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新周刊 養生

新周刊 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29 08:06:31

1、求高中語文素材

1.鍾南山:破格錄取為亞運志願者
第16屆亞運會亞運城運動員醫療門診部專業志願者招募的現場中,年過七旬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雖然遠遠超過50歲的年齡上限,依然被「破格錄取」為首批專業志願者。鍾南山表示, 作為中華醫學會會長,如果有必要,他將會向康復醫學會提出要求,在全國招募康復醫學人才,全力為亞運會做好保障。
鍾南山說:「在我心目中,志願者三個字是非常崇高的。」鍾南山指出:「志願者的工作直接關繫到世界對中國醫療水平的看法,每個人都代表著國家!」因此,志願者必須具備過硬的專業水平和較好的語言溝通能力。「比如說運動員發燒、感冒、流鼻涕,有些含咖啡因或麻黃鹼的葯就不能用。你給運動員用了,一檢檢出興奮劑,即使拿了金牌都會丟掉!這就是醫生的錯了。」
【素材點撥】正所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盡管年近七旬,卻仍在尋找恰當的位置盡力發揮自己的光和熱。作為一名志願者,他是表率,為其他志願者帶來了無窮的激勵。
【適用話題】(1)破格;(2)奉獻;(3)表率;(4)激勵。
2.潘瑩——中國的科學灰姑娘
2009年5月15日,被譽為世界青少年「科學世界盃」的英特爾世界科學與工程大獎賽舉行盛大的頒獎典禮。
中國女該潘瑩獲得了份量很重的獎項。根據比賽規則,不久之後,太空中將有一顆小行星以潘瑩名字命名。潘瑩的天賦不是最好的,她的成功是一個「科學灰姑娘」的故事。
潘瑩開始讀高中的時候,一度很不自信。特別是數學,對於潘瑩來說似乎就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全校600多學生中,她的數學成績總是排在400多名,嚴重影響了她的總成績。那一段時間,潘瑩很不開朗。幸運的是,她遇到了一個很好的老師。生物學科的夏老師負責學校的科技興趣小組,他經常鼓勵潘瑩,「雖然你數學不算好,但並意味做不好科學研究」。夏老師教她觀察生活,增加自信心,去做科技方面的嘗試,並在實踐改進自己,和別人交流。在生活當中,潘瑩悉心觀察,她的靈感被激發了,她決定開始做一個研究項目。 她的項目不是最前沿的,也不是最高深的科學,但是項目充滿了人文主義情懷,並且能夠巧妙地解決截肢患者長期面臨的重要困境。
經過不懈的努力,她取得了成功。2009年8月,她考取了美國名校。
【素材點撥】潘瑩理科成績一直不好,如果一直勤奮地在通往高考的獨木橋上前行,名校也許是潘瑩永遠也到達不了的彼岸,但是她適時轉身,獨辟蹊徑,選擇了喜歡的科研路,叩開了美國名校大門。
【適用話題】(1)關懷;(2)變通;(3)選擇;(4)發現自己。

3.陳玉蓉
事跡簡介:為捐出二分之一的肝挽救自己重病的兒子,患有重度脂肪肝的她,毅然開始了自己艱苦的減肥計劃,節食,暴走。為此,她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也讓醫生感嘆道:「從醫幾十年,還沒有見過一個病人能在短短7個月內消除脂肪肝,更何況還是重度。」
頒獎詞:「可憐天下父母心」。陳玉蓉作為一個媽媽,為了挽救自己的兒子,最終用非凡的堅持和毅力和心中有的那份母愛,創造了醫學史上的奇跡,也成功挽救了自己病重的兒子。這樣的一位平凡而偉大的媽媽,讓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得不肅然起敬。

4.王化安
事跡簡介: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汨湖鄉姚峰界小學有這樣一對父子,堅守山村教書53年,在有了第一面國旗後,沒有旗桿的他們依然用香椿樹作為旗桿,讓五星紅旗53年來第一次飄盪在這些大山深處的孩子的面前,也為他們埋下一份愛國的種子。
頒獎詞:王化安這名純朴的山裡漢子,也許並沒有轟轟烈烈的語言,但是我們從他質朴的語言中,體會到的是一個園丁對於「教書育人」這四個字的堅持和對於身上這份責任感的擔當。盡管,他們走的是自收自支,自負盈虧的社會辦學之路,但是清苦的環境下,他還是用自己堅實的臂膀,為大山中那一雙雙渴望知識的雙眼開辟了一片藍天。

