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至養生有哪些注意事項 冬至六大養生原則需知
一、生活起居
冬至養生第一步就是體現在生活起居上。我們應該要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後再出來活動為宜。同時,也要穿好貼身保暖衣物,以抵禦寒氣侵襲。另,若是在冬至時節前後能睡好午覺,在養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既能保養神氣,也能勞逸結合,達到養生的目的。
二、飲食調養
「葯補不如食補」這句話說的就是養生中的飲食功效。而若在冬至時節能選擇美味的、補益的食物進行滋補,那豈不美哉?那麼美味、補益的食物有哪些呢?養生專家則建議,首選溫補類食物。如羊肉、雞肉、牛肉、鯽魚等,均是冬至適宜食物。這些食物能給我們人體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並對腎起到合理調養作用。
三、保持室內通風順暢
冬至氣候寒冷,氣溫低下,不少人為了防寒保暖,在家的時候習慣緊閉窗戶,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行為。若長時間待在不通風的室內,室內的二氧化碳就會急劇增加。在加上汗水的分解產物,消化道排除不良氣體等,將會導致室內空氣質量大大下降,從而會使人在這樣環境中出現頭暈、食慾不振等現象,不利於人體養生。因此,冬至應該盡量開窗換氣,保證室內擁有一定量的新鮮氧氣。
四、增苦少咸
冬至人體的腎功能是偏旺的,為了防止腎水過旺,建議大家多吃些苦味的食物,少吃鹹味食品。因為多吃鹹味食品,腎氣就會更旺,從而會給人體心臟帶來傷害,使心臟力量減弱,不利於人體保健。冬至常用的食物建議如下:豬肝、羊肝、大頭菜、萵苣、核桃、芝麻、橘子、燕麥、薯類及各種豆類產品。
五、冬保三暖
所謂的三暖是指頭暖、背暖、腳暖,這三暖對養生很重要。頭暖是指人的頭部,頭部若暴露在寒冷氣候環境中,會使血管緊縮,全身肌肉緊張,易引起頭痛、感冒,腸胃不適等症狀,對於體質差的老人和小孩來說,外出時最好配帶一頂合適的帽子,以防寒冷侵襲。背暖是指後背,背與內臟相連,若收到寒氣襲擊,後果也較為嚴重,較容易引起腰酸背疼、頸椎、腰椎等不適。建議可以外出可以穿件厚的羽絨服或背心,對暖被有益處。腳暖是指腳板底下,一旦腳步受寒,寒氣就會從腳下直逼人體內,引起人體呼吸道毛細管收縮,纖毛活動緩慢,容易誘發感冒、心腦血管等疾病。尤其是女孩子,更應該注重腳暖,因為暖保暖對痛經起到一定緩解作用。
2、冬至怎麼養生
1.調整飲食。
冬至時節應當食用性溫的食物,如牛羊肉、紅抄棗、桂圓、辣椒等,這類食物有驅寒、溫腎的功效。可以增加人體的熱能,提高抵禦嚴寒的能力。
2.多吃百堅果。
冬至時多吃些核桃、栗子、松子、榛子和花生之類的堅果,因為堅果性味偏溫熱,有禦寒的作用,能夠增強體質預防疾病。
3. 曬曬太陽。
冬季天氣度寒冷,人們都穿的嚴嚴實實的,中午的時候找個避風的地方曬太陽,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和免疫功能,問有利於身體健康。
4. 熱水泡腳。
冬至時節應當堅持每天睡覺前用熱水泡腳,能答夠達到疏通經絡散寒活血的功效,減少疾病的發生。
3、冬至節氣前後的養生
冬至前後養生在衣著和起居上應有所講究,copy穿衣要保暖,在家穿睡衣時應以無拘無束、寬柔自如為宜。如果外出,應注意頭部和腳部的保暖,以防生凍瘡。患有氣管炎、哮喘、胃潰瘍的人,最好再增加一件厚背心,有利於保護心、胃和肺部,不致受寒。
冬至時節要勤曬被褥 首先陽光中的紫外線有強烈的殺菌消毒作用,可殺死各種細菌和微生物。其次,經日光曝曬後的被褥會更加彭松、柔軟。
每天泡腳 每天堅持泡腳,對於緩解腰腿酸困、失眠焦慮都有幫助,尤其是冬至後每天堅持泡腳可以增強身體的抵抗力。但要注意如果患有腳氣的人常用熱水泡腳,容易造成傷口感染。此外,糖尿病患者和心腦血管患者也不宜熱水泡腳,水溫應以溫度適宜為好。
開窗通風 天氣寒冷,人們為了保暖喜歡緊閉門窗,但zd這會導致空氣質量下降,應該適度打開門窗通風換氣,尤其是學校等人員密集的場所。
4、延續至今的幾個冬至養生習俗,你知道幾個
九九消寒
入九以後,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間還流行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圖通常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上有繁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每字九劃,共八十一劃,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劃順序填充一個筆劃,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
冬至養生食譜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於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由動轉靜。此時科學養生有助於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
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餛飩。
餃子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包餃子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留下的。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葯,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醫治凍瘡。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葯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後將羊肉、葯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葯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這種扁食不同
紅豆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養生習慣
艾灸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的節氣,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這個陰陽交接的時候艾灸神闕穴是激發身體陽氣上升的最佳時間。
在冬至前後四天,加上冬至這一天共九天中,可以通過用艾條灸神闕穴的方法養生。 把艾條點著後以肚臍為中心,熏灼肚臍周圍就可以了。注意不要燙到皮膚,有溫熱的感覺即可。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鍾。
5、冬至已至,怎麼養生更能長壽?
