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重於養生,那麼如何正確的養心呢?
我認為修身養性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讓我們能夠保持安靜一段時間。如果我們細心的觀察,就會發現任何修身養性的方式首先就要入靜,只有我們進入了安靜的狀態,才能傾聽自己內心的心聲,讓自己慢慢的變得對於什麼事情都不會有情緒上巨大的轉變,如果真的做到任何事情都這樣的話,那麼我們修養內心的境界就已經達到了。當然,我們在修養內心的時候,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驅除內心當中的雜念
如果想要進入一個相當的狀態的話,那麼首先要驅除內心當中的雜念,比如說我們在靜坐養心的時候,如果腦子里的雜念太多,那麼很容易就讓我們的內心變得越來越混亂,這樣也就沒有辦法很好的入定了,在這里我有一個小方法可以分享給大家,那就是在靜坐的時候可以把我們的兩只手握成拳頭狀,內心的意識集中在自己的鼻子部位,這樣可以更快的幫助我們入定。
2、選一個安靜的環境
環境對於我們修身養性有著直接干擾的因素,所以我們要想正確的修身養性的話,一定要有一個安靜的環境。因此我建議大家如果有條件的話,那麼盡量找一處靜謐的空間讓自己來練習,當然我們所說的這種靜謐的空間,不一定需要花費多大的金錢可以換來,其實在自己家裡找一處安靜的地方,也可以很好的幫助我們練習。
3、注意保證良好的休息
如果我們沒有休息好的話,那麼很有可能會造成內分泌紊亂,心情越來越毛躁,這對於我們修身養性來說是有著很大的干擾作用的,所以我建議大家一定要保證良好的休息,正常情況下成年人應該保證6~8個小時的充足睡眠,如果睡眠質量不好的話,應該先改善自己的睡眠質量。
2、養生先養心,如何養心
研究表明,人類疾病的絕大部分都與不良心態有關。它提示我們,養生,首先應當養心。養心貴在靜心,靜心的至高境界是樂心。養心務必要養德,德高才能神凝氣定。養心重在養神,養神說到底是凈化人的靈魂。如果你的靈魂始終是美麗的,那你就擁有了「不老之葯」。這里所謂養心,自然不是指保護好心臟,而是指調控好你的心態,包括思想、感情、情緒、意念,等等。人的心態需要保持平和,猶如人的體溫必須保持正常一樣。仔細觀察生活會發現,心理失控對人們的健康以及生活會帶來多麼大的危害。有的人由於過分懷舊,整日沉浸在那些殘缺的、蒼白的回憶里,以至於對眼前的一切都毫無興趣,即使美好的生活也索然無味。有的人由於盲目攀比,總覺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事事不如別人,以至於悲觀喪氣,經常悶悶不樂,甚至患上了精神抑鬱症。還有的人由於嚴重消極,老感到自己被社會閑置,被人們漠視,以致心灰意懶,頹廢變態,毀蝕掉了自己的心靈和意志。更有的人由於貪心作怪,總以為自己應當擁有更多的財物,應該比別人生活得更好,以至於放棄了對自己的約束,不該拿的也拿,落了個晚節不保的結局。類似現象雖然大多事出有因,但不管哪一種,無不與心態失控有關,無不傷及身體健康,無不有損美好生活。由此可見,養心對養生是多麼的重要。我們不妨從下列幾個方面進行溝通:養心貴在靜心 情緒乃一身之主,一個人如果終日思前想後、慾望不止,難免會百病叢生,說不良情緒是疾病的催化劑一點也不會過分。要消除不良情緒,重要辦法之一,就是要學會靜心。心靜才能氣順,氣順才能健身。靜心的最佳途徑是煉心,靜心的至高境界是樂心。如果你的心裡每天都是快樂的,那就說明你在養心方面確實是個高手。養心重在養神佛家有言,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在人之三寶中,精要化為氣,氣要化為神;神是精氣之和,神乃人之靈魂。所以,養心、靜心、樂心,最終要歸結到養神上來。神凝才能氣定,氣定才能心靜。養神,說到底就是要凈化人的靈魂。如果你的靈魂始終是美麗的,那你就擁有了「不老之葯」,而且會成為被眾多人羨慕的養心專家。養心務必養德生活中能使人動心的東西太多了。但凡能讓你動心的無不與自己的名利得失密切相關,許多人心難靜、氣難順、神難凝,均與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告誡我們,養心務必要養德。特別是面對物慾橫流的「花花世界」,你更應當把養德視為養心之本。德高才能心靜,德高才能神凝。養德最要緊的是去除那些束縛自己的名韁利索,使自己不為名利得失所折磨。如果你能做到視名利為草芥,視得失為無物,那你就可以在快樂的天國里自由翱翔了。
3、養生不能只養身還要養心,那心到底該怎樣養呢?
