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飲食養生的經驗是怎樣的?
孔子是儒家的一代宗師,閱歷十分豐富,洞悉各地風土人情,對飲食之道有深刻地觀察力和細膩的鑒賞力。他系統地總結了時人用飲食養生的經驗。他提出「肉雖多,不使勝食氣」、「食不回語、寢不言」、「不多食」、「食無求飽」、「唯酒無量、不答及亂」「雖疏食菜羹」等一系列養生主張。
2、孔子的養生思想是什麼
孔子的養生思想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有這樣幾條:
知足豁達,樂以忘憂.
食居慎節,做事有度.
興趣廣泛,以友輔仁.
仁者愛人,大德大壽.
3、孔子的養生秘訣有「八不吃」,是指哪八種食物?
孔子並不是指的8種食物,而是指的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這里主要是以下幾點,第1點就是腐敗了的食物不能吃,第2點就是不衛生的食物不能吃,第3點就是沒有切整齊的食物不能吃,最後就是沒有調料的食物也是不能吃的,只要做到了以上這幾點,那麼我們的生活方式就會更加的健康合理,我們的壽命也因此會變得更加的長久,孔子也正是因為做到了以上幾點他才能夠在那個比較艱難困苦的古代活得那麼長久,也這也因此讓他能夠創作出更多的作品。
在當今社會之中,很多人他們雖然說不缺一少吃,但是絕大部分人他們的生活方式是非常不健康的,因為他們吃的太雜,什麼東西都往自己的嘴巴裡面送,長久以來就會導致身體的一種不健康,這就是我們城市中所說的亞健康,因此越來越多的人他們都比較注意自己的健康養生,說到養生大家很可能會到一些專門的地方去詢問,但是卻不知道在我們古代有一位偉大的聖人,他已經對養生具有很高的研究了,這為勝那就是我們熟悉的孔子。
孔老夫子他的養生之道也是非常簡單而明了的,並不是特別的復雜,他第1點就是說的是壞了的食物那是千萬不能吃的,因為吃了的話就會導致自己體內蘊含大量的細菌,這些細菌在體內就會破壞人體的各種器官,從而影響我們的整體健康。另外就是在做飯的過程之中一定要注意干凈衛生,要將各種菜清洗干凈,除此之外,在切菜的時候一定要講究禮儀,菜一定要切得有條有理,不能亂七八糟的切,除此之外在烹飪的過程之中一定要加入合適的調料,讓整個菜餚吃起來更加的美味,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的願意去吃。綜上所述,孔子的養生之道非常簡單,只有簡單的4點,在我們的平常生活之中也要做到這幾點,那麼你也可以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4、孔子提倡「八不吃」有沒有科學道理
孔子八不食養生法:
孔子提倡「八不吃」———「食鈕而蝕,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
這八不食分為三類:一、色味方面:食物變顏色了不吃,變味了不吃。二、食物質量方面:糧食陳舊了不吃,魚和肉不新鮮了不吃,不新鮮的菜蔬不吃。三、製作方面:烹調不當的食物不吃,佐料放得不妥的飯菜不吃,從市場上買回來的酒和熟肉不吃(意思是有假貨)。
5、孔子的飲食思想主要有哪幾個方面
孔子的飲食思想豐富具體,且與實踐相結合,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主張飲食簡朴
孔子曾經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可見他並不追求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生活。恰恰相反,他追求的是飲食簡朴而平凡,他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因此,他對於那些有志於學習和實行聖人的道理,但又以吃穿不好為恥辱的人,採取了不理睬、不交談的態度,即所謂「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而對於家境貧寒,簞食瓢飲、居住陋巷、以苦為樂、好學不倦的弟子顏回,則大加稱贊,他說:「賢哉回也!」意即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呀
