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武當養生八法

武當養生八法

發布時間:2020-07-30 18:28:04

1、武術的練習和養生問題

學習武術.練習太極拳,或者練習其他拳種.比如少林拳、形意拳等,都要會練會養,知道怎樣練為養,怎樣練為傷.練養結合.才能既練出功夫.又能健康長壽。除了練拳 外.習武之人還要注意日常生活的保養,要做到起居有時,飲食有度。我平時就基本吃素,食不過量;生活起居非常有規律.多運動。平時與人相處,要心情平和,不生氣動怒。 我認為.這些對中老年人養生保健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關於練習太極拳如何養生健體,從我幾十年的練拳體會來說,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要慢練。所謂慢練為養,快練為傷。慢練,人的氣血能跟得上意識和動作的運行,能做到意到、氣到、力到;快練,則氣血跟不上,這樣對健身不利,也難出功夫。

二是要柔練。所謂柔練為養,剛練為傷。練太極拳要用意不用力.要柔和緩慢地練,這能夠使身體充分放鬆,有利於氣血的運行;用拙勁剛勁練習.就會傷氣傷血,有害健康 。
   
三是要舒展。所謂舒練為養,縮練為傷。身體舒展了,精神才能放鬆,氣血也就能夠運行到四肢百骸:渾身緊縮著練習太極拳,動作僵硬.氣血不暢,不僅出不了功夫.還有 害健康。
   
四是要圓活。所謂圓練為養,方練為傷。練太極拳要動作圓活,沒有凸凹之處,沒有斷續之處,這種圓活的運動符合人體的運動規律.能起到舒活筋骨的作用;反之.則對筋 骨肌肉有損傷。
   
五是要立身中正。所謂中正為養.歪斜為傷。太極拳的首要要求就是「立身中正」,身體中正了,氣血才能貫通,才能充盈全身;身體歪斜.則氣血不通,有害健康。
   
六是要心靜。所謂心靜為養.心亂為傷。現代醫學證明.人長期心情煩亂,心情緊張,肯定會造成各種疾病,危害人體健康。
   
七是要心平氣和。所謂和練為養,怒練為傷。練太極拳時,要心平氣和,不能劍拔弩張。如果生氣發怒時練拳.就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八是要意氣相隨。所謂練意為養.練力為傷。練太極拳講究練意,要做到意氣相隨,不能努氣發力。努氣發力,則傷筋骨,傷氣血。

2、武當派有啥武功?

楊大俠:告訴你武當派武功有多厲害
內功心法

武當心法:為武當入門心法,講究氣息保持穩定。

純陽無極功:道家功法之精華,由張三豐所創,此功法是武當派最高內功心法,也是護體防身必須修煉的功法。此功內外雙修,動靜結合,內練五臟六腑,外練筋骨皮,通過長期吸運、閉、噴氣,並配合身體外部、軀干、四肢的一系列特定動作的鍛煉和排打,達到卻邪扶正,治傷除病,外可抗擊承打之功效。

輕功

梯雲縱:堪稱輕功中的輕功,其注重身法的輕靈,不以步法多變來迷惑對手,要旨是身形輕巧,高低進退自如。

〖楊大俠(HeroYang)COS劇照:武功能夠獨領風騷的人,必定是在武學上精益求精於一門一派。〗

〖楊大俠(HeroYang)COS劇照:苦心孤詣,方能登峰造極。〗

陣法

真武七截陣:張三豐從真武神像座前的蛇山、龜山,心想這一龜一蛇正是兼收至重至靈的兩件物性,竟從中創制出一套精妙無方的武功出來。然而,從大氣磅礴的龜、蛇二山山勢演化而來的武功決非一人之力能同時施為。於是他傳了七位弟子每人一套武功,各有精微奧妙之處,若二人合力,則攻守妝備,威力大增。若三人同使,比二人同使的威力又強一倍。四人相當於八位高手,五人相當於十六位,六人相當於三十二位,七人相當於六十四位當世一流高手同時出手。

〖楊大俠(HeroYang)COS劇照:高手從不把精力浪費在練習自己不擅長的武功上,也不愚蠢地分散自己的專長。〗

〖楊大俠(HeroYang)COS劇照:那種總希望把天下武功盡入囊中的人,結果功夫差強人意,最終泯然眾人。要記住:貪婪是最真實的貧窮。〗

拳掌

武當長拳:屬武當入門功夫。共分二路,可以單路練習,也可以二路一氣呵成。架勢較大,動作多橫擊直劈,對健身壯體效果較好。攔截架格,騰挪閃讓均要求出手有力,發腳迅速,手足齊到,動作分明。

