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之情志調攝培訓總結

養生之情志調攝培訓總結

發布時間:2020-07-30 01:49:12

1、請問什麼叫「情志」?什麼叫「調攝」?什麼叫「情志調攝」?請詳細解釋和說明。

所謂情志,即指喜、怒、憂、思、悲、驚、恐等人的七種情緒。
http://ke.網路.com/view/1387896.html?wtp=tt

調攝:
1.調理保養。 2.調弄整頓。
調養身體.
http://ke.網路.com/view/708961.html?wtp=tt

情志調攝
人有各種各樣的情緒,這是人對外界刺激的反應。生活中難免產
生這樣或那樣不良的情緒,關鍵在於善於控制和調節。
http://www.sd-taishan.gov.cn/sites/taian/dongping/articles/G00000/1/900013.aspx

2、中醫治未病中老年人中醫健康指導中飲食調養、養生鍛煉、生活起居、按摩調養、情志調攝、

重要在於本身的生活節奏

3、請問,什麼叫「情志」?什麼叫「調攝」?什麼叫「情志調攝」?請詳細解釋和說明。

中醫上講,人有五臟六腑.
...心...肝...脾...肺...腎...
...心主喜...肝主怒...腎主恐...脾主思...肺主悲...

喜怒思悲恐 就是中醫說的五情志.

而調攝就是改變,變換

情志調攝/打比方如,一個很悲傷,把他變的不那麼悲傷.甚至變得愉快.簡單的說就是改變心情.這就是情志調攝.

現在科學越來越發達了,人們都會說詳詞了.其實意思很好懂的.

4、如何教導小學生情志養生

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這是《黃帝內經》里的一句話,即神宜靜,而不宜躁的意思。靜神的思想,倡始於老莊。老子、莊子處於社會急驟變化的春秋戰國時期,他們觀察了當時自然、社會、人事方面的變化,提出了「清靜無為」的思想主張。這種思想,反映了當時貴族領主政治、養生的積極思想。老子在《道德經》里 指出:「靜為躁君。」其意是說,在動與靜這一對矛盾中,靜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安靜是躁動的主宰。從這一思想出發,他極力主張要「致虛極、安靜篤」,即要盡 量排除雜念,使心靈空虛而不雜;始終如一地堅守清靜,使神氣靜而不躁。莊子繼承了老子的這種靜神思想,並以水為例闡明了神之當靜的道理,曰:「水靜猶明, 而況精神」,並認為靜和無為便能達到長壽的境界。《黃帝內經》繼老莊之後,第一次從醫學的角度提出了靜神防病的思想,如在其《素問》里說:「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里的「恬憺虛無」,主要是指安靜而言,思想安靜,神氣內持,邪氣不能侵害。西漢劉安甚重靜神,他在《淮南子·原道訓》中說:「人生而靜,天之性也。」並提出了神氣的靜躁與壯老有密切的關系,如他在《精神訓》里雲:「夫精神氣志者,靜而日充者以壯,躁而日耗者以老」。清代大養生家曹庭棟在《老老恆言·燕居》里 說:「養靜為攝生首務。」書中仔細分析了前人的靜養思想,從實際出發,給「靜神」賦予了新的內容。他反對道家虛無縹緲之絕對的「靜」,說:「心不可無所 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為養生之道。」他主張神宜相對的靜,認為神不用不動固屬於靜,而且用之不過,專一不雜,動而不妄動,同樣具有靜的意義。「從上 述論述可知,古代著名的養生家、思想家都是極力主張「靜神」的,即清靜以養神。清靜,一般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寧靜的狀態,因神氣清凈而無雜念,可使真氣 內存,達到心神平安的目的。近年來,國內外不少學者都非常重視思想清靜與健康關系的研究。生理學研究證實,人在入靜後,生命活動中樞的大腦又回復到人的兒 童時代的大腦電波狀態,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標得到了「逆轉」。經測定,高水平的氣功師的腦電波與一般人有明顯的不同。社會調查發現,凡經過重大精神挫 折、思想打擊之後,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調攝,多種疾病的發病率都有明顯增加。由於「神」有任萬物而理萬機的作用,故神常處於易動而難靜的狀態。

5、靜神養生是情志調節最高境界嗎?

