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太極拳祖師張三豐內丹養生

太極拳祖師張三豐內丹養生

發布時間:2020-08-01 01:12:47

1、太極拳的創始人是誰

陳王廷(1600 -1680)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太極拳創始人。若自明洪武初年,陳姓由山西遷至常陽村(即今陳家溝)時算起,為陳氏第九世。祖、父均為明朝下級官吏。弟兄四人,該居其二。

自幼天資聰慧,勤奮好學。晝練家傳武學,夜讀經史百家,以致文才武略,無不出類拔萃。年輕時曾走鏢山東一帶,聲播齊魯。因他生得面紅莊重,蓄有美髯,騎紅色戰馬,慣使春秋大刀,江湖同道便送其綽號「二關公」。明末,他以武秀才(庠生)的身份赴鄉試考武舉。在考武舉上,他以「鳳奪巢」的箭法技壓群雄,後以殺人獲罪而 逃出考場,赴登封農民領袖李際遇處避禍,後返鄉蟄居。李事敗遭族誅,某部將蔣發改裝投陳家為仆。為掩人耳目,陳家上下皆喚蔣為蔣把勢(舊時長工、短工稱謂)。陳、蔣二人名位主僕,實為摯友,每日切磋拳藝,耕田課子。至今陳家溝猶傳有《玉帶山英雄結義》、《陳王延義收蔣發》、《木門寨師徒討牛》、《楊海窪蔣發鎮邪》等故事。陳王延生不逢時,無法抒發報國之志,明末僅為縣鄉兵守備。清初,他隱居鄉間,以《黃庭》為伴,搜集、整理民間武術,決心造拳遺世。他融諸家之長於一爐,創造了一套具有陰陽相合、剛柔相濟的太極拳。創編的太極拳術成為當今風靡世界的太極拳之源。他也因此而名播寰宇,被中外太極拳界尊為鼻祖。他的故鄉陳家溝也被太極拳愛好者視為「聖地」

2、中國道家養生與現代生命科學叢書 一共幾本 分別是那幾本

6本吧
太極拳祖師張三豐內丹養生
世界著名壽星吳雲青談中國傳統養生之道
《周易參同契》與道家養生
葯王孫思邈道醫養生
實用道家養生與現代生命科學
老子<道德經>養生之道

3、蘇華仁道長寫了哪些書啊?在哪裡能買到?他現在收徒弟不?

蘇華仁道長近年來與世界著名易道泰斗唐明邦、董應周和中國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副總編趙志春等同道精心編著《中國道家養生與現代生命科學系列叢書》(共十二冊),蘇道長任總知主編。本叢書由中國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後受到海內外同道好評。書目如下:

1、《老子<道德經>養生道之道》

2、《實用道家養生之道與現代生命科學》

3、《<周易參同契>與道家養生》

4、《葯王孫思邈道醫養生》

5、《太極拳祖師張三豐內丹養生》

6、《世界著名壽星吳雲青談中國傳統養生之道》

7、《<黃帝外經>丹道修真長版壽學》權

8、《<鬼穀子>與茅山道派丹道修真學》

9、《葛洪<抱朴子>道醫內丹修真長壽學》

10、《呂洞賓丹道修真長壽精華》

11、《華山陳摶老祖丹道修真長壽學》

12、《道家南宗丹道修真長壽學》
在各大書店都有賣吧.羅浮山 他的道場也有賣.羅浮山是旅遊勝地.也值得一去.你搜 廣州合道堂 就可以看到那裡.至於收徒弟的事情你還是自己問蘇華仁道長吧.呵呵