太極拳法:武當秘術,集道家武學之大成的拳法,講究太極圓轉,永無止境,用意而不用力。使對手千百斤的力氣猶似打入了汪洋大海,無影無蹤,無聲無息。

八卦拳:合於八卦之數;在行拳時,要求以擺扣步走圓形,將八個方位全都走到,而不像一般拳術那樣,或來去一條線,或走四角,所以稱為「八卦掌」。

無極玄功拳:乃玄門正宗以氣御勁的上乘拳術,是完全以修煉者自身雄厚的內勁傷敵於無形。

綿掌:手法以掌為主,運轉舒展如綿,動作連而不斷,掌法運行成環,勁力要求內蓄剛勁,外現綿柔,爆發時迅速、快捷。意外拳內聯的形式獨具風格,剛柔相濟、快而不亂、慢而不斷、剛而不犟、柔而步軟,既兼太極拳連綿不斷之長,又具長拳挺拔大方之美。

3、武當太極十三式和楊氏太極十三式有什麼不同嗎

武當十三式,算是太極拳最早的要訣,八法五行嘛,我個人感覺它是一個定義,就是簡單的幾個動作,這個你可以找一下,不過是不是現在看到的視頻就不知道了。所謂五行八法,其實包括了一切的東西,當然這個太深奧,我也不是很懂。

至於楊氏太極的十三式,那是一個簡化版,最期的太極拳是幾組動作拆開的,後來為了更好的記憶,更好的推廣,才演化出來現在練得多少多少式太極拳,你說的十三式,其實就是其中有簡化了幾個動作,挑出來的簡化版,就是為了方便。

4、武當武術的武術內容

武當武術功法內容種類繁多,浩如蒼海,功法世代相繼,融匯了醫儒釋道諸種功法,每種功法都包含了命功的練習和性功的啟迪,以及性命雙修的高深境地。有來源於道家的丹元大道之法,也有釋教的四禪八定之功,以及賢俠劍道的武技密術。歷代授藝均為單傳,僅武庫妙說記載的第一洞天真品,即有二十四種奇兵演練,七十二個禪樁變化行功。
傳統的功法有樁功,內功掌法、肘法、腿法、元圖、分筋錯骨、陣法、器械等,以及秘而不宣之功。
樁功有太乙十三樁、玉環樁、三才樁、盤古樁、老子犀牛樁、羅天真訣十二樁、瓊陽八樁、凌雲飛渡樁、梨山束薪樁、雲霧樁等等。
掌法有五雷天音掌、丁甲斷魂掌、五雷迎風掌、金絲荷葉掌、伽蘭掌、金龍掌、千秋掌、雲環掌、降摩掌、千斤大力掌、紫砂掌等。
肘法有宋代流傳至今的玉鏡祖師傳的36玉鏡肘,有鐵松子祖師傳的24肘及追魂奪命十二肘等。
元圖有太歲武星圖、羅漢醉酒圖、白鶴真人飛鳴圖、太乙玄輪錯倒陰陽圖等。
拳法有玄空點穴拳、伏虎拳、八法神錘(拳)、滾龍拳、小歌拳等。
又如:純陽真人的純陽撥劍、紫陽大士的紫陽針功、隱於武林的赤足八樁、瓊陽大帝的東靈禪法、真武大帝的太乙神功、玄機密要等屬於密教功法。
其功法系統地掌握僧、道、俗練功的捷徑,是傳統的東方理論與人體的內載功能相結合的結晶,在漫長的先人練功過程中,隨著內氣潛行、樁功心法、身體在運動中演化了種種肢體造形和有規律的典範式子,這些式子從形體上大概分為卧、坐、立、行、單演、對練等系列功法。就是這些動、靜相兼的運動,這些有節奏感有音樂感和賦有流線美的運動,孕育著豐富多彩的諸種行動。

