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峨眉養生文化

峨眉養生文化

發布時間:2020-08-01 09:31:51

1、峨眉山的人文、歷史、風情、習俗

峨眉山習俗:

掃塵、貼春聯、貼窗花和倒貼「福」字、年畫、守歲、拜年、春節食俗、包粽子,蒸粑粑,吃湯圓、肉包穀耙等等。

峨眉山的人文:

武術:在其武術方面,峨眉與少林、武當共成為中原三大武學宗派。而其中峨眉武術,講究後發先至,以柔克剛。而關於其起源更是多種說法,而其中最廣為人知的說法便是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中的郭襄開創峨眉派。而現有學者考證認為,峨眉武術起源於戰國時期。

在南宋建炎其間成其型,而在明清時期發展至鼎盛。峨眉武術素有五花八葉之說,創始人被認為是戰國時期的武術家司徒玄空。目前主要分布於四川、重慶等地。而在其的發源地——四川省的樂山、峨眉山,由於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峨眉派武術已被納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而由多個機構承辦的中國四川國際峨眉武術節每兩年舉辦一次,其規格高、陣容大、內容豐富、影響廣泛,是一項體育賽事與旅遊相結合的體育盛會。

佛教:相傳峨眉佛教是公元1世紀傳入的,漢朝末年佛家便已在此處修建佛寺。把峨眉山作為普賢菩薩的道場,主要崇奉普賢大士,相信峨眉是普賢菩薩顯靈和講經說法之所。峨眉的秀麗讓普賢大士廣有信眾,而普賢大士的威望也讓峨眉聲名遠播。更多峨眉山與佛教的歷史淵源。

峨眉山的歷史:

峨眉山歷史文化久遠,魏晉時佛教傳入,改觀為寺,成為佛教的普賢道場。唐宋以後,佛教興旺、寺廟增多、規模逐漸擴大,明清鼎盛時期,全山上下先後有大小寺廟170餘座,峰峰有寺、崗崗有庵。解放初期,全山寺廟僅存43座。1982年中發19號文件下發後,認真落實宗教政策。

寺廟得到逐漸恢復和發展,現有寺廟26座,其中:被國務院批准確定為全國重點寺廟的有5座,即報國寺、萬年寺、華藏寺、洗象池、洪椿坪寺廟。列為樂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伏虎寺等到12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黨的宗教政策的不斷貫徹落實,全山僧尼和廣大信教群眾。

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出家僧尼的合法權益受到法律保護,峨眉山佛教徒過著正常的宗教生活。峨眉山佛教與海外宗教界有著歷史的廣泛聯系。相傳東漢時,西域寶掌和尚來峨眉山建寺修廟。明代,緬甸和阿富汗友人送來玉雕佛像和貝葉經,斯里蘭卡友人送來佛牙。

清代,日本友人松濤、朝鮮寶光和尚等來峨眉山題詠作畫。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間佛教」的提倡,峨眉山僧尼更加發揚了農禪並重、佛學研究、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的優良傳統,近期前來峨眉山朝聖、考察和進行佛教文化交流的海外來客,更是絡繹不絕。

每年峨眉山寺廟接待來自國內外的香客遊人多達100萬人次。寺廟通過同國內和海外以及世界各國的友好交往,增進了相互了解,加深了友誼,擴大了對外影響,贏得了中外香客遊人的好評,弘揚了峨眉山佛教文化。

峨眉山的風情:

峨嵋山民俗風情園是由樂山市旅遊局、峨嵋山管理委員會、峨嵋山民俗風情文娛有限公司合作興修的。該園坐落在峨嵋山麓報國寺附近,佔地面積23000餘平方米,總投資約400餘萬元。園內有少數民族歌舞演藝廳、斗獸場、圖騰柱群落、少數民族風味餐廳、中華民俗手工藝製品長廊等設施。