二:要求飲食衛生,健康飲食
孔子提出了許多飲食衛生的原則和鑒別食物的衛生標准,而且闡述精闢,見解獨到。這集中載於《論語·鄉黨》中。如:食物陳舊變味了,魚和肉腐爛變質了,不吃;食物的顏色變壞了,不吃;食物色味不好,不吃;如果不是進餐時間,不吃,因為吃飯不應時會擾亂腸胃的消化功能。
孔子還認為吃飯應以作為主食的穀物為主,吃肉佐飯,要使肉與飯有一個適當的比例。肉太多,飯太少,油膩膩的,是肉氣勝於飯氣了,也不相宜。這一點既反映華夏民族的飲食文化意識,又合乎營養衛生的原理,因為蛋白質和脂肪消化後的產物帶酸性,吃肉過多的人,由於小腸液和食物中的鹼性中和力長期失掉平衡,就可能患酸血病;血壓高的人吃肉過多更是危險。
在外賣方面,孔子認為市場上買來的酒,多有摻水摻雜質的;買來熟肉熟菜,往往不清潔衛生,都不能吃。這也是從衛生出發來考慮的。孔子還要求每餐必須有姜,但也不多吃。因為姜味辛,可祛濕解毒,吃飯前吃一點有益於健康和飲食。另外,「食不語,寢不言。」吃飯不說話,睡覺時也不說話,這不僅吃得清潔衛生,而且能及早進入夢鄉,自然這也是符合健康飲食原則的。
此外,食物烹飪應當有度、有節,實際上也暗含日常言行當有度、有節,「唯酒無量,不及亂。」孔子認為只有酒沒有限制(當時酒的乙醇度很低),但以不醉為度。通過節酒,可以正飲酒之「禮」,進而有利於道德品行的修養。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在其倫理思想的灌注方面是獨具匠心的。
三:講究飲食藝術
孔子不僅講究飲食衛生,而且講究飲食藝術。《論語·鄉黨》雲:「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孔子主張吃飯時,食品盡可能做得精細,烹制時,肉要切得細致。如此做,一方面益於健康,另一方面這與周禮中對人的言行的嚴格要求是極為類似的。孔子「食不厭精」的飲食觀,是他對中國飲食文化創建的一個理論觀點。它體現了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已經總結了物質和精神的兩個方面。
孔子對刀工也有很高的追求,「割不正,不食。」意思是說祭祀的肉切得不方正,不吃。還有當時的肉菜多為淡味,孔子認為必須蘸醬調味吃。不同的肉食要搭配不同的醬,都盛放在器皿里陳列成組,這說明孔子重視菜餚的配伍,不草率隨便。
四:注重禮儀禮教
孔子在飲食禮儀風俗方面,也有很高的標准和要求,具體內容可參考本站的這篇文章:孔子的飲食禮儀。
綜上所述,說明孔子對飲食思想非常重視。他的飲食思想完整而自成體系,涉及到飲食原則、飲食禮儀、烹飪技術等方面,並為我國的古代飲食理論拓展了思維空間。
6、如何評價孔子的飲食觀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其本意是說五穀所做的飯不嫌先將穀米擇得精一些,牛、羊、魚等腥味而製作的膾不嫌切得細而薄一點。精擇米,細切膾,僅以烹飪技藝而言,要精益求精,亦無可厚非。倘引申到「祭品」——在做祭祀用的食物時,應選用上好的原料,加工時要盡可能精細,以盡仁盡禮,應說也符合孔子講究飲食「禮數」的思想,「已得飲食之微(精深、精微)」吧。
對飲食原則,即「食經」,孔子曾提出著名的「八不食」,即「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飯菜經久變質,魚肉腐敗變壞,酒水飲料變色,食物已發出腐臭的氣味了,當然都不能吃。「沽酒市脯,不食」。朱熹在《論語集注》里解釋說:「沽、市,皆買也。恐不精潔,或傷人也。與不嘗康子(季康子)之葯同意。」這些講究飲食衛生的原則,應說至今仍有教益。