5、養身八法的內容

日常八大養生法寶,源於祖國醫學傳統養生之道。簡單易行,便於普及。不拘場地,不限時間,不用器械,不論男女,就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可做。但是,只要持之以恆,定會受益匪淺。 一. 梳頭 從唐代名醫孫思邈,到宋代文豪蘇軾、陸游,直至當代資深中醫師路志正,雖然生活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社會經歷,但卻用著同一種養生方法——梳頭按摩。大師們何以對同一種養生方法情有獨鍾呢? 中醫認為,頭全身的主宰,腦是元神之府。頭部是'諸陽所會,百脈相通』。人體的12經脈和奇經八脈,都匯於頭部。集中了近50個穴位。而人體的軀干四肢在頭皮上的穴位分布,呈'大』字形。經常梳頭,能對這些經脈和穴位起到良好的按摩作用,暢通氣血,疏通經絡;使諸陽上升,百脈調順。能清心醒目,
開竅寧神,平肝熄風,強身健體。堅持梳頭,不但能有效地預防感冒,對高血壓、腦動脈硬化、腦中風、老年性痴呆都有所裨益。'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梳頭能通經活絡,祛風止痛。對神經性頭痛、血管緊張性頭痛、偏頭痛、三叉神經痛等有不錯的療效。頭發為'血之餘,腎之華』。經常按摩頭部,可以生發、潤發。梳頭促進頭部的血液循環,加速頭皮新陳代謝,加快頭皮及頭發血液和氧氣供應,堅持日久,則頭發烏潤光亮。 十指微屈,用指尖或指腹,自前額發際經頭部向枕部梳去,反復做100次,至頭部發熱。約2~3分鍾。
二. 拽耳 頭部不動,用雙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兩側耳垂,往下拽。一拉一放為1次,做36次。耳垂是耳全息穴位的頭面區,正中是眼穴。下拽耳垂,使頭部感到很舒服,醒神健腦,明目提神。對頭痛、頭暈、眼病、小兒高熱驚厥有一定療效;亦可預防感冒。之後,兩手拉住耳垂向外劃圓圈10次。可刺激大腦皮層,緩解壓力。
三. 運目 一般可採用'運目八法』:1. 注視遠處,數50個數;食指尖放在鼻尖,眼看食指,數50個數。雙眼平視,然後輕輕閉上,約10秒鍾後,再緩緩睜2. 搓熱雙手,以兩掌心勞宮穴為中心,捂住雙眼。3. 順時針轉動眼球9次;再逆時針轉動眼球9次。盡量沿著眼眶邊沿旋轉。4. 遠眺,吸氣;近看,呼氣。一呼一吸為一次,共9次。5. 頭不動,盡量往上看,吸氣;往前看,呼氣,9次。6. 雙眼盡量往下看,吸氣;往前看,呼氣,9次。7. 雙眼盡量往右看,吸氣;往前看,呼氣,9次。8. 雙眼輕輕閉上,再猛然睜開,保持4秒鍾,看前方選定的目標。然後閉眼6秒鍾。睜眼吸氣,閉眼呼氣,一呼一吸為一次,9次。
四. 叩齒 用上下牙有節奏地互相叩擊。先叩左側臼齒60次;後叩門齒60次;再叩右側臼齒60次。共計360次。輕重交替,有節奏地進行。爾後,'赤龍攪海,漱津勻吞』。即用舌頭沿著牙齒、牙齦內外攪動,把生出的唾液分次咽下。 經常叩齒,能強腎固精,健腦固齒。可增強體質,預防腦中風、老年痴呆症,使牙齒堅固而有光澤。中醫認為,唾液在體內化生為精氣,具有益腦強腎作用。
現代醫學證明,唾液可殺滅致病微生物,其中的酶類能助消化,還有很強的防癌作用。
五. 揉胸 全手掌置於左胸心前區,順時針按摩120次;再再逆時針按摩120次。然後用拇指在兩乳頭連線中點的膻中穴,順、逆時針方向各按摩120次。可舒胸理氣,強心活血。對心絞痛、心律失常、心慌、氣短、哮喘、惡心、眩暈等有輔助治療價值。
六. 捶腰 腰部一個不大的區域集中了3個重要穴位:命門、腎俞、腰眼。命門在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與肚臍在同一水平線上。旁開1.5寸即是腎俞。
腰眼在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3.5寸凹陷中。雙手搓熱後,放在腰眼處停留片刻;向下用力搓至尾間長強穴,反復搓36次。把以上3穴都包括在搓揉范圍之內。然後,握拳,以拳眼叩擊腰眼和腎俞72次。人體的精氣在背部灌注於腎俞,
腎俞是人體精氣、氣血的集散地,直接連接於腎。刺激腰眼、腎俞、命門,能起到壯腰健腎、消除疲勞的作用。 七. 摩腹 中醫認為,腹部是'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保護好腹部,可使五臟六腑安之若素;就能使五穀正常運化,保證人體營養供應,陰陽和諧,氣血旺盛。現代醫學證實,揉腹可強壯胃腸及腹壁肌肉,提高消化功能,還有減肥功能。 《延年九轉法》介紹的按摩腹部的方法為:用右手掌按順時針方向按摩胃脘部120次;然後,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按摩120次;在全腹按摩120次。最後,逆時針方向重復一遍。
八. 搓腳 搓腳心是祖國醫學傳統養生方法。經常搓腳心,可有效地調整人體新陳代謝,促進人體內分泌平衡,從而達到強身祛病的效果。腳底中央凹陷處的湧泉穴,正當腳底'黃金分割點』上,足少陰腎經的起點,所謂'腎之源』。刺激此穴,可幫助恢復與增長元氣。以湧泉穴為中心,腳底還分布著許多與其他臟器相關的穴位。長期堅持搓腳,能補腦、益腎、安神、通絡、活血,頤養臟腑,對神經衰弱、健忘、失眠、頭痛、消化不良、便秘、麻木、乏力、腳心發涼及心、肝、脾、膽等臟器的疾病有一定的防治功效。搓腳心是我國流傳已久的保健養生方法,為歷代養生學家所推崇。

