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石城縣養生

石城縣養生

發布時間:2020-08-01 13:53:31

1、贛州地區有哪些景點

【八境台】 位於章貢兩江交匯處。有「千里贛江第一台」之美稱,始建於北宋嘉佑年間,因孔宗翰《虔州八境圖》和蘇軾八境詩而得名並聞名於世。

【郁孤台】 座落於贛州城區西北的賀蘭山上,距今1000多年歷史,始建於唐廣德至大歷年間(763—779年),台高14.1米,面積275平方米。「冠冕一郡之形勢,而襟帶千里之江山」,隆阜郁然孤峙,故名郁孤台。因著名詞人辛棄疾《菩薩蠻》詞「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而揚名海內外。

【古城牆】建於北宋嘉佑年間,全長3600多米,雄偉逶迤,古城牆上保留數以萬計的銘文磚,猶如一部歷史巨著。

【通天岩風景名勝區】位於贛州城西北6.8公里處,為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區內古樹參天,丹崖絕壁,具有「丹霞地貌獨特、生態景緻宜人、文物遺跡豐厚、石窟藝術寶庫」之特色。主要景點有觀心岩、忘歸岩、龍虎岩、通天岩、翠微岩5大岩洞。存有唐代以來的石龕造像359尊,摩崖題刻 128品,是中國南方最大的石窟群,被譽為「江南第一石窟」。

【贛州浮橋】京九線上的明珠江西贛州市,是一座歷史悠久、名副其實的古宋城,被譽為保存最完好的宋代博物館。那逶迤的古城牆、壯美的八境台、高聳的舍利塔、聞名於世的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現存最古老的縣學堂文廟等等都無不留下古歷史和古文化的韻味。然而,從宋代一直延續到今天的贛州古浮橋,更是這韻味中最能讓人直接體驗古代歷史與現代文明的見證碑。
現存的贛州古浮橋,學名叫惠民橋,又稱東津橋、東河浮橋。浮橋長約400米,由100多隻小舟板並束之以纜繩相聯起來,始建於宋乾道年間(1163——1173)、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由知軍洪邁所建,連接章江的兩端,每天定時開啟,以便來往商船通行。
贛州市三面環水,江面寬闊。在宋代就先後建造鋪就了東河、西河、南河三座浮橋以溝通城鄉。建國以後,西河、南河浮橋因修建了公路大橋而被折除,東河浮橋就成了現今贛州市的「國寶」級文物。
近千年的浮橋成為贛州市人的驕傲。每當踏上浮橋,不僅強烈地感受到古樸的歷史,感受到古老的贛州人民勤勞智慧、追求科學、崇尚發明創新的精神,而且還可以在橋上欣賞著河邊的洗衣女,釣魚翁的英姿,城裡人、鄉下人進進出出,騎摩托車的、推自行車的、挑擔的、背小孩的、走親戚的、上學的人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幅幅美侖美奐的畫圖。這座800多年的浮橋,不知經歷了多少血雨腥風、戰火硝煙。新橋變舊、舊橋換新、修修補補、歷盡滄桑,似一位不屈不繞的老人,昂首屹立在章江邊,並與市內的古樸逶迤的古城牆、壯觀秀美的八境台、雄偉沉重的涌金門一道伴隨著贛江的濤聲,造福贛州人民,成為連接城鄉的紐帶,成為贛州市一道特有的風景線,被譽為贛州的一絕。
讓人引以自豪的浮橋。她不愧是歷史的產物、歷史的見證、歷史的縮影,更是古代勤勞的贛州人民智慧的象徵。願它能繼續傳承古今、造福人類。

【蔣經國舊居】 抗日戰爭時期蔣經國先生在贛南工作和生活時留下的史跡舊址,保存完好的有:虎崗中華兒童新村、花園塘一號官邸、避暑山莊等。

【上猶陡水湖風景區】 省級風景名勝區,距贛州市區70公里。湖內島嶼星羅棋布,風姿綽約,沿湖四周,群山逶迤,層巒疊嶂,湖中煙波浩渺,與水上人家構成一幅天然油畫。湖北岸有國家一、二類保護樹種1700多種。湖下游有中國第一座壩內式電廠。

【上猶客家第一漂】 五指峰峽谷漂流地處五指峰風景區,距章貢區99公里。漂流河道全長5公里,自然風光旖旎,共有36個險灘,全程激流勇進、目不暇接、有驚無險。五指峰峽谷漂流是全國唯一無需槳劃又無排工的雙人皮筏漂流點,自由自在、隨波逐流,又因其他地處客家人文薈萃的上猶縣,所以被譽為「中國客家第一漂」。

【上猶五指峰風景區】 距縣城70公里。有被稱為「贛南屋脊」的齊雲山,有數千公頃的原始森林。有奇特的石、崖、瀑、樹、泉、霧。可謂曲徑通幽,步步有景。

【崇義陽嶺森林公園】 距崇義縣城3公里,海拔1260米,面積15平方千米,負離子含量每立厘米達3萬單位,最高達19萬個單位,被稱為「天然氧吧」。內有龍吐水瀑布、雲隱寺、亂石迷宮、仙女牧羊等景點。

【崇義聶都溶洞】 省級風景名勝區,是中國罕見的大理石溶洞群。有22個溶洞,洞洞相通,形態各異,洞中石壁上至今留有朱耷等人的墨跡。

【大余梅關古驛道】 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贛粵邊界。秦代在此設關,唐宰相張九齡開辟驛道,有南方「絲綢之路」美稱,古道兩旁梅花眾多,有「梅國」之譽。曾有「南枝凋零、北枝始開」之奇特景免。陳毅元帥曾在梅嶺打游擊三年,寫下了《梅嶺三章》著名詩篇。主要景點有梅嶺橋、梅嶺驛館、千年古楓、梅關關樓、梅林等。

【大余丫山景區】 省級森林公園,面積300餘公頃。主要景點有:靈岩古寺、靈芝飛瀑、飛雲石、千年鐵樹、雙秀峰、龍山瀑布群。

【於都紅軍長征第一渡】 1934年10月18~20日,中央機關、中央軍委、紅軍總部以及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領導人在此渡過於都河,開始著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會昌漢仙岩】 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豫、閩、粵三省交界處。相傳「八仙」之一的漢鍾離得道成仙於此。主要景點有:白蓮地、僧帽石、羅漢石、玉筍峰、九曲登門道、會仙亭、一線天、鷂子翻身等,崖壁上還保存有歷代題詠。

【瑞金葉坪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會址】 1931年11月7~20日,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在這里召開。舊址於1953年修復開放。含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舊址、中國共產黨蘇維埃區域中央局舊址、紅軍檢閱台、紅軍烈士紀念塔、公略亭、博生堡、碑廊等。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瑞金沙洲壩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舊址】 中央執行委員會是於1933年4月從葉坪遷到這里。在這辦公和居住過的委員有毛澤東、徐特立、謝覺哉等人。毛澤東在這里寫下了《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光輝著作。1934年7月,中央執行委員會從這里遷駐雲石山。舊址於1963年按原貌修復開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瑞金紅井】 位於中央執行委員會舊址東南約20餘米池塘邊。1933年9月,毛主席帶領幹部群眾開挖了這口井,1956年對外開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瑞金沙洲壩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大禮堂舊址】 1934年1月21日至2月1日,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在這里召開。主力紅軍長征後,大禮堂被敵人拆毀。1956年按原貌重建,並對外開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瑞金雲石山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舊址】 1934年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人沙洲壩遷到這城。在這里辦公和居住的有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毛澤東,人民委員會主席張聞天和部分工作人員。 1934年10月,中央領導機關編為中央縱隊從這里開始長征,故被稱為「長征第一山」。舊址原為「雲山古寺」,1960年維修和陳列開放,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瑞金羅漢岩】 位於瑞金市東北處的陳石山之南,距市區20千米,景區面積為10個平方千米,海拔500米,屬丹霞地貌。為江西省境內十六大名山之一,1985年省人民政府頒布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地之一,被列為省級森林公園。