中國傳統中醫認為,養生當養神。《醫學心悟》:「人之有生,惟精與神;精神不敝,四體長春。」養神能使我們的身體與心理處於平靜狀態,能讓人盡快恢復精神和體力。

靜神養生,是指通過調養心神、舒暢情志來強健身體的方法。在中醫文獻中,又稱「攝神」、「養神」、「調神」,是通過調節人的精神情志等活動,凈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動清除貪欲,改變自己的不良性格,糾正錯誤的認知過程,調節情緒,使自己的心態平和、樂觀、開朗、豁達,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從而保護和增強人的心理健康,達到形神統一、卻病延年的一種養生方法。 一個人精神不振,身體就會虛弱;精神崩潰,身體就會垮掉,疾病也會乘虛而入。反之,若人精神振作、樂觀自信,就有能力戰勝一切困難,即便身患重病,患者也有信心與疾病抗爭,並最終戰勝疾病,重獲健康。精神作用是任何葯物取代不了的,健康的精神狀態,是長壽的源泉。現代醫學的研究也證實心理因素對機體的健康有明顯影響,心胸豁達,性格樂觀開朗的人則神經內分泌調節系統處於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處於正常狀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免疫功能下降,其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偏高。所以,精神養生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

清靜養神:指人的精神情志應保持恬淡寧靜的狀態。中醫學認為,神是生命存亡的根本,易於動而致耗,難於靜而內守。躁動勞心擾神,必然損害臟腑,輕則萌生疾病,重則催老減壽。

清靜養神的首要方法是少私寡慾。少私寡慾,是指對自己的「私心」和「貪欲」要進行自我剋制並清除。要使思想清靜,必須注意凝神斂思,用心專一。凝神斂思,精神靜謐,專心致志,可使思想高度集中而不分散,不僅有利於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而且還可以排除雜念。驅逐煩惱,維護心神的安定狀態。

另外,為了內心的清靜,還應當「抑目靜耳」。抑目靜耳並不是要求人們一味地目不斜視,耳不旁聽,而是適當地控制自己的意念,不妄聽妄看,減少私慾的騷擾,尤其是注意避免淫穢書刊及格調不健康的音像製品的刺激,這對保證心神的平和靜謐是十分必要的。所謂「貪欲」,是指那些可遇而不可求事物,人的貪欲是最不能滿足的,因此它也是人們痛苦的根源。而抑制貪欲的方法只有通過自我剋制來控制,從而抑制住那些不可能滿足的「貪欲」,才能減少精神壓力和痛苦。 當然,人畢竟生活在復雜的社會環境及自然環境之中,各種問題、矛盾、糾紛不可避免,更何況七情六慾乃人之常情,是本能的表現,若精神空虛,無所用心,或有欲強禁,不得疏泄,反而於健康不利。因此,清靜養神關鍵在於制念定性,凡事珍惜精神,從容以待,做到自訟、自克、自悟、自解,並注意控制感情和意念,盡量減少情緒激動對身體產生的不良影響,方能不求靜而自靜也。 情緒中和:養生就必須避免情緒過激,而情緒中和是避免情緒過激的主要方法。情緒活動與內臟功能有著密切的關系,情緒太過是造成內傷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如《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因所欲不遂,長期悲哀郁悶在心,以致過早夭折。春秋時代楚國的伍子胥,因無法潛出昭關去借兵報仇,心急如焚,憂愁過度,一夜之間,須發皓然。

