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蘇軾的養生頌
確信文章名字是叫這個?我倒是聽說過蘇軾其他的養生文章~
2、蘇軾 《東坡》賞析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說點自己見解,第一句是起手句,雨洗代表自己遭受的磨難,中國人喜歡用風雨來形容磨難;東坡是雙關,既是地名也是自比;月色清代指自己歷經磨難依然不改自己清白的志向。
末句以鏗然為結語,意思是說不論自己人生的道路多麼曲折,依然會自潔自愛,擲地有聲的生活,表明作者不會與朝廷的小人們同流合污的決心。
鏗然一詞是表示聲音的,與第一句表示視覺的月色清呼應,透過文字達到了視聽相和的詩境。
3、很多人都推崇蘇東坡的養生之道,那麼蘇東坡是如何養生的?
在現代社會中有很多人都推崇養生,並且養生的人群越來越趨向於年輕化。那麼你們知道嗎?古代的大文學家以及美食愛好者蘇東坡也熱衷於養生,而且他把認為有助於養生的經驗都記錄在了《東坡志林》中,這些養生經驗非常貼近生活。
蘇東坡曾經給朋友寫了一個從戰國流傳下來的養生方子,在蘇東坡看來這非常的有效,因此在養生方子裡面提到了四種方法。第一就是無事以當貴。意思就是說在沒有什麼事情會讓你覺得比養生更重要了。第二就是早寢以當富。在蘇東坡看來早睡是一種財富,所以提倡早睡。第三個就是安步以當車。也就是說少坐車,要多步行。最後就是曉食以當肉。意思就是說晚一點吃飯,餓了就把吃的食物都想成肉,這樣就能夠非常有食慾。要知道蘇東坡有一段時間是非常窮的,非常缺乏食物,所以其中的第三條、四條對他非常的重要。
其次蘇東坡對喝水也有一定的研究。在蘇東坡看來,雨水是可以泡茶,長期服用這樣的水是能夠有長生之效。所以在蘇東坡的院中有很多盆盆罐罐,這些都是用來接雨的。
最後就是喝茶,蘇東坡對喝茶也有新的認識。在蘇東坡看來,喝茶雖然可以解膩消煩,但是不能泡濃茶,要不然會損傷脾胃。所以說他覺得飯後喝濃茶只是用來漱口,而且漱口茶沒有必要用那些高檔茶。
4、蘇軾的水調歌頭的賞析
賞析:
此詞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它們都有起得突兀、問得離奇的特點。
蘇軾把青天當作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注、更迫切。「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可以從中感受到詩人對明月的贊美與嚮往。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把對於明月的贊美與嚮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里今晚是一個什麼日子。
詩人想像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嚮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詞人之所以有這種脫離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來自他對宇宙奧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來自對現實人間的不滿。
人世間有如此多的不稱心、不滿意之事,迫使詞人幻想擺脫這煩惱人世,到瓊樓玉宇中去過逍遙自在的神仙生活。然而,在詞中這僅僅是一種打算,未及展開,便被另一種相反的思想打斷:「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詞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同時,這里依然在寫中秋月景,讀者可以體會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氣逼人。這一轉折,寫出詞人既留戀人間又嚮往天上的矛盾心理。
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顯示了詞人開闊的心胸與超遠的志向,因此為歌詞帶來一種曠達的作風。
但蘇軾畢竟更熱愛人間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與自己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
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里又回到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從「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轉折開闔中,展示了蘇軾情感的波瀾起伏。他終於從幻覺回到現實,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糾葛中,入世思想最終佔了上風。「何似在人間」是毫無疑問的肯定,雄健的筆力顯示了情感的強烈。
下片懷人,即兼懷子由,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這里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一切離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開脫:「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
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從語氣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問;從結構上,又是推開一層,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為月亮開脫,實質上還是為了強調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託對未來的希望。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後說:「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
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麼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但願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
讓對於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並不限於此。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願。
(4)蘇軾的養生賞析擴展資料: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時所作。
這首詞以月起興,與其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像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5、蘇東坡是我國宋代大文豪,著有養生專著《東坡養生篇》,蘇東坡的養生之寶是什麼?