【瑞金密溪古民居】 位於九堡鎮密溪村,明清建築,羅台山故居、東門街古驛道、牌坊、三會庵、節孝坊、羅氏宗祠、古戲台等保存完好,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觀賞價值。2003年7月9日,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村)。

【石城通天寨】 距縣城7千米。主要景點:石筍子骨、仙人犁田、七仙觀海、船舷崖、黃峰吊數、鍾鼓舞獅。

【寧都翠微峰】 國家級森林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景區面積20餘平方千米,以「金精十二峰」為中心,集險峰、奇岩、怪石、幽洞、秀水於一體。明末清初,「易堂九子」隱居山頂設堂講學。

【興國將軍園】 位於興國縣城南大門,將軍園主要由將軍館、將軍廣場、大型群雕等部分組成。將軍館建築面積4200平方米,屋頂是紅軍八角帽造型,展廳和大門由鐮刀、斧頭形狀構成,利用圖片、實物、文字等形式,再現興國籍將軍們的英勇事跡;將軍廣場按長征路線進行規劃,廣場安放了高5.2米的毛澤東主席漢白玉雕像、朱德司令員雕像、陳毅元帥雕像以及興國籍54位共和國開國將軍的雕像,並用12塊奇石分別雕刻肖華上將所作的12組長征組歌。大型群雕由土地革命戰爭中主要由興國兒女組成的「中國工農紅軍興國模範師」、「中國工農紅軍少共國際師」、「中國工農紅軍中央警衛師」的三面軍旗雕塑及群雕組成,群雕正面是五次反「圍剿」 的戰斗場面,背面是興國人民在土地革命戰爭中母送子、妻送郎、兄弟爭相上戰場和被臨時中央政府授予「模範興國」獎旗的動人場面。群雕長23.179米,象徵興國人民在革命戰爭中為國捐軀的有名有姓的烈士23179名,高8.5米,象徵興國人民在當年有8.5萬人參軍參戰。

【興國瀲江書院】 位於興國縣城橫街小井頭,為清代古建築,1929年4月,毛主席在瀲江書院舉辦「土地革命幹部培訓班」,1930~1934年書院成為興國縣蘇維埃政府所在地。書院由門廳、講堂、拜廳、魁星閣、文昌宮組成,佔地面積4903.08平方米,屬江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興國寶石仙境風景區】 位於興國城北13千米處,景區總面積約30平方千米,系京九鐵路旅遊線上一個獨具特色的集丹霞地貌、名勝古跡、人文景觀和山水風光於一體的旅遊風景區。區內自然形成寶石寨、八仙岩、東(西)井、寶石仙境、世外桃源、夢幻西天、鳳凰嶺、天鵝湖等八大景區120多個景點。

【興國三僚村】 中國風水地理文化第一村,位於興國縣梅窖鎮。狀如太極圖形,兩座寺廟、七口池塘各具代表意義,大量宋休以來的古墓,是不同時代風水作品的匯集,一代風水師楊筠松曾隱居於此,傳道授業。

【贛縣白鷺民居】 建於宋繁盛於明清,依山傍水,風景秀麗。保存大量古代居民及祠堂廟宇建築。

【安遠三百山】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由300多座山峰組成,總面積333平方千米,是香港同胞飲用水——東江水的源頭。主要景點有東江第一瀑、九曲十八灘、三疊瑤池、知間泉、天印奇松、福鰲塘、高峽飛虹、將軍椅、雙乳峰等。山下建有溫泉賓館,全市最大的溫泉泳池。

【安遠龍泉湖】位於三百山西北部的縣城東北郊。總面積0.33平方公里,林茂山幽,山下湖水碧波盪漾,歷來是遊客踏青攬勝,登高懷古的好去處。1943年,蔣經國先生曾在此避暑三個月,在龍泉山道觀手書「行怡避暑」字匾。主要景物景觀有龍泉書院、龍泉湖、九曲橋、湖心亭、游泳池、龍泉湖賓館、萬壽宮等。

【尋烏縣青龍岩】 位於尋烏縣與廣東平遠交界處,由山水、岩洞、寺廟組成,風光秀麗,100餘個岩洞或鑒孔連接,或天橋相通,岩中寺廟香火鼎盛,景區內的溫泉水質極佳。

【陽嶺國家森林公園】 國家3A級風景區、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國家森林公園、江西省自然保護區。位於崇義縣縣城南郊。距南昌467千米,距贛州77千米,距廣州507千米。陽嶺古稱觀音山,後因享譽海內外的明朝大理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王陽明先生剿匪立縣,為紀念王陽明,改稱陽嶺。

陽嶺公園總面積1萬公頃。秀峰36座,主峰海拔1295.5米。峰巒疊嶂,古木參天,珍禽異獸群集,飛流瀑布9處,泉甘溪曲,藤古樹珍,四時花木廣布。據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測定陽嶺空氣負離子平均值高達9.2萬個/立方厘米,其中蘭溪瀑布區最高值為19.2萬個/立方厘米,為中國之最,被人們譽為「天然大氧吧」。雲海、蘭溪、奇石、雨林、杜鵑、竹海是「陽嶺六絕」。主要景觀有陽明湖、蘭溪溝穀雨林、雲隱寺、萬壽岩、陽嶺之巔、十萬畝竹海等景點,並建有三星級涉外酒店氧吧山莊和配套景區服務設施,是會議、療養、觀光、休閑、回歸自然的新興游覽勝地。景區內每年4月28日至5月7日舉辦陽嶺旅遊節、中華綠谷養生論壇,9月舉辦美麗村姑旅遊形象大使大賽。

【上堡梯田】 位於崇義縣西部齊雲山自然保護區內的上堡景區,有近萬畝高山梯田群落,是國內三大梯田奇觀之一。距離崇義縣城50千米,距贛州市127千米,梯田依山勢開建,連綿數百畝,又有零星村落點綴其間。在耕作期里泉水自山頂向山下逐層灌溉氣象萬千,收獲期里五顏六色的農作物又給梯田增添了無限生機。這是客家人長期在自然環境中求生存、求發展的歷史見證。

【七星湖景區】 位於崇義縣橫水鎮、傑壩鄉境內,距崇義縣城15千米,距贛州市92千米,是首批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以水面大、湖彎長、水質優、植被好而出名。 2666.67公頃水面,連綿80千米,有「九十九道彎」之稱,湖內有石魚、武昌魚、桂魚、鱸魚等眾多淡水魚種。八十里湖灣的中部建有七星望月度假村,有水上竹屋及水上娛樂、休閑設施。開設劃船、垂釣、滑水、沖浪、孤島狩獵、夜捕石魚等娛樂項目,被譽為成功人士的「生命加油站」。

【聶都溶洞群】 江西省24個重點旅遊風景區之一,位於崇義縣城西南52千米,距贛州市127千米。《山海經》稱「贛水出聶都東山,東北注江入澎澤西。」境內岩洞星羅棋布,幽深莫測,千姿百態各具特色。其中尤以仙鶴岩、羅漢岩稱奇。仙鶴岩內一對仙鶴栩栩如生,巧奪天工,系岩內鍾乳石滴水數萬年形成。羅漢岩洞內怪石嶙峋,洞道縱橫,石筍、石柱陸離叢生,內有天然形成的18尊羅漢,鬼斧神工,形象逼真。主洞內有地下陰河,水聲嗚咽,每到春季水勢浩大。1981年冬,羅漢岩壁發現了享譽海內外的明代遺民大畫家朱耷(即八大山人)生前留下不多的遺跡——墨書題壁詩,引起了國內外有關專家學者的極大興趣。