冬至養生,「吃穿動養」四者缺一不可,四方面做好了,更容易長壽。2019年12月22日,是傳統二十四節氣里的「冬至」。
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冬至冬至,也意味著進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時間段。那麼,冬至養生,和平常時候有何不同呢?
俗話說「冬練三九」,所謂的數九嚴寒,也就是冬至前後開始的。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冷在三九」,形象地道出了、一年裡最冷的隆冬嚴寒的味道。
大眾養生食物熱量表
大眾養生食物熱量表
智能小程序
如何度過「生命中非常的寒冷」?在我看來,也就是四個方面要做好,它們就是:吃、穿、動、養。
1、 吃——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季進補可以適當多吃牛肉、羊肉、芹菜、白蘿卜、土豆、大白菜、桂圓等。常見的火鍋滋補肉食,都是這個季節比較合適的進補方式。 「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可見,「三九」養生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可以好好溫補一下。但是,溫補也要注意適可而止,大溫大熱、過食辛熱肥甘也是不可取的。
2、穿——保暖防寒,該穿就穿:
寒冬臘月,外界氣溫很低,身體的熱量主要就從裸露的頭、手等處散發。中醫認為,這就是一種傷陽的行為。現在很多人喜歡講究風度,穿得太多,身材顯得臃腫。於是各種「反季節」穿衣法絡繹不絕。
因此,該穿就穿,做好保暖防寒,是冬季應有的穿衣方式。如果溫度低於5度,更要帶好帽子,防止熱量散耗,也就養護好了陽氣,更利於健康長壽。
3、動——合理運動,養護陽氣:
三九隆冬,多數人選擇「貓冬」避寒。實際上,寒冬臘月,正是我們乘機提高抵抗力的時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氣溫低時,身體會有一種蜷縮成一團的意願。此時,如果勇敢地起身走出去,反倒無懼寒冷。這樣的「鍛煉」,其實更有利於機體抵抗寒冷。長此以往,身體的抵抗力也就更好了。當然,外出運動,最好還是做好防風寒的措施,穿比較厚實的運動服。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冬天是陰氣收藏的時段,三九是氣候變更的轉折點,也是陰盛陽衰的高峰。陽主動,陰主靜。如果缺乏運動,陽氣也會失去活力。堅持合理的運動,適當維護好陽氣的生機,使氣血流暢,經絡暢通,都是非常好的養生方式。
4、養——動靜相宜,陰平陽秘:
《黃帝內經》:冬季養藏。養陽和養陰,其實並不矛盾。孤陽不長,孤陰不生,我們要做的就在於如何「陰平陽秘」,那樣才是最好的長壽方法。
6、冬至時如何保養身體?
調整飲食:冬至時節應當食用性溫的食物,如牛羊肉、紅棗、桂圓、辣椒等,這類食物有驅寒、溫百腎的功效。可以增加人體的熱能,提度高抵禦嚴寒的能力。
多吃堅果。冬至時多吃些核桃、栗子、松子、榛子和花生之類的堅果,因為堅果性味偏知溫熱,有禦寒的作用,能夠增強體質預防疾病。
慎用空調。室內溫度不要太高,使用空調不要把溫度調太高,不能屋裡是夏天,外面道是冰天雪地,溫差太大容易感冒。
曬曬太陽。冬季天氣寒冷,人們都穿的嚴嚴實實的,中午的時候找個避風的地方曬太陽,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內新陳代謝和免疫功能,有利於身體健康。
熱水泡腳。容冬至時節應當堅持每天睡覺前用熱水泡腳,能夠達到疏通經絡散寒活血的功效,減少疾病的發生。
7、冬至的養生?