為展現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而推出的斗馬、斗雞、跑豬、跑狗競猜;射駑、拋綉球、擊大鼓告示少數民族體育競技;騎馬游園、8卦易經學、背新娘、穿民族衣飾合影和大型篝火晚會等10多項民俗活動,妙趣橫生。

(1)峨眉養生文化擴展資料:

峨眉山傳說

李白是唐朝著名的大詩人。他為廣浚和尚彈琴題詩的事一傳出,廣浚和尚的名聲就愈來愈大了。許多詩人、畫家來到峨眉山,都要到萬年寺聽廣浚和尚彈琴。後來人們就把那個地方叫做聽琴台。 有一天黃昏時候,廣浚和尚象往常一樣,焚起檀香,抱著綠綺彈起來。

忽然看見一個身穿綠色衣裙的姑娘,倚在門外聽琴。和尚感到很奇怪,就問道:「你是哪家的姑娘,在此聽琴?」那姑娘用手掩面,笑而不答。經過和尚幾次詢問,她才含羞答道:「我家就在寺旁,自幼喜歡彈琴。今天是師父的琴聲把我引來了。」

和尚聽她說會彈琴,就說:「姑娘既然喜歡彈琴,那就彈一曲吧?」姑娘害羞地說:「我的琴彈得不好,還請師父多指點。於是手撥琴弦彈了起來。從此以後,和尚每次彈琴,綠衣姑娘就來聽琴,有時也帶著琴來請師父指點。 後來廣浚和尚去世了,綠衣姑娘也不再來了。

但是每當黃昏的時候,廟里和尚仍然聽到毗盧殿後面的聽琴台,有琴聲傳來,都感到很奇怪。有一次,當琴聲悠揚的時候,和尚們就悄悄地跑到聽琴台去看,只見一群青蛙正在鳴叫。叫聲叮叮冬冬,好象琴弦初撥,與廣浚和尚的琴聲相似。

大家才知道廣浚和尚彈琴時,前來聽琴的綠衣姑娘,就是青蛙變的。,它從廣浚和尚那裡學會了彈琴。和尚死後,就繼續彈出優美動人的琴聲。 後來人們就給這種青蛙取名叫「彈琴蛙」。 