【梅關風景區】 國家森林公園、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位於大余縣城南10千米處的梅嶺山麓,從323國道(或贛韶高速)轉景區公路可達。是一處集名勝古跡、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紅色旅遊為主,融娛樂、健身、觀光為一體的懷古觀光、愛國主義教育、休閑度假型綜合景區。

景區內悠悠古道穿關而過,淡淡梅香撲鼻而來,紅色故事傳奇動人,「形勝、路奇、梅香、地靈」的梅關景區融合「古、紅、綠」三色旅遊資源。風景區所在地——梅嶺,又名大庾嶺,海拔746米,地勢險要,奇峰疊秀,逶迤數百里,是贛粵兩省的天然屏障。梅嶺以梅著稱於世,因嶺南嶺北氣候迥異,造就了世界稱奇的「南枝花落,北枝始開」的奇觀,吸引了張九齡、蘇東坡、文天祥、戚繼光、湯顯祖、王陽明等許多歷代名人,在此留下了數以千計的詠梅詩篇。嶺上梅關為宋嘉佑八年(1063)所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氣魄,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穿關而過的古驛道,為唐開元四年(716)內供奉張九齡奉詔鑿修,並在驛道沿途興建驛站、茶亭、客棧、酒館等,千百年來,南來北往的官轎、商賈的貨物及海外諸國的貢使,都經此道,被稱為「水上絲綢之路」。梅嶺又是一座革命名山,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後,陳毅元帥帶領餘下部隊在梅嶺一帶堅持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並留下了《登大庾嶺》、《梅嶺三章》、《偷渡梅關》等英雄詩篇。景區規劃面積3.01平方千米,景點20餘處,主要景點有精品梅苑、仿古民居一條街、民俗中心、庾將軍祠、千畝梅林、雲封寺、陳毅隱蔽處等景觀景點。1991年、1992年連續舉辦了兩屆「中國大余梅關古驛道賞梅節」。

【丫山風景區】 國家森林公園、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位於大余縣城東10千米處,323國道從丫山山腳穿過,經景區公路可直達丫山腹地。是一處山、林、泉、湖、瀑、洞等自然景觀和寺廟等人文景觀構築而成的綜合性景區。因最高峰雙秀峰呈「丫」形而得名。丫山歷史悠久,古時即以佛教活動和游覽勝地聞名遐邇。

景區地屬中原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其最高峰丫山(又名雙秀峰)為906.2米,森林植被復雜,植、動物種類繁多,資源豐富,其中植物660餘種,野生動物116種。景區森林呈原始態,林深樹密,秀木參天,山色綺麗,萬花舞鶯,空氣清新,四季景色各異,生態環境優越,是一處自然風光絕倫的風景名勝地。景區以靈岩寺而聞名,靈岩寺與廣東南華寺一脈相承,始建於南唐,清乾隆盛世加以擴建,殿宇最為宏偉,咸豐八年(1858)寺毀於兵亂,光緒十六年 (1890)經僧人普雲、普會募化重建,文革時被毀,1-9-8-9年到1994年9月歷時6年重修完成,1982年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寺坐北朝南,依山勢呈台階式布局,具有明代建築風格的磚木結構建築群落,是「江西有數,贛南為盛」的佛門聖地。景區內大小瀑布20餘處,最高一處近60米,恰似「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景區規劃面積6.0平方千米,主要有百畝高山茶園、客家村寨、石門湖水上樂園、原始次森林等眾多景點。進入景區,到處可見溪流淙淙,到處可聞泉水叮咚,看飛瀑天降,聞鳥語花香,聽古寺鍾鼓,看農家牧歸,一派江南山林水鄉的清秀嫵媚,可謂是深幽、覽景、怡清冶性的觀光好去處。

【牡丹亭公園景區】 大余縣重點風景名勝區、明代戲劇家湯顯祖名劇《牡丹亭還魂記》故事的發源地。位於縣城東部東山之麓,章水之濱。323國道可直達景區。是一處集名勝古跡、地文景觀、風土人情為主的融文化、古跡、建築、娛樂為一體的文化主題公園景區。

景區規劃面積3.2平方千米,一面靠山,三面環水。牡丹亭公園景觀以歷史文化為背景,構件精巧,相映成趣,藝術地再現了明代戲曲家湯顯祖《牡丹亭還魂記》劇中的人文景觀,構成了一組情趣盎然的園林勝景。園內秀木參天,倚山環水,花草叢簇,亭閣雅美,景色怡人。全園布局結構分五個游覽區,以後花園游覽區景緻最佳,園內有牡丹亭、芍葯欄、玉池精舍、梅花觀、麗娘冢等景觀。其中牡丹亭為園中十景之最,始建於明代之前,明清時名冠江南,歷盡滄桑,屢興屢廢,景點為1996年重建而成。文因景起,景由文傳。由於《牡丹亭》曲文的傳唱,大余牡丹亭名揚海內外,杜麗娘與柳夢梅那由生至死、死而復生的情緣傳為佳話,湯顯祖也以此曲而流芳千古。為紀念湯氏,恢復這一名勝古跡,1987年決定重建牡丹亭公園。主要景點麗娘冢,為《牡丹亭》劇中女主人公杜麗娘的墳墓,墳前有梅樹數棵,相傳麗娘是在梅樹下「因春感情,遇秋成恨」的,留下遺言死後要葬於梅樹下,「守的個梅根相見」;梅花觀,為臨街的一座尼姑庵,《牡丹亭》戲劇中的許多情節都發生在這里,《牡丹亭》劇中《鬧殤》、《旅寄》、《拾畫》、《還真》、《魂游》、《幽苒》、《旁疑》等所發生的故事都與梅花觀有關。年內正在規劃建設「景之佳,為西江衙署冠」的南安府衙及湯顯祖紀念園等景點。

【「世界鎢都」景區】 大余縣重點風景名勝區,正在申報國家礦山地質公園。景區由雅丹沙漠城及地下迷宮等景點組成,是獨具特色的「鎢都」地質游覽景觀。大余因鎢礦資源蘊藏豐富,被稱為「世界鎢都」,尤其以西華山鎢礦為代表的「世界鎢都」礦業資源景觀舉世聞名。雅丹沙漠城,位於縣城西南5千米處的燈芯橋附近,距323國道500餘米,是一處人造沙地構成的蝕余景觀,也是江南獨一無二的一大奇景,由西華山鎢礦為主的選礦廢棄的尾沙組成,由於年深月久,尾沙越積越多,又經過長期風侵雨襲和人工取沙,造就了奇特的「山巒」、「物象」,有的形似城堡,有的似「蛟龍擺尾」,有的像埃及的「金字塔」,成為了雅丹沙漠城。置身其中,猶如進入茫茫大戈壁,既可赤足細沙中享受「沙療」樂趣,也可乘滑沙板滑翔沙漠天地。地下迷宮,位於縣城西北9千米處的西華山鎢礦總窿口230中段。是大余「世界鎢都」 的中心礦區,經過近百年的開采,井下采礦坑道縱橫交錯、上下連通,形成一個龐大的礦井群,猶如一座地下迷宮,遊客可穿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乘坐礦山小型電動車進入「鎢都」心臟,觀賞這個如夢幻般的世界,目睹地質科學的神奇,領略「世界鎢都」的博大。另有地質標本陳列館等景點,是一處集地質考察、探險求知、地坑神遊為一體的鎢都工業文化旅遊景區。