5.李靈 心靈放歌

事跡簡介:為關注留守兒童,李靈2002年師范畢業後,在家鄉周口淮陽許灣鄉創辦希望小學,任校長兼思想品德老師,目前已有7個班300多名學生。由於所有學生全部免費,學校無力為學生購置教輔讀物和課外書籍,而且7年來,李靈為建學校已欠下8萬元外債,期間暑,李靈向爸爸要了200元隻身來到鄭州,買了一輛破舊三輪車,開始收購舊教輔和兒童讀物。
頒獎詞: 一切從零開始,從鄉村開始,從識字和算術開始。別人離開的時候,她留下來;別人收獲的時候,她還在耕作。她挑著孩子沉甸甸的夢想,她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種子。她是八零後。

6.保持謙卑的心
一天,蘇格拉底和弟子們聚在一起聊天。一位其父相當富有的學生,趾高氣揚地面向所有的同學炫耀:他家在雅典附近擁有一望無邊的肥沃土地。
當他口若懸河大肆吹噓的時候,一直在其身旁不動聲色的蘇格拉底拿出了一張世界地圖,然後說:"麻煩你指給我看看,亞細亞在哪裡?"
"這一大片全是。"學生指著地圖洋洋得意地回答。
"很好!那麼,希臘在哪裡?"蘇格拉底又問。
學生好不容易在地圖上將希臘找出來,但和亞細亞相比,的確是太小了。
"雅典在哪兒?"蘇格拉底又問。
"雅典,這就更小了,好像是在這兒。"學生指著地圖上的一個小點說。
最後,蘇格拉底看著他說:"現在,請你再指給我看看,你家那塊一望無邊的肥沃土地在哪裡?"
學生急得滿頭大汗,當然還是找不到。他家那塊一望無邊的肥沃土地在地圖上連個影子也沒有。他很尷尬又很覺悟地回答到:"對不起,我找不到!"
任何人所擁有的一切,與有大美而不言的天地相比,與浩瀚無際的宇宙相比,都不如滄海一粟,實在是微不足道。從歷史的長河來看,不管我們擁有什麼、擁有多少、擁有多久,都只不過是擁有極其渺小的瞬間。人譽我謙,又增一美;自誇自敗,又增一毀。無論何時何地,我們永遠都應保持一顆謙卑的心。

7.什麼樣的人最快樂
英國《太陽報》曾以"什麼樣的人最快樂"為題,舉辦了一次有獎徵答
活動從應征的八萬多封來信中評出四個最佳答案:
1. 作品剛剛完成,吹著口哨欣賞自己作品的藝術家;
2. 正在用沙子築城堡的兒童;
3. 為嬰兒洗澡的母親。
4. 千辛萬苦開刀後,終於挽救了危重病人的外科醫生。
要使自己成為快樂的人,從第一個答案中,我們知道必須工作,有工
作,就會使人快樂;第二個答案告訴我們,要學會快樂,必須充滿想像,
對未來充滿希望; 第三個答案告訴我們,要學會快樂,一定要心中有愛
──那種無私的、不記報酬的愛;第四個答案告訴我們,要學會快樂,一
定要有能力,要有助人為樂的技能。
只有這樣的人,世人才會給他最美妙的報償,正所謂予人快樂予己快
樂。
8.別讓自己看得太遠
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有個智障的兒子,兒子每天夜裡12時都要起身,天冷時常因不知道穿衣服而著涼,大江健三郎就起來幫兒子披上衣服。這樣的日子大江健三郎堅持了40多年。73歲的他回首往事時,頗多感慨,他說:「20多歲時,如果我知道這種日子會成為永遠,那簡直是不可想像的人生,我也許會沒有勇氣面對;40多年後,回頭看真實的日子,我反倒不覺得悲苦。對兒子的照顧增添了我無窮的精力,從而讓生活變得更有意義。」
我們做事之所以常常半途而廢,往往不是因為困難太多、阻力太大,而是因為我們覺得成功距離我們太遠。換言之,我們不是因為放棄而失敗,而是因為倦怠而失敗。
走一步看一步,沒有人能把自己未來的路看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幾乎每個人都在不斷地碰壁,然後漸漸地清晰自己人生的方向和未來要走的路。
看得太遠了,很容易被遠處的困難所嚇倒。不看這么遠,雖然有鼠目寸光之嫌,但它能讓你專心致志、一心一意地解決眼前的問題。目標定得太高,反倒容易好高騖遠;目標定得離現實近些,才更容易腳踏實地,穩穩當當地前進。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不僅要胸懷大志,也要重視小目標的確立,要學會把大目標分解成若干個小目標去逐個實現。
再長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邁開雙腳也無法到達。這世界上最難的事是堅持,最容易的事也是堅持。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遠方模糊的東西,而要著手做身邊清楚的事。
9.閃光的誠信
一位顧客走進一家汽車維修店,說自己是某運輸公司的汽車司機。那個顧客說:「在我的帳單上多寫些零件,我回公司報銷後,肯定會有你一份好處的。」店主拒絕了他的要求,顧客糾纏說:「我的生意不會少的,我會常來的,你會賺很多錢的!」店主告訴他,無論如何也不會做的。顧客氣急敗壞的說:「誰都會干這個的,你真實太傻了。」店主火了,要顧客馬上離開,到別處談生意。這時顧客露出微笑並滿懷敬佩的握住店主的手說:「我就是那家運輸公司的老闆,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固定的、信得過的維修店,你還讓我到哪裡談這筆生意呢?」
面對誘惑,不怦然心動,不為所惑,雖平淡如行雲,質朴如流水,卻讓人領略到山高海深,這是一種閃光的品格——誠信!