曾被杭州人稱為「 老市長」的蘇東坡,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而且對養生很有研究,在他的詩作中,有不少是寫養生的,體現了他運動養生、食物養生、環境養生等系統的養生觀。後人將沈括與蘇軾寫的《良方》與《蘇學七方》合編成的《蘇沈良方》,至今仍被醫界沿用。他創制的「東坡肉」更是養生菜譜的一張金名片;他為官杭州時,疏浚西湖,構築蘇堤,形成美化西湖的生態結構,至今仍為全國人民環境養生所享用。
寄情江山風月
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但處事達觀,常寄情祖國美麗的江山風月。雖貶官湖北黃州,面對昔日古戰場,仍不忘游景懷古: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傾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此為 《前赤壁賦》之引文,寫出了蘇東坡在黃州赤鼻磯月夜泛舟,清風明月下的超然之樂與不患得失的寬廣胸懷。蘇東坡晚年更以游歷美好山水以愉情。
謫居淡無事,何異老且休。雖過靖年節,未失斜川游。春江淥夫波,人卧船自流,我本無所適,泛泛隨鳴鷗。中流遇洑徊,舍舟登層丘。有口可與飲,何必逢我儔,過子詩似翁,我唱而輒酬。未知陶彭澤,頗有此樂否。
寫出了蘇東坡在貶官期間無事,駕舟出遊,在碧波輕盪的春江之上,任憑小舟隨鳴叫的海鷗泛泛漂流,中流遇旋渦而舍舟登高丘,父子詩歌相酬,陶醉於 大自然美景,縱然身居世外桃源的陶淵明,也未必有此樂。
「和」「安」養生
《黃帝內經》第一篇《上古天真論》 有一句話這么說:「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意思是一個人不要有太多的慾望,「 少則得,多則惑,」只要心態清靜了,什麼樣的疾病、外邪都侵入不了我們的身體,這樣身體就健康了。
蘇東坡才華橫溢,好仗義直言,不善逢迎,因此得罪權貴。自他中年後,遭遇了人生的最大挫折,先後被貶官湖北黃州、流放海南。四起四落,坎坷一生。但他始終熱愛生活,對人生抱著積極的態度,並善於在困難挫折之際,恬淡虛無,樂觀自處,且善用養生法寶「和」「安」二字貫於行。記載他與沈括合著的有關醫葯論述 《蘇沈良方:問養生》中認為:養生以「和」「安」二字為至上。「 和」即順心,以順和來適應外界事物的變化;「安」 即靜心,以減少外界的誘惑。因為「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外輕內順則生理備矣。」也即一個人處在任何環境下,都要保持心境的安適隨和、頭腦冷靜,才能適應客觀外界環境的突然變化,經受得住社會生活事件的變故和突如其來的打擊,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以求得身體健康。蘇東坡正是以此精神對待仕途的跌盪起伏和人生的坎坷,所以,盡管有諸多不如意的事情發生,他還是保持著健康的體魄,過著快樂的人生。
《東坡志林》 的保健四味葯
蘇東坡的《東坡志林》記述說,有人向他請教養生葯方,蘇東坡說:「 吾聞戰國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傳。其葯四味而已。」他提筆寫下的四味葯是:」無事以當貴,早寢以當富。安步以當車,晚食以當肉。」
第一味葯:無事以當貴
人不要為雜事煩惱。人活於世,一定是雜事紛繁,個人事、子女事、家庭事、單位事、社會事,不善處者,事事累體累心,久之,必然影響人體健康,縮短人的壽命。因此,務必要學會抓大事,盡量減少擾神的雜事;如果一旦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也要沉著處理,切忌過多的因事煩心。相信如果天塌下來,一定會有比我個子高的人頂著。
第二味葯:早寢以當富
說的是讓人不要熬夜。可見當時蘇東坡對人體生物鍾現象已經有所研究,「早寢」作為四味葯之一,可見他已經發現熬夜對人體健康的破壞性 影響之大。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研究成果最接地氣的解釋就是讓人們不要熬夜。因為睡眠是養生的一大基本功能,是受人體生物鍾控制的,而熬夜會打破人體內精妙的時鍾,疾病就來了。
第三味葯:安步以當車
勸人多步行。說明處於宋代的蘇東坡已經發現隨著交通工具的發展,人類活動減少而帶來有害於身體健康的現象,所以提出了「安步以當車」的觀點。就當代而言,家家有汽車,滿地跑小車,人體活動量大大減少,安有不患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之理?所以蘇東坡「安步以當車」的觀點,還是能對當前的常見慢性病防治起到指導作用。
第四味葯:晚食以當肉
提醒人飢餓了再吃飯。因為胃進食後一般是四小時排空,進食後食物的消化、吸收,能量的消耗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飢餓了再進食是有科學道理的,人類幾千年來養成的一日 三餐用餐規律,是符合人體生理機能需要的。蘇東坡特別說:「夫已飢而食,蔬食有過於八珍」,也就是說,飢了再吃,蔬食也比八珍更能補益。
食物養生與環境養生
蘇東坡主張少吃肉,說「 甘膩肥濃」是「腐腸之葯」,並使人肥胖;認為用少量的肉與蔬菜同烹調,吃了會使人不胖不瘦,能起到保持健美體形的作用,此與現代營養學提出的葷素搭配,科學膳食的理論是一致的,也從一個方面體現了蘇東坡的食物養生觀點。
同時,他還認為人類的居住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比吃肉更重要,從而主張在人類居住之處的周圍要廣植竹木以綠化美化環境,可起到調節情緒,靜心安神的作用,體現了蘇東坡的環境養生觀點。民間廣為流傳一首他飲食長壽的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若對此君仍大嚼,此間哪有揚州鶴。」此詩大意是:吃飯可以沒有肉,但住處不可沒有竹。不吃肉令人消瘦,沒有竹令人卑俗。人瘦還可以發胖,人俗不可醫治。旁人笑我這樣說,好象是高傲,好象是痴呆。如果一味快意吃肉,世間還有人能駕鶴升仙嗎?