6、,有沒有蔣家駿太極九宮八法養生功書籍岀售嗎?

蔣家駿太極八卦八分養生宮頸出售嗎這個好像沒有出售的

7、武當太極拳有哪幾種?

太極拳
武當太極拳,內合其氣,外合其形,位居其中,形氣相含,神形俱妙,容武術養身於一體,偕稱絕妙玄學。
太極十三勢
是第一代內家拳,為三豐祖師所創,十三勢是由起勢、抱球勢、單推勢、探勢、托勢、撲勢、擔勢、分勢、雲勢、化勢、雙推勢、下勢、收勢等攻防意識較強的十三組動作組成,其中內含吐納導引、采補混元樁等三種道家內修養身功法,然十三勢動作亦是根據鍛煉人體八脈的需要所編,而八脈又內連五臟,整個套路內含五臟八脈,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十三組合,容合道家養身丹術,故謂「太極十三勢」。其動作要領是:虛靈頂頸,含胸撥背,沉肩墜肘,舌頂上齶。練習時要求形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動作之中,綿綿不斷,如行雲流,松沉自然;動靜之中如綿里藏針,剛中帶柔,柔中有剛,剛柔相含,含而不露;呼吸之中,開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細長勻,息息歸根。太極十三勢內含豐富,意義深遠,自古為武當鎮山之寶,秘傳之法。

三豐太極拳
是第二代太極拳法,有108式。相傳乃為三豐祖師門下弟子,根據十三勢演化而來,雖五步八法,功防精要,五臟八脈,養身特點,沒有明顯表現,但盡含其中。其它動作特點
要領,內修功法,練習要求,盡與十三勢相同。三豐太極拳,亦能通經活絡,益壽延年,歷為門下弟子普修之法。
原式太極拳
武當原式太極拳,又稱張三豐原式太極拳,傳為武當丹士張三豐所創。該拳架古老補實,易學易練,具有形態自然,正直平穩,閃躲圓滑,動作柔和的特點。
該拳尚具有矮襠,變化多的特點。矮襠,則使下盤穩實,有利於內氣下沉,腿部肌肉得以充分運動,具有很好的健身和技擊價值。

8、武當太極13式歌訣

武當太極13式歌訣:

虛靈頂頸,含胸撥背,沉肩墜肘,舌頂上齶。

練習時要求形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動作之中,綿綿不斷,如行雲流,松沉自然;

動靜之中如棉里藏針,剛中帶柔,柔中有剛,剛柔相含,含而不露;

呼吸之中,開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細長勻,息息歸根。

心法:

第一式 仙人放劍

(1) 兩腳分開成外八字步,且將兩膝之關節自然彎曲;兩手臂環抱於胸前且令其兩手形成分指掌(五指自然分開並彎曲手指)而做掌心相對狀;頭部端正但卻微做垂首(低頭)狀;肩下沉,腹內收,腰要塌,胸須含,背則拔;凝神靜息待操作;此為預備式。