【河洞溫泉漂流景區】 贛州市十大特色旅遊景區之一、大余縣重點風景名勝區。位於大余縣河洞鄉熱水村內,距縣城35千米,有縣際公路直達景區。是江西省唯一的集溫泉、漂流於一體的休閑度假型景區。河洞溫泉因山前常年涌冒溫泉,故名「熱水」。關於河洞溫泉當地民間歌謠曰:「河洞熱水真奇怪,仙人燒水不用柴」,常年水溫在 35℃~43℃,水質富含硫水物,無明顯硫化氫氣味,經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化驗表明,溫泉水屬優質醫療礦泉水,具有凈身、提神、解困和治療各種關節炎、皮膚病等作用。蔣經國任贛州專員時,曾到溫泉沐浴,浴後囑河洞鄉公所建一浴亭,以供村民泉浴,至今保存完好。「章江源頭第一漂」,因位於章江最上游而名,漂流兩岸綠陰婆娑、古木參天、怪石嶙峋,水清見魚、景色幽雅、激流險灘、白浪飛濺。艇在河中漂,人在畫中行。漂流間歷九處急流險灘,全程約6千米,漂流時間約需70分鍾。景區集自然風光、尋奇探險為主的融醫療、健身、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度假休閑型景區。

【瑞香花卉觀賞園】 「中國瑞香之鄉」、大余花卉旅遊示範點。位於大余縣西南城區,323國道旁。是一處集基地、市場、觀賞為主融花卉、園林建築為一體的休閑觀賞型景區,也是全國最大的、獨有的單品種花園。金邊瑞香是世界園藝三寶之一,自古以來就以姿、色、香、韻具佳而聞名海內外。大余栽培金邊瑞香歷史已有千年,以前都是庭院式小規模繁育,僅供親朋欣賞,1992年開始大規模繁殖,走向市場,1996年被譽為「中國瑞香之鄉」。金邊瑞香不但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而且還有許多葯用價值,據《本草綱目》載:金邊瑞香是治療胃腹痛、毒蛇咬傷、跌打損傷、咽喉腫痛、風濕、瘡傷和無名腫毒等疾病的特效良葯。瑞香園面積7.6萬平方米,交叉的兩條4米寬沙石路將花園分割成7大片,擁有苗株100萬盆,分栽品種有寬金邊瑞香、窄金邊瑞香、毛瑞香等幾十個品種。由瑞香園帶動城鎮居民利用庭院種植的瑞香已達1000萬余盆,成為了大余新的人文景觀。近年,來參觀觀賞瑞香園、購買金邊瑞香的遊人絡繹不絕。

【通天寨】 是遠近聞名的丹霞地貌風景名勝區。位於石城縣縣城東南6千米的琴江鎮大畲村境內。景區山石險峻,峰巒璀巍,主峰海拔601.7米,整個地形中間高山突起,四周丘陵起伏,因寨上主岩外如兩指相箝,內若兩掌半合,仰視蒼穹通天而得名。通天寨素有"石怪、洞幽、泉美、茶香、佛盛"之美譽,在方圓2千米的核心區內,集中分布有通天岩、玉盂寺、凈土岩、試劍石、石筍干霄、仙人犁田、鍾鼓石、黃蜂吊藪等自然和人文景觀30餘處,通天寨丹霞地貌奇特,該山由上白堊統南雄組(k2)紅色砂岩、砂礫岩、礫岩所構成。該組紅層傾向E或SEE,傾角20o左右,常形成典型的丹霞地貌。經專家論證,景區內"仙人犁田"的岩面龜裂狀地貌為全國罕見,通天寨南部的九寨溫泉儲量大,水溫常年保持在56℃左右,水中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是醫療、沐浴、保健的優良用水。

2、斑鳩葉學名是什麼

長柄臭黃荊,直立或攀援落葉灌木。樹皮淡褐色,嫩枝疏被短柔毛。葉對生,有柄;葉片卵形,長5.5~9厘米,寬3.5~5.5厘米,先端漸尖或突尖,基部圓形或微偏斜,全緣,兩面均有短柔毛。圓錐花序,頂生,有花多數;苞片小形,線狀;萼筒狀,有5淺齒;花冠筒狀,淡黃色,二唇形。核果球形。生於山坡雜木林中及路旁土坎。分布西南及陝西、湖北、湖南等地。

3、南安帽山附近哪裡有放假補上初一英語

【八境台】 位於章貢兩江交匯處。有「千里贛江第一台」之美稱,始建於北宋嘉佑年間,因孔宗翰《虔州八境圖》和蘇軾八境詩而得名並聞名於世。

【郁孤台】 座落於贛州城區西北的賀蘭山上,距今1000多年歷史,始建於唐廣德至大歷年間(763—779年),台高14.1米,面積275平方米。「冠冕一郡之形勢,而襟帶千里之江山」,隆阜郁然孤峙,故名郁孤台。因著名詞人辛棄疾《菩薩蠻》詞「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而揚名海內外。

【古城牆】建於北宋嘉佑年間,全長3600多米,雄偉逶迤,古城牆上保留數以萬計的銘文磚,猶如一部歷史巨著。

【通天岩風景名勝區】位於贛州城西北6.8公里處,為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區內古樹參天,丹崖絕壁,具有「丹霞地貌獨特、生態景緻宜人、文物遺跡豐厚、石窟藝術寶庫」之特色。主要景點有觀心岩、忘歸岩、龍虎岩、通天岩、翠微岩5大岩洞。存有唐代以來的石龕造像359尊,摩崖題刻 128品,是中國南方最大的石窟群,被譽為「江南第一石窟」。

【贛州浮橋】京九線上的明珠江西贛州市,是一座歷史悠久、名副其實的古宋城,被譽為保存最完好的宋代博物館。那逶迤的古城牆、壯美的八境台、高聳的舍利塔、聞名於世的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現存最古老的縣學堂文廟等等都無不留下古歷史和古文化的韻味。然而,從宋代一直延續到今天的贛州古浮橋,更是這韻味中最能讓人直接體驗古代歷史與現代文明的見證碑。
現存的贛州古浮橋,學名叫惠民橋,又稱東津橋、東河浮橋。浮橋長約400米,由100多隻小舟板並束之以纜繩相聯起來,始建於宋乾道年間(1163——1173)、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由知軍洪邁所建,連接章江的兩端,每天定時開啟,以便來往商船通行。
贛州市三面環水,江面寬闊。在宋代就先後建造鋪就了東河、西河、南河三座浮橋以溝通城鄉。建國以後,西河、南河浮橋因修建了公路大橋而被折除,東河浮橋就成了現今贛州市的「國寶」級文物。
近千年的浮橋成為贛州市人的驕傲。每當踏上浮橋,不僅強烈地感受到古樸的歷史,感受到古老的贛州人民勤勞智慧、追求科學、崇尚發明創新的精神,而且還可以在橋上欣賞著河邊的洗衣女,釣魚翁的英姿,城裡人、鄉下人進進出出,騎摩托車的、推自行車的、挑擔的、背小孩的、走親戚的、上學的人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幅幅美侖美奐的畫圖。這座800多年的浮橋,不知經歷了多少血雨腥風、戰火硝煙。新橋變舊、舊橋換新、修修補補、歷盡滄桑,似一位不屈不繞的老人,昂首屹立在章江邊,並與市內的古樸逶迤的古城牆、壯觀秀美的八境台、雄偉沉重的涌金門一道伴隨著贛江的濤聲,造福贛州人民,成為連接城鄉的紐帶,成為贛州市一道特有的風景線,被譽為贛州的一絕。
讓人引以自豪的浮橋。她不愧是歷史的產物、歷史的見證、歷史的縮影,更是古代勤勞的贛州人民智慧的象徵。願它能繼續傳承古今、造福人類。