然而,即使是笑口常開,也必須要講究適度原則,否則也會物極必反,樂極生悲。尤其是絕處逢生的大喜大笑,可使人思維紊亂,精神失常,笑而不休以至於發狂,甚至心跳驟停,導致猝死。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多年夙願一朝得以實現,興奮無比,突然倒地而亡;有的人得到了什麼意外的收獲,笑得前仰後合而發生昏厥;更有的人打麻將意外地和了一個「清一色」,也仰面大笑,命歸黃泉。所以,情不可不動,亦勿令過,情志活動貴在調和適中。百事臨頭,難急交加,都要自製忍性,沉著鎮靜,既不為一得而過喜,也不為一失而過憂,這樣才能促進人體的健康長壽。 養性移情: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令人失意、沮喪、悲傷、煩惱、憤怒的事常常有,再加上各人性格脾氣不一樣,故要在情緒的波瀾中經常保持平靜與坦然的心境,就必須學會養性移情。所謂「性」,即指人的性格和情操。養性除了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以外,還可以通過生活中各種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來尋找自己的精神寄託,陶冶自己的性情。如書畫是一種創造性的精神活動,是一種高尚的藝術享受。書法和繪畫都有著形象美,可以寄託情懷,培養人愉快平靜的性格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還有下棋、雕刻、集郵、種花、旅遊、釣魚等,均有助於消除煩惱,舒暢情志,都是養性怡神的好方法。

愉悅自得:在當今的現時生活中,人們的工作或學習都是緊張而忙碌的,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精神養生的方法,努力做到鬧中取靜,忙裡偷閑,淡泊名利,擺脫世俗的煩惱,愉悅自得。中醫學認為,笑為心之聲,為喜之形。笑口常開能使人精神振奮,心情舒暢,又可通利營衛,和調五臟氣血。笑能夠調節神經功能,促進肌肉運動,加強血液循環,增進新陳代謝。笑是連續性的張口呼吸動作,是一套絕妙的呼吸操,可使肺部擴張,胸肌興奮,排除呼吸道分泌物,通暢呼吸道。笑能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出觀「快樂的心跳」,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縮力增強,心臟射血量增加。笑還能增強迷走神經興奮,引起消化液的分泌和消化道的活動,促進食慾,幫助消化與吸收。另外,笑還可抒發健康的感情,對美好的未來表示嚮往;笑可減輕各種精神壓力,驅散愁悶;笑可緩解情緒緊張,消除疲勞,改善睡眠;笑可克服孤獨、寂寞,調節生活情趣;笑還可以發揮人的創造性,提高學習、工作效率等。所以,笑的確是一種有效的精神保健操,笑使人快樂,笑使人長壽。 適時調神:對於季節的變遷,你除了注意身體的變化與需求以外,你想過你的精神也需要適時調理嗎?其實四時氣候的變化對人的神志活動也有著很大的影響。適時調神,即順應一年四季,一日四時的陰陽之氣的自然變化規律,有意識地調養自己的精神活動。

春天,陽氣升發,萬物復甦,生機盎然,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也要順其生長之機,舒展條達,樂觀開朗。夏天,陽氣最盛,萬物蕃秀,開花結果,故人的精神情志活動應充沛飽滿。秋天,萬物平定,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肅殺之氣降臨,景物蕭條,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也應隨之收斂,以保持安定平靜。冬天,陽氣潛藏,陰氣最旺,寒氣凜冽,萬物生機閉藏。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亦要順其閉藏之氣,內伏而不外露,不可輕易耗泄。 此外,還可根據每日晝夜的時間順序而調理精神活動。每日調神的方法與四時調攝一樣,應以陰陽的變化作指導,早上及上午陽氣旺盛,故人的精神宜振奮向外,朝氣蓬勃;暮晚陰氣旺盛,陽氣收斂,則人宜休整靜息。

「生活小魔術」讓你的精力充沛。

保證充足的睡眠。據專家研究表明,凡睡眠欠佳者或長期失眠者易患各類精神疾病。

自己承認並肯定自我,切勿自卑。要有自知之明,天生我才必有用。永遠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知足長樂。