(2) 兩膝再做彎曲狀即佐之身體下沉;同時兩掌抓握回收至下腹前並使之變為左,右空心拳狀。眼看兩手。

(3) 右腳向正前方(術語謂之正門)踏出半步;與此同時兩手向前放開(與胸等高,掌心向前)。

(4) 右腳不動即不得移位;左腳套步上前踏入正門並形成左剪刀步定位(即左腿伸直前探鋪出且左腳尖內扣朝向右方;右膝彎曲其腳尖外撇約40度角;收髖緊腿勿松肌肉);而兩掌則在步型定位之間作收,放擊打即右掌下按,左掌前推(均為掌緣作重點擊打)。

(5) 再將左腿彎曲且腳尖外展;兩手握成空心拳相靠

(6) 然後兩腿形成右剪刀步(須右腳前踏一步後再做定位),兩掌作左下按而右前擊之狀。

第二式 乾坤盤球

(1) 兩腳分開,約兩肩之寬(大開馬式),腳尖微向外撇;兩手臂大環抱於胸前,此乃預備式。

(2) 重心左移至左腿;右手下降至左掌之下並與其形成「抱球狀」(掌心相對)

(3) 再將重心右移;右手托移至右側方且左手與此同時降壓至左下方(手心朝下)

(4) 右手翻腕即使之手心朝下並在與此同時左手移至右下側方而變為「抱球狀」

(5) 身體重心再向左移並同時降壓右掌,移動左掌。

說明:

以上(1)——(5)為連貫動作中的一個「盤花」即「盤球」動作。須連綿不斷的做出「十三盤花」 ,並最少也需做「四盤花」

另,做架之時,兩腿須以其膝關節為重點,踝關節為支點,進行左右重心側移相輔式。

如此這般,術語稱為「勢若春蠶吐絲而連綿不絕矣」

第三式 美人照鏡

(1) 左腳踏進一步至「左前旁門」並使之形成「左弓字步」;與此同時,左臂上架於頭頂處(其左掌上照且掌心向上,掌指向左),而右掌則以掌緣為重點擊向「中盤」 位置。

(2) 再邁步踏「右弓字步」至「右旁門」;與此同時右臂上架而將左掌擊出。

說明:

以上一左一右各行一遍則為 「一活架」,可連續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間。

第四式 順水推舟

(1) 左腳踏進半步使之形成「左寒雞步」(左虛右實);兩臂圈於胸前且將兩掌之掌心相對。

(2) 兩腿不動,兩臂上抬並伴之兩掌吊於頭頂左,右側方。

(3) 兩掌以其掌緣為重點,向中盤推出;與此同時,左腳再踏進半步使之形成「左弓字步」。

(4) 再擺架成「右寒雞步」,並將兩掌吊於頭頂。

(5) 右腳踏進半步使之形成「右弓字步」;與此同時兩掌自頭頂上方送出直至「中盤」 方位作前推狀。

說明:

此動左右各一謂之 「一活架」。可連續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間均可。

第五式 金雞獨立

(1) 左腳踏進半步且令兩膝略作彎曲;而兩掌則平攤於上腹部位作自然上提狀,以便助之下一動作

(2) 左腳踏實並支持與控制身體平衡;與此同時,右腿抬起且勾起腳尖即形成「右獨提膝式」;而兩掌則變為空心拳從兩側拋出取向上盤——此為雙拳掛「太陽」法。

(3) 再將身體右轉,右腳踏進並落地支持身體平衡;然後,兩拳變掌平攤腹前繼而復變為空心拳拋向上盤;與此同時左膝提起形成「左獨提膝式」

以上兩腿左右上提合為一活架。可連續行五火架至十三活架。

第六式 單鞭救主

(1) 左腳踏進一大步,與此同時左手變為「雕鉤」狀摟其「中盤」;而右掌則置於右側腰際待動;上身下墜其做襠沉腿。

(2) 左腿下沉而右腳後撐即使之形成左弓字步;與此同時左手摟鉤並向左側方調起而右掌奔向中盤(以掌緣為重點)

(3) 再將右腳踏進並使之形成右弓字步;而右手摟過之後則移位調於 側方並用左掌奔打中盤。

說明

以上兩腿一左一右行弓字步而出,其術語乃謂之一活架。可連續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間即止。

第七式 倒騎玉龍

(1) 兩腿並立下蹲,兩手托與胸前(其掌心向上,掌指相對)

(2) 右腳向右側後方退撤一大步使之形成左弓字步;與此同時兩掌變為空心拳分別向身體左側上方與下方擺出(其右拳擺至上方,而左拳擺至下方且兩拳之拳眼相對)。上體略向左腿方位傾斜。