准備好迎接機會
A在合資公司做白領,覺得自己滿腔抱負沒有得到上級的賞識,經常想:如果有一天能見到老總,有機會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幹就好了!!
A的同事B,也有同樣的想法,他更進一步,去打聽老總上下班的時間,算好他大概會在何時進電梯,他也在這個時候去坐電梯,希望能遇到老總,有機會可以打個招呼。
他們的同事C更進一步。他詳細了解老總的奮斗歷程,弄清老總畢業的學校,人際風格,關心的問題,精心設計了幾句簡單卻有份量的開場白,在算好的時間去乘坐電梯,跟老總打過幾次招呼後,終於有一天跟老總長談了一次,不久就爭取到了更好的職位。
愚者錯失機會,智者善抓機會,成功者創造機會。機會只給准備好的人,這准備二字,並非說說而已。

語文作文素材

愛國

【名言警句】

1. 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 -- 司馬遷

2.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

1,3,5

2、爸爸平時不愛看書,今年爸爸生日的時候想送爸爸一本書看看,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嘛。 希望這本書可以開辟

好書不在多,而在精。所以推薦不多,因為這個年紀的男人,已經有了一些閱歷了,所以推薦人生的書,當然喜歡平淡禪意的話,我還是推薦林清玄的書,人生有味是清歡!

滿意請採納!

1:《先生》
簡介:
先生,一個稱謂。一種修為。一份崇敬。一種精神。
一百多年來,國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傳,有賴先生。
《先生》一書以十集大型紀錄片《先生》為基礎,結合《新周刊》的「先生」專題文章,以十位先生的個性經歷為經,中國社會變革為緯,將其莫不傳奇的性格性情、命運經歷、學術作為,以及他們的善良、無奈

先生(2張)
、焦慮和歡喜,在點滴中漸次呈現,充分反映了先生們貼近群倫又卓爾不群的獨特全貌,讓讀者走近他們,走進那個時代,感受他們,了解他們,了解那個時代,了解我們這個民族的風骨,了解我們這個民族的傳承。也亦為現今中國教育,立鏡一面,呼喊十聲。

2:《守望的距離》
簡介:
《守望的距離》是周國平1983年至1995年4月所寫散文的結集,收入了散文十四輯,內容包含哲學思想、人文思想、人生寓言等,其中充滿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學的魅力,融理性與激情於一體,筆調清新自然,內涵睿智深刻。雖然是上個世紀的作品,今日讀來,這些散文作品依然觸動人的內心,因為我們同樣熱愛生活,希望尋求人生的真諦,嚮往豁達的精神境界。