滋養心臟意味著保護心臟。 經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有清正廉潔的五臟,統一的氣血,秘密的陰陽,這樣他們才能長壽健康。 心理平衡是健康長壽的基石。 對於現代都市人來說,任何心理平衡的人都有健康和長壽。 養心是保持心理平衡的重要途徑。 《黃帝內經》認為它是「寧靜和虛無的」,即一種平靜、樂觀和開放的心態,平靜和娛樂。 孟子說:「養心,不貪少」 他也是一個慾望很少的人。雖然有些人不存在,但他們很少。 他也是一個有許多慾望的人。雖然有些人不是,但他們很少。 '
養心的核心是平靜頭腦,清除心火和慾望,減少各種慾望,重新產生注意力分散和擾亂頭腦,這將消耗大量的能量。 氣血失調,心不在焉 冥想是讓氣血按照正常規則運行。 在自然養生中,精神釋放法和放鬆法被用來減少各種慾望,獲得精神內營養,獲得精神安寧,滋養靈魂,補充人類能量
夏天滋養心靈的方法首先是心靈純潔,慾望少。如果你不那麼貪婪,你就不會那麼煩惱。 中醫認為「喜出望外,傷心欲絕」,所以老年人應該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尤其不要喜出望外,傷心欲絕 第二,在夏天,你應該多休息。如果你有空休息,休息可以幫助老年人消除分心。 第三,夏天我們應該多坐一會兒,保持冷靜,即使需要5分鍾。 老年人應該每天安靜地坐在樹蔭下或室內15-30分鍾。 你也可以聽悠揚的音樂,看漂亮的圖片,或者去釣魚或者打太極拳。 第四,心臟在夏天需要減速,夏天天氣炎熱,血液循環加快,心臟容易超載,所以心臟在夏天需要減速,不能疲勞。 只有當心臟先慢下來,呼吸才能慢下來。 休息應該減緩生命的節奏,減緩心跳,降低呼吸頻率,減緩生命活動的節奏,心臟才能得到休息。
第五,在夏天,人們應該多享受涼爽的空氣,少出汗。夏天,一個人應該多汗,汗水是一個人心靈的液體。汗水是血和汗的同一來源,汗水更容易傷害陰陽。 此外,夏季高溫和體表血容量的大量分布很容易導致老年人的心腦缺血症狀。 此外,夏季出汗過多會增加血液粘度。因此,在夏天,有必要降低活動強度,避免過度出汗,並適當喝一點鹽水。 然而,出汗時應該出汗,老年人不應該閉上汗,在房間里打開空的時間不應該太長。 養心安神在夏天至關重要。茯苓、麥冬、大棗、蓮子、百合、竹葉、柏子仁等。都能起到養心安神的作用。
4、為什麼說養生要先養心? 這種說法靠譜嗎?你怎麼看?