2、峨眉山茶的茶文化

1、 宗教茶文化概述
峨眉山茶史始於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峨眉地區先民的農耕文化,始於公元前西周時代最先遁入峨眉山修行尋求長生不老之術的中國遠古原創道教創始人物。如鬼谷先生王翊、楚國隱士陸通。
公元前135年漢武帝時代,由山中道家焙制的茶已相當有了名氣,漢文帝曾遣使至山中祭祀求之。
到了隋唐,道、佛兩門經前一千多年聚修和納為課業的茶事(採摘、加工、焙制、貯存;茶儀、儀贈、上貢朝廷)活動已成禮序章制。隨著之前數百年上至朝廷、各地官衙、達官顯貴、寺廟供養施主、一般香客及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紛至沓來峨眉山。作為寺廟禮儀之序的茶飲習尚已成山中道、佛兩門必不可少的儀事活動。接客、引客、看茶、泡茶、品飲、論道等道茶、佛茶之茶藝內涵漸漸形成;山風、林濤、水起風生皆成仙山茶韻。道觀、寺院的茶僧對茶的論說自有心得,代代嫡傳。
道、釋、儒相滲相融的人文內涵漸長漸豐,大大地豐富了峨眉山茶史發展中的茶文化內涵。由此而產生了不少以吟頌和贊美峨眉山茶的茶詩和文章:
「風推松林吼,茶烹千古雪」
「青花捧盞,叩問峨眉鬼谷寶掌山樵千壽何物滋養歲同日月;五千草本,庇佑仙山嘉木仰承上蒼恩澤盡納瑤草芬芳焙成雪芽」
「清明春寄草堂前,峨眉山翠一囊香」
峨眉山的道家和佛門所焙制的茶,從不作為商貿交易,施主香客品飲,道觀、寺廟從不收取茶資。皆被道、佛兩門視為儀品,有雲游僧參學他山或有海內外大德高僧前來參拜普賢,佛門都會將寺中上品雪芽作為儀贈禮品。
2、峨眉山佛茶
峨眉山佛茶在峨眉山茶史和峨眉山茶文化的發展演繹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歷史長達1900多年。
峨眉山佛茶的形式,一是從事茶事生產的寺廟眾多,所屬茶園的規模大,年產量佔全山茶葉產量的90%以上;二是各寺廟因地制宜發展茶葉生產中,因水土、海拔高度、植被狀況的差異,茶葉的品質形成不同的特色,在湯、色、味、型上均有細微差別,也形成各自的特色;三是在茶葉加工工藝上,形成了各自的方法;四是通過雲游參學,引進了其它地方焙茶的技術。
明代,黑水寺茶僧因地制宜,焙製成功「峨眉白芽」。由於黑水寺岩上茶株受小區域氣候的影響,所產茶葉形成「二年白一年綠」的品相特徵,故取名為「峨眉白芽」。與此同時,對「峨眉雪芽」綠茶因茶園不同,所處的地域不同,佛茶中亦流行有「五峰雪芽」之別,如:「天池峰雪芽」、「競月峰雪芽」、「白岩峰雪芽」、「黑水峰雪芽」、「寶掌峰雪芽」。其間以「黑水峰雪芽」與「寶掌峰雪芽」尤顯珍貴。
