於促進脾胃消化吸收的澱粉酶、多酚氧化酶等有效物質 , 同時還富含能阻止血脂沉澱在血管壁、形成血栓的多種蛋白酶 , 能夠對預防心血管疾病起到很好的功效 , 尤其是老年人 , 吃山葯進補非常好 , 具有延年益壽的功效。山葯的吃法也很多 , 無論蒸著吃、炒著吃還是煲湯均可 , 如果加點枸杞來熬制枸杞山葯粥 , 兩者互相補益 , 還能更好地發揮滋補效果。
8.紅豆
紅豆葯用可以清熱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腫、通氣除煩 , 可治療小便不利、脾虛水腫、腳氣病等。秋天吃紅豆可以養生 , 立秋後很長一段時間 , 氣溫通常較高 , 空氣濕度也較大。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 , 進補需先調理脾胃 , 調理脾胃須側重於清熱、利濕、健脾 , 而紅小豆正好有上述功效 , 可使體內的濕熱之邪及時排出 , 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 同時紅小豆還具有很好的補血作用 , 可以為秋冬進補奠定基礎。
7、秋季養生有哪些原則?
秋天,從立秋開始,歷經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氣,其中的秋分為季節氣候的轉變環節。《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秋三月,此為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秋季的氣候是處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立秋至處暑,秋陽肆虐,溫度較高,加之時有陰雨綿綿,濕氣較重,天氣以濕熱並重為特點,故有「秋老虎」之說。「白露」過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氣候寒熱多變,稍有不慎,容易傷風感冒,很多舊病也易復發,被稱為「多事之秋」。因為人體的生理活動與自然環境變化相適應,體內陰陽雙方也隨之發生改變。因此,秋季養生必須留心保養內守之陰氣,凡起居、飲食、精神、運動等方面調攝皆不能離開「養收」這一原則。
(1)起居調養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閉藏,起居作息要相應調整,《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秋三月,早卧早起,與雞俱興。」早卧,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有人對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發病時間進行過調查研究,發現這類疾病在秋季發病率較高,發病時間多在長時間睡眠的後期,而秋季適當早起,可減少或縮短小血栓形成的機會,這對於預防腦血栓發病有一定意義。
秋燥,常會使人的皮膚和口角乾裂,皺縮增多,口乾咽燥。還可見毛發脫落增多,大便亦易干結。這時應留心保持室內一定的溫度和濕度,要適當多吃水果和補充水分。秋令氣溫多變,哪怕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況。因而,應多備幾件秋裝,如夾衣、春秋衫、絨衣、薄毛衣等,做到酌情增減。
(2)飲食攝養秋屬肺金,主收。酸味收斂補肺,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可能少食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一些酸味甘潤的果蔬。
秋燥津液易傷,導致咽、鼻、唇乾燥及乾咳、聲嘶、皮膚乾裂、大便燥結等燥症。因此秋季在飲食上宜多選甘寒滋潤之品,如百合、銀耳、山葯、秋梨、藕、鴨肉、柿子、芝麻等,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秋季飲食除了以酸、潤為主之外,還須留心的是,夏季過後,暑氣消退,人們食慾普遍增加,加之秋收食物品種豐盛,此時不宜過多進補,以免「飲食自信,腸胃及傷」。
(3)精神養生秋季氣候漸轉乾燥,日照減少,氣溫漸降,尤其深秋之時,草葉枯落,花木凋零,一些人心中常會因此發生凄涼、垂暮之感,憂郁、煩躁等情緒變化。故有「秋風秋雨愁煞人」之言。這時,人們應該保持神志安寧,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4)運動護養金秋季節,天高氣爽,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好時期。在鍛煉時,一方面要根據個人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另一方面要針對季節特點進行自我鍛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季是收養的季節,運動也應遵循這一規律。運動量不宜太大,不宜劇烈。秋天氣候多變,天氣漸冷,此時可逐步進行一些耐寒鍛煉。
(5)保健防病秋季是腸炎、痢疾、乙型腦炎等病的多發季節。要做好預防工作。首先要搞好環境衛生,消滅蚊蠅,留心飲食衛生,不喝生水,不吃腐敗變質和被污染的食物,按時接種乙腦疫苗。