我個人認為這種說法非常靠譜,從中醫的養生學角度來講,平心靜氣首先不會讓我們傷及五臟六腑,對內臟有著很好的調養療效,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我們都知道,中醫的五行理論,每個元素都對應著相應的內臟器官,也對應著我們的五種情緒,無論哪種情緒,太過的話都會傷及我們相對應的臟器,所以,說養生先養心是很有道理的。除此之外,養心的好處,也有以下幾點:
1、鍛煉沉穩的性格
經常保持平心靜氣,可以很好的鍛煉我們的性格,不至於讓我們的情緒有大起大落,忽高忽低,這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我們的人際關系,讓我們的人際交往方面,有一個好人緣,給別人留下一種容易接近和相處的印象,一定程度上的,對我們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對家人健康有利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鍛煉好良好的性格,有助於幫助我們與自己的家人和諧的相處,家是事溫馨的港灣,是我們勞累了一整天,能得到最大緩解的地方,家庭和諧會很大程度上的促進我們和家人的健康,所以修身養性也間接的對家人的健康起到了幫助的作用。
從宏觀上來看,大部分的養生功法都含有鍛煉自己平心靜氣的部分,比如說太極拳,瑜伽,道家養生功法等等,這些流傳了千百年的上乘養生功法,都強調著要養心,可見養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是重中之重。
5、如何養心
靜則神藏,靜心養心靜是要人在一派紛繁的世界裡能夠獨自安靜下來。世界是從靜寂中產生的,「有生於無」、「動生於靜」,包括人的產生。人的精神更是來源某種靜寂。心喜靜,所以歷代養生學家把清心寡慾、調養精神作為養生的主要內容。《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雲: 「神太用則勞,其藏在心,靜以養之。」所謂「靜則藏神」、「靜以養之」,是指神靜,而不妄思,也要防止用神太過。靜是一種心態,如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是指不為名利所困擾的自然靜,有助於神氣內守。反之,神氣的過用、躁動,為名利所誘惑,往往容易耗傷人的元氣。因此,心靜則神清,心定則神凝,心虛則神浮,心安則神全,有利於身體的健康。首先做到心靜,心態自然, 《黃帝內經》雲: 「靜則神藏,躁則神亡」,靜則生陰,只有陰陽協調,才能保養心臟。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遇事即發,七情失調,心神則失去平和,要知道過喜則傷心,過怒則傷肝,過憂則傷肺,過思則傷脾,過恐則傷腎的道理。《太玄經》曰:「喜怒傷性,哀樂傷神,傷性則害生,傷神則侵命。故養性以全氣,保神以安心,氣完則體平,心安則神逸,此全生要訣也。」說明喜怒傷性,哀樂傷神。傷性就會危害身體,傷神就會影響生命,所以養性以保全氣,保神以安心。氣全使身體平安,心安使精神安逸,這是保證生命的重要因素。控制思慮,保持平靜,使人明白事理。當內心平靜,氣息就會和順,身體自然健康,方能得到長壽。所以說,心平則神安,心平氣和有利於延年益壽。當外部環境和內心世界都能寧靜自如時才能養心,心靜神自安。靜可以制怒,靜可以除煩,靜可以使意定神安。如果一個人終日心煩氣躁,顧慮重重,異想天開,想入非非,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一旦達不到個人的慾望,就終日心神不定,煩躁不安,焦慮失眠,精神衰弱,則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將隨之而來,嚴重影響身體健康。《七部要經》雲:「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則心盪,心盪則形傷,欲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養神以安於內,清虛棲心不誘於外也。」此話是指神思寧靜,心志就平和,則身體 ,就會健康。