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易經預測: 對八卦,八門,八神,九星,九宮,干支,五行,六合,三才四象,太極陰陽,可不會預測為何
預測靠人的眼和耳和心
2、易經中 十二時辰各指什麼意義?
中國古時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傳古人根據中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時辰 相等於現在的時間 配上的動物及原因
子 下午 11 時正至上午 1 時正
鼠 鼠在這時間最躍。
丑 上午 1 時正至上午 3 時正
牛 牛在這時候吃完草,准備耕田。
寅 上午 3 時正至上午 5 時正
虎 老虎在此時最猛。
卯 上午 5 時正至上午 7 時正
兔 月亮又稱玉兔,在這段時間還在天上。
辰 上午 7 時正至上午 9 時正
龍 相傳這是「群龍行雨」的時候
巳 上午 9 時正至上午11時正
蛇 在這時候隱蔽在草叢中
午 上午11時正至下午 1 時正
馬 這時候太陽最猛烈,相傳這時陽氣達到極限,陰氣將會產生,而馬是陰類動物。
未 下午 1 時正至下午 3 時正
羊 羊在這段時間吃草
申 下午 3 時正至下午 5 時正
猴 猴子喜歡在這時候啼叫
酉 下午 5 時正至下午 7 時正
雞 雞於傍晚開始歸巢
戌 下午 7 時正至下午 9 時正
狗 狗開始守門口
亥 下午 9 時正至下午 11 時正
豬 夜深時分豬正在熟睡
3、12個時辰,如何排序?
十二個時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兩個小時為一時辰。
古代勞動人民把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十二時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個時辰。十二時辰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
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3)易經十二時辰養生擴展資料
子時
子夜11—凌晨1時,膽經當令。這段時間正是中醫養生中特別強調的「子覺」時間。《黃帝內經》里,「凡是十一藏取決於膽」講的就是人體內有11個臟器都依賴膽經的功能支持,因此要有足夠優質的睡眠以保膽經獲得充足的能量。
丑時
凌晨1時—3時,為肝經當令。靜心養氣是最好的保肝方法。要特別指出的是,某些年輕一族如在這個時間喝酒、看電視,將會對肝造成極大的損傷。
寅時
凌晨3時—5時,肺經當令。人的氣血在夜裡3~5點(寅時)開始通過肺經,如果此時若出現胸部滿悶,咳嗽,氣喘,鎖骨上窩痛,心胸煩滿,小便頻數,肩背、上肢前邊外側發冷,麻木酸痛等症。可能是我們的肺有問題了。可在此時對肺經按摩少商、列缺穴(少商穴位於拇指橈側距指甲角1分許,經常按摩少商穴可以調節肺的功能,促進肺清除燥熱;列缺穴位兩手虎口張開,垂直交叉,食指壓在所取穴位側的橈骨莖突上,當食指尖端到達之處,於赤白肉際,有一凹陷,即是列缺穴)
卯時
早晨5—7時,大腸經當令。此時要養成排便的習慣。起床後宜先喝杯溫開水,然後去衛生間把一天積攢下來的廢物排出體外。晨起一杯溫水,可稀釋血液,有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口角常出現潰爛的人,可以刺激大腸經上的穴位如合谷穴以改善症狀。
辰時
上午7—9時,胃經當令。胃經是多氣多血的經脈,此時,人體陽氣旺盛的時候,此時吃飯最易消化,應進食早餐,早餐宜食五穀類主食,不宜葷腥。一般來說,起床後活動30分鍾再吃早餐最為適宜,早餐應該享用熱稀飯、熱燕麥粥、熱豆花、熱豆漿和芝麻糊等,再配著少量蔬菜、麵包、水果等,,它對我們營養的來源、體力、精力的供輸十分重要。
讓我們有充沛的活力,來應付一整天的工作。此時消化不好、面黃、臉部和前額生瘡、口唇不紅潤、精力不足的人可以按壓足三里,此時按摩足三里可是女性養顏的最佳養生方法。足三里在小腿的外側,彎腿的時候,把手指並攏放在膝蓋下,小腿骨外側的一橫指處即是。
巳時
上午9—11時,脾經當令。中醫認為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對於維持消化功能及將食物化為氣血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脾經出現問題,會出現腹脹、便溏、下痢、胃脘痛、噯氣、嘔吐、泄瀉、便秘身重無力等。此外,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等均顯示脾經失調。
此時可以只要刺激經上大都、太白穴等穴位,就能改善這些不適的症狀。大都穴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前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太白穴位於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午時
上午11時—午後1時,心經當令。心經的養生之道是盡量減輕心臟負擔,避免心臟過度興奮,此時可以吃午飯、睡午覺,一般來說休息30分鍾就可以了,茶、咖啡、酒等應適可而止。
未時