在任何時候、任何環境均應面對現實,勇敢去適應生活,包括適應學習與工作。

及時擺脫各種生活中的煩惱。面對焦慮時,可以問自己:「這件事最壞能壞到何等程度?」當答復這個問題後,你的煩惱和焦慮就會逐漸消失。

制定一個行動來代替煩惱和焦慮。如到湖邊垂釣、去公園散步、練書法、寫日記等等,把精神沉浸在有意義的活動或工作上去。

處在心理矛盾重重,自己又無法擺脫時,應及時去看看心理醫生或去精神神經內科就診。

6、【調攝情志預防心身疾病】

調攝情志是自古就備受歷代醫家推崇的一種養生方法,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調攝情志則是一種心理上自我調節的方法,對於心身健康有很大的科學價值。傳統醫學、養生學認為,情志的調攝對於臟腑功能的保持和增強有積極而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不僅能促進心理健康,對於身體健康的維護亦有一定幫助,從而可以有效預防心身疾病。

對於石化工作者來說,調攝情志也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提高自我修養、增強心理素質、促進心理健康的方式。

1.調攝情志能夠緩解心理壓力

調攝情志,對於精神的寧靜、心神的安定都是有力的保護,能使人不為外界所擾。我國第一部中醫典籍《黃帝內經》曾說:「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其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如果慾望太多、好高騖遠,願望不遂,就會擾亂心神,引起不良情緒,導致氣機紊亂而內生疾病。反之,如果能節制慾望,則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精神負擔,使人心胸開闊、心情舒暢,能夠促進身心健康。因此,調攝情志對於減少心理壓力有積極的意義。

2.調攝情志有助保護神經系統

雜念過多、慾望過多無疑會給自己平添煩惱,從而擾亂精神和情緒的安寧,進而便會影響到身體的健康。而學會調攝情志,則能使心境不為外界所擾,從而可保持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使人的生理功能處於穩定狀態,對於情緒的穩定亦很有幫助。

3.調攝情志有助積極心態的保持

調攝情志既能避免好高騖遠、慾望過多,又可以幫助人們樹立遠大、高尚的理想,找到精神的支柱。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一個人生活的基石,也是人前進的動力,可以使人精神飽滿、心胸開闊、情緒穩定,從而有助於積極心態的保持。

4.調攝情志能使人保持樂觀生活態度

通過情志的調攝,能夠使人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用積極地態度看待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從而可以促進情緒的愉快、保持情志穩定。心情好了,氣血也能隨之暢通,使人生機旺盛,對於心身活力的保持都有好處。

5.調攝情志能平衡心理狀態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而殘酷,看似不公平的事會令很多人都出現心理不平衡的現象。對於石化工作者來說也不例外,心態的失衡對於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可導致多種心理及生理疾病的產生。而調養情志能夠幫助人們保持心境平靜、心胸寬廣,讓人樂觀地看待一切,有助於心態的平衡和心理的健康,這在很大程度上也能預防心身疾病發生。

7、簡述中醫養生具體調攝的方法有哪些健康管理師

順應自然,天人相應--中國傳統養生的基本理念

在傳統醫學的理論體系中,順應自然是養生理念的重要內容,無論是養生保健,還是疾病的康復,所有的方法和機能,都體現著與自然相適應的特點,也充滿辯證的觀點。

(1)天人相應

中醫認為,人生於天地之間,一切生命活動都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必須隨時隨地與其保持和諧一致,這就是「天人相應」的思想。在養生實踐中,必須遵循這一基本法則,才能取得良好的養生效果。而「改造自然」、「挑戰自然」、「戰天斗地」之類的思想和行為,在養生領域是不應提倡的。我們要適應季節、把握時間、順從地理、適應社會,從而順應自然,頣享天年。

(2)形神合一

形,是指人的整個形態結構,即肌肉、血脈、筋骨、臟腑經絡、四肢百骸等組織器官,和氣血津液等基本營養物質,是人的物質基礎;神,指情志、意識、思維等精神活動,又指生命活動的全部外在表現,是人體功能的反映。這二者的辯證關系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神本於形而生,依附於形而存在,形為神之基,神為形之主。

