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肝氣犯胃怎麼調理
我以前有過肝火傷肺,就按魚際穴好的,後來就是肝火循膽經上行於頭面了。要是瀉掉肝火千萬別吃葯,在上午11點到下午一點(手厥陰心包經運行時間,肝經為足厥陰肝經,同一條經)按太沖,行間穴以瀉肝火。然後在9點到11點,(手少陽三焦經運行時間)敲打足少陽膽經,多按按陽陵泉,疏通膽經,因為肝膽相表裡,所以膽經是肝火的出氣筒,三焦經又和膽經是一條,所以再敲打三焦經。
您得有張經穴圖,一般中醫店裡就有,找到足厥陰肝經和足陽明胃經的幾個結合處,多按揉,別怕疼,足三里,中脘是治胃痛要穴。
重點是有張經穴圖!希望對您有用
2、肝氣犯胃 按哪個穴位
肝氣犯胃型慢性胃炎,是因為肝氣太過克制脾土,導致胃脘部飽悶不適或脹滿疼痛,吃完東西後病情加重,痛無定處,常伴有氣頻繁,放屁後感覺舒服。這時我們可以選肝俞穴、梁丘穴、陽陵泉穴、太沖穴進行按摩。
肝俞穴為肝的背俞穴,有疏肝利膽、理氣止痛的功效。此穴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取穴時,俯卧,在第9胸椎棘 突下,督脈旁開1.5寸處。
陽陵泉穴是足少陽膽經的合穴,膽的下合穴。此穴在小腿的外側,腓骨小頭前下方的凹陷處。取穴時,正坐,屈膝成90°,在膝關節外下方、腓骨小頭前緣與下緣交叉處能看到一個凹陷,陽陵泉穴即在此處。
梁丘穴是胃經的郄穴,太沖穴是肝經的原穴。
以上穴位搭配互用,有很好的舒肝健脾之功效,可在每天分別對每個穴位進行按摩3~5分鍾,以有酸脹感為宜。
敷臍法也可緩解此類型胃炎引起的胃痛:取川楝子、元胡、香附各6克,沉香3克,共搗成末,再用適量的薑汁調成糊狀,敷於臍部,外邊用紗布固定住。每天換葯1次。
由於飲食因素在慢性胃炎發病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是防治胃炎的關鍵。平時在飲食上,我們應以清淡為主,少食肥、甘、厚、膩、辛辣等食物;宜細嚼慢咽,切忌暴飲暴食及食無定時;注意飲食衛生;少飲烈酒及濃茶。
3、肝氣犯胃
叫做肝胃不和證、肝胃氣滯證。是肝失疏泄,橫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表現的癥候。多由情志不遂,氣郁化火,或寒邪內犯肝胃而發病.臨床以胸脅胃脘脹滿疼痛為主要表現的證候。常見於胃脘痛、嘔吐、呃逆、脅痛,以及西醫的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神經官能症、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肝氣犯胃證的治療以疏肝和胃為法。木旺乘土者重點疏肝;土虛木乘者重點補胃等。
處方:柴胡10g 、香附10g 、川芎10g、 白芍10g 、枳殼6g 、川楝子10g、 玄胡索12g、 合歡皮15g、 酸棗仁15g 、桔絡6g ,水煎服,一日一劑,連服三劑,症狀可得到明顯改善。這是柴胡湯的加減方。
4、什麼叫肝氣犯胃
肝屬木,胃跟脾一樣屬土,木克土,所以肝氣不疏,或者有肝火的時候肝的氣機就不舒暢了,不按原來的道路走,而要往岔道上走,就會橫逆犯胃。因為它本來就克胃,所以它一不舒服,就更要去欺負胃來發泄||。
吃柴胡疏肝散,不知道有沒有成葯。
樓上說的要應該也行
5、肝氣犯胃這胃病難好嗎?