3:《活法》
簡介:
我所思考的「活法」,也就是我的人生觀,立足於做人最基本的倫理觀和道德觀。我一生著力追求在實踐中徹底地貫徹這樣的倫理觀和道德觀。在《活法》中,我將正面追問什麼是人生的真理?生活的意義何在?人生應有的狀態是什麼?我將毫無顧忌地闡述我在這些重大問題上的基本思想,將我這根小小的木樁打進時代的激流。

3、什麼才是最佳生活狀態

恰好是這一期的《新周刊》解析所謂「生活方式」的問題,我高度認可其觀點: 」生活不在別處,在於你。在錦衣、美食、豪車、大屋、名牌、盛名、高位、厚祿之外,能於忙碌中保全自我,體會細膩情感,享受心靈自由、品味人情之美,才是生活方式中真正的奢侈。「 以此座右銘。 原文: 直以來,並無獨立的「生活方式學」。它分散在大量學科里,文學言人情,心理學窺人心,藝術營造通感,歷史學看過往,人類學給個案,社會學做樣本分析,經濟學參與解釋,哲學統三觀,電子科技與生物科技推更高效能新產品,人體工程學提升器物使用的舒適感受,醫學協助治病和養生,飲食起居種養收藏的學問教人閑適。而我們則著眼於反撥現代社會以消費為導向所定義的生活方式,整合各學科優勢,探求優化生活方式之道,倡導更人性更個性更近心靈自覺的生活方式,使現代物質文明更趨於人的文明。 雅可布凡悸迮搗蛩夠 赥he Ascent of Man中寫道:「我們將人類走向文明演進頂峰的光輝歷程稱之為『人的上升』。我在這里使用『上升』一詞意義十分明確。人類以其富於想像的天賦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人類綜合運用自己的種種才能,制訂計劃,從事發明與創新……不同時代、不同文化形態在技術、科學和藝術領域的種種偉大發現,無一不表明人類才能的日益豐富和復雜的聯系,表明人類智慧的常春藤的攀援上升。」「人的上升」對於生活方式的意義,則是擁有不為物役的智慧,在五光十色的世界作出簡潔、精緻而有精神營養的選擇。 生活方式無標配。生活方式病有得治。生活不在別處,在於你。在錦衣、美食、豪車、大屋、名牌、盛名、高位、厚祿之外,能於忙碌中保全自我,體會細膩情感,享受心靈自由、品味人情之美,才是生活方式中真正的奢侈。 最終,我們期待的是好社會、好生活和生活得好的中國人。

4、怎樣能睡個好覺?

1、去洗手間盡量不要開燈
有些人半夜上廁所,喜歡把所經之處的燈都打開。光線具有刺激性,身體和大腦會把任何光線視為潛在的威脅,從而保持警惕。與明光接觸的時間越長,就會越清醒。除非真的需要,否則去洗手間時不要輕易開燈。
2、避免夜尿,可以這樣做
如果你每晚起夜2-4次,那就說明你睡前喝多了。人體會盡量保持體內水和電解質之間的平衡,喝太多水會促使身體排出一部分多餘的水分,也就是夜尿。 可以在睡前約30分鍾喝一小杯加了少量鹽的水,有助於保持身體內部的水鹽平衡。
3、第二天不要補覺
「昨天熬夜了,今天要睡晚一點。」如果你放任自己這樣做,只會讓大腦和身體形成在半夜保持清醒的模式——反正第二天可以睡懶覺,今晚可以熬一下。因此如果在睡了一覺之後還是很累,第二天最好還是不要睡過頭或者希望午睡睡久一點。
4、閱讀,閱讀,閱讀……
都說書是人類催眠的階梯……噢不,進步的階梯。如果你難以入睡,那就翻看一下身旁的書本或雜志。但千萬別看一些恐怖、驚悚的小說,不僅起不到催眠作用,反而會更加興奮。可以在床頭裝一個小的閱讀燈。
5、睡前玩手機,記住這個距離
老是睡前玩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可能會干擾你的睡眠。夜晚眼睛暴露在光線中會阻止人體的睡眠激素——褪黑素的分泌。如果可以,把房間的燈光調暗些。玩手機時與臉保持30厘米以上的距離。
6、中途醒來最好不要吃東西
「偷偷吃一小口,不會怎樣吧。」實際上半夜吃東西會造成更多的睡眠中斷,讓你更難入睡。更可怕的是,這樣很容易讓大腦和身體形成半夜進食的習慣,進而又會導致半夜易醒。如果你真的真的需要小吃一番,請務必一定要用最堅強的意志力避免放開肚皮大吃。
7、逐步放鬆全身的肌肉
這常見於醫生用來幫助病人減少肌肉緊張,而讓其專注於放鬆某一塊特定肌肉組織。保持肌肉緊張會使大腦保持清醒。在放鬆身體的同時能放鬆頭腦。有意識地減少肌肉壓力,是在給身體發送信號:該睡了。深呼吸,然後開始放鬆你最大的肌肉群,如大腿和背部肌肉,然後慢慢地放鬆較小的手部和臉部肌肉等。
8、做一些腦力鍛煉
做一些腦力鍛煉,比如可以數水餃,也可以在腦中想像騎自行車的場景,一圈又一圈,一圈又一圈……