4、張三豐的太極拳

太極拳本是一脈相承的道家武術,而在民間;經過歷代太極傳人的修改傳承,已與道家太極拳原貌相差甚遠。更有甚者,某些人為了沽名釣譽,不承認太極拳出自道家,而稱太極拳為自己祖宗所創,但其理論功法和拳勢名稱基本上都還是沿用或保留著道家太極的內容。另外,根據很多太極愛好者和專業人員的研究考證(如李師融先生 所著《北派太極拳流源揭秘》,張傑先生所著《陳王廷不是太極拳創始人》的文章考證),以及本門的傳承,均可以證明太極拳出自於道家,為集大成者張三豐祖師所創,民間某人自創拳說在歷史證據面前不攻自破。
太極拳古時在道門內稱「太極全」。 因太極包含著天地陰陽世間萬物之變化,是一門綜合學科,故與近代太極拳所指狹義范圍是有區別的。道門太極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它包括道家哲學、醫學、內丹養生學、經絡學、易 學、內功學、力學、技擊學、數術等學科,並將易學、五行、陰陽剛柔、虛實之變化融於一身而演為太極拳。太極拳作為道家人道築基之法門,是道家以武衛道和以武演道的模式。經曰:「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運轉即太極,萬物不外一太極」。故太極即道也。
太極拳作為道家養生防身護法之術,其歷史源遠流長。伴隨著歲月的流逝,和道家傳承「寧可失傳,不可妄傳」的規定,多少年來,傳人之間只是心傳口授,文字傳錄極少,即使有記錄也多用口訣隱語暗示,非真得道者不能參悟其中奧秘。如我張祖意合太極拳,每一甲子傳一代,一代傳二不傳三,非正式傳人不傳拳譜。正是因為這些特殊原因,才使我們今天很多人只知祖師張三豐,而不知歷代傳人。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現今流行的太極拳資料中窺見一斑。但這也恰好為造假者提供了機會,使世人對太極拳的傳承產生了誤解。
太極拳從流傳民間到近代,公開的譜訣只有王宗岳的太極拳論解,及後人根據王的論解而流傳的各派太極拳論述,卻沒有原始傳承的道家「太極拳道論」。我在以往的文章中曾經說過,王宗岳不是道家的正式傳人,他的太極拳是張三豐的弟子劉古泉所傳,他的太極拳論、譜、訣,都是根據道人劉古泉的口傳記錄整理的。故此,他沒有完整的道家太極拳道論。這一點,大家可以看一下至今所發表的王宗岳太極拳論、拳譜和歌訣就會明白。又因受地域環境和方言的影響,其在拳論、拳譜、歌訣的字句上,也有記錄失誤和不妥之處。還有的是後人據王宗岳記錄而加以潤色,逐漸增訂的。例如殺手歌中「上打咽喉下打陰,中間兩、肋並當心。下部兩臁合兩膝,腦後一掌要真魂」。此歌本為道人口傳王宗岳,其後又有人根據王的記錄而轉錄,故與道家真傳有相謬之處。道家原歌日:「上打眼喉下繆陰,中打兩肋並蓋心;底打兩膝和兩脛,腦後一掌命歸陰。」此歌訣與流傳歇訣的小同之處主要在於前兩句。 兩首歌訣雖然目的相同,但前一首與後一首相比較,對人體所擊打的部位略有不同。
過去有師曰:「寧傳一手,不傳一口。」往往真言不輕傳。那麼怎樣理解和解釋第一句才更為合理?從字面上我們可以看出,用「眼」字比用 「咽」字更為合乎情理。大家知道眼是人的視覺之官,如眼被封擊必失去視力。那為什麼要將「下繆陰」改作「下打陰」?也可能是歷代傳人保守不傳,也可能是記錄有誤。 過去也有人將「下繆陰」誤寫為「下撩陰」,此解也不全面。 何為下繆陰?這是指擊打部位下八繆穴和陰部。下八繆是指人體背腰椎下骶骨處,此處有骶神 經後支,骶外側動脈,受重擊後可造成大小便失禁,下肢麻痹,半身不遂等。陰部是人身任脈要穴,前打陰部,後打八繆,此兩處穴位任何一處被擊,都可造成人體損傷,輕者身體癱瘓,大小便失禁;重者休克或致命。第二句「中打兩肋並蓋心」,兩肋被擊打後可以造成肝氣不疏,胸悶氣短,咳嗽等症。胸肋部為人之五臟所在,穴位多且神經豐富, 故對人造成損傷較大。「蓋心」是指人任督兩脈之中心,「蓋」指華蓋,肺為五臟之華蓋,是致命穴;「心」指人之前後中心,任督兩脈中心為人身之要穴,內連五臟,是人身致命之弱處。故學練者在習練時要有朋師指卓,方知要奧。雖然後兩句文字略有不同,但意思相同,故不再解釋。