【蔣經國舊居】 抗日戰爭時期蔣經國先生在贛南工作和生活時留下的史跡舊址,保存完好的有:虎崗中華兒童新村、花園塘一號官邸、避暑山莊等。

【上猶陡水湖風景區】 省級風景名勝區,距贛州市區70公里。湖內島嶼星羅棋布,風姿綽約,沿湖四周,群山逶迤,層巒疊嶂,湖中煙波浩渺,與水上人家構成一幅天然油畫。湖北岸有國家一、二類保護樹種1700多種。湖下游有中國第一座壩內式電廠。

【上猶客家第一漂】 五指峰峽谷漂流地處五指峰風景區,距章貢區99公里。漂流河道全長5公里,自然風光旖旎,共有36個險灘,全程激流勇進、目不暇接、有驚無險。五指峰峽谷漂流是全國唯一無需槳劃又無排工的雙人皮筏漂流點,自由自在、隨波逐流,又因其他地處客家人文薈萃的上猶縣,所以被譽為「中國客家第一漂」。

【上猶五指峰風景區】 距縣城70公里。有被稱為「贛南屋脊」的齊雲山,有數千公頃的原始森林。有奇特的石、崖、瀑、樹、泉、霧。可謂曲徑通幽,步步有景。

【崇義陽嶺森林公園】 距崇義縣城3公里,海拔1260米,面積15平方千米,負離子含量每立厘米達3萬單位,最高達19萬個單位,被稱為「天然氧吧」。內有龍吐水瀑布、雲隱寺、亂石迷宮、仙女牧羊等景點。

【崇義聶都溶洞】 省級風景名勝區,是中國罕見的大理石溶洞群。有22個溶洞,洞洞相通,形態各異,洞中石壁上至今留有朱耷等人的墨跡。

【大余梅關古驛道】 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贛粵邊界。秦代在此設關,唐宰相張九齡開辟驛道,有南方「絲綢之路」美稱,古道兩旁梅花眾多,有「梅國」之譽。曾有「南枝凋零、北枝始開」之奇特景免。陳毅元帥曾在梅嶺打游擊三年,寫下了《梅嶺三章》著名詩篇。主要景點有梅嶺橋、梅嶺驛館、千年古楓、梅關關樓、梅林等。

【大余丫山景區】 省級森林公園,面積300餘公頃。主要景點有:靈岩古寺、靈芝飛瀑、飛雲石、千年鐵樹、雙秀峰、龍山瀑布群。

【於都紅軍長征第一渡】 1934年10月18~20日,中央機關、中央軍委、紅軍總部以及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領導人在此渡過於都河,開始著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會昌漢仙岩】 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豫、閩、粵三省交界處。相傳「八仙」之一的漢鍾離得道成仙於此。主要景點有:白蓮地、僧帽石、羅漢石、玉筍峰、九曲登門道、會仙亭、一線天、鷂子翻身等,崖壁上還保存有歷代題詠。

【瑞金葉坪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會址】 1931年11月7~20日,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在這里召開。舊址於1953年修復開放。含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舊址、中國共產黨蘇維埃區域中央局舊址、紅軍檢閱台、紅軍烈士紀念塔、公略亭、博生堡、碑廊等。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瑞金沙洲壩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舊址】 中央執行委員會是於1933年4月從葉坪遷到這里。在這辦公和居住過的委員有毛澤東、徐特立、謝覺哉等人。毛澤東在這里寫下了《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光輝著作。1934年7月,中央執行委員會從這里遷駐雲石山。舊址於1963年按原貌修復開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瑞金紅井】 位於中央執行委員會舊址東南約20餘米池塘邊。1933年9月,毛主席帶領幹部群眾開挖了這口井,1956年對外開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瑞金沙洲壩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大禮堂舊址】 1934年1月21日至2月1日,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在這里召開。主力紅軍長征後,大禮堂被敵人拆毀。1956年按原貌重建,並對外開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瑞金雲石山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舊址】 1934年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人沙洲壩遷到這城。在這里辦公和居住的有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毛澤東,人民委員會主席張聞天和部分工作人員。 1934年10月,中央領導機關編為中央縱隊從這里開始長征,故被稱為「長征第一山」。舊址原為「雲山古寺」,1960年維修和陳列開放,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瑞金羅漢岩】 位於瑞金市東北處的陳石山之南,距市區20千米,景區面積為10個平方千米,海拔500米,屬丹霞地貌。為江西省境內十六大名山之一,1985年省人民政府頒布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地之一,被列為省級森林公園。

【瑞金密溪古民居】 位於九堡鎮密溪村,明清建築,羅台山故居、東門街古驛道、牌坊、三會庵、節孝坊、羅氏宗祠、古戲台等保存完好,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觀賞價值。2003年7月9日,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村)。

【石城通天寨】 距縣城7千米。主要景點:石筍子骨、仙人犁田、七仙觀海、船舷崖、黃峰吊數、鍾鼓舞獅。

【寧都翠微峰】 國家級森林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景區面積20餘平方千米,以「金精十二峰」為中心,集險峰、奇岩、怪石、幽洞、秀水於一體。明末清初,「易堂九子」隱居山頂設堂講學。

【興國將軍園】 位於興國縣城南大門,將軍園主要由將軍館、將軍廣場、大型群雕等部分組成。將軍館建築面積4200平方米,屋頂是紅軍八角帽造型,展廳和大門由鐮刀、斧頭形狀構成,利用圖片、實物、文字等形式,再現興國籍將軍們的英勇事跡;將軍廣場按長征路線進行規劃,廣場安放了高5.2米的毛澤東主席漢白玉雕像、朱德司令員雕像、陳毅元帥雕像以及興國籍54位共和國開國將軍的雕像,並用12塊奇石分別雕刻肖華上將所作的12組長征組歌。大型群雕由土地革命戰爭中主要由興國兒女組成的「中國工農紅軍興國模範師」、「中國工農紅軍少共國際師」、「中國工農紅軍中央警衛師」的三面軍旗雕塑及群雕組成,群雕正面是五次反「圍剿」 的戰斗場面,背面是興國人民在土地革命戰爭中母送子、妻送郎、兄弟爭相上戰場和被臨時中央政府授予「模範興國」獎旗的動人場面。群雕長23.179米,象徵興國人民在革命戰爭中為國捐軀的有名有姓的烈士23179名,高8.5米,象徵興國人民在當年有8.5萬人參軍參戰。

【興國瀲江書院】 位於興國縣城橫街小井頭,為清代古建築,1929年4月,毛主席在瀲江書院舉辦「土地革命幹部培訓班」,1930~1934年書院成為興國縣蘇維埃政府所在地。書院由門廳、講堂、拜廳、魁星閣、文昌宮組成,佔地面積4903.08平方米,屬江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興國寶石仙境風景區】 位於興國城北13千米處,景區總面積約30平方千米,系京九鐵路旅遊線上一個獨具特色的集丹霞地貌、名勝古跡、人文景觀和山水風光於一體的旅遊風景區。區內自然形成寶石寨、八仙岩、東(西)井、寶石仙境、世外桃源、夢幻西天、鳳凰嶺、天鵝湖等八大景區120多個景點。

【興國三僚村】 中國風水地理文化第一村,位於興國縣梅窖鎮。狀如太極圖形,兩座寺廟、七口池塘各具代表意義,大量宋休以來的古墓,是不同時代風水作品的匯集,一代風水師楊筠松曾隱居於此,傳道授業。