秋季燥邪易傷人,除適當補充一些維生素外,對於確有陰傷之象,表現為口燥咽干、乾咳痰少的人,可適當服用沙參、麥冬、百合、杏仁、川貝等,對於緩解秋燥有良效。
8、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養生的具體內容
春屬木,生長生發,宜養肝,夏屬火,生長發育,宜養心,秋屬金,主收斂,宜養肺,冬屬水,主封藏,宜養腎。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釋義:春天萌生,夏天滋長,秋天收獲,冬天儲藏。指農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亦比喻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
從中醫養生的角度看,順應四季,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就是按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來調整自己的生活,從而達到健康養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春屬木,生長生發,宜養肝
肝主春,肝喜綠色食物,春天要多吃一些綠色蔬菜。加強肝臟的保健,保持情緒樂觀,不大悲大喜或暴怒。另外,春季也能使肝氣過旺,內火上升,這對脾胃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所以還要加強脾胃的調節與保養。
2、夏屬火,生長發育,宜養心
心主夏,心喜紅色食物如:山楂、紅棗、枸杞等。夏季出汗多,鹽分損失多,若心肌缺鹽,心臟搏動就會受到影響,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長夏季節氣候潮濕、溫暖,在人體則與「至陰」之脾與之相應,天氣悶熱首要的防濕補脾。
3、秋屬金,主收斂,宜養肺
肺主秋,肺喜白色食物如:白蘿卜等。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飲食應以滋陰養肺之品為宜。另外酸味食物能收斂肺氣,而辛辣食物則發散瀉肺。所以,秋季常吃梨、番茄、檸檬、烏梅、葡萄、山楂、石榴、獼猴桃等酸味水果可養肺、潤肺,還能達到止瀉祛濕、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增進食慾的作用。
4、冬屬水,主封藏,宜養腎
腎主冬,腎喜黑色食物如:黑豆製品等。寒與腎相應,最易消耗腎的陽氣,陽氣一傷,人就容易發生腰膝酸軟、易感風寒、夜尿頻繁等症狀,因此在冬天一定要注意養腎。多吃核桃、枸杞、羊肉等溫性食物,用食物來補充自己的腎氣。
(8)秋老虎養生擴展資料:
《荀子 · 天論》中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這也就是現代自然哲學所倡導的「師法自然」思想,告誡人們要正確處理好「人工自然」與「天然自然」之關系,不要逆「天」而行。
漢代著名學者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通三》提出了「天人感應」論,認為如果君主逆「天」,不施德政,就會激起天的震怒,引發水、火、蟲、旱、地震等災害。在這里即可窺見其重視協調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重要性的思想。
9、秋季適合什麼方法養生?
秋季到來,早晚天氣逐漸變涼,很容易就會感冒的。俗話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那就說明秋天也是一個適合養生的季節,那就給大家帶來秋季養生的小秘訣。
調理脾胃。盡管許多地方甚至在秋天仍然很熱,但秋老虎的力量不容忽視。然而,畢竟秋天不是仲夏。即使中午仍然很熱,但顯然早晚都會變冷。這時,我們必須減少冷食的攝入,尤其是生吃水果的習慣也應該調整。特別要注意脾胃虛弱。現在是少吃多吃的好時候,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如果你不注意你的飲食,腸胃疾病會很容易找到你。
適時進補。秋天是一個特別適合補充營養的季節。炎熱的夏天過後,你可以在秋天吃一些有營養的食物。如果呼吸總是淺而短,出汗和食慾不振是氣虛體質。可通過將黃芪、黨參、西洋參加水浸泡或熬湯來補充。如果面色蒼白,出現盜汗,那就是血虛體質。一些當歸、紅棗和何首烏可以作為粥。如果雙頰潮紅,口乾咽干,便秘,那就是陰虛體質。你可以多吃些山葯和百合。食物補充也應該適度,不要吃消化不良!
調節心情。秋天是一個容易情緒波動的季節,這是由於炎熱的夏天過後過度消耗以及身體營養和水分不足造成的。進入秋季後容易出現秋季乾燥。特別是,一些老人和兒童不太能適應天氣的變化。這時,他們必須注意調整自己的情緒。他們也可以吃更多乾燥潤肺的食物,如梨、甘蔗和百合。
10、立秋過後,秋老虎橫行,養生應該注意些什麼問題?
立秋後,陽氣轉衰,陰氣日上,自然界由生長開始向收藏轉變,根據順應四時的養生原則,秋冬養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