通過上述比較可以看出,道家真傳與民間泛傳是有區別的。所以,一字之差其意不同。現今世傳各種太極拳譜、拳論、 拳訣很多,因各種原因,訛誤不少,有望太極拳研究者及專家辨正。
近代太極拳作為養生防身之術,深為廣大練武者所喜愛。但白楊澄甫改拳後,有很多名家高手根據個人對太極拳的領悟和理解,對太極拳作了不同的修改。有的名家為了標新立異,對太極拳冠以新名,以迎合人們追崇時尚的心理。一時間,各種名稱的太極拳比比皆是, 逐漸使真正的道家太極拳厭而退隱。而社會上流行的太極拳也逐漸失去了太極拳的原旨,形 成了太極操舞。
在有志之士的呼籲和推動下,太極拳正在朝著恢復歷史原貌的方向發展,這是使太極拳真正為大眾所認識了解,為全民健身計劃所用的正確途徑。 太極拳的健身技擊作用雖早己被人們所認識,但是為什麼很多太極名家還是過早的離開了人世,給後人留下的只是一些太極典故和佳話?據資料統計,近代太極名家平均壽命只有70歲左右,這離「觀耄耋能御眾之形」相差太遠。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好的東西如果理解有誤,運用不當,也可能造成相反的結果。縱觀道門內功高深者多長壽,而世俗間功高者多早嚷。這些事實說明,不得真傳不僅不能延年益壽,而且還有可能造成身體損傷。所以說,太極拳是與修煉內丹養生緊密聯系的。達不到丹體常存常靈,就不算得到太極真諦。因此,真正地繼承研究和發展太極拳,是我們今天的首要任務。
道家太極拳式的名稱主要來源於三豐祖師悟道所得。他長期潛心修行,結合日常生活,觀察世間萬物變化,研究陰陽、五行、八卦相生相剋之理,為了便於記憶和傳世,便將拳式和用法編成歌訣,為太極拳的創立和流傳,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太極拳式的名稱多以形容、比喻、誇張、擬人等方法命名,如 「三豐搗碓」、「一條鞭」和「推窗擊月」等等。以下試 作簡述比較。
三豐搗碓訣曰:
三豐搗碓賽金剛,混元一體劈雷響。
棚捋擰砸震天地,佛仙神鬼不敢傍。
「三豐搗碓」一式是三豐祖師當年在道觀修行時所悟創。傳說他每日用拳碓米,將日常生活碓米視為練功,後 將此式引為拳式。道內也有稱為「三大對」。如趙堡太極至今沿用此名。陳氏將此式稱為「金剛搗碓」,動作和用法略有不同。練此式要求神意氣、手足身、丹震砸(喊聲發自於丹田、震腳聲、砸捶聲)三聲相對,發出混元一體的震聲,內外五行合一,振奮精氣神,周身齊到,精神意氣力、筋骨皮毛肌,全身一體太極混元,要打出威猛之氣。 此式對於身手足的外形要求是男左女右。即在行拳時,男起左開,落右合,起勢時震左足,砸左捶;收勢時合右足,砸右捶,此謂陽開陰合。陳氏「金剛搗碓」與趙堡「三大對」起勢相同,兩家均為右起勢。但陳氏「金剛」一詞出於佛家,不知何故?趙堡的這一式緣於道門,但練法不同於道門。其大致原因,可能是趙堡太極拳來源於王宗岳的弟子蔣發,而蔣發之拳大多數、由王老夫子的女兒代傳,按男左女右的規矩形成右勢,故趙堡太極拳又有「大姑娘拳」的說法(可參看原寶山著《武當趙堡太極拳大全》)。楊式太極拳沒有「三豐搗碓」式。當年楊露禪學拳於陳家,三下陳家溝而不得真傳,楊便轉到趙堡求學。趙堡人告訴楊此拳得於道門,楊又離開河南尋道,後得道家傳人陳蔭昌的指點。因楊不是道門正式傳人,故老師不許他對外公開得於道門(因楊拜過陳長興為師,古人講,只要拜師學過一天就是終身師父,這也是武林的道德規矩),所以楊對外依舊稱陳為師。楊露禪為了還原於道門而又不得罪陳師,故將此式省去;我們從過去的楊式太極拳勢名稱上可以看出,楊氏與陳氏拳名稱區別比較大,而與道家太極拳名稱比較接近,由此可見一斑。

