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閉氣 養生

閉氣 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29 15:19:31

1、心臟不好,總憋氣怎麼治?有什麼養生之道嗎?

如果是年輕人,百(40歲以下)
就不要緊張,
可能是心臟神經官能症
所謂心臟神經官能症,
是指可以有類似心度絞痛的症狀,
但是其實心臟本身沒有結構和功能的異常。
也就是說,
心臟本身和健康人的心臟沒有任何區別問。
多見於青年女性,
男性發病率稍低,
簡單說就是類似神經衰弱的症狀,
可以伴隨失眠多夢,
總之答不需要特別治療,
更不要過分緊張。

不需要看醫生的回,
放鬆心態即可,

如果是45歲以上,
最好到醫院看看,
除外冠心答病心絞痛,

逐字敲的,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祝你好運

2、彭祖是怎麼養生的?

彭祖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出名的壽星,相傳活了八百多歲,但知道他與黃帝有血緣關系的人可能就不多了。西漢大學問家劉向為他作傳,這樣描寫道:「

彭祖者,殷大夫也。姓?,名鏗,帝顓頊之孫,陸終氏之中子,歷夏至殷末,八百餘歲,常食桂芝,善導引行氣。」

顓頊是黃帝的玄孫,從這個角度,彭祖的血統是很高貴的,但記載上說他「遺腹而生,三歲喪母」。則他的長壽與他後天的修行就大有關系了。

晉代養生學家葛洪也專門為他作傳,對他的養生理論和方法進行了系統的闡述,總結起來,有如下幾點:

1.重視養性

傳記上說他從小就好恬靜,淡泊名利,不飾車服,唯以養生治身為事,也不自言有道,不做詭惑變化鬼怪之事,沉靜無為。

2.重視服食

傳記上說他常服食水桂、雲母粉、麋角散等特別的食物,主張要長生不老當服餌至葯,尤以金丹為要。

3.行氣導引

他常常從早上到中午閉氣內息,端坐按摩眼睛和身體,又舐唇咽唾,服氣數十次後才起行言笑。如果身體中偶爾疲倦不安,就用存想的方法讓意念到達九竅、五臟、四肢和毛發。讓氣雲行在身體中,從鼻口到達十指末,不多久身體就和諧無病了。

4.重視男女房中之事

他說「其次當愛精養神不知交接之道,雖服葯無益也。」就是告訴人們,養生要懂得男女性愛的方法;其次他說「上士別床,中士異被。服葯千裹,不如獨卧。」告訴人們如果要做修行的「上士」,夫妻一定要分床睡(當然,過夫妻生活

時除外。)現在條件好了,能分房睡就更好了。

他又把男女相成比作大地相生。認為天地能互動交感,所以生機綿綿、人如能像天地一樣,運用交接陰陽之術,則可以長生、甚至不死。

5.養生還需「不傷」。

他說遠思強記傷人,憂喜悲哀傷人,喜樂過度傷人,忿怒不解傷人,汲汲所願傷人,陰陽不順傷人,等等,有許多種傷身害生的痴愚的身與心的行為,如果要認真地養生,這些愚痴行徑都要避免。

3、孫思邈的養生長壽方法哪幾種?

根據孫思邈的《千金方》和《攝養枕中方》,從中總結出孫思邈養生長壽的13種方法,廣為流傳:

發常梳: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然後由前額開始掃上去,經後腦掃回頸部。早晚做10次。經常做這動,可以明目袪風、防止頭痛、耳鳴、白發和脫發。

目常運: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復3次。搓手36下,將發熱的掌心敷上眼部。強化眼睛,糾正用眼錯誤。

齒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齒互叩,無需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發出聲響。輕輕鬆鬆慢慢做36下。通上下顎經絡,幫助保持頭腦清醒,加強腸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

漱玉津:口微微合上,將舌頭伸出牙齒外,由上面開始,向左慢慢轉動;一共轉12圈,然後將口水吞下去。之後再由上面開始,反方向再做一下。口微微合下,這次舌頭不在牙齒外邊,而在口腔里,圍繞上下顎轉動。左轉12圈後吞口水,然後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時,盡量想像將口水帶到下丹田,可以強健腸胃,延年益壽。

耳常鼓:手掌掩雙耳,用力向內壓,然後放手,應該有卜一聲。重復做10次。雙掌掩耳,將耳朵反折,雙手食指頂住拇指,再用力彈向後腦風池穴十下,「卟卟」有聲。這動作每天臨睡前後做,可以增強記憶和聽覺。

