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天看美女能長壽嗎?
2、根據儒家的養生觀,什麼樣的人能夠長壽
1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2仁者壽(若恬淡虛無,心神寧謐,豁達開朗,順應自然,人之元氣必定聚集,周流於身,長壽則不難矣!)
3、要長壽怎樣養生?
現今我國已經走向小康社會,解決了人們吃飽,穿暖以後,就應該注意提高生活質量,講究養生保健,提高身體的健康素質,這樣,人人都可以健康長壽,頤養天年,而且是無疾而終。
我國古代社會動盪,戰爭頻繁,疾病流行,生活困苦,一般人壽命很短,而為什麼古代名醫壽命都很長呢?總結他們的經驗有四條:
(1)起居有常,飲食有度
起居有常,飲食有度。就是說生活一定要合乎生理要求的規律。《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於天年,度百歲乃去。而起居無節,故半百歲而衰也。」人的起卧,是多少代以來養成的白天活動,夜晚睡覺的習慣。定時睡覺,定時醒來,按時起床,形成一套固定的睡眠節律,到時候生物鍾便會起作用,出現想睡、想醒、起床的反映。按照這個習慣和節律起卧、作息,會感到很自然,很舒服。如果經常打亂這個規律,不按時起卧,貪戀夜生活,便會擾亂生物鍾的節律,使身體產生一些反常的病態,如失眠、煩躁不安、乏力睏倦等,導致身體抗病能力下降。早年高濂在《遵生八簽》中說:「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乃自取也。夫寢處不時,飲食不節,勞逸過度者,疾共殺之。」所以說有規律的生活、起卧實為長壽之道。
飲食有度既不是忍飢挨餓,也不是暴飲暴食,而是應該適度。老中醫大多都注意吃飯定時、定量,不強食過飲,懂得「寓醫於食」的營養學說,常常根據自身的需求,用食補的方式選擇食物調理機體,如:原北京中醫學院傷寒論教研室主任張志純老大夫,一年四季經常喝豆汁(是綠豆經過發酵做成的一種北京小吃),年已到八十多歲時,仍耳聰目明,手不抖,每天早起用毛筆寫蠅頭小楷書一篇,後人甚為欽佩。當時我也曾效仿喝過豆汁,果然喝後全身舒服,如有咽喉痛時喝一碗豆汁,即可疼痛消失。我常比喻說,喝豆汁,可以與用青黴素相媲美。
(2)善握七情,心態平靜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態變化,是機體的精神狀態,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況下,一般不會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了人體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動范圍,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才會導致疾病發生。七情是造成內傷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常稱「內傷七情」。
七情致病的特點是直接影響相應的內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是說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以對相應的內臟有影響,使臟腑氣機逆亂,氣血失調。
祖國醫學認為七情致病是使人體生病的「內因」。人的情緒、心態對健康影響很大,因為人在心態平和,心情愉快時,各個系統的生理功能全都正常,當情緒不好,或有各種惡劣的信息傳達到中樞神經系統時,神經系統就會發生調節紊亂,造成免疫功能下降,從而促進人的衰老進程,或導致某些疾病發生,如癌症、冠心病、高血壓等。因為七情是內傷病的重要因素,所以中醫特別強調要謹慎調理、養性強身,以保持身體健康。
(3)講究養生,注意防病
