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醫專家談養生

中醫專家談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31 19:41:19

1、名老中醫談養生 教你如何長壽

曾任甘肅省中醫院院長、甘肅省針灸學會會長等職。著名針灸專家、主任醫師,有隴原神針之稱。張老年已八旬,卻鶴發童顏、思維敏捷、耳聰目明、步履穩健,至今仍堅持帶徒傳藝、治病救人。張老曾患過數次重病,並經歷過三次手術創傷,但身心依然健康。張老養生講究調攝心神、運動肢體、生活規律、無病預防、節欲養神,他的養生方法頗值得我們借鑒。一、調節心神,保養正氣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受自然環境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外界因素的刺激可以導致七情變化而發生疾病。人不可能與世隔絕,關鍵是如何正確對待外界環境對人的影響。我認為只有注重精神調攝,才能保持人體正常協調的生理活動,這是養生保健的重要環節。所以心理上保持平衡、精神上保持樂觀,節制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祛除不正常的慾望和名利思想,使真氣充盈內守,就可減少疾病。遇事不怒,笑口常開,是大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我性格暴躁,對看不慣的事易發火動怒,但多採取節怒的辦法,以免怒而傷肝。為了將往昔的憂愁變得淡漠,擬在早晚做太極氣功,以使意守丹田,排除雜念,保持心神寧靜,真氣內存。茶餘飯後看電視、聽廣播、欣賞音樂、京劇等,以消除精神緊張,驅散愁悶。二、運動肢體,疏通筋脈我自幼形瘦體弱多病,14歲拜師學醫,17歲練氣功和拳術。後因體質虛弱,根據老師指點,除堅持練氣功外,主要是練太極拳、太極劍。為保持功力,幾十年如一日,堅持早晚各練半至1小時的氣功、太極拳、太極劍。這就是我延年益壽的原因。運動保健就是經常活動,但要保持勞而不倦、動而有節。我的保健格言是勤動身康健,常樂壽自高。我除了早晚堅持鍛煉外,平時經常外出活動,如上街買菜、飯後散步等,就是在病中或手術後體弱眩暈不能戶外活動時,也採用練氣功、室內活動、用手按摩腹部的辦法來促進胃腸的活動,以助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三、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我一日三餐很有規律,飢而食、渴而飲,進食細嚼慢咽,細心品嘗食物滋味。飯前不生氣,飯時少說話,不暴飲暴食、恣縱口腹。飲茶是我的嗜好,喜歡茉莉花茶。我認為清晨飲茶可醒、提神,飯後飲茶可除油膩助消化。我反對食後睡卧的不良習慣,飯後當漱口、散步,用手按摩腹部。四、無病預防,有病早治我主張安不忘危、無病先治、患病早治。初生小病當及時治療,切勿存在僥幸心理,一旦發生大病更應積極治療,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不可思前想後、顧慮重重而增加思想負擔,加重病情。有病早治要合用葯,切勿無病用葯、小病大治和濫用補葯。素日無病,只要注意養生保健就可以了,不必妄用葯物。五、節制性慾,養精益壽性慾無度是養生之大戒。只有節欲遠房幃,才能保精固腎,利於健康長壽。節欲並非違背生理需要而獨房。夫妻恩愛,和睦相處,相互關照,少生優育是有益於身心健康的。老年喪偶,生活不便而孤獨,再婚是很有必要的,既有益於精神上的寄託,又有益於健康長壽。

2、中醫如何養生?

中醫養生保健,注重的是心靈和身體的雙重保養。

第一,在心靈調養方面,《黃帝內經》中提出要做到恬淡虛無,也就是說保持心態的平和,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平時可以多聽一些舒緩的音樂或者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來調暢情志。內

第二,身體上的保養,從飲食和鍛煉兩個方面,飲食要清淡、營養、易消化,少吃辛辣、刺激、油膩、生冷、寒涼、煎炸、燒烤類的食物,盡量多吃一些平和的食物,並且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適當的體育鍛煉,可以促進全身容的血液循環,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3、中醫養生 為什麼談性情調養