峨眉山佛茶在發展中,從對茶的精神理念到具體的茶事活動,皆形成獨特的文化歸屬。在佛門看來,峨眉山茶是佛之所賜,是隨普賢菩薩駐錫峨眉山並以之作為弘法道場的法意,是降福於眾佛弟子之饋贈。它具有卻百疾、驅穢氣、延年益壽療效的同時,還具備了清心明目、智慧善根、禪悟一切人生的精神意向與菩提心向。「玉手纖纖,禪心凈凈,虔誠頌誦,采供佛前」。
3、佛門茶事章制
一、山中佛門的茶事活動彌漫禪意精神,每年春茶開摘之際,茶僧皆要沐浴潔身,在採茶和制茶過程要默頌彌陀,以示敬佛虔誠。每年的第一道新茶必須先敬諸佛與普賢。
二、佛茶茶藝皆成禮序儀式。寺院品飲有所區別,茶藝所場十分講究。
一般香客品飲,由寺廟中負責接待的知客僧引至客堂看茶,由茶僧敬奉。
接待顯貴香客,或著名文人墨客、寺廟供養人、達官顯貴,則引入方丈室或主持室內,用上等茶葉與名貴茶具敬奉。接待人數眾多的朝拜團體,寺中要行茶藝禮序,以佛茶迎客,具體的儀式是,主事茶僧要置以茶器、茶案,銅盆凈手,泉水潤茶,頭開茶敬佛,二開茶奉客。禮儀起始,兩側寺僧禪坐蒲團,口頌彌陀,輔以寺中木魚等法器,梵音湯湯,禪意彌漫。顯客置於下案,靜觀茶僧禮儀禪茶,抑或與眾茶僧口頌經文。主事茶僧沏好茶,則由兩邊輔佐的茶僧將茶盞,一一敬奉到顯客案前供之聞香品飲,凡是種種,約半個時辰。
峨眉山佛茶以「峨眉雪芽」為上品,從唐代始至晚清,都作貢品,每年進貢朝廷,從不間斷。尤其在明朝長達267年中,進貢的數量最大。 峨眉山茶史發展中,從茶園的生產種植管理到茶葉採摘到加工生產等茶事活動,在晚清以前,一直由山中道、佛弟子所為。如果人手不夠,各寺廟亦請周圍的農民幫助管理茶園或採摘鮮葉,茶事生產中的一些技術由此流向民間。明代末年,萬年寺茶園由於種種原因,曾佃租給當地鄉紳經營,每年按契約收取一定數量的茶葉抵作佃金,直到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才由康熙帝下諭詔,由地方政府鬻回,重新歸屬寺廟。
各寺廟的茶園顧請附近的山民進行管理後,茶事生產與生產技術流向民間。高橋鄉、峨山鄉、凈水鄉、天景鄉(後稱黃灣鄉)、悅連鄉(後稱普興鄉)、雙福鄉等地的山區農民與鄉紳開始小規模種植茶葉。茶葉加工的品類有炒青、烘青、曬青三種;加工工具為柴火鐵鍋;加工程序為鮮葉攤晾、殺青、揉捻、鐵鍋高溫乾燥提香或曬青乾燥。
明代末年,峨眉山茶事活動擴展到周遭山區民間後,茶飲之習進入百姓人家。峨眉山區的民間茶事活動的形成,融入了鄉俗文化,高橋鄉、悅連鄉的茶農在長期的茶事生產活動中誕生了以茶事活動為內容的採茶山歌和採茶情歌。例如:
「三月里來好春光,
幺妹山上採茶忙,
採茶要摘心尖尖喲,
嫁人要嫁勤快人。」