午後1—3時,小腸經當令。所以應在午時1點前用餐,這樣才能在小腸功能最旺盛的時候把營養物資充分吸收和分配。心與小腸相表裡,加之小腸經巡行肩頸部,再從胳膊到小手指內,所以出現肩頸部不適,可以按壓小腸經上的前谷、後溪穴。前谷穴位於手掌尺側,微握拳,小指本節(第5掌指關節)下,掌指橫紋頭赤白肉際處;後溪穴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第5掌指關節,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
申時
午後3—5時,膀胱經當令。此時宜多飲水,不憋尿。若此時出現腰背痛、腦後頭痛、足跟痛、尿急、尿頻或夜尿多時,可按壓膀胱上委中、承山穴。委中穴在腘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承山穴位於小腿後面正中,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
酉時
午後5—7時,腎經當令。此時是預防腎病的最佳時期、也是腎虛者補腎的最好時機。要再喝一杯水,按壓湧泉、太溪、關元穴。湧泉穴在腳底中線前三分之一交點處,即當腳屈趾時,腳底前凹陷處,太溪穴在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長按人腎精充足、耳聰目明、精神充沛、性功能強盛、腰膝壯實不軟、行走有力。
戌時
晚7—9時,心包經當令。此時應准備睡眠,睡前要靜心養氣,用冷水洗臉、溫水刷牙、熱水洗腳,睡宜採取右側卧位。給自己創造一個准備安然入睡的條件。這個時候最好的運動就是散步,也可練手指操。
心包經沿著胳膊前臂一直到中指,所以如果出現中指發麻、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嘔吐,呃逆,失眠,可以按壓勞宮、內關、曲澤穴,勞宮穴位於手掌心,第2掌骨與第3掌骨之間偏第3掌骨,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內關穴位於腕橫紋上展2寸,掌長肌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肌腱之間。曲澤穴位於人體的肘橫紋中,當肱二頭肌腱的尺側緣。
亥時
晚9—11時,為三焦經當令。「亥」字在古文中是生命重新孕育的意思,所以你要想讓身體有一個好的起點,就要從此刻擁有好的睡眠開始。對老年人而言,可能存在睡眠困難問題,但不管採取什麼方式,盡量在晚上11點半前進入睡眠狀態。
4、易經與干支有什麼聯系?
干支就是易經中的四柱預測真途這本書中的內容,是這樣說的:太極生兩儀,即是無極變成陰陽太極(我們看到的陰陽魚圖是陰陽太極圖),陰陽變四象,即成五行,五行又分干支。這裡面的每一步劃分都是太極生兩儀的表現,我們必須弄明白每一個步驟的變化含意,所以我建議您可以去看看莫亞著的《四柱預測真途》一些簡單的答案您在此書就可以得到解釋
5、古代或說在周易中用到的天乾地支中,怎樣用干支來表示日期呢?
天干,地支紀元嘛,比如,今年為己丑年,一月為寅,二月為卯,然後再為每月陪上一個天干,如一月為丙寅,二月為戊卯等,就是按照他們的順序來組合,日子也一樣用天乾地支來推,但他們間有一個列表,可以推測。具體的你網路下,天乾地支的就知道了~~~~
6、易經12時辰人是什麼托生的?
都是爹娘生的。
沒有什麼托生的。
7、地支的時間分配分別是多少?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按順序排,每一支代表兩小時
8、易經中 十二時辰各指什麼意義?
十二時辰:十二時辰開始與易經並沒有直接的關系,十二時辰制在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23時至01時)。【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01時至03時)。【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03時至05時)。【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05時至07時)。【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07時至09時)。【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09 時至11時)。【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時至13時)。【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13時至15時)。【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15時至17時)。【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17時至19時)。【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19時至21時)。【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
9、古代12個時辰,每個時辰出生的命運都不一樣,分別叫什麼呢?