現代人很容易沉溺於現實利益當中,而不自知。簡單的說是自己把自己封閉起來了,開始追逐眼前的一切並與人爭斗,久而久之搞得滿身是病。 古人雲:「相由心生,相隨心滅」,人會隨著「心境」而有所變化,無論男女老少都是如此。若置身於純凈,如初生嬰兒般純真無邪的環境中,此人必定會比較健康,外貌也會隨之改變,散發著祥和與慈悲。反之,若周圍的人包括自己都是心懷惡念或滿口臟言,那必定有害身心,使人容易生病。 中醫的養生很重視性情調養。從傳統文化講,《莊子》、《荀子》和《孟子》等諸子百家的概括說法,養生主要從「攝養身心」為目標,以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傳統的儒、釋、道學說,無非是讓人們調攝精神,修養道德、修品,以達到仁者樂壽的目的。 《內經》有句名言:「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何謂「上工」?是指很有水準的醫生,也就是真正厲害的醫師,不是一直治療噎發生的疾病,而是告訴你如何防病,在疾病發生之先就告訴你可能會有哪些危險。唐代大醫家孫思邈在他的《千金方》中,就有「養性篇」,其中很多是「神養」及「養氣」的內容。而比起養精養氣之外,養神是最為重要。這里指的養「神」與「心」有著密切關系。 而傳統文化「詩書禮樂」能讓人「心」知本。孔子很重視詩教、樂教、禮教等,開門授徒,對音樂的教育尤為用力。他認為人之學,應「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音樂為人格修養的最高境界,以音樂為學習的最終完結。孔子對於「樂」的欣賞,是從「仁」的基礎出發的。一旦「樂舞」有違於禮、背離於仁時,便會成為孔子心目中醜陋的東西。而對於既符合藝術標准,又無違於仁的《韶》樂,孔子贊其「盡善盡美」;而同樣藝術成就很高,但顯露殺伐之氣的《武》樂,孔子則認為「盡美矣,未盡善也。」 音樂,最重要的是能讓人們產生溫良及禮讓等多種美德。音樂的「善」、「和」是放在第一位的,至於藝術形式之美,則可放在第二位。中國傳統的音樂審美以「和」為中心,而不是現代音樂的刺激感官或享樂為主。 精、氣、神,是人攝生中最重要的三個元素,人精氣神充足,就會健康。而養神的中心思想,就在內經所說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惟有慾望放低了,在恬淡虛無的狀態下,才能「精神內守」,也就不容易生病。

4、為什麼中醫特別適合養生?

中醫適合養生,中醫養生的辦法是調節人的血液循環,對,哪個血來液不通?他可以用用手法讓血脈暢通,比如刮刮痧,拔拔火罐自,這都可以去掉風寒,所以中醫在人們的觀念上都是認可的,特別適合老年人,中醫養生療法,它可以提zd高人的免疫力,使身體血脈通毒素可以定期可以排出來,中醫在人們的觀念中是很大家認可的