若精神浮躁,心意搖盪,身體就會受害。要想身體健康,首先要注重調理精神。所以安靜養神來保心,清虛靜心使自己不受外界事物的誘惑。所以要學會「鬧中取靜」、「靜中養生」的方法,搞好自身寧靜養心的保上健。近年來國內外興起「靜坐法」,它確實可驅去疲勞,消除疾病,恢復體力,凈化心靈,沐浴精神,是靜以養心的好方法。我每天午後、晚上靜坐閉目養神,或午後稍睡片刻,便覺得神清心安。這樣有利於健康長壽。養生重在養神,神是人體生命的基礎,是指人的生命力及其靈性和朝氣,神在於養,情在於節,人的情志和形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形以情來,壽隨志定。情志是形體之根,內含精、氣、神。而情志攝生最主要的為養神。養神是人對自身的認識,是精神、認識、感情和思維方面的修煉。古人認為神清則骨老,多情則骨衰。一般情況下,情志健康、無妄念的人,也是心理上最為健康的人。精神樂觀、坦然,神思不變,氣血就安然平靜,就無害於臟腑功能,人就會遠離疾病和衰老。若人多雜念,精神委靡,久而久之就會削弱正常的臟腑功能,氣血運行失常,精神和身體得不到滋養,疾病將隨之而來。若精神不空虛,意志不消沉,可使神有所依,志有所靠,神取形俱,才能享盡天年。調節情志,保持良好的心態。《內經》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恬淡就是思想上的安定;虛無是指沒有患得患失的思想雜念,無惱怒、憂思與驚恐等。這句話告訴人們,思想上安定清靜,沒有貪念妄想,那麼就會真氣和順,精神內守,體外沒有邪氣干擾,體內無情緒波動,人體和外界環境協調統一,體內的真氣調和而沒有損傷,精神充足而不外散,病邪就不可能侵犯人體,人就不會生病。處世要與人為善,氣量大,不斤斤計較,助人為樂。在人生的道路上有順境也有逆境。遇到順境時,不要得意忘形,沾沾自喜;遇到逆境時,不要垂頭喪氣,自暴自棄。無論處於何種環境,都要始終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樂於恬淡,使心志處於虛無狀態,才能與天地同壽。清心靜神,就是保持心神清靜,合理地用神。而清靜是指情志保持淡泊寧靜的狀態,是思想的清靜,需要經過修煉才能達到的狀態。因為神氣清靜而無雜念,才可達到真氣內存,心神平安的目的。清心靜神主要是指心神不妄動,用而不過,思想專一,排除雜念,從而能專心致志地工作和學習。生理學研究表明,人在入靜以後,生命活動中樞的大腦又恢復到兒童時大鬧電波的慢波狀態,也就是人的衰老指標得到了「逆轉」。通過社會調查發現,凡是經過重大精神挫折或思想受到重大打擊之後,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調節,則多種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地增加,如腫瘤、高血壓病、冠心病等。只有經常保持思想清靜,調神養心,才能有效地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的發生,有利於身心健康。《太平經》雲: 「求道之法,靜為基先。」說明求道的首要方法在於靜。《直仙真指》雲:「清靜二字,清謂清其心源,靜謂靜其氣海,心源清,則外物不能擾,性定而神明;氣海靜,則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實。」說明清是指心的本源清靜,靜是指氣海安靜。心源清外界事物就不會干擾,性情穩定而神氣清明;氣海靜,邪惡的慾望就不可能產生,精神內守,臟腑強盛。心裡純凈,神就不受干擾,人就能常常處於清靜之地。而佛家的禪靜是在修禪的過程中,修行者對外界刺激的感受性降低,抵制環境刺激對人的心理、生理活動的干擾,達到超凡脫俗,趨於寂靜。通過禪定達到內心清靜,精神不渙散;只有精神不渙散,身心才能健康,令人長壽。可知佛家的禪定養生與中醫強調心理保健是相似的,即練身調形,首先要主動地調攝精神。因為精神清靜,意志安逸,心神安定,達到真氣調和順暢而不生病的狀態。雖然中醫心理養生與佛家禪定有一定差別,但它們的養生宗旨是一致的,即靜心養性。
6、中醫的最高境界是養生,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如何達到養心境界?