3、峨眉的山為什麼叫峨眉山,最大的文化是什麼文化?

一、為什麼叫峨眉山

對於峨眉山名來歷,眾說紛紜。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峨眉山就聞名於世。而峨眉山名,早見於西周,據晉代常璩撰寫的《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杜宇以褒斜(今陝西漢中)為前門,熊耳(今四川青神縣境內)、靈關(今四川雅安蘆山縣西北)為後戶,玉壘(今四川都江堰市境內)、峨眉(今四川峨眉山市境內)為城廓。」晉左思的《蜀都賦》寫道:「引二江之雙流,抗峨眉之重阻。」但為什麼稱之為「峨眉」。其說不一。一說峨眉山是因「山高水秀」得名,另一說是因「兩山相峙。」而得名。還有一種說法是峨眉山屹立在大渡河邊上,大渡河古稱「涐水」山愛水而得名,故稱「涐眉山」。峨湄山只是因為是山,才離開了水,由「涐湄」變成了「峨眉」。這種說法系近代文人趙熙之論,「是山當涐水之眉。眉者,湄也,以水得名。」峨眉山自春秋戰國以後,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稱。

二、最大的文化是佛教文化

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 ,宗教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構成了峨眉山歷史文化的主體,所有的建築、造像、法器以及禮儀、音樂、繪畫等都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濃郁氣息。山上多古跡、寺廟,有報國寺、伏虎寺、洗象池、龍門洞、捨身崖、峨眉佛光等勝跡,是中國旅遊、休養、避暑目的地之一。

4、峨眉峨聖的茶文化是什麼?

峨眉山被稱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譽。此話果然不假, 就在我們要離開時,濃雲蔽日的天空中開始飄起了小雨。

於是遊人紛紛撐起了五顏六色的雨傘。站在高處向下望去,宛若一枝枝繽紛的花朵,霎時間盛開在蜿蜒的山路上,既點綴了峨眉山的風景,又美麗了遊人的視線。我們就在這五彩瑰麗的朦朧景色中,和著雨水清脆的聲音,順著山路緩緩而下。山路兩邊各種商鋪、茶鋪和小吃鋪,一家挨著一家,