6、蘇軾的名句賞析
1.誰道人生無在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寫出了作者人老而新卻不老的一顆像年輕人的心 。,"門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實景,又暗藏佛經典故。東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為年華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淺顯,卻值得回味。先著《詞潔》卷一謂:"坡公韻高,故淺淺語亦自不凡。" 全詞洋溢著一種向上的人生態度,然而上闋結句的子規啼聲,隱隱折射出詞人處境,也更顯出詞中達觀態度的難能可貴。
2.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賞析: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起筆頗有氣勢,從長江著筆,巨大的空間;千古風流人物,廣闊的歷史時空,無數的英雄豪傑;將此二者聯系起來,組成一個極為遼闊悠久的時空背景;浪淘盡,歷史長河的沖刷。是悲哀,也是一種通脫,通古今而觀之的氣度。
「故壘西邊,人道是周郎赤壁」:如果說前邊是一個氣勢非凡的大場景,那麼,此時出現的則是一個細致精確的小場景,作為三國古戰場的赤壁究竟在何處,歷來眾說紛紜,但可以確定的是蘇東坡所寫之赤壁與歷史上赤壁之戰的赤壁絕非一處,對此,東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處點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極大,既拍合詞題,又為下闕緬懷周公瑾預伏一筆。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集中寫出赤壁雄奇壯闊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亂地高插雲霄,洶涌的駭浪猛烈地搏擊著江岸,滔滔的江流捲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從不同角度而又訴諸於不同感覺的濃墨健筆的生動描寫,一掃平庸萎靡的氣氛,把讀者頓時帶進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闊,精神為之振奮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總束上文,帶起下片。前文為我們描繪的精彩畫卷不由不使人發出「江山如畫」的贊嘆;錦綉河山,地傑人靈,如畫江山必生光耀千古的英雄豪傑,三國時候正是英雄雲涌、奇才輩出的年代:橫槊賦詩的曹操,馳馬射虎的孫權,隆中定策的諸葛亮,足智多謀的周公瑾……
上片立足寫景,為英雄人物出場作鋪墊。
「遙想公瑾當年……灰飛煙滅」:在三國這個歷史舞台上,英雄人物風雲際會,而最令東坡嚮往的是周瑜,以「遙想」領起五句集中寫青年帥才周公瑾,既然是作者的嚮往,必然要挑選最能表現人物的素材。史載,建安三年,孫策親迎二十四歲的周瑜,授予「建威中郎將」的官職,並同他一起攻取皖城。周瑜取小喬,正在皖城戰役勝利之時,而後十年他才指揮了赤壁之戰。此處把十年間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寫赤壁之戰前,忽插入這一細節,以美人襯英雄,(西施、范蠡泛舟湖上)接下來從容貌儀態上寫周瑜儒將風流姿態,大敵當前,談笑自若,指揮鎮定,強敵瞬間瓦解。
「故國神遊……華發」:這里邊有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振興王朝的祈望和有志報國的壯懷同黑暗的政治現實和橫遭貶謫的坎坷處境大相抵牾,思緒深沉、感慨頓生,仕途蹭蹬、壯懷莫酬,詞人自感蒼老,同年方氣盛卓有建樹的周公瑾恰成對照。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歷史現實交相震撼,詞人於天地之中頓生達悟,既然人生如夢,何不放懷一笑,馳騁於山林、江河、清風、明月之中,灑脫情懷於此略見一般。(坡仙)
本詞極雄麗之至,大起大落,橫絕今古。既認知人生如夢,又極寫人生之輝煌,使人難辨其究竟消極還是積極,人生功業雖輝煌而終歸於夢,但縱使如夢畢竟曾經輝煌,也許如夢的輝煌人生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嚮往。古往與今來,哲理與人生,在雄長豪宕壯麗恢弘之中,隱然一種低徊婉轉深隱幽微的情思綿綿不盡。
3.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賞析:這句話雖然包含人生哲學,然而它是通過一個完美的文學意境來表現的。我們首先感覺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體會到的是作者豐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的說教。同時,詞里雖有出世與入世的矛盾,情與理的矛盾,但最後還是以理遣情,不脫離現實,沒有悲觀失望的消極思想,情緒是健康的。同時,這首詞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所以它成為千百年來人們所贊美所稱贊的名作。
7、《養生》蘇軾 譯文?