面常洗:搓手36下,暖手後以後上下掃面。暖手後雙手同時向外圈。這動作經常做,可以令臉色紅潤有光澤,同時不會有皺紋。

頭常搖:雙手叉腰,閉目,垂下頭,緩緩向右扭動,直至恢復原位為一次,共做6次。反方面重復做6次。可令頭腦靈活,防止頸椎增生。

腰常擺:身體和雙手有韻律地擺動。當身體扭向左時,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命門」穴位。反方向重復。最少做50至100下。強化腸胃、固腎氣、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搓手36下,手暖後兩手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當自己的身體是一個時鍾。揉的范圍由小至大,做36下。可幫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脹。

攝穀道:吸氣時提肛,即將肛門的肌肉收緊。閉氣,維持數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後呼氣放鬆。無論何時都可以練習。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至30下。

膝常扭:雙腳並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向左右扭動,各做20下。強化膝頭關節,所謂「人老腿先老、腎虧膝先軟。延年益壽,由雙腳做起。

常散步:挺直胸膛,輕松地散步。最好心無雜念,盡情欣賞沿途景色。俗話說:「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散步是有益的運動。

腳常搓:右手擦左腳,左手擦右腳。由腳跟向上至腳趾,再向下擦回腳跟為一下。共做36下。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湧泉穴,共做100下。常做這動作,可以治失眠、降血壓、消除頭痛。

4、「饅頭閉氣」是什麼意思?

鏝頭閉氣不相和,生冷偏招脾胃疾。這句是出自道教的養生格言。〔明〕周履靖輯:《唐宋衛生歌》
閉氣在古代道家的修煉術。用特殊的呼吸方法達到養生的目的。
這里字面的上意思應該是不呼吸。

5、為什麼吸氣吐納之道跟養身有很大關系?非常謝謝

吐納屬氣功中的煉氣技法,吐納即呼吸,呼吸包括外呼吸和內呼吸。外呼吸是指在肺內進行的外界空氣與血液的氣體交換,也 稱肺呼息。所謂內呼吸,是血液與組織細胞的氣體交換,也稱組織呼吸。氣功的呼吸,主要調整肺呼吸,使之達到古人形容的「吐惟細細,納惟綿綿」的均勻、細緩、深長的程度。進而對內呼吸產生良好的影響。據說吐納練習均為入門者修煉,當吐納練息達到高層次時,則無息可調。那時呼吸微微,忽然遽斷,進入胎息境界。〈〈抱朴。釋滯〉〉說:「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如入在胞胎之中」。意指練功至深者,就像胎兒在母腹之中,鼻無出入之氣。胎息是吐納練息的最高境界,道教中許多道士都偏愛此功。

吐納練息的要訣是吸氣時氣貫注於腹部,呼氣時氣上引至頭巔,這樣可以吸取生氣,排出死氣和病氣,同時提高人體潛能,進入功能態。吐納的方法很多,分動靜兩類,此處介紹幾種流行的吐納練息法。

六字氣訣 ――通過鼻吸口呼,呼氣時結合默念噓、呵、呼、歙、吹、嘻六個字音,用以影響肝、心、肺、脾、腎、三焦,祛除各臟腑病邪的一種氣功鍛煉方法,道、佛氣功中都有此內容。

六字氣訣最早見於陶弘景的〈〈養生延命錄〉〉,其練法是:坐式、站式均可,口呼鼻吸,呼氣時根據需要默念噓、呵、呼、欷、吹、嘻六字。噓治肝之實證,如頭痛目赤,肋疼易怒;呵治心之實證,如口舌生瘡、心煩不寐;呼治脾之實證,如脘腹悶脹,食積不化;

噓治肺之實症,如痰多氣壅:口乾咽疼;吹治三焦之實證,如腹脹、大小便不通。六字氣訣可以單獨作,也可配合其他功法。另外,六字氣訣是一種以瀉實為主的功法,陽虛自汗者禁練,虛症者也要慎用。春季脾氣衰不練「呼」字;夏季肺氣衰不練「噓字」,秋季金克木,不練「噓」字,以免傷肝。冬季不練呵,以免心衰。明代的〈〈修齡要旨〉〉、〈〈類修要訣〉〉都強調練六字訣時要配合肢體導引動作。1297

抱朴子胎息法 ――此法載於晉代葛洪〈〈抱朴子。內篇》,但本功法並非葛洪所創,而是葛洪根據師傳整理而成,特點是通過逐漸延長閉氣不息的時間,最終達到胎息狀態。具體練法:每日子後午前取仰卧式,瞑目靜心,摒絕雜念。先鼻緩緩吸氣,吸氣極滿後閉目不息,隨即默數數字,自一至百以上。當閉氣至極,則以口緩緩吐氣,吸氣或吐氣皆須極細極微,毫無氣息出入之聲,以鴻毛置鼻孔處命紋絲不動為標准。練習日久,每次閉氣默數的數字可達數百以至數干,在此期間將自然出現胎息狀態。