所謂「養生」,就是保養身體、預防疾病的意思。中國養生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通過反復的實踐,積累了極其豐富的寶貴經驗。它是中華民族智慧和創造的結晶。養生內容範圍很廣,涉及面也大。但一般人從醫療(治病)注意得多,而從養生(防病)考慮得少。我們的前輩在這方面既有深刻認識,又身體力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些年來,愈來愈多的人們開始注意到養生的重要性。國際上也受到高度重視,他們逐漸認識到養生學對人的生命有著延緩衰老和預防疾病的作用,對於許多慢性疾患也有治療的功效。它是提高人體的生命系數,延年益壽的最佳手段和方法。
(4)不治「已病」,治「未病」
「早識病」「早治療」是我國漢代醫聖張仲景早就提出的主張。古人對「疾病」二字的解釋是不一樣的。他說「疾」是不易察覺的小毛病,也叫「未病」狀態。現在人們常說的「亞健康」狀態,就是古人說的「疾」的狀態。此時就應該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治療,如果不採取任何防範,就可以發展成為「病」。中醫古籍《內經》也載有「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論述。老中醫很重視身體出現不舒服時候的早期調理,也叫「治未病」。深知「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的重要。在生活中,還特別注重調理腸胃功能,他們牢記「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名言。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脾胃功能保養好,吃飯香,營養充足,身體就好。這與維多利亞宣言所提倡的健康方式四大基石中強調的,要有全面均衡營養的補充,基本是一致的。其次是重視調理氣血,認為氣與血對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非常有關系。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必先五勝(臟),疏其氣血,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意思是說治病養生的主要關鍵之一是疏通氣血,令其暢達而致於正常。《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又曰:「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陰治,陰病陽治,定其氣血,各守其鄉,血實者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血實者宜決之」意思就是引導疏通,如決江河,是祛瘀之大法。「氣虛宜掣引之」意思就是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老中醫很重視應用益氣養血補虛和行氣活血祛瘀的調理法則保養身體。我曾見到一張用三七為君葯組成的傳統葯方,從每年立冬時節開始服用,對防止老年人冬天關節不利和關節疼痛效果非常之好。
我國名老中醫的防病勝於治病的養生長壽經驗,比1992年世界心臟病學會會議上制定的「維多利亞宣言」中提倡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四大基石(即均衡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和心理平衡)要早上兩千多年,而且比維多利亞宣言更全面,更具體,也更符合實際。老中醫的養生保健經驗,也可以說是我國古老文化中極為寶貴的優秀遺產之一。
4、如何養生長壽
早晨起來喝杯水,如廁,中午吃飯,以青菜為主,晚上,吃少,十點半前入睡,不暴飲飽餐,心情愉快,每周鍛煉三次身體,不吸煙,就可以了
5、鼻子長的人很長壽嗎?
鼻分成兩種,一種長鼻,一種短鼻。
從面相學來看,長鼻的人,通常比較容易長壽,視為壽鼻三根比較高。短鼻的人一般不太長壽,因為《黃帝內經》裡面說長鼻之人視為壽相。
中醫說這也有一定道理,因為鼻子長的人,鼻道比較長,臟的空氣在一個更有效的過濾機制裡面,可以把更多的臟東西弄走。而且由於鼻道長的時候,冷空氣在加熱和加濕的過程是比較充分的,所以呼吸到肺裡面,對肺的刺激相對比較小。