《養生》蘇軾 譯文 :
無事以當貴 人不要把功名利祿、榮辱得失考慮得太多,如能在情志上任性逍遙,隨遇而安,無事以求,比大貴能使人終其天年。
早寢以當富 對於老年人來說,養成良好的起居習慣,尤其是早睡早起,比獲得任何財富都版更加富有。
安步以當車 人不要過於講求安逸,而應多以步行來替代騎權馬乘車,多運動才可以強健肢體,通暢氣血。
晚食以當肉 人應該用已飢方食,未飽先止來代替對美味佳餚的貪吃無厭。
8、蘇軾的詩歌賞析
因為不知道你要賞析他的哪首詩,故先給你一篇,權作參考:
蘇軾《江城子》賞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詞是蘇軾為懷念亡妻王弗而作,時熙寧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蘇軾剛到密州任知州。王弗,四川青神縣鄉貢進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與十九歲的蘇軾成婚。王弗聰明沉靜,知書達禮,剛嫁給蘇軾時,未曾說自己讀過書。婚後,每當蘇軾讀書時,她便陪伴在側,終日不去;蘇軾偶有遺忘,她便從旁提醒。蘇軾問她其它書,她都約略知道。王弗對蘇軾關懷備至,二人情深意篤,恩愛有加。蘇軾與朝中權貴不和,外任多年,悒鬱不得志,夜中夢見亡妻,凄楚哀惋,於是寫下這篇著名的悼亡詞。
王弗卒於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四川眉山故里柳溝山,又名老翁山,距蘇洵夫婦墓西北八步。蘇軾兄弟曾在父母墓旁遍植松樹,「老翁山下玉淵回,手植青松三萬栽」。雖十年過去,他對王弗依舊一往情深,哀思深摯。詞的上片寫自己對亡妻的無限懷念和人世滄桑的悲戚。起句寫十年裡,雙方生死隔絕,即使不特意思量,往昔的深情仍難以忘懷。「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對亡妻的哀思,對仕途波折的愁苦,相距千里,無處訴說,道出了內心深處的悲愴之情。十年來,顛沛流離,歷經憂患,自己已是「塵滿面,鬢如霜」。想像著即使相逢,妻子也認不出自己了。明明是作者對亡妻思念深切,偏偏說自己變化太大,妻子已認不出自己,把現實中對妻子的懷念和個人遭遇的哀傷交融,既寫出了千里孤墳的凄涼,也寫出了生者人世的辛酸。
下片以「夜來幽夢忽還鄉」句過渡,寫夢境相逢的情景。作者選取妻子生前閨房生活的細節來描寫。凸現妻子臨窗而坐,對鏡梳妝的場境,表現了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也反襯出如今「無處話凄涼」的悲傷。驀然相逢,「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酸甜苦辣霎時湧上心頭,相互在這默默無言中傾訴十年的痛苦。夢中醒來,作者仍抑制不住內心的哀痛。清冷的明月,短短的山岡,幽幽的松林,相象著那裡就是妻子思念自己而痛斷柔腸的地方。作者巧妙地推己及人,以想像妻子在那凄清冷落的地方想念自己,襯托出自己對亡妻永不能忘的深摯感情。
這首詞將夢境與現實交融而為一體,濃郁的情思與率直的筆法相互映襯,既是悼亡,也是傷時,把哀思與自嘆融和,情真意切,哀惋欲絕,讀之催人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