而所謂「失飪」,乃指食物烹飪未當,失了生熟之節——不是火候不到就是火候過頭,當然是不宜食的。而一日三餐,按時而食,一年四季,適時(令)而食,是順應果蔬生長規律的飲食習慣。倘食不以時,則身必有災了。孔子還曾告誡後人說:「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簡而言之:遇到吃飯時席面上肉菜再多,亦萬萬不可只食葷膩,讓進食的肉菜超過主食的量。飲酒雖不必限量,但要自我量力適度,不能飲醉,以至神智昏亂。這些良好的飲食習慣無疑是有助於「養生」的。
「割不正,不食」一語,按《論語註疏》曰:「謂折解牲體脊、脅、臂之屬,禮有正數,若解剖不得其正,則不食也。」肉切割得正不正,是按儒家們奉行的飲食禮儀的標准來要求的。「正」為合禮,食之無礙;「不正」有違禮儀,則不可食。同樣道理,哪種肉應該配哪種調味品,亦有講究。如「膾」,春天用蔥醬,秋天則要用芥醬,這也是「禮」所要求的。「不得其醬」,亂了規矩,當然不食。我國飲食文化「禮數」之講究,從中似可窺一斑。
圍繞著飲食禮儀,孔子不但就飲食本身提出許多要求,還提出許多用餐禮儀和規矩,有的至今仍有借鑒之用。譬如:參加宴會,「有盛饌,必變色而作」。主人用盛饌款待,為客者必起立致謝,以敬主人之親饋。倘有好酒好菜時,應該謙讓,請父母先吃,以示孝敬,這就是「有酒食,先生饌」。「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舉行鄉飲儀式結束後,要等持杖的老人都離席了,自己才能離席。孔子還說「食不語,寢不言」,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不言語。「席不正,不坐」,座席擺得不正,不入坐等等。
7、孔子的養生之道包括哪些方面?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代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先秦諸子百家中影響最深最廣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和學派,在中國封建社會中一直居於主宰的地位,「儒學」也幾乎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名詞。
孔子生活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在醫學極不發達、生產力相當落後的時期,他活了73歲,「人逾七十古來稀」,可謂長壽了。孔子養生長壽之道內容頗為豐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克己、修身的「養生三戒」
孔子一生嚴以律己,從不縱欲。他的「養生三戒」是留給後世的寶貴養生銘。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即年輕時,要在性生活上不能貪欲;血氣方剛時,要防止打架斗毆;老年,身心不可過度勞累,要戒「貪得」。這「三戒」不論對青年、壯年、老年都要求不能放縱。
(2)樂觀豁達,心胸開闊
孔子對「禮、樂、射、御、書、數」有廣泛樂趣,精通詩、書、禮、春秋。孔子為了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立身之道,一生周遊列國,奔走不息,即使已至「甚矣吾衰矣」的晚年,仍然樂觀處世。
孔子的二十字「養生經」:「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是孔子一生養生健身的科學總結。意思是說,聰明的人和有仁德的人,既喜歡幽靜,又喜歡山水,喜歡活動又樂觀處世,一定能長壽的。孔子在《中庸》中更加明確闡述:「大德必得其壽。」所謂大德者,必德高望重,安心處世,光明磊落,性格豁達。我們平時說的「心底無私天地寬」也就是這個意思。
(3)食勿過飽,講究衛生