養心貴在靜心,心喜靜,所以歷代養生學家把清心寡慾、調養精神作為養心的主要內容。《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雲:「神太用則勞,其藏在心,靜以養之。」所謂「靜則藏神」、「靜以養之」,是指神靜,而不妄思,也要防止用神太過。
《黃帝內經》雲:「靜則神藏,躁則神亡」,靜則生陰,只有陰陽協調,才能保養心臟。情緒乃一身之主,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遇事即發,七情失調,心神則失去平和,要知道過喜則傷心,過怒則傷肝,過憂則傷肺,過思則傷脾,過恐則傷腎的道理。一個人如果終日思前想後、慾望不止,難免會百病叢生,說不良情緒是疾病的催化劑一點也不會過分。要消除不良情緒,重要辦法之一,就是要學會靜心。心靜才能氣順,氣順才能健身。靜心的最佳途徑是煉心,靜心的至高境界是樂心。靜是要人在一派紛繁的世界裡能夠獨自安靜下來。
靜是一種心態,如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是指不為名利所困擾的自然靜,有助於神氣內守。反之,神氣的過用、躁動,為名利所誘惑,往往容易耗傷人的元氣。因此,心靜則神清,心定則神凝,心虛則神浮,心安則神全,有利於身體的健康。當外部環境和內心世界都能寧靜自如時才能養心,心靜神自安。靜可以制怒,靜可以除煩,靜可以使意定神安。《內經》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恬淡就是思想上的安定;虛無是指沒有患得患失的思想雜念,無惱怒、憂思與驚恐等。這句話告訴人們,思想上安定清靜,沒有貪念妄想,那麼就會真氣和順,精神內守,體外沒有邪氣干擾,體內無情緒波動,人體和外界環境協調統一,體內的真氣調和而沒有損傷,精神充足而不外散,病邪就不可能侵犯人體,人就不會生病。
養心重在養神, 佛家有言,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在人之三寶中,精要化為氣,氣要化為神;神是精氣之和,神乃人之靈魂。所以,養心、靜心、樂心,最終要歸結到養神上來。神凝才能氣定,氣定才能心靜。養神,說到底就是要凈化人的靈魂。如果你的靈魂始終是美麗的,那你就擁有了「不老之葯」。
7、如何養心?
靜則神藏,靜心養心
靜是要人在一派紛繁的世界裡能夠獨自安靜下來。世界是從靜寂中產生的,「有生於無」、「動生於靜」,包括人的產生。人的精神更是來源某種靜寂。心喜靜,所以歷代養生學家把清心寡慾、調養精神作為養生的主要內容。《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雲: 「神太用則勞,其藏在心,靜以養之。」所謂「靜則藏神」、「靜以養之」,是指神靜,而不妄思,也要防止用神太過。靜是一種心態,如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是指不為名利所困擾的自然靜,有助於神氣內守。反之,神氣的過用、躁動,為名利所誘惑,往往容易耗傷人的元氣。因此,心靜則神清,心定則神凝,心虛則神浮,心安則神全,有利於身體的健康。
首先做到心靜,心態自然, 《黃帝內經》雲: 「靜則神藏,躁則神亡」,靜則生陰,只有陰陽協調,才能保養心臟。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遇事即發,七情失調,心神則失去平和,要知道過喜則傷心,過怒則傷肝,過憂則傷肺,過思則傷脾,過恐則傷腎的道理。《太玄經》曰:「喜怒傷性,哀樂傷神,傷性則害生,傷神則侵命。故養性以全氣,保神以安心,氣完則體平,心安則神逸,此全生要訣也。」說明喜怒傷性,哀樂傷神。傷性就會危害身體,傷神就會影響生命,所以養性以保全氣,保神以安心。氣全使身體平安,心安使精神安逸,這是保證生命的重要因素。控制思慮,保持平靜,使人明白事理。當內心平靜,氣息就會和順,身體自然健康,方能得到長壽。所以說,心平則神安,心平氣和有利於延年益壽。