 十分熱鬧。此時已近中午,我們便隨意走進了一家小鋪。坐下後, 老闆馬上泡兩壺茶送上來, 一壺「竹葉青」, 

一壺「峨聖佛芽」。茶葉在水壺里上下翻卷,茶水悠悠,泛著嫩綠,看著就討人喜歡。

5、峨眉山的文化風俗

肉包穀耙:峨眉有名的小吃。將細包穀粉用溫水調和好,再把拌上香料的豬肉顆粒和在調好的包穀粉中,捏成團,放在拗子(平鍋)上烙熟,然後放入爐內周圍烘烤。這時香氣四溢,誘人食慾。
雪蘑芋:蘑芋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上葉柄成蛇紋色,復葉成掌狀,小葉羽狀分裂,地下莖是球狀,塊莖似芋。經磨粉加工後方能食用。煮熟後成黑色,俗名黑豆腐峨眉凈水、峨山、雙福、普興、川主等鎮鄉均有出產。
涼粉:峨眉涼粉的花樣很多,按顏色分有黃、白兩大類;按原料分有米涼粉、蕎麥涼粉、豌豆涼粉等。這些涼粉可根據需要切成大、小片子、絲、方顆等,或拌或煮。還有一種別具一格的花樣謂之「打手攤子」,它不用碗,而是將涼粉切成巴掌大一塊,托在手心,上澆調料,食客邊走邊吃。
峨眉素齋:佛門認為吃素可以清心寡慾、益壽延年,故在素食上極其講究。報國寺、伏虎寺、萬年寺僧人辦的素席較有名。佛門素席是用豆製品、面精、蔬果等為原料,仿葷席的品類、形狀而做出的菜餚。不但仿其形,而且仿其味,可以亂真。
鱔絲:鱔絲是將鮮活鱔魚宰殺,然後洗凈切絲,輔以黃豆芽、粉絲和蒜苗節,加郫縣豆瓣、刀口辣椒等烹制而成。成菜色澤紅亮,口感細嫩,麻辣味濃。
葉兒粑:葉兒粑,就是用葉子包的粑。用糯米細粉做包皮,內有用白糖、花生、核桃、芝麻等合製成的餡,或用豬肉(半瘦半肥)和芽菜等配料做成餡。用粑葉包好蒸後,即可食用,味道鮮美,令人回味。可在天一家葉兒粑總匯(市區西正街)品嘗到。
雪蘑芋燒鴨:雪蘑芋具有質地松軟,香而不膩,風味獨特等特點。食用時經溫水浸泡成海綿狀,壓干水份,切成薄片或細條,配上各種調料,既可涼拌,又可燒雞、燒鴨,口感清談、味鮮。
三合泥:三合泥是峨眉山小吃中一道有名的甜品。材料為黑糯米、黃豆、芝麻、油炸花生和豬油,用特製密法製作,吃起來皮面乾脆、芯里柔軟,特別香濃。在好吃街可以品嘗到。
峨眉還有許多的名小吃像豆腐腦、峨眉抄手、串串香、炸土豆、夾餅、冒菜等。 峨眉山「獨蒜」
樂山峨眉山種植大蒜的歷史悠久,早就享有「三江九葉靈芝草」之美稱。主要產地在峨眉山山麓、沿峨眉山及周邊地區為最,其蒜苗、蒜苔、蒜砣(蒜頭)的質量也最好。
冬蟲夏草
冬蟲夏草是峨眉山極名貴的中葯材,與人參、鹿茸並列為三大珍品,用作滋補強身。 自古冬蟲夏草被當作是一種奇異的葯物。在清代,有人誤認為它冬天變成蟲,夏天變成草;甚至說它如果不採集,冬天又會再變成蟲。
峨眉黃柏
峨眉黃柏以樹皮、根皮入葯,性寒、味苦,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退虛熱,多用於熱痢、腸炎、肝炎黃疸、腿膝軟、小便短赤澀痛等病症;又可用於熱毒瘡癰、皮膚濕疹及耳內流膿等;還有類似黃連的廣譜抗菌、降壓有利膽的作用。
茶葉
到峨眉山的遊客在春夏之間可選購應時新茶,為防誤購往年陳茶,最好在有沖沏條件的地方就地品飲之後,再行決定。山道兩側及峨眉山市區內均有一些茶葉專賣店。
竹葉青:中國名茶,為綠茶類,竹葉青茶產於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地和國家AAAAA級風景旅遊區峨眉山,茶行業率先評定為中國馳名商標的品牌。竹葉青鮮葉的採摘十分講究,必須在清明前,海拔800-1200米的峨眉山高山茶園採得,此時茶葉的內質最好。採摘標准為獨芽和一芽一葉初展,每500克成品茶即需消耗芽芯30000到35000顆。
仙芝竹尖:「仙芝竹尖」綠茗茶分以下等級:有機茶、和級、雅級、特級四大等級。采自峨眉山高山區海拔1500以上,終年雲霧繚繞的黑包山茶場。 「仙芝竹尖」於清明前開采,標准為鮮嫩獨芽初展和一芽一葉初展,鮮葉嫩勻,其特點是:扁平挺秀、形似竹尖、色澤谷 黃、湯色嫩綠明亮、滋味鮮爽回甘、栗香濃厚持久、葉底均整、如雨後春筍、內質如靈芝之妙。仙芝竹尖以其優秀的產品品質,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評為四川名牌產品,並榮獲世界食品行業最高獎,「尤里卡金獎」。 峨眉山佛教僧徒多是臨濟宗門人,曹洞宗次之。據《五燈會元》等書記載:唐文宗(公元827~840年在位)年間來峨眉山的昌福禪師(眉州人)、黃檗老人(福建人)、靈龕和尚(成都人)、黑水和尚(峨眉人),為峨眉山最早南嶽臨濟宗門人。唐僖宗(公元874~888年在位)年間來的西禪和尚(嘉州人)、白水和尚(嘉州人)、澄照禪師(川西青城人)、布水岩和尚(益州人)、東汀和尚(嘉州人),則是青源系曹洞宗最早門人。他們來峨眉山後,修建寺廟,招收門人,代傳相續,延流至今。