5、太極拳創始人是誰

太極拳的創始,目前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一種說法,太極拳創自陳王廷。陳卜善武藝,精拳械,曾設武學社於村中,始開陳氏世代習拳舞械之風。明朝末年,陳氏第九世陳王 廷,依據祖傳拳術,吸取民間諸優秀拳種之精華,結合導引、吐納術、中醫經絡學,創編了一種新的內功拳種,按陰陽轉換之意取名太極拳。

陳氏十四世陳長興,廣開傳拳之門,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即是其著名高徒。之後,陳氏太極拳逐步演變出全國有代表性的「楊、武、吳、孫」等諸大流派。

另一種說法,張三豐創建了武當派,創始了內家拳。太極拳作為內家拳之首,尊稱張三豐為祖師,是一種自然歸屬。張三豐創立的太極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混元拳、玄武棍等,都是從道教經書中汲取了精華,引申而來。

張三豐所創立的拳法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注重內功和陰陽變化,講求意、氣、力的協調統一,動作沉穩,姿勢含蓄,勁力渾厚,神意悠然。這些特徵無不與道家的清靜柔弱、淡泊無為的主張和道教的「三寶修煉」(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相吻合,內以養生,外以卻惡。

(5)太極拳祖師張三豐內丹養生擴展資料:

楊氏太極拳發展歷史

楊露禪偷師

楊福魁(1799年-1872年),字露禪,河北永年人,就學於陳長興。楊露禪自幼好武,因家貧,迫於生計,在廣平府西關大街中葯字型大小「太和堂」中幹活。這葯店為陳家溝人陳德瑚所開。陳見楊為人勤謹,忠實可靠,又聰明能幹,便派他到陳家溝家中做工。

適逢陳長興借陳德瑚家授徒。楊心中十分羨慕,有心拜師學藝,但一者事繁,二者又怕陳不收自己。他雖然懂得江湖禁忌 但因學藝心切,便在陳氏師徒練拳時,在一旁觀看,用心記下某些招式,無人時便私下練習。久而久之,竟有所得。

後被陳發現,見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沒有怪罪他 反而大膽摒棄門戶之見和江湖禁忌,和陳德瑚商量,准其在業余時間正式學習太極拳。

赴京授拳

楊式太極拳已經有170多年的歷史。第一代的祖師是楊露禪(1799——1872),他是從溫縣陳家溝學習了太極拳的真功夫後應親戚武汝清(1804—1887、時任清刑部奉天司主事、四川司員外郎、花翎二品銜)的邀請,率次子楊班侯(1837—1892)、季子楊健侯(1839—1917)到北京教拳。

楊班侯(時任清軍旗營武德騎尉銜、戴藍翎)因在北京打了洋人,腐敗無能的清政府不敢再留用。

發揚光大

楊露禪藝成時,已是四十歲左右的人了。為了生活,他先在家鄉永年教授太極拳,後被人推薦去北京授徒。因武藝高強,號稱「楊無敵」。他在北京授拳時,因弟子多為王公大臣, 貝勒貴族,生活奢侈而體弱多病,又不耐艱苦。

楊露禪考慮到這些人的身體素質和保健需要,將自己所學太極拳中的一些高難度功架簡化,使姿勢較為簡單,動作柔和易練,既適合穿長衫、留辮子的人練習,又有益於健身。後經其子、孫修改,定型而成楊式太極拳,並發展成大小兩種套路。

其特點是:柔和緩慢、舒展大方,速度緩勻,剛柔內含、深藏不露、輕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帶影響很大,學者日眾。

拳法傳承

傳子楊班侯,楊健侯(1839年-1917年),後其技由其孫楊少侯、楊澄甫(1883年-1936年)傳承。楊澄甫以大架為本,最後定型為當今流行的「楊家太極大架」。楊家內部仍然有大、中、小和長拳的傳授,但是拳架招式是以楊澄甫定型的大架為主。而且這四個架勢並不是四套拳,只是一套拳的四種打法。

傳說淵源

太極拳傳自張三豐真人。張三豐,遼東懿州人,道號三豐,生於宋末。身高七尺,鶴骨松姿,面如古月,慈眉善目,修髯如戟,頂作一髻寒暑唯一箬笠,手持佛塵,日行千里。洪武初,至蜀太和山修練結庵玉虛宮,經書一覽成誦洪武二十七年,又入湖北武當山,與鄉人論經書談說不倦。