何仙姑胎息訣 ――何仙姑為傳說中的道教八仙之一。姓何,名瓊,唐代零陵人,住雲母溪,遇呂洞賓之後授以修養之術,遂成道。其功訣說:「夫煉者修也,息者氣也,神也,精也。息氣本源者,清靜本氣也。觀入丹田,細細出入,如此者龍虎自伏。若心無動,神無思,氣無欲,則名曰大定。真氣存於形質,真仙之位變化無窮,號曰真人矣。夫胎息者;須存神定意,抱守三關者精、氣、神也。凡修行之人,每於六時,常抱守三法,則自然有寶聚也。國富民安,心王自在,乃神和暢,少病也,少惱也,身體輕便也,耳目聰明也,是修真之人真道徑路。若三五年常行此法,天護佑,神加持,凡人愛敬,久而自然得道矣。 」

6、中醫養生七良方

你必須知道的中醫養生七良方

中醫養生來自古代精華醫學。中醫葯學在與疾病和衰老的長期斗爭中,找到了許多簡便易行的延年益壽的良方要訣,這些良方很實用,很值得大家學習與借鑒。

你必須知道的中醫養生七良方
■頭為精明之府,日梳五百把病除
頭為精明之府,人體之重要12經脈和40多處大**位,以及十多個特殊刺激區均會聚於頭部。用木梳或骨梳替代小銀針,對這些穴位和經脈進行所謂針灸性按摩或刺激,可去病健身。勤梳頭的確是一項積極保養人體精、氣、神的簡便易行的長壽保健對策。

■腳底為第二心臟,常搓湧泉益健康
中醫學認為腳上的60多個穴位與五臟六腑的12條經脈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布滿了相關全身各器官的反射區。但由於腳底部離心臟甚遠,抵抗力低下,是人體的先天薄弱環節,客觀上為寒濕邪氣的侵襲提供了有利條件,所以說腳部的保健比其他部位顯得尤為重要。經常溫浴後搓湧泉穴,可去病延年。

■日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
中醫認為,唾液是人體精華,貯於丹田,再化津還丹,遂成精氣,起到和脾健胃、濡潤孔竅、潤澤四肢五臟、強腎補元、滑利關節、補益腦髓的作用。所以常咽唾液是有一定道理的。
日撮穀道一百遍,治病療疾又延年
穀道,又稱肛門。撮即上提收縮也。通俗地講,就是做收縮肛門的動作。孫思邈在《枕中方》中規勸世人「穀道宜常撮」,認為肛門周圍的肌肉應時常處於運動狀態,才能養生健體,尤其對防治痔瘡有特別療效。

■人之腎氣通於耳,扯拉搓揉健身體
中醫認為,耳為腎之上外竅,雙耳靈健則腎經通,腎氣充足,腎精盈滿,則聽覺靈敏。扯拉、按摩、搓揉、點捏耳朵,實際上就是對雙耳進行各種形式的物理刺激。

■消疲健美伸懶腰,血運暢通最為高
所謂伸懶腰,就是指伸直頸部、舉抬雙臂、呼吸擴胸、伸展腰部、活動關節、鬆弛脊柱的自我鍛煉。

■安心靜坐延年壽,調身調息加調神
醫學研究表明,情緒與健康二者緊密相連。凡情緒樂觀開朗之人,可使其內臟功能健康運轉,增強對外來病邪的抵抗,同時在平靜的情緒狀態下,方可從事持續的智力活動。因此,古人的攝生之道之一便是安心養神。

■提高睡眠四大寶
中醫睡眠機制是:陰氣盛則寐(入眠),陽氣盛則寤(醒來)。所以夜晚應該在子時(21-23點)以前**,在子時進入最佳睡眠狀態。因為按照《黃帝內經》睡眠理論,夜半子時為陰陽大會,水火交泰之際,稱為「合陰」,是一天中陰氣最重的時候,陰主靜,所以夜半應長眠。
提高睡眠質量有四大法寶。首先是提倡睡子午覺。「子、午」時候是人體經氣「合陰」及「合陽」的時候,有利於養陰及養陽。晚上11點以前入睡,效果最好。因為這個時候休息,最能養陰,睡眠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午覺只需在午時(11點—13點)休息30分鍾即可,因為這時是「合陽」時間,陽氣盛,所以工作效率最好。
還有,睡前減慢呼吸節奏。睡前可以適當靜坐、散步、看慢節奏的電視、聽低緩的音樂等,使身體逐漸入靜,靜則生陰,陰盛則寐,最好能躺在床上做幾分鍾靜氣功,做到精神內守。
睡前可吃一點養心陰的東西,如冰糖百合蓮子羹、小米紅棗粥、藕粉或桂圓肉水……因為人睡覺後,心臟仍在辛苦地工作,在五臟中,心臟最辛苦,所以適當地補益心陰將有助於健康。
失眠的病人別忘了睡前用溫水泡腳,可以促進心腎相交。心腎相交意味著水火相濟,對陰陽相合有促進作用,陰陽合抱,睡眠當然達到最佳境界。

7、服氣養生是什麼?