相書記載鼻頭位置代表著正財位,如果一個人的鼻頭有肉的話,不論男女都是光明正大求財的,所謂君子求財,取之有道;鼻頭比較大且飽滿的人,尤其是像膽一樣的人,是有錢的。比如成龍的鼻子,就是很典型的這樣一個鼻子。
鼻子還要看直和彎,有人說鼻子歪的人心術不正,這倒不一定,應該只是一種以訛傳訛的傳說。
但是鼻子歪的確和我們的頸椎有關,如果一個人鼻子歪的話,他的頸椎通常也是歪的。他頸椎歪的時候,就很容易頂到相應的地方就會很疼,所以第二次他就會咀嚼用左邊來咀嚼,左邊咀嚼得多就會越來越膨脹,慢慢就把鼻子擠過來,鼻子就擠成歪的了。
6、道教解簽長壽星是什麼意思
1、眉毛濃淡適中的人容易成為長壽星。
眉毛被稱為保壽宮,與人的生命有關系,因此,民間傳說中的老壽星都往往有著一對長眉毛,即「壽眉」。古相書曰"眉毛長垂,高壽無疑",是說眉毛高長而眉尾下垂的人高壽無疑。傳統醫學《內經》上說:「美眉者,是太陽之脈血氣多;惡眉者,血氣少」。也是說,眉毛濃密、粗長、潤澤,反映了經血氣旺盛,身強力壯,代表著長壽。反之,眉毛稀短、枯脫,反映了經血氣不足,體弱多病,代表著身體不好。所以,如果眉毛濃淡恰好,粗細適中,秀而彎彎,整齊有光,眉尾微垂,這樣的眉毛都代表著長壽。
2、臉形骨肉飽滿的人容易成為長壽星。
臉形方正、骨高肉滿,意味著身心健康,更代表著長壽。面相三停部位飽滿、比例均衡對稱屬於長壽之相,面相三停即上停,從發際到眉毛;中停,從眉毛到鼻準;下停,鼻準以下。中下停飽滿者更容易長壽。
3、牙齒排齊堅固的人容易成為長壽星。
古相書中說「齒排齊堅固者,為長壽」。牙齒排列得整齊,而且堅固不動搖,這樣的人可以長壽。
4、鼻子中的年壽部位端正的人容易成為長壽星。
所為年壽,一般是指山根與准頭之間的部位,即鼻根至鼻尖。古中醫書《嬰童百問》曰:「年壽平陷者主夭,青主發熱主驚。」從中,反應出此位置和壽命有關,鼻子豐滿端正,長而有勢,鼻樑挺起,都屬於長壽之人。
5、人中長而深的人容易成為長壽星。
所謂人中,就是從鼻子下面到下唇之間的那條直溝,通過人中的寬窄、深淺、長短、直曲程序來看一個人的貴賤、壽命及子孫有無等。人中又長又深的人容易長命百歲。人中短的人,晚年運不佳,容易孤獨,人中短的話,也用不用擔心,隨著年齡的增長,人中亦會增長。另外,人中有橫紋的人,表示會為孩子的事而操勞,影響壽命。上狹下寬的人中,越接近晚年越有福份,容易成為長壽星。上寬下窄的人中,作事容易自暴自棄,從而會影響健康壽命。上下狹窄中央寬闊的人中,會遇到疾病困煩。人中歪斜彎曲而長的人,雖然人生路上波折,也代表著能健康長壽。人中太寬的人,心胸寬廣,不容易把事情往心裡去,這樣的人容易長壽。人中狹窄的人,容易過於操勞,從而影響健康壽命。
7、天天大補、養生,但是心眼特壞,這樣的人能長壽嗎?
凡長壽者,心態很重要,無不是心胸寬廣,光明磊落之人。行不善者,名為欺天,天必遣之。心境不佳,就算泡在營養液中,也沒有用。
8、如何才能長壽
9、怎樣才能長壽?急!急!急!
養生長壽三字秘訣-------------------長壽的秘訣喲
人壽數, 天壤懸。 逾期頤, 記箴言: 晨即起, 夜早眠。 苦求樂, 忙偷閑。
休與作, 序井然。 諳音律, 撫琴弦; 對弈樂, 釣魚閑; 賞花月, 促膝談。
覓仙境, 樂悠然。 健身術, 靠鍛煉; 習按摩, 學拳劍; 球可打, 步常散;
日光浴, 莫間斷。 筆勤動, 書常觀; 詩書畫, 均可兼。 情操陶, 身心健;
適勞逸, 莫懶散。 糧色配, 粗細兼, 五味俱, 不可偏。 果須新, 菜應鮮;
酒宜少, 茶應淡。 少厚味, 戒毒煙。 勿暴飲, 忌飽餐, 益脾胃, 保後天。
寒暑易, 時令換, 視冷熱, 衣增減。 七情過, 百疾添, 避驚怒, 忌憂煩。
節情慾, 少纏綿; 柳勿問, 花莫拈; 養腎精, 固真元。 患微疾, 莫輕看,
早診治, 防轉變。 為人忠, 從政廉。 德廣施, 鏡高懸。 忠孝盡, 人倫全。
下對地, 上對天, 無愧事, 高枕眠。 老退休, 理自然, 勿失落, 莫傷感。
有冷視, 若等閑, 善有報, 天理還。 著布衣, 吃淡飯, 惟知足, 才樂觀。
不謀私, 多行善。 遇分歧, 別爭端, 和為貴, 忍當先。 仁道至, 可延年。
窗外事, 淡如煙, 耳不聞, 心不煩。 名不求, 利不貪; 弱不欺, 貴不攀;
寧玉碎, 非瓦全。 心若正, 身必安。 養心性, 享天年。
天下事, 古難全, 生老已, 順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