(3) 然後左腳撤回即收於右腳旁使之形成並步曲膝下蹲式;而兩拳則變為分指掌平攤在胸前(其掌心向上,掌指相對)

(4) 將左腿向左後側方位退出一大步使之形成右弓字步;與此同時兩掌仍變為空心拳雙方拋至人體的上方與下方即左拳在上,右拳在下。

說明

以上兩腿一左一右的後撤並形成 左右弓字之步型——其術語乃謂之一活架。可連續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間。

第八式 雙風貫耳

(1) 面對左側方位站立並邁出左腳踏進半步使之形成左寒雞步;與此同時。兩掌向左右兩側作直臂橫張(其掌心相對,掌指向前)

(2) 左腳再向前踏進半步使之形成左弓字步;而兩掌則以其掌心為重點並用兩手臂相輔助作為支點進行扇打合擊至上盤位置。

(3) 再將身體移向右側前方並形成下盤為右寒雞步,中盤為雙開掌(其掌心相對,掌指向前)的架子

(4) 右腳復進半步使之形成右弓字步;與此同時,兩掌用其掌心進行扇打合擊

說明

以上左右開步出式其術語謂之一活架。可連續做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間。

第九式 順風擺柳

(1) 兩腿前後分開且將兩膝略作彎曲即使之形成中盤架子狀的左游龍步;與此同時,兩掌以其掌指為重點遙對正門前方。

(2) 接著,左腳向左碾動;與此同時,右腳向正門踏進一步並使之形成右游龍步;而兩掌則以其掌指為重點遙對正門前方

說明

以上兩腿左右啟動各一次,其術語為一活架。可連續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

另此架演練時手型也可變化——即游龍步啟動時手型或變為空心錘或變為分指鉤。

大凡啟動此游龍步——身形須隨步法而晃動以利應敵之時達到神出鬼沒,令人防不勝防境地。

第十式 葉底看桃

(1) 兩腳分開與肩同寬,曲膝成騎馬式;兩手分別懸垂於胸肋一側並令其掌心朝下,掌指向前;眼看正前方略下。

(2) 兩腿不動,右手繼續上抬並垂直豎立其前臂;而左臂則同時作下垂狀。

(3) 接著將左手變為空心拳並以其拳眼為重點,上臂為支點,前臂軸進行推下送;而右臂與「下盤」部位則保持穩定即不要移動(尤以兩腳固定為重)。

(4) 再進行左臂垂直豎起,右臂下送前推的動作。

說明:

以上兩手臂左、右前推下送各一次,其術語乃謂之「一活架」。可行「五活架」 至「十三活架」之間。

第十一式 活步走宮

(1) 兩腳分開成外八字步,兩膝略曲;兩臂抱於胸前;兩手成分指掌並令其掌心相對,掌緣朝下。眼看前下方。

(2) 左腿不動,且將右腳移向左腳內側並以其前腳掌或腳尖虛點地面;與此同時,左掌上抬至左胸上方,右掌下降於左腹下方——使之形成抱月狀(其兩臂彎曲成弧形,兩掌心相對),眼隨手轉。

(3) 接著,將右腳向前右旁門踏進一步並使之形成右弓字步;與此同時,左掌下拂至腹部左側,右掌托於右側前方(兩掌行進間須令右臂在內而左臂在外進行穿插運動)。眼隨手轉。

(4) 然後右腳固定不得移動;左腳用其前腳掌或腳尖移至右腳內側作虛立狀而使之形成左丁字步。眼隨手 轉。

(5) 接上式——兩手形成抱月狀,並伴隨左腳向左前旁門踏進一步而變為左掌托至左側前方,右掌拂至右腹下方(此時手掌交錯之際須令其左臂在內,右臂在外形成穿插),眼隨手轉。

說明

以上左右踏步各行一次,為一活架。須連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間。

第十二式 懷抱雙月

(1) 兩腳成外八字步站立;兩手分別垂於腰部兩側(手心向下,手指向前),眼看前下方。

(2) 雙膝下蹲,與此同時,兩手移至上腹部約肚臍眼前方處,作交叉合並(左掌在上,右掌在下且掌心均向上),眼看兩掌。

(3) 兩腿不動——兩手繼續向面部前方雙方抬起作環繞狀(其兩掌交叉並令其左掌在內,右掌在外其掌心俱向內)