一日在屋誦經,有喜雀在院,其鳴如爭論,真人由窗視之,雀在柏樹,如鷹下觀,地上有一長蛇蟠結,仰視,二物相爭,雀鳴聲飛下展翅扇打,長蛇搖首微閃,躲過雀翅,雀自下隨飛樹上,少時性燥,又飛下翅打, 長蛇又蜿蜒輕身閃過,仍作盤形,如是多次並未打著。

後真人出,雀飛蛇走,真人由此而悟,蟠如太極,以柔克剛之理,由按太極變化而組成太極拳,養精氣神,動靜消長 通於易理,故傳之久遠,而功效愈著。

發源地

楊式太極拳發源地是河北永年廣府。廣府古城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永年縣廣府鎮,歷史悠久、自然風光秀美、文化底蘊深厚,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古城、水城、太極城。

古城廣府古稱曲梁,自西漢起,歷代為郡、府、州、縣治所。隋唐以前為土城,周長六里二百四十步。隋末唐初,夏王竇建德曾在此建都。古城內外歷史文物及遺存眾多,有廣府古城、弘濟橋、楊露禪和武禹襄故居、毛遂墓、藏兵洞等國家、省、市文物保護單位20餘處。

古城坐落在面積達4.6萬畝的河北省三大窪淀之一的永年窪中央,圍繞古城牆四周是長約5公里的護城河。永年窪平均海拔41米,淀內長年積水,且水質優良,歷史上是著名的天然水產養殖場,被人們贊譽為北國的「魚米之鄉」。

至2017年為止,國家體委正式公布的88式、24式以及在許多場合表演的,都是這種楊式太極拳或由其演化而來的。以後,楊式又派生出李式、吳式太極拳,因而在太極拳界楊式顯然是執大旗地位的。在全國八大太極拳門派中,源於永年的已佔其五 [2]  。

太極城這里是楊、武式太極拳的發源地,誕生了楊露禪和武禹襄兩大門派太極拳創始人,並衍生出孫式和吳式太極拳兩大門派,自1991年以來,成功舉辦了十一屆國際太極拳聯誼會,大力弘揚了太極文化。2005年,永年縣被命名為「中國太極拳之鄉」、「中國太極拳研究中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太極拳

6、太極拳是誰發明的?