5、中醫專家都是怎麼養生的

一個好的習慣堅持幾十年就是增壽,一個壞的習慣堅持幾十年就是折壽——
我的原則:不忘脾胃是首
人的一生,飲食決定體質,體質決定健康和幸福。我認為要想健康養生,首先要不忘脾胃。有益脾胃的食物,首推紅棗、山葯和薏苡仁,堪稱「脾胃三寶」。大棗有補脾胃、益氣血的作用。李時珍稱「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大棗是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倦怠無力、失眠等患者的健康飲食佳品。脾虛便溏、胃弱食少、氣血不足之人,最宜服用大棗。山葯具有補脾養胃、補肺益腎的功效,是脾胃虛弱者的良方。薏苡仁具有健脾、補肺、清熱、利濕的作用,而且特別容易消化吸收,是很好的食療佳品。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經常吃山葯、大棗和薏苡仁,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如果將其一起煮粥,不僅可以預防胃炎、胃潰瘍的復發,還可以降低患流感等傳染病的概率,因此非常適合脾胃虛弱之人食用。
張艷(遼寧中醫葯大學附屬醫院心血管科主任醫師,遼寧省名中醫)
我的方法:「混搭、輪換」才平衡
中醫講究辨證施治、辨證施食,重視個體差異,就是要針對不同的季節、不同的體質和不同的病情,食用不同的食物和中葯。中醫將葯性、食性分為寒、熱、溫、涼、平五大類,溫性、熱性的食物可以溫陽,怕冷的人可以多食;寒性、涼性的食物可以清火,怕熱的人可以多食;平性的食物,一般人都可以食用。
實際生活中,我是幾類食物混著吃的。混著吃,寒、熱、溫、涼才能互補平衡;混著吃,才能包羅六大類營養素。除了混著吃,還需要輪換著吃。不偏食,才能營養多樣化,不會造成體內營養失衡,才能維持人體的健康長壽。
沈丕安(上海市中醫醫院主任醫師,上海市食療協作中心主任,上海葯膳協會副會長)
我的態度:「不傷害」就是養生
一個好的習慣堅持幾十年就是增壽,一個壞的習慣堅持幾十年就是折壽。傳統醫學是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的生命救助思維,順天而為,道法自然,不違背規律,選擇有利有益的行為,避免傷害,則自然會得道多助,延年益壽。晉代醫家葛洪總結為「養生以不傷為本」,所以,「不傷害」就是養生的原則。吃什麼、干什麼都以「不受傷害」為前提的生活態度,就是養生。
為了做到不受傷害,中國人依據「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制定出「天時、地利、人和」的行為准則,以及治病時因時(季節不同)、因地(地理條件不同)、因人(男女老幼體質不同)的「三因制宜」原則。
譬如春天萬物生發,人體的調養就應該順應春季生發之性,到戶外踏青,去庭院中散步,讓情緒生機勃發;反之,於家中閉戶,心情抑鬱,是反其道而行之。冬季萬物閉藏,人體的調養就應該順應冬季閉藏之性,避寒保暖,謹防陽氣耗散;反之,過多戶外運動、耗散陽氣,就不是天人合一的養生之行。
洪蕾(重慶醫科大學中醫葯學院教授,重慶市中醫葯學會養生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6、國內著名的十大養生專家是誰?

分析如下:

1、中里巴人:中里巴人家學淵源甚深 其父為八卦掌第四代傳人。

2、林海峰:國際著名營養大師 整體自然醫學療法創始人,青年時期開始學習微生物學和細胞學,師從美國營養學博士謝立啟先生。

3、朱鶴亭:道號玄鶴子。國際著名養生學家、中華醫學家、食療學家、玄學家、武學家。自幼承受家教,熟讀四書五經,習醫、武、堪輿 學道家養生學術。讀中學和在入北京大學學習時期,研修中西醫理論、 潛修老莊哲學,道、佛學經典。

4、楊力:著名中醫學家、作家、學者、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北京周易研究會會長。

5、張國璽:現為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老年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國璽研究員從事老年醫學及養生保健方面的研究近20年。

6、胡維勤:中央警衛局中南海門診部保健專家、主任醫師、正師級教授。

7、張家瑞:台灣省台南縣人,1948年6月出生。財團法人台南高工文教基金會董事 ,台灣中華全民自然養生協會秘書長,台灣中華離子醫學民間團體教授,台灣中華自然醫學宣導中心創辦人。

8、曲黎敏:北京中醫葯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華醫道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9、孔令謙:四大名醫孔伯華嫡孫、著名中醫孔少華之子、多年來研習太極與養生之道20餘年。

10、王洪圖:研究《黃帝內經》三十多年。發表論文四十多篇,出版的專著有二十多部,他能把兩千多年前的醫學專著《黃帝內經》倒背如流。因此他在業界被尊稱為內經掌門人。

(6)中醫專家談養生擴展資料

養生,動詞也,亦可為名詞。原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養,即調養、保養、補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養生學是一門涉及諸多學科的綜合科學,它包括中華中醫學、康復學、營養學、美學、心理學、國學、物理學、化學、藝術、烹飪、運動學、佛學、道學、儒學等等。

7、中醫怎麼養生?