重點要養心
養生重點是要養心。要養生先養善良、寬厚之心,心底寬自無憂。冬季養生,要靜神少慮,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防止過度勞累,積勞成疾。
順時奉養
告誡老年人要「依四時攝養之方,順五行休王之氣,恭怡奉親,慎無懈怠」也就是說,天地、四時、萬物對人的生命活動都會有影響,要想在自然界中求得自身平衡,首先要順應自然規律,順應四時氣候變化,懂得「人最善者,莫若常欲樂生」。只有這樣才能老當益壯,益壽延年。
禦寒
冬至是「數九」的開始,冬至養生的首要任務就是做好防寒保暖。在飲食上以溫熱為主,如食用糯米、狗肉、大棗、桂圓、芝麻、韭菜、木耳等,少吃冷飲、海鮮等寒性食物;外出時注意保暖,老人在早晚氣溫較低時盡量少出門,適度保暖、適量運動。
養藏
冬至後,天氣寒冷、陽氣伏藏,順應這一變化,此時養生當注重於「藏」,早睡晚起,勿過度操勞;避免急躁發怒,以免擾動閉藏在內的陽氣。補養腎臟十分重要。
補陽
冬至時陰氣已達到極盛,陽氣開始萌芽。順應這一趨勢,冬至養生亦應適當補養陽氣,可以適當吃一些羊肉、枸杞、韭菜等葯食,注意生活規律,定時開窗換氣,常呼吸新鮮空氣適當進行室外體育鍛煉。
益陰
《內經》有「秋冬養陰」之說,而北方冬季氣候一般比較乾燥,常有大風天氣,因此,滋益陰精也是冬至養生的重要內容。辛辣厚味、燒烤油炸食物少吃為妙,平時多喝水、多吃水果,卧室內要適當通風並注意保持一定的濕度,預防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針灸通穴
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這個陰陽交接的時候艾灸神闕穴是激發身體陽氣上升的最佳時間。
在冬至前後四天,加上冬至這一天共九天中,可以通過用艾條灸神闕穴的方法養生。 把艾條點著後以肚臍為中心,熏灼肚臍周圍就可以了。注意不要燙到皮膚,有溫熱的感覺即可。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鍾。
神闕穴是五臟六腑之本,為任脈、沖脈循行之地、元氣歸藏之根,為連接人體先天與後天之要穴。艾灸神闕穴可益氣補陽,溫腎健脾,祛風除濕,溫陽救逆,溫通經絡,調和氣血,對身體非常有好處,甚至會使人第二年都少生病。
8、冬至前後如何養生最有效
1.調整飲食。
冬至時節應當食用性溫的食物,如牛羊肉、紅棗、桂圓、辣椒等,這類食物有驅寒、溫腎的功效。可以增加人體的熱能,提高抵禦嚴寒的能力。
2.多吃堅果。
冬至時多吃些核桃、栗子、松子、榛子和花生之類的堅果,因為堅果性味偏溫熱,有禦寒的作用,能夠增強體質預防疾病。
3. 曬曬太陽。
冬季天氣寒冷,人們都穿回的嚴嚴實實的,中午的時候找個避風的地方曬太陽,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和免疫功能,有利於身體健康。
4. 熱水泡腳。
冬至時節應當堅持每天睡覺前答用熱水泡腳,能夠達到疏通經絡散寒活血的功效,減少疾病的發生。
9、冬至前後養生上應注意些什麼
樓主你好。冬至養生遵循3個基本原則
1、起居
冬令氣候趨寒,天地陽氣潛藏,應之人體,冬季亦為人體養精蓄銳的最佳時段。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有晨練習慣的人群應注意,晨練時間不宜過早,以免誘發呼吸道及腦血管疾病,或使原有疾病復發。
2、葯補
在這個階段,有些人喜歡葯物的冬令進補。比如膏方。膏方中加入不少甘甜滋潤補養葯物,服用時感滑潤爽口,既能進補,又能治病。有病治病,無病防病,所以冬季進補膏方在有些地方成為一種時尚。
3、食補
俗話說,葯補不如食補。在冬季如果能恰當選擇既美味又具有補益身體的食物,無疑會讓大家接受。在冬季適宜補益的食品中,中醫又分為幾大類。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各類食物優點和缺點。
①溫補類食物,如雞,羊肉,牛肉,鯽魚等,但過多地進食溫補類食品,容易上火。
②平補類食物,如蓮子、芡實、苡仁、赤豆、大棗、燕窩、蛤士蟆、銀耳、豬肝等,這些食物既無偏寒、偏溫的特性,又無滋膩妨胃的不足。
③滋補類食物,具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棗、芝麻、黑豆、豬脊、海參、龜肉、甲魚、鮑魚等。