肝氣犯胃胃病通過治療和調養能好轉,要系統治療喔! 1.肝氣犯胃 本證按其不同情況,可分為氣滯、火郁、血瘀三種類型。 (1)氣滯 主證胃脘脹滿,痛引兩脅,噯氣頻繁,噫氣或失氣後疼痛稍減,舌苔薄白,脈沉弦。 分析情志不暢,氣郁不舒,肝氣橫逆犯胃,胃失和降而疼痛;氣病多遊走,脅為肝之分野,故痛引兩脅;胃氣上逆故噯氣頻繁,噫氣失氣後,氣逆暫緩,故疼痛亦稍減,苔白,脈沉弦為肝鬱之象。 治則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選穴肝俞、脾俞、胃俞、中脘、梁門、章門、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按揉背腰鎮痛法,晃撥俞穴行氣法,捏拿背肌理氣法與推揉腹部和中法。 若痛甚而噫氣嘔惡者,可同取雙內關、雙內庭、以利氣止痛;如泛嘔酸水,時時嘈雜;且肝膽互為表裡,肝熱則膽火上乘,故見口乾而苦;苔黃脈弦數乃肝胃郁熱所致。 治則疏肝、泄熱和胃。 選穴肝俞、胃俞、三焦俞、大腸俞、章門、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按揉背腰鎮痛法,提拿捏背助運法,按揉腹部消積法,揉壓陽陰清熱法,加用推揉胸脅疏肝法(見發熱)。 痛甚者,可用拇、食指分別捏拿兩側血海、梁丘、如痛已緩和,肝脾未調,可用雙手拇指對揉、對壓兩側三焦俞,單拇指按揉中脘,以調理三焦。 (3)血瘀 主證痛有定處而拒按,多為刺痛,食後更甚,或見吐血便黑,甚則舌紫,脈澀。 分析久痛入絡,絡脈損傷,故吐血便黑;瘀血為有形之物,故痛有定處而拒按;食與瘀並,故食後痛劇;瘀血阻滯血行不暢故舌紫、脈澀。 治則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選穴肝俞、脾俞、胃俞、章門、內關、勞宮、梁丘、內庭。重用按揉背腰鎮痛法,晃撥俞穴行氣法,捏拿背肌理氣法,擦摩上腹散寒法;配用揉壓陽明清熱法,加用遠端誘導止痛法(雙拇指同取兩側內關、勞宮、梁丘、內庭)。 如嘔血便血不止,以葯物治療為主,待病情穩定後,方可施術手法。 「胃病五養」: ★保暖護養。秋涼之後,晝夜溫差變化大,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適時增添衣服,夜晚睡覺蓋好被褥,以防腹部著涼而引發胃痛或加重舊病。 ★飲食調養。胃病患者的秋季飲食應以溫、軟、淡、素、鮮為宜,做到定時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經常有食物和胃酸進行中和,從而防止侵蝕胃粘膜和潰瘍面而加重病情。 ★忌嘴保養。胃病患者要注意忌嘴,不吃過冷、過燙、過硬、過辣、過粘的食物,更忌暴飲暴食,戒煙禁酒。另外,服葯時應注意服用方法,最好飯後服用,以防刺激胃粘膜而導致病情惡化。 ★平心靜養。專家認為,胃病、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的發生與發展,與人的情緒、心態密切相關。因此,要講究心理衛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同時,注意勞逸結合,防止過度疲勞而殃及胃病的康復。 ★運動健養。腸胃病人要結合自己的體征,加強適度的運動鍛煉,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的復發,促進身心健康。
6、肝氣犯胃的中醫治法有哪些?
[主治]疏肝理氣,和胃止嘔。
[方名]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湯。
[處方]柴胡10克,枳殼20克,白芍、厚朴各15克,紫蘇13克,半夏15克,茯苓15克,生薑9克,甘草5克。
[方義]方中柴胡、枳殼、白芍疏肝理氣,厚朴、紫蘇行氣開郁,半夏、茯苓、生薑、甘草和胃降逆止嘔。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加減]若氣郁化火,心煩口苦咽干,可合左金丸清熱止嘔;若兼腹氣不通,大便秘結,可用大柴胡湯清熱通腑;若氣滯血瘀,脅助刺痛,可用膈下逐瘀湯活血化瘀。還可辨證選用越鞠丸、柴胡疏肝散等。
7、我看個中醫說肝氣郁結、肝氣犯胃、西醫說焦慮征、口乾口苦大便干善嘆息,或煩躁易怒
膽汁返流性胃炎。
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 蟲草 象皮 刺蝟皮 白芍 砂仁 枳殼 紅花 山葯 乳香 木香 元胡 烏賊骨
一個月多可愈。
忌辣椒、生蒜、牛奶、酒
8、肝氣犯胃能治好嗎
肝氣犯胃是概念不是疾病.因為中醫的診斷手段對大部分疾病只能劃片,不能定點,就產生了很多概念性的名稱.20歲的人如果是肝氣犯胃也是暫時的,也許現在早好了.
9、肝氣犯胃的中葯處方有哪些?
(1)溫胃通陽方
[主治]疏肝理氣,和胃降逆。
[處方]代赭石12克,橘紅3克,薤白9克,半夏9克,旋覆花9克(包),
茯苓12克,金鈴子12克,石斛地10克,栝蔞12克,生薑5片,竹茹10克,左金丸6克。
[用法]水煎服,以葯汁送服左金丸。每日1劑,每劑分2次服。
(2)清熱養陰茶
[主治]清熱養陰,疏肝止嘔。
[處方]甘菊9克,霜桑葉9克,帶心麥冬9克,羚羊角1.5克,雲茯苓12
克,廣陳皮4.5克,炒枳殼4.5克,鮮蘆根2支。
[用法]將蘆根切碎,上葯共研粗末,每日1劑,水煎代茶飲,溫服。
(3)柴胡清肝散
[主治]清肝和胃。
[處方]柴胡3克,龍膽草3克,當歸3克,川芎3克,黃芩3克,白芍3
克,知母3克,生地3克,桔梗3克,甘草3克,黃連(吳茱萸汁炒)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