張三豐——太極拳創始人
太極道的創始人為張三豐 《三豐全集·派考記·道派》對張三豐的學術淵源作了如下的述評: 大道淵源,始於老子,一傳尹文始,五傳而至三豐先生。雖然,老子之所傳亦甚多矣,其間傑出者,尹文始,王少陽。支分派別,各有傳人。今特就文始言之,文始傳麻衣,麻衣傳希夷,希夷傳火龍,火龍傳三豐。或以為隱仙派者,文始隱關令、隱太白,麻衣隱石堂、隱黃山,希夷隱太華,火龍隱終南,先生隱武當,此隱派之說也。夫神仙無不能隱,而此派更為高隱。孔子曰:「老子其龍乎?」言其深隱莫測也,故又稱猶龍派雲。 按:老子之道,文始派最高,少陽派最大。少陽傳正陽,正陽傳純陽,純陽首傳王重陽,重陽傳邱長春,開北派;純陽又傳劉海蟾,海蟾傳張紫陽,開南派。 再按:文始一派至麻衣而傳希夷,少陽一派,劉海蟾亦以丹法傳希夷,兩派於斯一匯。是三豐先生謂為文始派也可,謂為少陽派也亦可。特其清風高節,終與麻衣、希夷、火龍相近雲。 在道教史上,麻衣道者,陳摶老祖(即希夷)、火龍先生、三豐真人都屬於傳奇式的人物。他們智慧卓越,鑒往知來,高論如泉,深不可測,不僅在超越人生的理論上獨樹一幟,而且在內修實踐上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在其各自所處的時代中有著廣泛、深遠的社會影響。但正因為他們都是些傳奇式的人物,所以想詳細地了解其一生的經歷,是十分困難的。就張三豐來說,歷史上就曾經有人將他混同於主張陰陽雙修的道教東派人物——張三峰。 當然,豐、峰二字同音,導致了混淆。但更重要的是,人們沒有認真比較其丹法異同,以為同是道教中人,同用一套名詞術語,肯定是同為一人。殊不知二者學說、理論大相徑庭,實踐、功夫大異其趣,根本不能混為一談。另外,對於歷史曾出現過兩個張三豐的事實也同樣認識模糊。 明清之際的著名學者黃宗羲在《王征南墓誌銘》中所說的張三豐,是北宋時期的武當派內家拳祖師。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以搏人,人亦得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內家,蓋起於張三豐。三豐之術,百餘年後傳於陝西,而王宗(宋朝人)為最著。 黃宗羲通曉文史典章,治學嚴謹,為一代名儒,上說自當有所本。北宋張三豐是一位內功精湛的武術大師,當今流傳中外的太極拳即為其所創。而元、明之際的張三豐,卻是一位著名的道士,史書對其記載也稍詳於前者。 據《明史》記載,張三豐,名全一,一名君實,三豐為其道號,遼東懿州(今遼寧彰武西南)人,平時不修邊幅,時人稱之為張邋遢。《明史》還對他的形象作了如下的勾勒: 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唯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經目不忘。游處無恆,或雲能一日千里。善嬉諧,旁若無人。傳說他能知往卜來,具有預測功能。他在寶雞金台觀修煉時,曾有過「死而復活」現象,其門人認為他已煉出陽神,上述現象只不過是神遊的一種表現。張三豐曾游四川,見蜀獻王。明初入武當,歷襄、漢,蹤跡不定,傳聞四起,朱元璋在位時,於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派員尋訪,覓之不得。永樂年間(公元1403至1424年),明成祖朱棣又遣使往訪,「遍歷荒徼,積數年不遇」 。然後竟派大臣募集三十餘萬人,大營武當宮觀,前後費時七年,耗資百萬。竣工之後,賜名「太和太岳山」,設官鑄印以守。英宗時,派宦官直接掌管武當山,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遙贈三豐為「通微顯化真人」,但「終莫測其存否也」。 可以肯定,大約在元、明時期中的一百多年間,社會上廣泛流傳著有關張三豐的傳說,明代好幾個皇帝對他發生了極為濃厚的興趣。《明史》撰修者張廷玉對這一歷史事實作過一個簡潔的評論,他說: 明初,周顛、張三豐之屬蹤跡秘幻,莫可測識,而震動天子,要非妄誕取寵者所可幾。張中、袁珙,占驗奇中,夫事有非常理所能拘者,淺見鮮聞不足道也。醫與天文皆世業專官,亦本《周官》遺意。攻其術者,要必博極於古人之書而會通其理,沉思獨詣,參以考驗,不為私智自用,乃足以名當世而為後學宗。 清朝雍正初年,汪錫齡搜集有關張三豐的傳世文獻,輯成《張三豐先生全集》。道光年間(公元1821年—1850年),道教西派巨匠李涵虛對《全集》重新作了編輯加工,後收入於《道藏輯要》之中。 張三豐的傳世文獻表明,他在內修學說上廣泛吸取了古人的精華,尤其是繼承了唐宋以來三教融合的思想,認為釋迦牟尼、孔子、老子所修均為「道」,而「道」的內涵就是陰陽,就是性命。天地一太極,人身亦一太極,識得天地、人身之太極,也就是得道。或許,張三豐太極道的特色就在這里。如果我們的推測不錯,元明之際的張三豐很可能對北宋武術內家派所創的太極拳進行了挖掘、整理、提煉、升華,將道的神髓賦予太極拳技,使太極拳成為人們走向大道的使者。這樣一來,就使得歷史上前後出現的兩位張三豐在人們心目中重合,誤認為張三豐既是一位武術大師,又是一代內丹宗匠。 ……張三豐十分重視前人在修道實踐上取得的經驗和方法,《太極長生訣》、《修道篇》中即輯入不少古人傳世的精華之作,這些傑作無疑是張氏證道過程中的座右銘。與此同時,張氏又將體道過程中的創獲反過來說明、充實古人之說,《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一文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張三豐在此論中指出,欲得太極拳的神髓,必先明太極妙道;而學習太極拳,則又為入道之基。要求學者: 「須於動靜之中尋太極之益,於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後混七二之數,渾然成無極。心性神氣,相隨作用,則心安性定,神斂氣聚。一身中之太極成,陰陽交,動靜合,全身之四體百脈周流暢通,不粘不滯,斯可以傳吾法矣。」(見《東方修道文庫·太極道訣·前言》) 三豐之後,「……首傳陝西的王宗和山西的王宗岳。王宗乃西安市東郊壩橋官廳人,祖籍浙江餘姚,將太極拳傳浙江陳洲同,陳洲同傳張松溪,張松溪傳葉繼美,葉繼美傳單思南,單思南傳王征南,王征南傳黃百家等為武當內家拳南派,亦稱武當松溪派。」(見《胡轉運·太極拳與氣功》394頁) 明朝初期,張三豐在武當山傳授弟子甚多,約在嘉靖間,有武當道門弟子隱名雲游山西,將太極拳藝授太谷縣(一說陽城縣;一說長治縣)王宗岳(筆者<譚大江>按:此事當有兩種可能,一為張三豐隱名直接傳王宗岳,一為張三豐之弟子隱名傳王宗岳。或可王宗岳本知詳情,因嚴遵師訓而不明示於人。但從王宗岳所傳太極拳譜有註:「以上系武當張三豐祖師所傳」來看,不可排除張三豐直接傳授王宗岳的可能)。王宗岳從學後苦練不輟,經多年研悟,拳藝直達爐火純青。蓋因雲游道人傳授王宗岳時留有嚴格誡律:不忠不孝者不傳,心險好鬥者不傳,輕浮賣弄者不傳,貪酒好色者不傳,骨柔質鈍者不傳等,共有十不傳,若違誡律,將遭天譴。所以,王宗岳懷寶數十年不露。王老夫子膝下無子,僅傳女兒一人和鄭州孫某一人,除此則嘗游武林廣交內家名家,名顯西北。