【贛縣白鷺民居】 建於宋繁盛於明清,依山傍水,風景秀麗。保存大量古代居民及祠堂廟宇建築。

【安遠三百山】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由300多座山峰組成,總面積333平方千米,是香港同胞飲用水——東江水的源頭。主要景點有東江第一瀑、九曲十八灘、三疊瑤池、知間泉、天印奇松、福鰲塘、高峽飛虹、將軍椅、雙乳峰等。山下建有溫泉賓館,全市最大的溫泉泳池。

【安遠龍泉湖】位於三百山西北部的縣城東北郊。總面積0.33平方公里,林茂山幽,山下湖水碧波盪漾,歷來是遊客踏青攬勝,登高懷古的好去處。1943年,蔣經國先生曾在此避暑三個月,在龍泉山道觀手書「行怡避暑」字匾。主要景物景觀有龍泉書院、龍泉湖、九曲橋、湖心亭、游泳池、龍泉湖賓館、萬壽宮等。

【尋烏縣青龍岩】 位於尋烏縣與廣東平遠交界處,由山水、岩洞、寺廟組成,風光秀麗,100餘個岩洞或鑒孔連接,或天橋相通,岩中寺廟香火鼎盛,景區內的溫泉水質極佳。

【陽嶺國家森林公園】 國家3A級風景區、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國家森林公園、江西省自然保護區。位於崇義縣縣城南郊。距南昌467千米,距贛州77千米,距廣州507千米。陽嶺古稱觀音山,後因享譽海內外的明朝大理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王陽明先生剿匪立縣,為紀念王陽明,改稱陽嶺。

陽嶺公園總面積1萬公頃。秀峰36座,主峰海拔1295.5米。峰巒疊嶂,古木參天,珍禽異獸群集,飛流瀑布9處,泉甘溪曲,藤古樹珍,四時花木廣布。據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測定陽嶺空氣負離子平均值高達9.2萬個/立方厘米,其中蘭溪瀑布區最高值為19.2萬個/立方厘米,為中國之最,被人們譽為「天然大氧吧」。雲海、蘭溪、奇石、雨林、杜鵑、竹海是「陽嶺六絕」。主要景觀有陽明湖、蘭溪溝穀雨林、雲隱寺、萬壽岩、陽嶺之巔、十萬畝竹海等景點,並建有三星級涉外酒店氧吧山莊和配套景區服務設施,是會議、療養、觀光、休閑、回歸自然的新興游覽勝地。景區內每年4月28日至5月7日舉辦陽嶺旅遊節、中華綠谷養生論壇,9月舉辦美麗村姑旅遊形象大使大賽。

【上堡梯田】 位於崇義縣西部齊雲山自然保護區內的上堡景區,有近萬畝高山梯田群落,是國內三大梯田奇觀之一。距離崇義縣城50千米,距贛州市127千米,梯田依山勢開建,連綿數百畝,又有零星村落點綴其間。在耕作期里泉水自山頂向山下逐層灌溉氣象萬千,收獲期里五顏六色的農作物又給梯田增添了無限生機。這是客家人長期在自然環境中求生存、求發展的歷史見證。

【七星湖景區】 位於崇義縣橫水鎮、傑壩鄉境內,距崇義縣城15千米,距贛州市92千米,是首批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以水面大、湖彎長、水質優、植被好而出名。 2666.67公頃水面,連綿80千米,有「九十九道彎」之稱,湖內有石魚、武昌魚、桂魚、鱸魚等眾多淡水魚種。八十里湖灣的中部建有七星望月度假村,有水上竹屋及水上娛樂、休閑設施。開設劃船、垂釣、滑水、沖浪、孤島狩獵、夜捕石魚等娛樂項目,被譽為成功人士的「生命加油站」。

【聶都溶洞群】 江西省24個重點旅遊風景區之一,位於崇義縣城西南52千米,距贛州市127千米。《山海經》稱「贛水出聶都東山,東北注江入澎澤西。」境內岩洞星羅棋布,幽深莫測,千姿百態各具特色。其中尤以仙鶴岩、羅漢岩稱奇。仙鶴岩內一對仙鶴栩栩如生,巧奪天工,系岩內鍾乳石滴水數萬年形成。羅漢岩洞內怪石嶙峋,洞道縱橫,石筍、石柱陸離叢生,內有天然形成的18尊羅漢,鬼斧神工,形象逼真。主洞內有地下陰河,水聲嗚咽,每到春季水勢浩大。1981年冬,羅漢岩壁發現了享譽海內外的明代遺民大畫家朱耷(即八大山人)生前留下不多的遺跡——墨書題壁詩,引起了國內外有關專家學者的極大興趣。

【梅關風景區】 國家森林公園、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位於大余縣城南10千米處的梅嶺山麓,從323國道(或贛韶高速)轉景區公路可達。是一處集名勝古跡、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紅色旅遊為主,融娛樂、健身、觀光為一體的懷古觀光、愛國主義教育、休閑度假型綜合景區。

景區內悠悠古道穿關而過,淡淡梅香撲鼻而來,紅色故事傳奇動人,「形勝、路奇、梅香、地靈」的梅關景區融合「古、紅、綠」三色旅遊資源。風景區所在地——梅嶺,又名大庾嶺,海拔746米,地勢險要,奇峰疊秀,逶迤數百里,是贛粵兩省的天然屏障。梅嶺以梅著稱於世,因嶺南嶺北氣候迥異,造就了世界稱奇的「南枝花落,北枝始開」的奇觀,吸引了張九齡、蘇東坡、文天祥、戚繼光、湯顯祖、王陽明等許多歷代名人,在此留下了數以千計的詠梅詩篇。嶺上梅關為宋嘉佑八年(1063)所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氣魄,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穿關而過的古驛道,為唐開元四年(716)內供奉張九齡奉詔鑿修,並在驛道沿途興建驛站、茶亭、客棧、酒館等,千百年來,南來北往的官轎、商賈的貨物及海外諸國的貢使,都經此道,被稱為「水上絲綢之路」。梅嶺又是一座革命名山,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後,陳毅元帥帶領餘下部隊在梅嶺一帶堅持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並留下了《登大庾嶺》、《梅嶺三章》、《偷渡梅關》等英雄詩篇。景區規劃面積3.01平方千米,景點20餘處,主要景點有精品梅苑、仿古民居一條街、民俗中心、庾將軍祠、千畝梅林、雲封寺、陳毅隱蔽處等景觀景點。1991年、1992年連續舉辦了兩屆「中國大余梅關古驛道賞梅節」。

【丫山風景區】 國家森林公園、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位於大余縣城東10千米處,323國道從丫山山腳穿過,經景區公路可直達丫山腹地。是一處山、林、泉、湖、瀑、洞等自然景觀和寺廟等人文景觀構築而成的綜合性景區。因最高峰雙秀峰呈「丫」形而得名。丫山歷史悠久,古時即以佛教活動和游覽勝地聞名遐邇。

景區地屬中原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其最高峰丫山(又名雙秀峰)為906.2米,森林植被復雜,植、動物種類繁多,資源豐富,其中植物660餘種,野生動物116種。景區森林呈原始態,林深樹密,秀木參天,山色綺麗,萬花舞鶯,空氣清新,四季景色各異,生態環境優越,是一處自然風光絕倫的風景名勝地。景區以靈岩寺而聞名,靈岩寺與廣東南華寺一脈相承,始建於南唐,清乾隆盛世加以擴建,殿宇最為宏偉,咸豐八年(1858)寺毀於兵亂,光緒十六年 (1890)經僧人普雲、普會募化重建,文革時被毀,1-9-8-9年到1994年9月歷時6年重修完成,1982年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寺坐北朝南,依山勢呈台階式布局,具有明代建築風格的磚木結構建築群落,是「江西有數,贛南為盛」的佛門聖地。景區內大小瀑布20餘處,最高一處近60米,恰似「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景區規劃面積6.0平方千米,主要有百畝高山茶園、客家村寨、石門湖水上樂園、原始次森林等眾多景點。進入景區,到處可見溪流淙淙,到處可聞泉水叮咚,看飛瀑天降,聞鳥語花香,聽古寺鍾鼓,看農家牧歸,一派江南山林水鄉的清秀嫵媚,可謂是深幽、覽景、怡清冶性的觀光好去處。