5、春天養生吃什麼

推薦食用蜂蜜,現在的中青年人工作繁重,每日飲食不規律,睡眠不zd佳,非常適合食用蜂蜜來調節胃酸水平,調理腸胃,改版善消化系統的運作,避免積食便秘等問題。還可以刺激大權腦皮層,滋養大腦神經,舒緩精神壓力,改善睡眠質量。

6、陶知行是

陶行知原名陶文章,青年時期因受我國明代王陽明「知行合一」、「知行並進」的影響,改名為陶知行。後來,又改名為陶行知

生於1891年10月18日(清光緒十七年九月六日)安徽歙縣的一個清苦農家。他自幼聰明好學,鄰村的一位塾師認定這孩子長大後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讓他免費入塾讀書。有一天下大雪,當他趕到塾館時老師已經開講,他硬是站在門外專心致志地聽老師把課講完。這種學習精神感動了塾館里的每一個人。1906年,他進入本縣的教會學校崇一學堂免費讀書,在這里學習英文、數學、理化等課程,開始接受西方資產階級的新教育。但由於他一直生活在中國社會的底層,所以從童年時代起就對民間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他尤其關注中國的農村,立志為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面貌和廣大中國農民受剝削壓迫的悲慘處境去奮斗。因此,在崇一學堂讀書的時候,就寫下了「我是一個中國人,要為中國作出一些貢獻來」的座右銘。
當陶行知1914年以名列第一的優異成績在南京金陵大學文科畢業後,便遠渡重洋赴美國留學。最初攻讀市政,後來覺得沒有真正的大眾教育,就不能有真正的新共和,於是便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主攻教育,期望通過教育來救國救民。

當陶行知於1917年學成歸國的時候,正值國內發起了以民主和科學為旗幟的新文化運動。陶行知滿懷熱情地在這場運動中奔走呼號,積極提倡新教育,改革舊教育。為此,他一方面介紹西方的教育理論,另一方面也反對盲目「儀型他國」,提出要以科學方法進行教育改革和創新,為實現中國教育的普及化和近代化踏出一條新路。

最初,陶行知以主要精力從事平民教育。這期間他深切感到中國教育改造的根本問題在農村。他說:「中國以農立國,住在鄉村的人佔全國人口85%。平民教育是到民間去的運動,就是到鄉下去的運動。」要想普及教育,就必須使平民教育下鄉,開展鄉村教育運動。

但是,開展鄉村教育決非易事,它需要有一批有志之士全心全意地為之奮斗。因此,陶行知號召人們加入這個運動,「一心一意地為中國鄉村開創一個新生命。」他還立下宏願,要排除各種困難,籌措一百萬元基金,徵集一百萬位同志,提倡一百萬所學校,改造一百萬個鄉村。他為了建立一支合格的鄉村師資隊伍,1926年與東南大學教授趙叔愚等人一起籌建鄉村師范學校,校址選在南京遠郊偏僻荒涼的曉庄(原名小庄)。這就是後來馳名中外的曉庄師范,由陶行知親自擔任校長。