十二地支古稱十二辰,是中國古代將周天劃分十二區域,並用“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如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類推。
十二辰記時,是以太陽出沒的規律來命名,如日出為卯時,日沒為酉時。西周時期,就已開始使用十二時辰制。
至漢代,則又被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可以說,“十二時辰”凝聚了中國先民們的大智慧。
子時(晚11時—次日1時)。古人認為太陽處於地球下方,就好像種子埋在土下。五行中子為水,一般認為“子”,即孳也,也就是繁殖之意。這一時辰內,植物的種子開始吸收土中水分而出,正是陽氣開始萌生的時候。據《爾雅•釋天》雲:“太歲在子曰困敦。”司馬貞索隱引李巡曰:“在子言陽氣皆混,萬物牙孽,故曰困敦”。孫炎曰:“困敦,混沌也。言萬物初萌,混沌於黃泉之下也。”
這里要說一下的是李巡和孫炎,此二人都是東漢末年人,均為《爾雅》作注。
丑時(凌晨1時—3時)。太陽從子時位置扭轉30度,好像種子萌芽屈曲,陽氣初生。《釋名》曰:“丑,紐也.寒氣自屈紐也。”甲骨文的丑字,就是彎曲的手形。《爾雅•釋天》曰:“太歲在丑曰赤備若。”李巡曰:“陽氣奮迅,萬物而起,而不若其性,故曰赤奮若。赤,陽色,奮,迅也,若,順也。”孫炎曰:“物萌色赤,奮動順其心,而陽氣始芽也。”
寅時(凌晨3時—5時)。太陽處在地平線以下45度的東北方位,太陽向上運轉,大有欲沖破地面之勢。寒土中屈曲的草木,期待著春陽從地面上引發。甲骨文的寅字,為引弓射矢。《爾雅•釋天》曰:“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史記•天官書》載:蒼龍的亢宿有六星,位於大角星兩側,左三星曰左攝提,右三星曰右攝提。北斗勺柄所指,以建時節,故曰攝提格。李巡曰:“萬物承陽起,故曰攝提格,格,起也。”孫炎雲:“陽攝持攜萬物使之至上。”
卯時(早晨5時—7時)。太陽從東方地平線上,剛好冒出一半。卯,冒也。日出東方,萬物冒出。《爾雅•釋天》曰:“太歲在卯曰單閼”。李巡曰:“陽氣推萬物而起,故曰單閼。”孫炎曰:“閼壅之物於此盡伸也。”
辰時(上午7時—9時)。田野間農民耕耘,猶如陽春三月之景。辰的甲骨文正好為犁頭形象。辰,震也。《爾雅•釋天》曰:“太歲在辰曰執徐。”李巡曰:“執,蟄也。徐,舒也。言蟄物皆敷舒而出,故曰執徐也。”孫炎曰:“句者必達,蟄伏之物盡敷舒也。”
巳時(上午9時—11時)。太陽處在東南天區的位置,此時太陽正向上運轉,猶如昂首過道的蟲蛇。巳的甲骨文似蛇蟲形。巳,起也。《爾稚•釋天》曰:“太歲在巳曰大荒落。”李巡曰:“言萬物皆熾茂而大出霍然落落,故曰荒落。”
午時(上午11時—午後1時)。日在中天,立竿影正。陽氣鼎盛,而也漸生陰氣。《史記•律書》載:“陰陽交,故曰午。”午,仵也。《爾雅•釋天》曰:“太歲在午曰敦牂。”孫炎曰:“敦,盛也,牂,壯也。言萬物盛壯也。”《說文》雲:“敦,怒也,詆也”“牂,牡羊也”。
未時(午後1時—3時)。太陽從午時下傾30度,掛在樹枝旁,猶如下垂之果。寓意果實經過熾熱,產生滋味。“未”的甲骨文為樹木枝繁葉茂之象。未,味也。《爾雅•釋天》曰:“太歲在未曰協洽。”李巡曰:“言陰陽化生萬物和合,故曰協洽。協,和也,洽,合也。”孫炎曰:“物生和洽含英秀也。”
申時(午後3時—5時)。太陽從未時下傾30度,掛樹干中部。申,身也。“申”的甲骨文即為閃電之象。《爾雅•釋名》曰:“申,身也,物皆成其身體。”《爾雅•釋天》曰:“太歲在申曰涒灘。”由此,“涒灘”成為“申”的別稱,用於紀年。
酉時(午後5時—7時)。日落西方,寓意萬物成熟。八月黍成,可以釀酒。“酉”的甲骨文為酒壇之象。酉,就也。《爾雅•釋天》曰:“太歲在酉曰作噩(通鄂)。”李巡曰:“在酉言萬物墜落,故曰作鄂。《天文篇》註:作鄂,零落也,萬物皆陊(同墮)落義。”
戌時(晚7時—9時)。太陽落入地平線以下45度。寓意陽入地,夕盡滅。於時,九月霜降,草木零落,伐薪用斧。“戌”甲骨文為斧類器械之象。《爾雅•釋天》曰:“太歲在戌曰閹茂。”李巡曰:“言萬物皆蔽冒,故曰閹茂。”孫炎曰:“霜閹茂物使俱落也。”
亥時(晚 9 時—11 時)。太陽位於西北,潛入大地中心,如大地裹著蛋黃。“亥”甲骨文為豕(豬)的下半身之象,繁殖之義。亥,核也。《爾雅•釋天》曰:“太歲在亥曰大淵獻。”李巡曰:“言萬物落於亥,大小深藏屈近陽,故曰淵獻.淵,藏也,獻,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