【牡丹亭公園景區】 大余縣重點風景名勝區、明代戲劇家湯顯祖名劇《牡丹亭還魂記》故事的發源地。位於縣城東部東山之麓,章水之濱。323國道可直達景區。是一處集名勝古跡、地文景觀、風土人情為主的融文化、古跡、建築、娛樂為一體的文化主題公園景區。

景區規劃面積3.2平方千米,一面靠山,三面環水。牡丹亭公園景觀以歷史文化為背景,構件精巧,相映成趣,藝術地再現了明代戲曲家湯顯祖《牡丹亭還魂記》劇中的人文景觀,構成了一組情趣盎然的園林勝景。園內秀木參天,倚山環水,花草叢簇,亭閣雅美,景色怡人。全園布局結構分五個游覽區,以後花園游覽區景緻最佳,園內有牡丹亭、芍葯欄、玉池精舍、梅花觀、麗娘冢等景觀。其中牡丹亭為園中十景之最,始建於明代之前,明清時名冠江南,歷盡滄桑,屢興屢廢,景點為1996年重建而成。文因景起,景由文傳。由於《牡丹亭》曲文的傳唱,大余牡丹亭名揚海內外,杜麗娘與柳夢梅那由生至、而復生的情緣傳為佳話,湯顯祖也以此曲而流芳千古。為紀念湯氏,恢復這一名勝古跡,1987年決定重建牡丹亭公園。主要景點麗娘冢,為《牡丹亭》劇中女主人公杜麗娘的墳墓,墳前有梅樹數棵,相傳麗娘是在梅樹下「因春感情,遇秋成恨」的,留下遺言後要葬於梅樹下,「守的個梅根相見」;梅花觀,為臨街的一座尼姑庵,《牡丹亭》戲劇中的許多情節都發生在這里,《牡丹亭》劇中《鬧殤》、《旅寄》、《拾畫》、《還真》、《魂游》、《幽苒》、《旁疑》等所發生的故事都與梅花觀有關。年內正在規劃建設「景之佳,為西江衙署冠」的南安府衙及湯顯祖紀念園等景點。

【「世界鎢都」景區】 大余縣重點風景名勝區,正在申報國家礦山地質公園。景區由雅丹沙漠城及地下迷宮等景點組成,是獨具特色的「鎢都」地質游覽景觀。大余因鎢礦資源蘊藏豐富,被稱為「世界鎢都」,尤其以西華山鎢礦為代表的「世界鎢都」礦業資源景觀舉世聞名。雅丹沙漠城,位於縣城西南5千米處的燈芯橋附近,距323國道500餘米,是一處人造沙地構成的蝕余景觀,也是江南獨一無二的一大奇景,由西華山鎢礦為主的選礦廢棄的尾沙組成,由於年深月久,尾沙越積越多,又經過長期風侵雨襲和人工取沙,造就了奇特的「山巒」、「物象」,有的形似城堡,有的似「蛟龍擺尾」,有的像埃及的「金字塔」,成為了雅丹沙漠城。置身其中,猶如進入茫茫大戈壁,既可赤足細沙中享受「沙療」樂趣,也可乘滑沙板滑翔沙漠天地。地下迷宮,位於縣城西北9千米處的西華山鎢礦總窿口230中段。是大余「世界鎢都」 的中心礦區,經過近百年的開采,井下采礦坑道縱橫交錯、上下連通,形成一個龐大的礦井群,猶如一座地下迷宮,遊客可穿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乘坐礦山小型電動車進入「鎢都」心臟,觀賞這個如夢幻般的世界,目睹地質科學的神奇,領略「世界鎢都」的博大。另有地質標本陳列館等景點,是一處集地質考察、探險求知、地坑神遊為一體的鎢都工業文化旅遊景區。

【河洞溫泉漂流景區】 贛州市十大特色旅遊景區之一、大余縣重點風景名勝區。位於大余縣河洞鄉熱水村內,距縣城35千米,有縣際公路直達景區。是江西省唯一的集溫泉、漂流於一體的休閑度假型景區。河洞溫泉因山前常年涌冒溫泉,故名「熱水」。關於河洞溫泉當地民間歌謠曰:「河洞熱水真奇怪,仙人燒水不用柴」,常年水溫在 35℃~43℃,水質富含硫水物,無明顯硫化氫氣味,經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化驗表明,溫泉水屬優質醫療礦泉水,具有凈身、提神、解困和治療各種關節炎、皮膚病等作用。蔣經國任贛州專員時,曾到溫泉沐浴,浴後囑河洞鄉公所建一浴亭,以供村民泉浴,至今保存完好。「章江源頭第一漂」,因位於章江最上游而名,漂流兩岸綠陰婆娑、古木參天、怪石嶙峋,水清見魚、景色幽雅、激流險灘、白浪飛濺。艇在河中漂,人在畫中行。漂流間歷九處急流險灘,全程約6千米,漂流時間約需70分鍾。景區集自然風光、尋奇探險為主的融醫療、健身、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度假休閑型景區。

【瑞香花卉觀賞園】 「中國瑞香之鄉」、大余花卉旅遊示範點。位於大余縣西南城區,323國道旁。是一處集基地、市場、觀賞為主融花卉、園林建築為一體的休閑觀賞型景區,也是全國最大的、獨有的單品種花園。金邊瑞香是世界園藝三寶之一,自古以來就以姿、色、香、韻具佳而聞名海內外。大余栽培金邊瑞香歷史已有千年,以前都是庭院式小規模繁育,僅供親朋欣賞,1992年開始大規模繁殖,走向市場,1996年被譽為「中國瑞香之鄉」。金邊瑞香不但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而且還有許多葯用價值,據《本草綱目》載:金邊瑞香是治療胃腹痛、毒蛇咬傷、跌打損傷、咽喉腫痛、風濕、瘡傷和無名腫毒等疾病的特效良葯。瑞香園面積7.6萬平方米,交叉的兩條4米寬沙石路將花園分割成7大片,擁有苗株100萬盆,分栽品種有寬金邊瑞香、窄金邊瑞香、毛瑞香等幾十個品種。由瑞香園帶動城鎮居民利用庭院種植的瑞香已達1000萬余盆,成為了大余新的人文景觀。近年,來參觀觀賞瑞香園、購買金邊瑞香的遊人絡繹不絕。

【通天寨】 是遠近聞名的丹霞地貌風景名勝區。位於石城縣縣城東南6千米的琴江鎮大畲村境內。景區山石險峻,峰巒璀巍,主峰海拔601.7米,整個地形中間高山突起,四周丘陵起伏,因寨上主岩外如兩指相箝,內若兩掌半合,仰視蒼穹通天而得名。通天寨素有"石怪、洞幽、泉美、茶香、佛盛"之美譽,在方圓2千米的核心區內,集中分布有通天岩、玉盂寺、凈土岩、試劍石、石筍干霄、仙人犁田、鍾鼓石、黃蜂吊藪等自然和人文景觀30餘處,通天寨丹霞地貌奇特,該山由上白堊統南雄組(k2)紅色砂岩、砂礫岩、礫岩所構成。該組紅層傾向E或SEE,傾角20o左右,常形成典型的丹霞地貌。經專家論證,景區內"仙人犁田"的岩面龜裂狀地貌為全國罕見,通天寨南部的九寨溫泉儲量大,水溫常年保持在56℃左右,水中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是醫療、沐浴、保健的優良用水。