食居慎節,知足不貪,食勿過飽,不亂飲食,是孔子一生自我管束的飲食養生的「金科玉律」,他曾提出過「八個不食」,盡管有些值得商榷或有不妥之處,但基本上是講飲食衛生的,有參考價值。「①霉糧餿飯、爛魚敗肉不食;
②顏色壞的不食;
③發臭的不食;
④夾生飯和烹調不當的不食;
⑤調料不當的不食;
⑥不合時令的不食;
⑦肉切得不方正的不食;
⑧市上買的酒和熟肉不食。」《孔子家語》還提出「長幼異食」,即年齡不同,在飲食上應當有所區別,各自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方法和習慣。
孔子的這些言論,即使今天看來也仍然是符合衛生標準的,同時也是我國最早的有關飲食養生的具體論述之一。
(4)起居循規,講究姿勢
在生活起居方面,孔子也有具體要求:「寢不屍,居不客」、「寢不語」等。「寢不屍」指不得仰卧如挺屍狀。後世孫思邈等據此提出宜屈膝側卧。所謂「睡不厭,眠作師(獅)子卧」者,即「勝脫靴著地坐腳也」。《老老恆言》道:「相傳希夷安睡訣『左側卧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頭,伸右足,以右手置右股間,右側卧反是。』」所謂「華山處士如容見,不覓仙方覓睡方」的睡方,大約就是指這種方法。「寢不言」也被後世所遵守,「寢不得語言者,言五臟如鍾磬,不懸則不可發聲」。
孔子還重視起居有常,他在回答魯哀公如何才能長壽的求教時說:「寢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共殺之。」這就是說:凡生活沒有規律,飲食不加節制,不注意勞逸結合的人,久之就會積病而死。
孔子青少年時放過羊,經歷過窮困生活磨煉後,又為宣傳他的學說,到處奔波,周遊列國多經磨難,但正由於他總結人們生活的實踐經驗,探索健身之道,積極倡導和參加體育活動,注意飲食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勞逸有度,才能經得起到處奔波生活困窘的考驗。在醫療保健和生活條件很差的春秋時代,尚能活到73歲的高齡,足見孔子是一位很重視體育衛生保健和懂得長壽養生之道的教育家。
(5)養護精神,調攝心理
孔子的學生患了麻風病,孔子惋惜地說:「是人也,有是疾也」。意思是說,什麼樣的人,容易患什麼樣的病。孔夫子此言雖有點主觀,但作為教育家、心理學家的孔子,可能已覺察出了疾病與人的性格、體質的關系。
半個世紀來,由於環境衛生、個人衛生的改善,生物性疾病確實減少了,精神衛生和疾病的關系,相對地暴露得更明顯。目前,幾種主要疾病,心腦血管病、癌症、高血壓病、肺心病都與精神狀態息息相關。其他如潰瘍病、神經性皮炎、牛皮癬、糖尿病等,也都與精神衛生密切相連。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得」字含有貪得的意思,人到老年,在名利上還竭力追求,得到的往往是苦惱煩悶,甚至是疾病。
孔子欣賞那種清心寡慾的精神狀態,對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心態表示稱贊,「賢哉,回也」。
孔子反對懶惰,他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意思是說,寧可下盤棋,也比閑呆著好。
孔子喜歡音樂,在齊國聽到韶(一種樂曲名),三月不知肉味。藉助音樂陶冶情操,平和心理,在將近絕糧時,還在「弦歌不衰」,飢寒之中也不愁楚。
孔子反對患得患失、怨天尤人的精神狀態,提倡心懷坦盪、剛毅堅強。他認為三種有害健康的事是:驕傲自大,游盪忘返,飢食妄淫。三種有益於健康的事是:調節行動,道人之善,交好朋友。
孔子的弟子們說:「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意思是說孔子在家閑居時,生活也很有規律,精神安樂,心情舒暢。
孔子對自己的評價是:「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由此看來,孔夫子是個不知發愁的好老頭兒。
8、孔子養生之道有幾個方面?