形為基礎:「形」是「神」的物質基礎,中醫的「五神」(神、魂、魄、志、意)、「五志」(怒、喜、思、憂、恐),分別由五臟(心、肝、脾、肺、腎)所生成。「神」需要大量的氣血精微濡養。

神為統帥:人體起統帥和協調作用的是心神。生命活動表現出的整體特性、整體功能、整體行為、整體規律,都由神志管理、協調、統一。因此,養生時要以「養性」、「調神」為先。

形神共養:形神共養,即不僅要注意形體的保養和復健,而且還要注意精神的攝養和康復,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身體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統一的發展。

(3)動靜互涵

陽動陰靜:臟腑器官屬陰,以靜為特徵,功能活動屬陽,以動為特徵。保持動靜協調狀態,才能使各器官充滿活力,從而推遲各器官的衰老改變。

動靜相濟:大多數養生家提倡動靜結合,以達到形神共養的效果。動靜兼修,動靜適宜,是中國傳統養生的重要原則。

(4)協調平衡

協調人體自身的生理功能狀態及其與外在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平衡機體各系統和組織器官間的正常功能,以及機體與外界的物質交換,也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內容。

中和是養生康復的最高准則。中醫所有理論的核心,是《內經》提出的「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即強調「中和」、協調平衡的觀念也是這一思想的體現。

人體的功能失調、對稱失衡、狀態失穩,是導致人體生理功能低下和早衰、疾病的重要原因。

祛邪是平衡協調的重要環節。中醫非常重視「祛邪」,而養生更重視體內正氣來祛除病邪,這實際上也是調節平衡思想的反映。

(5)正氣為本

現代的養生觀念,已經不再僅僅強調補充機體營養物質。真正的健康狀態,應該是人體臟腑各項功能的正常運轉。正氣為本,從中醫的觀念分析,就是充分發揮和加強臟腑功能,使精微生生不息,廢物排泄有序,這才是抓住了養生的根本。只有扶正祛邪,扶正固本才能延年益壽。

傳統養生的五大特點

精神養生

《黃帝內經》從醫學角度首次提出精神保養可以防病,並依據四時之氣的特點來調養精神。精神養生派認為,人的思、慮、智、志、意、魂等均由神所主。因而主張神氣清靜內守,不宜躁動妄耗;強調少私寡慾,抑目靜耳,調攝神志,順應四時,常練靜功,則可抗衰延年,促進健康。

動形養生

《呂氏春秋》率先提倡動形養生,認為經常運動身體,可強身健體。東漢名醫華佗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創編了「五禽戲體操」,作為練身強體之功法。

調氣養生
氣乃生命之根本和動力,具有「抗邪防病」的功效。氣貴在運行不息、升降有常。調養元氣之法包括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和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

固精養生

通過固攝陰精,使之充盈內守,以達養生。強調節情慾以防陰精妄耗,倡導晚婚,通過調七情、少操勞,以保養陰精,固秘陽精,益壽延年。

食療養生

唐代名醫孫思邈為此派宗師,其主導思想是節制飲食,以食療病,延年益壽。飲食宜清、淡、軟、簡;忌膩、厚、生冷、雜。鄒鉉提出:「凡老人有患,宜先以食治……此為養老之大法也。」認為食療對人體具有調和陰陽、滋養臟俯、補益氣血、調節情感等作用,為養生之本。

葯餌養生

利用葯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以達到抗衰老的目的。其觀點是以扶持為本,制方原則在於「中和」,認為老人葯餌,只可用溫平、順氣、補虛、中和之葯,並應與食療結合,一是溫養腎氣,二是健脾理氣,即重在培養先天、後天之本。用葯要根據四季氣候和年齡階段的不同特點,因人而異,未病先防,養脾氣,填腎精。

上述養生之法各有所長,因此,養生抗衰延壽之本,應根據自身諸方面的條件,選擇綜合養生方法,方可奏效。

我也是別的地方找的 不知道可不可以

與養生之情志調攝培訓總結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