6、峨眉山地區在悠久的歷史長河孕育出獨具特色的中醫文化的原因

任何一個地區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都能孕育出獨特的醫葯文化:因為人要生存就要從自然界中獲取,無論是氣候宜人物產豐富的地區 還是環境惡劣 資源貧乏的地區。非洲土人 澳洲土著都有自己的土方子,比如非洲土人吃土治腹瀉,用泥土治牙疼。應用各種草葯治療 外傷。澳洲土人螞蟻來治療炎症。還有現在的蝸牛美容,蘆薈止血,等等都是各自獨特的文化。
峨眉地區的中醫文化是當地人民為了更好的適應環境,通過不斷的摸索 嘗試積累,以及與外界的交流。形成了最適合在此生存發展的文化行為。不用驕傲 也不用自卑,

7、中國傳統養生文化

8、什麼是養生文化

一、養生文化概述 祖國傳統養生文化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在發展過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諸多的因素,集中華民族數千年養生文化於一身,以獨特的理論體系為基礎,以豐富的臨床經驗為特點,在世界傳統養生文化中舉世無雙,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二、養生文化特徵 養生一詞,原出《管子》,乃保養生命以達長壽之意。在漫長的人類發展歷史中,健康與長壽一直是人們嚮往和追求的美好願望,因而養生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遍布世界。相對於世界其他地區的養生文化而言,中國的養生理論與實踐由於有著古代哲學和中醫基本理論為底蘊,所以顯得尤為博大精深。它匯集了我國歷代勞動人民防病健身的眾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堪稱一棵充滿勃勃生機和濃厚東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樹。探索中國養生文化這棵古老而神秘的東方智慧之樹,不但有利於弘揚傳統文化,而且符合當今世界科學發展趨勢。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終於以自己的聰明睿智創造出了一系列與疾病和衰老抗衡的獨特理論方法,逐漸使養生成了一種極具華夏民族特色的文化現象。 文化研究的最重大意義就在於探求各種文化現象的內在目的和特徵。就感應的中國養生文化而言,盡管它的研究對象是人體的健康與長壽,但健康和長壽在人類社會中從來就不單單是人體本身的問題,而是與人們所處的社會生活及其自然環境有著一種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就提醒我們,研究和探求中國養生文化的基本特徵決不能僅僅囿於人體生物模式之中,而必須結合社會、經濟、政治、哲學,乃至藝術的諸多層面加以綜合考察。 中國養生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的產物,其理論體系本身具有這種學科所具有的雙重特徵。具體來說,中國養生文化的社會科學性質主要體現在其理論體系與中國古代哲學存在著一種千絲萬縷的關系,中國養生文化的自然科學性質則主要體現在它的傳統醫學發生一種血肉相聯的關系。 作為一種煥發著勃勃生機的文化現象,傳統養生學在數千年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而且也積累了一整套實用、同時又充滿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睿智的實踐方法。三、中醫養生觀 養生和生活的關系決定了養生觀點的多面性。那麼,什麼是養生?為什麼要養生?如何養生?讓我們從養生文化高峰論壇上各位專家的精彩發言中,領略養生文化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以及無限極健康理念深厚的文化淵源。 中醫養生主要有預防觀、整體觀、平衡觀、辯證觀。 1,未病先防、未老先養的預防觀 《黃帝內經》中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觀點。喻示人們從生命開始就要注意養生,在健康或亞健康狀態下,預先採取養生保健措施,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於未然。這種居安思危、防微杜漸的哲學思想是中國文化的精華。 2,天人相應、形神兼具的整體觀 中醫養生理論,特別強調人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協調,講究體內氣化升降,以及心理與生理的協調一致。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會的人。影響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會和心理的因素,這是自古以來人們已經感覺到的客觀事實。 3,調整陰陽、補偏救弊的平衡觀 在人體正常生理狀態下,保持陰陽相對平衡。如果出現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會使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亂,出現病理狀態。人體養生離不開協調平衡陰陽的宗旨。 4,動靜有常、和諧適度的辯證觀 生命在於運動,因為運動是生命存在的特徵,人體的每一個細胞無時無刻不在運動著,只有保持經常運動,才能增進健康,預防疾病,以求延年益壽。 養生就是「治未病」,是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各種方法去實現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 中醫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預防學思想和有效的防治原則。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理念。「治未病」是中醫葯奉獻給人類最先進、最超前的思維。「治未病」的實質是「人人享有健康」。發揮中醫學特色和優勢,以「治未病」為核心,有效地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養生文化和養生學與社會醫學、心理醫學、預防醫學、行為科學,甚至是天文地理等等都有很大的關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能否健康長壽,不僅在於是否懂得養生之道,而更為重要的是能否把養生之道貫徹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養生要注重五個方面的平衡。