當外部環境和內心世界都能寧靜自如時才能養心,心靜神自安。靜可以制怒,靜可以除煩,靜可以使意定神安。如果一個人終日心煩氣躁,顧慮重重,異想天開,想入非非,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一旦達不到個人的慾望,就終日心神不定,煩躁不安,焦慮失眠,精神衰弱,則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將隨之而來,嚴重影響身體健康。《七部要經》雲:「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則心盪,心盪則形傷,欲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養神以安於內,清虛棲心不誘於外也。」此話是指神思寧靜,心志就平和,則身體 ,就會健康。若精神浮躁,心意搖盪,身體就會受害。要想身體健康,首先要注重調理精神。所以安靜養神來保心,清虛靜心使自己不受外界事物的誘惑。所以要學會「鬧中取靜」、「靜中養生」的方法,搞好自身寧靜養心的保上健。近年來國內外興起「靜坐法」,它確實可驅去疲勞,消除疾病,恢復體力,凈化心靈,沐浴精神,是靜以養心的好方法。我每天午後、晚上靜坐閉目養神,或午後稍睡片刻,便覺得神清心安。這樣有利於健康長壽。
養生重在養神,神是人體生命的基礎,是指人的生命力及其靈性和朝氣,神在於養,情在於節,人的情志和形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形以情來,壽隨志定。情志是形體之根,內含精、氣、神。而情志攝生最主要的為養神。養神是人對自身的認識,是精神、認識、感情和思維方面的修煉。古人認為神清則骨老,多情則骨衰。一般情況下,情志健康、無妄念的人,也是心理上最為健康的人。精神樂觀、坦然,神思不變,氣血就安然平靜,就無害於臟腑功能,人就會遠離疾病和衰老。若人多雜念,精神委靡,久而久之就會削弱正常的臟腑功能,氣血運行失常,精神和身體得不到滋養,疾病將隨之而來。若精神不空虛,意志不消沉,可使神有所依,志有所靠,神取形俱,才能享盡天年。
調節情志,保持良好的心態。《內經》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恬淡就是思想上的安定;虛無是指沒有患得患失的思想雜念,無惱怒、憂思與驚恐等。這句話告訴人們,思想上安定清靜,沒有貪念妄想,那麼就會真氣和順,精神內守,體外沒有邪氣干擾,體內無情緒波動,人體和外界環境協調統一,體內的真氣調和而沒有損傷,精神充足而不外散,病邪就不可能侵犯人體,人就不會生病。處世要與人為善,氣量大,不斤斤計較,助人為樂。在人生的道路上有順境也有逆境。遇到順境時,不要得意忘形,沾沾自喜;遇到逆境時,不要垂頭喪氣,自暴自棄。無論處於何種環境,都要始終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樂於恬淡,使心志處於虛無狀態,才能與天地同壽。
清心靜神,就是保持心神清靜,合理地用神。而清靜是指情志保持淡泊寧靜的狀態,是思想的清靜,需要經過修煉才能達到的狀態。因為神氣清靜而無雜念,才可達到真氣內存,心神平安的目的。清心靜神主要是指心神不妄動,用而不過,思想專一,排除雜念,從而能專心致志地工作和學習。生理學研究表明,人在入靜以後,生命活動中樞的大腦又恢復到兒童時大鬧電波的慢波狀態,也就是人的衰老指標得到了「逆轉」。通過社會調查發現,凡是經過重大精神挫折或思想受到重大打擊之後,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調節,則多種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地增加,如腫瘤、高血壓病、冠心病等。只有經常保持思想清靜,調神養心,才能有效地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的發生,有利於身心健康。
《太平經》雲: 「求道之法,靜為基先。」說明求道的首要方法在於靜。《直仙真指》雲:「清靜二字,清謂清其心源,靜謂靜其氣海,心源清,則外物不能擾,性定而神明;氣海靜,則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實。」說明清是指心的本源清靜,靜是指氣海安靜。心源清外界事物就不會干擾,性情穩定而神氣清明;氣海靜,邪惡的慾望就不可能產生,精神內守,臟腑強盛。心裡純凈,神就不受干擾,人就能常常處於清靜之地。而佛家的禪靜是在修禪的過程中,修行者對外界刺激的感受性降低,抵制環境刺激對人的心理、生理活動的干擾,達到超凡脫俗,趨於寂靜。通過禪定達到內心清靜,精神不渙散;只有精神不渙散,身心才能健康,令人長壽。可知佛家的禪定養生與中醫強調心理保健是相似的,即練身調形,首先要主動地調攝精神。因為精神清靜,意志安逸,心神安定,達到真氣調和順暢而不生病的狀態。雖然中醫心理養生與佛家禪定有一定差別,但它們的養生宗旨是一致的,即靜心養性。