(4) 兩腿不動,——兩手再次向上環繞,並經上分向兩側(左手向左,右手向右)繞動;當兩手繞動形成劃弧一周即360度,並降至身前兩側之時,則將兩手掌之掌心外展以求二次繞圈。

(5) 兩手臂第二次進行繞圈環抱——其動作與第一次相同唯手臂的放置為右臂(手)在內,左臂在外。

說明

以上兩手臂環抱繞圈且一行左臂(手),二行右臂(手)在內各一次,為一活架。可連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

第十三式 真氣煉丹

(1) 擺架內八字步(18——40周歲者),平行步(45——50周歲者),體弱多病或老年人及少年人擺架外八字步。

(2) 兩腳不動,兩手形成八字掌分別垂於胸前下方並令其掌心向下,掌指向前。縮身垂肩,低頭下視,虛胸實腹,蹋腰沉體。

(3) 忘掉呼吸,凝神靜心——片刻,則以鼻吸氣(長約五寸左右即指入體內的尺寸)並要求做到緩慢,細膩,均勻,深長;與此同時,兩掌自體前兩側同時向上作垂直吊起(其掌背根部為重點且令之掌心朝下掌指向前),直至頭頂上方為止。眼隨手轉。

(4) 接上式——兩掌以其掌心為重點,自上而下進行垂直降落,並先期抵達胸前暫作停頓以便下動嘆氣

(5) 用鼻將體內之雜氣(即吐納祛邪之廢氣且定當排出五臟六腑不得儲存,違者做架難以上勁)一次性的嘆出(按:所謂一次性,並非 就是要將體內所有雜氣排盡,而是盡己所能任其自然,隨心所欲,免得適得其反而影響功力進展)!其要領同為「吸氣」之要,即慢,細,勻,長。與此同時,兩掌(手)下按作垂直降落並配合身體下沉兩膝彎曲。

(8)武當養生八法擴展資料:

特點:

武當內家拳,是一種集武術養身為一體的精妙拳法,有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四兩撥千斤,後發先制的武術特點;亦有動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剛柔相含,含而不露的武術風格。更有發人潛能,開人智慧,充人精神,壯人體魄,去病健身,益壽延年的獨特功效,實為中華武術之精華,東方文化之瑰寶。

太極拳法,並非是指目前所見單純的太極拳套路,而是由倆儀、太極、無極、三種不同層次的拳術、功法組合而成的一套由外至內,由動至靜,從初級到高級,動靜結合,內外兼修完整的修練功法。

武當13式太極拳是第一代內家拳,為三豐祖師所創,十三勢是由起勢、抱球勢、單推勢、探勢、托勢、撲勢、擔勢、分勢、雲勢、化勢、雙推勢、下勢、收勢等功防意識較強的十三組動作組成,其中內含吐納導引、采補混元樁等三種道家內修養身功法,然十三勢動作亦是根據鍛煉人體八脈的需要所編,而八脈又內連五臟,整個套路內含五臟八脈,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共十三式組合而成,容合道家養身丹術,故謂「太極十三勢」。