4、石城有哪些好玩的地方?(江西贛州石城縣)

石城縣圍繞打造「全國知名生態休閑養生旅遊目的地」目標,按照「精緻縣城、秀美鄉村、特色景區、集群產業」四位一體的「全域旅遊」發展思路,著力構建「旅遊興旺引 領,生態農業、低碳工業、現代服務業齊振興」的產業發展新格局,舉全縣之力建設旅遊強縣。2016年2月,石城被列為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

精緻縣城
石城,將縣城作為最大景區打造。突出街道清爽、景觀自然、功能保障等重點,推進了11條城市道路建設以及閩粵通衢旅遊文化街區,形成城南觀光度假新區、城北休閑養生新區、城西產域融合新區等三大片區,打造出全長30公里,綠意蔥蘢,文化璀璨、燈光閃爍的美麗江景。
啟動石城縣旅遊集散中心、迎賓大道延伸段等項目建設,大力構建城區與景區、工業園區「三區」相連格局,初步形成集商貿流通、特色文化、休閑娛購及工業生產於一體的「一江兩岸」城市美景。

秀美鄉村
石城,將鄉村描繪成基礎風景。以新農村建設和村莊整治為抓手,抓實農房建設、山林管護、河道治理、垃圾清運、秩序整治、民風培育等工作。在鞏固煙、蓮、稻傳統產業的同時,鼓勵農民春植楓樹、冬種油菜、路撒金雞菊,當地農村呈現「春看油菜花、夏賞百種蓮、秋觀金雞菊、冬覽楓葉林」的美麗景緻。
石城縣獲評「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全省新農村建設工作先進縣」;百里荷花帶入選「中國美麗田園」。琴江鎮大畲新村被列為「中國首批鄉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且被評為「全國美麗宜居村莊」。

特色景區
石城著力打造特色景區,形成「尋贛江源頭、走閩粵通衢、探丹霞地貌、沐峽谷溫泉、淌高山流水、賞百里荷花、覽萬畝杜鵑、緬紅色記憶、品千年遺風」等特色旅遊名片。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魅力贛江源
石城是江西母親河——千里贛江的發源地。贛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距縣城約40公里,有著「天然氧吧」之稱。位於贛江源仙人谷景區的贛江源漂流。漂流全程5公里,落差320米,共有河灣83個,險灘56個,水潭22個,整個漂程約兩個小時。
*國家AAAA級景區——神奇通天寨
素有「石怪、洞幽、泉美、茶香、佛盛」之美譽的石城縣通天寨,是國家4A級景區、國家地質公園。
通天寨景區距縣城5公里,寨上景點如林,在方圓4平方公里的核心區內,集中分布有通天岩、石筍干霄、仙人犁田等自然和人文景觀百餘處,其中尤以龜裂凸包地貌、千佛丹霞、生命之根與生命之門同處一山的罕見景觀為通天「三絕」。
*神秘的峽谷溫泉——九寨溫泉
九寨溫泉度假庄園距縣城13公里,該溫泉上有瀑布、下有水潭,日流量為1800噸,水溫常年保持在60攝氏度。經檢測,泉水富含偏硅酸、氡、碘、氟、錳、鋇、鋰、鍶等20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對心血管疾病有保健療養作用和抗衰老作用,對多種疾病具有特殊療效和保健功能。
*江西省4A級鄉村旅遊點——大畲鄉村旅遊點
大畲4A級鄉村旅遊點,距縣城5公里,主要由古民居群、古戲台、荷花物種園、蓮花觀賞園、蓮文化館等組成。極具特色的大畲荷花園種植面積達500畝,集中展現了「中國白蓮之鄉」的靚麗風景。古建築南廬屋建於清朝乾隆癸卯(公元1783年),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天井式」客家建築。
*萬畝高山草甸、百年杜鵑花海——浪漫八卦腦
八卦腦景區位於高田鎮新坪村金華山西側,海拔1314米,是典型的高山草甸、天然草場。每年四五月份,山頂萬畝杜鵑花開似海,尤為壯觀。
*城市山野主題公園——石城阻擊戰紀念園
石城阻擊戰紀念園坐落在李臘石省級森林公園,主要有石城阻擊戰博物館、烈士紀念館、石城阻擊戰紀念碑、浮雕藝術牆、主題雕塑和革命烈士陵園等設施,是集愛國主義教育、觀光游覽、休閑健身於一體的城市山野主題公園。
*桂花屋陳列館
桂花屋於清咸豐辛亥年(公元1851年)建造,佔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公元1864年,以太平天國幼王為首的諸王在石城被俘並關押至桂花屋,宣告歷時1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徹底終結,桂花屋成為這段重要歷史的實物見證和歷史信息載體。2009年,石城縣人民政府對桂花屋進行重新修繕,將其打造成集太平天國史料館、石城人物館、客家民俗館於一體的桂花屋陳列館。

客家美食
蕃薯粉條、粉干、面條為最普遍,其次有米果、黃糍、糯米糍、油炸糕、芋包子、煎丸等。
客家山鄉普遍還有吃擂茶、米茶的風俗。

5、各地的端午節飲食風俗

端午節食俗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宜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葅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從《風土記》中記載的作法看來,當時的粽子是以黍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餘餡料。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論是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粽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一般人都喜歡採用新鮮竹葉,因為干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熟了以後沒有竹葉的清香。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內容,則是最能突顯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約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純用糯米製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後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三種是豆沙粽,比較少見。華北地區另有一種以黃黍代糯米的粽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後,只見黃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紅艷艷的棗兒,有人美其名為「黃金裹瑪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質香軟,分為咸甜種。鹹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隻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餡。甜粽以棗泥或豆沙為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後,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五芳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餡料都經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粽、雞肉粽、豆沙粽、鮮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鹽豆粽也別具特色。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後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吃起來外焦里嫩,頗具風味。
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特點是圓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兩種。甜的有蓮蓉、豆沙、栗蓉、棗泥;鹹的有鹹肉、燒雞、蛋黃、甘貝、冬菇、綠豆、*燒等。
閩南的粽子分鹼粽、肉粽和豆粽。鹼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鹼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軟、滑的特色。冰透後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鹵肉、香菇、蛋黃、蝦米、筍乾等。以廈門的肉粽最為出名。豆粽則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後,豆香撲鼻,也有人沾上白糖來吃。

6、茵陳是涼茶嗎?

是的。
茵陳茶 護肝 清肝利膽 涼茶 保健 養生。

珍珍茵陳清涼茶采自贛江源頭---石城縣崇山峻嶺。其口感清香、性清涼。它與眾不同之處是源自民間、依據《本草》經科學配製,品質純真!且只採用石城原產地茵陳再配淡竹葉、野生金銀花、田基黃、夏枯草等山野本草,用傳統方法加工而成。既保留本草獨具的清香之氣,又讓人飲後感覺身如自然其境;更具護肝利膽、清熱瀉火、解暑之功。為日常生活中健康實在的涼茶飲品。

7、端午節的習俗與由來

端午節的習俗

主要有食粽子與扒龍舟。食粽子之習俗,自古以來在中國盛行不衰。扒龍舟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龍圖騰祭祀,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附會紀念屈原跳江自盡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後形成如今端午節文化內涵。

8、關於端午節的習俗

簡要習俗

懸鍾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與石城縣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