8、中醫養生如何養心
中醫理論中,心屬火。火,就是火焰、火苗。火這個東西本身是個氣,是空的,是虛的,它本身是沒有辦法養的。只有給它加柴,柴多、柴好,火焰就強烈就持久。
肝為心之母,所以,養心首先要通過養肝。而肝又是將軍之官,可順不可逆。所以養肝要少生氣,多吃清淡,少焦慮,不要長時間用眼。而肝經當令的時間是丑時,就是一點到三點的時間。肝膽互為表裡,養肝也要養膽,而膽經當令是子時,就是晚上十一專點到一點的時間。屬所以,養肝膽就要早睡。
同時,心的外面有心包,是心的最後一道保護。心包強,心的功能也就強。
9、養生不能只養身還要養心,那麼該怎麼去養心?
養生不如養心,養心重在修心,是大家經常聽到的一句俗語。養生最好的方式就是心態要好,包括自己的思想、感情、情緒、意念等方面。尤其是老年人養生最關注的就是養心,擁有一個良好的心靜,讓自己快樂健康的渡過每一天。
養心時候就是盡量的保持安靜,保證充足的睡眠以及睡眠質量,對於老人或者是心臟功能不全的人來講,要保持自己的衛生干凈,夏天時候天氣熱要多洗澡,冬天也要經常用熱毛巾擦身子,多喝水身體有足夠的水分,保證大便的通暢,患者盡量不去人多的地方。
養生不如養心,養心就務必要修心,德高才能神凝氣定,說的在通俗就是凈化自己的靈魂。老年人養心並非是要求其保護好心臟,而是要注意自己的情緒,不可激動,心理失控對老年熱的健康帶來很大的危害。
有些人過分的懷舊,對任何的新鮮事物提不起興趣,對美好的生活也覺得淡然無味;還有的人愛攀比,總是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經常很悲觀,這些人最後都患上了抑鬱症。養心固然重要,但是這些實例都引發我們思考怎麼樣去養心修心。
養心恐怕醫生都給你開不出來葯單子,養心就是要消除不良情緒,之後讓自己的心慢慢靜下來,精心之後的最高境界又是樂心,如果你感覺自己過的很充實,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快樂的,那在養生方面就已經相當不錯了。
10、養生與養心怎麼相互促進?
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們對於生命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各種養生之道、養生方法也越來越多,像食療、葯療、氣功、坐禪、健身運動等等,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多姿多彩,也的確起到了很抄好的防病強身的作用。襲然而,健身鍛煉世好,食療葯療也好,期望它們取得良好效果,必須是在心理健康、精神愉快的前提下。舉個簡單的例子說,一個整天心俘氣躁。焦慮不安、悲悲戚戚的人,無論服用何種「靈丹妙葯」,無論用何辦法滋補,是絕對無法實現「精神煥發、體魄健壯的。
這樣,一個首要的問題必須明百確,這就是養哇必須先養心,養身與養心相結合,才能達到滿意與養生效果。何謂養心?心者,心理精神狀態是也度!養心即是通過各種恰情養性的手段,努力使自己保持心理健康,精神偷悅,保持昂揚向上的思想意志。狂自哪心身醫學所指出的,真正的健康,必須是心理健康與身體問健康的殼滿結合,必須具備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實際上,心與身緊密相關,一個人的精神狀態,能至關重要地影響他身體內部的神經體液一-內分泌免疫調節系統。而這個系統則決定我們能否保持機體各個器官的協調關答系,保持內環境的動態平衡,決定我們是否適應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對各種外來刺激及致病因子做出有效應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