孔子養生長壽之道內容頗為豐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克己、修身的「養生三戒」
孔子一生嚴以律己,從不縱欲。他的「養生三戒」是留給後世的寶貴養生銘。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即年輕時,要在性生活上不能貪欲;血氣方剛時,要防止打架斗毆;老年,身心不可過度勞累,要戒「貪得」。這「三戒」不論對青年、壯年、老年都要求不能放縱。
(2)樂觀豁達,心胸開闊
孔子對「禮、樂、射、御、書、數」有廣泛樂趣,精通詩、書、禮、春秋。孔子為了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立身之道,一生周遊列國,奔走不息,即使已至「甚矣吾衰矣」的晚年,仍然樂觀處世。
孔子的二十字「養生經」:「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是孔子一生養生健身的科學總結。意思是說,聰明的人和有仁德的人,既喜歡幽靜,又喜歡山水,喜歡活動又樂觀處世,一定能長壽的。孔子在《中庸》中更加明確闡述:「大德必得其壽。」所謂大德者,必德高望重,安心處世,光明磊落,性格豁達。我們平時說的「心底無私天地寬」也就是這個意思。
(3)食勿過飽,講究衛生
食居慎節,知足不貪,食勿過飽,不亂飲食,是孔子一生自我管束的飲食養生的「金科玉律」,他曾提出過「八個不食」,盡管有些值得商榷或有不妥之處,但基本上是講飲食衛生的,有參考價值。「①霉糧餿飯、爛魚敗肉不食;
②顏色壞的不食;
③發臭的不食;
④夾生飯和烹調不當的不食;
⑤調料不當的不食;
⑥不合時令的不食;
⑦肉切得不方正的不食;
⑧市上買的酒和熟肉不食。」《孔子家語》還提出「長幼異食」,即年齡不同,在飲食上應當有所區別,各自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方法和習慣。
孔子的這些言論,即使今天看來也仍然是符合衛生標準的,同時也是我國最早的有關飲食養生的具體論述之一。
(4)起居循規,講究姿勢
在生活起居方面,孔子也有具體要求:「寢不屍,居不客」、「寢不語」等。「寢不屍」指不得仰卧如挺屍狀。後世孫思邈等據此提出宜屈膝側卧。所謂「睡不厭,眠作師(獅)子卧」者,即「勝脫靴著地坐腳也」。《老老恆言》道:「相傳希夷安睡訣『左側卧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頭,伸右足,以右手置右股間,右側卧反是。』」所謂「華山處士如容見,不覓仙方覓睡方」的睡方,大約就是指這種方法。「寢不言」也被後世所遵守,「寢不得語言者,言五臟如鍾磬,不懸則不可發聲」。
孔子還重視起居有常,他在回答魯哀公如何才能長壽的求教時說:「寢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共殺之。」這就是說:凡生活沒有規律,飲食不加節制,不注意勞逸結合的人,久之就會積病而死。
孔子青少年時放過羊,經歷過窮困生活磨煉後,又為宣傳他的學說,到處奔波,周遊列國多經磨難,但正由於他總結人們生活的實踐經驗,探索健身之道,積極倡導和參加體育活動,注意飲食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勞逸有度,才能經得起到處奔波生活困窘的考驗。在醫療保健和生活條件很差的春秋時代,尚能活到73歲的高齡,足見孔子是一位很重視體育衛生保健和懂得長壽養生之道的教育家。
(5)養護精神,調攝心理
孔子的學生患了麻風病,孔子惋惜地說:「是人也,有是疾也」。意思是說,什麼樣的人,容易患什麼樣的病。孔夫子此言雖有點主觀,但作為教育家、心理學家的孔子,可能已覺察出了疾病與人的性格、體質的關系。
半個世紀來,由於環境衛生、個人衛生的改善,生物性疾病確實減少了,精神衛生和疾病的關系,相對地暴露得更明顯。目前,幾種主要疾病,心腦血管病、癌症、高血壓病、肺心病都與精神狀態息息相關。其他如潰瘍病、神經性皮炎、牛皮癬、糖尿病等,也都與精神衛生密切相連。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得」字含有貪得的意思,人到老年,在名利上還竭力追求,得到的往往是苦惱煩悶,甚至是疾病。
孔子欣賞那種清心寡慾的精神狀態,對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心態表示稱贊,「賢哉,回也」。
孔子反對懶惰,他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意思是說,寧可下盤棋,也比閑呆著好。
孔子喜歡音樂,在齊國聽到韶(一種樂曲名),三月不知肉味。藉助音樂陶冶情操,平和心理,在將近絕糧時,還在「弦歌不衰」,飢寒之中也不愁楚。
孔子反對患得患失、怨天尤人的精神狀態,提倡心懷坦盪、剛毅堅強。他認為三種有害健康的事是:驕傲自大,游盪忘返,飢食妄淫。三種有益於健康的事是:調節行動,道人之善,交好朋友。
孔子的弟子們說:「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意思是說孔子在家閑居時,生活也很有規律,精神安樂,心情舒暢。
孔子對自己的評價是:「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由此看來,孔夫子是個不知發愁的好老頭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