9、武當派的武當功法

武當派的功法特點是強筋骨、運氣功。強調內功修練,講究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短勝長,以慢擊快、以意運氣,以氣運身,偏於陰柔,主呼吸,用短手,武當功法不主進攻,然而亦不可輕易侵犯。犯則立仆。
武當戰法策略是:凡搏人皆以其穴,死穴,暈穴,啞穴,一切如銅人圖法。(《王征南墓誌銘》)其總的要求又包括在「六路十段錦」當中。「六路」,的歌訣為:
佑通神臂最為高,斗門深鎖轉英蒙,
仙人立起朝天勢,撒出抱月不相饒,
揚鞭左右人難及,煞錐沖擄兩翅搖。
「十段錦」的歌訣為:
立起坐山虎勢,回身急步三追,
架起雙刀斂步,滾斫進退三回,
分身十字急三追,架刀斫歸營寨,
紐拳碾步勢如初,滾斫退歸原路,
入步韜隨前進,滾斫歸初飛步,
金雞獨立緊攀弓,坐馬四平兩顧。
武當功法,講究「練手者三十五、練步者十八」,又有所謂七十二跌、三十五掌、六路十八法、十二字、存心之五字等。
武當派的拳術套路,有太極拳、無極拳、鷂於長拳、猿糅伏地拳、六步散手、武當太乙五行拳等。武當派的內功,有「洗髓金經」六式(金獅奪毛、鳳點頭、風擺荷葉、左纏金絲、右纏金絲、刀劈華山)等。武當派的器械,首推武當鎮山之寶武當劍、又有白虹劍、太極劍、六合槍、六合刀、松溪棍等。武當派的陣法,在武俠小說中,常常提到的有九宮八卦陣、三才劍陣等。
少林出自佛家,有天竺文化的色彩。武當出自玄門道教,中華本上的色彩極濃。少林功夫蘊藏著佛家的慈悲之理。武當功夫源於道家、老子講「一」講「道」,莊子講「廣莫之野」講「逍遙游」,使武當功夫有較濃的想像色彩和審美意蘊,招式的表現也很有詩意,比如下面這些招式,便十分形象化,富於審美的魅力:迎風鐵扇、棄物投先、舜子投井、紅霞貫日、烏雲掩月、猿猴獻果、仙人照掌,兌換抱月、鐵門門柳、柳穿魚、滿肚疼、一提金、歡推窗、順牽羊、亂抽麻、燕抬腮、虎抱頭等。又如武當派純陽拳的拳訣:
風吹荷花,左右搖擺,飛雲流水,穿連不斷,踩步懸肘,運氣養性,慢勁快打,環套八法。
這里一方面是內功心法,一方面是形象化的姿態體式,荷花、清風、流水、飛雲,使人彷彿想見武當道境的空明靈秀和清仙之氣;招數的左右搖擺,綿綿不斷,又彷彿使人想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至道玄機,想到天地初開時荒茫混沌的自然之力。 武當功法內容種類繁多,浩如蒼海,功法世代相繼,融匯了醫儒釋道諸種功法,每種功法都包含了命功的練習和性功的啟迪,以及性命雙修的高深境地。有來源於道家的丹元大道之法,也有釋教的四禪八定之功,以及賢俠劍道的武技密術。歷代授藝均為單傳,僅武庫妙說記載的第一洞天真品,即有二十四種奇兵演練,七十二個禪樁變化行功。
傳統的功法有樁功,內功掌法、肘法、腿法、元圖、分筋錯骨、陣法、器械等,以及秘而不宣之功。
樁功有太乙十三樁、玉環樁、三才樁、盤古樁、老子犀牛樁、羅天真訣十二樁、瓊陽八樁、凌雲飛渡樁、梨山束薪樁、雲霧樁等等。
掌法有五雷天音掌、丁甲斷魂掌、五雷迎風掌、金絲荷葉掌、伽蘭掌、金龍掌、千秋掌、雲環掌、降摩掌、千斤大力掌、紫砂掌等。
肘法有宋代流傳至今的玉鏡祖師傳的36玉鏡肘,有鐵松子祖師傳的24肘及追魂奪命十二肘等。
元圖有太歲武星圖、羅漢醉酒圖、白鶴真人飛鳴圖、太乙玄輪錯倒陰陽圖等。
拳法有玄空點穴拳、伏虎拳、八法神錘(拳)、滾龍拳、小歌拳等。
又如:純陽真人的純陽撥劍、紫陽大士的紫陽針功、隱於武林的赤足八樁、瓊陽大帝的東靈禪法、真武大帝的太乙神功、玄機密要等屬於密教功法。
其功法系統地掌握僧、道、俗練功的捷徑,是傳統的東方理論與人體的內載功能相結合的結晶,在漫長的先人練功過程中,隨著內氣潛行、樁功心法、身體在運動中演化了種種肢體造形和有規律的典範式子,這些式子從形體上大概分為卧、坐、立、行、單演、對練等系列功法。就是這些動、靜相兼的運動,這些有節奏感有音樂感和賦有流線美的運動,孕育著豐富多彩的諸種行動。 一:接物法,將一些重物高高拋起然後再接住,方法很簡單易學。高深者能把一大壇水高高拋起再穩穩接住而壇內水滿而不溢。親眼見過奇人單手翻玩茶杯,茶水或不動或轉動或起落一陣眼花繚亂後杯內九成茶依然有八成之多桌上只有點點水跡。乃太極雲手基本功之一。
二:觀滴法:眼盯盯地看著水珠滴落,觀察水珠落地碎成幾份。藉此鍛煉眼力與動態視力。
三:掙衣法:一種反抗擒拿的功夫,用一件不穿了的舊衣服,然後半穿不穿,再用蠻力把衣服掙破完全為止。往來幾件後可成。成後即使幾條大漢也難以將你擒拿得了.

與武當養生八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