道源聖城就有,服氣是中國古老的養生方法之一,是道家著名的輕身長生之術,服氣者到大自然中,復通過特殊的內功心法,服食天地之精華,吸取空氣當中的營養成分,避開尋常飲食進行康復治療,以求健康養生,是古人高層次的內功閉制關修行方法之一。
適宜人群:肥胖、高血壓、早期糖尿病、心腦血管病、高血脂、脂肪肝、腸炎、 結腸炎、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等消化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失眠、便秘、面部色斑、子宮肌瘤、乳腺增生、乳腺炎、閉經、痛經、月經不調、陰道炎、崩漏等婦科疾病患者。36、

8、聽說有葯王的養生十三法對老年人很好,都是怎麼操作的呢?

發常梳

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然後由前額開始掃上去,經後腦掃回頸部。早晚各做10次。
頭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經常做這動作,可以明目袪風、防止頭痛、耳鳴、白發和脫發。

目常運

(1)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復3次。
(2)搓手36下,將發熱的掌心敷上眼部。
這動作可以強化眼睛,糾正近視和弱視。


齒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齒互叩,無需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須發出聲響。輕輕鬆鬆慢慢做36下。
這動作可以通上下顎經絡,幫助保持頭腦清醒,加強腸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

漱玉津

(玉津即津液、口水)

(1)口微微合上,將舌頭伸出牙齒外,由上面開始,向左慢慢轉動,一共轉12圈,然後將口水吞下去。之後再由上面開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2)口微微合上,這次舌頭不在牙齒外邊,而在口腔里,圍繞上下顎轉動。左轉12圈後吞口水,然後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時,盡量想像將口水帶到下丹田。
從現代科學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調和荷爾蒙分泌,因此經常做這動作,可以強健腸胃,延年益壽。

耳常鼓

(1)手掌掩雙耳,用力向內壓,然後放手,應該有「撲」的一聲。重復做10下。
(2)雙掌掩耳,將耳朵反折,雙手食指壓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彈後腦風池穴10下,「撲撲」有聲。這動作每天臨睡前後做,可以增強記憶和聽覺。

面常洗

(1)搓手36下,暖手以後上下掃面。
(2)暖手後雙手同時向外圈。
這動作經常做,可以令臉色紅潤有光澤,同時不會有皺紋。

頭常搖

雙手叉腰,閉目,垂下頭,緩緩向右扭動,直至恢復原位為一次,共做6次。反方面重復。這動作經常做可以令頭腦靈活,防止頸椎增生。不過,注意要慢慢做,否則會頭暈。

腰常擺

身體和雙手有韻律地擺動。當身體扭向左時,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命門」穴位。反方向重復。最少做50下,做夠100下更好。這動作可以強化腸胃、固腎氣、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後兩手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當自己的身體是一個時鍾。揉的范圍由小到大,做36下。這動作可以幫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脹。

攝穀道

(即提肛)

吸氣時提肛,即將肛門的肌肉收緊。閉氣,維持數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後呼氣放鬆。這動作無論何時都可以練習。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至30下。相傳這動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養生功法。

膝常扭

雙腳並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向左右扭動,各做20下。
這動作可以強化膝頭關節,所謂「人老腿先老、腎虧膝先軟」。要延年益壽,要由雙腳做起。

常散步

挺直胸膛,輕松地散步。最好心無雜念,盡情欣賞沿途景色。民間有個說法,「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雖然有點誇張,不過,散步確實是有益的運動。

腳常搓

(1)右手擦左腳,左手擦右腳。由腳跟向上至腳趾,再向下擦回腳跟為一下。共做36下。
(2)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湧泉穴,共做100下。
常做這動作,可以治失眠、降血壓、消除頭痛。腳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區。經常搓腳可以強化各器官,對身體有益

9、為什麼饅頭是閉氣之物?

因為饅頭閉氣不相和,生冷偏招脾胃疾,這句話出自道教養生格言,閉氣在古代道家的修煉術,用特殊的呼吸方法達到養生的目的。蒸饅頭也是這個原理。

10、怎樣養生

與閉氣 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