曉庄師范誕生於北伐戰爭節節勝利的炮火聲中。在曉庄師范,陶行知脫去西裝,穿上草鞋,和師生同勞動、同生活,共同探索中國教育的新路。也就是在曉庄師范,陶行知把杜威的教育理論加以改造,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論。其要點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在做中學」。根據生活教育的理論,曉庄師范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開荒,自己建茅屋,做什麼事,就讀什麼書,還走出校門參加村裡的農協會和打倒土豪劣紳的斗爭。這樣就把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及生產勞動結合在一起。其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實際才乾和創新能力,把學生培養成有農夫的身手,有科學的頭腦,有改造社會精神的鄉村教師。由於生活教育理論基本符合中國國情,所以在當前我國進行的教育改革中仍然可以作為借鑒。

1932年,陶行知通過總結曉庄師范的經驗,在上海創辦了上海工學團。工學團是一個社會教育組織,它既是學校,又是工廠,也是一個小社會。它制定了「工以養生,學以明生,團以保生」的宗旨,招收當地農民子弟入團,上午學習文化知識,下午參加生產勞動。晚上由兒童團員請當地農友到工學團辦的茶園里談論天下大事,還由兒童團員講故事,當小先生。後來這種「即知即傳」的小先生制在全國的二十多個省市中廣泛推行,在本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普及教育和掃除文盲運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一二九運動的爆發,標志著抗日救國新高潮的到來。這時候,陶行知以飽滿的愛國熱情參與發起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國會、國難教育社,還與宋慶齡、鄒韜奮等著名人士發起成立了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1936年7月,他受救國會的委任,擔任「國民外交使節」,出訪歐亞非二十六國,爭取各地華僑和國際友人支持中國的抗日救國斗爭。出國前夕途經香港時,與沈鈞儒、章乃器等聯合發表《團結禦侮宣言》,贊同中國共產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呼籲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這個宣言震動國內外,對全國人民是極大的鼓舞,受到了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熱情支持。

抗戰開始後,陶行知發現,許多有特殊才能的孩子因為陷於貧困和屈辱的境地得不到培養的機會。在周恩來和許多共產黨員的支持下,1939年7月他創辦了育才學校。這所學校設在重慶附近,學生都是擇優選拔的有特殊才能的優秀兒童。學校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條件,聘請大批專家學者擔任教師,對學生因材施教。他們不僅教學生學習文化課,而且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專業基礎知識教育和革命的思想教育,使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革命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這樣就把生活教育的理論運用在培養「人才幼苗」的實踐中,使育才學校成為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株奇葩。

抗日戰爭勝利後,陶行知以更大的政治熱情投入反內戰、爭和平、反獨裁、爭民主的群眾斗爭。他在重慶創辦的社會大學成了一座民主革命的堡壘,成為在國民黨統治區向青年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他作為中國民主同盟中央民主教育委員會的主任,發表了《實施民主教育的提綱》、《民主教育之普及》、《社會大學運動》等文章,無情地揭露和抨擊國民黨推行的法西斯教育,提出了生活教育的四大方針,這就是民主的、科學的、大眾的、創造的教育。

1946年4月,陶行知來到上海,繼續奮不顧身地進行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並為在上海創辦社會大學和育才學校的遷址問題多方奔波。不久,著名民主戰士李公朴、聞一多被國民黨特務暗殺的消息傳來,陶行知異常激憤,他到處演講,發出了「和平最急,民主第一」的呼號。後來聽說國民黨特務已經把他列為下一個暗殺對象,他無所畏懼,作好了「我等著第三槍」的准備,仍然一次次發出正義的吶喊,始終站在民主運動的最前列。7月25日,陶行知因為勞累過度和受刺激過深,突發腦溢血不幸逝世。

陶行知逝世後,全國開展了廣泛的悼念活動。今天人們仍在研究他的思想,學習他的品德。目前,已經在北京成立了中國陶行知研究會,他的著作也被輯為《陶行知全集》出版,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專著和論文已大量涌現。事實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已經成為建立中國特色的教育科學理論體系的重要基礎之一。陶行知貢獻給人類的寶貴財富對我國的教育建設和教育改革是極好的參考。

7、哪個朋友知道有健康養生欄目的文摘雜志?就不是專門健康類的,主人拜謝!

我平時看的是電子版的:開心每一天、天堂人生、【正★刊】、微博精華、都市風情傳媒
這是在網上看到的《保健與生活》《益壽之友》《益壽文摘》《新周刊》

與新周刊 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