7、張三豐和太極拳到底有沒有關系?

張三豐和太極拳有關,只是缺少證據。
張三豐為武當派開山祖師,元末明初技擊家,武當派道人,武當丹士,被奉為武當派創立者,精拳法,其法主御敵,非遇困危不發,發則必勝。《明史·方伎傳》載:「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君實,一名君寶,字全一,三豐其號也。 太極拳的拳理取自於道家的陰陽思想,從理論上來說太極拳更符合道家創始太極拳,但目前沒有實物資料證明太極拳是張三豐所創。

8、太極拳的創始人是誰

太極拳創始人是誰的說法很多,張三豐只是傳說中之一。

但其實,太極拳並非一時、一地、一人所創,而是經過眾多歷朝歷代武術家們長時期的繼承與發展、創新而成的。

太極拳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即太極拳的一些招式、動作、要領、方法,早已分別在古代的拳術和導引中引用了。

到了明代,武術家們處於增進健康的目的,才將這些拳法和導引術加以糅合而編製成太極拳。其中以陳玉廷、王宗岳貢獻最大。

陳玉廷先祖陳卜善武藝,精拳械,曾設武學社於村中,始開陳氏世代習拳舞械之風。

明朝末年,陳氏第九世陳王 廷,依據祖傳拳術,吸取民間諸優秀拳種之精華,結合導引、吐納術、中醫經絡學,創編了一種新的內功拳種,按陰陽轉換之意取名太極拳。

王宗岳,明朝萬曆人,內家拳名家。精通拳法、劍法、槍法,研究數十年,頗有心得。主要代表作有《陰符槍譜》,《太極拳論》,所著《太極拳譜》中之《太極拳論》,被視為太極拳經典理論。

(8)太極拳祖師張三豐內丹養生擴展資料:

創始起源

太極拳的創始,目前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一種說法,太極拳創自陳王廷。陳卜善武藝,精拳械,曾設武學社於村中,始開陳氏世代習拳舞械之風。

明朝末年,陳氏第九世陳王廷,依據祖傳拳術,吸取民間諸優秀拳種之精華,結合導引、吐納術、中醫經絡學,創編了一種新的內功拳種,按陰陽轉換之意取名太極拳。陳氏十四世陳長興,廣開傳拳之門,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即是其著名高徒。之後,陳氏太極拳逐步演變出全國有代表性的「楊、武、吳、孫」等諸大流派。

另一種說法,張三豐創建了武當派,創始了內家拳。太極拳作為內家拳之首,尊稱張三豐為祖師,是一種自然歸屬。 張三豐創立的太極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混元拳、玄武棍等,都是從道教經書中汲取了精華,引申而來。

9、張三豐太極拳譜?