分別是人與自然的平衡、人與社會的平衡、人體陰陽的平衡、人體臟腑的平衡、氣血經絡的平衡。而在這其中,對於當今社會,人們尤其要注意人與社會的平衡。健康的生活習慣和心態是最為重要的。常觀天下之人,凡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言之間默者壽。蓋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壽」。總結起來,就是溫和、善良、寬宏、幽默。四、陰陽五行與養生 祖國傳統醫學的五行所謂『木火土金水』,是構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質,它所相對應的則是自然界中的『春夏中秋冬』,而對於人體來說則是『肝心脾肺腎』,我們應採取的相應的措施清、調、補,以維持人體、生態、自然的平衡。 當今社會環境污染嚴重,人食五穀雜糧難免吸收一些有害物質,而使身體受到侵害,因此首先傷害到的是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持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而先天之元氣(腎氣)充足與否要看脾胃功能有無傷害,人體所需的能量是靠脾胃吸收、運化、輸送到全身,然後調心肝肺之氣血,補充腎之元氣,預防病害侵入。 通過五臟六腑與形體諸竅的聯系,與精神活動的關系,來溝通體內外環境之間的聯系,維持其相對的平衡協調,五行以生克來調節體內臟器而達平衡,就五行而論可說明人與自然的關系,木火土金水與人體五臟肝心脾肺腎;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季春夏長夏(中)秋冬;五氣風暑濕燥寒;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方東南中西北;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淚汗涎涕唾等等。這些人與自然的現象為我們養生保健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萬事萬物都離不開陰陽,有「孤陰不長,獨陽不生」的道理之說,世界是物質的整體,世界本身是陰陽對立統一的結果。陰和陽代表著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的物質屬性,人與自然都與五行----金木水火土不可分隔,木曰曲直升發、條達通暢而為陽,水曰潤下而為陰,火曰炎上而為陽等等,而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如水潤下為陰而水面為陽水底為陰,這說明陰陽五行對立統一的整體觀念思想,人與自然都與陰陽五行相生相剋而孳生、衰亡。猶如人體的五臟---肝、心、脾、肺、腎,在陰陽平衡的狀態下,相互資生、相互助長身強體壯延年益壽,而任何一個臟器受到影響都會累及其他的臟器,與五臟相表裡的六腑----膽、大腸、胃、小腸、膀胱、三焦,也同樣受累。 在了解五行與自然界的關系後,可分析可能發生的疾病,因而推演出方位、季節、邪氣、臟腑及口味的變化,五官九竅的感應及神經的反射,無處不在提醒著你的身體改變的預兆,由此可做到未卜先知,防患未然,預防保健,強體健身、清除體內毒素、調節體內機能、補充均衡營養,延年益壽。這即是祖國傳統養生文化獨到之處。五、健康與養生 人與其他生物一樣,都離不開生、長、壯、老、死的自然規律,但人為的力量可以促進生長發育,增強體質、延緩衰老,以至避免夭亡,其關鍵就在於積極的預防和及時的治療,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內經》中曾提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也就是說沒病的時候要預防疾病的發生,若已經得病則應盡早治療,阻斷疾病的發展,善於養生的人,常先處理沒有發病時的隱患,驅除潛伏於體內外的種種危險因素。 祖國醫學以整體觀念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全身各系統組織的協調統一,以陰陽五行「天人相應」的理論為主導思想,認為人體「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有病防變「的原則,因人、因時、因地制宜,通過,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的分析判斷,來探索生命的奧秘。 健康就是長壽的基礎,而健康是指體內沒有對身體有害的物質與毒素存在。目前人們把人群分為三類,一類是健康者佔有5%,一類是患者佔有15%,而約80%的人群是亞健康人群,這種亞健康狀態的人群就是沒有發病前時常體內有所隱患,卻無大礙的危險狀態,在這個時期人們需要的是清、調、補,清理脾胃腸道;調節氣血陰陽;補充營養不足;從而達到預防保健的目的。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陰陽平衡的失調會影響臟腑功能紊亂,如果有一個臟器受損,其他的臟器都會受到影響,從而導致人體平衡的失調,因此要提早清理體內不利因素,調節平衡、補充營養,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是指人體正常的功能活動和抗病能力,而邪氣是指各種致病因素,當病邪作用於人體,正氣奮力抗邪,引起邪正相爭,破壞了人體的陰陽平衡或使臟腑功能失常,氣血運行紊亂,而產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若正氣強盛,邪氣消退,則疾病趨於好轉、痊癒。若正氣虛弱,邪氣強盛,則疾病日趨嚴重,甚至惡化、衰亡。 由此可見人們在平時的養生保健是何等的重要,往往致病因素已在體內潛伏而未發病的狀態下,很容易忽視,認為自己處在健康狀態,誰知身體猶如大壩「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只有把潛伏病灶祛除,才不至於身體受損,而人們往往是得到疾病的信息後才開始補救,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若想體質猶如冰塊般堅實,必須平時注重保養、保健,而在遇到流行病災時,就可輕松避過了,那麼在平時應該如何保健養生呢?首先要明白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要靠陰陽五行的作用來調節人與自然的平衡,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在不同的時節、地域、時間的狀態下要有不同方法進行調補,方能達到「天人相應」。

與峨眉養生文化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