8、養生專家說的那些話都是真的嗎

如果說是中醫知的養生專家,說的至少有60%以上是真的!但是,不能僅僅看專家的牌子和背景而定講的內容真實與否,許多外地的老百姓來北京,尤其是外地農村來京道看病的的,被大牌子和大背景蒙騙了不少血汗錢。城市的人群也有不少在看病和養生方面缺乏基本的常識,更缺乏基本的判斷能力。—版—「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句古訓是永遠正確的。——「看病要看時醫不看名醫」、小地方和名氣不響的往往更把每一個人的生命當回事!權!什麼都擁有了也就不會————

9、國內著名養生專家有哪些

1.中里巴人:中里巴人家學淵源甚深 其父為八卦掌第四代傳人。 2.林海峰:國際著名營養大師 整體自然醫學療法創始人 青年時期開始學習微生物學和細胞學 師從美國營養學博士謝立啟先生 3.朱鶴亭:道號玄鶴子 國際著名養生學家、中華醫學家、食療學家、玄學家、武學家。自幼承受家教 熟讀四書五經 習醫、武、堪輿 學道家養生學術。讀中學和在入北京大學學習時期 研修中西醫理論 潛修老莊哲學 道、佛學經典 4.楊力:著名中醫學家、作家、學者 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 北京周易研究會會長。 5.張國璽:現為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老年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張國璽研究員從事老年醫學及養生保健方面的研究近20年 編著有《新編抗衰老中葯學》、《中國實用傳統養生術》、《老年醫學在中國》、《抗衰老葯物學》等10餘部學術著作 發表有關延緩衰老及養生保健方面的論文及文章數十篇 並獲多項成果獎。目前 張國璽研究員主要從事養生保健知識方面的研究和講座活動 廣受好評。 6.胡維勤:中央警衛局中南海門診部保健專家 主任醫師 正師級 教授。他先後為朱德、華國鋒、谷牧、姚依林等多位領導同志做過保健醫生 並在黨和國家的多次重大會議和活動中擔任保健工作 也多次承擔外國元首、重要領導人來訪的醫療保健任務 積累了豐富的保健經驗 被國務院評為「有突出貢獻的醫學科學家」 享受國務院頒布的政府特殊津貼。 著有《將中醫進行到底》 7.張家瑞:台灣省台南縣人 1948年6月出生 財團法人台南高工文教基金會董事 台灣中華全民自然養生協會秘書長 台灣中華離子醫學 民間團體 教授 台灣中華自然醫學宣導中心創辦人。 著有《不生病之真法》 8.曲黎敏:北京中醫葯大學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中華醫道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益黎敏副教授具有深厚的國學素養 精通文字學和傳統醫學 又兼通西方人類學。多年來 一直致力於中醫文化的傳播和推廣。在大學里主講「中華文化與《黃帝內經》」、「周易與中醫學」、「道家思想研究」、「中國文化經典導讀」等課程 同時在北大、清華、復旦、浙大等高校巡迴講演。她的講演舉重若輕、深入淺出、生動活潑 讓每一位聽眾既能領略中華遠古盛世的智慧與玄妙 又能實現對自身生命切實的人文關懷。 9.孔令謙:四大名醫孔伯華嫡孫 著名中醫孔少華之子 多年來 研習太極與養生之道20餘年。井根據中醫學理論及孔門醫學特點對養生進行系統研究 提出三線、四則、五法養生防治體系模式。著有《孔伯華及傳人醫案》、《孔少華臨床經驗集》、《中醫文化與太極養生》等著作 深受讀者喜愛!是國內外眾多養生健康雜志專欄作家 《跟名醫學中醫》、《孔伯華養生醫館專家談養生》等大型叢書主編。並受邀在全國舉辦過多次養生保健講座 廣受好評 鳳凰衛視中文台也曾對其進行專訪。 著有《無病一身輕》。 10.王洪圖:研究《黃帝內經》三十多年 發表論文四十多篇 出版的專著有二十多部 他能把兩千多年前的醫學專著《黃帝內經》倒背如流 因此他在業界被尊稱為內經掌門人。作為學科帶頭人 王洪圖最大的心願就是想全面系統地圍繞《黃帝內經》做一次論證和整理 但是《黃帝內經》博大精深、文字深奧 單是古今中外注釋它的著作就有500多部 要想全面系統地整理和繼承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洪圖經過長達十年的辛勤耕耘 把一部460萬字的《黃帝內經研究大成》呈現在了世人面前 這一年是1997年 這部著作被學術界評為了劃時代、里程碑性的著作,並獲得了第四屆國家圖書獎 這也是中醫學著作首次獲得此項榮譽

與中醫專家談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