有王屋山邋遢派、自然派、三豐派、三豐正宗自然派、三豐自然派、三清道教、日新派、蓬萊派、檀塔派、隱仙派、武當丹派、猶龍派,北派趙堡,南派松溪,道家雲房太極拳,張祖意合太極門等至少十七支
張三豐創立的太極拳目前公布的有11個流派8種風格,當時除了在武當傳道400人,還在各地傳道,所以分流出很多流派:1,張三豐原式太極拳13式,72式,72路,由三豐派,三豐隱仙派等繼承2,武當秘傳太極拳,由玄武派等繼承3,<<武當密鑒》記載的太極拳16式,36式,由閭山三豐自然派,遼寧三清道教傳承,4,趙堡太極拳繼承架75式,由張應昌一脈,及侯式一脈傳承,5,從13代由武當傳入河北邯鄲,前13代每代只傳1-2人的張祖意合太極拳72式,64式,57式,6,天津的猶龍派太極,清朝光緒末年,由武當山雲游道士培元塵將「武當隱仙羽化猶龍派太極拳」傳給了北京的司星三,該派至今仍在天津地區沿襲著,7,道家雲房太極拳136式,8,南派松溪太極拳
為大家隨機羅列張三豐其中兩個流派的傳承表(一個是在武當傳出來,一個是一個是流傳在民間的):
張祖意合太極拳:張三豐——邱元靖,劉古泉道人——趙太斌道人——元虛子道人——陳玄月道人——艾蓮池道人——李鳳祥道人——尚道明道人——顧殿一,陳蔭昌道人——明瞭道人——徐本善,張鶴亭道人——張其發,虛無子道人——張興洲,黃守業(13代)——趙峰,楊春等(21世紀)
北派趙堡中的繼承架:張三豐——雲游道人——王宗岳——蔣發——刑喜懷——張初臣——張敬伯——張宗禹——張彥——張應昌——張汶——張金梅——張敬之——陳應銘,侯春秀(侯春秀開啟侯式太極拳一脈繼承張三豐正宗,陳式陳王延就是跟趙堡蔣發學的)

太極拳只是張三豐所創武學中的一部分,對於初學者,這么多流派,不好分別,
我來歸一下類,武當密鑒記載,張三豐創無極拳12式,太和拳8式,太極拳16式,
總後極精華創出36式,就是三豐自然派和三清道教這套,這套拳包含太極,八卦
,形意,張三豐創出內家拳,其中有一套八卦拳,為清朝八卦掌定型建立基礎,
他也會形意勁,只是那時還沒定型,所以這套拳確實是包含了3種風格,像武當現
在有一派流傳的是八卦太極拳,之後張三豐給太極拳定型,並系統化,首先創出
太極十三式,是提取36式中太極拳部分,命名為張三豐原式太極拳,此套路重在
健身,所以張三豐有句話叫「願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技擊之末,」講述的就
是原式太極拳。因為道人一直在丹房煉丹,打坐,所以張三豐創出的道家雲房太
極拳,只要2平方米就可以練,是在室內練的。有加入形意勁,定名為張祖意合太
極拳。像玄武派的秘傳太極拳,64式,原名「三豐先天太極拳」也都是很古樸的
張三豐套路,王宗岳開創的趙堡繼承架,都有一點原式太極拳的味道,只是在明
間傳了這么多年,必然會自成一種風格。武當流傳的最廣的是張三豐原式太極拳
,以上這寫套路都是張三豐所創,我建議你練張三豐原式太極拳72路,你可以買
一本書《張三豐太極拳煉丹秘要》,是清朝劉元綽所著,武當於化行,在1934年,也出過這套72路太極拳的書,楊式楊露禪雖學於陳式18年,但子孫三代一直奉張三豐為祖師,武當道總徐本善當年召集一些武術名家,如自然門杜心五,楊露禪孫楊澄甫等人,公開推廣太極拳十三勢,所以像明間很多流派,雖不是張三豐所創,都繼承了張三豐太極拳論,還有一些武當的門派,雖不是張三豐所創,但都是從張三豐的太極拳上演化而出,例如武當金蟾太極拳,武當顧式太極拳等,除了這11派8種風格太極拳外,張三豐的武學中還有:無極拳12式,太和拳8式,三豐掌,玄武棍,八卦拳(為清朝八卦掌的創立建立的基礎),太極環斷掌,武當丹劍,內丹養生術的解析,太極環斷掌,鶴舞九式。。。。。。

與太極拳祖師張三豐內丹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